CN101156395B -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56395B CN101156395B CN200680011717XA CN200680011717A CN101156395B CN 101156395 B CN101156395 B CN 101156395B CN 200680011717X A CN200680011717X A CN 200680011717XA CN 200680011717 A CN200680011717 A CN 200680011717A CN 101156395 B CN101156395 B CN 1011563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tity
- rpdp
- domain
- call
- call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102000018059 CS domain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108050007176 CS domain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 H04L45/308—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user's profile, e.g. premium us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42—Centralised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12—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for working between exchanges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switching equipment, e.g. power-driven and step by step or decimal and non-decimal
- H04M7/1205—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for working between exchanges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switching equipment, e.g. power-driven and step by step or decimal and non-decimal where the types of switching equipement comprises PSTN/ISDN equipment and switching equipment of networks other than PSTN/ISDN, e.g.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s
- H04M7/1225—Details of cor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04M7/123—Details of core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s where the packet-switched network is an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ystem-typ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在至少包含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的系统中设置用于保存路由策略信息的路由策略决策点RPDP实体,该方法还包括:A、当呼入请求路由时,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向所述RPDP实体查询当前路由决策;B、所述RPDP实体根据当前路由策略、路由决策相关信息、以及用户当前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的呼叫状态,确定路由决策;C、所述RPDP实体向所述路由决策查询实体返回根据所确定的路由决策确定的路由相关信息,由所述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完成跨域路由控制。采用本发明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用户在不同域的呼叫状态对跨域路由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由控制技术,特别涉及通信系统中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发明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个人通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移动运营商需要特别关注用户界面、业务质量等直接影响用户使用移动业务的效果的方面。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移动通信系统以其高带宽、多业务、高质量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移动消费市场,但3G技术中还存在一些影响移动运营事务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在不断引入新的网络技术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网络技术的特点和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感受等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在目前标准定义的3G网络架构中,移动网不再局限于电路交换的方式,逐渐向分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交换网络演变。从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R5阶段开始,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的核心网被划分为电路交换域(Circuit Switched,CS)、分组交换域(PacketSwitched,PS)以及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三个子系统。
其中,CS域用于向用户提供电路型业务的连接,主要包括的功能实体有: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MSC)、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atewayMobile Switching Center,GMSC)和网络互通功能实体(InterWorking Function,IWF)。MSC用于完成电路交换型业务的交换和信令控制功能,MSC在控制与承载分离的体系下又可以分为MSC服务器(MSC Server)和电路域媒体网关 (CS Media Gateway,CS-MGW);GMSC用于在某一网络中完成移动用户的路由寻址功能,可与MSC合设或分设;IWF与MSC紧密相关,完成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与综合业务数据网(Integrated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公共交换通信网(Public Switch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PSTN)、公共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PDN)等网络间的互通,主要实现信令转换功能,具体功能根据业务和网络种类不同规定。
PS域用于向用户提供分组型业务的连接,主要包括的功能实体是:通用无线分组服务支持节点(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Support Node,GSN),用于完成分组业务用户的分组包传送。GSN又分为服务GSN(Service GSN,SGSN)和网关GSN(Gateway GSN,GGSN)两种,其中,SGSN用于提供核心网与无线接入系统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ubsystem,BSS)、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的连接,完成分组型数据业务的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等功能,管理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在移动网络内的移动和通信业务;而GGSN作为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数据网之间的接口,同时还具有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SGSN、GGSN均提供计费信息。另外,在网络边缘还设有边缘网关(Boarder Gateway,BG),用于完成两GPRS网络间的互通,保证网络互通的安全性。
此外,还有一些CS域、PS域共用的功能实体,比如:归属位置寄存器(HomeLocation Register,HLR)/鉴权中心(Authentication Center,AuC),其中,HLR完成对用户签约数据和位置信息的管理,如:对移动台国际ISDN号码(MSISDN)、国际移动用户标识(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签约的电信业务和补充业务及其业务的适用范围、MSC/VLR号、SGSN号码等的管理;AuC则存储用户的鉴权算法和密钥。其他还包括处理拜访用户各种数据信息的拜访位置寄存器(Visit Location Register,VLR)、存储用户设备标识(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信息的设备标识寄存器(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EIR)以及短消息中心网关MSC等等。
IMS是3GPP R5阶段增加的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网络中叠加在已有分组域之上的一个子系统,采用分组域作为上层控制信令和媒体传输的承载通道,引入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Initial Protocol,SIP)作为业务控制协议,利用SIP简单、易扩展、媒体组合方便的特点,通过将业务控制与承载控制分离,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IMS中主要的功能实体包括:控制用户注册、会话控制等功能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实体(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提供各种业务逻辑控制功能的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AS)、集中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的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以及用于实现与电路交换网互通的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MGCF)/IMS媒体网关功能(IMSMedia Gateway,IM-MGW)。用户通过当前所在地代理节点--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roxy CSCF,P-CSCF)接入IMS,而会话和业务触发控制以及与AS的业务控制交互则由该用户注册地的归属域服务节点--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ervice CSCF,S-CSCF)完成,另一种查询节点--查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nterrogating CSCF,I-CSCF)则用于IMS域的入口查询及网络拓扑隐藏功能。IMS系统中的HSS是HLR的超集,功能上能够兼容HLR,在具体组网中,HSS与CS/PS域的HLR很可能是分设的。
由3GPP标准所定义的IMS架构全面解决了IP承载下提供多媒体业务所需解决的漫游计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安全保障等关键的可运营问题,其架构和思路已获得业界公认。负责制定cdma 2000系统技术规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伙伴项目2(3GPP2)、以及负责制定固网下一代网络技术规范的标准组织TISPAN均以3GPP所定义的IMS模型为基础,参照该IMS模型进行了相应IP多媒体网络架构和业务体系的定义,也就是说,由上述不同标准组织定义的IP多媒体系统有着一致的体系架构。
同时,3GPP也已开始了针对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与UMTS互通(I-WLAN)、固定宽带接入IMS以及面向多种接入技术的全IP网(AIPN)等 课题研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签约通过单一的多模终端、或多种类型不同的终端经由不同接入技术的接入网接入IMS,以获得统一的多媒体业务,包括分组语音(VoIP)业务;其中,3GPP R7通过一个研究CS域呼叫与通过WLAN接入IMS提供的VoIP业务间业务连续性问题的工作课题,提出了解决在用户作为被叫时CS/IMS域间的路由选择问题,以适应网络及业务发展的需求。
在多域可用的新应用环境下,为了拓宽用户业务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改善运营商移动业务市场,要求网络能够提供在多个域间选择接续语音通话的能力,比如:能够选择使用GSM、WCDMA或cdma 2000系统的CS域及PSTN电路交换话音业务,或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IMS的VoIP业务。这就带来了新的跨域路由问题,即:用户作为被呼叫方时,呼入路由如何根据路由策略等条件来选择不同域接续。这一跨域路由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能够同时注册并灵活选择使用多域语音业务。
由于问题首先是在3GPP中提出的,以下描述多以WCDMA系统CS/IMS域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根据以上说明,实际上,跨域路由控制需求同样存在于GSM、cdma 2000CS域、或PSTN电路交换话音业务以及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IMS的VoIP业务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CS/IMS域间的跨域路由问题,现有的技术方案是:在包括CS/IMS域的系统中引入路由策略决策点(Routing Policy Decision Point,RPDP)实体,并在CS/IMS域的路由控制过程中增加对该RPDP实体的路由决策查询,由该RPDP实体根据用户在CS/IMS域的当前路由决策相关信息、以及本地存储的预先设置的当前路由策略完成当前路由决策,然后根据当前路由决策返回据此决定的路由信息,并控制CS/IMS域中的路由控制实体完成当次呼叫/会话的后续路由控制。
现有技术方案根据用于实现路由决策查询的接口类型,可以分为呼叫控制类接口和非呼叫控制类接口两种典型实现模式。
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CS/IMS域中路由控制实体通过呼叫控 制类接口完成到RPDP实体的路由决策查询,比如:GSM系统或WCDMA系统CS域中的GMSC通过移动网增强逻辑客户化应用(Customised Application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CAMEL)业务的应用部分(CAMELApplication Part,CAP)接口完成到作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业务控制功能(GSM Service Control Function,gsmSCF)的RPDP实体交互,或者cdma2000系统CS域中GMSC通过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41移动应用协议(ANSI-41MAP)完成与作为无线智能网业务控制功能的RPDP实体交互,或者PSTN网络中本地交换机通过智能网应用规程完成与作为固定智能网业务控制功能的RPDP实体交互,或者IMS域中的S-CSCF通过IMS业务控制接口(IP multimedia subsystem Service Controlinterface,ISC)完成到作为AS的RPDP实体交互,完成当前路由决策查询并根据当前决策实现路由控制。
在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CS/IMS域中路由控制实体通过非呼叫控制类接口完成到RPDP实体的路由决策查询,比如:作为信令转接点(Signaling Transfer Point,STP)的RPDP实体拦截GSM、WCDMA或cdma2000系统CS域中的GMSC到HLR的路由信息查询消息;或者GSM、WCDMA或cdma2000系统CS域中的HLR收到GMSC的路由信息查询消息后,以新增接口发起到新增RPDP实体的查询;或者IMS域中的HSS收到I-CSCF的路由信息查询消息后,以新增接口发起到新增RPDP实体的查询,完成当前路由决策查询并根据当前决策实现路由控制。
但是,在上述两种模式中,RPDP实体进行路由决策时所根据的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路由决策相关信息都是与HLR/HSS交互获得的,如在决策时由RPDP实体向HLR/HSS查询获得,或是在RPDP实体本地保存,并由HLR/HSS在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主动向RPDP实体更新,由于HLR/HSS并不了解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因此,现有技术中进行路由决策时并未考虑用户当前在两个域的呼叫状态。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当用户同时在两个域注册的 情况下,如何选择路由才能避免用户同时接入两个域的呼叫而只能接听其中一个呼叫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用户终端上的音频输入输出模块(语音通道)只有一个,而且,一般来说用户在同一时刻也只会接听一个呼叫,因此虽然用户终端有可能具备可以同时接入CS/IMS域并建立呼叫/会话的能力,但事实上是无法在CS域和IMS同时进行语音通话的。这就需要在呼入路由时避免两个域的呼入均接入到用户而用户只能接听一个呼叫的异常情况。
根据现有技术的条件,在同一个域中当前业务能够处理多个呼叫或者有后续呼叫的情况,比如:在CS域中,为了处理呼叫中的后续呼叫,定义了相应的补充业务,如呼叫等待和呼叫保持、多方通话、以及遇忙前转等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当前用户正在通话时如果再有呼入的情况。在IMS中,虽然没有象CS域一样具体定义上述业务,但也提供了与上述业务类似特征的业务,可以处理该类后续呼叫的情况。但当用户同时在两个域注册,且用户当前在其中一个域通话,而后续呼叫来自另外一个域时,那么就无法再利用现有的一个域中的后续业务处理方法来解决该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技术中,在跨域路由控制过程中没有结合用户当前呼叫状态进行路由选择,没有提供有效的机制来避免后续呼叫进入不同域而导致两个域同时呼入的异常情况。
因此,在解决两个域能够同时向用户提供通话业务之后,还需要避免出现当某用户在一个域进行通话时,通过另一个域呼入到该用户的异常情况,也就是说,如何将后续通话路由到与当前通话相同的域中,从而利用现有技术中对后续业务的已有处理机制,如利用CS域的补充业务等,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GSM、WCDMA或cdma 2000CS域有着类似的网络架构,PSTN、GSM、WCDMA以及cdma 2000中智能网架构基本相同,并且,不同标准组织定义的IP多媒体系统同样有着一致的体系架构,也就是说,支持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的IMS有着一致的体系架构,因此,现有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及以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该问题的需求在以上各种场景中也都是类似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用户在不同域的呼叫状态对跨域路由进行控制。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在至少包含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的系统中设置用于保存路由策略信息的路由策略决策点RPDP实体,该方法还包括:
A、当呼入请求路由时,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向所述RPDP实体查询当前路由决策;
B、所述RPDP实体根据当前路由策略、路由决策相关信息、以及用户当前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或IMS域的呼叫状态,确定路由决策;
C、所述RPDP实体向所述路由决策查询实体返回根据所确定的路由决策确定的路由相关信息,由所述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完成跨域路由控制。
步骤B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RPDP实体判断用户是否同时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注册。
步骤B进一步包括:
B1、所述RPDP实体获取用户当前在电路交换网络和/或IMS域的呼叫状态;
B2、所述RPDP实体根据所获取的呼叫状态选择将所述呼入请求路由到电路交换网络或IMS域;
B3、根据步骤B2的选择结果,所述RPDP实体进一步根据所述当前路由策略及路由决策相关信息确定路由决策。
所述系统采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则步骤B1中,所述RPDP实体通过自行监控获取用户当前在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的呼叫状态并在本地维护获得的呼叫状态信息,且进一步包括:
b11、所述RPDP实体通过所述呼叫控制类接口监控所述用户相关呼叫请求的状态及其处理过程;
b12、所述RPDP实体在用户相关呼叫的建立、和/或接通、以及释放时更新本地保存的呼叫状态信息。
其中,步骤B1所述获取为:所述RPDP实体在本地维护并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交互来获得更新的呼叫状态信息,且进一步包括:
b21、在所述呼叫状态信息发生变化时,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
b22、所述RPDP实体根据来自所述知情网络实体的通知来更新在本地保存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所述IMS域的SIP订阅与通知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具体包括:
x11、所述RPDP实体通过SIP订阅消息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订阅所述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通知,并协商订阅有效期;
x12、在所协商的订阅有效期内,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SIP通知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上报该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所述IMS域的SIP发布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RPDP实体,具体包括:
x21、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SIP状态发布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发布所述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x22、所述RPDP实体更新本地维护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并返回确认。
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业务或短消息业务实现的订阅与通知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具体包括:
x31、所述RPDP实体通过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订阅所述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通知;
x32、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上报该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业务 或短消息业务实现的发布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具体包括:
x41、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发布该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x42、所述RPDP实体更新本地维护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步骤B1所述获取为:所述RPDP实体通过即时查询知情网络实体来获得呼叫状态信息,且进一步包括:
b31、所述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呼叫状态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
b32、所述知情网络实体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所述RPDP实体。
步骤b31所述查询为:所述RPDP实体通过所述IMS域的一次性SIP订阅与通知机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所述呼叫状态,包含以下步骤:
y11、所述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呼叫状态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发送一次性SIP订阅消息;
y12、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收到订阅后,通过SIP通知消息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所述RPDP实体。
步骤b31所述查询为:所述RPDP实体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业务或短消息业务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呼叫状态,包含以下步骤:
y21、所述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所述呼叫状态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呼叫状态信息;
y11、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收到消息后,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所述RPDP实体。
上述方案中,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为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
步骤A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接收呼入请求消息,并根据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对所接收的呼入请求消息进行修改,然后继续传递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
则步骤A为: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向所述RPDP实体转发经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查询当前路由决策;
步骤B1所述获取为:所述RPDP根据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获得呼叫状态信息,且步骤B1进一步包括:
b41、所述RPDP实体接收到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从中获得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
所述RPDP实体和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位于同一物理实体,RPDP实体通过内部接口从知情网络实体获取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所述RPDP实体仅获得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中一个域的呼叫状态,则步骤B2中,所述根据呼叫状态选择将呼入请求路由到电路交换网络或IMS域具体为:判断用户在该域的呼叫状态,如果是占用和/或预占状态,则选择在该域进行后续路由,如果是空闲状态,则优先选择在另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或者,所述RPDP实体获得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两个域的呼叫状态,则步骤B2中,所述根据呼叫状态选择将呼入请求路由到电路交换网络或IMS域具体为:判断用户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中是否均为空闲状态,如果用户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中均为空闲状态,则等优先级选择其中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否则,则选择用户处于占用和/或预占状态的域进行后续路由。
所述RPDP实体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的逻辑实体和在所述IMS域的逻辑实体相互独立,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两个相互独立的逻辑实体之间设置所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
所述RPDP实体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的逻辑实体和在所述IMS域的逻辑实体在同一物理实体内,则所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通过内部接口实现;或者,所述RPDP实体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的逻辑实体和在所述IMS域的逻辑实体在不同物理实体内,则所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通过SIP、移动网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部分、无线智能网协议、智能网应用规程、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短消息中的任意一种信令交互实现。
所述呼叫状态信息同步机制的实现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当同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获得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变化信息时,通知另一方,另一方根据收到的通知更新本地保存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或者,当同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需要获知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时,向另一方查询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另一方收到查询后返回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为: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呈现服务器、监控呼叫状态的业务控制功能实体、或用户终端设备本身。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包括但不限于:GSM系统、WCDMA系统CS域、cdma 2000系统CS域、PSTN网络。
通过比较可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接续路由呼入请求时,考虑用户在不同域的当前呼叫状态,在其中一个域被呼叫占用时,选择将新的呼叫在同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处理,从而避免在不同域同时接入呼叫的异常情况,而且可以继续将各个域现有的针对后续业务处理的补充业务提供给用户。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1)本发明通过针对是否采用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情况分别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且均采用现有的比如USSD、短消息业务(SMS)、SIP等消息机制实现,使得本发明能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方便的升级或改进,不但保持了对现有技术很好的兼容,而且降低了发明的技术成本。
本发明中,对于现有的呼叫控制类接口,RPDP实体可以通过自行监控获知呼叫状态并在本地维护;或者由知情网络实体通过修改首先经过自身的呼入请求消息,将呼叫状态信息传递给RPDP实体。另外,还提出了可以同时适用于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和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方法,即:RPDP实体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交互更新或即时查询获知呼叫状态的方法,其中,交互更新的方法在CS域可以通过基于非结构化补充业务数据(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Services Data,USSD)或短消息实现的订阅与通知机制、或基于USSD或短消息实现的发布机制来实现;交互更新的方法在IMS域,则可以通过SIP订阅与通知机制、或SIP发布机制来实现。而即时查询的方法在CS域同样可以基于 USSD消息或短消息实现,在IMS域由SIP消息实现。
2)本发明分别在仅获知一个、或同时获知两个域的呼叫状态的情况下,进行选域路由,尽量选择已有呼叫被占用的那个域进行后续路由,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考虑用户当前的呼叫状态实现跨域路由控制,不但可以避免在不同域同时接入呼叫的异常情况,而且可以利用各个域的针对后续业务处理的现有补充业务,从而适应用户终端因只有一个音频I/O模块不能同时在CS/IMS域进行语音通话的情况,并且能继续提供在CS/IMS域现有的针对呼叫中后续呼叫处理相关的业务特征的处理需求。
3)对于CS域和IMS域具有相互独立的RPDP实体的情况,本发明采用内部接口或外部的SIP/CAP/USSD/SMS等接口,实现两者之间的同步机制,保证不同域的RPDP实体间共享最新的呼叫状态信息,保证基于呼叫状态的路由能够准确实行,提高了RPDP实体跨域路由控制的可靠性。
4)本发明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改善了用户的业务感受,进一步促进了CS、WLAN及IMS网络的应用与发展。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跨域路由控制方法一个实施例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本地监控呼叫状态机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信令交互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事件订阅与通知机制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信令交互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状态发布机制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信令交互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即时查询机制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信令交互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修改消息传递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 由控制信令交互流程图。
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所提出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在对新呼入请求进行跨域路由时,先获取用户当前在两个域的呼叫状态,并由RPDP实体根据已知呼叫状态信息来尽量选择当前已占用的域对新呼入请求进行后续路由,从而避免两个不同域呼入同时接通的情况,且能将现有的针对同一个域后续呼叫的补充业务继续向新呼入请求提供。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本发明中应用的几种现有机制,即:CS域的USSD/SMS,IMS域的SIP事件订阅与通知机制以及状态发布机制。
其中,USSD是一种GSM PH2阶段引入的补充业务,终端和网络都能发起USSD操作,与短消息一样,USSD操作也可以在呼叫中发送,但不同于短消息的是:USSD是实时面向连接的,也就是说,在一个USSD会话中,一直保持无线连接,提供透明管道,没有存储转发,并且,在一次USSD会话过程中,支持多个连续的USSD操作。USSD操作的路由根据消息中的业务码(ServiceCode)决定,提供USSD应用的实体解析消息中的业务数据,并根据业务逻辑做出处理和响应;通过USSD,运营商能够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WCDMA系统CS域继承了所述USSD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cdma 2000系统的CS域和PSTN网络,并不支持USSD业务,不过,无论是GSM、WCDMA系统CS域还是cdma 2000系统的CS域和PSTN网络,都可以支持短消息业务。
IMS域的SIP事件订阅与通知机制是一种SIP扩展机制,通过该扩展,一个SIP用户代理可以向其他SIP用户代理发起特定事件的订阅,接到订阅请求的用户返回应答,双方在请求和应答的交互中完成订阅有效期的协商,之后, 接到订阅请求的用户按照一定的策略处理该订阅请求,如是否需要授权等,通过授权后,接到订阅请求的用户在协商确定的有效期内,在有关该事件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向发起订阅的用户发送相应的事件通知;在有效期内,发起订阅的用户可以通过重新发起订阅请求延长或终止订阅,否则,在到达所协商的有效期时,当次订阅自动终止。通过发送有效期为0的订阅请求,可以实现仅被通知当前状态的单次通知的订阅,即当前状态的查询。
SIP状态发布机制是为了完成状态的主动发布定义的另一个扩展,通过该扩展,允许客户端向状态发布代理发布其自身的事件状态,而状态代理则充当这些状态的汇聚者并根据订阅情况向订阅者发送相应的事件通知。
无论是3GPP还是3GPP2或者TISPAN定义的IP多媒体子系统,均采用SIP作为其端到端的会话控制协议,因此,也都支持上述的SIP订阅与通知机制以及SIP发布机制。
在当前通信系统多域共存的语音业务应用环境中,当用户选择使用不同接入技术的终端接入CS/IMS域时,本发明根据为用户制定的路由策略、用户在不同域是否可及、以及用户在各域的当前呼叫状态等信息,在有CS/IMS域呼入请求到达该用户时,以增强跨域路由控制方法来选定该呼入请求的接续路由。所述增强跨域路由控制方法是在现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进一步根据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进行路由决策的处理,以适应用户终端因只有一个音频I/O模块而不能同时在CS域和IMS域进行语音通话的情况,以及继续提供在CS域和IMS域已经具备的针对呼叫中的后续呼叫处理相关的业务特征的处理需求。
本发明方法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获得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以及如何根据已知的呼叫状态来选择决定哪个域进行后续路由。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情况提出自行监控获得呼叫状态、或由其它网络实体修改消息传递呼叫状态的方法;另外,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本地维护并与其它网络实体交互更新、或即时查询获得呼叫状态的方法,则在基于呼叫类控制接口和非 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情况都能适用。其中,RPDP实体与其它知情网络实体的交互或查询,在CS域或IMS域可以分别采用USSD消息或短消息或SIP消息的相关机制来实现。进一步的,对于能够获得一个或两个域的呼叫状态信息的不同情况,本发明给出了尽量选择其中一个最有可能或已经被占用的域作为新呼入请求的接续路由域的方法。除此之外,本发明还考虑了RPDP实体在CS/IMS域作为独立逻辑实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两者之间对于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更新,用同一物理实体的内部接口、或不同物理实体间的外部交互方法实现同步。
如前所述,一方面,虽然跨域路由控制需求首先是在3GPP中提出的,但实际上,该需求同样存在于cdma 2000CS域或PSTN电路交换话音业务以及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IMS的VoIP业务之间。同时,由于GSM、WCDMA或cdma 2000CS域有着类似的网络架构,PSTN、GSM、WCDMA以及cdma 2000中智能网架构基本相同,并且,不同标准组织定义的IP多媒体系统同样有着一致的体系架构,也即支持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的IMS有着一致的体系架构,因此,现有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以及目前没有结合当前呼叫状态信息进行跨域路由决策的问题,和解决该问题的需求在以上各种场景中也都是类似的。另一方面,虽然在cdma 2000系统的CS域和PSTN网络并不支持USSD业务,但无论是GSM、WCDMA系统CS域还是cdma 2000系统CS域或PSTN网络,都可以支持短消息业务;并且,无论是3GPP还是3GPP2或者TISPAN定义的IP多媒体子系统,均采用SIP作为其端到端的会话控制协议,因此,也都支持上述的SIP订阅与通知机制以及SIP发布机制。所以,虽然以下主要基于WCDMA系统进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方案同样适用于解决GSM、cdma 2000CS域或PSTN电路交换话音业务以及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IMS的VoIP业务之间跨域路由控制问题。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包含CS域和IMS域,用户可以同时在两个域注册,可以在两个域使用话音业务。作为现有技术,可以在该系统中引入RPDP实体, 并在CS/IMS域路由控制过程中增加对该RPDP实体的路由决策查询,由该RPDP实体根据用户在CS/IMS域的当前路由决策相关信息、以及预先设置本地存储的当前路由策略完成当前路由决策,然后根据当前路由决策返回据此决定的路由信息,并控制CS/IMS域中的路由控制实体完成当次呼叫/会话的后续路由控制。在本发明中,RPDP实体在进行路由决策时,不仅考虑到当前路由策略和其它相关信息,还要结合用户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其中,完成路由决策查询的实体称为路由决策查询实体。
本发明方法中整个跨域路由控制过程的主要步骤分为查询、判断和返回,其中关键步骤在于判断决策,由于需要结合用户当前呼叫状态进行决策,因此,所述判断决策这一步进一步被细化为:获取状态、选域和决策三个子步骤,再可选的结合判断用户是否在两个域都注册的潜在条件,整个跨域路由控制的流程分为六个步骤,该跨域路由控制一个实施例的实现流程图如图1所示:
步骤101:当呼入请求路由时,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向RPDP实体查询当前路由决策。
步骤102:RPDP实体收到路由决策查询请求后判断用户是否同时在CS域和IMS域注册,如果是,则需要考虑用户在两个域的当前呼叫状态,进入步骤103,否则,只需考虑路由策略等,直接进入步骤105。在实际实现中,该步骤是可选的。
步骤103:RPDP实体获取用户当前在CS域和IMS域的呼叫状态,然后进入步骤104。这里,由于RPDP实体要考虑用户在两个域的当前呼叫状态进行呼叫接续域的选择,因此需要先通过相应手段获取用户当前在两个域的呼叫状态。
步骤104:RPDP实体根据获取的呼叫状态选择将呼入请求路由到CS域或IMS域。这里,选择的原则是将后续呼叫尽量接续到已有呼叫的域中。
步骤103的获取用户当前呼叫状态和本步骤的选域过程是本发明的关键。
步骤105:RPDP实体进一步根据当前路由策略及路由决策相关信息确定路 由决策。本步骤是RPDP实体进行路由决策的步骤,可以看出,如果需要考虑用户在两个域的当前呼叫状态,则需要基于步骤104中选域的结果进一步进行本步骤的路由决策。比如:步骤104选择CS域,则本步骤就要在CS域进行后续路由;或者步骤104优先选择CS域,则本步骤就需要综合其它条件进行判断选域路由。这样,就实现了RPDP实体根据当前路由策略及路由决策相关信息,并结合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确定路由决策。
步骤106:RPDP实体向路由决策查询实体返回所确定的路由决策及路由相关信息,供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完成跨域路由控制。
在上述流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RPDP实体如何获取用户当前在不同域的呼叫状态信息、以及RPDP实体如何根据已知呼叫状态进行选域判断。下面将给出四种获取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方案,其中三种方案根据所应用的域不同、所使用的方式不同又分为若干种实现方式。而对于选域判断则将给出详细的准则,覆盖已知其中任何一个域或全部两个域的呼叫状态的情况。
首先,说明选域判断的详细准则,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104根据已知呼叫状态信息进行选域判断的详细准则可以是:
当RPDP实体仅获得CS域或IMS域中一个域的呼叫状态时,判断用户在该域的呼叫状态,如果是占用/预占状态,则选择在该域进行后续路由,如果是空闲状态,则优先选择在另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这是因为在只知道一个域的呼叫状态的情况下,如果这个域确定已经占用/预占的话,说明这个域肯定有呼叫,因此必须将新呼入请求接续路由到该域;如果这个域空闲,那么只有另一个域有可能有呼叫,因此将新呼入请求接续路由到另一个域,从而可以保证不出现两个域同时呼入的异常情况。
当RPDP实体同时能够获得CS域和IMS域两个域的呼叫状态时,判断用户在CS域和IMS域中是否均为空闲状态,如果是,则相等优先级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否则,选择用户处于占用/预占状态的域进行后续路由。这是因为在两个域均空闲的状态下,新呼入请求无论在哪个域接续都不会出现 上述两个呼入的情况,因此不做选择,让RPDP实体根据路由策略进行决策,而如果其中有一个域出现占用/预占的情况,则RPDP实体要优先选择新呼入接续到该域。当然,这里理论上不会出现两个域都被来话占用/预占的情况。
接下来,将按照获取状态的四种实现方案和每种方案的不同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先根据前述是否使用呼叫控制类接口的两种模式,给出不同的实现方案:
对于采用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可以采用简单的由RPDP实体自行监控并本地维护的方案获取呼叫状态,或者,采用由其它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先经过自身的呼入请求消息,再将呼叫状态信息传递给RPDP实体的方案;而对于采用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则采用与其它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或者向知情网络实体即时查询这两种方案获取呼叫状态,当然,这两种方案同时也都适用于使用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
下面几个实施例将具体给出这四种实现方案的技术细节。
首先,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可以由RPDP实体采用自行监控和本地维护的方法获得呼叫状态信息。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103中的RPDP实体通过自行监控来获得呼叫状态并在本地维护获得的呼叫状态信息。具体步骤可分为两步:当通信系统通过呼叫控制类接口实现路由决策查询时,RPDP实体先通过呼叫控制类接口监控用户相关呼叫请求的状态及其处理过程,然后RPDP实体根据用户相关呼叫的建立、和/或接通、以及释放情况更新本地保存的呼叫状态信息。
RPDP实体可以通过相应呼叫控制类接口原有机制,实现对触发到该节点进行路由决策控制的呼叫/会话的整个呼叫/会话过程的状态监控。比如:在CS域中,所述呼叫控制类接口为VMSC/GMSC与SCP间的CAP接口时,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通过向作为gsmSSF的VMSC/GMSC配置呼叫应答和/或呼叫释放的基本呼叫状态事件检测点,实现对经过CS域路由决策控制的呼叫的整个过程的监控。而在IMS域中,所述呼叫控制类接口为IMS域中的S-CSCF与AS间的ISC接口时,作为AS的RPDP实体通过以Proxy模式控制 并将自己的域名添加到Record-Route头域的方式、或以背靠背用户代理(B2BUA)模式进行控制的方式将自己保留在会话路径中,实现对经过IMS域路由决策控制的会话的整个过程的监控。同时,RPDP实体在CS域和/或IMS域呼叫建立、和/或接通、以及释放时,更新本地保存的用户CS域和/或IMS域呼叫状态。
其次,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还可以由其它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先经过自身的呼入请求消息,从而将呼叫状态信息传递给RPDP实体;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102中RPDP实体所接收到的路由决策查询请求实际上是已经预先经过知情网络实体修改的呼入请求消息,RPDP实体根据该呼入请求消息获得呼叫状态信息。具体步骤可分为两步:在实现跨域路由控制的通信系统中呼入请求消息在到达RPDP实体前先经过一个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则作为知情网络实体的该应用服务器在继续传递所述呼入请求消息前,根据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对所述呼入请求消息进行修改,这样,当RPDP实体最终接收到作为路由决策查询请求的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消息时,从中获得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
这一方案实际上应用于IMS中,这时,所述路由决策查询所基于的呼叫控制类接口为IMS域中的S-CSCF与AS间的ISC接口。在现有IMS中,S-CSCF实际上是依据用户签约信息中的按优先级排列的初始过滤准则顺序将所处理的业务请求触发到对应的AS的,这样,在处理一个呼入请求时,如果一个监控呼叫状态的AS所对应的初始过滤准则的优先级高于作为RPDP实体的AS所对应的初始过滤准则的优先级,则该呼入请求消息将会先被送到该监控呼叫状态的AS,则该AS就可以在将消息继续传递前根据呼叫状态进行修改,从而使得RPDP实体在最终接收到作为路由决策查询请求的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消息时,可以从中获得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
下面给出一种同时适用于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模式和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模式的交互更新方法,即采用与其它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获得呼叫状 态信息的方法。这里,所谓知情网络实体是指其它了解用户呼叫状态信息的网络实体,比如:呈现(Presence)服务器、其他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或CAMEL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用户设备本身等。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103中:在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知情网络实体将该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RPDP实体;RPDP实体在本地保存并根据来自知情网络实体的通知更新呼叫状态信息。在知情网络实体是用户设备本身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基于IMS的机制实现,则在用户完成IMS注册后进行所述交互,如果采用基于CS的机制完成,则在用户完成CS域的注册/位置更新后进行所述交互。
所谓交互更新过程是:RPDP实体在本地保存用户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在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由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向RPDP实体发送相应的状态变化通知,RPDP实体根据收到的状态变化通知更新本地保存的用户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至于如何实现所述的交互更新,以下分别给出针对CS域和IMS域的四种方式:在IMS域下,可以采用SIP订阅与通知机制,或者SIP发布机制;在CS域下,则可以采用基于USSD/SMS应用实现的订阅与通知机制,或者基于USSD/SMS应用实现的发布机制。
第一种实现交互更新的手段是SIP订阅与通知机制,基于IMS域的SIP订阅与通知机制,由RPDP实体预先向所述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进行相关事件的订阅,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a1.RPDP实体向所述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发送SIP订阅消息,进行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订阅,所述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接受该订阅后返回确认,并在此订阅过程中完成订阅有效期的协商;
步骤a2.在订阅有效期内,当所述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发现用户在CS/IMS域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就向RPDP实体上报该状态变化事件,RPDP实体返回确认;
步骤a3.在所协商的订阅有效期到期前,RPDP实体可以根据需要向所述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发送新的订阅消息进行订阅刷新,所述知情 网络实体接受该订阅刷新后返回确认,并在此订阅刷新过程中完成订阅有效期的重新协商与启动。这里,所谓RPDP实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订阅刷新,可以是:判断用户仍然没有从IMS域注销,或者不考虑用户注册状态,仅考虑RPDP实体自身的跨域路由控制逻辑需要。
第二种实现交互更新的手段是SIP状态发布机制,基于IMS域的SIP状态发布机制完成呼叫状态信息的交互更新,即,由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根据本地配置,在发现用户在CS域和/或IMS域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SIP PUBLISH向RPDP实体发布该状态变化事件,RPDP实体记录该状态,返回确认,RPDP实体更新本地维护的呼叫状态信息。
第三种实现交互更新的手段是USSD/SMS订阅与通知机制,基于CS域USSD/SMS应用完成相关事件的订阅和通知,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b1.RPDP实体向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发送USSD消息/SMS,进行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订阅;
步骤b2.当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发现用户在CS域和/或IMS域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以USSD/SMS向RPDP实体上报该状态变化事件,RPDP实体在本地维护更新用户呼叫状态信息。
第四种实现交互更新的手段是USSD/SMS状态发布机制,USSD/SMS状态发布机制与SIP状态发布机制类似,只是这里是在CS域基于USSD/SMS应用实现。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根据本地配置,在发现用户在CS/IMS域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USSD/SMS向RPDP实体发布该状态变化事件,RPDP实体更新本地维护的呼叫状态信息,并返回确认。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列出四种在CS域或IMS域实现RPDP实体与其它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的手段,可以用其它可行的交互更新机制代替,同样能实现发明目的而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
最后,给出另外一种同时适用于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模式和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模式的方法,即:与交互更新并列的即时查询方法。在图1所示实施 例的基础上,RPDP实体在需要获知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时,即时向其它知情网络实体查询获得呼叫状态信息,即:RPDP实体不在本地保存用户在CS/IMS域的呼叫状态,而是在需要获得呼叫状态时,向知情网络实体查询,知情网络实体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RPDP实体。
实现即时查询也有CS域和IMS域的两种手段,即:SIP一次性订阅和USSD/SMS查询。
基于IMS域的SIP一次性订阅与通知机制,包括: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时向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发送SIP订阅消息,进行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订阅,知情网络实体接受该订阅后返回确认,并在随后返回当前状态信息。这里,知情网络实体在呼叫状态变化时并不主动通知RPDP实体,RPDP实体也并不需要在本地保存维护。
基于CS域USSD/SMS应用完成相关事件的查询,包括: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时向了解当前呼叫状态的知情网络实体发送USSD/SMS消息,进行呼叫状态的查询,知情网络实体随后以USSD/SMS向RPDP实体上报当前状态信息。同样的,知情网络实体在呼叫状态变化时并不主动通知RPDP实体,RPDP实体也并不需要在本地保存维护。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两种在CS域或IMS域实现RPDP实体向其它知情网络实体即时查询用户当前呼叫状态的手段,可以用其它可行的查询机制代替,同样能实现发明目的而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
在上述RPDP实体获取用户在不同域的呼叫状态的各种实现方案中,所述RPDP实体和知情网络实体可以位于同一物理实体中,则RPDP实体通过内部接口从知情网络实体获取呼叫状态信息。
至此,上文已给出本发明增强跨域路由控制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并给出了关键步骤如获取呼叫状态、选域准则等的具体实现手段及其技术细节。此外,本发明还考虑如果RPDP实体在CS域和IMS域由相互独立的逻辑实体分别实现的情况,这样的话,两个实体需要同步用户呼叫状态信息,在图1所示实施 例的基础上,当RPDP实体在CS域的逻辑实体和在IMS域的逻辑实体相互独立时,两者之间设置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
进一步的,RPDP实体在CS域和在IMS域的两个逻辑实体可以合设在一个物理实体中,也可以分为两个物理实体,因此,对于两个逻辑实体在同一物理实体实现时,两个逻辑实体之间的接口为内部接口,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通过内部接口实现;当两个逻辑实体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物理实体实现时,采用SIP、CAP、无线智能网协议、智能网应用规程、USSD、SMS中的任意一种信令,或其他自定义方式进行上述交互。
此外,按照同步机制的实现手段不同,还可以分为变化时通知和使用时查询两种方式。其中,所谓变化时通知,就是当同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获得用户状态变化信息时,通知另一方,另一方根据该通知更新用户状态信息。所谓使用时查询,就是当同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需要获知用户状态信息时,向另一方查询更新用户状态信息,另一方收到查询后返回用户状态信息。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列出的两种接口实现方式和两种同步机制实现方式,可以用其它可行的接口和同步机制代替,比如当两个逻辑实体在同一物理实体实现时,可以采用读写共享数据区的方式获得同步的呼叫状态信息,同样能实现发明目的而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
综上所述,下面结合附图给出采用各种接口、各种交互机制,进行增强跨域路由控制的信令交互的整体流程图。
图2示出的是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用本地监控呼叫状态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的总体流程图。
GMSC收到呼叫建立请求后,向被叫用户归属的HLR查询路由信息,HLR根据用户签约返回用户被叫侧CAMEL签约信息,GMSC根据该被叫侧CAMEL签约信息触发被叫侧CAMEL业务,通过CAP接口向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发起路由决策的查询。这里,虽然在GSM、WCDMA系统CS域和cdma2000系统CS域中GMSC与HLR以及智能网业务控制功能间交互的具体协议不同, 但其过程及能力是一致的。在PSTN网络中,虽然没有路由查询过程,用户的智能业务也不是由GMSC触发而是由用户所在本地交换机触发的,但与固定智能网业务控制功能交互的业务控制过程及能力也是一致的。以下仅以WCDMA系统CS域为例进行说明,不再赘述其它情况。
RPDP实体与HLR/HSS交互查询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注册状态,当获知用户当前在CS/IMS域都已注册后,进一步判断本地保存的用户当前在两个域的呼叫状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可选的先行判断用户在两个域的注册状态的处理,这是因为用户实际上是不可能在其尚未注册的域被占用的,因此,增加这一可选判断可视为本发明方案的一种优化实现。
由于用户呼叫状态初始设置为空闲,RPDP实体根据当前路由策略确定当前路由决策。这里,以决策在IMS域接续为例,RPDP实体通过连接消息向GMSC返回携带指向CS/IMS域互通网关MGCF的改发号码;在此之前,为了监控整个呼叫过程,RPDP实体向GMSC下发请求报告基本呼叫模型事件消息(RRBE)配置呼叫失败、主叫放弃、呼叫应答及呼叫释放基本呼叫模型事件检测点,其中呼叫应答为可选的,并且结合所做的路由决策,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预占,若未配置呼叫应答,则直接设置为占用。
GMSC根据改发号码将呼叫路由至所述CS/IMS域互通网关MGCF,由MGCF继续完成后续在IMS域的路由控制。当配置呼叫应答检测点时,GMSC在收到返回的呼叫应答时向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上报呼叫应答事件,RPDP实体设置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为占用。
之后,GMSC或S-CSCF收到新的呼叫/会话建立请求,通过各自原有方式向RPDP实体发起当前路由决策的查询。GMSC为被叫侧CAMEL业务触发方式,RPDP实体作为gsmSCF;S-CSCF则是IMS域被叫侧业务触发方式,RPDP实体作为AS;进一步的,作为两个独立逻辑实体的CS域和IMS域的RPDP实体需要通过其间的内部或外部接口进行上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
RPDP实体与HLR/HSS交互查询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注册状态,当获 知用户当前在CS/IMS域都已注册后,进一步判断本地保存的用户当前在两个域的呼叫状态,由于用户呼叫状态已设置为IMS域占用,RPDP实体确定当前路由决策为在IMS域路由并向GMSC/S-CSCF返回相应的指示及路由信息。
GMSC/S-CSCF根据收到的指示及信息进行后续到IMS域的路由,这里,以基于IMS域呼叫中后续呼叫处理对这一新到呼叫/会话处理结果为呼叫/会话拒绝为例,GMSC/S-CSCF分别向主叫侧返回呼叫拒绝结束该新到呼叫/会话的处理。
后续用户在IMS域完成前一呼叫(呼叫1)的释放,GMSC收到呼叫释放消息后向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上报呼叫释放事件,RPDP实体据此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空闲,并指示GMSC继续完成呼叫释放的处理,GMSC继续完成呼叫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体现的是: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向作为gsmSSF的GMSC下发请求报告基本呼叫模型事件消息(RRBE),配置相关的基本呼叫模型事件检测点,以监控用户相关入呼状态的处理情况。为了监控用户在CS域的呼出状态,还需要在用户发起呼叫时,由作为gsmSSF的用户当前所在的VMSC根据用户签约数据向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进行智能业务触发建立呼叫控制链接,并由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向作为gsmSSF的VMSC下发RRBE配置相关的基本呼叫模型事件检测点,包括呼叫失败、主叫放弃、呼叫应答(可选)以及呼叫释放,则作为gsmSSF的VMSC根据该配置在所述呼叫的相应处理阶段向作为gsmSCF的RPDP实体上报,RPDP实体进行相应的状态更新操作。由于同样基于CAMEL现有的能力实现,后续不再赘述。
此外,当此处第一个呼叫在IMS域进行路由决策查询时,过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针对呼入和呼出呼叫,均由为用户分配的S-CSCF根据用户签约数据将呼叫触发至作为AS的RPDP实体建立呼叫控制连接,然后由作为AS的RPDP实体通过以Proxy模式控制并将自己的域名添加到Record-Route头域 的方式、或是以B2BUA模式进行控制的方式,将自己保留在会话路径中,从而实现对IMS域整个会话过程的监控。
图3示出的是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来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的总体流程图,其中,由用户终端作为知情网络实体,并且,交互更新是采用状态事件订阅与通知机制实现的。
与图2不同的是:这里采用基于交互更新和本地维护呼叫状态进行跨域路由控制的实现,而交互更新则采用SIP订阅通知机制实现。用户在IMS域注册时,由作为AS的RPDP实体根据收到的第三方注册请求向用户终端进行相应事件的订阅。由于同样是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这里CS/IMS域对于后续呼叫/会话的处理与图2相同。
用户在IMS域进行注册,S-CSCF向用户返回注册成功的响应后,根据用户签约数据中的初始过滤准则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起第三方注册,作为AS的RPDP实体返回注册成功响应,随后向用户终端发起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订阅,其中携带初始订阅有效期;用户终端返回订阅事件订阅响应并携带最终确认的订阅有效期以完成订阅有效期的协商,随后发送事件订阅成功通知。后续用户在IMS域或CS域发起/接收一个会话,用户终端根据先前的订阅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送状态变化事件通知,这里以用户在IMS域发起/接收一个会话为例,则RPDP实体据此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占用。
之后,GMSC或S-CSCF收到新的呼叫/会话建立请求,通过各自原有方式向RPDP实体发起当前路由决策的查询。GMSC为被叫侧CAMEL业务触发方式,RPDP实体作为gsmSCF;S-CSCF则是IMS域被叫侧业务触发方式,RPDP实体作为AS;进一步的,作为两个独立逻辑实体的CS域和IMS域的RPDP实体需要通过其间的内部接口、或外部接口进行上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
RPDP实体与HLR/HSS交互查询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注册状态,当获知用户当前在CS/IMS都已注册后,进一步判断本地保存的用户当前在两个域 的呼叫状态,由于用户呼叫状态已设置为IMS占用,RPDP实体确定当前路由决策为在IMS域路由,并向GMSC/S-CSCF返回相应的指示及路由信息。
GMSC/S-CSCF根据该指示及信息进行后续到IMS域的路由,这里,基于IMS域呼叫中后续呼叫处理对这一新到呼叫/会话处理结果为呼叫/会话拒绝,GMSC/S-CSCF分别向主叫侧返回呼叫拒绝结束该新到呼叫/会话的处理。
后续用户在IMS域完成前一呼叫的释放,用户终端根据先前的订阅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送状态变化事件通知,RPDP实体据此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空闲。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采用了SIP订阅通知模式,并且采用用户注册并发起向AS的第三方注册的时机点进行相应事件的订阅,其他环节发起订阅,如用户已注册,AS收到操作员指示发起,也同样有效。另外,这里采用了AS向用户终端订阅的方式,AS也可向其他了解用户呼叫状态的网络实体,如Presence服务器、其他监控用户在CS域和/或IMS域整个呼叫过程的gsmSCF或AS等进行订阅。
这里,采用SIP订阅通知模式实现状态变化事件通知,状态变化事件的通知还可以采用SIP状态发布模式实现,或者采用基于CS域的USSD/SMS实现的订阅通知或状态发布机制实现。基于CS域的USSD/SMS实现订阅通知或状态发布机制与基于SIP的实现的主要区别是:RPDP实体与负责状态变化通知/发布的网络实体提供USSD/SMS应用,以CS域的USSD/SMS交互而不是IMS上的SIP消息交互承载相应的订阅与通知以及状态发布,其处理逻辑基本一致。
图4示出的是在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来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的总体流程图,其中交互更新是采用状态发布机制实现的。
这里,同样采用基于状态变化通知本地维护呼叫状态进行跨域路由控制的实现方案,与图3不同的是:状态变化通知采用SIP状态发布机制实现,由用户终端在完成IMS注册后以及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根据预先的设置向作为 AS的RPDP实体发布当前的呼叫状态。
同时,与图2、图3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CS域采用了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完成路由决策查询的第二种模式实现跨域路由控制,即由作为STP的RPDP实体拦截CS域中的GMSC到HLR的路由信息查询消息,进而完成当前路由决策查询并根据当前决策实现路由控制。
用户完成在IMS域的注册后,用户终端根据配置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布当前状态(空闲),RPDP实体返回呼叫状态发布响应,并据此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空闲;后续用户在IMS域发起/接收一个会话,用户终端根据配置再次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布当前状态变化,RPDP实体返回呼叫状态变化发布响应,并据此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占用。
之后,GMSC收到新的呼叫建立请求,向被叫用户归属HLR查询路由信息,作为STP的RPDP实体拦截该路由信息查询消息,进而根据用户在两个域的注册状态以及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确定当前路由决策为在IMS域路由,并直接向GMSC返回相应的指示及路由信息,GMSC根据该指示及信息进行后续到IMS域的路由,与图3一样,基于IMS域呼叫中后续呼叫处理对这一新到呼叫处理结果为呼叫拒绝,GMSC向主叫侧返回呼叫拒绝结束该新到呼叫的处理。
后续用户在IMS域完成前一呼叫(呼叫1)的释放,根据配置再次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布当前状态变化,RPDP实体返回呼叫状态变化发布响应,并据此将用户在IMS域的呼叫状态设置为空闲。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采用用户终端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布呼叫状态,也可由其他了解用户呼叫状态的网络实体,如Presence服务器、其他监控用户在CS域和/或IMS域整个呼叫过程的gsmSCF或AS等,向作为AS的RPDP实体发布呼叫状态。
此外,这里采用的是SIP状态发布模式实现状态变化事件通知,状态变化事件的通知同样可以采用SIP订阅通知模式实现,或者采用基于CS域的 USSD/SMS实现的订阅通知或状态发布机制实现。基于CS域的USSD/SMS实现订阅通知或状态发布机制与基于SIP实现的订阅通知或状态发布机制主要区别是:RPDP实体和负责状态变化通知/发布的网络实体提供USSD/SMS应用,以CS域的USSD/SMS交互而不是IMS上的SIP消息交互承载相应的订阅与通知以及状态发布,其处理逻辑基本一致。
此外,图3和图4所示两个实施例分别给出了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和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下,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进行查询来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由上述说明可以看出,实际上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来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处理,与RPDP实体自身和路由决策查询实体间的接口类型无关,因此,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进行交互更新来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方案及其不同的实现方法,实际上同时适用于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实现跨域路由控制的模式和基于非呼叫控制类接口实现跨域路由控制的模式。
图5所示的是通过向知情网络实体即时查询,来获得用户当前呼叫状态信息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的总体流程图。
与图4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这里采用即时查询呼叫状态进行跨域路由控制的实现方案,并提供了基于IMS域上SIP和基于CS域上USSD/SMS的方式向用户终端完成该查询。
这里,与前面各图的区别仅在于呼叫状态的获取,适用于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或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并且,针对后续呼叫/会话的处理。图5所示实施例在CS域采用非呼叫控制类接口的实现,其处理过程与图4相同;在IMS域采用呼叫控制类接口的实现,其处理过程与图2、图3相同。
GMSC或S-CSCF收到呼叫/会话建立请求,在此之前,用户已在IMS域发起/接收一个会话,状态为占用,与图4不同的是:用户在IMS状态更改为占用时,并不进行状态变化的通知或发布。GMSC或S-CSCF通过各自原有方式向RPDP实体发起当前路由决策的查询;GMSC向HLR查询路由信息并由作 为STP的RPDP实体拦截该路由信息查询消息;S-CSCF则是IMS域被叫侧业务触发方式,RPDP实体作为AS;这种即时查询的方式下,作为两个独立逻辑实体的CS域和IMS域的RPDP实体可以彼此独立查询,并不需要通过其间的内部或外部接口进行上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
RPDP实体与HLR/HSS交互查询用户当前在CS/IMS域的注册状态,当获知用户当前在CS/IMS域都已注册后,进一步的,以SIP一次性订阅通知方式或USSD/SMS方式向终端进行当前呼叫状态的查询,根据查询获得的结果(如IMS域占用),RPDP实体确定当前路由决策为在IMS域路由并向GMSC/S-CSCF返回相应的指示及路由信息。
GMSC/S-CSCF根据该指示及信息进行后续到IMS域的路由,这里基于IMS域呼叫中后续呼叫处理对这一新到呼叫/会话处理结果为呼叫/会话拒绝,GMSC/S-CSCF分别向主叫侧返回呼叫拒绝结束该新到呼叫/会话的处理。
后续用户在IMS域完成前一呼叫(呼叫1)的释放,状态变为空闲,与上面的图不同的是,此时并不进行状态变化的通知或发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采用向用户终端进行当前呼叫状态的查询方式,基于同样的机制,RPDP实体也可向其他了解用户呼叫状态的网络实体,如Presence服务器、其他监控用户在CS域和/或IMS域整个呼叫过程的gsmSCF或AS等,进行当前呼叫状态的查询。
最后,结合图6所示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的总体流程图,说明由其它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先经过自身的呼入请求消息,从而将呼叫状态信息传递给RPDP实体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
这里,与前面各图所示实施例的区别仍然在于呼叫状态的获取,并且,仅适用于在IMS域中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案。针对后续呼叫/会话的处理,图6的处理过程与图2、图3、图5中IMS域的处理部分相同。
如图6所示,S-CSCF收到呼叫/会话建立请求,在此之前,用户已在IMS域发起/接收一个会话,在一个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中记录该用户状态为 IMS域占用。并且,与图4所示实施例不同,作为知情网络实体的该应用服务器并不向RPDP实体进行状态变化的通知或发布,RPDP实体也无需在本地保存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
在现有IMS域中,S-CSCF实际上是依据用户签约信息中的按优先级排列的初始过滤准则顺序,将所处理的业务请求触发到对应的AS。在本实施例中,针对S-CSCF收到的呼叫/会话建立请求,所述监控呼叫状态的AS所对应的初始过滤准则的优先级高于作为RPDP实体的AS对应的初始过滤准则的优先级,因此,该后续呼入的呼叫/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将会被S-CSCF先送到该监控呼叫状态的AS,该AS完成其自己控制的业务逻辑处理后,还要根据所记录的该用户当前呼叫状态对呼叫/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进行修改,然后再按原有处理将呼叫/会话建立请求消息继续传递给S-CSCF,以进行后续处理;
由于SIP协议本身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上述修改可以是由AS增加或改写特定的现有或现有扩展的SIP头域,如draft-ietf-sip-location-conveyance定义的Location头域;或是,增加新定义的SIP头域来携带、或者将相应信息填写在SIP消息体中来携带。
这样,当S-CSCF后续根据较低优先级的初始过滤准则匹配结果,将经过修改的呼叫/会话建立请求消息转发至作为RPDP实体的AS进行路由决策查询时,与图5所示实施例不同,该RPDP实体不再需要向知情网络实体进行呼叫状态信息的查询,而是直接从作为路由决策查询请求的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消息中获得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根据所获得的呼叫状态信息,如IMS域占用,RPDP实体确定当前路由决策为在IMS域路由,并向S-CSCF返回相应的指示及路由信息。
S-CSCF根据该指示及信息进行后续到IMS域的路由,这里基于IMS域呼叫中后续呼叫处理对这一新到呼叫/会话处理结果为呼叫/会话拒绝,S-CSCF分别向主叫侧返回呼叫拒绝结束该新到呼叫/会话的处理。
后续用户在IMS域完成前一呼叫(呼叫1)的释放,呼叫状态变为空闲, 与图4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此时作为知情网络实体的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也并不向RPDP实体进行状态变化的通知或发布。
由于GSM系统、WCDMA系统CS域、cdma 2000系统CS域以及PSTN网络都是用于提供电路交换型业务的网络,因此,可以将GSM系统、WCDMA系统CS域、cdma 2000系统CS域以及PSTN网络统称为电路交换网络;同样的,由于由3GPP、3GPP2以及TISPAN等各种标准组织定义的IMS有着基本一致的架构,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则IMS域可以包括由3GPP、3GPP2以及TISPAN等各种标准组织定义的、各种移动或固定分组接入的IMS。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在至少包含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的系统中设置用于保存路由策略信息的路由策略决策点RPDP实体,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A、当呼入请求路由时,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向所述RPDP实体查询当前路由决策;
B、所述RPDP实体根据当前路由策略、路由决策相关信息、以及用户当前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或IMS域的呼叫状态,确定路由决策;
C、所述RPDP实体向所述路由决策查询实体返回根据所确定的路由决策确定的路由相关信息,由所述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完成跨域路由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RPDP实体判断用户是否同时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注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进一步包括:
B1、所述RPDP实体获取用户当前在电路交换网络和/或IMS域的呼叫状态;
B2、所述RPDP实体根据所获取的呼叫状态选择将所述呼入请求路由到电路交换网络或IMS域;
B3、根据步骤B2的选择结果,所述RPDP实体进一步根据所述当前路由策略及路由决策相关信息确定路由决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采用基于呼叫控制类接口的模式,则步骤B1中,所述RPDP实体通过自行监控获取用户当前在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的呼叫状态并在本地维护获得的呼叫状态信息,且进一步包括:
b11、所述RPDP实体通过所述呼叫控制类接口监控所述用户相关呼叫请求的状态及其处理过程;
b12、所述RPDP实体在用户相关呼叫的建立、和/或接通、以及释放时更新本地保存的呼叫状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1所述获取为:所述RPDP实体在本地维护并通过与知情网络实体交互来获得更新的呼叫状态信息,且进一步包括:
b21、在所述呼叫状态信息发生变化时,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
b22、所述RPDP实体根据来自所述知情网络实体的通知来更新在本地保存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所述IMS域的SIP订阅与通知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具体包括:
x11、所述RPDP实体通过SIP订阅消息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订阅所述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通知,并协商订阅有效期;
x12、在所协商的订阅有效期内,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SIP通知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上报该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所述IMS域的SIP发布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RPDP实体,具体包括:
x21、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SIP状态发布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发布所述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x22、所述RPDP实体更新本地维护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并返回确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业务或短消息业务实现的订阅与通知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具体包括:
x31、所述RPDP实体通过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订阅所述呼叫状态相关事件的通知;
x32、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上报该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21所述通知为:所述知情网络实体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业务或短消息业务实现的发布机制将所述呼叫状态的变化通知所述RPDP实体,具体包括:
x41、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所述呼叫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RPDP实体发布该呼叫状态变化事件;
x42、所述RPDP实体更新本地维护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1所述获取为:所述RPDP实体通过即时查询知情网络实体来获得呼叫状态信息,且进一步包括:
b31、所述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呼叫状态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
b32、所述知情网络实体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所述RPDP实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31所述查询为:所述RPDP实体通过所述IMS域的一次性SIP订阅与通知机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所述呼叫状态,包含以下步骤:
y11、所述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呼叫状态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发送一次性SIP订阅消息;
y12、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收到订阅后,通过SIP通知消息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所述RPDP实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31所述查询为:所述RPDP实体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业务或短消息业务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呼叫状态,包含以下步骤:
y21、所述RPDP实体在需要获得所述呼叫状态时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发送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向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查询呼叫状态信息;
y11、所述知情网络实体在收到消息后,通过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消息或短消息返回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给所述RPDP实体。
13.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为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
步骤A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知情网络实体接收呼入请求消息,并根据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对所接收的呼入请求消息进行修改,然后继续传递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
则步骤A为:路由决策查询实体向所述RPDP实体转发经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查询当前路由决策;
步骤B1所述获取为:所述RPDP根据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获得呼叫状态信息,且步骤B1进一步包括:
b41、所述RPDP实体接收到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修改后的呼入请求消息,从中获得当前的呼叫状态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PDP实体和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位于同一物理实体,RPDP实体通过内部接口从知情网络实体获取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PDP实体仅获得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中一个域的呼叫状态,则步骤B2中,所述根据呼叫状态选择将呼入请求路由到电路交换网络或IMS域具体为:判断用户在该域的呼叫状态,如果是占用和/或预占状态,则选择在该域进行后续路由,如果是空闲状态,则优先选择在另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
或者,
所述RPDP实体获得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两个域的呼叫状态,则步骤B2中,所述根据呼叫状态选择将呼入请求路由到电路交换网络或IMS域具体为:判断用户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中是否均为空闲状态,如果用户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和IMS域中均为空闲状态,则等优先级选择其中一个域进行后续路由,否则,则选择用户处于占用和/或预占状态的域进行后续路由。
16.根据权利要求4至1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PDP实体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的逻辑实体和在所述IMS域的逻辑实体相互独立,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在两个相互独立的逻辑实体之间设置所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RPDP实体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的逻辑实体和在所述IMS域的逻辑实体在同一物理实体内,则所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通过内部接口实现;
或者,
所述RPDP实体在所述电路交换网络的逻辑实体和在所述IMS域的逻辑实体在不同物理实体内,则所述呼叫状态信息的同步机制通过SIP、移动网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部分、无线智能网协议、智能网应用规程、非结构的补充业务数据、短消息中的任意一种信令交互实现。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状态信息同步机制的实现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当同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获得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变化信息时,通知另一方,另一方根据收到的通知更新本地保存的所述呼叫状态信息;
或者,
当同步双方中的任意一方需要获知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时,向另一方查询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另一方收到查询后返回所述用户的呼叫状态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知情网络实体为:监控呼叫状态的应用服务器、呈现服务器、监控呼叫状态的业务控制功能实体、或用户终端设备本身。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交换网络包括但不限于:GSM系统、WCDMA系统CS域、cdma 2000系统CS域、PSTN网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680011717XA CN101156395B (zh) | 2005-08-04 | 2006-07-14 |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510028494.5 | 2005-08-04 | ||
CNB2005100284945A CN100505899C (zh) | 2005-08-04 | 2005-08-04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CN200680011717XA CN101156395B (zh) | 2005-08-04 | 2006-07-14 |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PCT/CN2006/001673 WO2007014510A1 (fr) | 2005-08-04 | 2006-07-14 | Commande de routage interdomai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56395A CN101156395A (zh) | 2008-04-02 |
CN101156395B true CN101156395B (zh) | 2011-03-30 |
Family
ID=377006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284945A Active CN100505899C (zh) | 2005-08-04 | 2005-08-04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CN200680011717XA Active CN101156395B (zh) | 2005-08-04 | 2006-07-14 |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284945A Active CN100505899C (zh) | 2005-08-04 | 2005-08-04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70565B2 (zh) |
EP (1) | EP1892897B2 (zh) |
CN (2) | CN100505899C (zh) |
WO (1) | WO20070145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13835B2 (en) * | 2003-09-08 | 2009-11-03 | Sony Corporation | Generic API for synchronization |
US7925790B2 (en) * | 2003-09-17 | 2011-04-12 | Sony Corporation | Middleware filter agent between server and PDA |
US8046019B2 (en) * | 2006-08-04 | 2011-10-25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20080056236A1 (en) * | 2006-08-31 | 2008-03-06 | Deborah Lewandowski Barclay | Unified IMS supplementary services signaling across circuit and packet domains |
US8325654B2 (en) | 2006-12-28 | 2012-12-0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Integrated scheduling and power control for the uplink of an OFDMA network |
ES2654891T3 (es) * | 2007-02-15 | 2018-02-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étodo, sistema y dispositivo para conmutación de dominio |
US7995562B2 (en) * | 2007-02-26 | 2011-08-0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to trigger a mobile device in different domains based on unsuccessful initialization or handover |
US9055517B2 (en) * | 2007-02-26 | 2015-06-09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r-directed dynamic domain selection |
CN101287276B (zh) * | 2007-04-13 | 2011-08-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呼叫处理方法及系统 |
US20090040951A1 (en) * | 2007-08-10 | 2009-02-1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fining Multi-Domain Wireless Device Behavior for Two or More Calls |
CN101420338B (zh) * | 2007-10-26 | 2012-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Pcc架构中的信息查询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8874684B2 (en) * | 2008-01-30 | 2014-10-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Facilitating subscription services in the IMS |
CN103648135B (zh) * | 2008-03-21 | 2018-06-01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由wtru执行的用于电路交换回退的方法和wtru |
CN101646205B (zh) * | 2008-08-05 | 2014-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网络高速接入公网的节点、方法及系统 |
JP5004899B2 (ja) * | 2008-08-11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交換局及び移動局 |
CN101674221A (zh) * | 2008-09-09 | 2010-03-17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静态路由生成方法、终端路由实现方法及装置 |
WO2010045960A1 (en) * | 2008-10-21 | 2010-04-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ndling set up of a session in a gsm-ims overlay network |
CN101742475B (zh) * | 2008-11-12 | 2012-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订阅和通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JP2010130396A (ja) * | 2008-11-28 | 2010-06-10 | Hitachi Ltd | 管理装置 |
CN101631389B (zh) * | 2009-07-28 | 2012-02-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Ip多媒体子系统异常提示音媒体播放方法及系统 |
US8705445B2 (en) | 2009-10-30 | 2014-04-22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signaling and usage of resourc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upporting circuit switched and packet switched sessions |
CN106027579A (zh) * | 2010-01-04 | 2016-10-12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提供域间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271050B (zh) * | 2010-06-04 | 2014-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IPv6网络中网络设备自动配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系统 |
CN102469012B (zh) * | 2010-11-12 | 2016-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路由查询装置及方法 |
WO2012076042A1 (en) * | 2010-12-07 | 2012-06-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election of service domain in ims centralised services |
CN102868667B (zh) * | 2011-07-07 | 2015-10-07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业务优先级的标识方法、装置和系统 |
JP5740229B2 (ja) * | 2011-07-08 | 2015-06-24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呼セッション制御サーバ装置 |
WO2013085310A1 (en) * | 2011-12-06 | 2013-06-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 efficientl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456400B2 (en) | 2012-04-02 | 2016-09-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Best effort call routing preference setting |
DE102012012389A1 (de) * | 2012-06-21 | 2013-01-24 | Daimler Ag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Zugangsberechtigung und/oder Fahrberechtigung für ein Fahrzeug |
CN105682058B (zh) | 2014-11-17 | 2020-02-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短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
CN105992159B (zh) * | 2015-02-27 | 2019-04-05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漫游用户呼叫状态订阅的方法和系统 |
US10243844B2 (en) | 2015-03-25 | 2019-03-26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routing |
CN105049222B (zh) * | 2015-04-20 | 2018-12-18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实现传输网络跨域管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ES2803226T3 (es) * | 2015-11-27 | 2021-01-25 | Vodafone Ip Licensing Ltd | Encaminamiento de llamadas de voz de sistema de telecomunicaciones |
US11044360B1 (en) | 2015-12-17 | 2021-06-22 | 8X8, Inc. | Dynamic direction of incoming calls |
US10938914B2 (en) * | 2016-01-18 | 2021-03-02 | Avaya Inc. | Inter domain instant messaging bridge |
US11044365B1 (en) | 2016-06-23 | 2021-06-22 | 8X8, Inc. | Multi-level programming/data sets with decoupling VoIP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
US11412084B1 (en) | 2016-06-23 | 2022-08-09 | 8X8, Inc. | Customization of alerts using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US10348902B1 (en) | 2016-06-23 | 2019-07-09 | 8X8, Inc. | Template-based manage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US10165114B1 (en) | 2016-06-23 | 2018-12-25 | 8X8, Inc. | Intelligent call handling and routing |
US11671533B1 (en) | 2016-06-23 | 2023-06-06 | 8X8, Inc. | Programming/data sets via a data-communications server |
US10404759B1 (en) | 2016-06-23 | 2019-09-03 | 8×8, Inc. | Client-specific control of shared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
US11647087B1 (en) | 2016-06-23 | 2023-05-09 | 8X8, Inc. | Intelligent call handling and routing |
CN106911713B (zh) * | 2017-03-31 | 2021-01-1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Ims注册方法、s-cscf及终端 |
US10447861B1 (en) | 2017-06-23 | 2019-10-15 | 8X8, Inc. | Intelligent call handling and routing based on numbering plan area code |
US10425531B1 (en) | 2017-06-23 | 2019-09-24 | 8X8, Inc. | Customized communication lists for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ing high-level programming |
US10951484B1 (en) | 2017-06-23 | 2021-03-16 | 8X8, Inc. | Customized call model generation and analytics using a high-level programming interface |
CN111869248B (zh) | 2018-03-28 | 2023-06-27 |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 管理通过ipx网络的业务流的方法、网络路由节点 |
CN113595906B (zh) * | 2021-07-26 | 2022-10-21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策略收敛的路由订阅方法与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9330A (zh) * | 2000-10-18 | 2002-05-15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域间路由选择系统 |
US6823395B1 (en) * | 1999-09-14 | 2004-11-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relating to routing in a networ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4600A (zh) | 1999-02-23 | 2004-07-21 | �йȲ��� | 具有通用传递接口的多业务交换机 |
US7027433B2 (en) * | 2001-06-20 | 2006-04-11 | Nokia Corporation | Routing a call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
US7263610B2 (en) | 2002-07-30 | 2007-08-28 | Imagictv, Inc. | Secure multicast flow |
CN1172481C (zh) | 2002-08-22 | 2004-10-20 | 陈鸣 | 互连网端到端性能监测方法及其系统 |
US7366187B2 (en) * | 2003-04-17 | 2008-04-29 | Verizon Business Global Llc | Linking autonomous systems with dual premise routing domains |
CN100454882C (zh) | 2003-12-19 | 2009-01-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isp局域网的出口选择方法及装置 |
-
2005
- 2005-08-04 CN CNB2005100284945A patent/CN100505899C/zh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7-14 WO PCT/CN2006/001673 patent/WO200701451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7-14 CN CN200680011717XA patent/CN101156395B/zh active Active
- 2006-07-14 EP EP06753141.8A patent/EP1892897B2/en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12-28 US US11/965,834 patent/US817056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23395B1 (en) * | 1999-09-14 | 2004-11-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relating to routing in a network |
CN1349330A (zh) * | 2000-10-18 | 2002-05-15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域间路由选择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892897A4 (en) | 2008-08-20 |
CN100505899C (zh) | 2009-06-24 |
CN1909681A (zh) | 2007-02-07 |
WO2007014510A1 (fr) | 2007-02-08 |
US20080102844A1 (en) | 2008-05-01 |
EP1892897B2 (en) | 2017-06-14 |
EP1892897A1 (en) | 2008-02-27 |
CN101156395A (zh) | 2008-04-02 |
EP1892897B1 (en) | 2013-06-12 |
US8170565B2 (en) | 2012-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56395B (zh) | 一种跨域路由控制方法 | |
KR101169118B1 (ko) | 회선 교환 액세스를 통한 ims 서비스의 제공 | |
KR101276002B1 (ko) | Ims 등록 사용자를 위한 호 처리 | |
CN100563235C (zh) | 互通功能网元、csi终端与ims终端互通系统及其方法 | |
US20060291488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of interworking non-IMS and IMS networks to create new services utilizing both networks | |
EP1770949A2 (en) |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ircuit switch users accessing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 |
US2006029148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to mediate delivery of legacy, non-IMS services into an IMS network | |
RU2377731C2 (ru) |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оиска сетевых адресов в гибридных сетях связи | |
CA2637217C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ms services to circuit-switched controlled terminals | |
CN101142833A (zh) | 用于控制电路交换域用户终端接入ims通信网服务的设备 | |
WO2006131070A1 (fr) |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service vocal d'apres le declenchement du service, procede de commande de route et systeme associe | |
US20060291487A1 (en) | IMS networks with AVS sessions with multiple access networks | |
US8416723B2 (en) |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association-control relations | |
WO2014114088A1 (zh) | 一种ngn下实现宽带业务功能的方法及业务平台 | |
US9509547B2 (en) | Selection of service domain in IMS centralised services | |
CN101098242B (zh) | 一种网络连接信息的获取方法以及网络边界实体 | |
EP1944945B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transparent subscriber mobility based on group registration | |
JP5165075B2 (ja) | Imsに登録されたユーザのための呼処理 | |
Subsystem-Stage | 3 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IP Multimedia (IM) Subsystem-Stage 2 (3G TS 23.228 version 1.0. 0)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