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8727B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18727B CN109818727B CN201910063760.XA CN201910063760A CN109818727B CN 109818727 B CN109818727 B CN 109818727B CN 201910063760 A CN201910063760 A CN 201910063760A CN 109818727 B CN109818727 B CN 1098187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control
- information
- power
- control information
- bi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169170 Boreogadus sa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398248 Arabidopsis thaliana KIN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35860 Homo sapiens SWI/SNF-related matrix-associated actin-dependent regulator of chromatin subfamily B member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5746 SWI/SNF-related matrix-associated actin-dependent regulator of chromatin subfamily B member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432 carbon atom Chemical group C*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90 polydop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08—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0—Open loop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0—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发送功率,其中,该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类型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该终端设备根据该发送功率,发送该上行控制信道,从而,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过程中,可以对发送功率进行补偿。例如,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因此,可以基于以下公式1确定补偿功率:
ΔTF=10log10(21.25·T-1)公式1
其中,ΔTF表示补偿功率,T表示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Bit Pre Resource Element,BPRE),一般地,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定义为包括校验位(Cyclic Redundancy Check)比特的上行控制信息比特数与上行控制信息所对应的资源单元总数之间的比值。
但是,在该技术中,在确定补偿功率的过程中仅考虑了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行控制信道所对应的传输参数也更加灵活,不同的发送参数对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补偿需求也不同,因此,上述基于单一参数的固定式功率补偿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发送功率,其中,该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类型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信息、该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该终端设备根据该发送功率,发送该上行控制信道。
由于不同的第一信息下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对信噪比的要求不同,因此,通过基于第一信息确定发送功率,并使用所确定的发送功率发送该第一信息下的上行控制信道,能够使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满足解调要求,从而,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发送功率,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和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BPRE,确定发送功率。
通过基于上行控制信息的BPRE确定发送功率,能够兼容现有技术,提高本申请的实用性和效果。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和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确定发送功率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和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确定补偿功率;该终端设备根据该补偿功率和预设的基准功率,确定该发送功率。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和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确定补偿功率包括: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一信息和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基于以下公式,确定补偿功率:ΔTF=10log10[f(k1·T,k2)],其中,ΔTF表示该补偿功率,T表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k1表示BPRE补偿系数,k2表示功率补偿系数,f(k1·T,k2)是预设的、以T、k2和k1为变量的函数。
可选地,该k1的值是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的。
可选地,该k2的值是根据该第一信息确定的。
或者,该k2的值是预设的值,例如,k2=1。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该终端设备获取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与至少两个补偿系数集合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每个参数集合包括信道编码类型、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该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中的至少一种参数的值,每个补偿系数集合包括k2和k1中的至少一个系数的值;该终端设备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与该第一信息所属于的参数集合相对应的第一补偿系数集合,并将该第一补偿系数集合中的系数的值确定为k1和/或k2的值。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该终端设备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至少两个部分中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该终端设备根据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根据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通过使终端设备确定上行控制信息包括的至少两个部分中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并基于该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BPRE,并基于所确定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功率,从而,能够使所利用的 BRPE准确的反映上行控制信息中对于发送功率要求较高的部分的需求,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定。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将该至少两个部分的对应的BPRE中最大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将该至少两个部分的对应的BPRE中最小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至少两个部分中编号值最小的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将该至少两个部分中编号值最大的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根据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包括:该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至少两个部分中的目标部分;该终端设备将该目标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至少两个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该第一部分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SI第一部分,该第二部分包括CSI第二部分,其中,该CSI第一部分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同步信号块信息指示、秩信息、分层信息、第一个传输块的子带或全带信道质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该CSI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个传输块的全带信道质量信息、全带预编码矩阵信息PMI、第二个传输块的子带差量CQI、子带预编码矩阵信息PMI 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该第一部分还包括混合自适应重传反馈HAQR-ACK和/或调度请求SR。
第二CSI包括第二个传输块的全带信道质量信息CQI,全带预编码矩阵信息PMI,第二个传输块的子带差量CQI,子带预编码矩阵信息。
可选地,该第一部分还包括反馈信息或调度请求SR。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根据上行控制信息包括的至少两个部分中每个部分对应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BPRE,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该终端设备根据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确定发送功率;该终端设备根据该发送功率,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其中,该上行控制信道包括该上行控制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通过使终端设备确定上行控制信息包括的至少两个部分中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并基于该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BPRE,并基于所确定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功率,从而,能够使所利用的 BRPE准确的反映上行控制信息中对于发送功率要求较高的部分的需求,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定。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将该至少两个部分的对应的BPRE中最大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将该至少两个部分的对应的BPRE中最小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至少两个部分中编号值最小的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将该至少两个部分中编号值最大的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终端设备根据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包括:该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至少两个部分中的目标部分;该终端设备将该目标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可选地,该至少两个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该第一部分包括信道状态信息CSI第一部分,该第二部分包括CSI第二部分,其中,该CSI第一部分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同步信号块信息指示、秩信息、分层信息、第一个传输块的子带或全带信道质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种,该CSI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个传输块的全带信道质量信息、全带预编码矩阵信息、第二个传输块的子带差量CQI、子带预编码矩阵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该第一部分还包括混合自适应重传反馈HAQR-ACK和/或调度请求SR。
第二CSI包括第二个传输块的全带信道质量信息CQI,全带预编码矩阵信息PMI,第二个传输块的子带差量CQI,子带预编码矩阵信息。
可选地,该第一部分还包括反馈信息或调度请求SR。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步骤的单元。
在一种设计中,该装置为通信芯片,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设计中,所述装置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发射机,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接收机。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可选的,该终端设备还包括,发射机(发射器)和接收机(接收器)。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根据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通过基于第一信息确定发送功率或基于上行控制信息中的至少两个部分的BPRE确定发送功率,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通信系统的一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的一例的示意性交互图。
图3是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的一例的示意性交互图。
图4是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装置的一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一例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 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M)、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 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M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 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可以是WLAN 中的站点(STA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Monal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 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IOT技术可以通过例如窄带(Narrow Band)NB技术,做到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终端省电。例如,NB只包括一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RB),即, NB的带宽只有180KB。要做到海量接入,必须要求终端在接入上是离散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能够有效解决IOT技术海量终端在通过NB接入网络时的拥塞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方可以是例如,接入网设备,其中,接入网设备可以是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或者是新型无线系统(New Radio,NR)系统中的g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 5G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等。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通过该小区使用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是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此外,LTE系统或5G系统中的载波上可以同时有多个小区同频工作,在某些特殊场景下,也可以认为上述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例如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场景下,当为UE配置辅载波时,会同时携带辅载波的载波索引和工作在该辅载波的辅小区的小区标识(Cell Indentify,Cell I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比如UE接入一个载波和接入一个小区是等同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发送的数据的接收方可以是例如,核心网设备,其中,核心网设备可以与多个接入网设备连接,用于控制接入网设备,并且,可以将从网络侧(例如,互联网)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接入网设备。
其中,以上列举的终端设备、接入网设备和核心网设备的功能和具体实现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 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Matile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应用层可以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此情况下,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应用程序与用于控制接收端设备完成所接收到的数据所对应的动作的应用程序可以是不同的应用程序。
图1是能够适用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系统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100包括接入网设备102,接入网设备102可包括1个天线或多个天线例如,天线104、 106、108、110、112和114。另外,接入网设备102可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复用器或天线等)。
接入网设备102可以与多个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116和终端设备122)通信。然而,可以理解,接入网设备102可以与类似于终端设备116或终端设备122的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通信。终端设备116和122可以是例如蜂窝电话、智能电话、便携式电脑、手持通信设备、手持计算设备、卫星无线电装置、全球定位系统、PDA和/或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上通信的任意其它适合设备。
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16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前向链路(也称为下行链路)118向终端设备116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也称为上行链路) 120从终端设备116接收信息。此外,终端设备122与天线104和106通信,其中天线104 和106通过前向链路124向终端设备122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126从终端设备122 接收信息。
例如,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中,例如,前向链路118可与反向链路120使用不同的频带,前向链路124可与反向链路126使用不同的频带。
再例如,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和全双工(Full Duplex)系统中,前向链路118和反向链路120可使用共同频带,前向链路124和反向链路126可使用共同频带。
被设计用于通信的每个天线(或者由多个天线组成的天线组)和/或区域称为接入网设备102的扇区。例如,可将天线组设计为与接入网设备102覆盖区域的扇区中的终端设备通信。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单个天线或多天线发射分集向其对应的扇区内所有的终端设备发送信号。在接入网设备102通过前向链路118和124分别与终端设备116和122进行通信的过程中,接入网设备102的发射天线也可利用波束成形来改善前向链路118和124 的信噪比。此外,与接入网设备通过单个天线或多天线发射分集向它所有的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的方式相比,在接入网设备102利用波束成形向相关覆盖区域中随机分散的终端设备 116和122发送信号时,相邻小区中的移动设备会受到较少的干扰。
在给定时间,接入网设备102、终端设备116或终端设备122可以是无线通信发送装置和/或无线通信接收装置。当发送数据时,无线通信发送装置可对数据进行编码以用于传输。具体地,无线通信发送装置可获取(例如生成、从其它通信装置接收、或在存储器中保存等)要通过信道发送至无线通信接收装置的一定数目的数据比特。这种数据比特可包含在数据的传输块(或多个传输块)中,传输块可被分段以产生多个码块。
此外,该通信系统100可以是PLMN网络、D2D网络、M2M网络、IoT网络或者其他网络,图1只是举例的简化示意图,网络中还可以包括其他接入网设备,图1中未予以画出。
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下面,对该通信系统100所使用的用于无线通信资源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通信资源可以包括时域、频域、空域和码域等多个维度。
例如,本申请中,资源在时域上可以划分为多个时间单元。
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多个时间单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某些相邻的时间单元之间设有预设的间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特别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单元可以是包括用于上行信息(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传输、 sidelink链路信息(例如,sidelink上的数据)传输中至少一种的时间单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时间单元的长度可以任意设定,本申请实施例并未特别限定。
例如,1个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帧。
或者,1个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时隙。
或者,1个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符号。
或者,1个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TTI)。
或者,1个时间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输时间段(Transmission Period,TP)。
再例如,本申请中,资源在频域上可以被划分为多个载波或者多个频段。
并且,每个载波或者频段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子载波。
其中,由一个子载波和一个符号唯一确定的时频资源可以被称为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处于规定的时频范围和频域范围内的多个RE可以构成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
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频资源的位置”可以是指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和/或频域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可以用于承载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
1.反馈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针对下行数据的反馈信息。
具体的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下行数据的传输可以采用反馈技术,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反馈技术可以包括例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技术。
其中,HARQ技术是一种将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
例如,在HARQ技术中,接收端在从发送端接收到数据后,可以确定该数据是否准确译码。如果不能准确译码,则接收端可以向发送端反馈非确认(Negative-acknowledge,NACK)信息,从而,发送端可以基于NACK信息,确定接收端没有准确接收到数据,从而可以进行重传处理;如果能够准确译码,则接收端可以向发送端反馈确认(Acknowledge, ACK)信息,从而,发送端可以基于ACK信息,确定接收端准确接收到数据,从而可以确定完成了数据传输。
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接收端解码成功是可以向发送端ACK信息,在解码失败时可以向发送端反馈NACK信息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HARQ技术中的ACK信息或NACK信息。
应理解,以上列举的反馈信息包括的内容仅为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其他能够指示终端设备对下行数据的接收情况的信息,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例如,该反馈信息还可以包括非连续传输(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信息,该DTX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未接收到下行数据。
2.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
在无线通信领域,所谓的CSI,就是通信链路的信道属性。它描述了信号在每条传输路径上的衰弱因子,即信道增益矩阵H中每个元素的值,如信号散射(Scattering),环境衰弱(fading,multipath fading or shadowing fading),距离衰减(power decay ofdistance) 等信息。CSI可以使通信系统适应当前的信道条件,在多天线系统中为高可靠性高速率的通信提供了保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CSI可以包括两个部分,即CSI part1和CSI part2.
其中,CSI part1可包括以下至少一类上行控制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Resource Indicator,CRI),同步信号块信息指示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Indicator,SSBI)秩信息(RankIndicator,RI),分层信息 (Layer Indicator,LI),第一个传输块(Transmission Block,TB)的子带(subband)或全带(wideband)信道质量信息(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CQI)等。
CSI part2包括第二个TB的全带CQI,全带预编码矩阵信息(precoding matrixinformation,PMI),第二个TB的子带差量(differential)CQI,子带预编码矩阵信息PMI。
如果CSI只有一个部分,则可以包含CS1part1和CSI part2中的至少一类上行控制信息。
3.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CQI可以用来反映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PDSCH)的信道质量。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用0~15来表示PDSCH的信道质量。0表示信道质量最差,15表示信道质量最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向网络设备发送CQI信息。网络设备可以CQI信息根据,确定当前PDSCH或PUSCH的无线信道条件,进而完成针对PDSCH的调度,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基于CQI信息确定自适应编码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上行传输或下行传输的码率或数据量等。
4.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RI信息可以用于指示PDSCH的有效的数据层数,或者说,RI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当前可以支持的码字(Code Word,CW)数。
5.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PMI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码本集合的索引(index)。即,在使用多天线技术,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中,在PDSCH物理层的基带处理中,会进行基于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处理(precoding)。终端设备可以通过PMI信息指示预编码矩阵,从而,能够提高PDSCH的信号质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上行控制信道可以是指发送上行控制信道上承载的数据或信息,其中,该数据或信息可以是指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据或信息。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控制信道还可以用于承载上行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M)。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数据的方法200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S210,终端设备#A(即,终端设备的一例)可以确定在发送上行控制信息#A(即,上行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发射功率#A(即,发送功率的一例)。
其中,终端设备#A在确定该发射功率#A时可以使用以下至少一种参数。
参数1:上行控制信息#A的信道编码类型。
具体地说,由于移动通信存在干扰和衰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将出现差错,故对数字信号必须采用纠、检错技术,即纠、检错编码技术,以增强数据在信道中传输时抵御各种干扰的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检错编码就是信道编码。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列举以下信道编码类型:
1.RM码
RM(Reed-muller,RM)码是线性合并编码方式,即通过将K个信息分别与K个Nx1 的基序列相乘再相加得到综合序列,再将综合序列的每个元素做模2运算得到最终的Nx1 编码输出序列。公式可表达为其中d是输出的编码输出序列,i=0,1,…,N-1,N=32,N为编码输出序列长度,Mi,k表示第k个基序列第i个元素,基序列可由下表1给出,k=0,1,...K-1, ck是第k个待编码信息。
表1
i | M<sub>i,0</sub> | M<sub>i,1</sub> | M<sub>i,2</sub> | M<sub>i,3</sub> | M<sub>i,4</sub> | M<sub>i,5</sub> | M<sub>i,6</sub> | M<sub>i,7</sub> | M<sub>i,8</sub> | M<sub>i,9</sub> | M<sub>i,10</sub>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2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3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1 |
4 | 1 | 1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5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0 | 1 |
6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7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8 | 1 | 1 | 0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9 | 1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1 | 1 |
1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0 | 1 | 1 |
11 | 1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0 | 1 |
12 | 1 | 0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13 | 1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1 |
14 | 1 | 0 | 0 | 0 | 1 | 1 | 0 | 1 | 0 | 0 | 1 |
15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6 | 1 | 1 | 1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17 | 1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18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19 | 1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20 | 1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21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22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1 | 0 | 1 |
23 | 1 | 1 | 1 | 0 | 1 | 0 | 0 | 0 | 1 | 1 | 1 |
24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25 | 1 | 1 | 0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26 | 1 | 0 | 1 | 1 | 0 | 1 | 0 | 0 | 1 | 1 | 0 |
27 | 1 | 1 | 1 | 1 | 0 | 1 | 0 | 1 | 1 | 1 | 0 |
28 | 1 | 0 | 1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29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3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3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卷积码
卷积码是将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若以(n,k,m)来描述卷积码,其中k为每次输入到卷积编码器的bit数, n为每个k元组码字对应的卷积码输出n元组码字,m为编码存储度,也就是卷积编码器的k元组的级数,称m+1=K为编码约束度m称为约束长度。卷积码将k元组输入码元编成n元组输出码元,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生成的n元组元不仅与当前输入的k元组有关,还与前面m-1个输入的k元组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的码元个数为n*m。卷积码的纠错性能随m的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的增加而指数下降。在编码器复杂性相同的情况下,卷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
3.涡轮(Turbo)码
Turbo码是一种级联码。基本原理是编码器通过交织器把两个分量编码器进行并行级联,两个分量编码器分别输出相应的校验位比特;译码器在两个分量译码器之间进行迭代译码,分量译码器之间传递去掉正反馈的外信息,这样整个译码过程类似涡轮(Turbo)工作。因此,这个编码方法又被形象地称为Turbo码。Turbo码巧妙地将两个简单分量码通过伪随机交织器并行级联来构造具有伪随机特性的长码,并通过在两个软入/软出 (SISO)译码器之间进行多次迭代实现了伪随机译码。
4.极化(Polar)码
极化码(Polar Codes)是一种新型编码方式,其可以实现对称二进制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例如,二进对称信道(Binary Symmetric Channel,BSC)和二进制擦除信道(Binary Erasure Channe,BEC))的容量的代码构造方法。
通信系统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通信的质量。Arikan提出的极化(Polar)码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证明可以取得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好码。
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这里BN是一个N×N的转置矩阵,例如比特反序排列置换(Bit ReveRMal)矩阵,所谓比特反序置换即是将一个长度为N序列经过排列后得到其中ya=xb,序号a和b的二进制表示展开互为反序序列。如序列(1,2,3,4,5,6,7,8)经比特反序排列后为(1,5,3,7,2,6,4,8);
以上涉及的加法、乘法操作均为二进制伽罗华域(Galois Field)上的加法、乘法操作。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其索引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不失一般性,这些固定比特通常被设为0,本申请的叙述中也采用这一设置;但实际上,只需要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序列可以被任意设置。
当固定比特被设为0时,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这里uA为中的信息比特集合,uA为长度为K比特的行矢量,即|A|=K,其中,|·|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的大小,是矩阵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是一个K×N的矩阵。集合A的选取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
对索引i从1到N,逐个进行以下译码判决:
SC译码的优点是:1)在码长足够大时,理论上证明了Polar码在SC译码下能够达到信道容量;2)译码复杂度很低,与码长N与码长的对数log2N的乘积呈线性关系,为O(Nlog2N)。
当码长较短的时候,传统的串行抵消(Successive Cancellation,SC)译码的性能并不理想,其性能不如目前已广泛使用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 码或Turbo码。陆续提出了以SCL译码算法为代表的增强SC译码算法(还包括SCS译码、SCH译码等)。在信息序列中包含CRC信息的情况(HARQ传输即属于这种场景) 下,通过CRC辅助的增强SC译码,如CRC辅助的SCL(CRC-Aid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CASCL)译码、CRC辅助的SCS(CRC-Aid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Stack,CASCS) 译码和CRC辅助的SCH(CRC-Aide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Hybrid,CASCH)译码等, Polar码能够在译码复杂度相当的情况下获得与Turbo码或LDPC码相当,甚至更优的FER 性能。因此,Polar码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从编码矩阵可以看出,原始Polar码(母码)的码长为2的整数次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速率匹配实现任意码长的Polar码。
应理解,以上列举的信道编码的类型仅为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其他能够用于信道编码的编码类型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编码的类型还可以包括咬尾卷积码(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s,TBCC)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码编码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设使用RM码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a1,设使用卷积码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b1,设使用Turbo码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c1,设使用Polar码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d1,则在除编码类型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功率#a1、功率 #b1、功率#c1和功率#d1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对于发送相同的上行控制信息A,采用不同的信道编码类型可以获得不同的编码增益,因此在相同的错误概率需求下,不同的信道编码类型对应的解调门限需求不同,进一步地,对发送功率需求不同。不失一般性,功率#a1、功率#b1、功率#c1和功率#d1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功率#a1>功率#b1>功率#c1>功率#d1。
参数2:上行控制信息#A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信道编码过程中可以对上行控制信息添加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此情况下,作为示例而非限定,CRC校验码比特(或者,也可以称为校验比特)的长度可以为例如,6或11。
或者,终端设备也可以不添加CRC校验码。此情况下,CRC校验码的比特的长度可以为0。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设CRC加扰的比特的长度为0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a2,设CRC加扰的比特的长度为6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b2,设CRC加扰的比特的长度为11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c2,则在除CRC加扰的比特的长度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功率#a2、功率#b2和功率#c2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对于发送相同的上行控制信息A,采用不同的校验码的比特的长度可以获得不同的编码增益,因此在相同的错误概率需求下,不同的校验码的比特的长度对应的解调门限需求不同,进一步地,对发送功率需求不同。不失一般性,功率#a2、功率#b2和功率#c2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功率#a2>功率#b2>功率#c2。
参数3: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的信息
具体地说,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可以是指: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时域资源(例如,符号)的数量。
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除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类型、CRC校验码的比特的长度、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发送功率与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例如,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符号数)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对于发送相同的上行控制信息A,采用不同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可以获得不同的信道估计增益,因此在相同的错误概率需求下,不同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对应的解调门限需求不同,进一步地,对发送功率需求不同。不失一般性,时域快变信道下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增多会降低对发送功率的需求;相反,时域慢变信道下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减少会降低对发送功率的需求。
参数4: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
上行控制信道的跳频技术与直序扩频技术完全不同,是指将一个PUCCH在不同或非连续的时频资源上进行发送,通过获得不同时频资源上信道特征的跳变获得分集增益实现鲁棒的传输,避免连续资源分配引起的深衰落导致控制信道传输性能的下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信道可以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或者,上行信道也可以不采用跳频方式发送。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设上行信道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a3,设上行信道不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b3,则在除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CRC校验码的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功率#a3和功率#b3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对于发送相同的上行控制信息A,采用不同的跳频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分集增益,因此在相同的错误概率需求下,不同的跳频方式对应的解调门限需求不同,进一步地,对发送功率需求不同。不失一般性,采用跳频会降低对发送功率的需求,功率#a3、功率#b3 呈现递增的趋势。即功率#a3<功率#b3。
参数5: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格式(format):
不同的format可以和不同的上行控制信息比特数、OFDM符号数、有无信道编码、有无块扩频(block-wise spreading)以及有无DFT预编码(pre-DFT transform precoding)相对应,如下表所示,另外Format0或Format1采用频域序列扩频的方式,且上行控制信息不采用信道编码;Format2、Format 3或Format 4采用对应的上行控制信息采用信道编码,其中Format2不采用DFT预编码,Format3或Format 4采用DFT预编码,不同的是, Format3不采用块扩频而Format4采用块扩频等。
作为实例而非限定,设使用format0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a4,设使用format1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b4,设使用format2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c4,设使用format3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d4,设使用format4时的发送功率为功率#e4,则在除传输格式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方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功率#a4、功率#b4、功率#c4、功率#d4和功率#e4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采用信道编码可以获得更好的编码增益,更多的符号可以获得更多的时域分集增益,在相同时频资源下,信道编码的增益由于扩频增益,另外,DFT预编码的处理可以实现降低的终端侧功率放大器的影响,但会降低信道选择性增益,因此在相同的错误概率需求下,不同的Format对应的解调门限需求不同,进一步地,对发送功率需求不同。不失一般性,功率#a4(或#b4),功率#e4,功率#d4,功率#c4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功率#a4 (或功率#b4)>功率#e4>功率#d4>功率#c4。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发送功率#A时,除使用上行控制信息#A对应的上述参数1~5中的至少一种参数外,还可以使用上行控制信息#A对应的BPRE(以下,为了便于理解,记做BPRE#A)。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确定BPRE#A。
方式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BPRE可以为PUCCH信道所承载的上行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的信息比特(包括CRC校验比特)的比特数与PUCCH使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之间的比值,即,设上行控制信息#A总的比特数为OUCI,设上行控制信息#A所承载于的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为NRE,则BPRE#A=OUCI/NRE。
方式2
如上所示,上行控制信息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信息类型,例如,CSI part1、CSIpart2、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和SR等。
此情况下,终端设备#A可以根据上行控制信息#A包括的信息的类型,将上行控制信息划分为多个部分,例如,至少两个部分。
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CSI part1和CSI part2时,终端设备#A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A划分为部分#A和部分#B,其中,部分#A包括CSI part1,部分#B包括CSI part2。
再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CSI part1和CSI part2时,部分#A可以包括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和CSI part1,部分#B包括CSI part2。
再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SR、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CSI part1和 CSIpart2时,部分#A可以包括SR、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和CSI part1,部分 #B包括CSIpart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码率可能不同,最终导致基于不同部分实际对应的BPRE有所不同,例如,上行控制信息包含至少两部分,其中不同的部分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
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两个部分时,不同部分对应的实际发送比特数 (EUCI=NRE·Qm,即PUCCH所使用的资源单元的个数和调制阶数的乘积)可能不同。
下面,对各部分对应的BPRE的确定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设第一部分对应的信息比特为OUCI1,设第二部分对应的信息比特为OUCI2,并且,设实际发送第一部分的输出比特数为EUCI1,设实际发送第二部分的输出比特数为EUCI2。则实际发送第一部分的码率为实际发送第二部分的码率为并且,第一部分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为第二部分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为其中Qm为发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使用的相同调制阶数(例如,BPSK对应Qm=1,QPSK对应Qm=2)。
根据上述方式,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上行控制信息#A所包括的部分#A对应的BPRE(记作BPRE1)和部分#B对应的BPRE(记作BPRE2)。
其中,OUCI1表示部分#A的信息比特数(包括CRC),NRE1表示部分#A的信息比特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数,表示控制信息#A所承载于的PUCCH的可用的最大码率值,该最大码率值可以预定义,也可以由信令配置。
并且,NRE1=EUCI1/Qm
其中,Qm表示该PUCCH所使用的调制阶数,EUCI1为部分#A的信息比特对应的输出比特数。
其中,OUCI2表示部分#B的信息比特数(包括CRC),NRE2表示部分#B的信息比特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数。
并且,NRE2=EUCI2/Qm
其中,Qm表示该PUCCH所使用的调制阶数,EUCI2为部分#B的信息比特对应的输出比特数。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基于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方法a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所分别对应的BPRE中最大的BPRE作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例如,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A,如果BPRE1>BPRE2,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A=BPRE1。
或者,如果BPRE1<BPRE2,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A=BPRE2。
方法b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所分别对应的BPRE中最小的BPRE作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例如,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A,如果BPRE1>BPRE2,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A=BPRE2。
或者,如果BPRE1<BPRE2,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A=BPRE1。
方法c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中,位于规定部分编号值对应的BPRE作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该规定可以是预定义
例如,如果该规定部分编号值为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所有部分中对应的最小编号值,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A,如果最小编号值部分为第一个部分#A,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 BPRE#A=BPRE1。
再例如,如果该规定部分编号值为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所有部分中对应的最大编号值,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A,如果最大编号值部分为。
方法d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所分别对应的BPRE的平均值作(例如,算数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例如,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A,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A=(a·BPRE1+ b·BPRE2)/2,其中,a为部分#A的权重,b为部分#B的权重,并且,a和b的具体值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a和b的具体值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
在基于上述方式1或方式2中的任意方式确定BPRE#A之后,终端设备#A可以基于上述参数1~4中的至少1中参数和BPRE#A,确定补偿功率(记作,ΔTF)。
具体地说,PUCCH的发送功率主要由开环的功率值P0,路损值PL以及闭环功控值 g确定,另外,为了更好的补偿不同PUCCH format传输格式所需要的解调信噪比不同,需要通过功控,补偿对应的发送功率ΔF-PUCCH,进一步地,为了补偿PUCCH采用不同传输参数下的解调信噪比(SNR)差异需要基于传输参数来进一步调整发送功率以达到不同 SNR的需求,即ΔTF,比如,传送第一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所需信噪比为SNR1,而发送第二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所需信噪比为SNR2,在噪声功率不变的前提下,第二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的发送功率相比第一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的发送功率之间需要有一个差量,我们可以定义为ΔTF,这样,在其它PUCCH发送功率参数(比如开环功率参数,路损参数,闭环功率参数等)不变的前提下,针对采用不同传输参数发送的不同 PUCCH所需的功率,只需调整ΔTF就可以实现接收侧不同的SNR。发送一个PUCCH信道所需要的功率由P0,PL,ΔF-PUCCH,ΔTF和g确定,本申请主要讨论ΔTF,因此将P0, PL,ΔF-PUCCH和g确定的功率定义为基准功率。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A可以根据以下公式2确定ΔTF。
ΔTF=10log10[f(k1·T,k2)] 公式2
T表示BPRE#A,k1表示BPRE补偿系数,k2表示信噪比补偿系数,f(k1·T,k2)是预设的、以T、k2和k1为变量的函数。
其中,k1和k2是不小于0的数值。
可选地,k2也可以固定为1。
可选地,k1的值可以是根据上述参数1~5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的。
例如,对于参数1,设使用RM码时的k1为k1#a1,设使用卷积码时的k1为k1#b1,设使用Turbo码时的k1为k1#c1,设使用Polar码时的k1为k1#d1,则在除编码类型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1#a1、k1#b1、k1#c1和k1#d1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1#a1、k1#b1、k1#c1和k1#d1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k1#a1>k1#b1>k1#c1>k1#d1。
再例如,对于参数2,设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为0时的k1为k1#a2,设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为6时的k1为k1#b2,设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为11时的k1为k1#c2,则在除CRC 校验比特的长度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1#a2、k1#b2和k1#c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1#a2、k1#b2和k1#c2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k1#a2>k1#b2>k1#c2.
再例如,对于参数3,k1与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例如,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符号数)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时域快变信道下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增多会使得k1递减,而时域慢变信道下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增多会使得k1递增。
再例如,对于参数4,设上行信道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时的k1为k1#a3,设上行信道不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时的k1为k1#b3,则在除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CRC加扰的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1#a3和k1#b3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1#a3、k1#b3呈现递增的趋势。即,k1#a3<k1#b3。再例如,对于参数5,设使用format0时的k1为k1#a4,设使用format1时的k1为k1#b4,设使用format2时的k1为k1#c4,设使用format3时的k1为k1#d4,设使用format4时的k1为k1#e4,则在除传输格式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方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1#a4(或k1#b4)、k1#c4、k1#d4、k1#e4、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1#a4(或k1#b4)、k1#e4、k1#d4、k1#c4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k1#a4(或k1#b4)>k1#e4>k1#d4>k1#c4
可选地,k2的值可以是根据上述参数1~5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确定的。
例如,对于参数1,设使用RM码时的k2为k2#a1,设使用卷积码时的k2为k2#b1,设使用Turbo码时的k2为k2#c1,设使用Polar码时的k2为k2#d1,则在除编码类型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2#a1、k2#b1、k2#c1和k2#d1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2#a1、k2#b1、k2#c1和k2#d1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k2#a1 >k2#b1>k2#c1>k2#d1。
再例如,对于参数2,设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为0时的k2为k2#a2,设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为6时的k2为k2#b2,设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为11时的k2为k2#c2,则在除CRC 校验比特的长度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2#a2、k2#b2和k2#c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2#a2、k2#b2、k2#c2之间可以呈现递减的趋势。即,k2#a2>k2#b2 >k2#c2
再例如,对于参数3,k2与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例如,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符号数)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时域快变信道下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增多会使得k2递减,而时域慢变信道下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增多会使得k2递增。
再例如,对于参数4,设上行信道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时的k2为k2#a3,设上行信道不采用跳频方式发送时的k2为k2#b3,则在除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CRC校验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2#a3和k2#b3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不失一般性,k2#a3和k2#b3呈现递增的趋势。即,k2#a3<k2#b3。
再例如,对于参数5,设使用format0时的k2为k2#a4,设使用format1时的k2为k2#b4,设使用format2时的k2为k2#c4,设使用format3时的k2为k2#d4,设使用format4时的k2为k2#e4,则在除传输格式以外的传输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所述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类型等)相同或相近似的情况下,k2#a4(或k2#b4)、 k2#c4、k2#d4、k2#e4、之间可以存在以下关系:
k2#a4(或k2#b4)、k2#e4、k2#d4、k2#c4呈现递减的趋势。即,k2#a4(或k2#b4) >k2#e4>k2#d4>k2#c4。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A中可以维护映射关系表项,该映射关系表项可以用于指示多个参数组与多个补偿系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每个参数组包括参数1~5中的至少一种参数,且任意两个参数组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相异的参数。
并且,每个补偿系数组包括k1和k2中的至少一种系数,且任意两个系数组之间至少存在一个相异的系数。
以下表2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一例。
表2
以下表3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另一例,表示不同的信道编码类型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中(k1,k2)都不同。
表3
以下表4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另一例。表示不同的信道编码类型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中k1不同,k2相同。
表4
信道编码类型 | k<sub>1</sub> | k<sub>2</sub> |
RM码 | 2.5 | 1 |
Polar码 | 2 | 1 |
以下表5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再一例。表示不同的校验位长度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k1,k2)都不同。
表5
校验比特的长度 | k<sub>1</sub> | k<sub>2</sub> |
CRC=6 | 2 | 0.8 |
CRC=11 | 1.5 | 0.6 |
以下表6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再一例。表示不同的校验位长度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k1不同,k2相同。
表6
校验比特的长度 | k<sub>1</sub> | k<sub>2</sub> |
CRC=6 | 2 | 1 |
CRC=11 | 1.5 | 1 |
以下表7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再一例。表示不同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符号数量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k1相同,k2不同。
表7
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符号数量 | k<sub>1</sub> | k<sub>2</sub> |
1 | 1.5 | 0.6 |
2 | 1.5 | 0.2 |
以下表8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再一例。表示不同的跳频方式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 k1相同,k2不同。
表8
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 | k<sub>1</sub> | k<sub>2</sub> |
是 | 1.5 | 0.2 |
否 | 1.5 | 0.6 |
以下表9示出了该映射关系表项的另一例。表示不同的传输格式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 (k1,k2)不同。
表9
传输格式 | k<sub>1</sub> | k<sub>2</sub> |
Format2 | 1.5 | 0.2 |
Format3 | 2 | 0.4 |
Format4 | 2.5 | 0.6 |
应理解,以上列举的各表项仅为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可以基于实际使用情况,基于上述参数1~5中的一种或几种对k1或k2的值进行适当变更。
另外,以上列举的表项仅为确定k1或k2的方式的一种可行的方式,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基于上述任意表项中的部分参数或参数值,例如,可以基于表2中的一部分行或列中的值确定k1或k2的值。
再例如,也可以仅根据上述参数1~5中的一种或几种确定k1的值,即,上述表2~9中也可也没有k2对应的列。此情况下,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k2的值可以为固定的常数,例如,k2=1。其中,该k2的值可以是通信系统或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配置的,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
从而,终端设备#A可以基于该上行控制信息#A的参数(例如,上行控制信息#A的信道编码类型、上行控制信息#A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上行控制信息#A所承载于的 PUCCH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上行控制信息#A所承载于的PUCCH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情况、上行控制信息#A的传输格式等中的至少一种参数),从该映射关系表项中,确定与该上行控制信息#A的参数相对应的系数组,并将该系数组中的系数作为基于上述公式1确定ΔTF时使用的k1和k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映射关系表项可以是网络设备预先(例如,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A的。即,可选地,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例如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等向终端设备#A发送映射关系表项的信息。
或者,该映射关系表项也可以是通信系统或通信协议规定的,或者映射关系表项还可以是运营商或制造商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
在S220,终端设备#A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确定的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有该上行控制信息#A的PUCCH。
根据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通过基于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类型的信息、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校验码比特的长度的信息、上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占用的资源的数量的信息、上行控制信道是否采用跳频方式发送的信息和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格式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发送功率,能够使所确定的发送功率满足不同的解调信噪比的需求,从而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定。
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发送数据的方法300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在S310,终端设备#B(即,终端设备的一例)可以确定在发送上行控制信息#B(即,上行控制信息的一例)的发射功率#B(即,发送功率的一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发送功率#B时,可以使用上行控制信息#B对应的BPRE(以下,为了便于理解,记做BPRE#B)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控制信息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信息类型,例如,CSIpart1、 CSI part2、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和SR等。
此情况下,终端设备#B可以根据上行控制信息#B包括的信息的类型,将上行控制信息划分为多个部分,例如,至少两个部分。
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CSI part1和CSI part2时,终端设备#B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B划分为部分#1和部分#2,其中,部分#1包括CSI part1,部分#2包括CSI part2。
再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CSI part1和CSI part2时,部分#1可以包括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和CSI part1,部分#2包括CSI part2。
再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SR、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CSI part1和CSIpart2时,部分#1可以包括SR、反馈信息(例如,HARQ-ACK)和CSI part1,部分#2 包括CSIpart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码率可能不同,最终导致基于不同部分实际对应的BPRE有所不同,例如,上行控制信息包含至少两部分,其中不同的部分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
例如,当上行控制信息包括两个部分时,不同部分对应的实际发送比特数(即,EUCI=NRE·Qm,即PUCCH所使用的资源单元的个数和调制阶数的乘积)可能不同。
下面,对各部分对应的BPRE的确定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设第一部分对应的信息比特为OUCI1,设第二部分对应的信息比特为OUCI2,并且,设实际发送第一部分的输出比特数为EUCI1,设实际发送第二部分的输出比特数为EUCI2。则实际发送第一部分的码率为实际发送第二部分的码率为并且,第一部分的资源单比特数为第二部分的资源单比特数为其中Qm为发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使用的相同调制阶数(例如,BPSK对应Qm=1,QPSK对应Qm=2)。
根据上述方式,终端设备#B可以确定上行控制信息#B所包括的部分#1对应的BPRE(记作BPREA)和部分#2对应的BPRE(记作BPREB)。
其中,OUCIA表示部分#1的信息比特数(包括CRC),NREA表示部分#1的信息比特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数,表示上行控制信息#B所承载于的PUCCH的可用的最大码率值,该最大码率值可以预定义,也可以由信令配置。
并且,NREA=EUCIA/Qm
其中,Qm表示该PUCCH所使用的调制阶数,EUCIA为部分#1的信息比特对应的输出比特数。
其中,OUCIB表示部分#2的信息比特数(包括CRC),NREB表示部分#2的信息比特所占用的资源单元数。
并且,NREB=EUCIB/Qm
其中,Qm表示该PUCCH所使用的调制阶数,EUCIB为部分#B的信息比特对应的输出比特数。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基于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确定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方法a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所分别对应的BPRE中最大的BPRE作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例如,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A,如果BPREA>BPREB,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B=BPREA。
或者,如果BPREA<BPREB,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B=BPREB。
方法b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所分别对应的BPRE中最小的BPRE作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例如,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B,如果BPREA>BPREB,则终端设备#B可以确定BPRE#B=BPREB。
或者,如果BPREA<BPREB,则终端设备#A可以确定BPRE#B=BPREA。
方法c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中,位于规定部分编号值对应的BPRE作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该规定可以是预定义。
例如,如果该规定的部分编号值为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所有部分中对应的最小编号值,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B,如果最小编号值部分为为部分#1,则终端设备#B可以确定BPRE#B=BPREA。再例如,例如,如果该规定的部分编号值为上行控制信息中的所有部分中对应的最大编号值,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B,如果最大编号值部分为为部分#2,则终端设备#B可以确定BPRE#B=BPREB。
方法d
可以将上行控制信息所包括的多个部分所分别对应的BPRE的平均值作(例如,算数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为该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BPRE。
例如,对于上述上行控制信息#B,终端设备#B可以确定BPRE#B=(x·BPREA+ y·BPREB)/2,其中,x为部分#1的权重,y为部分#2的权重,并且,x和y的具体值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x和y的具体值也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
其后,终端设备#B可以基于BPRE#B,确定补偿功率(记作,ΔTF)。
具体地说,PUCCH的发送功率主要由开环的功率值P0,路损值PL以及闭环功控值g,另外,为了更好的补偿不同PUCCH format传输格式所需要的解调信噪比不同,需要通过功控,补偿对应的发送功率,进一步地,为了补偿PUCCH采用不同传输参数传输下的解调信噪比(SNR)差异需要基于传输参数来进一步调整发送功率以达到不同SNR的需求,即ΔTF,比如,传送第一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所需信噪比为SNR1,而发送第二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所需信噪比为SNR2,在噪声功率不变的前提下,第二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的发送功率相比第一传输参数对应的PUCCH的发送功率之间需要有一个差量,我们可以定义为ΔTF,这样,在其它PUCCH发送功率参数(比如开环功率参数,路损参数,闭环功率参数等)不变的前提下,针对采用不同传输参数发送的不同PUCCH 所需的功率,只需调整ΔTF就可以实现接收侧不同的SNR。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A可以根据上述公式1或公式2确定ΔTF。并且,具体过程可以与现有技术或上述方法200的相关过程相似,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S320,终端设备#B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确定的发送功率,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有该上行控制信息#B的PUCCH。
根据本申请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使终端设备确定上行控制信息包括的至少两个部分中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并基于该每个部分对应的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BPRE,并基于所确定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功率,从而,能够使所利用的BRPE 准确的反映上行控制信息中对于发送功率要求较高的部分的需求,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准确定。
根据前述方法,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10可以为终端设备(例如,上述终端设备#A或终端设备#B),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发送设备的芯片或电路。
该装置10可以包括处理器11(即,处理单元的一例)和存储器12。该存储器12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1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存储的指令,以使该装置20实现如图3 或图4中对应的方法中终端设备(例如,上述终端设备#A或终端设备#B)执行的步骤。
进一步的,该装置10还可以包括输入口13(即,通信单元的一例)和输出口14(即,通信单元的另一例)。进一步的,该处理器11、存储器12、输入口13和输出口14可以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1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11可以用于从该存储器12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计程序,以控制输入口13接收信号,控制输出口14发送信号,完成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的步骤。该存储器12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1中,也可以与处理器11分开设置。
可选地,若该通信装置10为发送设备,该输入口13为接收器,该输出口14为发送器。其中,接收器和发送器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物理实体。为相同的物理实体时,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可选地,若该通信装置10为芯片或电路,该输入口13为输入接口,该输出口14为输出接口。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输入口13和输出口14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的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器11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考虑使用通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即将实现处理器11、输入口13和输出口14功能的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器12中,通用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12中的代码来实现处理器11、输入口13和输出口14的功能。
其中,通信装置10中各模块或单元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中设备#A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该装置10所涉及的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概念,解释和详细说明及其他步骤请参见前述方法或其他实施例中关于这些内容的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20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2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
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传输预编码矩阵的指示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例如存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码本。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控制电路和天线一起也可以叫做收发器,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指令,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5中的处理器集成了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 20的收发单元2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20的处理单元202。如图5所示,终端设备20包括收发单元201和处理单元2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2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2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2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图5所示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方法200中发送设备或接收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 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 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 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 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和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补偿功率,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与第一参数集合关联,所述第一参数集合为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中的每个参数集合包括信道编码类型、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中的至少一种参数,所述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与至少两个补偿系数集合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每个补偿系数集合包括k1和k2的值,k2和k1大于等于0,所述补偿功率满足如下公式:
ΔTF=10log10[f(k1·T,k2)]
其中,ΔTF表示所述补偿功率,T表示所述BPRE,所述BPRE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校验码比特数之和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之间的比值,f(k1·T,k2)是预设的、以T、k2和k1为变量的函数,所述k1的值和所述k2的值属于所述第一参数集合相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补偿功率,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其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用于承载所述上行控制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补偿功率,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补偿功率和基准功率,确定所述发送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功率为由开环功率值P0,路损值PL,传输格式的补偿功率ΔF-PUCCH和闭环功控值g确定的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式具体为
ΔTF=f(k1*T),k2=0,或ΔTF=f(k1*T,1),k2=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为0比特,6比特或11比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信道状态指示CSI,混合自适应重传HARQ反馈,调度请求SR。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包括:所述CSI的比特,所述HARQ反馈的比特,所述SR的比特中的一个或多个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编码类型为RM码,Turbo码,或Polar码。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和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单位资源单元比特数BPRE,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补偿功率,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与第一参数集合关联,所述第一参数集合为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中的每个参数集合包括信道编码类型、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中的至少一种参数,所述至少两个参数集合与至少两个补偿系数集合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每个补偿系数集合包括k1和k2的值,k2和k1大于等于0,所述补偿功率满足如下公式:
ΔTF=10log10[f(k1·T,k2)]
其中,ΔTF表示所述补偿功率,T表示所述BPRE,所述BPRE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校验码比特数之和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占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之间的比值,f(k1·T,k2)是预设的、以T、k2和k1为变量的函数,所述k1的值和所述k2的值属于所述第一参数集合相对应的补偿系数集合;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补偿功率,确定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其中,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用于承载所述上行控制信息;
收发器,用于根据所述发送功率,发送所述上行控制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补偿功率和基准功率,确定所述发送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功率为由开环功率值P0,路损值PL,传输格式的补偿功率ΔF-PUCCH和闭环功控值g确定的功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式具体为
ΔTF=f(k1*T),k2=0,或ΔTF=f(k1*T,1),k2=1。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校验码比特的长度为0比特,6比特或11比特。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信道状态指示CSI,混合自适应重传HARQ反馈,调度请求SR。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包括:所述CSI的比特,所述HARQ反馈的比特,所述SR的比特中的一个或多个之和。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编码类型为RM码,Turbo码,或Polar码。
17.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63760.XA CN109818727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57560.6A CN110198206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910063760.XA CN109818727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7560.6A Division CN110198206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8727A CN109818727A (zh) | 2019-05-28 |
CN109818727B true CN109818727B (zh) | 2020-06-26 |
Family
ID=666150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63760.XA Active CN109818727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CN201810157560.6A Active CN110198206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7560.6A Active CN110198206B (zh) | 2018-02-24 | 2018-02-24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5871B2 (zh) |
EP (1) | EP3755070B1 (zh) |
CN (2) | CN109818727B (zh) |
WO (1) | WO20191617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04154B2 (en) * | 2017-11-01 | 2022-04-12 | Lenovo (Beijing) Limii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transmission power |
WO2021012285A1 (zh) * | 2019-07-25 | 2021-01-2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752908B (zh) * | 2019-09-30 | 2022-10-11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确定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发送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
WO2021154884A1 (en) * | 2020-01-28 | 2021-08-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for sidelink |
CN113453274B (zh) * | 2020-03-25 | 2023-03-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上行数据的分流方法及终端 |
CN115333698B (zh) * | 2021-05-11 | 2024-09-13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CN113836487B (zh) * | 2021-09-02 | 2024-07-02 |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混合函数的近似计算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5941118B (zh) * | 2022-11-22 | 2024-03-26 |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控制信道的rm码轻量化迭代译码系统及方法 |
CN116112124B (zh) * | 2023-03-23 | 2023-06-23 |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 自适应调节编码中上行共享信道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57856A (zh) * | 2015-06-19 | 2016-12-2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 |
CN107683575A (zh) * | 2015-04-06 | 2018-02-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控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98596B (zh) * | 2009-08-17 | 2014-06-25 | 夏普株式会社 | 上行多输入多输出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 |
JP2013034111A (ja) * | 2011-08-02 | 2013-02-14 | Sharp Corp |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CN102946632A (zh) * | 2011-08-15 | 2013-02-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天线系统的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用户终端 |
CN102573030B (zh) * | 2011-12-08 | 2014-11-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4350790B (zh) * | 2012-05-31 | 2019-04-16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设备到设备(d2d)交叉链路功率控制 |
RU2631676C1 (ru) * | 2013-12-11 | 2017-09-26 |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остояни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мощности |
EP3190839B1 (en) * | 2014-09-28 | 2020-08-2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Uplink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
EP3614749B1 (en) | 2014-12-15 | 2021-02-03 | LG Electronics Inc. |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9629095B2 (en) * | 2015-03-24 | 2017-04-18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Control channel power control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transmit power control indexes |
JP6019182B1 (ja) * | 2015-06-24 | 2016-11-0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7613557B (zh) * | 2016-07-11 | 2020-03-2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发射功率确定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和系统 |
-
2018
- 2018-02-24 CN CN201910063760.XA patent/CN10981872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24 CN CN201810157560.6A patent/CN110198206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22 US US16/975,339 patent/US11405871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2-22 WO PCT/CN2019/075924 patent/WO2019161789A1/zh unknown
- 2019-02-22 EP EP19757785.1A patent/EP3755070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83575A (zh) * | 2015-04-06 | 2018-02-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传输功率控制 |
CN106257856A (zh) * | 2015-06-19 | 2016-12-2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55070B1 (en) | 2023-11-08 |
CN109818727A (zh) | 2019-05-28 |
CN110198206B (zh) | 2021-01-15 |
US11405871B2 (en) | 2022-08-02 |
WO2019161789A1 (zh) | 2019-08-29 |
US20210368451A1 (en) | 2021-11-25 |
CN110198206A (zh) | 2019-09-03 |
EP3755070A1 (en) | 2020-12-23 |
EP3755070A4 (en) | 2021-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18727B (zh) |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
US1183812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using polar c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361815B2 (en) |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DK2557714T3 (en) | Feedback signaling error detection and check in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CN109245857B (zh) | 信息传输的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 |
CN110166167B (zh) | 编码的方法、译码的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 |
CN109863705B (zh) | 用于递增冗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5027487A (zh) | 用于跨传输块共享解码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 |
US1121899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 |
US20220052709A1 (en) | Crc interleaving pattern for polar codes | |
US1137468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6922206B (zh) | 确定调制编码阶数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 |
US20230336274A1 (en) | Codeword bit interleaving scheme for multilayer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16070323A1 (zh)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 | |
JP2024540388A (ja) | データ処理方法、電子機器、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
CN106465422B (zh) |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