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7151B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87151B CN109987151B CN201811322875.8A CN201811322875A CN109987151B CN 109987151 B CN109987151 B CN 109987151B CN 201811322875 A CN201811322875 A CN 201811322875A CN 109987151 B CN109987151 B CN 1099871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panel
- vehicle body
- vehicle
- pillar
- body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不损失外观性地能够简化构造并削减成本的车身构造。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1),其具备:内板(10),其形成安装有车辆后部的后角窗玻璃的开口部(12);以及后车顶导轨(30),其在上述内板(10)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上述内板(10)在比上述开口部(12)靠后方处具有切口部(13),该车身构造(1)设置有柱(20),该柱(20)固定在该切口部(13)的内侧前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后车顶导轨(30)。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7年12月5日提交的名称为“车身构造”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33576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规格不同的车型中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同类型的车辆中,具有相对于通常的车顶高度(低车顶规格)而使车顶增高的高车顶规格的车型。在像这样具有车顶高度不同的规格的车型中,从成本削减的观点出发,大多相对于各车顶规格而将内板等车身构成部件进行共用。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后车顶导轨与后车顶导轨连接部进行连接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7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后车顶导轨连接部为三叉形,并且还形成有后角窗玻璃,因此形状较为复杂。
另外,若将内板等车身构成部件进行共用,则由于在例如安装了后柱等低车顶规格的专用部件的情况下在接合了两个部件的部分处形成有分割部分,并通过安装作为内饰部件的装饰件(Garnish)来遮掩该分割部分,因此成本增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为,实现一种不损失外观性地能够简化构造并削减成本的车身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车身构造1具备:内板10,其形成安装有车辆后部的后角窗玻璃的开口部12;以及后车顶导轨30,其在上述内板10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本发明的车身构造1的特征在于,上述内板10在比上述开口部12靠后方处具有切口部13,该车身构造1设置有柱20,该柱20固定在该切口部13的内侧前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后车顶导轨30。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损失外观性地简化构造并削减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低车顶规格的车身构造中的左侧的后内板的图,图1中的(b)是从车内侧观察后内板上部的构造的图,图1中的(c)是图1中的(b)的F1部分的放大图。
图2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高车顶规格的车身构造中的后内板的图,图2中的(b)是从车内侧观察后内板上部的构造的放大图。
图3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后内板周边的构造的图,图3中的(b)是图3中的(a)的i-i剖视图,图3中的(c)是图3中的(a)的ii-ii剖视图,图3中的(d)、图3中的(e)是表示对以往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柱和后内板的接合面的间隙进行比较的图。
图4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从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后内板上除去下柱以及车顶内衬的状态的图,图4中的(b)是从车内侧观察后内板的图,图4中的(c)是从车外侧观察后内板的图,图4中的(d)是设置于后内板的切口部的加强构件的外观图。
图5中的(a)是表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后内板的安全带锚定器(Seat beltAnchor)的安装部以及除去罩的状态下的安全带锚定器的图,图5中的(b)是表示设置于左右的后内板上的安全带锚定器的安装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构造(低车顶规格)
2 车顶板
10 后内板(低车顶规格)
11 板主体
11a 槽部
12 玻璃开口部
13 切口部
13a 侧表面部
14 边缘部
15 尾门开口
16 安装部
17、18 安装孔
20 后柱
21 上柱
21a、21b 端部
22 下柱
23 上柱21与下柱22的分割线
30 后车顶导轨
31 端部
40 车顶内衬
41 后部
42 端部
50 加强用板构件
60 尾门支撑件
70 安全带锚定器
71、72 端部
73 吊架(Hanger)部
80 安全带
100 车身构造(高车顶规格)
110 后内板(高车顶规格)
110a 上端部
112 玻璃开口部
120 后柱
121、122 端部
130 后车顶导轨
131 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身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低车顶规格的车身构造中的左侧的后内板的图,图1中的(b)是从车内侧观察后内板上部的构造的图,图1中的(c)是图1中的(b)的F1部分的放大图。图2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高车顶规格的车身构造中的后内板的图,图2中的(b)是从车内侧观察后内板上部的构造的放大图。图3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后内板周边的构造的图,图3中的(b)是图3中的(a)的i-i剖视图,图3中的(c)是图3中的(a)的ii-ii剖视图,图3中的(d)、图3中的(e)是表示对以往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柱和后内板的接合面的间隙进行比较的图。图4中的(a)是从车内侧观察从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后内板上除去下柱以及车顶内衬的状态的图,图4中的(b)是从车内侧观察后内板的图,图4中的(c)是从车外侧观察后内板的图,图4中的(d)是设置于后内板的切口部的加强构件的外观图。图5中的(a)是表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后内板的安全带锚定器的安装部以及除去罩的状态下的安全带锚定器的图,图5中的(b)是表示设置于左右的后内板上的安全带锚定器的安装部的图。
本实施方式适用于像客货两用型的车辆那样能够选择低车顶规格与高车顶规格中的任一者的车辆等,尤其是适用于低车顶规格的车辆的车身构造1中。
如图1所示,低车顶规格的车辆中的车身构造1包括后内板10、后柱20以及后车顶导轨30。后柱20以及后车顶导轨30在下方具有凸形的剖面,在作为开放侧的上表面部安装有未图示的车顶板。
后内板10以及后柱20作为车辆后部的车身构成部件而设置于车宽方向的两侧。后内板10以及后柱20被设为以在车宽方向中央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为基准进行左右翻转而成的对称的形状,并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对置配置。后车顶导轨30在图4所示的车顶板2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接于图3所示的形成车身后部的尾门开口15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各后柱20。后内板10在大致矩形的板主体11的中央部形成有安装后角窗玻璃的玻璃开口部12,在板主体11中的后上部的角部形成有切口部13。另外,在后内板10中的玻璃开口部12的后上部的边缘部14,形成有用于安装下述安全带锚定器70的安装部16。
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低车顶规格的车辆中的车身构造1,在图2表示高车顶规格的车辆中的车身构造100。在高车顶规格的情况下,与上述低车顶规格的情况相比较,虽然设置有玻璃开口部112,但是在后内板110上没有设置切口部13。后柱120固定于后内板110的后方的上端部110a,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后车顶导轨130。后柱120具有从后内板110的上端部110a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形状,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121通过点焊等而连接于后内板110的上端部111a,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122连接于后车顶导轨130的端部131。
如图1所示,后内板10的切口部13形成于后内板10中的玻璃开口部12的后方,并具有在不达到开口部12的范围内进行切除而成的形状。后柱20固定于后内板10的切口部13中的车宽内侧的侧表面部13a,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后车顶导轨30。
通过如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1那样将后内板10的切口部13设置在玻璃开口部12的后方,能够删除在高车顶规格的车身构造100中的后内板110上安装低车顶规格的后柱20时的两个构件所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得后内板10轻型化,并且简化后内板10与后柱20的构造、形状,并削减成本。另外,通过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柱20设置在切口部13的车宽内侧的侧表面部13a上,能够抑制后内板10的强度降低。
后柱20具备沿上下方向分割出的上柱21以及下柱22。下柱22通过点焊等接合于后内板10的切口部13的车宽内侧的侧表面部13a上。上柱21的车宽外侧的端部21a通过点焊等连接于下柱22,上柱21的车宽内侧的端部21b连接于后车顶导轨30的端部31。
如图3所示,在后内板10中的车宽内侧的侧面上部安装有作为内饰构件的树脂制的车顶内衬40。车顶内衬40以从后内板10中的车身前方侧至后柱20对后内板10的车宽内侧的侧面上部进行覆盖的方式延伸。然后,车顶内衬40的后部41配置为,对后柱20中的上柱21与下柱22的分割部分23(参照图1中的(c))进行覆盖,使得乘客不能从车内侧视觉辨认出分割部分23。即,车顶内衬40配置于后柱20的分割部分23的车宽内侧,后柱20的分割部分23配置于比车顶内衬40靠车宽外侧处。通过像这样将车顶内衬40配置于后柱20的分割部分23的车宽内侧而能够由车顶内衬40遮掩分割部分23,因此不会损失外观性且不需要装饰件等专用部件,从而能够削减成本。
另外,后柱20的下柱22与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中的沿着玻璃开口部12的上边部的槽部11a(参照图4)以保持图3中的(d)所示那样的在前方开口的规定的间隙G1的方式进行连接。该间隙G1是为了吸收高车顶规格和低车顶规格之间的、后内板10和后柱20的安装位置的偏差所需要的缝隙(Clearance),如图3中的(e)所示那样,若能够从车顶内衬40处看到的间隙G2较大,则会损害外观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1中,以使车顶内衬40中的车宽外侧的端部42进入规定的间隙G1内的方式来进行配置。这样,由于能够将车顶内衬40的车宽外侧的端部42配置到间隙G1内,因此能够将后内板10与后柱20的间隙G1设定得较小。
如图4所示,在后内板10的切口部13设置有加强用板构件50。加强用板构件50从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中的玻璃开口部12的后上部的边缘部14朝着切口部13而向后方延伸。加强用板构件50以横跨后柱20的上柱21与下柱22(在图4中的(a)中未图示)的方式设置。
在加强用板构件50上,经由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而固定有对未图示的后尾门进行支承的轴状的尾门支撑件60、以及对安全带80进行支承的板状的安全带锚定器70。未图示的后尾门被尾门支撑件60支承为能够开闭车身后部的尾门开口15。安全带锚定器70的后方侧的端部71固定于加强用板构件50上,在安全带锚定器70的前方侧的端部72安装有供从未图示的安全带卷收器(Belt retractor)引出的安全带80插通的吊架部73。
这样,由于能够将加强用板构件50同时作为用于确保尾门支撑件60和安全带锚定器70的安装强度的部件,因此与分别针对尾门支撑件60和安全带锚定器70准备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而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降低成本。另外,通过将加强用板构件50固定于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上,也能够提高后内板10的强度。
如图5中的(a)所示,在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中的边缘部14以及在其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的加强用板构件5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全带锚定器70的安装部16。安装部16具有用于通过螺栓和螺母等紧固构件而将安全带锚定器70的后方侧的端部71紧固的多个安装孔17、18。安装孔17为长圆形的孔,安装孔18为圆形的孔,它们形成为安全带锚定器70的端部71的止转件。
如图5中的(b)所示,安装孔17、18被设为在左右的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中的边缘部14,以在车宽方向中央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为基准进行左右翻转而成的对称形状以及配置。这样,通过将安全带锚定器70的安装部16设为在左右的后内板10的板主体11进行左右翻转而成的对称形状以及配置,能够在左右共用相同形状的安全带锚定器70。相反地,若安全带锚定器70的安装部16不是左右翻转的对称形状,则需要在左右两侧准备不同形状的安全带锚定器,因此部件件数增加,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实施方式的总结]
<第一方式>
车身构造1具备:
内板10,其形成安装有车辆后部的后角窗玻璃的开口部12;以及
后车顶导轨30,其在上述内板10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上述内板10在比上述开口部12靠后方处具有切口部13,上述车身构造1设置有柱20,该柱20固定在该切口部13的内侧前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后车顶导轨30。
根据第一方式,由于通过将内板10的切口部13设置在后角窗玻璃的开口部12的后方,能够删除内板10中的与柱20重叠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得内板10轻型化,并且简化内板10与柱20的构造、形状,并削减成本。另外,通过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20设置在切口部13的车宽内侧,能够抑制内板10的强度降低。
<第二方式>
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柱20沿上下方向被分割,在分割部分23的车宽内侧配置有车顶内衬40。
根据第二方式,通过将车顶内衬40配置于比柱20的分割部分23靠车宽内侧的位置,能够利用车顶内衬40遮掩分割部分23,因此能够在不损失外观性的前提下削减成本。
<第三方式>
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上述柱20在前方具有间隙G1,在该间隙G1内配置有上述车顶内衬40的车宽外侧端部42。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能够将车顶内衬40的车宽外侧的端部42配置到间隙G1内,因此能够将内板10与柱20的间隙G设定得较小。
<第四方式>
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柱20和上述内板10之间具有固定于上述内板10的加强构件50,
在上述加强构件50上固定有尾门支撑件60以及安全带锚定器70。
根据第四方式,由于能够将加强构件50同时作为用于确保尾门支撑件60和安全带锚定器70的安装强度的部件,因此与分别针对尾门支撑件60和安全带锚定器70准备独立部件的情况相比而能够削减部件件数,从而降低成本。另外,通过将加强构件50固定于内板10,也能够提高内板10的强度。
<第五方式>
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安全带锚定器70的固定部71由左右翻转的形状构成。
根据第五方式,能够在左右共用相同形状的安全带锚定器70,与在左右两侧准备不同形状的安全带锚定器的情况相比而能够削减部件件数,从而降低成本。
Claims (5)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备:
内板,其形成安装有车辆后部的后角窗玻璃的开口部;以及
后车顶导轨,其在所述内板的后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内板在比所述开口部靠后方处具有切口部,所述车身构造设置有柱,该柱固定在该切口部的内侧前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便从下方支承后车顶导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沿上下方向被分割,在分割部分的车宽内侧配置有车顶内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在前方具有间隙,在该间隙内配置有所述车顶内衬的车宽外侧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柱和所述内板之间具有固定于所述内板的加强构件,
在所述加强构件上固定有尾门支撑件以及安全带锚定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用于固定所述安全带锚定器的安装部被设为以在车宽方向中央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为基准进行左右翻转而成的对称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3576 | 2017-12-05 | ||
JP2017233576A JP6560327B2 (ja) | 2017-12-05 | 2017-12-05 | 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87151A CN109987151A (zh) | 2019-07-09 |
CN109987151B true CN109987151B (zh) | 2021-08-10 |
Family
ID=66975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22875.8A Active CN109987151B (zh) | 2017-12-05 | 2018-11-08 | 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60327B2 (zh) |
CN (1) | CN109987151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08634A (zh) * | 2006-07-21 | 2008-01-23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构造 |
JP2011207288A (ja) * | 2010-03-29 | 2011-10-20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車両の車体後上部構造 |
CN202657109U (zh) * | 2012-07-12 | 2013-01-09 | 东风汽车公司 | 两厢车侧围后支柱结构 |
CN203958323U (zh) * | 2014-05-23 | 2014-11-26 |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侧围总成与后围总成连接结构 |
CN106494512A (zh) * | 2016-10-11 | 2017-03-15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侧围骨架和包括该侧围骨架的汽车 |
CN107074192A (zh) * | 2014-11-13 | 2017-08-1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安全带安装部的加强构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48474B2 (ja) * | 2002-03-28 | 2008-02-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の取付構造 |
JP4259094B2 (ja) * | 2002-11-07 | 2009-04-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JP2009012574A (ja) * | 2007-07-03 | 2009-01-22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09067231A (ja) * | 2007-09-13 | 2009-04-02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
JP2012240515A (ja) * | 2011-05-18 | 2012-12-10 | Mazda Motor Corp | バックドア開口の補強構造 |
JP5470356B2 (ja) * | 2011-11-25 | 2014-04-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側部構造 |
JP5711313B2 (ja) * | 2013-07-19 | 2015-04-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15147456A (ja) * | 2014-02-05 | 2015-08-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の開口部構造 |
CN105818863B (zh) * | 2015-01-08 | 2020-06-16 | 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辆的顶棚和c柱护板的连接装置 |
JP2018095116A (ja) * | 2016-12-14 | 2018-06-2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CN107323533A (zh) * | 2017-06-29 | 2017-11-07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上车体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
-
2017
- 2017-12-05 JP JP2017233576A patent/JP65603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08 CN CN201811322875.8A patent/CN10998715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08634A (zh) * | 2006-07-21 | 2008-01-23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构造 |
JP2011207288A (ja) * | 2010-03-29 | 2011-10-20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車両の車体後上部構造 |
CN202657109U (zh) * | 2012-07-12 | 2013-01-09 | 东风汽车公司 | 两厢车侧围后支柱结构 |
CN203958323U (zh) * | 2014-05-23 | 2014-11-26 |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侧围总成与后围总成连接结构 |
CN107074192A (zh) * | 2014-11-13 | 2017-08-18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安全带安装部的加强构造 |
CN106494512A (zh) * | 2016-10-11 | 2017-03-15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侧围骨架和包括该侧围骨架的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560327B2 (ja) | 2019-08-14 |
CN109987151A (zh) | 2019-07-09 |
JP2019099010A (ja) | 2019-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45175B2 (en) | Vehicle body | |
US9849918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 |
CN105377674B (zh) | 车身上部结构 | |
US980265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5545124B2 (ja) | 車両のルーフ骨格構造 | |
US20160368537A1 (en) | Automobile pillar structure | |
JP2003276519A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US20170240211A1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
US10449840B2 (en) |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 |
CN111169540A (zh) | 车辆用支柱构造 | |
JP5170188B2 (ja) |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WO2016076012A1 (ja) |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取り付け部の補強構造 | |
CN106476573B (zh) | 用于固定车辆三角玻璃的结构 | |
CN109987151B (zh) | 车身构造 | |
CN111252144B (zh) | 前支柱构造 | |
US20170253278A1 (en) | Motor vehicle body | |
CN103129483B (zh) | 机动车千斤顶收纳结构 | |
CN112172928B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CN113401224B (zh) | 车辆 | |
US11186319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1674470B (zh) | 车辆前部构造 | |
CN111194280A (zh) | 车门装饰件的设计可断性 | |
KR101010652B1 (ko) | 자동차의 프런트 필러 구조물 | |
CN110481457B (zh) |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 |
US1104074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