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7992B -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77992B CN109577992B CN201811423487.9A CN201811423487A CN109577992B CN 109577992 B CN109577992 B CN 109577992B CN 201811423487 A CN201811423487 A CN 201811423487A CN 109577992 B CN109577992 B CN 1095779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ting
- determining
- composite
- tunnel
- surrounding r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10000003462 vein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569 slip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76 cleavage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017 sc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04 osm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35 sea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7871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67456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669 compression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001—Improving soil or rock, e.g. by freezing; Injec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12—Consolidating by placing solidifying or pore-filling substances in the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本发明根据围岩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根据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根据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确定注浆率。本发明综合考虑了海底隧道加固和堵水的双重要求,可有效降低海底隧道注浆设计的主观性,用于指导海底隧道复合注浆的工艺实现,最终实现了注浆设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了海底隧道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底隧道注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海底隧道承受持续高水压作用,穿越不良地质体和地层结构界面通常成为海底隧道建造的控制性工程。为了保证海底隧道穿越不良地质体的安全施工,常采用注浆加固或冻结法辅助施工,其中注浆加固由于工艺技术成熟、设备简单、造价相对较低且效果良好等优点而成为首选加固措施。常见的注浆加固工艺为填充、挤压、渗透、劈裂注浆,而海底隧道地质条件复杂,且存在无限水源补给,地层注浆需同时满足加固和堵水的双重作用要求。而现有单一注浆方法所形成的注浆加固体随机性高,注浆参数凭经验确定,注浆效果较差,无法同时满足加固和堵水的双重要求,因此诱发了多起安全事故,工期也被大大延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综合考虑了海底隧道加固和堵水的双重要求,能够有效降低海底隧道注浆设计的主观性,可用于指导海底隧道复合注浆的工艺实现,最终实现了注浆设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了海底隧道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隧道需要复合注浆时,获取所述围岩的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
根据所述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
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
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
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
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可选的,所述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具体包括:
获取隧道围岩渗透系数、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隧道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半径、隧道半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渗水量阈值和变形量阈值;
根据所述隧道围岩渗透系数、所述水头高度、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和所述隧道半径预测所述围岩的原始渗水量;
根据所述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
根据所述原始渗水量、所述原始最大变形量、所述渗水量阈值和所述变形量阈值判断是否满足复合注浆条件,获得第一判断结果,所述复合注浆条件为原始最大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且所述原始渗水量大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满足复合注浆条件时,则确定隧道需要复合注浆。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校核复合注浆后围岩的变形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变形量阈值,且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是否小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之前,还包括:
根据注浆浆液的扩散路径确定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
根据所述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确定复合注浆圈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获取复合注浆圈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
校核所述复合注浆圈是否满足安全评价条件,所述安全评价条件为所述最大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压强度,且所述最小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拉强度。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系统,所述确定系统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隧道需要复合注浆时,获取围岩的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
复合注浆圈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
加固圈渗透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
注浆压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
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
注浆率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具体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隧道围岩渗透系数、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隧道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半径、隧道半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渗水量阈值和变形量阈值;
原始渗水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隧道围岩渗透系数、所述水头高度、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和所述隧道半径预测所述围岩的原始渗水量;
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原始渗水量、所述原始最大变形量、所述渗水量阈值和所述变形量阈值判断是否满足复合注浆条件,获得第一判断结果,所述复合注浆条件为原始最大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且所述原始渗水量大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复合注浆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满足复合注浆条件时,确定隧道需要复合注浆。
可选的,所述确定系统还包括:
变形量及渗水量校核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校核复合注浆后围岩的变形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变形量阈值,且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是否小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可选的,所述确定系统还包括:
注浆圈力学模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注浆浆液的扩散路径确定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确定复合注浆圈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抗压和抗拉强度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复合注浆圈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
安全校核模块,用于校核所述复合注浆圈是否满足安全评价条件,所述安全评价条件为所述最大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压强度,且所述最小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拉强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系统,首先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确定需要复合注浆时,根据围岩的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根据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根据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可见,本发明提供的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系统综合考虑了海底隧道加固和堵水的双重要求,能够有效降低海底隧道注浆设计的主观性,可用于指导海底隧道复合注浆的工艺实现,最终实现了注浆设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了海底隧道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注浆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注浆圈整体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注浆压力下注浆前后地层渗流率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体弹性模量与注浆率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系统,综合考虑了海底隧道加固和堵水的双重要求,能够有效降低海底隧道注浆设计的主观性,可用于指导海底隧道复合注浆的工艺实现,最终实现了注浆设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了海底隧道的安全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S1: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具体地,步骤S1: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具体包括:
获取隧道围岩渗透系数、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隧道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半径、渗流场变化半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渗水量阈值和变形量阈值。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包括:重度、弹性抗力系数、变形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粘聚力和计算摩擦角。
根据所述隧道围岩渗透系数、所述水头高度、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和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预测所述围岩的原始渗水量。
根据所述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
根据所述原始渗水量、所述原始最大变形量、所述渗水量阈值和所述变形量阈值判断是否满足复合注浆条件,获得第一判断结果,所述复合注浆条件为原始最大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且所述原始渗水量大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满足复合注浆条件时,则确定隧道需要复合注浆。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隧道需要复合注浆时,执行步骤S2。
步骤S2:获取所述围岩的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
步骤S3:根据所述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
步骤S4: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渗透系数。
步骤S5: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
步骤S6: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
步骤S7: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本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5: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之前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校核复合注浆后围岩的变形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变相量阈值,且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是否小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根据注浆浆液的扩散路径确定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
根据所述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确定复合注浆圈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获取复合注浆圈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
校核所述复合注浆圈是否满足安全评价条件,所述安全评价条件为所述最大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压强度,且所述最小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拉强度。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系统,所述确定系统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1,用于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具体地,所述第一判断模块1具体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隧道围岩渗透系数、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隧道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半径、隧道半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渗水量阈值和变形量阈值;
原始渗水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隧道围岩渗透系数、所述水头高度、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和所述隧道半径预测所述围岩的原始渗水量;
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原始渗水量、所述原始最大变形量、所述渗水量阈值和所述变形量阈值判断是否满足复合注浆条件,获得第一判断结果,所述复合注浆条件为原始最大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且所述原始渗水量大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复合注浆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满足复合注浆条件时,确定隧道需要复合注浆。
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获取模块2,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隧道需要复合注浆时,获取围岩的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
复合注浆圈参数确定模块3,用于根据所述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渗透系数。
加固圈渗透系数确定模块4,用于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
注浆压力确定模块5,用于用于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复合加固区厚度分别确定劈裂注浆压力和渗透注浆压力。
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确定模块6,用于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
注浆率确定模块7,用于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系统还包括:
变形量及渗水量校核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校核复合注浆后围岩的变形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变形量阈值,且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是否小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注浆圈力学模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注浆浆液的扩散路径确定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确定复合注浆圈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抗压和抗拉强度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复合注浆圈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
安全校核模块,用于校核所述复合注浆圈是否满足安全评价条件,所述安全评价条件为所述最大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压强度,且所述最小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拉强度。
本发明提供的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1)隧道围岩抗渗性预测和稳定性判别。
通过前期的地质勘查,测定隧道工程赋存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岩土体结构面的力学特性和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围岩原始渗水量Q进行预测,并参考现有工程经验确定排水量控制标准(渗水量阈值)[Q],若Q>[Q],则表明需要采用注浆加固以增强围岩堵水性能。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umax进行预测,参考隧道设计规范确定隧道变形控制标准[u],若umax>[u],则表明需要采用注浆加固以满足加固要求。若以上二者仅满足其一,则注浆圈只需满足堵水或加固要求,若以上二者均不满足,则注浆圈需同时满足堵水和加固的双重要求,若以上二者均满足,则无需进行隧道注浆。
某海底隧道全长6050m,其中海域段约4200m。其中ZK4+955~ZK5+019段主隧道开挖断面面积约150m2,采用等效面积法将其近似为半径r0=6.9m的圆形洞室。隧道穿越V级围岩断裂破碎带,隧道顶板厚度初始值取为实际覆盖层厚度H0=35m,海水深度45m,隧道开挖引起渗流场变化范围的半径为R0=80m,则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为h0=R0=80m,上覆土层平均容重为γ=20kN/m3,海水重度为γw=10kN/m3,围岩渗透系数为ks=1.2e-4cm/s,计算可得围岩的原始渗水量为:
参考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和挪威海底隧道规范对允许排水量的规定,分别为0.274m3/(m·d)和0.432m3/(m·d),本工程穿越V级围岩断裂破碎带时与工况挪威海底隧道相近,因此允许渗水量阈值取为[Q]=0.4m3/(m·d),很显然Q>[Q],必须采用注浆加固措施以满足隧道堵水要求。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所得围岩参数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可得隧道最大变形量为umax=191mm,结合规范对Ⅴ级围岩隧道初期支护极限位移的规定,取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标准值(变形量阈值)为[u]=100mm,显然umax>[u],因此隧道注浆加固需同时满足堵水和加固的双重功能。
(2)确定注浆圈宏观力学参数。
加固圈的宏观力学参数包括物理力学参数、几何参数以及水力参数。为了安全起见,加固圈内不允许出现破坏区,因此设计中所要考虑的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包括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几何参数则是指注浆圈的厚度t,水力参数即渗透系数k,其中,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决定了注浆圈的稳定性,主要对应加固功能要求,注浆圈的厚度t和渗透系数k决定了注浆圈的堵水性能。复合注浆后若围岩的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则需要调整注浆圈的物理力学参数,若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大于渗水量阈值,则需要调整注浆圈的厚度以使其满足要求。
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或工程类比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方法确定注浆圈物理力学参数和厚度,进一步结合地下水力学渗流力学理论得出隧道渗水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从而根据排水量控制标准得出加固圈渗透系数要求。
根据工程经验,当海底隧道半径r0=6.9m时该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段注浆圈厚度为t=6m,为了达到控制渗透注浆浆液扩散的目的,根据最大变形量阈值确定浆脉结构层厚度为1m,注浆圈内浆脉结构弹性模量为Es=2GPa,浆脉结构泊松比为νs=0.35,挤压地层弹性模量为Esg=1.5GPa,泊松比为μsg=0.4,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可得注浆加固后围岩变形量为u=78mm<[u]=100mm,满足围岩稳定性要求。
注浆加固后隧道渗水量Q计算公式为:
式中,rg为注浆圈半径且rg=r0+t;k为围岩渗透系数,k′表示注浆圈(加固圈)渗透系数。
则将[Q]=0.4m3/(m·d)代入式(2)可得加固圈渗透系数k′应小于等于5.87e-7cm/s方能满足堵水要求。
(3)复合加固体安全性评价。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注浆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于复合注浆加固体由劈裂注浆形成的浆脉与渗透注浆形成的加固地层两部分构成,因此加固圈力学参数由浆脉与加固地层两部分组成。通过图3所示的注浆体对应的力学模型对注浆圈进行安全性评价,若满足要求则表明步骤(2)中所确定的注浆圈力学参数合理,否则需加强注浆圈的物理力学参数并重新进行分析。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注浆圈整体受力分析示意图。根据实际浆液扩散路径,建立图4所示的注浆圈受力力学模型,采用工程中常用的位移释放的方法建立数值模型确定注浆圈在水平方向px和竖直方向py所受的围岩荷载,则注浆圈整体受力大小为:
式中,M为注浆圈所受弯矩,N为注浆圈所受剪力,Q为注浆圈所受轴力,R为注浆圈半径,θ为分析点径向与水平方向夹角,A=π2+(π2-8)n,m=(1-λ)/(1+λ),n=DR2/K,q=(qx+qy)/2,λ为侧压力系数,有λ=qx/qy,参数D为图5所示的复合壳体的抗压刚度,参数K为图5所示的复合壳体的抗弯刚度,可表示为:
式中,Es、νs分别为浆脉结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ts为浆脉结构层厚度;b为结构纵向单位长度;tc为复合加固区厚度;μ为复合加固区(注浆圈)泊松比;Esg为复合加固区内加固地层(挤压地层)的弹性模量;Emi和ami分别为复合加固区(注浆圈)内各脉干弹性模量和宽度;N为脉干数,与注浆孔数值相等;Rc为复合加固区中心半径。
对于受压构件,截面最大正应力σmax和最小正应力σmin可由下式求得:
为了保证加固圈受力安全,σmax和σmin应同时分别小于加固圈单轴抗压强度σc和抗拉强度σt,加固圈单轴抗压强度σc和抗拉强度σt可通过注浆试验后的岩芯取样进行单轴压缩或拉伸试验获得,在本实施例中测得σc=15MPa,σt=1.5MPa,而计算可得σmax=3.42Mpa,σmin=0.56Mpa,因此注浆圈受力安全。
(4)确定注浆参数和注浆工艺。
通过数值模拟建立注浆圈宏观力学参数与注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注浆压力与注浆量,注浆孔的布置则需保证注浆孔浆液扩散范围相互联通,消除注浆盲区,即注浆孔距应小于浆液扩散半径。在实施复合注浆时,首先采用高压劈裂注浆在设计注浆区域形成浆脉结构层,该结构层起到防止海水涌入以及后续浆液的止浆墙的作用,再采用低压渗透注浆对浆脉结构内部的岩土体进行加固形成图3所示的复合加固体。
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浆脉结构层厚度确定劈裂注浆压力;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复合加固区厚度确定渗透注浆压力;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渗透注浆极限压力表达式为:
式中:σc—饱和土体抗压强度;γ—饱和土容重,有m为土体孔隙介质的渗透率,η为动力粘滞性系数;H—注浆孔长度;μ—挤压地层泊松比;k0—静止侧压力系数;r0—注浆孔半径,tc为复合加固区厚度,pmax表示渗透注浆极限压力。
劈裂注浆压力表达式为:
式中,μ0、l为与加固圈渗透系数有关的参数,δ为注浆孔处浆脉厚度,u为浆液平均流速;hp为浆液不受剪切作用的范围,c为浆液锋面界限压力,τs为静切力,Rm为浆脉结构层厚度,pu表示劈裂注浆压力。
将复合注浆圈等效为弹性模量为E0、泊松比为μ0的介质,则由式(4)可得
而经过大量数值模拟(图6)可得注浆率表达式为: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PFC2.0对不同注浆压力和注浆率下注浆圈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注浆后渗透系数明显小于注浆前的渗透系数,能满足堵水要求。根据图6可得,注浆率为40%时复合体弹性模量为1.55GPa,为了能满足强度要求,注浆率(即注浆量与地层空隙体积的比值)应大于40%。为了保证浆液流动无盲区存在,注浆孔间距设置为2m。
本发明基于现有隧道设计规范和工程经验,综合考虑海底隧道加固和堵水的双重要求,提出了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系统,可实现海底隧道注浆的动态化设计。首先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和项目需求目标,并结合规范对隧道预留变形量的要求确定隧道变形控制值,参考相关工程经验确定隧道允许渗水量,从而对隧道围岩抗渗性进行预测和稳定性进行判别。再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或工程类比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方法确定加固圈物理力学参数和厚度,进一步结合地下水力学渗流力学理论得出隧道渗水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从而根据排水量控制标准得出加固圈渗透系数要求。然后建立注浆加固体复合壳体力学模型,对加固体稳定性进行评价,从而可判断所确定的加固体参数是否合理,进一步建立加固体力学性能与注浆参数的对应关系,从而指导复合注浆的工艺实现,最终实现了注浆设计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本发明提供的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确定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隧道注浆设计的主观性,提高其科学性,保证了海底隧道的安全施工。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隧道需要复合注浆时,获取所述围岩的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
根据所述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
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
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浆脉结构层厚度确定劈裂注浆压力;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复合加固区厚度确定渗透注浆压力;
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
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具体包括:
获取隧道围岩渗透系数、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隧道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半径、隧道半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渗水量阈值和变形量阈值;根据所述隧道围岩渗透系数、所述水头高度、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和所述隧道半径预测所述围岩的原始渗水量;
根据所述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
根据所述原始渗水量、所述原始最大变形量、所述渗水量阈值和所述变形量阈值判断是否满足复合注浆条件,获得第一判断结果,所述复合注浆条件为原始最大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且所述原始渗水量大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满足复合注浆条件时,则确定隧道需要复合注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确定劈裂注浆压力;所述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复合加固区厚度确定渗透注浆压力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校核复合注浆后围岩的变形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变形量阈值,且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是否小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确定劈裂注浆压力;所述根据所述加固圈渗透系数和复合加固区厚度确定渗透注浆压力之前,还包括:
根据注浆浆液的扩散路径确定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
根据所述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确定复合注浆圈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获取复合注浆圈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
校核所述复合注浆圈是否满足安全评价条件,所述安全评价条件为所述最大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压强度,且所述最小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拉强度。
5.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系统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围岩的原始渗水量和所述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隧道是否需要复合注浆,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隧道需要复合注浆时,获取围岩的变形量阈值和渗水量阈值;
复合注浆圈参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形量阈值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
加固圈渗透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渗水量阈值确定加固圈渗透系数;
注浆压力确定模块,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浆脉结构层厚度确定劈裂注浆压力;根据加固圈渗透系数和复合加固区厚度确定渗透注浆压力;
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确定复合注浆圈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刚度;
注浆率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抗压刚度和所述抗弯刚度确定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的注浆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具体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隧道围岩渗透系数、隧道涌水的水头高度、隧道开挖引起的渗流场变化半径、隧道半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渗水量阈值和变形量阈值;
原始渗水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隧道围岩渗透系数、所述水头高度、所述渗流场变化半径和所述隧道半径预测所述围岩的原始渗水量;
原始最大变形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围岩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围岩的原始最大变形量;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原始渗水量、所述原始最大变形量、所述渗水量阈值和所述变形量阈值判断是否满足复合注浆条件,获得第一判断结果,所述复合注浆条件为原始最大变形量大于变形量阈值,且所述原始渗水量大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复合注浆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满足复合注浆条件时,确定隧道需要复合注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系统还包括:
变形量及渗水量校核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浆脉结构层厚度、浆脉结构弹性模量、浆脉结构泊松比、挤压地层弹性模量和挤压地层泊松比校核复合注浆后围岩的变形量是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变形量阈值,且复合注浆后围岩的渗水量是否小于所述渗水量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系统还包括:
注浆圈力学模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注浆浆液的扩散路径确定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复合注浆圈的力学模型确定复合注浆圈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抗压和抗拉强度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复合注浆圈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单轴抗拉强度;
安全校核模块,用于校核所述复合注浆圈是否满足安全评价条件,所述安全评价条件为所述最大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压强度,且所述最小正应力小于所述单轴抗拉强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23487.9A CN109577992B (zh) | 2018-11-27 | 2018-11-27 |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23487.9A CN109577992B (zh) | 2018-11-27 | 2018-11-27 |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77992A CN109577992A (zh) | 2019-04-05 |
CN109577992B true CN109577992B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5924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23487.9A Active CN109577992B (zh) | 2018-11-27 | 2018-11-27 |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779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89926B (zh) * | 2019-09-02 | 2021-03-23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地层变形的海底隧道施工过程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0924976B (zh) * | 2019-12-03 | 2020-09-18 | 中南大学 | 围岩外圈注浆加固方法 |
CN111810194B (zh) * | 2020-07-10 | 2022-04-19 | 中勘资源勘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地面预注浆加固高度的确定方法 |
CN111894635B (zh) * | 2020-08-13 | 2022-03-15 | 高军 | 一种高压劈裂注浆改性加固破碎围岩隧道方法 |
CN112267879B (zh) * | 2020-10-22 | 2022-09-27 |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 一种瓦斯钻孔封孔注浆压力确定方法 |
CN112878130B (zh) * | 2020-12-31 | 2022-08-23 | 沧州市公路工程监理中心 | 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凹陷注浆处理方法 |
CN114117581B (zh) * | 2021-10-22 | 2023-02-07 | 成都理工大学 | 隧道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加固中的浆液渗透范围计算方法 |
CN117034803B (zh) * | 2023-08-08 | 2024-05-14 |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高铁工务段 | 一种黄土路基注浆盲区的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9031A (zh) * | 2009-12-24 | 2010-06-23 | 北京交通大学 | 海底隧道穿越富水砂层复合注浆加固方法 |
CN105589999A (zh) * | 2015-12-23 | 2016-05-18 | 山东大学 | 应用于地下工程围岩注浆方案的确定方法 |
CN107100656A (zh) * | 2017-07-10 | 2017-08-29 | 中南大学 | 一种液态二氧化碳爆破增透注浆复合锚杆支护方法 |
CN107609281A (zh) * | 2017-09-19 | 2018-01-19 |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一种新建隧道下穿引起既有盾构隧道位移计算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6102390A (ja) * | 2014-11-18 | 2016-06-02 | 日新興業株式会社 | 地盤沈下検測装置付グラウト注入管 |
-
2018
- 2018-11-27 CN CN201811423487.9A patent/CN1095779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9031A (zh) * | 2009-12-24 | 2010-06-23 | 北京交通大学 | 海底隧道穿越富水砂层复合注浆加固方法 |
CN105589999A (zh) * | 2015-12-23 | 2016-05-18 | 山东大学 | 应用于地下工程围岩注浆方案的确定方法 |
CN107100656A (zh) * | 2017-07-10 | 2017-08-29 | 中南大学 | 一种液态二氧化碳爆破增透注浆复合锚杆支护方法 |
CN107609281A (zh) * | 2017-09-19 | 2018-01-19 |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一种新建隧道下穿引起既有盾构隧道位移计算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77992A (zh) | 2019-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77992B (zh) | 一种海底隧道复合注浆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 |
CN105631102A (zh) | 一种深部高应力巷道钻孔卸压参数的数值模拟确定方法 | |
CN108533287B (zh) | 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深埋洞室开挖施工方法 | |
CN108979670B (zh) | 一种高聚物富水隧道注浆快速修复方法 | |
CN109083655A (zh) | 一种高地应力环境层状围岩隧道定向支护加固方法 | |
CN108843329B (zh) | 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 | |
Baryakh et al. | Analysis of time-to-time variation of load on interchamber pillars in mines of the Upper Kama Potash Salt Deposit | |
CN108590667B (zh) | 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方法 | |
CN111027129A (zh) | 一种挤压性围岩隧道结构的设计方法 | |
CN112483121A (zh) | 一种地下洞室的柱状节理围岩防松弛支护方法 | |
Shan et al. | Research on Anchor Cable and C‐Shaped Tube Support Method in Deep Layers Roadway,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
CN104453961B (zh) | 一种压缝式摩擦型恒阻锚杆 | |
CN205000331U (zh) | 一种全长压力型可拆芯抗拔桩锚承载体组件 | |
CN112253142B (zh) | 一种深长隧道联络风道近净距上跨主洞施工方法 | |
CN113107564A (zh) | 一种用于固定富水岩溶隧道围岩的锚杆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 |
Li et al. | Study on implicit composite element method for seepage analysis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 |
CN111985021A (zh) | 一种盾构开挖面的遍布节理流固耦合的安全度分析方法 | |
CN205617392U (zh) | 结合h型抗滑桩处治滑坡的悬挑结构道路 | |
Wang et al. | Mechanical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Steel-plastic Geogrid Instead of Metal Mesh in Supporting Engineering | |
Radovanović et al. | Stress-strain analysis and global stability of tunnel excavation | |
CN219808389U (zh) | 岩质边坡预应力锚固洞塞抗剪支护结构 | |
CN110378067B (zh) | 隧道三维纵向连续塌方安全性与支护参数的确定方法 | |
Pollak et al. | Deep shaft sinking through limestone, mudstone, and halite | |
CN109165480B (zh) | 一种基于粘性土应力路径预测矿坑涌水量的方法及系统 | |
CN117633990A (zh) | 一种地铁联络通道机械法施工设备选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