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54514B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54514B CN109254514B CN201810756840.9A CN201810756840A CN109254514B CN 109254514 B CN109254514 B CN 109254514B CN 201810756840 A CN201810756840 A CN 201810756840A CN 109254514 B CN109254514 B CN 1092545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
- drive transmission
- fitting
- drive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3/00—Cams ; Non-rotary cams; or cam-followers, e.g. roller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3/02—Single-track cams for single-revolution cycles; Camshafts with such cams
- F16H53/025—Single-track cams for single-revolution cycles; Camshafts with such ca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e.g. assembling or manufacturing featur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fixing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向旋转轴组装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作为旋转轴的驱动轴(73)的一端设置了压入有蜗轮(75)的压入部(73a),该蜗轮(75)是从作为驱动源的驱动电机来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件。该压入部(73a)具有与驱动轴(73)的轴中心的距离互为不同并平行于轴方向的多个的平面部(173a)、(173c)。这些平面部(173a)、(173c)被并列配置在蜗轮(75)的压入方向上,位于压入方向上游侧的第一平面部(173a)和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比位于压入方向下游侧的第二平面部(173c)和轴中心之间的距离来得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的驱动传动装置包括有从驱动源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件,和具有平行于轴向的平面,并将所述驱动传递部件被压入的压入部设置在轴向一端的旋转轴。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为上述驱动传递装置而在旋转轴的一端设有截面为多角形的压入部,并在该压入部压入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齿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9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存在着齿轮等驱动传递部件对旋转轴的组装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从驱动源来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构件和具有平行于轴方向的平面并将压入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部设置在所述轴方向的一端部里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入部被并列配置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方向上,并具有到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的距离互为不同的多个的所述平面,在多个的所述平面中,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进行驱动传递部件对旋转轴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斜视图。
图3所示是具有定影装置的压力调整机构的要部构成图。
图4所示是与定影装置的里侧端部的轴向正交的截面图。
图5所示是与定影装置的里侧端部的片材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截面图。
图6(a)所示是加压辊处于加压状态时的情况的图,(b)所示是加压辊处于脱压状态时的情况的图。
图7所示是加压调整机构的驱动部的分解斜视图。
图8所示是与轴向平行切割的驱动部的截面图。
图9所示是从图8左侧看到的卸除了第二壳体的驱动部。
图10所示是从图9的状态进一步卸除了蜗轮、第一壳体、驱动轴、第一输出齿轮以及第二输出齿轮的正面图。
图11(a)、(b)所示是负荷施加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所示是图8的A-A截面图。
图13所示是图8的B-B截面图。
图14所示是将加压辊从脱压状态(无加压力)向加压状态转移时的情况的图。
图15所示是凸轮部件在弹簧的施加力下,比从驱动电机受到驱动力来旋转的旋转速度更快旋转时的驱动部各齿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6(a)所示是驱动连结部件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旋转之前的状态图,(b)所示是驱动连结部件通过反扭矩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旋转的状态图。
图17所示是将蜗轮以非压入来安装到驱动轴的D截面形状部里时的说明图。
图18所示是驱动轴和蜗轮的截面图。
图19(a1)-(c2)所示是将蜗轮压入驱动轴时的情况说明图。
图20(a)、(b)所示是被压入到驱动轴上的蜗轮的斜视图。
图21(a)所示是压入到驱动轴上的蜗轮的横截面图,(b)是图21(a)的a-a截面图,(c)是图21(a)的b-b截面图,(d)是图21(a)的c-c截面图。
图22(a)-(c)所示是在压入部中没有设置倾斜面部的实施例。
图23所示是排纸单元的斜视图。
图24所示是排纸单元的侧面图。
图25所示是排纸单元的平面图。
图26所示是图25的D-D断面图。
图27所示是排纸驱动装置的斜视图。
图28(a1)-(b3)所示是以非压入方式来将从动带轮安装到排纸轴的D截面形状上时异常声音的发生说明图。
图29(a)、(b)所示是排纸轴的压入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30(a)、(b)所示是从动带轮的概略图。
图31(a)-(d)所示是从动带轮对排纸轴的压入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对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100”)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1所示打印机是单色打印机。在该装置主体100中,可拆卸地安装有作为装卸单元的处理卡盒1。处理卡盒1包括有在表面上载置图像而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2,和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带电而作为充电机构的带电辊3,和对感光体2上的潜像进行可视图像化而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4,以及用于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清洁而作为清洁机构的清洁刮板5等。另外,在感光体2的周围设有作为对表面进行曝光的曝光手段的LED头灯阵列6。
另外,在处理卡盒1中可拆卸地设置有作为显影剂收容器的调色剂卡盒7。调色剂卡盒7在其容器本体22中具有显影剂收容部8来收容对显影装置4进行补给而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另外,本实施例的调色剂卡盒7还一体地具有对通过清洁刮板5除去的调色剂(废调色剂)进行回收的显影剂回收部9。
另外,打印机还具有将图像转印到作为转印材料的片材上的转印单元10、用于供给片材的供纸装置11、用于使的转印到片材上的图像固定的定影装置12、用于将片材排出到装置外的排纸装置13。
转印单元10包括由转印框架30自由旋转地支撑而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14。在将处理卡盒1安装到装置主体100里的状态下,转印辊14与感光体2抵接,并在两者的抵接部处形成转印夹持部。此外,转印辊14与电源连接,并施加有规定的直流电压(DC)和/或交流电压(AC)。
供纸装置11包括收容片材P的供纸卡盒15和对收容在供纸卡盒15中的片材P进行供给的供纸辊16。另外,在相对于供纸辊16为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里,设置有计算输送时机来将片材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而作为时机辊的一对对位辊17。还有,片材P的例子还可以包括厚纸、明信片、信封、普通纸、薄纸、涂布纸(涂层纸,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OHP膜等。
定影装置12包括定影辊18和加压辊19。定影辊18通过设置在定影辊内部的红外线加热器23来加热。加压辊19被压向定影辊18侧以便与定影辊18接触,并且在该抵接部位处形成定影夹持部。
排纸装置13包括一对排纸辊20。通过排纸辊20来排出到装置外部的片材被堆叠到在装置主体100的上面凹入地形成的排纸盘21上。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基本动作。当成像动作开始时,处理卡盒1的感光体2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并且感光体2的表面通过充电辊3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根据从外部机器输入的图像信息,将光从LED头阵列6照射到感光体2的带电表面上后,就在感光体2的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
在如此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静电潜像中,通过从显影装置4供给来的调色剂,静电潜像就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像化(可视图像化)了。
另外,当成像动作开始时,转印辊14被旋转驱动,并通过在转印辊14里施加规定的直流电压(DC)和/或交流电压(AC),在转印辊14和感光体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
在装置主体100的下部,供纸辊16开始旋转驱动,片材P就从供纸卡盒15送出。被送出的片材P通过对位辊17来暂时停止输送。
此后,在规定的时机开始对位辊17的旋转驱动,并根据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夹持部的时机,来将片材P朝转印夹持部输送。然后,通过上述转印电场,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起转印到用作转印体的片材P上。另外,没有全部转印到片材P上的感光体上的残留调色剂由清洁刮板5来除去,被除去的调色剂被输送到显影剂回收部9来得到回收。
之后,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朝着定影装置12输送,并在定影装置12中将片材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该片材P上。然后,片材P通过一对排纸辊20来排出到装置外,并被堆放到排纸盘21上。
另外,在装置主体100的侧面(图中右侧侧面),设有可在图中箭头方向上开闭的开闭罩盖37。通过打开该开闭罩盖37,就从打开的开口部来从装置主体100取出处理卡盒1了。
图2是定影装置12的立体图,图3是定影装置12所具备的加压调整机构40的要部构成图。图4是与定影装置12的里侧端部的轴向正交的截面图,图5是与定影装置12的里侧端部的片材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截面图。
定影装置12包括在内部配置有红外线加热器23并通过该红外线加热器23来加热而作为被加热部件的定影辊18、与定影辊18压接后形成作为夹持部的定影夹持部而作为移动部件的加压辊19、使得加压辊19朝向定影辊18移动并调整施加到加压辊19的定影辊18上的加压力的加压调整机构40。
加压调整机构40包括有将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支持为能够调整的一对杆构件41、借助于杆构件41来将加压辊19朝着定影辊18施力而作为施力机构的一对弹簧43、借助于杆构件41使得加压辊19克服弹簧43的作用力在离开定影辊18的方向上移动的一对凸轮构件44、作为驱动凸轮构件44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部50等。
定影辊18的轴向两侧由一对侧板47来自由转动地支持。加压辊19的轴向两侧分别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加压调节机构40的杆部件41上。如图3所示,每个杆部件41在其一端设置有支撑轴41a,并且由侧板47可旋转地支撑。在各杆部件41的另一端设有弹簧承受部41b,弹簧43的一端安装于该弹簧承受部41b,弹簧43的另一端如图2所示地被安装到设置在侧板47上的弹簧承受部47a里。在杆部件41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凸轮承受部42,并且凸轮部件44与该凸轮承受部42抵接。
一对凸轮部件44通过平行销44c(参照图5)被安装在凸轮轴44a上,来和凸轮轴44a一体地旋转。在凸轮轴44a的里侧端部(图2的右侧端部),和驱动部50的第二输出齿轮54啮合的凸轮齿轮55通过平行销55a被安装在凸轮轴44a上,来和凸轮轴44a一体地旋转。
另外,用于检测凸轮部件44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检测机构45的探针部45a形成在该凸轮齿轮55中。另外,用于检测旋转角度检测机构45的上述探针部45a的光学传感器45b被安装在里侧的侧板47上。探针部45a为半圆形状,光学传感器45b是光电遮断器(透射型光学传感器)。
图6(a)所示是加压辊19处于加压状态时的情况的图,图6(b)所示是加压辊19处于脱压状态时的情况的图。图6(a)、图6(b)的图中左侧所示是旋转角度检测机构45处于加压状态和脱压状态时的状态。
如图6所示,杆部件41和承受加压辊19的轴19a的轴承46抵接。该轴承46在侧板47上被保持为能够沿图中箭头K方向进行往返移动。此外,旋转角度检测机构45的探针部45a为半圆形状,并在旋转方向的一端侧里具有开口部45c。
如图6(a)所示,在加压状态下,探针部45a进入光学传感器45b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之间以遮断两者之间的光路。另外,在加压状态下,凸轮部件44的下死点与凸轮承受部42抵接。
在对驱动部50进行驱动以使其从加压状态变换到脱压状态时,凸轮部件44和探针部45a在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然后,凸轮部件44从图6(a)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凸轮承受部42与弹簧43的作用力相抗地向图中下侧推入。由此,杆部件41以支承轴41a为支点在图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作为移动部件的加压辊19因为定影辊18的反作用力而朝向离开定影辊18的方向移动,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就下降了。
然后,如图6(b)所示,当凸轮部件44的上死点与凸轮承受部42抵接时,开口部45c位于光学传感器45b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之间的位置,光学传感器45b的受光元件就会检测到发光元件的光。由此,就可以检测到加压辊19退避到了脱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装置12发生卡纸时,就通过加压调整机构40来变成脱压状态。由此,就能够容易地对在定影夹持部中的卡纸进行除去操作。
另外,当打印机从待机状态转移到睡眠模式,或电源关闭时,通过加压调整机构40降低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就可以防止夹持部中发生蠕变。另外,即使在通过信封等的厚纸的时候,通过加压调整机构40来降低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就能够在不产生褶皱的情况下进行定影处理。
在从脱压状态转变到加压状态时,是在与从加压状态转变到脱压状态时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上对驱动电机51进行驱动的。于是,凸轮部件44在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并且,通过弹簧43的施加力,杆部件41以支承轴41a为支点在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加压辊19就对定影辊18进行加压了。另外,在探针部45a进入到光学传感器45b的受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之间,从受光元件检测不到光开始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就判断为达到了规定的加压力,并停止驱动电机51的驱动。
图7所示是加压调整机构40的驱动部50的分解斜视图,图8所示是与轴向平行切割的驱动部50的截面图。另外,图9所示是从图8的左侧看到的卸除了第二壳体56后的驱动部50的正面图,图10所示是从图9的状态进一步卸除了蜗轮75、第一壳体66、驱动轴73、第一输出齿轮53以及第二输出齿轮54时的正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50主要由驱动电机51、蜗齿轮60、行星齿轮机构70以及负荷施加部80来构成,并按蜗齿轮60、负荷施加部80、行星齿轮70的顺序来传递驱动力。
作为驱动电机51,采用的是与无刷电机相比价格要廉价且小型的有刷电机。在驱动电机51的电机轴上,蜗齿轮60的蜗杆61被安装为与电机轴一体地旋转。在蜗杆61中啮合有蜗轮75。蜗轮75是由借助于轴承154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托架52上的驱动轴73来支承的。
图11所示是负荷施加部80的分解立体图,图12所示是图8的A-A截面图,图13所示是图8的B-B截面图。
负荷施加部80主要由驱动侧联轴器75a、从动侧联轴器71b、驱动轴73和作为负荷施加手段的扭矩限制器72来构成的。上述驱动侧联轴器75a被设置在蜗轮75上卡。在驱动侧联轴器75a的内周面上,隔开180°的间隔设有驱动侧卡合突起175。蜗轮75被安装为与驱动轴73一体地旋转。具体地说是,驱动轴73具有截面大致为D截面形状的压入部73a,蜗轮75是由树脂等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并具有被压入到压入部73a里的截面大致为D截面形状的压入孔75c。通过将该压入孔75c一边弹性变形(直径扩大)一边压入到驱动轴73的入压部73a里,蜗轮75就被安装为与驱动轴73一体地旋转了。另外,关于压入部73a和压入孔75c,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驱动轴73的一端借助于轴承154来可以自由旋转地支承到托架52上。在驱动轴73的另一端,具有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在第二壳体56里的支承部73b。该支撑部73b的直径要比压入部73a小。
在该驱动轴73上安装有作为负荷施加机构的扭矩限制器72和驱动连接部件71。在扭矩限制器72的蜗轮75一侧端部里,2个沿轴方向延伸的切口部72a在旋转方向上隔着180°的间隔被设置。在驱动轴73中嵌入有平行销74,该平行销74进入到扭矩限制器72的切口部72a里。
另外,在扭矩限制器72的驱动连结部件侧端部中,2个沿轴方向延伸的卡合突起部72b在旋转方向上隔着180°的间隔被设置。这些卡合突起部72b进入到被设置在驱动连结部件71与扭矩限制器72相向而对的对向面上的卡合孔部71c里。
驱动连结部件71自由旋转地支承在驱动轴73上,并具有从动侧联轴器71b和齿轮部71a。从动侧联轴器71b具有进入到驱动侧联轴器内的外径,在其外周面上,从动侧卡合突起171在旋转方向上隔开180°的间隔设置有2个。
如图7、图8所示,行星驱动传递部件62可自由旋转地由被铆接固定在托架52上的第一支承轴152来支承。行星驱动传递部件62形成有行星齿轮机构70的太阳齿轮62b。
行星齿轮机构70具有上述的太阳齿轮62b、与该太阳齿轮62b啮合的3个行星齿轮65、将这些行星齿轮65支撑为可自由旋转的齿轮架64、与这些行星齿轮65啮合的内齿轮66a。另外,行星齿轮机构70还具有将行星齿轮65保持到齿轮架64上的齿轮架保持部63。
行星齿轮65旋转自如地由行星支承部64c来支承,该行星支承部64c在旋转方向上被等间隔地设置在齿轮架64上(图8、图10)。在齿轮架保持部63中设有用于安装到齿轮架64上的扣合部63a。通过在使得该扣合部63a弹性变形的同时,将扣合部前端的爪部通过齿轮架64的卡止孔部64b,齿轮架保持部63就安装到齿轮架64上了。由此,行星齿轮65就被保持在齿轮架64上了。
内齿齿轮66a被设置在第一壳体66里。第一壳体66通过与托架52和第二壳体56的组合,来覆盖蜗轮60、行星齿轮机构70和负荷施加部80。
在齿轮架64中,如图7、图8、图10所示,具有用于被第一支撑轴152支撑的筒状的被支撑部64a,通过将被支撑部64a嵌入到第一支撑轴152里,齿轮架644就旋转自如地由第一支承轴152来支撑了。另外,在该被支承部64a的外周面上,以120°的间隔设置有3个驱动连结凸部164来与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第一支撑轴152上的第一输出齿轮53进行驱动连结。另一方面,在第一输出齿轮53和齿轮架64的对向面中具有插入被支撑部64a的筒状部,在该筒状部的内周面上,隔着120°的间隔设置有3个与上述驱动连结凸部164嵌合的槽部。由此,驱动力就从齿轮架64传递到第一输出齿轮53里了。
在第一输出齿轮53中啮合有第二输出齿轮54啮合,第二输出齿轮54可自由旋转地由被铆接固定在托架52上的第二支承轴153来支承。第二输出齿轮54与凸轮齿轮55(参照图2)啮合。
当驱动电机51旋转驱动时,会通过蜗轮60减速,驱动侧联轴器75a和驱动轴73就旋转驱动了。当驱动侧联轴器75a的驱动侧卡合突起175不与从动侧卡合突起171抵接时,驱动电机51的驱动扭矩就通过驱动轴73来施加到扭矩限制器72里。当驱动扭矩施加到扭矩限制器72里时,扭矩限制器72动作并使得从扭矩限制器72朝向驱动连结部件71的驱动力的传递被切断,驱动连结部件71就不旋转。
当驱动侧联轴器75a的驱动侧卡合突起175与从动侧卡合突起171抵接时,驱动力从驱动侧联轴器75a向从动侧联轴器71b传递,驱动连结部件71就旋转驱动。然后,驱动力从驱动连结部件71的齿轮部71a传递到行星驱动传递部件62的输入齿轮62a,行星齿轮机构70的太阳齿轮62b就旋转驱动。
当太阳齿轮62b旋转驱动时,与太阳齿轮62b啮合的行星齿轮65就一边自转,一边在太阳齿轮62b的周围公转。通过行星齿轮65在太阳齿轮62b周围的公转,齿轮架64旋转,与齿轮架64卡合的第一输出齿轮53就和齿轮架64一起旋转。然后,驱动力被传递到与第一输出齿轮53啮合的第二输出齿轮54,凸轮部件44就借助于凸轮齿轮55(参照图2)来旋转驱动了。
如上所述,在降低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时,需要通过凸轮部件44压入杆部件41来抵抗弹簧43的施加力,凸轮部件44的负载扭矩就变大。另外,将杆部件41的另一端向图3所示的下方压入后,弹簧43伸长,弹簧43的施加力增加,凸轮部件44的负载扭矩增加。因此,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越是降低,凸轮部件44的负载扭矩就越是增加。
在通过多个外齿轮的啮合来进行驱动传递的齿轮列来构成将驱动部50的驱动电机51的驱动力传递到凸轮部件44里的驱动传递机构时,无法得到足够的减速比。因此,作为驱动电机51,是通过采用驱动扭矩较大的电机,来使得输出到凸轮部件44的输出扭矩大于负载扭矩的。由此,就能够克服弹簧43的施加力来使得杆部件41转动。但是,驱动扭矩较大的电机体积较大,价格也高。其结果是存在有导致设备大型化、设备成本增加的问题。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50采用蜗轮60和行星齿轮机构70的构成,来获得高减速比。这样,由于能够得到高减速比,即使使用驱动电机51的驱动扭矩为较低的电机,也能够使得对凸轮部件44的输出扭矩大于凸轮部件44的负载扭矩。由此,作为驱动电机51,即使使用驱动扭矩较低且廉价的小型有刷电机,也能够良好地使得凸轮部件44能够克服弹簧43的施加力来旋转驱动,从而能够调整加压辊19对定影辊18的加压力。
另外,通过使用蜗齿轮60和行星齿轮机构70,即使不使用大口径齿轮,也能够得到大的减速比,与通过齿轮列来获得大减速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得到较高的减速比,因此能够减小凸轮部件44相对于驱动电机51的驱动量的旋转角度。由此,就能够细微地调整凸轮部件44的旋转角度,并能够细微地调整加压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70的太阳齿轮62b为输入、内齿齿轮66a为固定,齿轮架64为输出。通过使得太阳齿轮62b为输入、内齿齿轮66a为固定、齿轮架64为输出,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减速比。
另外,在将定影装置12组装到装置主体100上时,设置在定影装置12中的凸轮齿轮55的齿顶有可能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上的第二输出齿轮54的齿顶碰触。如此,当凸轮齿轮55的齿顶与设置在装置主体100上的第二输出齿轮54的齿顶碰触时,就需要第二输出齿轮54旋转,来使得第二输出齿轮54和凸轮齿轮55啮合。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50因为是获得高减速比的构成,从输出侧来传递力以使得停止中的驱动电机51旋转时,就需要较大的力。因此,就需要不对停止中的驱动电机51进行旋转,并使得第二输出齿轮54在一定程度上旋转地来构成驱动部50。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是在旋转方向上隔着180°的间隔设置两个从动侧卡合突起171和驱动侧卡合突起175,并使得驱动连结部件71相对于蜗轮75能够大致转动180°。由此,在不旋转蜗轮75使得停止中的驱动电机51旋转的情况下,到驱动连结部件71大致旋转一半为止,能够使得比蜗轮75更为驱动传递方向下游侧的驱动传递部件(第二输出齿轮54、第一输出齿轮53、行星齿轮机构70的各部件)旋转。由此,在将定影装置12组装到装置主体100里时,当凸轮齿轮55的齿顶与第二输出齿轮54的齿顶碰触时,无需旋转停止中的驱动电机51,旋转第二输出齿轮54就能够使得第二输出齿轮54和凸轮齿轮55啮合。由此,在组装定影装置12时就不需要较大的力,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定影装置12。
图14所示是将加压辊19从脱压状态(无加压力)向加压状态转移时的情况的示意图。
当加压辊19处于脱压状态时,如前面图6(b)所示,从凸轮部件44的旋转轴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为最大的凸轮部件44的上死点和凸轮承受部42抵接。从该状态将凸轮部件44在图14的箭头A方向上旋转时,相对于凸轮承受部42和凸轮面44b的接点S1与凸轮部件44的旋转中心O1的连线B,凸轮部件44从凸轮承受部42受到的弹簧43的施力方向F向旋转方向偏离。其结果是,在凸轮部件44的旋转方向上,弹簧43的施加力作用在凸轮部件44上,凸轮部件44在旋转方向上被推压,凸轮部件44就会比从驱动电机51受到驱动力来旋转的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
图15是凸轮部件44在弹簧43的施加力下,比从驱动电机51受到驱动力来旋转的旋转速度更快旋转时的驱动部50各齿轮的动作说明图。
驱动部50的齿轮啮合部等,驱动传递部件之间的卡合部都有齿隙等的规定的余裕。因此,当凸轮部件44通过弹簧43的施加力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旋转时,凸轮轴44a与凸轮部件44一起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其结果如图中箭头A2所示,安装在凸轮轴44a上的凸轮齿轮55要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当凸轮齿轮55快速旋转与第二输出齿轮54的余裕(齿隙)量时,凸轮齿轮55的齿与第二输出齿轮54的齿碰触,将第二输出齿轮54朝旋转方向推压。这样,第二输出齿轮54就如图中箭头A3所示,在快速旋转与第一输出齿轮53的余裕量后,通过推压第一输出齿轮53,来使得第一输出齿轮53如图中箭头A4所示地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
然后,与上述同样地,弹簧43的施加力(以下称为反扭矩)从第一输出齿轮53向行星齿轮机构70、驱动连结部件71传递,驱动连结部件71就比上述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
图16(a)所示是驱动连结部件71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旋转之前的状态图,(b)所示是驱动连结部件71通过反扭矩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旋转的状态图。
如图16(a)所示,当驱动连结部件71从驱动电机51受到驱动力以旋转驱动速度来旋转时,驱动侧卡合突起175从旋转方向上游侧与从动侧卡合突起171抵接,并将驱动力传递给驱动连结部件71。由此,蜗轮75就和驱动连结部件71一体地旋转了。
如图16(b)的箭头A6所示,当驱动连结部件71通过反扭矩以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时,从动侧卡合突起171会在旋转方向上移动以离开驱动侧卡合突起17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为了使定影装置12的组装变得容易,驱动连结部件71的从动侧卡合突起171和驱动侧卡合突起175之间的余裕大致为180°。因此,驱动连结部件71因为反扭矩而加速,当从动侧卡合突起171在旋转方向大致移动180°后,会从旋转方向上游侧快速冲撞驱动侧卡合突起175,从而有可能产生冲突声音。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负荷施加机构而设置了扭矩限制器72,通过反扭矩来对驱动连结部件71的旋转施加负荷。具体来说就是,当反扭矩传递到驱动连结部件71,驱动连结部件71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时,反扭矩会通过驱动连结部件71输入到扭矩限制器72里。扭矩限制器72动作的扭矩被设定为小于上述反扭矩,当扭矩限制器72输入反扭矩时,扭矩限制器72开始动作,并切断驱动连结部件71和驱动轴73之间的驱动传递。
当扭矩限制器72动作并切断驱动传递时,会产生规定的旋转负荷。例如,在扭矩限制器72为摩擦方式的情况下,当施加在扭矩限制器72里的扭矩大于安装在扭矩限制器72的驱动轴73上的第一部件和安装在驱动连结部件71上的第二部件之间的静止摩擦力时,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作相对的旋转,并对驱动传递进行遮断。因此,在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作相对的旋转,并遮断驱动传递的状态下,会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并产生负荷。另外,当扭矩限制器72为磁方式时,在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作相对的旋转并遮断驱动传递的状态下,会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产生规定的磁力,并产生负荷。如此,当扭矩限制器72启动并切断驱动传递时,会产生旋转负荷。因此,当反扭矩传递到驱动连结部件71,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并在扭矩限制器72动作时,就会在扭矩限制器72里产生负荷,并对驱动连结部件71的旋转施加制动。由此,在驱动连结部件71的旋转得到充分减速的基础上,能够抑制从动侧卡合突起171与驱动侧配合突起175冲突后的碰撞声音的发生。
另外,当凸轮部件44通过驱动电机51的驱动力来旋转驱动时,在扭矩限制器72中没有扭矩施加,扭矩限制器72不动作,并且,只有凸轮部件44通过弹簧43的施加力来旋转时,扭矩限制器72才动作并施加负荷。由此,就能够降低凸轮部件44通过驱动电机51的驱动力来旋转驱动时的负荷,并能够使用输出扭矩低、廉价的电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使用检测传感器等来检测凸轮部件44的转速,当凸轮部件44通过弹簧43的施加力快速旋转时,也能够施加负荷。另外,当凸轮部件44比规定的速度更快地旋转时,与移动摩擦阻力部件推压到驱动连结部件71里来施加负荷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施加负荷。由此,就能够以廉价的结构来形成负荷施加部80,并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更进一步地,通过驱动侧联轴器75a和从动侧联轴器71b来将扭矩限制器72构成为内包,就能够抑制负荷施加部80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驱动部50的各齿轮(凸轮齿轮55、第二输出齿轮54、第一输出齿轮53等),优选使用正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脱压状态向加压状态过渡时,对于在从加压状态变为脱压状态时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上驱动驱动电机51并构成驱动部50的各齿轮,是使其在与从脱压状态向加压状态转移的相反方向上旋转的。因此,在各齿轮为斜齿轮时,从脱压状态转变为加压状态和从加压状态转变为脱压状态时,作用在轴向力方向(轴方向)上的力是互为相反方向的。其结果是,各齿轮在从脱压状态转变到加压状态和从加压状态转变到脱压状态时,在轴向力方向上,是朝着互为不同的方向移动的,各齿轮就有可能与推力方向上相向而对的部件冲突并产生冲突声音。举一个例子,当自由转动地支撑在第二支承轴153上的第二输出齿轮54从脱压状态转变到加压状态时,会朝着第二壳体56一侧移动,并与第二壳体56冲突后产生冲突声音。另外,从加压状态向脱压状态转变时,第二输出齿轮54向托架52一侧移动,与托架52冲突后产生冲突声音。
另一方面,通过将构成驱动部50的各齿轮作为正齿轮,驱动在轴向力方向上就不会有力作用,因而就能够抑制各齿轮在轴向力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就能够抑制与在轴向力方向上相向而对的部件的冲突,从而能够抑制冲突声音的产生。
图17所示是将蜗轮75以非压入来安装到驱动轴73的D截面形状部273a里时的说明图。
如图17所示,在非压入地将蜗轮75安装到驱动轴73的D截面形状部273a里时,就如图中虚线所示,蜗轮75相对于驱动轴73在图中是在旋转方向上松动K的量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扭矩限制器72动作并切断驱动传递之前,反扭矩是借助于扭矩限制器72来传递到驱动轴73里的。其结果是,蜗轮75因为反扭矩而更加快速旋转,蜗轮75的齿部75b的齿就会与蜗杆61冲突。蜗杆61被安装在马达轴上,是由驱动电机51来直接传递驱动力的部件。因此,与其他驱动传递部件不同,对于更为驱动传递方向上游侧的齿轮等的驱动传递部件,是不能够避开反扭矩的。因此,如前图17所示,以非压入来安装到驱动轴73的D截面形状部273a上,并在驱动轴73的旋转方向上有松动时,蜗轮75的齿部75b的齿与蜗杆61碰撞后,蜗轮75就会在旋转方向上振动。其结果是,蜗轮75的齿部75b的齿与蜗杆61多次碰触,从而导致噪音的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压入来将蜗轮75安装到驱动轴73上的。由此,就能够抑制蜗轮75相对于驱动轴73在旋转方向上的松动了。其结果是,蜗轮75通过反扭矩而比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并与蜗杆61碰撞后,能够抑制蜗轮75在旋转方向上的振动,并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然而,在采用压入来将蜗轮75安装到驱动轴73上的构成时,会出现蜗轮75难以对驱动轴73进行组装的问题。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构成是使得压入有蜗轮75的压入部73a具有从轴中心开始的距离互为不同的两个平面部,和连接这两个平面部的倾斜面部。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
图18所示是驱动轴73和蜗轮75的截面图。
如图18所示,在驱动轴73的一端(图中左侧)设有压入蜗轮75的压入部73a。在该压入部73a中,包括有与轴方向平行的第一平面部173a,和与第一平面部173a相比,离开轴中心O2的距离更长(h1<h2)、且比第一平面部173a更为配置在驱动轴73的轴方向中央侧的平行于轴方向的第二平面部173c。另外,压入部73a还具有连接第一平面部173a和第二平面部173c、相对于轴方向为倾斜的倾斜面部173b。
在蜗轮75压入到驱动轴73上的压入孔75c的内周面上,包括有压入到第一平面部173a里和轴方向平行的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和与该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相比,离开轴中心O3的距离更长(h3<h4),且与被压入到第二平面部173c的平行于轴方向的第二内周平面部175b。第二内周平面部175b与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相比,被配置在对驱动轴73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另外,在压入孔75c对驱动轴73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具有随着朝向端部内径扩大的锥部175C。
图19所示是将蜗轮75压入驱动轴73时的情况说明图。
图19的(a1)~(c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蜗轮75的压入情况说明图,图19的(a2)~(c2)所示是以往的蜗轮75'的压入情况说明图。
在图19(a2)~(c2)所示的以往的构成中,驱动轴73'的压入部73a'只设置了一个平面部173',蜗轮75'的压入孔75c'中也只设置了一个内周平面部175′。
如图19(a2)、(b2)所示,以往,在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偏离的状态下,当蜗轮75插入到驱动轴73'里时,压入孔75c'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会碰到压入部73a'的端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蜗轮75'向平面部173'侧(图中上方)移动,来使得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对齐。但是,如果将蜗轮75'向图中上侧移动过度的话,又会变成和压入孔75c的内周平面部175'侧为相反侧的圆弧面侧的端部碰到压入部73a'的端部了。这样,在以往的构成中,将压入孔75c'压入到压入部73a'时,不容易使得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对齐,蜗轮75'对驱动轴73'的压入操作不容易进行。
另外,通过压入孔75c'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与压入部73a'的端部的碰触,蜗轮75'的插入阻力就增加了。但是,该插入阻力的增加是来自于压入孔75c'对压入部73a'压入时的插入阻力,还是压入孔75c'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碰到压入部73a'的端部而产生的插入阻力,如果不以一定程度的力来推压是无法知道的。也就是说,用一定程度的力来推压而蜗轮75'也不向轴方向移动时,才知道压入孔75c'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碰到了压入部73a'的端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a1)、(b1)所示,在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偏离的状态下,当蜗轮75插入到驱动轴73里时,压入孔75c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会碰到倾斜面部173b。这样,在碰触的状态下,将蜗轮75插入到驱动轴73时,蜗轮75一边被引导到倾斜面部173b上,一边朝着图19(b1)的箭头S2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且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趋于一致。然后,在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一致的状态下,压入孔75c被压入到压入部73a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将蜗轮75插入到驱动轴73中,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会自动地一致。因此,与需要手动来使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和蜗轮75的轴中心O3一致的图19(a2)~(c2)所示以往构成相比,就能够容易地将蜗轮75压入到驱动轴73上。因此,就能够容易地进行蜗轮75对驱动轴73的组装。
另外,如图19(c2)所示,在以往的构成中,在压入的同时使得蜗轮75'移动的移动距离(以下称为压入移动距离)为压入部73a'的轴方向长度K2。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移动距离为第一平面部173a及第二平面部173c的轴方向长度K1,可以短于压入部73a的轴方向长度K2,与以往相比就能够缩短压入移动距离。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部73a中具有离开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的距离互为不同的多个平面部,压入孔75c中具有被压入到平面部的蜗轮75的轴中心距离互为不同的多个内周平面部,而各内周平面部被同时压入到对应的平面部里。这样,因为能够缩短压入距离,所以就能够缩短用力推入蜗轮75的时间,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蜗轮75压入到驱动轴73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蜗轮75压入到驱动轴73里的部分包括在轴方向上具有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的部分和具有第二内周平面部175b的部分,与以往压入孔75c的内周面全体都压入到驱动轴73的相比,压入的部分减少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压入孔75c的轴方向两侧被压入,即使压入的部分较少,也可以在不倾斜的情况下将蜗轮75压入并固定到驱动轴73上。由此,就能够使得蜗轮75良好地与蜗杆61啮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压入孔75c对驱动轴73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设有随着朝向端部内径为扩大的锥部175C。由此,在将压入孔75c插入到驱动轴73的支承部73b上时,通过该锥部175c就能够将驱动轴73的支承部73b引导至压入孔75c。因此,就可以容易地将压入孔75c插入到驱动轴73的支承部73b中。
另外,图20所示是被压入到驱动轴73上的蜗轮75的斜视图,(a)是从驱动轴73的蜗轮压入侧看到的斜视图,(b)是从驱动轴73的蜗轮压入侧的相反侧看到的斜视图。另外,图21(a)所示是压入到驱动轴73上的蜗轮75的横截面图,(b)是图21(a)的a-a截面图,(c)是图21(a)的b-b截面图,(d)是图21(a)的c-c截面图。
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第二平面部173c和倾斜面部173b等的轴方向长度可能会偏离规定的长度。在蜗轮75的压入孔75c中,在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和第二内周平面部175b之间设有与压入部73a的倾斜面部173b接触的倾斜面,在使得压入孔75c的内周面的整体与压入部73a接触的时候,如果存在上述的制造误差,就不能将蜗轮75最后完全压入到压入部73a里。举一个例子,例如当第二平面部173c比规定的长度要长时,在将蜗轮75最后完全压入到压入部73a之前,倾斜面就会与倾斜面部173b面接触,从而不能进一步压入蜗轮75。如果不能将蜗轮75最后全部压入到压入部73a里,蜗轮75就不能够碰到图21(a)等所示的压入部73a从蜗轮75的压入方向下游侧端部在法线方向上竖起的台阶部73e。其结果是,蜗轮75不能够在轴方向的规定位置里定位,从而可能导致蜗轮75无法和蜗杆61良好地啮合。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等所示,在蜗轮75被压入到驱动轴73上的状态下,其与压入部73a的倾斜面部173b之间形成有间隙,和倾斜面部173b是非接触的。由此,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即使第一平面部173a、第二平面部173c、倾斜面部173b等的轴方向长度相对于规定的长度有偏差,也能够将蜗轮75最后全部压入到压入部73a里。举例来具体说明,与上述相同,当第二平面部173c比规定的长度还要长时,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的压入方向下游侧弹性变形后,会以咬入(被压入)到倾斜面部173b上的形式,能够将蜗轮75最后全部压入到压入部73a里。另外,由于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的压入方向下游侧被顺利地压入到倾斜面部173b里,倾斜面部173b的倾斜角度以尽量小为好。
这样,在蜗轮75被压入到驱动轴73上的状态下,通过与压入部73a的倾斜面部173b之间形成间隙地构成压入孔75c,即使存在制造误差,也能够使得蜗轮75与台阶部73e相抵接,从而能够使得蜗轮75在轴方向的规定位置里定位。其结果就是能够使得蜗轮75与蜗杆61良好地啮合。
图22所示是在压入部73a中没有设置倾斜面部173b的实施例。
如图22(a)、(b)所示,在蜗轮75的轴中心O3相对于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为偏离的状态下来将蜗轮75插入到驱动轴73中时,蜗轮75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就会碰到第二平面部173c的插入方向上游侧端部。但是,此时的蜗轮75的压入孔75c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了压入部73a。因此,通过使得蜗轮75在图22(b)的箭头S4方向(图中上方)上移动,来使压入孔75c的圆弧状的内周面与压入部73a的圆弧状的外周面抵接,就能够使得蜗轮75的轴中心O3和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一致。然后,在轴方向上移动蜗轮75时,在蜗轮75的轴中心O3在与驱动轴73的轴中心O2为一致的状态下,能够将蜗轮75压入到压入部73a里。由此,就能够容易地将蜗轮75组装到驱动轴73上。
接下来,对向着排纸辊20来传递排纸电机的驱动力的驱动传递装置进行说明。
图23是排纸单元200的斜视图,图24是排纸单元200的正面图。另外,图25是排纸单元200的平面图。另外,图26是图25的D-D断面图。
排纸单元200包括驱动排纸辊20a和与该驱动排纸辊20a接触并被驱动排纸辊20a带动的从动排纸辊20b。排纸辊2020a、排纸辊2020b在旋转轴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有4个。另外,在排纸单元200的一方的侧面里设有对驱动排纸辊20a进行旋转驱动的排纸驱动装置210。
图27所示是排纸驱动装置210的斜视图。
排纸驱动装置210包括排纸电机211和带驱动传递机构220。带驱动传递机构220具有安装在排纸电机211的电机轴211a上的驱动带轮211b、安装在驱动排纸辊20a的排纸轴214上的从动带轮212、张紧架设在驱动带轮211b和从动带轮212上的时机带213。
如图24所示,从动带轮212由树脂等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并具有被压入到排纸轴214的排纸驱动装置210一侧端部的截面大致为D截面形状的压入部214里的截面大致为D截面形状的压入孔部212a。
以非压入方式来将从动带轮212安装到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里时,当时机带213的张力大于来自于排纸轴214的D截面的反力(以下称为"轴D截面反作用力")时,会产生异常声音。下面,关于这个问题,使用附图进行说明。
图28所示是以非压入方式来将从动带轮212安装到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上时异常声音的发生说明图。图28的(a1)、(a2)是时机带213的张力T小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时的情况说明图,图28的(b1)~(b3)是时机带213的张力T大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时的情况说明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时机带213的张力T"中,包括"从时机带213传递来的驱动力T1"和"时机带安装张力T2(在驱动带轮211b没有旋转的状态下,时机带213卷绕在驱动带轮211b和从动带轮212上的静止状态下施加在时机带213上的张力(带张力))"。(T≒T1+T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比排纸轴214的转动中心更靠驱动带轮一侧作为+、以比排纸轴214的转动中心更靠驱动带轮211的相反侧作为-来说明。
施加在从动带轮212上的力包括了时机带213的张力T、轴D截面反作用力R、来自于排纸轴214的反作用力U。
如图28(a1)、(b1)所示,当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的平面部H在驱动皮带轮211b一侧(+侧)时,时机带213的张力T和轴D截面反作用力R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因此,此时,从动带轮212通过时机带213的张力T向驱动带轮侧(+方向)移动,并且,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与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的曲面部抵接。
另外,通过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与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的曲面部的抵接,就会在其与D截面形状部的平面部H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由于从动带轮212从时机带213受到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就会碰到平面部H的下游侧端部。由此,驱动力从从动带轮212传递到排纸轴214,排纸轴214就旋转驱动了。
另外,通过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与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的曲面部抵接,从动带轮212就在-方向上受到来自于排纸轴214的反作用力U了。该反作用力U是时机带213的张力T和轴D截面反作用力R相加而成的。
当时机带213的张力T小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时,从(a1)的状态旋转180°时也和(a1)同样地,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与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的曲面部抵接的状态得到维持,并且,从动带轮212从D截面形状部的曲面部受到反作用力U(参照a2)。
另一方面,当时机带213的张力T大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时,如(b2)所示,在从(b1)的状态旋转180°时,排纸轴214的平面部H抵接到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从动带轮212从D截面形状部的平面部H受到反作用力U。如此,当时机带213的张力T大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时,在一个旋转期间排纸轴214在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内作相对的移动,并在排纸轴214的一次旋转中产生一次异常声音。
(b3)是从(b1)的状态旋转180°时,排纸轴214的平面部H与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抵接的原理说明图。
如(b3)所示,从(b1)所示的状态旋转180°,并且当D截面形状部的平面部H来到-侧时,轴D截面反作用力R的方向和时机带213的张力T的方向是彼此不同的。此时,张力T借助于从动带轮212来施加到排纸轴214的平面部H的下游侧端部,张力T会使得排纸轴214旋转。
当轴D截面反作用力R大于张力T时,排纸轴214不会通过张力T旋转的。其结果如(a2)所示,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与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的曲面部抵接的状态得到维持。
另一方面,当时机带213的张力T大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时,排纸轴214因为张力T而旋转,如(b2)所示,排纸轴214与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抵接的部位是从曲面部变换到平面部H里的。另外,排纸轴214通过张力T来旋转,并因为从安装孔212a离开的平面部H的旋转方向侧上游侧端部((b3)中的下端)与安装孔的内周面碰触而导致异常声音的发生。
为了抑制这样的异常声音的发生,可以考虑将时机带213的张力T设计为小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但是,由于零件的偏差和装配的偏差,当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轴间距离比目标的轴间距离要长时,时机带213的张力T就会大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因而就有可能产生异常声音。
为了抑制上述异常声音的发生,可以考虑在排纸轴214的D截面形状部和从动带轮212的安装孔212a'的间隙里填充润滑脂。通过填充润滑脂,该润滑脂就成为排纸轴214通过张力T和从动带轮212进行相对旋转时的阻力,能够抑制平面部H的旋转方向侧上游侧端部快速撞击安装孔212a'的内周面,从而抑制异常声音的产生。但是,由于需要对润滑脂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等,所以会导致装置的成本增加。另外,还会增加填充润滑脂的工序,使得组装工时增加。
因此,在带驱动传递机构220中,也是将从动带轮212压入排纸轴214来安装为好。由此,即使时机带213的张力T大于轴D截面反作用力R,也能够防止排纸轴214在从动带轮212的孔内作相对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异常声音的产生。另外,只要将从动带轮212压入排纸轴214即可组装,与填充润滑脂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成本增加和组装工时的增加。
然而,采用将从动带轮212的压入孔的内周面整体都压入排纸轴的构成时,会产生从动带轮212对排纸轴214的组装困难的问题。因此,在该带驱动传递机构220中,也与将蜗轮压入驱动轴的构成相同地,是使得压入有蜗轮75的排纸轴214的压入部具有从轴中心开始的距离互为不同的两个平面部,和连接这两个平面部的倾斜面部。
图29所示是从动带轮被压入的排纸轴214的压入部214a附近的放大图,(a)是从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来看的图,(b)是从轴方向看(从(a)所示的箭头C方向看)的图。
排纸轴214的压入部214a包括有与轴方向平行的第一平面部214a1,和与第一平面部214a1相比,离开轴中心O2的距离更长(h1<h2)、且比第一平面部214a1更为配置在排纸轴214的轴方向中央侧的平行于轴方向的第二平面部214a2。另外,压入部214a还具有连接第一平面部214a1和第二平面部214a2、相对于轴方向为倾斜的倾斜面部214a3。
图30所示是从动带轮212的概要图,(a)是截面图,(b)是从轴方向看(从(a)所示的箭头B方向看)的图。
在从动带轮212的旋转中心设有截面D截面形状的压入孔212a和插入孔部212b。插入孔部212b是与排纸轴214的直径大致相同的截面圆形状的孔,压入孔212a具有包括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和与该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相比为从轴中心O3开始的距离更长(h3<h4)的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3的一对高低差形状部212a3。
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对第一平面部214a1的咬入量要小于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对第二平面部214a2的咬入量。具体来说,以轴中心O2和第一平面部214a1的距离为h1,轴中心O2与第二平面部214a2的距离为h2,轴中心O3和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的距离为h3,轴中心O3和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的距离为h4时,存在有(h1-h3)<(h2-h4)。
图31所示是从动带轮212对排纸轴214的压入的说明图。
如图31(a)所示,是使得从动带轮212在图中箭头D方向上移动,来将排纸轴214的一端插入到从动带轮212的插入孔部212b。排纸轴214的一端为直径逐渐扩大的锥形状。因此,插入时,即使从动带轮212的轴中心和排纸轴214的轴中心有些偏离,也可以通过排纸轴214的一端的锥形状来引导从动带轮212,并能够顺利地将排纸轴214插入到从动带轮212的插入孔部212b里。
在从动带轮212的插入孔部212b插入排纸轴214时,如图31(b)所示,压入孔部212a的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会碰触到排纸轴214的一端。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使得从动带轮212在图中箭头D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会弹性变形而被压入到延伸至排纸轴214一端的第一平面部214a1上。虽然是从该状态进一步使得从动带轮212向图中箭头D方向移动,但是如上所述地,由于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对排纸轴214的咬入量少于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对排纸轴214的咬入量,所以从动带轮212的移动负荷就小,在不怎么用力的情况下,就能够使得从动带轮212向箭头D方向移动。
从图31(b)所示状态开始将从动带轮212向图中箭头D方向移动时,如图31(c)所示,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的从动带轮移动方向侧的前端就与倾斜面部214a3碰触了。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使得从动带轮212向图中箭头D方向移动时,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会因为该倾斜面部214a3容易地发生弹性变形而被压入。由此,如图31(d)所示,可以容易地将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压入到第二平面部214a2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从动带轮212组装到排纸轴214上。
另一方面,在没有这种倾斜面部214a3的时候,要将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压入到第二平面部214a2里时,因为会使得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迅速地弹性变形,所以就需要将从动带轮212用力推入,从而导致组装性变差。
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对第一平面部214a1的咬入量(h1-h3)小于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对第二平面部214a2的咬入量(h2-h4),在从动带轮212的移动负荷较小,能够在不怎么用力的情况下就使得从动带轮212向箭头D方向移动而具有组装操作上的优点的同时,由于上述咬入量的差,可能导致从动带轮212相对于排纸轴214是倾斜地安装的。
于是,在优先防止从动带轮212对排纸轴212的倾斜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得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对第一平面部214a1的咬入量(h1-h3)和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对第二平面部214a2的咬入量(h2-h4)大致相等((h1-h3)≈(h2-h4))。
在该带驱动传递机构220中,从动带轮212压入到排纸轴214里的部分在轴方向上为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和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与将压入孔部212a的内周面全部压入排纸轴214的情况相比,压入的部分减少,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从动带轮212压入到排纸轴214上。另外,即使在该例中,由于压入孔部212a的轴方向两侧被压入,所以即使在压入的部分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倾斜地来将从动带轮212压入并固定到排纸轴214上。
另外,即使在该带驱动传递机构220中,当从动带轮212处于被压入到排纸轴214上的状态,会和压入部214a的倾斜面部214a3之间形成间隙,和倾斜面部214a3是非接触的。由此,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即使第一平面部214a1、第二平面部214a2、倾斜面部214a3等的轴方向长度相对于规定的长度有偏差,也能够将从动带轮212最后全部压入到压入部214a里。
另外,如图30(b)所示是将压入孔部212a的截面D截面形状的图中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切除的构成,并在图中左右方向两侧设置具有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及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的台阶形状部。由此,在压入到排纸轴214的压入部时,能够使得第一内周平面部212a1和第二内周平面部212a2容易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从动带轮212组装到排纸轴214上。
另外,在该带驱动传递机构220中,虽然排纸轴的压入部的第一平面部的部位和该部位到端部侧为止都是相同的直径,但比起压入部的第一平面部的部位来,优选的是使得端部侧的直径比压入部的第一平面部更小。通过使得端部侧的直径为较小,当第二内周平面部压入到第二平面部里时,第一内周平面部就会被压入到第一平面部上,从而能够降低将从动带轮组装到排纸轴上时的负荷。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方式1)一种驱动部50等的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从驱动电机51等的驱动源来传递驱动力的蜗轮75等的驱动传递构件和具有平行于轴方向的平面并将压入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部73a设置在所述轴方向的一端部里的驱动轴73等的旋转轴,所述压入部被并列配置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方向上,并具有到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的距离互为不同的多个的所述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平面部173a、第二平面部173c),在多个的所述平面中,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方式1中,因为在多个的所述平面部之中,使得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部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所以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的外径就小于下游侧的外径。其结果是,被压入到压入部的驱动传递部件的压入孔在被压入到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下游侧里的压入方向下游侧的内径要大于被压入到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里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的内径。由此,就如前图22的(a)~(c)所说明地,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在与压入孔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下进入压入孔后,压入孔被压入到压入部上。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在进入压入孔时,通过如下地移动驱动传递部件,就可以使得压入孔的中心(图22(a)的点划线O3)和旋转轴的轴中心(图22(a)的点划线O2)一致。也就是说,与在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的平面相向而对的压入孔的面,是朝着远离这些平面的方向(图22(b)的箭头S4方向)来移动驱动传递部件的。这样,通过移动驱动传递部件,压入孔的内周面与从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端部到下游侧端部连续的连续面(本实施例中为圆弧面)抵接,压入孔的中心(图22(a)的点划线O3)就和旋转轴的轴中心(图22(a)的点划线O2)一致了。并且,在压入部的上述连续面上,以使得压入孔的内周面与其抵接的状态,通过将压入孔压入到压入部上,就能够在使得压入孔的中心和旋转轴的轴中心重合一致的状态下来将压入孔压入到压入部上了。
如此,在方式1中,将压入孔压入到压入部之前,因为压入部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压入孔,所以就能够将从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端部到下游侧端部连续的连续面作为用于使得压入孔的中心和旋转轴的轴中心一致的部位。由此,不通过目视来对齐压入孔的中心和旋转轴的轴中心,就可以将驱动传递部件压入到压入部里。由此,与压入部的压入方向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外径为相同,将压入孔朝压入部压入时需要目视来对准压入孔的中心和旋转轴的轴中心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成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驱动传递部件对旋转轴的组装。
(方式2)根据方式1,压入部73a具有连接第一平面部173a等的压入方向上游侧的平面和第二平面部173c等的压入方向下游侧的平面的倾斜面173b等的倾斜面。
由此,如图19所说明地,在驱动传递部件的压入孔75c的中心和旋转轴的中心为偏离的状态下使得驱动传递部件向轴向移动来将压入孔75c插入到压入部73a上时,压入孔75c的压入方向下游端部会与倾斜面抵接。当驱动传递部件进一步向轴方向移动时就被倾斜面引导,驱动传递部件在离开压入部73a的平面的方向上移动,并使得驱动传递部件的压入孔75c的中心和旋转轴的中心重合一致。这样,只要使得驱动传递部件向轴方向移动,就能够使得驱动传递部件的压入孔75c的中心和旋转轴的中心一致,因而就能够容易地将驱动传递部件压入到压入部73a。
(方式3)根据方式1或2,在蜗轮75等的驱动传递部件被压入到所述压入部73a上的压入孔75c的内周面中,设有被压入到压入部73a的各平面上的多个的平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一内周平面部175a、第二内周平面部175b)。
由此,就如实施方式所说明地,由于压入孔75c的轴方向两侧被压入,所以就能够在不倾斜的情况下将驱动传递部件压入并固定到压入部73a上。
(方式4)根据方式3,多个的所述平面部之中,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部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部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在将压入孔压入到压入部之前,能够使得压入部的一部分进入到压入孔里。
(方式5)根据方式1至4的任何一个,在蜗轮75等的驱动传递构件被压入到压入部73a上的压入孔75c中,设有和压入部73a为非接触的非接触部。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即使存在制造误差等,也可以将驱动传递部件压入至轴方向规定的位置。
(方式6)根据方式1至5的任何一个,将驱动力传递到凸轮部件44里,该凸轮部件44与弹簧43等的施力机构相抗地使得加压辊19等的移动构件来移动。
如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在驱动凸轮部件44与施力机构相抗地使得移动部件移动的构成中,有可能因为施力机构的施加力,凸轮部件44比驱动源导致的旋转驱动速度还要快地旋转。当因为施力机构的施加力而使得凸轮部件44比驱动源导致的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时,驱动传递部件就会从旋转方向来与受到驱动力的驱动传递方向上游侧的蜗杆61等的上游侧驱动传递部件发生冲撞。在本方式中,由于蜗轮75等的驱动传递部件被压入到驱动轴73等的旋转轴上,相对于旋转轴就没有旋转方向上的松动。因此,就能够抑制冲撞后驱动传递部件在旋转方向上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振动引起的噪音的产生。
(方式7)根据方式6,包括有从驱动电机51等的驱动源来接受驱动力的驱动侧联轴器75a,和与所述驱动侧联轴器75a卡合的从动侧联轴器71b,以及与驱动侧联轴器75a和从动侧联轴器71b驱动连结的扭矩限制器72。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当凸轮部件44通过弹簧43等的施力机构来比通过驱动电机51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来旋转时的旋转驱动速度更快地旋转时,从动侧联轴器71b比驱动侧联轴器75a更快地旋转。这样,就会在扭矩限制器72里施加扭矩,扭矩限制器72就启动了。当扭矩限制器72启动后,在遮断驱动传递的状态下,会在扭矩限制器72里产生摩擦力等的旋转负荷。该扭矩限制器72的旋转负荷会成为凸轮部件44的旋转的负荷,并对凸轮部件44的旋转施加制动。其结果是,凸轮部件44减速,从动联轴器71b的从动侧卡合突起171能够防止对驱动侧联轴器75a的驱动侧卡合突起175的快速撞击,从而就能够降低冲突声音。
另一方面,当凸轮部件44通过驱动源的驱动力来旋转时,驱动力从驱动侧联轴器75a传递到从动联轴器71b里,扭矩限制器72没有扭矩施加,扭矩限制器72就不动作。由此,当凸轮部件44通过驱动源的驱动力来旋转时并没有负荷的施加,因而就能够使用输出扭矩低且廉价的电机。
(方式8)根据方式6或7,所述移动构件是对定影辊18加压的加压辊19。
由此,就能够抑制在使得加压辊19与定影辊18分离接触时所产生的冲突声音。
(方式9)根据方式1至8的任何一个,具有一个以上的齿轮,所述齿轮是正齿轮。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由于驱动时齿轮在轴向力方向(轴方向)上移动,能够抑制齿轮和与该齿轮在轴向力方向上相向而对的部件的碰撞,因而就能够抑制冲突声音的产生。
(方式10)根据方式1至8的任何一个,包括排纸电机211等的驱动源和张紧架设在多个带轮上的时机带213等的带构件,多个的带轮之中的一个被设置在借助于带构件来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排纸轴214等的驱动构件的轴上,所述旋转轴是所述驱动构件的轴,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是设置在驱动构件的轴上的从动带轮212等的带轮。
由此,就能够将从动皮带轮212等的带轮容易地压入到排纸轴214等的驱动部件的轴上。另外,通过将带轮压入并固定到驱动部件的轴上,就可以防止发生异常声音。
(方式11)根据方式10,驱动构件是排纸辊。
由此,就能够抑制排纸辊驱动时的异常声音。
(方式12)一种具有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凸轮部件44等的驱动构件里的驱动部50等的驱动传递装置,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所述驱动传递装置采用的是方式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
由此,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操作了。
Claims (11)
1.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从驱动源来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构件和具有平行于轴方向的平面并将压入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部设置在所述轴方向的一端部里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部被并列配置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方向上,并具有到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的距离互为不同的多个的所述平面,在多个的所述平面中,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
将所述驱动力传递到凸轮构件里,该凸轮构件与施力机构相抗地使得移动构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部具有连接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被压入到所述压入部上的压入孔的内周面中,设有被压入到所述压入部的各平面上的多个的平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的所述平面构件之中,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部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部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2和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被压入到所述压入部上的压入孔中,设有和所述压入部为非接触的非接触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侧联轴器,其从所述驱动源接受所述驱动力;
从动侧联轴器,其与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卡合;和
扭矩限制器,其与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从动侧联轴器驱动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构件是对定影辊加压的加压辊。
8.根据权利要求1、2、4和6-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个以上的齿轮,所述齿轮是正齿轮。
9.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从驱动源来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构件和具有平行于轴方向的平面并将压入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部设置在所述轴方向的一端部里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部被并列配置在所述驱动传递构件的压入方向上,并具有到所述旋转轴的轴中心的距离互为不同的多个的所述平面,在多个的所述平面中,所述压入方向下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要大于所述压入方向上游侧的所述平面和所述轴中心之间的距离,
所述驱动传递装置还包括:
所述驱动源和张紧架设在多个带轮上的带构件,多个的带轮之中的一个被设置在借助于所述带构件来传递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的驱动构件的轴上,所述旋转轴是所述驱动构件的轴,所述驱动传递构件是设置在所述驱动构件的轴上的带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构件是排纸辊。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构件里的驱动传递装置,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所述驱动传递装置采用的是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38519 | 2017-07-14 | ||
JP2017-138519 | 2017-07-14 | ||
JP2017221883A JP7000813B2 (ja) | 2017-07-14 | 2017-11-17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221883 | 2017-11-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54514A CN109254514A (zh) | 2019-01-22 |
CN109254514B true CN109254514B (zh) | 2021-08-20 |
Family
ID=64999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56840.9A Active CN109254514B (zh) | 2017-07-14 | 2018-07-11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29786B2 (zh) |
CN (1) | CN10925451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57892B2 (ja) * | 2018-02-14 | 2022-04-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61285B2 (ja) | 2018-05-25 | 2022-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3722884B1 (en) | 2019-04-10 | 2022-08-2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20210035573A (ko) * | 2019-09-24 | 2021-04-01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토너 자동 주입이 가능한 구조를 갖는 토너 리필 카트리지 |
JP7382025B2 (ja) | 2020-01-15 | 2023-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107565A (ja) | 2022-01-24 | 2023-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駆動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131521A (ja) | 2022-03-09 | 2023-09-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表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06629A (zh) * | 2011-01-24 | 2012-07-25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力传递机构以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4092762A (ja) * | 2012-11-06 | 2014-05-19 | Oki Data Corp | 軸挿入部材、軸と軸挿入部材の結合構造、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423195A (zh) * | 2013-08-23 | 2015-03-18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205427445U (zh) * | 2016-03-09 | 2016-08-03 |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205507367U (zh) * | 2015-02-06 | 2016-08-2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200317A (zh) * | 2014-08-27 | 2016-12-07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89444A (ja) | 1996-09-19 | 1998-04-07 |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 駆動機構 |
JP2010128132A (ja) | 2008-11-27 | 2010-06-1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96103B2 (ja) | 2011-04-25 | 2016-03-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伝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9880508B2 (en) * | 2015-06-26 | 2018-01-30 | Ricoh Company, Ltd. |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6726399B2 (ja) | 2016-05-30 | 2020-07-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228050B2 (en) | 2016-10-26 | 2019-03-12 | Ricoh Company, Ltd. | Cam device, fixing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2018
- 2018-07-11 CN CN201810756840.9A patent/CN10925451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12 US US16/033,429 patent/US1042978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06629A (zh) * | 2011-01-24 | 2012-07-25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力传递机构以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4092762A (ja) * | 2012-11-06 | 2014-05-19 | Oki Data Corp | 軸挿入部材、軸と軸挿入部材の結合構造、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423195A (zh) * | 2013-08-23 | 2015-03-18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200317A (zh) * | 2014-08-27 | 2016-12-07 | 株式会社理光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205507367U (zh) * | 2015-02-06 | 2016-08-2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205427445U (zh) * | 2016-03-09 | 2016-08-03 |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54514A (zh) | 2019-01-22 |
US20190018353A1 (en) | 2019-01-17 |
US10429786B2 (en) | 2019-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54514B (zh)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7057892B2 (ja)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23828B2 (ja) | 移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953330B2 (en) | Cartridges, such as developer cartridges,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ch as a printer | |
JP3839932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 |
JP6726399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0458318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otable member press-contacted to image bearing member | |
JP2004124988A (ja) | 回転クラッチ装置、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177807A (ja) | 二軸のジョイント機構 | |
US7559545B2 (en) | Sheet feeder | |
EP3385201B1 (en) | Driving device,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7000813B2 (ja)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84353B2 (ja) | 駆動伝達機構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3768998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54048B2 (ja) |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69542B2 (ja) | モータ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71785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 |
US11281147B2 (en) |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427735B2 (ja) |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08683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 |
JP3745048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06971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01733A (ja) |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シート材給装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