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4921B -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24921B CN108724921B CN201810311492.4A CN201810311492A CN108724921B CN 108724921 B CN108724921 B CN 108724921B CN 201810311492 A CN201810311492 A CN 201810311492A CN 108724921 B CN108724921 B CN 1087249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
- tape
- platen roller
- elastic
- cart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6/00—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 B41F16/0006—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for printing from an inked or preprinted foil or band
- B41F16/0093—Attachments or auxiliary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25—Handling copy materials differing in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12—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pressure adjustment mechanisms, e.g. pressure-on-the paper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在压印辊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压印辊从热头受到的压力的偏差。盒安装部能够安装:第一带盒(100a),其容纳有第一带(Ta)和第一辊长度的第一压印辊(104a);以及第二带盒,其容纳有第二带和长于第一辊长度的第二辊长度的第二压印辊,在盒安装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将对第一带(Ta)进行印刷的热头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在盒安装部安装有第二带盒的情况下,将对第二带进行印刷的热头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热头进行加压的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已知一种印刷装置(热敏打印机),其具备热头和头加压机构,所述头加压机构将热头加压于压印辊(压印辊)。另外,在本段落中,括弧内的词语表示专利文献1中的名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19140号公报
然而,若压印辊被容纳在带盒中以代替被设置在带印刷装置中,则存在在多种带盒间根据例如带的宽度不同而压印辊的长度不同的情况。在压印辊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承受来自热头的加压的压印辊的受压面积也不同。因此,若将热头加压于压印辊的头加压力是恒定的,则压印辊从热头受到的压力根据压印辊的长度而有偏差。若压印辊从热头受到的压力存在偏差,则印刷浓度会有偏差。
此外,有一种头加压机构,使成为加压中心的加压销在供压印辊插入的压印辊轴的轴向上移动,以便根据被安装于带印刷装置中的带盒的种类而切换热头对压印辊的加压中心位置,在该头加压机构中,有可能加压销在移动的中途卡住,无法适当地切换加压中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下面提出的至少一项作为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在压印辊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压印辊从热头受到的压力的偏差的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切换热头对压印辊的加压中心的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头加压机构被设置于带印刷装置,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宽度的第一带和第一辊长度的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宽于第一带宽度的第二带宽度的第二带和长于第一辊长度的第二辊长度的第二压印辊;和热头,其对第一带和第二带进行印刷,所述头加压机构的特征在于,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将热头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一压印辊,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将热头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容纳着第一压印辊的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容纳着第二压印辊的第二带盒时,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或第二压印辊的头加压力分别为第一头加压力和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加压力而不同。因此,即使在压印辊的长度不同时,也能够减小压印辊从热头受到的压力的偏差。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具备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对热头施加力,使得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或第二压印辊,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第一变形量,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大于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
根据该结构,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变形量和大于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而不同。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能够使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或第二压印辊的头加压力分别为第一头加压力和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而不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备弹性侧部件,弹性体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弹性侧部件,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所述弹性侧部件位于第一弹性位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位置,弹性体弹性变形成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第一变形量,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所述弹性侧部件位于第二弹性位置,在所述第二弹性位置,弹性体弹性变形成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第二变形量。
根据该结构,弹性侧部件的位置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弹性位置和第二弹性位置而不同。由此,能够使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变形量和大于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而不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备罩侧部件,所述罩侧部件被设置于罩,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与弹性侧部件卡合而位于使弹性侧部件处于第一弹性位置的第一卡合位置,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与弹性侧部件卡合而位于使弹性侧部件处于第二弹性位置的第二卡合位置。
根据该结构,罩被关闭状态下的罩侧部件的位置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卡合位置和第二卡合位置而不同。由此,能够使罩被关闭状态下的弹性侧部件的位置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弹性位置和第二弹性位置而不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罩被关闭时,罩侧部件不与第一带盒卡合而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罩被关闭时,罩侧部件与第二带盒卡合而位于第二卡合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罩被关闭时,罩侧部件是否与第一带盒或第二带盒卡合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不同。由此,能够使罩被关闭的状态下的罩侧部件的位置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卡合位置和第二卡合位置而不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罩侧部件能够旋转地被设置于第一卡合位置和第二卡合位置,弹性侧部件能够旋转地被设置于第一弹性位置和第二弹性位置,在罩侧部件从第一卡合位置向第二卡合位置旋转时,弹性侧部件一边将与罩侧部件的卡合部位从第一卡合部位向第二卡合部位挪动,一边从第一弹性位置向第二弹性位置旋转,当弹性侧部件在包括第一卡合部位的第一卡合区域中与罩侧部件卡合时,弹性侧部件相对于罩侧部件的单位旋转量而以第一旋转量进行旋转,当弹性侧部件在包括第二卡合部位的第二卡合区域中与罩侧部件卡合时,弹性侧部件相对于罩侧部件的单位旋转量而以小于第一旋转量的第二旋转量进行旋转。
根据该结构,即便罩侧部件在与第二带盒卡合后由于摩擦等影响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时、即只旋转到第二卡合区域中比第二卡合部位靠近前侧处与弹性侧部件卡合的位置时,弹性侧部件也位于第二弹性位置或第二弹性位置的附近。其结果是,罩侧部件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时的第二变形量与罩侧部件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时的第二变形量的差变小。因此,能够减小罩侧部件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时的第二头加压力与罩侧部件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时的第二头加压力的差。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二带盒具备容纳第二压印辊的第二盒壳,第二盒壳具有第一壁部和被设置在第一壁部的周缘部的第二壁部,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的状态下罩被关闭时,所述第一壁部朝向罩侧,罩侧部件与第二带盒的包括第一壁部的周缘部在内的部分进行卡合。
根据该结构,在罩被关闭时,罩侧部件对第二带盒的加压被第二壁部承受。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壁部由于来自罩侧部件的加压而挠曲。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具备:第一弹性体,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所述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并对热头施加力,使得热头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一压印辊;和第二弹性体,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所述第二弹性体弹性变形,并对热头施加力,使得热头以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第二弹性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或第二压印辊的头加压力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头加压力和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而不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备:第一弹性侧部件,第一弹性体的一端安装于该第一弹性侧部件,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所述第一弹性侧部件使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和第二弹性侧部件,第二弹性体的一端安装于该第二弹性侧部件,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所述第二弹性侧部件使第二弹性体弹性变形。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第一弹性侧部件和第二弹性侧部件中的哪一部件动作而不同。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能够使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能够使第二弹性体弹性变形。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备罩侧部件,所述罩侧部件被设置于对盒安装部进行开闭的罩,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位于与第一弹性侧部件卡合的第一卡合位置,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位于与第二弹性侧部件卡合的第二卡合位置。
根据该结构,罩被关闭的状态下的罩侧部件的位置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卡合位置和第二卡合位置而不同。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第二带盒时,能够使第一弹性侧部件和第二弹性侧部件中的哪一部件动作而不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罩侧部件具有与被设置于第二带盒的第二卡合部相辅相成的形状的第一卡合部,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罩被关闭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罩侧部件将第二带盒有效地推入到安装方向上的里侧。
本发明的带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宽度的第一带和第一辊长度的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宽于第一带宽度的第二带宽度的第二带和长于第一辊长度的第二辊长度的第二压印辊;热头,在第一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时,所述热头在第一带上进行印刷,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时,所述热头在第二带上进行印刷;和头加压机构,在第一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所述头加压机构将热头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一压印辊,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所述头加压机构将热头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根据该结构,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或第二压印辊的头加压力在安装有容纳着第一压印辊的第一带盒时和安装有容纳着第二压印辊的第二带盒时,分别为第一头加压力和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而不同。由此,即使在压印辊的长度不同时,也能够减小压印辊从热头受到的压力的偏差,能够抑制印刷浓度的偏差而进行印刷。
本发明的另一头加压机构被设置于带印刷装置,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和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第二带和第二压印辊;热头,其对第一带和第二带进行印刷;和压印辊轴,其供第一压印辊和第二压印辊插入,所述头加压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头加压机构具备:第一头机构,其具有加压部,在第一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利用加压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和第二头机构,其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与热头连结,被设置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与加压部不同的位置上,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利用连结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以加压部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此外,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以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加压部不同的位置上的连结部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因此,能够适当地改变热头对压印辊的加压中心。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头机构具有第一头框架,所述第一头框架设置有加压部,在第一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通过第一头框架动作,从而利用加压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第二头机构具有第二头框架,所述第二头框架设置有连结部,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通过第二头框架动作,从而利用连结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通过第一头框架动作,从而以加压部为加压中心而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通过第二头框架动作,从而以连结部为加压中心而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加压部与第一中心部位的距离短于加压部与第二中心部位的距离,其中,第一中心部位是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的第一带盒的第一压印辊的中心部位,第二中心部位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的第二带盒的第二压印辊的中心部位,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连结部与第二中心部位的距离短于连结部与第一中心部位的距离。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利用加压部以第一中心部位的附近作为加压中心而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由此,能够抑制热头对第一压印辊的加压力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不均衡。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利用连结部以第二中心部位的附近作为加压中心而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由此,能够抑制热头对第二压印辊的加压力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不均衡。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具备头接触部,所述头接触部位于比连结部靠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的安装方向的里侧,在对盒安装部进行开闭的罩被打开时,所述头接触部通过与热头接触,从而使热头成为如下的倾斜姿态:所述热头的安装方向上的里侧的端部靠近压印辊轴,所述热头的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端部远离压印辊轴。
根据该结构,与热头采取与压印辊轴平行的姿态时相比,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热头的端部与压印辊轴的间隔变宽。因此,在第一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可抑制第一带卡在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热头的端部。同样地,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可抑制第二带卡在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热头的端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加压部作为头接触部发挥作用。
根据该结构,由于被设置于第二头机构的加压部作为头接触部发挥作用,因此,与使加压部以外的部件(例如,被设置于外装上的突起)作为头接触部发挥作用时相比,能够提高头加压机构的装配性。
本发明的另一带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和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第二带和第二压印辊;热头,其对第一带和第二带进行印刷;压印辊轴,其供第一压印辊和第二压印辊插入;和头加压机构,其具备第一头机构和第二头机构,所述第一头机构具有加压部,在第一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利用加压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头机构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与热头连结,被设置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与加压部不同的位置上,在第二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时,利用连结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时,利用加压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此外,在安装有第二带盒时,利用在压印辊轴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加压部不同的位置上的连结部将热头加压于第二压印辊。因此,能够适当地改变热头对压印辊的加压中心。因而,热头被适当地加压于第一压印辊或第二压印辊,能够良好地进行印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带盒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带盒的图。
图4是头加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Z侧观察头保持器向头加压方向旋转的状态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图6是从+Z侧观察头保持器向头释放方向旋转的状态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图7是安装有第二带盒的状态的头加压机构和罩的立体图。
图8是从+Z侧观察安装有第二带盒的状态的头加压机构和罩的图。
图9是将安装有第一带盒的状态的头加压机构和罩在图8的B-B切断线的位置处切断的剖视图。
图10是将安装有第二带盒的状态的头加压机构和罩在图8的B-B切断线的位置处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将罩打开、带盒被卸下的状态下的头加压机构在图8的B-B切断线的位置处切断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的立体图。
图13是从+Z侧观察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图14是从-X侧观察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图15是从-X侧观察安装有第一带盒的状态的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图16是从-X侧观察安装有第二带盒的状态的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图17是头加压肋的立体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中被安装于盒安装部的带盒的压印辊与连结部和加压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9是从-X侧观察罩打开的状态下的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的图。
标号说明
3:罩;20:头加压机构;21:头支承轴;22:头保持器;23:头加压弹簧;25:头加压杆(弹性侧部件);26:头加压肋(罩侧部件);31:止挡部;100a:第一带盒;104a:第一压印辊;111:第一壁部;112:第二壁部;222a:臂末端部;251:杆轴孔;252:加压弹簧卡挂孔;253:卡合区域;253a:第一卡合区域;253b:第二卡合区域;255:第一卡合部位;261:肋轴孔;262:连接部;263:杆侧卡合部;264:盒侧卡合部;265:止挡件侧卡合部;Ta:第一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明确各部的配置关系,标示了XYZ直角坐标系,当然,这不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定。
根据图1,对带印刷装置A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带印刷装置A具备操作面板1、显示器2、罩3、盒安装部4、热头5、压印辊轴6、放出轴7、卷绕轴8和切割件9。
在操作面板1上设置有字符按钮和印刷按钮等各种按钮,受理字符的输入操作和印刷执行的指示操作等各种操作。显示器2显示从操作面板1输入的字符等。
罩3被设置成能够以+Y侧的端部为中心进行旋转,该罩3在使用者相对于盒安装部4而拆装带盒100时等被开闭。罩3借助于未图示的罩锁定机构被锁定成关闭状态。进而,当罩按钮11被推压后,罩锁定机构成为解锁状态,罩3被打开。
带盒100从+Z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安装在盒安装部4中。另外,下面,将带盒100的安装方向简称为“安装方向”。带盒100具备带芯101、墨带放出芯102、墨带卷绕芯103、压印辊104和容纳这些部件的盒壳105。在带芯101上呈卷状地卷绕有带T。在墨带放出芯102上呈卷状地卷绕有墨带R。
盒壳105具备第一壁部111、第二壁部112和第三壁部113(参照图2)。第一壁部111是在带盒100被安装在盒安装部4中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的情况下朝向罩3侧的壁部。即,带盒100以第一壁部111朝向+Z侧的姿态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第二壁部112被设置在第一壁部111和第三壁部113的周缘部。即,第二壁部112构成了盒壳105的周壁部。第三壁部113与第一壁部111对置。
在盒安装部4中,分别从盒安装部4的底面向+Z侧突出地设置有热头5、压印辊轴6、放出轴7和卷绕轴8。
热头5相对于压印辊轴6而被设置在-Y侧。当带盒100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并且罩3被关闭时,在热头5与压印辊104之间夹持着带T和墨带R。在该状态下,通过热头5发热,从而墨带R上的墨被转印到带T上。另外,利用后述的头加压机构20(参照图4等)使热头5被加压于压印辊104。
当带盒100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时,压印辊104、墨带放出芯102和墨带卷绕芯103分别被插入到压印辊轴6、放出轴7和卷绕轴8上。并且,在罩3被关闭的状态下,当进给马达13(参照图12等)进行旋转时,通过压印辊104进行旋转,从而被夹持在压印辊104与热头5之间的带T和墨带R被进给。
带印刷装置A通过对进给马达13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切换地进行带T和墨带R的正向进给和反向进给。即,当进给马达13向正方向旋转时,压印辊104向正方向旋转,并且墨带卷绕芯103向卷绕方向旋转。由此,进行带T和墨带R的正向进给。即,带T从带芯101被放出而朝向带排出口12被进给,并且墨带R从墨带放出芯102被放出而被卷绕于墨带卷绕芯103上。另一方面,当进给马达13向反方向旋转时,压印辊104向反方向旋转,并且墨带放出芯102向卷回方向旋转。由此,进行带T和墨带R的反向进给。即,从带排出口12被排出的带T被拉回,并且墨带R被卷回到墨带放出芯102上。
切割件9被设置在盒安装部4与带排出口12之间。利用切割件马达(省略图示)使切割件9进行切断动作,将从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带盒100被送向带排出口12的带T沿着带T的宽度方向切断。由此,带T的印刷完毕部分被切离,并从带排出口12被排出。
在这样构成的带印刷装置A中,当使用者从操作面板1输入所要的字符并进行印刷执行的指示时,进行带T和墨带R的正向进给,并且热头5发热。由此,被输入的字符被印刷到带T上。在印刷完毕后,切割件9进行切断动作,带T的印刷完毕部分被切离。然后,进行带T和墨带R的反向进给。由此,带T被拉回直至带T的末端到达热头5与压印辊104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因此,在接下来被印刷的带T中,能够缩短由热头5与切割件9的分开距离引起而在带T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余白。
根据图2和图3,对带盒100的种类进行说明。在带盒100中可准备带T的宽度不同的第一带盒100a(参照图2)和第二带盒100b(参照图3)。在第一带盒100a中容纳第一带宽度W1(例如36mm)的第一带Ta,在第二带盒100b中容纳宽于第一带宽度W1的第二带宽度W2(例如50mm)的第二带Tb。
并且,在第一带盒100a和第二带盒100b中,压印辊104的长度、墨带R的宽度和盒壳105的厚度根据带T的宽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在第一带盒100a中,第一辊长度L1的第一压印辊104a和第一墨带宽度M1的第一墨带Ra被容纳在第一壳厚N1的第一盒壳105a中。在第二带盒100b中,长于第一辊长度L1的第二辊长度L2的第二压印辊104b和宽于第一墨带宽度M1的第二墨带宽度M2的第二墨带Rb被容纳在厚于第一壳厚N1的第二壳厚N2的第二盒壳105b中。
另外,压印辊104具备辊轴106和辊主体107。辊轴106在其两端部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盒壳105的第一壁部111和第三壁部113。辊轴106被插入到圆筒状的辊主体107中。辊主体107是隔着带T和墨带R而与热头5接触、并承受来自热头5的加压的部位。这里,压印辊104的长度是指压印辊104的轴向(Z方向)上的辊主体107的尺寸。此外,盒壳105的厚度是指压印辊104的轴向(Z方向)上的盒壳105的尺寸。
根据图4至图6对头加压机构20进行说明。头加压机构20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所述压印辊104被容纳在带盒100中,所述带盒100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
头加压机构20具备头支承轴21、头保持器22、头加压弹簧23和头释放弹簧24(参照图12等)。
头支承轴21被固定于基础框架27,并从基础框架27向+Z侧突出。头支承轴21将头保持器22支承成能够旋转。
头保持器22具备保持部221和臂部222。热头5被保持在保持部221的+Y侧的面上。臂部222从保持部221的-Z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在臂部222的+X侧的端部即臂末端部223卡挂有头加压弹簧23的+Y侧的端部。
头加压弹簧23是用于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的弹性体。头加压弹簧23从臂末端部223被设置到-Y侧。头加压弹簧23的-Y侧的端部被卡挂于后述的头加压杆25。当头加压弹簧23被头加压杆25牵拉而伸长时,对臂末端部223向-Y侧施加力,对头保持器22向头加压方向、即图示顺时针方向施加力(参照图5)。另外,作为头加压弹簧23,可以使用例如拉伸螺旋弹簧。
头释放弹簧24是用于使热头5从压印辊104离开的弹性体。头释放弹簧24是被卷绕于头支承轴21的扭转螺旋弹簧,其对头保持器22向与头加压弹簧23的头加压方向相反的头释放方向、即图示逆时针方向施加力(参照图6)。另外,作为头释放弹簧24,除了使用扭转螺旋弹簧以外,也可以使用例如从臂末端部223被设置于与头加压弹簧23相反侧(+Y侧)的拉伸螺旋弹簧。
这样构成的头加压机构20能够与罩3的开闭联动地在热头5被加压于压印辊104的状态和热头5从压印辊104离开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即,当罩3被关闭时,详细情况后面进行说明,头加压弹簧23被头加压杆25牵拉而伸长,从而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力超过头释放弹簧24的弹性力,头保持器22向头加压方向旋转(参照图5)。由此,成为如下状态:热头5被加压于压印辊104,带T和墨带R被夹持在压印辊104与热头5之间,即成为能够印刷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罩3被打开时,详细情况后面进行说明,头加压弹簧23收缩,从而头释放弹簧24的弹性力超过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力,头保持器22向头释放方向旋转(参照图6)。由此,热头5成为从压印辊104(或者压印辊轴6)离开的状态,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带盒100相对于盒安装部4的拆装操作。
根据图7至图11对头加压机构2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头加压机构20除了具备上述的头支承轴21、头保持器22、头加压弹簧23和头释放弹簧24以外,还具备头加压杆25和头加压肋26。
头加压杆25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沿X方向延伸的杆支承轴(省略图示)。当头加压杆25从头加压弹簧23收缩的状态(参照图11)向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头加压弹簧23伸长。另一方面,当头加压杆25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头加压弹簧23收缩。
头加压杆25具备杆轴孔251、加压弹簧卡挂孔252和卡合区域253。
杆轴孔251被设置在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的头加压杆25的三个角部中的、在头加压弹簧23收缩的状态下最靠-Y侧的角部(参照图11)。在杆轴孔251中插入有杆支承轴,头加压杆25以杆轴孔251为中心(换言之,以杆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加压弹簧卡挂孔252被设置在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的头加压杆25的三个角部中的、在头加压弹簧23收缩的状态下最靠-Z侧的角部(参照图11)。在加压弹簧卡挂孔252中卡挂有头加压弹簧23的-Y侧的端部。
卡合区域253由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板状的头加压杆25的三边中与设置有加压弹簧卡挂孔252的角部对置的边构成。卡合区域253是在罩3被关闭时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区域。更具体而言,从靠近杆轴孔251的一方起顺次地,卡合区域253具备第一卡合区域253a和第二卡合区域253b。第二卡合区域253b以向从头加压肋26离开的方向屈曲的方式与第一卡合区域253a相连。在第一卡合区域253a中包括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在罩3被关闭的状态下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位255(参照图9)。在第二卡合区域253b中包括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在罩3被关闭的状态下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第二卡合部位256(参照图10)。
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头加压杆25的位置(具体而言是旋转角度位置)不同。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变形量(具体而言是伸长量)不同。即,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当罩3被关闭时,头加压杆25位于使头加压弹簧23弹性变形成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变形量为第一变形量的第一弹性位置(参照图9)。此外,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当罩3被关闭时,头加压杆25位于使头加压弹簧23弹性变形成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变形量为大于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的第二弹性位置(参照图10)。另外,当罩3被打开时,头加压杆25位于头加压弹簧23收缩的第三弹性位置(参照图11)。
头加压肋26能够旋转地(换言之,能够摆动地)被设置于罩3。即,头加压肋26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沿X方向延伸的肋支承轴(省略图示),所述肋支承轴被设置于罩3。
头加压肋26具备肋轴孔261、连接部262、杆侧卡合部263、盒侧卡合部264和止挡件侧卡合部265。
肋轴孔261被设置在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在肋轴孔261中插入有肋支承轴,头加压肋26以肋轴孔261为中心(换言之,以肋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连接部262沿Y方向延伸,将杆侧卡合部263和盒侧卡合部264连接起来。即,在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设置有杆侧卡合部263,在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设置有盒侧卡合部264。
杆侧卡合部263从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向-Z侧突出。在罩3被关闭时,杆侧卡合部263与头加压杆25的卡合区域253卡合(具体而言是抵接)。
盒侧卡合部264相对于肋轴孔261而从与杆侧卡合部263相反侧的端部、即从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向-X侧突出。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盒侧卡合部264不与第一带盒100a卡合(参照图9)。另一方面,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的第一壁部111卡合(具体而言是抵接)(参照图10)。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盒壳105的厚度(Z方向上的尺寸)在第一盒壳105a中是第一壳厚N1,相对于此,在第二盒壳105b中是大于第一壳厚N1的第二壳厚N2,第二带盒100b厚。
此外,盒侧卡合部264在与第二带盒100b的第一壁部111卡合时,包括第一壁部111的+X侧的周缘部在内进行卡合(参照图8)。由此,在罩3被关闭的情况下,头加压肋26对第二带盒100b的加压由被设置于第一壁部111的周缘部的第二壁部112承受。因此,能够通过来自头加压肋26的加压抑制第一壁部111发生挠曲。
止挡件侧卡合部265由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的+Z侧的面构成。在罩3被关闭时,止挡件侧卡合部265与止挡部31卡合(具体而言是抵接)。止挡部31被设置在罩3的内侧的面、即在罩3被关闭的状态下朝向-Z侧的面。
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罩3被关闭的状态下的头加压肋26的位置(具体而言是旋转角度位置)不同。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头加压杆25的位置不同。即,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头加压肋26位于当罩3被关闭时止挡件侧卡合部265与止挡部31卡合的第一卡合位置(参照图9)。在该情况下,头加压肋26使在杆侧卡合部263处卡合的头加压杆25从第三弹性位置移位到第一弹性位置。另一方面,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头加压肋26位于当罩3被关闭时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卡合的第二卡合位置(参照图10)。在该情况下,头加压肋26使在杆侧卡合部263处卡合的头加压杆25从第三弹性位置移位到第二弹性位置。另外,在头加压肋26位于第二卡合位置的情况下,止挡件侧卡合部265离开止挡部31。
另外,当罩3被关闭时,头加压肋26被弹性变形的头加压弹簧23经由头加压杆25向止挡件侧卡合部265接近止挡部31的方向、即图9中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施加力。
根据图9和图10,比较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来对罩3被关闭时的头加压机构20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头加压肋26的杆侧卡合部263与处于第三弹性位置的头加压杆25卡合,杆侧卡合部263被头加压杆25相对地向+Z侧推压,从而头加压肋26向止挡件侧卡合部265靠近止挡部31的方向旋转。进而,止挡件侧卡合部265与止挡部31卡合,从而头加压肋26位于第一卡合位置。
在该状态下,当罩3进一步被关闭时,头加压杆25的卡合区域253被头加压肋26向-Z侧推压,头加压杆25从第三弹性位置朝向第一弹性位置旋转。进而,盒侧卡合部264不会与第一带盒100a卡合,在头加压肋26位于第一卡合位置的状态下,罩3被完全关闭,罩3被罩锁定机构锁定。此时,由于头加压肋26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因此,头加压杆25位于第一弹性位置。因此,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变形量成为第一变形量。进而,利用弹性变形成第一变形量的头加压弹簧23使热头5以第一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
另外,即使在安装有与第一带盒100a相比压印辊104的长度更短、并且盒壳105的厚度更薄的带盒100的情况下,盒侧卡合部264也不与第一带盒100a卡合。因此,在该情况下也与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同样地,热头5以第一头加压力被加压于压印辊104。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与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同样地,在头加压肋26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后,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头加压杆25从第三弹性位置朝向第一弹性位置旋转。进而,在罩3被完全关闭前,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卡合。由此,盒侧卡合部264被第二带盒100b相对地向+Z侧推压,头加压肋26向止挡件侧卡合部265从止挡部31离开的方向旋转,并位于第二卡合位置。另外,头加压肋26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前、即止挡件侧卡合部265与止挡部31卡合前,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卡合并位于第二卡合位置。
在该状态下,罩3被完全关闭,罩3被罩锁定机构锁定。此时,由于头加压肋26位于第二卡合位置,因此,头加压杆25超过第一弹性位置并进一步旋转而位于第二弹性位置。因此,头加压弹簧23的弹性变形量为大于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进而,利用弹性变形为第二变形量的头加压弹簧23使热头5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这里,在头加压肋26从第一卡合位置向第二卡合位置旋转时,头加压杆25一边将与头加压肋26的卡合部位从第一卡合部位255向第二卡合部位256挪动,一边从第一弹性位置向第二弹性位置旋转。此时,在头加压杆25在第一卡合区域253a中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情况下,头加压杆25相对于头加压肋26的单位旋转量(例如1°)而以第一旋转量进行旋转。相对于此,在头加压杆25在第二卡合区域253b中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情况下,头加压杆25相对于头加压肋26的单位旋转量而以小于第一旋转量的第二旋转量进行旋转。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第二卡合区域253b以向离开头加压肋26的方向屈曲的方式与第一卡合区域253a相连。换言之,第二卡合区域253b形成为沿着头加压肋26的杆侧卡合部263的移动轨迹的形状。因此,即使头加压肋26的位置在第二卡合区域253b中与头加压杆25卡合的范围内不同,头加压杆25的位置也几乎不变。
因此,即使头加压肋26在与第二带盒100b卡合后由于摩擦等影响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的情况下、即只旋转到第二卡合区域253b中在比第二卡合部位256靠近前侧处与头加压杆25卡合的位置的情况下,头加压杆25也位于第二弹性位置、或者第二弹性位置的附近。其结果是,头加压肋26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的情况下的第二变形量与头加压肋26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二变形量的差变小。因此,能够减小头加压肋26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的情况下的第二头加压力与头加压肋26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情况下的第二头加压力的差。另外,在图10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只旋转到第二卡合位置的近前的情况下的头加压肋26。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头加压机构20,在盒安装部4中安装有容纳着第一辊长度L1的第一压印辊104a的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将热头5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另一方面,在盒安装部4中安装有容纳着第二辊长度L2的第二压印辊104b的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将热头5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容纳着第一压印辊104a的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和安装有容纳着第二压印辊104b的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或第二压印辊104b的头加压力分别为第一头加压力和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而不同。因此,即使在压印辊104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压印辊104从热头5受到的压力的偏差,由此,带印刷装置A能够抑制印刷浓度的偏差而进行印刷。
这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设想了如下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的任一情况下,热头5均以第二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或者第二压印辊104b。在该比较例中,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压印辊104a的辊长度为第一辊长L1、较短、受压面积小,因此,第一压印辊104a从热头5受到的压力过大,印刷浓度过浓。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由于热头5以与压印辊104的长度相匹配的头加压力被加压于压印辊104,因此,即使在压印辊104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压印辊104从热头5受到的压力控制在所希望的范围中,能够将印刷浓度控制在所希望的范围内。
并且,如上述的比较例那样,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若第一压印辊104a从热头5受到的压力过大,则在第一带Ta和第一墨带Ra被反向进给的情况下,存在第一墨带Ra被热头5的边缘部分弄破的可能。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第一压印辊104a从热头5受到的压力过大,因此,在第一带Ta和第一墨带Ra被反向进给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墨带Ra破损。
另外,头加压弹簧23是本发明的“弹性体”的一个示例。头加压杆25是本发明的“弹性侧部件”的一个示例。头加压肋26是本发明的“罩侧部件”的一个示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除了上述以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还能够变更为如下的形态。
也可以这样:在头加压杆25从第三弹性位置旋转而到达第二弹性位置时,将与头加压杆25卡合(具体而言是抵接)的止挡件设置在头加压杆25的旋转范围内。由此,能够将头加压杆25的位置限制在第二弹性位置。
头加压杆25不限于通过进行旋转而位于第一弹性位置和第二弹性位置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头加压弹簧23的伸缩方向上滑动,从而位于第一弹性位置和第二弹性位置。
头加压机构20不限于将头加压力切换成第一头加压力和第二头加压力这两个阶段的结构,也可以是切换成三个阶段以上的结构,其中,所述头加压力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
头加压机构20不限于与罩3被关闭联动地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通过在盒安装部4设置与被安装的带盒100卡合的动作部件,从而与带盒100被安装联动地(换言之,在罩3被关闭前)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在该情况下,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和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使动作部件动作的方法不同。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时,能够以第一头加压力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时,能够以第二头加压力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
作为用于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的弹性体,不限于头加压弹簧23这样的拉伸螺旋弹簧,例如,也可以采用压缩螺旋弹簧。此外,作为弹性体,不限于弹簧,例如,也可以采用橡胶。
根据图12至图16对作为头加压机构20的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20A进行说明。下面,关于头加压机构20A,对与头加压机构20同样构成的部分适当地省略说明,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头加压机构20A具备头支承轴21、第一头机构40a、第二头机构40b、头释放弹簧24、头加压肋26和肋加压弹簧28。
头支承轴21将后述的第一头框架22a和第二头框架22b支承成能够旋转。
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第一头机构40a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此外,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第二头机构40b将热头5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第一头机构40a具备第一头框架22a、第一头加压弹簧23a和第一头加压杆25a。
第一头框架22a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头支承轴21。第一头框架22a具备第一框架部221a和第一臂部222a。
第一框架部221a位于后述的第二框架部221b与被保持于第二框架部221b的热头5之间,并沿Z方向延伸。在第一框架部221a的+Z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压印辊轴6侧(+Y侧)突出的两个加压部224a(在图12等中仅示出一个)。从X方向观察,加压部224a的末端部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第一臂部222a从第一框架部221a的-Z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在第一臂部222a的+X侧的端部即第一臂末端部223a卡挂有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的+Y侧的端部。
第一头加压弹簧23a是用于经由第一头框架22a而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的弹性体。第一头加压弹簧23a从第一臂末端部223a被设置在-Y侧。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的-Y侧的端部被卡挂于第一头加压杆25a。当第一头加压弹簧23a被第一头加压杆25a牵拉而伸长时,对第一臂末端部223a朝向-Y侧施加力,使第一头框架22a向头加压方向、即图13中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作为第一头加压弹簧23a,例如,可以使用拉伸螺旋弹簧。
第一头加压杆25a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杆支承轴(省略图示)。当第一头加压杆25a从第一头加压弹簧23a收缩的状态向图14中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头加压弹簧23a伸长。另一方面,当第一头加压杆25a向图14中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头加压弹簧23a收缩。
第一头加压杆25a具备第一杆轴孔251a、第一加压弹簧卡挂孔252a和第一卡合部位254a。在第一杆轴孔251a中插入有第一杆支承轴,第一头加压杆25a以第一杆轴孔251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第一加压弹簧卡挂孔252a中卡挂有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的-Y侧的端部。第一卡合部位254a是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部位。
第二头机构40b具备第二头框架22b、第二头加压弹簧23b和第二头加压杆25b。
第二头框架22b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头支承轴21,将热头5保持成能够摆动。第二头框架22b具备第二框架部221b和第二臂部222b。
第二框架部221b沿Z方向延伸,在其压印辊轴6侧(+Y侧)保持有热头5。即,在第二框架部221b的Z方向大致中间部设置有向压印辊轴6侧突出的两个连结部224b(在图12等中仅示出一个),热头5以连结部224b为摆动中心能够摆动地被连结于连结部224b。因此,在热头5被加压于压印辊104时,热头5随着压印辊104的倾斜而摆动,成为依照压印辊104的状态。由此,热头5均匀地被加压于压印辊104。
第二臂部222b从第二框架部221b的-Z侧的端部向+X侧延伸。第二臂部222b被设置在比第一臂部222a靠+Z侧的位置。在第二臂部222b的+X侧的端部即第二臂末端部223b卡挂有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Y侧的端部。第二臂末端部223b位于比第一臂末端部223a靠-X侧的位置。
第二头加压弹簧23b是用于经由第二头框架22b而将热头5加压于压印辊104的弹性体。第二头加压弹簧23b从第二臂末端部223b被设置在-Y侧。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Y侧的端部被卡挂于第二头加压杆25b。当第二头加压弹簧23b被第二头加压杆25b牵拉而伸长时,对第二臂末端部223b朝向-Y侧施加力,使第二头框架22b向头加压方向、即图13中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与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相比,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弹簧常数大。另外,作为第二头加压弹簧23b,例如,可以采用拉伸螺旋弹簧。
第二头加压杆25b被设置在比第一头加压杆25a靠-X侧的位置。第二头加压杆25b能够旋转地被支承于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杆支承轴(省略图示)。当第二头加压杆25b从第二头加压弹簧23b收缩的状态向图14中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头加压弹簧23b伸长。另一方面,当第二头加压杆25b向图14中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头加压弹簧23b收缩。
第二头加压杆25b具备第二杆轴孔251b、第二加压弹簧卡挂孔252b和第二卡合部位254b。在第二杆轴孔251b中插入有第二杆支承轴,第二头加压杆25b以第二杆轴孔251b为中心旋转。在第二加压弹簧卡挂孔252b中卡挂有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Y侧的端部。第二卡合部位254b是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与头加压肋26卡合的部位。
头释放弹簧24是用于使热头5从压印辊104离开的弹性体。头释放弹簧24是被卷绕于头支承轴21上的扭转螺旋弹簧,其对第二头框架22b向与头加压方向相反的头释放方向、即图13中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施加力。
头加压肋26能够旋转地被设置于罩3。头加压肋26具备肋轴突起266、连接部262、杆侧卡合部263、盒侧卡合部264和弹簧安装部267。
肋轴突起266与被设置于罩3的轴安装部(省略图示)卡合。头加压肋26以肋轴突起266为中心旋转。连接部262沿Y方向延伸,将杆侧卡合部263和盒侧卡合部264连接起来。
杆侧卡合部263从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向-Z侧突出。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不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参照图15)。此外,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杆侧卡合部263不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而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参照图16)。另外,在不将带盒100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与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时同样地,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不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参照图14)。
盒侧卡合部264从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向-X侧突出。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时,盒侧卡合部264不与第一带盒100a卡合(参照图15)。另一方面,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状态下,在罩3被关闭的中途,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卡合(参照图16)。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与第一带盒100a相比,第二带盒100b厚。
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盒侧卡合部264设置一个或多个(在图17中是2个)卡合凸部268。卡合凸部268与被设置于第二带盒100b的第一壁部111或第二壁部112的卡合凹部(省略图示)卡合。由此,即使在第二带盒100b未被适当地安装在盒安装部4的里部的情况下,在罩3被关闭时,在卡合凸部268与卡合凹部卡合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头加压肋26将第二带盒100b有效地推入到安装方向的里侧。卡合凸部268是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的一个示例,卡合凹部是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的一个示例。被设置于盒侧卡合部264的第一卡合部的形状不限于凸状,是与被设置于第二带盒100b的第二卡合部相辅相成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这样:第一卡合部是凹状,第二卡合部是凸状。
此外,优选的是,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的第一壁部111中靠近第二带盒100b的重心的区域、例如在第二带盒100b的长度方向(Y方向)上带芯101的中心与压印辊104的中心之间的区域卡合。由此,不将第二带盒100b倾斜就能够适当地推入到盒安装部4的里部。
回到图12至图16,弹簧安装部267突出于连接部262的+Y侧的端部的+Z侧的面。在弹簧安装部267安装有肋加压弹簧28。
肋加压弹簧28的一端被安装于弹簧安装部267,另一端被安装于罩3的内侧的面。肋加压弹簧28对头加压肋26向盒侧卡合部264靠近盒安装部4的底面侧(-Z侧)的方向、即图14中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施加力。作为肋加压弹簧28,例如,可以采用压缩螺旋弹簧。另外,作为肋加压弹簧28,也可以采用设置于肋轴突起266的扭转螺旋弹簧。
如图15所示,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在罩3被关闭时,盒侧卡合部264不与第一带盒100a卡合,因此,头加压肋26成为借助于肋加压弹簧28而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此时,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而不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这样,当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头加压肋26位于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的第一卡合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在罩3被关闭的中途,盒侧卡合部264与第二带盒100b卡合,因此,头加压肋26成为从第一卡合位置克服肋加压弹簧28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罩3进一步被关闭时,杆侧卡合部263不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而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这样,当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头加压肋26位于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的第二卡合位置。
根据图18对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带盒100中的压印辊104与连结部224b及加压部224a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8中,为了便于说明,并排地图示了压印辊轴6、第一压印辊104a和第二压印辊104b。
这里,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Z方向)上,将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第一带盒100a中的第一压印辊104a的中心部位(严格而言是第一压印辊104a的辊主体107的中心部位)称为第一中心部位120a。此外,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将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中的第二带盒100b中的第二压印辊104b的中心部位(严格而言是第二压印辊104b的辊主体107的中心部位)称为第二中心部位120b。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第一中心部位120a位于比第二中心部位120b靠盒安装部4的底面侧(换言之,是安装方向上的里侧)的位置。
加压部224a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第二中心部位120b相比更靠近第一中心部位120a附近的位置处。即,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加压部224a与第一中心部位120a的距离短于加压部224a与第二中心部位120b的距离。另外,更优选的是,加压部224a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第一中心部位120a一致的位置上。
连结部224b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第一中心部位120a相比更靠近第二中心部位120b附近的位置处。即,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连结部224b与第二中心部位120b的距离短于连结部224b与第一中心部位120a的距离。另外,更优选的是,连结部224b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第二中心部位120b一致的位置上。
根据图19对罩3被打开的情况下的头加压机构20A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9中,省略了第一头加压杆25a、第二头加压杆25b和头加压肋26等来表示。
如上所述,利用头释放弹簧24对第二头框架22b朝向头释放方向施加力。因此,当罩3被打开时,第二头框架22b向头释放方向旋转直至抵靠于第二止挡件(省略图示),位于规定的第二释放位置。此时,利用被保持于第二头框架22b的热头5推压第一头框架22a的加压部224a。因此,第一头框架22a从动于第二头框架22b而向头释放方向旋转直至抵靠于第一止挡件(省略图示),位于规定的第一释放位置。
在第一头框架22a位于第一释放位置、第二头框架22b位于第二释放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头框架22a的加压部224a在比第二头框架22b的连结部224b靠近压印辊轴6的位置上与热头5的背侧(-Y侧)接触。此外,如上所述,加压部224a位于比连结部224b靠安装方向上的里侧(-Z侧)。
因此,当罩3被打开时,能够摆动地与连结部224b连结的热头5采取这样的倾斜姿态:热头5的安装方向上的里侧(-Z侧)的端部靠近压印辊轴6,热头5的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Z侧)的端部离开压印辊轴6。由此,与热头5采取与压印辊轴6平行的姿态的情况相比,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热头5的端部与压印辊轴6的间隔变宽。因此,在带盒100相对于盒安装部4拆装时,可抑制带T及墨带R卡在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热头5的端部。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进行带盒100相对于盒安装部4的拆装操作。此外,能够抑制墨带R的褶皱的产生,并能够使打印品质稳定。
这样,加压部224a作为本发明的“头接触部”发挥作用。另外,也可以代替加压部224a而使如下部件(例如,设置于外装上的突起)作为本发明的“头接触部”发挥作用:该部件位于比连结部224b靠安装方向上的里侧,在罩3被打开时通过与热头5接触而使热头5采取安装方向上的里侧的端部靠近压印辊轴6、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端部从压印辊轴6离开的倾斜姿态。
根据图15,对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的情况下的头加压机构20A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如上所述,由于头加压肋26位于第一卡合位置,因此,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一头加压杆25a卡合。由此,第一头加压杆25a向图15中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头加压弹簧23a伸长。因此,通过第一头框架22a向头加压方向旋转,并且第一头框架22a的加压部224a对与第二头框架22b连结的热头5进行推压,从而热头5被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
这里,如上所述,加压部224a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第二中心部位120b相比更靠第一中心部位120a附近的位置处(参照图18)。因此,利用加压部224a而以第一中心部位120a的附近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加压部224a的末端部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因此,加压部224a能够与热头5的摆动角度无关地对热头5均匀地进行加压。
另外,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由于与第二头框架22b连结的热头5被第一头框架22a的加压部224a推压,因此,第二头框架22b从动于第一头框架22a而向头加压方向旋转。
根据图16,对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的情况下的头加压机构20A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如上所述,由于头加压肋26位于第二卡合位置,因此,杆侧卡合部263与第二头加压杆25b卡合。由此,第二头加压杆25b向图16中的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头加压弹簧23b伸长。因此,第二头框架22b向头加压方向旋转,与第二头框架22b的连结部224b连结的热头5被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这里,如上所述,连结部224b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第一中心部位120a相比更靠第二中心部位120b附近的位置处(参照图18)。因此,利用连结部224b而以第二中心部位120b的附近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5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另外,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由于被设置在第二框架部221b与热头5之间的第一框架部221a被第二框架部221b推压,因此,第一头框架22a从动于第二头框架22b而向头加压方向旋转。此时,被设置于第一框架部221a的加压部224a不与热头5的背侧接触。
这里,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的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的弹性变形量与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的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弹性变形量大致相同,但如上所述,与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相比,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弹簧常数大。因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时,热头5以第一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时,热头5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另外,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的弹簧常数与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弹簧常数也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使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的第二头加压弹簧23b的弹性变形量大于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状态下罩3被关闭时的第一头加压弹簧23a的弹性变形量即可。由此,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时,热头5以第一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时,热头5以大于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被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如上所述,变形例的头加压机构20A具备第一头机构40a和第二头机构40b。第一头机构40a具有加压部224a。在第一带盒100a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时,第一头机构40a利用加压部224a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第二头机构40b具有连结部224b,所述连结部224b与热头5连结,被设置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与加压部224a不同的位置上。在第二带盒100b被安装于盒安装部4时,第二头机构40b利用连结部224b将热头5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带盒100a的情况下,以加压部224a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此外,在安装有第二带盒100b的情况下,以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被设置在与加压部224a不同的位置上的连结部224b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5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因此,能够适当地切换热头5对第一压印辊104a的加压中心和热头5对第二压印辊104b的加压中心。
此外,根据头加压机构20A,加压部224a被设置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与第二中心部位120b相比更靠近第一中心部位120a附近的位置处。连结部224b被设置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与第一中心部位120a相比更靠近第二中心部位120b附近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有第一压印辊104a的情况下,利用加压部224a而以第一中心部位120a的附近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5加压于第一压印辊104a。由此,能够抑制热头5对第一压印辊104a的加压力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不均衡。此外,在安装有第二压印辊104b的情况下,利用连结部224b而以第二中心部位120b的附近作为加压中心将热头5加压于第二压印辊104b。由此,能够抑制热头5对第二压印辊104b的加压力在压印辊轴6的轴向上不均衡。
另外,第一头加压弹簧23a是本发明的“第一弹性体”的一个示例。第二头加压弹簧23b是本发明的“第二弹性体”的一个示例。第一头加压杆25a是本发明的“第一弹性侧部件”的一个示例。第二头加压杆25b是本发明的“第二弹性侧部件”的一个示例。
Claims (20)
1.一种头加压机构,其被设置于带印刷装置,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宽度的第一带和第一辊长度的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宽于所述第一带宽度的第二带宽度的第二带和长于所述第一辊长度的第二辊长度的第二压印辊;和热头,其对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进行印刷,所述头加压机构的特征在于,
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将所述热头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
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将所述热头以大于所述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所述第二压印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具备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对所述热头施加力,使得所述热头被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或所述第二压印辊,
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第一变形量,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大于所述第一变形量的第二变形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还具备弹性侧部件,所述弹性体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弹性侧部件,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弹性侧部件位于第一弹性位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位置,所述弹性体弹性变形成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所述第一变形量,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弹性侧部件位于第二弹性位置,在所述第二弹性位置,所述弹性体弹性变形成所述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为所述第二变形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还具备罩侧部件,所述罩侧部件被设置于对所述盒安装部进行开闭的罩,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与所述弹性侧部件卡合而位于使所述弹性侧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弹性位置的第一卡合位置,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与所述弹性侧部件卡合而位于使所述弹性侧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弹性位置的第二卡合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不与所述第一带盒卡合而位于所述第一卡合位置,
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与所述第二带盒卡合而位于所述第二卡合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部件能够旋转地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卡合位置和所述第二卡合位置,
所述弹性侧部件能够旋转地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位置和所述第二弹性位置,
在所述罩侧部件从所述第一卡合位置向所述第二卡合位置旋转时,所述弹性侧部件一边将与所述罩侧部件的卡合部位从第一卡合部位向第二卡合部位挪动,一边从所述第一弹性位置向所述第二弹性位置旋转,
当所述弹性侧部件在包括所述第一卡合部位的第一卡合区域中与所述罩侧部件卡合时,所述弹性侧部件相对于所述罩侧部件的单位旋转量而以第一旋转量进行旋转,当所述弹性侧部件在包括所述第二卡合部位的第二卡合区域中与所述罩侧部件卡合时,所述弹性侧部件相对于所述罩侧部件的单位旋转量而以小于所述第一旋转量的第二旋转量进行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盒具备容纳所述第二压印辊的第二盒壳,
所述第二盒壳具有第一壁部和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的周缘部的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罩侧,
所述罩侧部件与所述第二带盒的包括所述第一壁部的周缘部在内的部分进行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具备:
第一弹性体,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对所述热头施加力,使得所述热头以所述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和
第二弹性体,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第二弹性体弹性变形,对所述热头施加力,使得所述热头以所述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所述第二压印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还具备:
第一弹性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体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弹性侧部件,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第一弹性侧部件使所述第一弹性体弹性变形;和
第二弹性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体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弹性侧部件,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第二弹性侧部件使所述第二弹性体弹性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还具备罩侧部件,所述罩侧部件被设置于对所述盒安装部进行开闭的罩,在安装有所述第一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位于与所述第一弹性侧部件卡合的第一卡合位置,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罩侧部件位于与所述第二弹性侧部件卡合的第二卡合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部件具有与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带盒的第二卡合部相辅相成的形状的第一卡合部,
在安装有所述第二带盒时所述罩被关闭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12.一种带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
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宽度的第一带和第一辊长度的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宽于所述第一带宽度的第二带宽度的第二带和长于所述第一辊长度的第二辊长度的第二压印辊;
热头,在所述第一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时,所述热头在所述第一带上进行印刷,在所述第二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时,所述热头在所述第二带上进行印刷;和
头加压机构,在所述第一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所述头加压机构将所述热头以第一头加压力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在所述第二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所述头加压机构将所述热头以大于所述第一头加压力的第二头加压力加压于所述第二压印辊。
13.一种头加压机构,其被设置于带印刷装置,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和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第二带和第二压印辊;热头,其对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进行印刷;和压印辊轴,其供所述第一压印辊和所述第二压印辊插入,所述头加压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具备:
第一头机构,其具有加压部,在所述第一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利用所述加压部将所述热头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和
第二头机构,其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热头连结,被设置在所述压印辊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加压部不同的位置上,在所述第二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利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热头加压于所述第二压印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头机构具有第一头框架,所述加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框架,在所述第一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通过所述第一头框架动作,从而利用所述加压部将所述热头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
所述第二头机构具有第二头框架,所述连结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头框架,在所述第二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通过所述第二头框架动作,从而利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热头加压于所述第二压印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印辊轴的轴向上,所述加压部与第一中心部位的距离短于所述加压部与第二中心部位的距离,所述第一中心部位是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的所述第一带盒的所述第一压印辊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二中心部位是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的所述第二带盒的所述第二压印辊的中心部位,
在所述压印辊轴的轴向上,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第二中心部位的距离短于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第一中心部位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还具备头接触部,所述头接触部位于比所述连结部靠所述第一带盒和所述第二带盒的安装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在对所述盒安装部进行开闭的罩被打开时,所述头接触部与所述热头接触,从而使所述热头成为如下的倾斜姿态:所述热头的所述安装方向上的里侧的端部靠近所述压印辊轴,所述热头的所述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端部远离所述压印辊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加压机构还具备头接触部,所述头接触部位于比所述连结部靠所述第一带盒和所述第二带盒的安装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在对所述盒安装部进行开闭的罩被打开时,所述头接触部与所述热头接触,从而使所述热头成为如下的倾斜姿态:所述热头的所述安装方向上的里侧的端部靠近所述压印辊轴,所述热头的所述安装方向上的近前侧的端部远离所述压印辊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作为所述头接触部而发挥作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加压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作为所述头接触部而发挥作用。
20.一种带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印刷装置具备:
盒安装部,其能够安装第一带盒和第二带盒,所述第一带盒中容纳有第一带和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带盒中容纳有第二带和第二压印辊;
热头,其对所述第一带和所述第二带进行印刷;
压印辊轴,其供所述第一压印辊和所述第二压印辊插入;和
头加压机构,其具备第一头机构和第二头机构,所述第一头机构具有加压部,在所述第一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利用所述加压部将所述热头加压于所述第一压印辊,所述第二头机构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热头连结,被设置在所述压印辊轴的轴向上与所述加压部不同的位置上,在所述第二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时,利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热头加压于所述第二压印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79625 | 2017-04-13 | ||
JP2017-079625 | 2017-04-13 | ||
JP2017250961A JP7017078B2 (ja) | 2017-04-13 | 2017-12-27 | ヘッド加圧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2017-250961 | 2017-1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24921A CN108724921A (zh) | 2018-11-02 |
CN108724921B true CN108724921B (zh) | 2020-05-15 |
Family
ID=61972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11492.4A Active CN108724921B (zh) | 2017-04-13 | 2018-04-09 |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89540B2 (zh) |
EP (1) | EP3388241B1 (zh) |
CN (1) | CN1087249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72053B2 (ja) * | 2019-03-28 | 2023-05-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7302332B2 (ja) | 2019-06-26 | 2023-07-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ヘッド加圧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7375344B2 (ja) * | 2019-06-26 | 2023-11-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ッター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7423976B2 (ja) * | 2019-10-24 | 2024-01-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93269A2 (en) * | 1992-10-13 | 1994-04-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
EP0696510A1 (en) * | 1994-08-09 | 1996-02-1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s |
CN102056746A (zh) * | 2008-06-13 | 2011-05-11 | 勃来迪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均匀载荷的打印头 |
CN102336073A (zh) * | 2010-07-16 | 2012-0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CN106163816A (zh) * | 2014-03-24 | 2016-11-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206671A (ja) * | 1985-03-11 | 1986-09-12 | Hitachi Ltd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US5776942A (en) | 1994-06-17 | 1998-07-07 | Nippon Zoki Pharmaceutical Co., Ltd. | Bronchodilating pyrido 2,3-d!pyrimidine derivatives |
JP2003291385A (ja) | 2002-04-01 | 2003-10-14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JP2006021497A (ja) | 2004-07-09 | 2006-01-26 | Brother Ind Ltd | 印刷装置 |
JP2007168350A (ja) | 2005-12-26 | 2007-07-05 | Seiko Epson Corp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JP5736205B2 (ja) | 2011-03-23 | 2015-06-17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2012210800A (ja) | 2011-03-24 | 2012-11-01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プリンタ |
JP5951356B2 (ja) | 2012-05-24 | 2016-07-13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ー |
JP6006672B2 (ja) | 2013-04-22 | 2016-10-12 |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6113207B2 (ja) * | 2014-03-24 | 2017-04-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6009625B1 (ja) | 2015-07-08 | 2016-10-19 | 株式会社デジアイズ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
2018
- 2018-04-09 CN CN201810311492.4A patent/CN108724921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11 US US15/950,790 patent/US1058954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4-13 EP EP18167182.7A patent/EP3388241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93269A2 (en) * | 1992-10-13 | 1994-04-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
CN1098984A (zh) * | 1992-10-13 | 1995-02-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与打印装置 |
EP0696510A1 (en) * | 1994-08-09 | 1996-02-1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s |
CN102056746A (zh) * | 2008-06-13 | 2011-05-11 | 勃来迪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均匀载荷的打印头 |
CN102336073A (zh) * | 2010-07-16 | 2012-0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CN106163816A (zh) * | 2014-03-24 | 2016-11-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97374A1 (en) | 2018-10-18 |
EP3388241A1 (en) | 2018-10-17 |
CN108724921A (zh) | 2018-11-02 |
EP3388241B1 (en) | 2020-07-15 |
US10589540B2 (en) | 2020-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24921B (zh) | 头加压机构和带印刷装置 | |
EP1698476B1 (en) | Tape printer | |
US7524120B2 (en) | Tape printer | |
JP3885136B2 (ja)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保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 |
US9067447B2 (en) | Ink ribbon cassette and printer apparatus | |
US11712909B2 (en) | Cutting device including cutter lever for moving cutter blade, and cutter cradle lever for moving both cutter blade and cutter cradle | |
EP1700704A1 (en) | Tape printer | |
CN111376618A (zh) | 装配于带印刷装置的盒 | |
JP7017078B2 (ja) | ヘッド加圧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
EP4249267A1 (en) | Printer, and method for replacing printing head of printer | |
US11472207B2 (en) |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platen roller and printer | |
US11040557B2 (en) | Cutting head-including printer | |
WO2020137958A1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EP4249274A1 (en) | Printer | |
EP4249269A1 (en) | Thermal head and printer | |
JP4266671B2 (ja) | プレッシャローラ脱着機構 | |
US11654701B2 (en) | Cutting device including first lever and second lever for moving cutter blade and cutter cradle to perform cutting operation with respect to cut target | |
EP4249273A1 (en) | Printer | |
EP4249268A1 (en) | Printer | |
JP7302332B2 (ja) | ヘッド加圧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
JP7467701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0141813A (ja)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
JP4428957B2 (ja) | 熱式記録装置 | |
JP2022080506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02283583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