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0005C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90005C CN100390005C CNB2004100807816A CN200410080781A CN100390005C CN 100390005 C CN100390005 C CN 100390005C CN B2004100807816 A CNB2004100807816 A CN B2004100807816A CN 200410080781 A CN200410080781 A CN 200410080781A CN 100390005 C CN100390005 C CN 10039000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beam
- parts
- intermediate frame
- vehicle body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身构造,使地板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左右下边梁(13)之间架设着第3横梁(23),从第3横梁(23)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左右的中间构架(35)。该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的后端(35a)设置左右的延长部件(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载置在左右的延长部件(41)上,在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设置了左右加强板(4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身构造,特别涉及在左右下边梁间架设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着中间构架的汽车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已往的汽车的车身构造中,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着底盘架,在该底盘架的上方配置着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67271号公报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专利文献1。
图6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基本构造的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100,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着底盘架101,在该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通过兼作为加强件的大型扭矩箱(加强部件)102配置着横梁103。
该大型的加强部件102形成为封闭截面,把横梁103牢固地固定在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
这样,在底盘架101的中央部上方固定横梁103时,通过采用大型的加强部件10,可以把横梁103固定在底盘架101上。
在有些汽车的车身构造中,在底盘架(下面称为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安装着横梁。
该汽车的车身构造,从确保空间等方面考虑,最好不采用大型的加强部件102(见图6)。
在该中间构架的后端部牢固地安装着横梁的例子,例如为下图所示的构造。
图7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构造的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110,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着中间构架111,在该中间构架111的后部上面112,安装着横梁113的前下边114,在中间构架111上,载置着地板115。
在该地板115上形成地板通道116,将地板通道116的后端117与横梁113的前壁118接合。
这样,不采用图6所示的大型加强部件102,可以良好地支承横梁113。
但是,考虑到乘员的舒适性,最好除去地板通道116,将地板115平坦化。如果除去地板通道116,则不能用地板通道116支承横梁113。
为此,希望能使这样一种技术实用化,即,除去地板通道116,使地板115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113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111的后部上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中,除去地板通道,使地板平坦化,并且用简单的构造,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下边梁之间,架设着中空截面的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中间构架,用该中间构架加强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构架的后端部,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把上述中空截面的横梁载置在该延长部件上,在该中空截面的横梁内的、与上述延长部件对应的部位设有防止横梁变形的加强板,加强板由在大致矩形闭截面的横梁的前壁与底面的角部到后壁与顶面的角部之间的对角线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本体,设置在板本体的两侧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加强片,铅垂接合片,下接合片以及上接合片构成。
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把中空截面的横梁载置在该延长部件上。
由此,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只要设置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用这样简单的构造,可以把横梁牢固地安装在中间构架上。
另外,在中空截面的横梁内的、与延长部件对应的部位设有加强板。
由此,用延长部件牢固地支承加强板。因此,用加强板加强横梁,可以防止横梁变形。
这样,从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把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中空截面的横梁内设置加强板,用这样简单的构造,可以将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横梁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可以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良好地支承于中间构架的后端部,提高横梁的刚性,不需要已有技术中采用的大型加强部件,可以节省空间。
另外,由于用简单的构造,把横梁良好地支承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并且提高横梁的刚性,不必像已往技术那样用地板通道支承横梁。
因此,可以除去地板通道,将地板平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备有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作用的图。
图6是说明已往的车身基本构造的图。
图7是说明已往的汽车车身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附图是按照标记的朝向看的。
图1是表示备有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车架的俯视图。
车架10的主要构件有:在前部朝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前侧构架11、11、与左右前侧构架11、11的后部侧壁接合着的左右侧外伸叉架12、12、从左右侧外伸叉架12、12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下边梁13、13、从左右下边梁13、13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后侧构架14、14、在车宽中心(车宽中央)CL朝车身前后延伸的地板通道15、配置在该地板通道15的左右侧并且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构架16、16、朝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第6横梁21~26。
在左右前侧构架11、11的外侧,分别备有左右前轮28、28,在左右后侧构架14、14的外侧,分别备有左右后轮29、29。
另外,在在左右前侧构架11、11之间的发动机室31配置着使发动机32与变速器33一体化的发动机/变速器单元34。
第1~第6横梁21~26,是从车身前部朝着后方依次地、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着的部件。
第1横梁21,是加强仪表板(图未示)的下部的部件。
第2横梁22,是配置在地板通道15的后方,并且架设在左右下边梁13、13的大致中央部的部件。
第3横梁(横梁)23是架设在左右下边梁13、13后部附近的部件。
第4、第5、第6横梁24、25、26是分别架设在左右后侧构架14、14中的中央部的部件。
通过左右的中间构架(中间构架)35、35,把地板通道15的后端部61接合在第2横梁22和第3横梁23上。
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是配置在车宽中心CL的左右两侧方并朝车身前后延伸的部件。
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大致中央,架设着第7横梁37。
这样,把第3横梁安装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后端部的构造,作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30。
下面,参照图2~图5说明汽车的车身构造30、即左右中间构架35、35与第3横梁30的关系。
另外,左右中间构架35、35是相同构造的部件,所以,下面只说明左中间构架35,省大致了右中间构架35的说明。
图2是图1中的2-2线截面图。
汽车的车身构造30是,在朝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13、13(见图1)之间,架设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从该第3横梁23大致中央附近(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右侧的中间构架35见图1)、把地板38载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上部,用左右中间构架35、35加强地板38。
汽车的车身构造30是,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中间构架的后端部)35a、35a,设置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41、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放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上,在该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见图3),设置了防止第3横梁23变形的加强板43、43(右侧的加强板43图未示)。
用第3横梁23支承着车座缓冲件46的前端部46a。
图3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立体图。
左中间构架35是截面为大致U字形的部件,其底面51朝着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其倾斜壁52、52从底面51的两侧边向外侧立起,从一对倾斜壁52、52的上部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53、53。
在该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安装着左延长部件41,在该左延长部件41的一对上接合片56、56上,安装着第3横梁23的底面61。
另外,关于左延长部件41,在后文中参照图4详细说明。
第3横梁23由放在左右中间构架35(右中间构架35见图1)上面的后L字形部件62、和组装在该后L字形部件62上的矩形截面(封闭截面)的前L字形部件63构成。
后L字形部件62,由接合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上的底面61(见图2)、从该底面61立起的后壁66、从该后壁66的上端朝后方伸出的后接合片67构成。
前L字形部件63,由隔开一定间隔配置在后壁66前方的前壁68、从该前壁68的下部朝前方伸出并与底面61的前部61a接合的前接合片69、从前壁68的上端朝后方延伸并且后部71a与后接合片67接合的顶面71构成。
即,第3横梁23是形成有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见图2)的部件,由放置在左右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上的底面61、从底面61立起的前·后壁68、66、连接前·后壁68、66的上端的顶面71形成为大致矩形截面(中空截面)。
在该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中,在与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对应的部位65、65,备有左右的加强板43、43(右加强板43图未示)。
图4是表示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左加强板43由大致矩形的板本体75、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加强片76、76(里侧图未示)、铅垂接合片76a、76a、下接合片76b、76b、上接合片75a构成。板本体75,从第3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见图2),沿着对角线一直延伸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73(见图2)。加强片76、76设在该板本体75的两侧边。铅垂接合片76a、76a从各加强片76、76的铅垂边向外侧伸出。下接合片76b、76b从各加强片76、76的底边向外侧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75a从板本体75的上边向后方弯折。
板本体75形成大致三角形的隆起部77,在该隆起部77的中央形成开口部77a。
该左加强板43,例如可将一块板材冲压成形,能比较容易地制造。
将上接合片75a挟在第3横梁23的后接合片67与顶面71的后部71a之间进行接合(见图2)。将一对铅垂接合片76a、76a与第3横梁23的后壁66接合。将一对下接合片76b、76b与第3横梁23的底面61接合。这样,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把左加强板43固定在与左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见图3)。
因此,用左延长部件41支承左加强板43,可以用左加强板43更好地加强第3横梁23。
另外,在板本体75上设置加强片76、76,把加强片76、76接合在后L字形部件62上,这样,用左加强板43和后L字形部件62形成封闭截面。
因此,可用小型的左加强板43确保第3横梁23的刚性。
左延长部件41形成为大致U字形截面,该延长部件41中,水平地配置着底面55的前部55a,把其余的底面从前部55a朝着后方上坡地延伸形成为倾斜部55b,把倾斜壁56、56从该底面55的两侧边向外侧立起,从一对倾斜壁56、56的上部水平地伸出上接合片54、54。从底面55的后端将后壁57朝上方立起,从后壁57的两侧延伸弯折片58、58(近前侧图未示),把这些弯折片58、58分别与两侧的倾斜壁56、56的后端部接合。
该左延长部件41,例如,可以将一块板材冲压成形,能比较容易地制造。
另外,将底面55的主要部位从前部55a朝着后方上坡地延伸,形成为倾斜部55b,这样,可确保左延长部件41下方的空间,同时减轻了左延长部件41的重量。
另外,把左延长部件41安装在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可以延长已有的左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
把左延长部件41的底面55的前部55a,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底面51的后部;把左延长部件41的各倾斜壁56、56,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各倾斜壁52、52的后部;把左延长部件41的上接合片54、54的后部接合在左中间构架35的上接合片53、53上,这样,把延长部件41安装在左中间构架25的后端部35a。
把第3横梁23的底面61接合在左延长部件41的上接合片54、54上,把左延长部件41的后壁57接合在第3横梁23的后壁66上,这样,把第3横梁23的底面61安装在左延长部件41的上部、即一个上接合片54、54上(见图2)。
下面,参照图4说明汽车车身构造30的组装工序。
先把左右延长部件41、41(右延长部件41见图1)的上部,例如用点焊接合在构成第3横梁24的后L字形部件62的底面61上。
与该接合的同时,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例如用点焊接合在后L字形部件62中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
与右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以及右加强板43图未示。
接着,把第3横梁23的前L字形部件63例如用点焊接合在第3横梁23的后L形部件62上。
这样,将左右延长部件41、41和第3横梁23形成为一体,即单元化。
把该单元化部件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例如用点焊接合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右中间构架35见图1)的后端部35a、35a(右侧的后端部35a图未示)。
这样,汽车的车身构造30的组装工序结束。
这样,通过把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安装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可以将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和第3横梁23单元化。
因此,组装工序容易,可提高生产率。
根据上述的汽车车身构造30,如图1~图4所示,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设置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把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载置在延长部件41、41上。
这样,用只把比较小型的延长部件41、41设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这样简单的构造就可以把第3横梁23牢固地安装在左右中间构架35、35上。
另外,在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设置了左右的加强板43、43。
这样,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牢固地支承左右的加强板43、43。
因此,用左右的加强板43、43加强第3横梁23,可以防止第3横梁23变形。
这样,从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把比较小型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中空截面的第3横梁23内,设置比较小型的左右加强板43、43,用这样简单的构造,用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良好地支承第3横梁23,可以提高第3横梁23的刚性。
这样,不需要已往技术中采用的大型加强部件,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减轻重量。
另外,不必向已往技术那样用地板通道支承第3横梁23,所以,可从地板38上除去地板通道。
图5是说明本发明汽车车身构造的作用的图。
如图1~图4所示,第3横梁23是用左右下边梁13、13(见图1)固定其左右端部23a、23a的部件。
左右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是自由端。
该汽车的车身构造30,在行走时,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和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朝着箭头a-b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动。
由于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是自由端,所以,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有上升和下降的倾向。
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的后端部41a、41a的上升和下降,使得第3横梁23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有朝着箭头c方向变形的倾向。
为了防止第3横梁23的变形,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在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图3、图4中只示出了左侧的部位65),分别设置了左右的加强板43、43。
具体地说,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的板本体75、75,配置在从第3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73的对角线上。
这样,张拉荷重作用在板本体75、75上。因此,可以将板本体75、75的板厚、即左右加强板43、43的板厚做得比较薄,同时,即使在板本体75上形成开口部77a,也能防止第3横梁23的变形。
因此,可以减轻汽车车身构造30的重量。
另外,通过把左右的加强板43、43,设置在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可以用左右延长部件41、41牢固地支承左右的加强板43、43。
因此,更加能使左右的加强板43、43小型轻量化。
这样,可以将左右的加强板43、43收容在第3横梁23的中空截面内的空间64内。35、35和第3横梁23周围,能容易地确保比较大的空间。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左右延长部件41、41的形状、左右加强板43、43的形状,仅仅是一例,并不限定于该形状。
即,左右的延长部件41、41只要是设置在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35a、35a,将左右的中间构架35、35的后端部延长,可以着第3横梁23的部件即。
另外,左右的加强板43、43只要是设在第3横梁23的空间64中的、与左右延长部件41、41对应的部位65、65,可以防止第3横梁23变形的部件即可。
本发明的汽车车身构造,适用于在左右下边梁之间架设着横梁,从该横梁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前方延伸中间构架的汽车。
Claims (1)
1.汽车的车身构造(10),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下边梁(13)间架设着中空截面的横梁(23),从该横梁(23)的大致中央朝着车身的前方延伸中间构架(35),用该中间构架(35)加强地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间构架(35)的后端部(35a)设有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延长部件(41),把上述中空截面的横梁(23)载置在该延长部件(41)上,在该中空截面的横梁(23)内的、与上述延长部件(41)对应的部位(65)设有防止横梁(23)变形的加强板(43);
上述加强板(43)由在从大致矩形闭截面的横梁(23)的前壁(68)与底面(61)的角部(72)到后壁(66)与顶面(71)的角部之间的对角线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本体,设置在板本体的两侧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加强片,铅垂接合片,下接合片以及上接合片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56959/2003 | 2003-10-16 | ||
JP2003356959A JP3970831B2 (ja) | 2003-10-16 | 2003-10-16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8921A CN1608921A (zh) | 2005-04-27 |
CN100390005C true CN100390005C (zh) | 2008-05-28 |
Family
ID=34509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8078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005C (zh) | 2003-10-16 | 2004-10-15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78861B2 (zh) |
JP (1) | JP3970831B2 (zh) |
CN (1) | CN100390005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3086B (zh) * | 2008-08-07 | 2011-06-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结构 |
CN102101500A (zh) * | 2009-12-21 | 2011-06-2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52445B2 (ja) * | 2004-01-13 | 2006-11-2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メンバー部材の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
EP1642810B1 (en) * | 2004-09-29 | 2007-12-12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
DE102004058831B3 (de) * | 2004-12-06 | 2006-10-19 | Daimlerchrysler Ag | Hilfsrahmen für einen Fahrgestellrahmen eines Nutzfahrzeugs |
JP4655654B2 (ja) * | 2005-02-04 | 2011-03-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US7699346B2 (en) * | 2005-03-23 | 2010-04-20 | Chrysler Group Llc | Force redistribut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in the event of a rear impact |
JP4359264B2 (ja) * | 2005-06-03 | 2009-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
JP4692181B2 (ja) * | 2005-09-22 | 2011-06-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4478654B2 (ja) * | 2006-02-13 | 2010-06-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JP2007216903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4301269B2 (ja) * | 2006-09-06 | 2009-07-2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メンバ部材 |
WO2008120229A2 (en) * | 2007-03-29 | 2008-10-09 | Tata Motors Limited | Lower 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JP4384206B2 (ja) * | 2007-06-28 | 2009-12-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US7631926B2 (en) * | 2007-10-02 | 2009-12-15 | Honda Motor Co., Ltd. | Side impact crash event body structure improvement |
US20110175399A1 (en) * | 2007-10-24 | 2011-07-21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e for side portion of vehicle body |
US7726718B2 (en) * | 2007-11-06 | 2010-06-01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al support for a bolt collar |
JP4380760B2 (ja) * | 2007-11-28 | 2009-12-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ート保持部構造 |
WO2011027633A1 (ja) * | 2009-09-02 | 2011-03-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前部車体構造 |
CN102656080B (zh) * | 2009-12-16 | 2014-10-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底板构造 |
JP5280550B2 (ja) * | 2009-12-16 | 2013-09-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パネル接合構造 |
FR2964443B1 (fr) * | 2010-09-08 | 2013-04-26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Element de structure comprenant un longeron creux renforce |
CN102358351A (zh) * | 2011-07-31 | 2012-02-2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地板侧连接件 |
JP5429246B2 (ja) * | 2011-08-10 | 2014-02-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5928870B2 (ja) * | 2011-11-29 | 2016-06-0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サイドフレームの周辺構造 |
US8944207B2 (en) * | 2013-03-05 | 2015-02-03 | Paccar Inc | Mid-engine chassis |
JP5858006B2 (ja) * | 2013-06-28 | 2016-02-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FR3014072B1 (fr) * | 2013-12-02 | 2015-12-04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Structure de la partie arriere de la cais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ont les longeronnets comportent une allonge |
WO2015157250A1 (en) | 2014-04-09 | 2015-10-1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frame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
US9505447B2 (en) * | 2014-06-27 | 2016-11-2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Gap joint for closed section load transfer |
CN104340282B (zh) * | 2014-10-23 | 2017-09-12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
JP6574947B2 (ja) * | 2014-12-09 | 2019-09-18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6101768B1 (ja) * | 2015-09-30 | 2017-03-22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衝突荷重緩和構造体 |
JP6462554B2 (ja) * | 2015-10-27 | 2019-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6631474B2 (ja) * | 2016-11-08 | 2020-0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US10023244B2 (en) * | 2016-12-12 | 2018-07-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Rear rail barrel nut reinforcement |
US10202028B1 (en) * | 2017-08-09 | 2019-02-1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Traction Battery Sub-Frame Assembly |
JP7513367B2 (ja) | 2022-03-23 | 2024-07-09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9774A (ja) * | 1984-03-24 | 1985-10-09 | Gareeji Taruga:Kk | オ−プンカ−の車体 |
JPH05238419A (ja) * | 1992-02-26 | 1993-09-17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H07257435A (ja) * | 1994-03-18 | 1995-10-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US5549349A (en) * | 1995-05-01 | 1996-08-27 | Chrysler Corporation | Side impact protection system |
US5609386A (en) * | 1994-07-21 | 1997-03-1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e of frame connecting portion in vehicle |
JPH0966864A (ja) * | 1995-09-01 | 1997-03-1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WO2001072569A2 (de) * | 2000-03-24 | 2001-10-04 | Adam Opel Ag | Fahrzeugkarosserieboden und plattform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7271A (ja) | 1992-08-20 | 1994-03-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連写撮影機能付カメラ |
JP3446480B2 (ja) | 1996-06-25 | 2003-09-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2001233254A (ja) * | 2000-02-22 | 2001-08-28 |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 車体構造 |
US6793276B2 (en) * | 2001-07-30 | 2004-09-2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floor structure |
-
2003
- 2003-10-16 JP JP2003356959A patent/JP39708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10-12 US US10/962,774 patent/US71788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0-15 CN CNB2004100807816A patent/CN10039000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9774A (ja) * | 1984-03-24 | 1985-10-09 | Gareeji Taruga:Kk | オ−プンカ−の車体 |
JPH05238419A (ja) * | 1992-02-26 | 1993-09-17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H07257435A (ja) * | 1994-03-18 | 1995-10-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US5609386A (en) * | 1994-07-21 | 1997-03-1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e of frame connecting portion in vehicle |
US5549349A (en) * | 1995-05-01 | 1996-08-27 | Chrysler Corporation | Side impact protection system |
JPH0966864A (ja) * | 1995-09-01 | 1997-03-1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WO2001072569A2 (de) * | 2000-03-24 | 2001-10-04 | Adam Opel Ag | Fahrzeugkarosserieboden und plattformsystem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3086B (zh) * | 2008-08-07 | 2011-06-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结构 |
CN102101500A (zh) * | 2009-12-21 | 2011-06-2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 |
CN102101500B (zh) * | 2009-12-21 | 2015-07-15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970831B2 (ja) | 2007-09-05 |
JP2005119489A (ja) | 2005-05-12 |
CN1608921A (zh) | 2005-04-27 |
US7178861B2 (en) | 2007-02-20 |
US20050082878A1 (en) | 2005-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90005C (zh)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
JP4121461B2 (ja) | 自動車両 | |
US5988734A (en) | Passenger vehicle structure | |
JP3941563B2 (ja) | 車両前部構造 | |
CN103909971B (zh) | 汽车的副车架结构 | |
CN1935582B (zh) |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 |
JP4853080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2006021590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4346313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US20120119542A1 (en) |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112109811A (zh) |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 |
JP5734030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15128982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5215917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2006168434A (ja) | 車両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 |
JP2003026049A (ja) | 車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 |
JP2009179295A (ja) | 自動車の後部フロア構造 | |
JPH11192977A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 |
JP2013100108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5393196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3705025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H1120744A (ja)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メンバ補強構造 | |
JP4080461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3593946B2 (ja)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
JP4251567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151015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