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476056B -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056B
CN108476056B CN201680074945.5A CN201680074945A CN108476056B CN 108476056 B CN108476056 B CN 108476056B CN 201680074945 A CN201680074945 A CN 201680074945A CN 108476056 B CN108476056 B CN 1084760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ption
pilot signal
transmitting
predetermined pilot
transm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49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6056A (zh
Inventor
赵培尧
王昭诚
竺旭东
陈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6734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8578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76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6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0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2Weighted combining receiver computing weight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91Space-time diversity
    • H04B7/0897Space-time diversity using beamforming per multi-path, e.g. to cope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arrival [DOA] at different multi-pat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该方法包括:由发送侧设备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第一模拟权重参数,并且根据确定的第一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发送侧设备;发送侧设备根据对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第二模拟权重参数,并且根据确定的第二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数据的天线配置,以将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侧设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波束赋形训练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毫米波技术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关键技术,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毫米波频段具有大量可用频谱资源,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流量需求。此外,由于毫米波的波长较短,使得能够在小范围空间中设置几百甚至上千根天线,更有利于大规模天线技术在现实系统中的应用。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单基站多用户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如图1所示,基站100配备有M根天线,并且服务于K个用户设备UE1-UE K,每个用户设备配备有N根天线。在传统的全数字预编码架构下(一个射频链路仅连接一个天线单元),用于K个用户设备的数据被通过一个全数字预编码矩阵W∈CM×K映射到M个射频链路和天线单元上,可以获得最优的预编码性能。然而这种全数字预编码架构需要M个射频链路,从而造成硬件复杂度高、功耗大等问题。因此,图1所示的系统采用全连接混合预编码架构,在此架构下,用于K个用户设备的数据流首先被数字预编码器110利用数字预编码矩阵B(B∈CK×K)映射到K个射频链路(K<M)。各个射频链路的信号经上变频后,经由模拟移相网络120连接到M个天线,从而进行发射。由于每个射频链路对应多个移相器及天线单元而使得单独的一个射频链路可以形成一个波束,因此相比于全数字预编码架构下多个射频链路才能形成一个波束,大大缩减了硬件成本。模拟移相网络120中的移相器的值构成模拟预编码矩阵F。由于移相器只改变信号的相位,不改变其幅度,因此模拟预编码矩阵F∈CM×K满足约束|[F]m,n|2=M-1。相应地,用户设备UE 1-UE K的各个天线上接收的信号经由移相网络140而连接到各自的一个或多个射频链路上。在该混合预编码架构下,下行信号传输模型可表示为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041
其中yk为第k个用户设备的接收信号,Hk为第k个用户设备和基站100之间的下行信道矩阵,F和B分别为模拟预编码矩阵和数字预编码矩阵,其中模拟预编码矩阵F的第k列fk表示针对第k个用户设备的模拟发送权重矢量(例如用于第k个射频链路所连接的多个移相器的相位设置),wk表示第k个用户设备的接收权重矢量,nk表示高斯白噪声,x表示发送给K个用户设备UE 1-UE K的数据。受器件的限制,模拟发送权重矢量fk和接收权重矢量wk通常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更具体地,是分别从基站100的码本Fc和用户设备UE的码本Wc中选择的。
在混合预编码架构下,通常将模拟发送和接收权重矢量与数字预编码矩阵B分开设计,以降低计算复杂度。从码本中选择出针对每个用户设备最优的模拟发送权重矢量/接收权重矢量的过程被称为波束赋形训练。可以采用最大化用户接收功率的准则来进行波束赋形训练,该准则表示如下: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042
其中,{wk,opt,fk,opt}表示针对第k个用户设备最优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下行发送权重矢量。
在获得模拟接收权重矢量/发送权重矢量{wk,opt,fk,opt}之后,可以得到下行等效信道Heq∈CK×K,其中[Heq]i,j=wi,opt THifj,opt。根据随机矩阵理论,当基站100的天线数目远远大于用户设备UE的数目时(即M>>K),Heq为主对角占优矩阵,因此可以使用线性数字预编码算法,例如迫零算法(ZF)来设计数字预编码矩阵B,表示如下:
B=Heq H(HeqHeq H)-1Λ,
其中Λ为对角矩阵,用于用户设备间的发射功率分配。
传统的波束赋形训练机制主要包括物理信道估计、穷尽搜索、多层反馈和单次反馈。
物理信道估计机制通过导频直接估计下行物理信道Hk∈CN×M,然后用户设备根据估计的物理信道计算最优的发送/接收权重矢量,并将发送权重矢量反馈给基站。但是在毫米波系统中,基站和用户设备均配备有大量天线,因此信道估计的复杂度极高,并且由于导频未经波束赋形,导致接收信噪比较低,信道估计的准确度较低。
穷尽搜索机制搜索所有可能的发送/接收权重矢量对,用户设备针对每对发送/接收权重矢量测量信道质量,从而选择最优的权重矢量对,并将发送权重矢量反馈给基站。穷尽搜索机制可以达到最优的性能,但复杂度极高。
多层反馈机制通过预先设计的多层码本,将训练过程分为多层进行,在每层中使用穷尽搜索。由于每层中备选码字数量较小,因而复杂度得到降低。但是多层反馈机制需要向基站多次反馈发送权重矢量,导致额外占用较多的资源。此外由于每个用户设备的训练过程不同,所有用户设备必须逐个单独地进行训练,使得总体复杂度较高。
单次反馈机制将波束赋形训练分为两个流程,首先基站搜索所有可能的发送权重矢量,用户设备使用全向波束接收信号并估计信道质量,从而选择出最优的发送权重矢量并将其反馈给基站。随后,基站固定发送权重矢量,用户搜索最优的接收权重矢量。相比于穷尽搜索机制,单次反馈机制的复杂度得到降低,但同时也造成一定性能损失,此外其复杂度随着用户设备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综上所述,传统的波束赋形训练机制主要面临着复杂度过高的问题,而在毫米波系统中波束赋形训练的复杂度影响着通信建立时间,这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是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多用户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系统的快速波束赋形训练机制。
出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提供了以上说明。然而应当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承认上述说明属于现有技术。上述说明也可能包含了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接收侧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侧设备对来自发送侧的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根据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通信网络的发送侧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针对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来自所述接收侧设备的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其中,所述预定导频信号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基于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发送的,其中所述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根据对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确定的。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训练方法,包括:由发送侧设备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第一模拟权重参数,并且根据确定的第一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设备;以及所述发送侧设备根据对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第二模拟权重参数,并且根据确定的第二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数据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侧设备。
附图说明
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所适用的单基站多用户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系统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基站的全连接移相网络的结构。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基站的子连接移相网络的结构。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配备有多个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的结构。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配备有单个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的结构。
图6根据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下行训练的视图。
图8A和8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上行训练的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的另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0A和10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与现有技术的性能比较。
图11是示出了计算机硬件的示例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在基站100中,K个用户数据流被输入到基带数字预编码器110,数字预编码器110利用数字预编码矩阵B对K个数据流进行数字预编码,以将其以不同的加权系数映射到K条射频链路。数字预编码主要用于在多个数据流复用相同的物理传输资源时消除不同数据流之间的干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模拟预编码可以实现在空间上分开的不同波束传输,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传输流之间的干扰,因此在本发明中数字预编码并非是必需的处理。为了降低系统复杂度或降低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数字预编码器。另外,数字预编码是在基带部分完成的,因此数字预编码器可以例如由基带处理器来实现,并且因此有时也被称作基带预编码器。此外,模拟预编码是由处理电路控制在射频部分实现的,因此有时也被称作模拟波束赋形。
需要注意的是,在已知的现有技术中已有波束赋形的概念,然而其中大部分是在射频链路与天线单元一一对应的架构下的讨论,并不存在器件约束,从实现的角度而言无需进行反复训练以从固定码本中选择码字供实际传输之用。而且现有技术中通常是仅在基站侧进行波束赋形传输,用户设备侧仅被动接收信号,而无需进行天线配置(例如射频器件)的调整。然而在本发明中,用户设备的射频链路对应多个移相器及天线单元,并在接收或发送信号时采用特定的天线配置方案,以与基站进行配合以实现高质量的信号传输。
经数字预编码后,在K条射频链路中,基带信号被进行上变频、放大、滤波,从而形成射频信号。
K条射频链路连接到模拟移相网络120,移相网络120的M个输出分别与M个天线连接。移相网络120中的移相器的值构成模拟预编码矩阵(或称为模拟波束赋形矩阵)F。与数字预编码不同,模拟波束赋形主要用于提高用户设备的接收信噪比,克服信道路径衰落,因而通常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生成不同的波束。
处理器130用于生成或者确定数字预编码矩阵B和模拟预编码矩阵F,也就是说,处理器130用于控制数字预编码处理以及移相网络120中的移相器的配置。可以理解,本文中的处理器130可以实现为一个或者多个高层控制器、基带处理器等处理器,并且可以由不同的处理器分别生成数字预编码矩阵B和模拟预编码矩阵F。
典型地,移相网络120包括全连接移相网络和子连接移相网络两种类型。图2示意地示出了全连接移相网络的结构。如图2所示,每条射频链路连接到M个移相器,每K(K<M)个移相器的输出信号经加法器相加后连接到一个天线单元。图3示意地示出了子连接移相网络的结构。如图3所示,每条射频链路连接到M/K个移相器,每个移相器连接到一个天线单元。
在图1中示意地示出了每个用户设备UE配备有N个接收天线,事实上,各个用户设备UE可以配备不同数量的天线,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图4更加详细地示出了用户设备UE的结构。如图4所示,通过N个天线单元接收的信号经由移相网络410而连接至多个射频链路(射频链路数量小于天线单元数量),然后经滤波、放大、下变频后得到基带接收信号(未示出)。移相网络410的结构与基站侧的移相网络120类似。移相网络410中的移相器的值构成用户设备UE的模拟接收权重矩阵W。此外,与基站侧类似地,由处理器420来配置接收权重矩阵W,即,配置移相网络410中的移相器的值。
此外,图5示出了用户设备UE的另一结构,该结构相比于图4更加简化。在图5中,用户设备UE仅具有一条射频链路,因此通过N个天线接收的信号被相加并输出至该射频链路,而不再需要移相网络。在此情况下,与N个天线相连的N个移相器的值构成用户设备UE的模拟接收权重矢量w。类似地,由处理器510来配置N个移相器的值,即配置接收权重矢量w。
在本发明的示例中,一个权重矢量对应于多个移相器的一种取值模式,该权重矢量的元素表示一组移相器的相位值,而权重矩阵包括分别用于多个射频链路的多个权重矢量。此外,所有可用的权重矢量构成波束赋形码本,换言之,每个权重矢量对应于波束赋形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以上结合图1-图5介绍了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结构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的结构。如上所述,与基站侧的第k个数据流(需要注意,配备有多条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可以接收多个数据流)对应的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091
其中,Hk为第k个数据流所对应的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下行信道矩阵。B∈CK×K是数字预编码矩阵,通常,数字预编码矩阵B是对角占优矩阵,即对角元素值较大,因此在数字预编码之后,第k个射频链路上的信号将主要来自于第k个数据流。F∈CM×K是模拟预编码矩阵,模拟预编码矩阵F的第k列fk表示用于第k个射频链路(主要承载第k个数据流)的模拟发送权重矢量。在如图2所示的全连接移相网络的结构下,由于每个射频链路与所有天线都连接,因此矢量fk的所有元素均非零。在如图3所示的子连接移相网络的结构下,由于每个射频链路仅与部分天线连接,因此矢量fk只有第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092
到第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093
个元素非零,其它元素均为零。
此外,wk表示用户设备对于第k个数据流的模拟接收权重矢量。在用户设备侧的移相网络410为全连接移相网络或子连接移相网络的情况下,矢量wk与上述fk类似。
此外,x表示对应于K个数据流的基站发送的信号,nk表示高斯白噪声。
如上所述,由于受到器件约束的限制,模拟发送权重矢量fk和模拟接收权重矢量wk只能从预先定义的码本中选择,即,只能采用预定码本中的某一码字。在本发明中,将基站侧的码本定义为Fc,将用户设备侧的码本定义为Wc。特别地,在子连接移相网络结构下,码本指的是权重矢量中非零元素的所有可能取值集合。
以下将结合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的流程。
如图6所示,首先在步骤S601,基站100通过例如广播信道向其所服务的所有用户设备UE通知下行训练信息,该下行训练信息例如可以包括发送下行训练序列(例如导频信号)的时间段、发送下行训练序列的次数等。其中,下行训练序列由基站100(例如处理器130)生成,并在步骤S602由基站100发送至所有用户设备UE。例如,在本发明应用于高级长期演进(LTE-A)系统的情况下,该下行训练序列可以是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公共参考信号(CRS)、解调参考信号(DMRS)等,此外广播信道例如可以是广播控制信道(BCCH)。在一个示例中,当下行训练信息中包括发送CSI-RS的时间段,并且包括指示仅在特定子帧上发送CSI-RS的信息时,由于该时间段中包含确定数量的该特定子帧,因此该下行训练信息可以不必包含发送CSI-RS的次数。
在步骤S602,基站100利用全向波束fomni向所有用户设备UE多次广播下行训练序列(CSI-RS)。全向波束fomni被定义为满足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01
的模拟发送权重矢量,其中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02
表示基站发射天线响应向量,θ和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03
分别表示水平方向到达角和垂直方向到达角,C表示常数。
针对基站100某一次发送的下行训练序列,用户设备UE可以估计在采用码本Wc中的某个码字作为模拟接收权重矢量的情况下的等效信道系数。而针对基站100另一次广播的下行训练序列,该用户设备UE可以估计在采用另一码字作为模拟接收权重矢量的情况下的等效信道。这样,由于基站发送下行训练序列的次数(例如P次)与用户设备UE的码本Wc中的码字的数量(即,码本大小)相等,因此通过接收P次发送的下行训练序列,用户设备UE可以对采用码本Wc中所有码字的情况下的等效信道都进行估计。
具体来说,参见图7,示出了基站100利用全向波束fomni将下行训练序列向用户设备UE 1-K广播P次。针对第一次广播的下行训练序列,用户设备UE 1-UE K分别估计在采用码字w1作为接收权重矢量的情况下的等效信道系数,然后针对第二次广播的下行训练序列,用户设备UE 1-UE K分别估计在采用码字w2作为接收权重矢量的情况下的等效信道系数,以此类推,直至针对码本Wc中的P个码字都完成估计。可以理解的是,在多个用户设备各自的码本Wc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基站100例如根据具有最大码本的用户设备的码本大小来确定重复广播训练序列的次数,以确保每个用户设备能够进行完整估计。
此外,具有多个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采用全连接结构)可以利用每个射频链路来估计一个码字,因此在接收到基站100一次广播的下行训练序列时可以同时针对多个码字进行估计。理论上,在此情况下基站100可以减少重复发送下行训练序列的次数。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同时存在着具有单个射频链路和多个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为了确保单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能够进行完整估计,基站100仍需要按照用户设备的码本大小P来重复广播下行训练序列。
在用户设备UE针对所有码字完成等效信道的估计后,可以根据估计结果选择出使得下行训练序列的接收质量满足预定条件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或者优选地,选择使得接收质量最好的接收权重矢量,作为自身将在通信中采用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如图6的步骤S603所示。用于选择的准则可以包括:1)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2)最大化信干比准则,它们分别适用于用户设备UE配备有单个射频链路和多个射频链路的情形。
例如,当用户设备UE配备有单个射频链路时,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可以表示如下:
{wopt}=arg max||wTHfomni||s.t.w∈Wc
其中,w表示为单个射频链路采用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如上所述,w选自码本Wc中的各个码字,Wc表示用户设备中预定的模拟波束赋形码本。H∈CN×M表示基站和用户设备间的下行信道矩阵(N和M分别表示用户设备和基站配备的天线数量),fomni表示基站采用的全向波束。
进一步地,基于上下行信道特性的对称性,可以根据如上确定的wopt来配置与用户设备UE的单个射频链路相连的移相器的值,以向基站发送上行训练序列(将在后文描述)。
当用户设备UE配备有多个射频链路时,最大化信干比准则可以表示如下: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11
其中,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12
NRF表示用户设备配备的射频链路的数量,wj表示为第j个射频链路采用的模拟接收权重矢量,如上所述,wj选自码本Wc中的各个码字,Wc表示用户设备中预定的模拟波束赋形码本。H∈CN×M表示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矩阵,fomni表示基站采用的全向波束。
可以根据如上确定的wj,opt来配置与用户设备UE的第j个射频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值,以向基站发送上行训练序列(将在后文描述)。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利用该wj,opt来配置与用户设备UE的各个射频链路相连的各组移相器的值,也就是说,对各组移相器进行相同的配置。
作为一个扩展示例,具有多个射频链路的用户设备UE可以通过例如LTE-A通信协议中规定的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技术同时与两个基站(例如一个宏基站和一个小基站)进行训练,在此情形下,用户设备UE可以分别针对两个基站获得模拟接收权重矢量w1和w2,然后用户设备UE针对基站1利用确定的权重矢量w1来配置与射频链路1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值,并且针对基站2利用确定的权重矢量w2来配置与射频链路2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值,从而实现同时与两个基站的模拟波束赋形传输。
当用户设备UE在步骤S603获得用于通信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后,下行训练过程结束。
此后,用户设备UE在步骤S604根据所确定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来计算上行发送权重矢量,从而利用所计算的上行发送权重矢量来发送上行训练序列,开始上行训练过程。对于时分双工(TDD)系统,由于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的信道特性具有互易性,因此可以直接将所确定的接收权重矢量作为用户设备UE的上行发送权重矢量。而对于频分双工(FDD)系统,则可以对接收权重矢量进行矫正以得到上更准确的行发送权重矢量,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在步骤S605,基站100向所有用户设备UE广播上行训练信息,该上行训练信息例如可以包括发送上行训练序列的时间段、发送上行训练序列的次数等。在一个示例中,当上行训练信息中包括发送上行训练序列的时间段,并且包括指示在每个子帧中发送一个上行训练序列的信息时,由于该时间段中包含确定数量的子帧,因此该上行训练信息可以不必包含发送上行训练序列的次数。在另一示例中,基站在用户设备接入网络时已将有关射频链路、波束赋形码本等的信息包含在系统信息中通知给用户设备,在此情况下,该上行训练信息也可以不必包含发送上行训练序列的次数。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预先设置在下行训练结束后经过预定时间之后开始上行训练,因此基站100可以无需专门发送上行训练信息。此外,基站100利用特定信道例如RRC信令等专用信令,将对用户设备UE分配的上行训练序列通知给用户设备UE。
然后,用户设备UE根据在步骤S604获得的上行发送权重矢量,以及在步骤S605获知的上行训练序列以及上行训练信息,向基站100发送上行训练序列,如步骤S606所示。特别地,各个用户设备UE使用的上行训练序列相互正交,包括训练序列本身相互正交以及物理传输资源相互正交中的至少一个。上行训练序列例如可以是正交导频信号,如探测参考信号(SRS)。在上行训练序列是SRS的情况下,由于用户设备基于下行训练结果对SRS进行波束赋形并进行发送,因此在对基站提供资源调度参考的同时能够更准确地隐含地反馈下行信道信息,而无需专门的反馈信令开销。
针对每个用户设备UE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基站100估计在采用码本Fc中的各个码字作为上行接收权重矢量的情况下的等效信道系数,并且根据估计结果确定使得上行训练序列的接收质量满足预定条件(或接收质量最优的)的上行接收权重矢量,如步骤S607所示。
特别地,在基站100配置有全连接移相网络的优选示例中,由于基站100通常具有多个射频链路,因此可以同时对多个码字进行估计,即,在每个射频链路采用一个码字作为接收权重矢量的情况下估计等效信道。因此,针对一个用户设备UE一次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基站100可以完成针对KRF个码字的等效信道估计,其中KRF是基站100配备的射频链路的数量。这样,假设基站100中预定的码本Fc的大小为Q,则理论上一个用户设备UE需要发送上行训练序列的次数为Q/KRF
具体来说,参见图8A,示出了用户设备UE 1-UE K分别使用其对应的上行发送权重矢量w1-wK来多次发送上行训练序列。例如,针对用户设备UE 1以权重矢量w1第一次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基站100由于具有KRF个射频链路,因此可以针对KRF个码字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31
来估计等效信道系数。然后对于用户设备UE 1以权重矢量w1第二次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基站100针对另外的KRF个码字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32
来估计等效信道系数,以此类推,直至完成对码本Fc中全部Q个码字的估计。对于其它的用户设备UE 2-UE K,基站100的处理与对用户设备UE 1的处理方式相同。
多个用户设备UE 1-UE K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在基站100的天线上相互重叠地接收,但由于各个用户设备UE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相互正交,因此基站100能够解析出各个用户设备UE发送的序列,并针对各个用户设备UE分别进行上行训练。在此情况下,上行训练过程所消耗的资源与用户数量无关。因此,可以在可用正交导频信号(上行训练序列)的数量允许的情况下,使尽可能多的用户设备UE同时发送上行训练序列,从而节省总的训练开销。优选的是,在基站100的移相网络120采用图2所示的全连接移相网络结构时,每个射频链路与所有天线相连,因而可以体验所有传输路径上的信号的接收情况,在此情况下,可以使基站100所服务的所有用户设备UE同时发送上行训练序列,从而基站100可以同时针对所有用户设备UE进行上行训练并选择针对各个用户设备UE的接收权重矢量。
另一方面,在基站100的移相网络120采用图3所示的子连接移相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将基站100的每个射频链路设置为使用相同的接收权重矢量来接收所有用户设备UE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并进行等效信道估计。如图8B所示,针对用户设备UE 1以权重矢量w1第一次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基站100的KRF个射频链路都采用码字f1作为接收权重矢量来进行接收,并估计等效信道系数。然后对于用户设备UE 1以权重矢量w1第二次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基站100的KRF个射频链路都采用码字f2来进行接收并估计等效信道系数,以此类推,直至针对码本Fc中全部Q个码字完成估计。在此情况下,虽然训练开销会稍大于基站100配备有全连接移相网络的情况,但相比于穷尽搜索机制等现有方式仍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某一用户设备UE的上行训练,基站100在针对波束赋形码本Fc中所有Q个码字完成等效信道估计之后,根据估计结果选择使得上行训练序列的接收质量满足预定条件的上行接收权重矢量。选择的准则包括:1)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2)最大化信干比准则,它们分别适用于用户设备UE配备单个射频链路和多个射频链路的场景。
当用户设备UE配备有单个射频链路时,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可以表示如下:
{fopt}=arg max||fTHw||s.t.f∈Fc
其中,f表示针对用户设备100所发送的上行训练序列所采用的基站侧接收权重矢量,如上所述,f选自码本Fc中的各个码字,Fc表示基站100中预定的模拟波束赋形码本。H∈CN×N表示用户设备UE和基站100之间的上行信道矩阵(N和M分别表示用户设备和基站配备的天线数量),w表示用户设备UE采用的上行发送权重矢量。
可以根据如上确定的fopt来配置与基站100中针对该用户设备UE的RF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值,以发送针对该用户设备UE的数据(将在后文描述)。
当用户设备UE配备有多个射频链路时,最大化信干比准则可以表示如下: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51
其中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52
NRF表示用户设备100配备的射频链路的数量,fj表示针对用户设备100的第j个射频链路所采用的基站侧接收权重矢量,如上所述,fj选自码本Fc中的各个码字,Fc表示基站100中预定的模拟波束赋形码本。H∈CM×N表示用户设备和基站100之间的上行信道矩阵,wj表示用户设备100的第j个射频链路采用的发送权重矢量。
可以根据如上确定的fj,opt来配置与基站100中针对该用户设备UE第j个射频链路的射频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值,以发送针对该用户设备的数据(将在后文描述)。
然后,基站100在步骤S608根据所确定的上行接收权重矢量来计算用于通信的下行发送权重矢量。对于时分双工(TDD)系统,由于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的信道特性具有互易性,因此可以直接将所确定的接收权重矢量作为发送权重矢量。而对于频分双工(FDD)系统,则需要对上行接收权重矢量进行矫正以获得下行发送权重矢量。
如步骤S604和S608所述,在FDD系统的情况下,用户设备UE和基站100都需要对所确定的接收权重矢量进行矫正,以得到发送权重矢量,以下将具体描述这一处理。
总体来说,对接收权重矢量的矫正方法与天线配置和码本设计有关。以下给出在常见的线性等距天线阵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码本设计下的一种矫正方法。
假设上行、下行频率对应的电磁波波长分别为λup和λdown,天线间隔为d。FFT码本由码本矩阵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61
给出,矩阵的每一列是一个接收/发送权重矢量,其中Na为天线数量,Nc为码本大小。矩阵C的第i行第m列的元素取值为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62
在以上条件下,当用户设备100在步骤S603中确定的下行接收权重矢量是码本矩阵中的第kdown列时,其在步骤S604选择码本矩阵中的第kup列作为用于上行传输的发送权重矢量,其中kup由下式给出: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63
此外,当基站100在步骤S607中确定的上行接收权重矢量是码本矩阵中的第kup列时,其在步骤S608选择码本矩阵中的第kdown列作为用于下行传输的发送权重矢量,其中kdown由下式给出: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64
当基站100在步骤S608获得下行发送权重矢量后,上行训练过程结束。此后,基站100在步骤S609进行数字预编码处理。
具体来说,基站100首先估计等效信道矩阵,该等效信道矩阵的第(i,j)个元素的最小二乘(LS)估计如下:
Figure GPA0000246453810000165
其中,fj,opt是基站100采用的上行接收权重矢量,yj是基站100采用fj,opt时接收的信号序列。wi,opt是第i个用户设备(假设该用户设备具有单个射频链路)在下行训练阶段获得的最优上行发送矢量,Hi是基站与第i个用户设备之间的下行信道矩阵,Φi是第i个用户设备采用的正交导频。
然后,基站100利用迫零(ZF)算法来计算数字预编码矩阵B。数字预编码矩阵B可以表示如下:
B=Heq H(HeqHeq H)-1Λ,
其中,Λ是表示用户设备间发射功率分配的对角矩阵。
通过以上处理,基站100已获得数字预编码矩阵B,因此可以对K个数据流进行数字预编码。另一方面,基站100已获得针对各个用户设备UE(或其各个射频链路)的下行发送权重矢量,即,获得模拟预编码矩阵F,因此可以配置模拟移相网络120中的移相器的值。从而,利用上述配置,基站100可以在步骤S610向用户设备UE发送实际的数据(区别于训练序列)。相应地,用户设备UE也可以利用在步骤S603确定的接收权重矢量来接收该实际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起见,在对图6所示流程的描述中描述了由基站100和用户设备UE执行各个步骤,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理解的是,该各个步骤的处理或计算可以由基站100的处理器130或用户设备UE的处理器420,510来执行。
图6所示的波束赋形训练处理可以适用于基站100与用户设备UE之间周期性的训练模式。即,基站100定期地向用户设备UE通知下行训练信息(如步骤S601所示),从而开始训练过程。图9示出了非周期训练模式下的波束赋形训练过程。
如图9所示,用户设备100在步骤S901执行信道质量测量。当测量的信道质量低于预定阈值时,用户设备100向基站100主动发送训练请求,如步骤S902所示。响应于用户设备UE的请求,与步骤S601类似地,基站100在步骤S903向用户设备UE广播下行训练信息,从而开始训练过程。此后的步骤S904-S912与图6中的步骤S602-S610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在下行训练过程中,由基站广播下行训练序列,所有用户设备可以同时参加训练,所需的探测波束对的数量(Number of Probing Pair,NPP)为P,其中P为用户设备中的波束赋形码本大小。在上行训练过程中,具有正交的上行训练序列的所有用户设备可以同时参加训练,并且基站配备的KRF个射频链路可以针对不同的码字同时进行等效信道估计,因此所需的探测波束对的数量为Q/KRF,其中Q为基站的波束赋形码本大小。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机制的总体复杂度为Q/KRF+P,并且其复杂度不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非常适用于多用户毫米波通信系统。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机制不需要用户设备对基站的反馈操作。
图10A和10B分别示出了在不同信道条件下,根据本发明的快速多用户波束赋形训练机制和现有的穷尽搜索机制和单次反馈机制分别能够实现的用户平均下行可达速率。在图中,横坐标表示信噪比,纵坐标表示平均下行可达速率,其中Ncl表示信道散射簇的数目,Nray表示每个散射簇中包含的子径的数目,τ表示训练序列长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毫米波信道的散射体数量较少,即信道较为稀疏时,快速多用户波束赋形训练机制和单次反馈机制几乎逼近了穷尽搜索机制的最优性能。随着信道散射体数量的增加,这两种方案出现很小的性能损失,但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机制的性能仍优于单次反馈机制的性能。此外,随着信噪比的增加,在有噪声环境下本发明的波束赋形训练机制的性能迅速收敛到无噪声环境下的性能,即,该机制的性能上界。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eNB),诸如宏eNB和小eNB。小e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eNB,诸如微微eNB、微eNB和家庭(毫微微)eNB。代替地,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基站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各种类型的终端也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例如可以被实现为通信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用户设备也可以是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此外,本发明中的处理器可以实现为基带处理器或者基带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实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本文中所描述的各个设备或模块仅是逻辑意义上的,并不严格对应于物理设备或实体。例如,本文所描述的每个模块的功能可能由多个物理实体来实现,或者,本文所描述的多个模块的功能可能由单个物理实体来实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部件、元素、步骤等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而是也可应用于其它实施例,例如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部件、元素、步骤等,或者与其相结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每个设备或模块执行的一系列处理可以由软件、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来实现。包括在软件中的程序可以事先存储在每个设备的内部或外部所设置的存储介质中。作为一个示例,在执行期间,这些程序被写入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并且由处理器(例如CPU)来执行。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程序执行上述处理的计算机硬件的示例配置框图。
在计算机1100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101、只读存储器(ROM)1102以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103通过总线1104彼此连接。
输入/输出接口1105进一步与总线1104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105连接有以下组件:以键盘、鼠标、麦克风等形成的输入单元1106;以显示器、扬声器等形成的输出单元1107;以硬盘、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形成的存储单元1108;以网络接口卡(诸如局域网(LAN)卡、调制解调器等)形成的通信单元1109;以及驱动移动介质1111的驱动器1110,该移动介质1111诸如是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计算机中,CPU 1101将存储在存储单元1108中的程序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105和总线1104加载到RAM 1103中,并且执行该程序,以便执行上述处理。
要由计算机(CPU 1101)执行的程序可以被记录在作为封装介质的移动介质1111上,该封装介质以例如磁盘(包括软盘)、光盘(包括压缩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等)、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来形成。此外,要由计算机(CPU 1101)执行的程序也可以经由诸如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的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来提供。
当移动介质1111安装在驱动器1110中时,可以将程序经由输入/输出接口1105安装在存储单元1108中。另外,可以经由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由通信单元1109来接收程序,并且将程序安装在存储单元1108中。可替选地,可以将程序预先安装在ROM 1102或存储单元1108中。
要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根据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顺序来执行处理的程序,或者可以是并行地执行处理或当需要时(诸如,当调用时)执行处理的程序。
以上已经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技术效果,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中所讨论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来限定。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被配置如下。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接收侧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侧设备对来自发送侧的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根据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接收侧设备,每个所述接收侧设备具有与其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其中,与各个接收侧设备对应的各个预定导频信号相互正交。
与各个接收侧设备对应的各个预定导频信号被同时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预定导频信号是探测参考信号。
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是由所述发送侧为所述接收侧设备配置的。
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指示与所述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取值模式。
根据所述接收侧设备对来自发送侧的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模拟权重参数包括: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与所述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值,以接收所述公共序列,以及基于能够获得所述公共序列的满足预定条件的接收质量的多个移相器的值所对应的模式,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所述公共序列被所述发送侧在第一时间段内多次重复发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针对各次发送的公共序列,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分别接收各次发送的公共序列。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根据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从而在第二时间段内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至少一次地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接收侧设备工作为通信终端,所述接收侧设备还包括:所述多个天线,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公共序列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一个或多个射频链路,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多个移相器连接至所述多个天线;以及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波束赋形码本,其中,与一个射频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对应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中的一个码字,其中,所述多个天线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发送侧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以下控制参数中至少之一:所述第一时间段、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所述第二时间段、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次数,其中,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大小有关。
与各个射频链路相连的各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被以相同的方式设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或最大化信号干扰比准则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对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进行矫正,并且根据经矫正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
一种用于通信网络的发送侧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针对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来自所述接收侧设备的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其中,所述预定导频信号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基于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发送的,其中所述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根据对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确定的。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根据确定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数据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侧设备。
所述公共序列被以多次广播至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
所述公共序列对应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指示与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取值模式。
根据对来自所述接收侧设备的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包括: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接收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以及基于能够获得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满足预定条件的接收情况的移相器的值所对应的模式,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在第一时间段内多次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以使所述接收侧设备根据对多次发送的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所述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在第二时间段内至少一次地发送的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分别接收各次发送的所述预定导频信号。
所述发送侧设备工作为基站,所述发送侧设备还包括:所述多个天线,被配置为发送所述公共序列以及接收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多个射频链路,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多个移相器连接至所述多个天线;以及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波束赋形码本,其中,与一个射频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对应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中的一个码字,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生成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以下控制参数中至少之一:所述第一时间段、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所述第二时间段、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次数,其中,重复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的次数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大小有关。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对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进行矫正,并且根据经矫正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所述数据的天线配置。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接收侧设备,包括: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侧设备对来自发送侧的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以及天线配置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还被配置为: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与所述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值,以接收所述公共序列;以及基于能够获得所述公共序列的满足预定条件的接收质量的多个移相器的值所对应的模式,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所述公共序列被所述发送侧多次重复发送。所述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还被配置为:针对各次发送的公共序列,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分别接收各次发送的公共序列。
所述天线配置模块还被配置为:根据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从而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至少一次地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天线配置模块还被配置为:以相同的方式设置与各个射频链路相连的各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所述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还被配置为:根据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或最大化信号干扰比准则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所述接收侧设备还包括矫正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进行矫正。所述天线配置模块还配置为根据经矫正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
一种用于通信网络的发送侧设备,包括:公共序列生成模块,其被配置为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其被配置为针对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来自所述接收侧设备的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其中,所述预定导频信号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基于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发送的,其中所述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根据对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确定的。
所述发送侧设备还包括天线配置模块,其被配置为根据确定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数据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侧设备。
所述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还被配置为: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接收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以及基于能够获得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满足预定条件的接收情况的移相器的值所对应的模式,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所述模拟权重参数确定模块还被配置为: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至少一次地发送的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分别接收各次发送的所述预定导频信号。
所述发送侧设备还包括控制指令生成模块,其被配置为生成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以下控制参数中至少之一: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时间段、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时间段、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次数。
所述发送侧设备还包括矫正模块,其被配置为对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进行矫正。所述天线配置模块还配置为根据经矫正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所述数据的天线配置。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训练方法,包括:由发送侧设备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第一模拟权重参数,并且根据确定的第一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设备;以及所述发送侧设备根据对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第二模拟权重参数,并且根据确定的第二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数据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侧设备。

Claims (17)

1.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接收侧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接收侧设备对来自发送侧的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其中,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指示与所述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取值模式;以及
根据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其中,根据所述接收侧设备对来自发送侧的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模拟权重参数包括:
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与所述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值,以接收所述公共序列,以及
基于能够获得所述公共序列的满足预定条件的接收质量的多个移相器的值所对应的模式,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其中,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所述接收侧设备,每个接收侧设备具有与其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并且其中,与各个接收侧设备对应的各个预定导频信号相互正交并且被同时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所述预定导频信号是探测参考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与所述接收侧设备对应的预定导频信号是由所述发送侧为所述接收侧设备配置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所述公共序列被所述发送侧在第一时间段内多次重复发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针对各次发送的公共序列,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分别接收各次发送的公共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根据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从而在第二时间段内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至少一次地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所述接收侧设备工作为通信终端,所述接收侧设备还包括:
所述多个天线,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公共序列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
一个或多个射频链路,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多个移相器连接至所述多个天线;以及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波束赋形码本,
其中,与一个射频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对应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其中,所述多个天线还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发送侧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以下控制参数中至少之一:所述第一时间段、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所述第二时间段、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次数,
其中,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大小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与各个射频链路相连的各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被以相同的方式设置,以将所述预定导频信号发送至所述发送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根据最大化接收信号功率准则或最大化信号干扰比准则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对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进行矫正,并且根据经矫正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天线配置。
10.一种用于通信网络的发送侧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
生成公共序列以发送至多个接收侧设备;以及
针对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中的每一个,根据对来自所述接收侧设备的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其中,所述模拟权重参数指示与所述多个天线相连的多个移相器的取值模式,
其中,所述预定导频信号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基于所述接收侧设备的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发送的,其中所述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是由所述接收侧设备根据对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确定的,并且其中,由各个接收侧设备发送的各个预定导频信号相互正交并且被同时发送至所述发送侧设备,
其中,根据对来自所述接收侧设备的预定导频信号的接收情况来确定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多个天线的模拟权重参数包括:
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接收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以及
基于能够获得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满足预定条件的接收情况的移相器的值所对应的模式,来确定所述模拟权重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根据确定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数据的天线配置,以将所述数据发送至所述接收侧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公共序列被以多次广播至所述多个接收侧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公共序列对应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在第一时间段内多次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以使所述接收侧设备根据对多次发送的所述公共序列的接收情况来确定所述多天线发送权重参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在第二时间段内至少一次地发送的所述预定导频信号,以不同的取值模式来设置所述多个移相器的值以分别接收各次发送的所述预定导频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发送侧设备工作为基站,所述发送侧设备还包括:
所述多个天线,被配置为发送所述公共序列以及接收所述预定导频信号;
多个射频链路,被配置为经由所述多个移相器连接至所述多个天线;以及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波束赋形码本,
其中,与一个射频链路相连的一组移相器的取值模式对应于所述波束赋形码本中的一个码字,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生成针对所述接收侧设备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以下控制参数中至少之一:所述第一时间段、重复发送所述公共序列的次数、所述第二时间段、以及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次数,
其中,重复发送所述预定导频信号的次数为Q/KRF,其中Q表示所述波束赋形码本的大小,KRF表示所述发送侧设备的射频链路的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侧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对确定的所述模拟权重参数进行矫正,并且根据经矫正的模拟权重参数来确定用于发送所述数据的天线配置。
CN201680074945.5A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Active CN1084760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3489.3A CN115085786A (zh)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9346.7A CN106953676A (zh) 2016-01-07 2016-01-07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16100093467 2016-01-07
PCT/CN2016/112967 WO2017118337A1 (zh)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3489.3A Division CN115085786A (zh)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056A CN108476056A (zh) 2018-08-31
CN108476056B true CN108476056B (zh) 2022-06-10

Family

ID=5927350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9346.7A Pending CN106953676A (zh) 2016-01-07 2016-01-07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2210673489.3A Pending CN115085786A (zh)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1680074945.5A Active CN108476056B (zh)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9346.7A Pending CN106953676A (zh) 2016-01-07 2016-01-07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202210673489.3A Pending CN115085786A (zh) 2016-01-07 2016-12-29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4) US10530434B2 (zh)
EP (2) EP3402090A4 (zh)
JP (1) JP7070407B2 (zh)
CN (3) CN106953676A (zh)
AU (1) AU2016384951B2 (zh)
BR (1) BR112018010935A2 (zh)
WO (1) WO2017118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6435B (zh) 2016-02-05 2021-09-28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US10659276B2 (en) 2016-02-29 2020-05-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device
US10411944B2 (en) * 2016-02-29 2019-09-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device
EP3487140B1 (en) 2016-07-14 2020-09-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device
CN107733513B (zh) * 2016-08-12 2022-12-2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接收波束训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309519B (zh) * 2017-07-28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9391295B (zh) * 2017-08-09 2020-10-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指示的处理方法、移动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7493125B (zh) * 2017-09-21 2020-08-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任意波束宽度的模拟波束赋形方法
US10014926B1 (en) * 2017-10-25 2018-07-03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Symbol quality estimation for adaptive beam-forming
US10588089B1 (en) * 2018-09-21 2020-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calibration errors
CN111342913B (zh) * 2018-12-18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310726B2 (en) 2019-03-19 2022-04-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iming handling in cellular mesh networks
US11233550B2 (en) * 2019-03-21 2022-01-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user precoders based on partial reciprocity
US20220094414A1 (en) * 2020-09-18 2022-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transformation of analog beamforming codebooks
CN114520678B (zh) * 2020-11-19 2023-08-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播波束的发送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GB2601816B (en) * 2020-12-11 2023-01-25 Cambium Networks Ltd Forming a beam from a subscriber module of a fixe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941004A (zh) * 2021-08-11 2023-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40171244A1 (en) * 2022-11-04 2024-05-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dvanced mimo antenna systems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1593A (zh) * 2011-07-06 2011-12-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控制信息发送及接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4718774A (zh) * 2012-09-19 2015-06-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
CN105392216A (zh) * 2008-03-19 2016-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模块和无线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35661B1 (en) * 1996-10-11 2006-04-25 Arraycomm, Llc. Power control with signal quality estimation for smart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299071B1 (en) * 1997-12-10 2007-11-20 Arraycomm, Llc Downlink broadcasting by sequential transmissions from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having an antenna array
WO2007004461A1 (ja) 2005-07-01 2007-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装置
US7602837B2 (en) * 2005-10-20 2009-10-13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Beamforming for non-collaborative,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CN101079662B (zh) 2006-05-25 2013-03-27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天线终端进行上行通信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098176B (zh) * 2006-06-29 2012-04-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tx或hsdpa模式下的智能天线实现方法及装置
US7898478B2 (en) 2007-02-28 2011-03-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alog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714781B2 (en) 2007-09-05 2010-05-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alog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44891B2 (en) 2008-07-08 2011-05-17 Motorola Mobility, Inc. Frequency transformation based transmit beamform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44349B2 (ja) * 2008-07-14 2010-09-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509130B2 (en) 2009-02-24 2013-08-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Techniques for flexible and efficient beamforming
WO2012026601A1 (ja) 2010-08-27 2012-03-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106294B2 (en) * 2011-01-10 2015-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link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US20120182895A1 (en) * 2011-01-13 2012-07-19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JP5923786B2 (ja) * 2012-03-16 2016-05-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13201582A (ja) * 2012-03-23 2013-10-03 Sharp Corp 受信装置、復号後尤度算出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WO2013145046A1 (ja) 2012-03-29 2015-08-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351288B2 (en) * 2012-06-05 2016-05-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channel sounding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esti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multiple antennas
EP2920890A1 (en) 2012-11-09 2015-09-2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Beamforming methods and methods for using beams
KR101772040B1 (ko) 2013-01-02 2017-08-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빠른 빔 링크 형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2949091B1 (en) * 2013-01-25 2018-10-2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Sectorization feedback and multi-sector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9813129B2 (en) * 2013-01-28 2017-11-07 Tubis Technology Hierarchically elaborated phased-array antenna modules and faster beam steering method of operation
US9392639B2 (en) * 2013-02-27 2016-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ounding in beamformed massive MIMO systems
ES2665369T3 (es) 2013-03-15 2018-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cedimiento mejorado de acceso aleatorio con formación de haces en LTE
WO2014161166A1 (zh) 2013-04-03 2014-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US9300501B2 (en) * 2013-04-12 2016-03-29 Broadcom Corporation Spatial null creation using massive MIMO (M-MIMO)
US9548800B2 (en) * 2013-04-18 2017-01-17 Broadcom Corporation Split control and payload via cooperative massive MIMO (M-MIMO) and non-M-MIMO infrastructure
CN103281110B (zh) 2013-04-26 2016-02-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波束赋形方法和设备
US9497047B2 (en) * 2013-07-02 2016-11-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ounding channel operation i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20150025630A (ko) * 2013-08-29 2015-03-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Lte기반 통신시스템에서 빔 형성 방법 및 자원 할당 방법
EP3068060A4 (en) * 2013-11-04 2017-11-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245310B (zh) * 2014-07-09 2020-0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导频信号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5472745B (zh) * 2014-09-04 2020-09-0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探测导频信号资源的分配方法及设备
BR112017006495A2 (pt) * 2014-10-30 2017-12-19 Intel Ip Corp formação de feixes em pingue-pongue
CN104539401B (zh) 2014-12-16 2019-08-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自适应预编码方法、基站及系统
US9847862B2 (en) * 2015-03-14 2017-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iprocal channel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multiplexing
TW201728207A (zh) * 2015-11-10 2017-08-01 Idac控股公司 波束成形系統下行控制頻道設計及傳訊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2216A (zh) * 2008-03-19 2016-03-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模块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02281593A (zh) * 2011-07-06 2011-12-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上行控制信息发送及接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4718774A (zh) * 2012-09-19 2015-06-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6384951B2 (en) 2021-01-28
US20230318668A1 (en) 2023-10-05
CN106953676A (zh) 2017-07-14
BR112018010935A2 (zh) 2018-12-04
US20180302131A1 (en) 2018-10-18
AU2016384951A1 (en) 2018-06-14
EP3402090A4 (en) 2018-12-05
US11070260B2 (en) 2021-07-20
WO2017118337A1 (zh) 2017-07-13
CN115085786A (zh) 2022-09-20
US20200091974A1 (en) 2020-03-19
CN108476056A (zh) 2018-08-31
US11711121B2 (en) 2023-07-25
JP7070407B2 (ja) 2022-05-18
JP2019503094A (ja) 2019-01-31
US10530434B2 (en) 2020-01-07
EP3402090A1 (en) 2018-11-14
US20210242912A1 (en) 2021-08-05
EP3709532A1 (en) 202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6056B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US1213697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724641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ドップラー遅延コードブックベースの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およびcsiレポート
JP733532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ドップラーコードブックベースのプリコーディングおよびcsi報告
US1086858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8184455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EP3247164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n wi-fi
WO2017133434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