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42804B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42804B CN109442804B CN201811543463.7A CN201811543463A CN109442804B CN 109442804 B CN109442804 B CN 109442804B CN 201811543463 A CN201811543463 A CN 201811543463A CN 109442804 B CN109442804 B CN 1094428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refrigerant
- heat pump
- outlet end
- inlet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5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335 aliphatic alka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它涉及一种热泵循环系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常规热泵用于深度回收乏汽废热时存在热泵蒸发温度和性能系数均偏低的问题。本发明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本发明用于辊道输送线乏汽的深度热回收,通过梯级蒸发和梯级压缩提高了热泵的性能系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在需要利用蒸发浓缩工艺的工业生产中,大多采用传统的多效蒸发技术,会产生大量的低压二次蒸汽(乏汽),传统多效蒸发技术大多采取冷却冷凝的方式进行乏汽处理,而不进行热回收,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采取以氟利昂为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式热泵技术进行乏汽的热回收,是有一个非常好的节能技术。热泵的性能系数和效率与热泵的蒸发温度密切相关,蒸发温度越高,热泵性能系数和效率也越高。但是乏汽的废热由“凝结潜热”和“温降显热”两部构成,在回收乏汽“凝结潜热”时,属于凝结相变过程,乏汽的放热温度维持恒定不变,具备保障热泵在较高蒸发温度运行的条件;在乏汽全部凝结成液态水之后,进入回收乏汽“温降显热”阶段;在回收乏汽“温降显热”时,属于单相流体放热过程,乏汽凝结水的放热温度持续降低,必将导致热泵的蒸发温度跟随降低。对多效蒸发技术而言,乏汽凝结水温度越低越好,更能保证系统的真空度;但是乏汽凝结水温度越低,必然导致热泵蒸发温度也越低,热泵的性能系数和效率也随之降低,导致系统的节能性变差。
如上所述,采用常规热泵机组进行低压乏汽的凝结热回收,存在热泵蒸发温度偏低,热泵性能系数和效率偏低的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更高效的热泵循环系统结构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常规热泵用于多效蒸发的末效低压乏汽的凝结热回收,存在的热泵蒸发温度偏低,热泵性能系数和效率偏低,节能性较差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方案一: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第六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第七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九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方案二: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凝结水U型弯、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第六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第七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九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第二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方案三: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第六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第七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八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乏汽管路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
方案四: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第一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第七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九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乏汽管路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
方案五: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一节流膨胀阀、过冷换热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二制冷剂管路、第三制冷剂管路、第四制冷剂管路、第五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第三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第六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第七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九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乏汽管路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
方案六: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热泵冷凝器、第一节流膨胀阀、过冷换热器、第二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一蒸发器、第三节流膨胀阀、热泵第二蒸发器、第二压缩机、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第一乏汽管路、第二乏汽管路、第三乏汽管路、第一制冷剂管路、第二制冷剂管路、第三制冷剂管路、第四制冷剂管路、第五制冷剂管路、第六制冷剂管路、第七制冷剂管路、第八制冷剂管路、第九制冷剂管路和第十制冷剂管路,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的第一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第三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第三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的第二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第七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第九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的进口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乏汽管路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包含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热泵第一蒸发器6和热泵第二蒸发器8实现了制冷剂的梯级蒸发,通过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9实现了制冷剂蒸汽的梯级压缩,避免了所有制冷剂蒸汽都需要进行深度压缩,通过乏汽废热的梯级回收和能量品质的梯级提升,最终实现了热泵循环系统性能系数的提高。
2、本发明通过设置凝结水U型弯10,阻隔了在热泵第一蒸发器6内未能完全凝结的乏汽进入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避免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蒸发量急剧增加,从而避免第二压缩机9的负荷急剧增加,避免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
3、本发明具有较大的设计灵活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乏汽凝结水降温幅度,当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大时,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可以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混合后,再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当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小时,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可以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直接进入第一压缩机1。
4、本发明针对载热介质出口温度比乏汽凝结水出口温度高出很多的特殊工艺要求,可以采用梯级节流的实施方式保障热泵循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性能系数。
5、本发明通过设置过冷换热器4,利用极小部分制冷剂的沸腾吸热,来实现绝大部分制冷剂获得很大的过冷度,从而提高单位制冷剂的制冷量和提高整个热泵循环系统的性能系数,一般性能系数可提高1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九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箭头方向表示介质流动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
乏汽的放热过程:以饱和温度为60℃乏汽为例,乏汽通过第一乏汽管路33首先进入第一热泵蒸发器6进行凝结放热,乏汽凝结是一个相变过程,温度维持60℃不变,此时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一般设计为55℃。乏汽凝结成水之后,继续进入第二热泵蒸发器8进行降温放热,这是一个单相换热过程,乏汽凝结水温度持续降低,例如出口温度降至25℃,此时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一般设计为20℃。在热泵第一蒸发器6和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乏汽将其全部的凝结潜热和部分温差显热都传递给了热泵的制冷剂,实现了乏汽废热的回收。
制冷剂的热力循环过程:热泵第一蒸发器6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55℃,所以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比较高。由于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只有20℃,所以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比较低,设置第二压缩机9对热泵第二蒸发器8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进行压缩升压,使之达到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之后,两股制冷剂蒸汽汇合,进入第一压缩机1进行压缩升压,例如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的排气压力可以升高至90℃对应的制冷剂饱和压力,之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进入热泵冷凝器2进行凝结放热(将热量释放给载热介质),并冷凝成液态制冷剂流出热泵冷凝器2,
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管路41流出热泵冷凝器2之后分成两路,其中流量较大的一路通过第六制冷剂管路46由第二节流膨胀阀5节流降压降温之后进入热泵第一蒸发器6,并在热泵第一蒸发器6中吸收乏汽的凝结潜热,蒸发为气态,
流量较小的另一路通过第七制冷剂管路47由第三节流膨胀阀7节流降压降温之后进入热泵第二蒸发器8,并在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吸收乏汽凝结水的显热,蒸发为气态,之后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压缩机9进行压缩升压,达到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汇合,再进入第一压缩机1进行压缩升压,如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冷剂热力循环过程。
载热介质的吸热过程:载热介质从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进入热泵冷凝器2,由于载热介质温度比第一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气的饱和温度要低一些,例如载热介质进口温度为80℃,那么在热泵冷凝器2中,载热介质将被第一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蒸汽加热,一般载热介质可以被加热至85℃流出,实现乏汽被回收的热量转移至载热介质中,同时提高了热量的品位。
本发明节能的原因分析:
由于多效蒸发系统需要很高的真空度保障,因此需要乏汽凝结水的温度降至很低,例如25℃。如果采用常规热泵循环,必须按照乏汽凝结水的出口温度25℃来设计热泵的蒸发温度,一般为20℃;必须按照载热介质的出口温度85℃来设计热泵的冷凝温度,一般为90℃,热泵的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相差高达90-20=70℃,根据制冷常识,这样的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是非常低的,理论计算的性能系数只有2.8左右,采用这样的热泵系统进行乏汽热回收的节能性和经济性很难得到体现。
常规热泵循环不经济的根本原因是只采用了一级蒸发,导致蒸发温度太低,没有充分利用乏汽相变时饱和温度较高和温度不变的优点。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热泵第一蒸发器6承担了乏汽热回收中的绝大部分的凝结潜热,单位质量乏汽大约为2360kJ/kg,而热泵第二蒸发器8只承担了乏汽热回收中的较小部分的显热,单位质量乏汽大约为4.18×(60-25)=146.3kJ/kg。也就是说乏汽的废热绝大部分是在较高的60℃条件下释放的,绝大部分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应该设置在55℃才是合理的。只有一小部分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深度节流后蒸发温度设置在20℃,用于回收只占小部分的乏汽凝结水显热。这一小部分的制冷剂蒸汽可以采用一个较小功率的第二压缩机9进行单独压缩,达到55℃对应的制冷剂饱和压力之后,再与绝大部分的制冷剂蒸汽混合,一起进入第一压缩机1进行压缩。可以发现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饱和温度与吸气饱和温度之差只有90-55=35℃,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饱和温度与吸气饱和温度之差也只有55-20=35℃。通过梯级蒸发和梯级压缩,实现了乏汽废热的梯级回收和和能量品质的梯级提升,避免了所有制冷剂蒸汽都需要进行深度压缩,从而实现了热泵循环系统性能系数的提高,实践表明本发明的性能系数可高达4.8以上。
本发明中的乏汽可以是各类蒸发浓缩工艺的各效低压二次蒸汽,也可以是蒸汽系统的闪蒸汽或二次蒸汽等。载热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载热油、空气等可用于工艺生产或供热的热媒介。制冷剂可以使用氟利昂类工质,或者氨、烷烃类等工质。
当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大时(一般乏汽凝结水出口温度比乏汽饱和温度低30℃以上),适合采用本实施方式。因为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越大,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蒸发压力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蒸发压力之间的差值就越大,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压力可能达不到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压力,因此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只能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混合后,再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凝结水U型弯10、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在第二乏汽管路34上增设了凝结水U型弯10,其目的是为了阻隔在热泵第一蒸发器6内未能完全凝结的乏汽进入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避免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蒸发量急剧增加,从而避免第二压缩机9的负荷急剧增加,避免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其它如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方式、适用条件等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直接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不再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混合后从主进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
当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小时(一般乏汽凝结水出口温度比乏汽饱和温度低30℃以内),适合采用本实施方式。因为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越小,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蒸发压力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蒸发压力之间的差值就越小,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压力可能高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蒸发压力太多,因此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不能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直接混合,只能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
其它如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方式等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进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先后通过第二节流膨胀阀5和第三节流膨胀阀7进行了两级节流,实现了梯级节流。当要求载热介质出口温度比乏汽凝结水出口温度高出很多时,采用梯级节流可以保障热泵循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性能系数。
其它如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方式等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实施方式在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小时,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也可以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过冷换热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二制冷剂管路42、第三制冷剂管路43、第四制冷剂管路44、第五制冷剂管路4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43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
乏汽的放热过程:以饱和温度为60℃乏汽为例,乏汽通过第一乏汽管路33首先进入第一热泵蒸发器6进行凝结放热,乏汽凝结是一个相变过程,温度维持60℃不变,此时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一般设计为55℃。乏汽凝结成水之后,继续进入第二热泵蒸发器8进行降温放热,这是一个单相换热过程,乏汽凝结水温度持续降低,例如出口温度降至25℃,此时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一般设计为20℃。在热泵第一蒸发器6和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乏汽将其全部的凝结潜热和部分温差显热都传递给了热泵的制冷剂,实现了废热的回收。
制冷剂的热力循环过程:热泵第一蒸发器6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达到55℃,所以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比较高。由于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只有20℃,所以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比较低。设置第二压缩机9对热泵第二蒸发器8产生的制冷剂蒸汽进行压缩升压,使之达到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之后,两股制冷剂蒸汽汇合,进入第一压缩机1进行压缩升压,例如第一压缩机1压缩后的排气压力可以升高至90℃对应的制冷剂饱和压力,之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进入热泵冷凝器2进行凝结放热(将热量释放给载热介质),并冷凝成液态制冷剂流出热泵冷凝器2,
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制冷剂管路41流出热泵冷凝器2之后分成两路,其中流量较小的一路通过第三制冷剂管路43由第一节流膨胀阀3节流降压降温之后进入过冷换热器4,流量较大的另一路通过第二制冷剂管路42直接进入过冷换热器4,
在过冷换热器4内,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制冷剂由于第一节流膨胀阀3的节流降温作用后温度比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制冷剂温度要低,通过传热,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制冷剂吸热蒸发为气态,并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而被压缩,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制冷剂由于放热而获得更大的过冷度,更大的过冷度可以提高整个热泵循环系统的性能系数,实践表明性能系数可提高10%左右,这也是本发明设置过冷换热器4的目的。
通过过冷换热器4过冷之后的第四制冷剂管路44中的制冷剂再分成两路,其中流量较大的一路通过第六制冷剂管路46由第二节流膨胀阀5节流降压降温之后进入热泵第一蒸发器6,并在热泵第一蒸发器6中吸收乏汽的凝结潜热,蒸发为气态,
流量较小的另一路通过第七制冷剂管路47由第三节流膨胀阀7节流降压降温之后进入热泵第二蒸发器8,并在热泵第二蒸发器8中吸收乏汽凝结水的显热,蒸发为气态,之后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压缩机9进行压缩升压,达到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压力,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汇合,再进入第一压缩机1进行压缩升压,如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冷剂热力循环过程。
载热介质的吸热过程:载热介质从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进入热泵冷凝器2,由于载热介质温度比第一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气的饱和温度要低一些,例如载热介质进口温度为80℃,那么在热泵冷凝器2中,载热介质将被第一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蒸汽加热,一般载热介质可以被加热至85℃流出,实现乏汽被回收的热量转移至载热介质中,同时提高了热量的品位。
本发明节能的原因分析:
由于多效蒸发系统需要很高的真空度保障,因此需要乏汽凝结水的温度降至很低,例如25℃。如果采用常规热泵循环,必须按照乏汽凝结水的出口温度25℃来设计热泵的蒸发温度,一般为20℃;必须按照载热介质的出口温度85℃来设计热泵的冷凝温度,一般为90℃,热泵的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相差高达90-20=70℃,根据制冷常识,这样的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是非常低的,理论计算的性能系数只有2.8左右,采用这样的热泵系统进行乏汽热回收的节能性和经济性很难得到体现。
常规热泵循环不经济的根本原因是只采用了一级蒸发,导致蒸发温度太低,没有充分利用乏汽相变时饱和温度较高和温度不变的优点。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热泵第一蒸发器6承担了乏汽热回收中的绝大部分的凝结潜热,单位质量乏汽大约为2360kJ/kg,而热泵第二蒸发器8只承担了乏汽热回收中的较小部分的显热,单位质量乏汽大约为4.18×(60-25)=146.3kJ/kg。也就是说乏汽的废热绝大部分是在较高的60℃条件下释放的,绝大部分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应该设置在55℃才是合理的。只有一小部分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深度节流后蒸发温度设置在20℃,用于回收只占小部分的乏汽凝结水显热。这一小部分的制冷剂蒸汽可以采用一个较小功率的第二压缩机9进行单独压缩,达到55℃对应的制冷剂饱和压力之后,再与绝大部分的制冷剂蒸汽混合,一起进入第一压缩机1进行压缩。可以发现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饱和温度与吸气饱和温度之差只有90-55=35℃,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饱和温度与吸气饱和温度之差只有55-20=35℃。通过梯级蒸发和梯级压缩,实现了乏汽废热的梯级回收和和能量品质的梯级提升,避免了所有制冷剂蒸汽都需要进行深度压缩,从而实现了热泵循环系统性能系数的提高,实践表明本发明的性能系数可高达5.3左右。
本发明中的乏汽可以是各类蒸发浓缩工艺的各效低压二次蒸汽,也可以是蒸汽系统的闪蒸汽或二次蒸汽等。载热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载热油、空气等可用于工艺生产或供热的热媒介。制冷剂可以使用氟利昂类工质,或者氨、烷烃类等工质。
当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大时(一般乏汽凝结水出口温度比乏汽饱和温度低30℃以上),适合采用本实施方式。因为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越大,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蒸发压力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蒸发压力之间的差值就越大,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压力可能达不到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压力,因此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只能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产生的制冷剂蒸汽混合后,再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
本实施方式在乏汽凝结水的降温幅度较小时,第二压缩机9的排气也可以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进入第一压缩机1。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过冷换热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二制冷剂管路42、第三制冷剂管路43、第四制冷剂管路44、第五制冷剂管路4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44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三制冷剂管路43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运行原理: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的区别在于进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先后通过第二节流膨胀阀5和第三节流膨胀阀7进行了两级节流,实现了梯级节流。当要求载热介质出口温度比乏汽凝结水出口温度高出很多时,采用梯级节流可以保障热泵循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性能系数。
其它如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方式等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九相同。
本发明中各具体实施方式主体均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在技术上相互关联,包含多个相同或者相近的特定技术特征,因此满足单一性的要求,作为一件申请提出。
Claims (10)
1.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2.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凝结水U型弯(10)、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3.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
5.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
7.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过冷换热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二制冷剂管路(42)、第三制冷剂管路(43)、第四制冷剂管路(44)、第五制冷剂管路(4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三制冷剂管路(43)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
9.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热泵冷凝器(2)、第一节流膨胀阀(3)、过冷换热器(4)、第二节流膨胀阀(5)、热泵第一蒸发器(6)、第三节流膨胀阀(7)、热泵第二蒸发器(8)、第二压缩机(9)、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第一乏汽管路(33)、第二乏汽管路(34)、第三乏汽管路(35)、第一制冷剂管路(41)、第二制冷剂管路(42)、第三制冷剂管路(43)、第四制冷剂管路(44)、第五制冷剂管路(45)、第六制冷剂管路(46)、第七制冷剂管路(47)、第八制冷剂管路(48)、第九制冷剂管路(49)和第十制冷剂管路(50),
第一载热介质管路(31)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进口端连接,热泵冷凝器(2)的热介质出口端与第二载热介质管路(32)的进口端连接,
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进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剂管路(41)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进口端和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进口端连接,第二制冷剂管路(42)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一出口端与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进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44)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膨胀阀(5),第三制冷剂管路(43)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膨胀阀(3),第三制冷剂管路(43)的出口端与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进口端连接,过冷换热器(4)的第二出口端与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进口端连接,第五制冷剂管路(45)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中间补气口端连接,第四制冷剂管路(4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进口端和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进口端连接,第六制冷剂管路(46)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进口端连接,第七制冷剂管路(47)上设置有第三节流膨胀阀(7),第七制冷剂管路(47)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制冷剂出口端与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进口端连接,第九制冷剂管路(49)上设置有第二压缩机(9),第九制冷剂管路(49)的出口端与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中部连接,第八制冷剂管路(48)的出口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主进气口端连接,第一压缩机(1)的出气口端与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进口端连接,第十制冷剂管路(50)的出口端与热泵冷凝器(2)的制冷剂进口端连接,
第一乏汽管路(33)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一蒸发器(6)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二乏汽管路(34)的进口端连接,第二乏汽管路(34)的出口端与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进口端连接,热泵第二蒸发器(8)的放热出口端与第三乏汽管路(35)的进口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乏汽管路(34)上设置有凝结水U型弯(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43463.7A CN109442804B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43463.7A CN109442804B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42804A CN109442804A (zh) | 2019-03-08 |
CN109442804B true CN109442804B (zh) | 2024-01-30 |
Family
ID=65558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43463.7A Active CN109442804B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4428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78081A (zh) * | 2020-12-03 | 2021-02-19 | 宁波蓝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3280529B (zh) * | 2021-05-25 | 2022-06-1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喷射压缩式深度冷凝乏汽的热泵循环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21993A1 (ja) * | 2014-02-14 | 2015-08-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15160040A1 (ko) * | 2014-04-18 | 2015-10-22 | 주식회사 부성엔지니어링 | 2차 증발기에 의해 폐열 회수 구조를 갖는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CN105466059A (zh) * | 2015-12-21 | 2016-04-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临界热泵装置 |
KR20180068437A (ko) * | 2016-12-14 | 2018-06-22 | 전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냉방 및 증기 동시공급 흡수식 냉동/히트펌프 하이브리드 시스템 |
CN209230074U (zh) * | 2018-12-17 | 2019-08-09 | 上海新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
2018
- 2018-12-17 CN CN201811543463.7A patent/CN1094428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21993A1 (ja) * | 2014-02-14 | 2015-08-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15160040A1 (ko) * | 2014-04-18 | 2015-10-22 | 주식회사 부성엔지니어링 | 2차 증발기에 의해 폐열 회수 구조를 갖는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CN105466059A (zh) * | 2015-12-21 | 2016-04-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临界热泵装置 |
KR20180068437A (ko) * | 2016-12-14 | 2018-06-22 | 전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냉방 및 증기 동시공급 흡수식 냉동/히트펌프 하이브리드 시스템 |
CN209230074U (zh) * | 2018-12-17 | 2019-08-09 | 上海新奥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42804A (zh) | 2019-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91866C (zh) | 一种多级串联大温差压缩式热泵机组 | |
CN102128508B (zh) | 喷射器节流补气系统以及热泵或制冷系统补气方法 | |
CN108211648B (zh) | 热回收式冷凝及变温变压吸附组合工艺油气回收装置 | |
CN101059291A (zh) | 氨水吸收与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及制冷循环方法 | |
CN101825372A (zh) | 喷射制冷与蒸汽压缩制冷联合循环装置及方法 | |
US11940187B2 (en) | Water treatment system of coupling heat pump with multi-effect evaporation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3398485A (zh) | 一种蒸气压缩制冷系统装置及过冷方法 | |
CN113915787B (zh) | 一种双蒸发温度位的低温混合工质制冷系统 | |
CN104864622A (zh) | 自复叠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 | |
CN112229085B (zh) | 一种适用于大温跨的低温热泵循环系统及循环方法 | |
CN104236159A (zh) | 一种多能源驱动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 |
CN109442804B (zh)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
CN102853578A (zh) | 混合工质两级喷射式制冷机 | |
CN109350983B (zh) | 一种双级压缩式热泵双效蒸发浓缩系统 | |
CN101871702A (zh) | 双热源高效吸收式制冷装置 | |
CN101776347A (zh) | 一种带压力回收部件的吸收式制冷装置 | |
CN109307377B (zh) | 采用喷射器增效的两级自复叠制冷循环系统及循环方法 | |
CN207113283U (zh) | 新型余热制冷装置 | |
CN212253259U (zh) | 利用热氟气体自动控制融霜系统的压缩冷凝机组 | |
CN204165270U (zh) | 一种利用低温热源的增效制冷机 | |
CN209230074U (zh) | 一种深度冷凝乏汽的双级压缩热泵循环系统 | |
CN115289702A (zh) | 换热系统 | |
CN210425612U (zh) | 一种耦合热泵换热器 | |
CN113357845A (zh) | 一种分液冷凝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系统 | |
CN215832229U (zh) | 一种带机械过冷的高温型燃气热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