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4475B - 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24475B CN107524475B CN201610451212.0A CN201610451212A CN107524475B CN 107524475 B CN107524475 B CN 107524475B CN 201610451212 A CN201610451212 A CN 201610451212A CN 107524475 B CN107524475 B CN 1075244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vane
- turbine
- turbine guide
- moving part
- v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01D9/04—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forming ring or sector
- F01D9/041—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forming ring or sector using bla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其中涡轮导叶包括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9),所述固定部分(9)相对于涡轮机匣固定,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9)相连且位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一侧,所述可动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9)运动,以改变相邻两个所述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涡轮导叶的前缘或尾缘设置为可旋转的结构形式,本发明中将可动部分设置在涡轮导叶吸力面一侧,不影响涡轮导叶内部的冷却,涡轮导叶整个叶片从前缘到尾缘均可以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进行冷却,防止涡轮导叶的某些部位由于受到高温燃气的冲击而降低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背景技术
涡轮发动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随着运行工况的变化,其性能变化较为剧烈,尤其是在不同转速或不同进口条件(飞行马赫数等)下,其性能变化更加多样。而采用可变几何涡轮导叶,可以改变发动机压缩部件和涡轮部件的共同工作关系,使得压气机和涡轮都工作在较好状态,或保证压气机具有足够的稳定裕度;不仅如此,对于双转子涡轮发动机,通过改变低压涡轮导叶通流面积,还可以改变高低压转子的转速差,实现变循环功能,提高发动机效率,扩大发动机工作范围,因而可变几何涡轮导叶能改善发动机工作性能,扩大发动机工作范围。
为改变涡轮导叶通流面积,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可转导叶,通过旋转涡轮导叶,改变叶片安装角,以改变涡轮导叶通流面积。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可转导叶的密封系统复杂,冷却困难,一旦冷却不好,轴承与轴套之间会因高温膨胀而产生卡死问题,工作可靠性低;
(2)涡轮导叶工作在高温燃气中,一般需要利用冷气进行冷却,而可转导叶的叶片和上、下缘板分离,叶片仅仅通过转轴与上、下缘板相连,并且转轴一般比较细,很难通过在转轴上布置冷气通道的方式向涡轮导叶内部提供冷气,这给涡轮导叶的冷却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现有技术中均未能很好的考虑冷却问题;
(3)对于进出口径向变化较为剧烈的涡轮,其可转导叶因与上、下缘板干涉而不能被采用;
(4)可转导叶因与上、下缘板存在间隙,气流易通过该间隙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造成泄漏,带来泄漏损失,降低涡轮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转涡轮导叶冷却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涡轮导叶,包括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相对于涡轮机匣固定,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相连且位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一侧,所述可动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运动,以改变相邻两个所述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分构成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的部分轮廓,所述可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凸起高度能够通过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而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分设有间隙,和/或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之间设有间隙,以使进入所述涡轮导叶内部的冷气通过所述间隙在所述涡轮导叶的外表面形成冷气膜。
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可动导叶段,至少两个所述可动导叶段共同形成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的部分轮廓,所述可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凸起高度通过所述可动导叶段的运动而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可动部分包括第一可动导叶段和第二可动导叶段,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部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的第二端相互搭接,以使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的第二端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可动部分连接;或者
所述驱动机构与至少两个所述可动导叶段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在该所述可动导叶段与另一个所述可动导叶段之间;
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可动部分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涡轮导叶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驱动机构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二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可动部分通过第一连接轴连接,以使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上缘板和下缘板,所述上缘板和所述下缘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涡轮导叶的两端,并与所述固定部分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上缘板和涡轮机匣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缘板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涡轮,包括上述的涡轮导叶。
进一步地,还包括机匣,所述涡轮导叶还包括上缘板和下缘板,所述机匣与所述上缘板之间设有冷气通道,冷气能够通过所述冷气通道和设置在所述上缘板的冷气孔进入所述涡轮导叶内部的空腔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航空发动机,包括上述的涡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中涡轮导叶包括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固定部分相对于涡轮机匣固定不动,可动部分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分运动,以改变相邻两个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从而实现涡轮导叶通流面积的可调节性,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涡轮导叶的前缘或尾缘设置为可旋转的结构形式,本发明中将可动部分设置在涡轮导叶吸力面一侧,不影响涡轮导叶内部的冷却,涡轮导叶整个叶片从前缘到尾缘均可以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进行冷却,防止涡轮导叶的某些部位由于受到高温燃气的冲击而降低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涡轮导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涡轮导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的涡轮导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中:1、8-铰链,2-第一可动导叶段,3-第一连接轴,4、11-传动臂,5-轴臂,6-第二可动导叶段,7-转轴,9-固定部分,10-第二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发明人经过分析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可变几何涡轮导叶一般采用可转导叶,可转导叶一般位于涡轮导叶的尾缘,以通过可转导叶的旋转改变相邻两个涡轮叶片之间的喉口面积。但是,由于涡轮导叶的尾缘较为狭窄,不便于在尾缘部分开设冷气孔或采取其他冷却措施;而且尾缘部分与上、下缘板分离,仅通过转轴与上、下缘板相连,而转轴一般较细,很难通过在转轴上设置冷气通道的方式对尾缘进行冷却。而在涡轮导叶工作过程中,尾缘部分存在高温区域,若不采取冷却措施,尾缘部分在高温冲击下其结构容易受到损坏,甚至导致整个涡轮导叶的寿命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的涡轮导叶,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涡轮导叶包括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9,所述固定部分9相对于涡轮机匣固定,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9相连且位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一侧,优选地,所述可动部分位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一侧的中部,所述可动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9运动,以改变相邻两个所述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
上述实施例中,涡轮导叶包括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9,固定部分9相对于涡轮机匣固定不动,可动部分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分9运动,如图2和图3所示,以改变相邻两个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从而实现涡轮导叶通流面积的可调节性,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涡轮导叶的前缘或尾缘设置为可旋转的结构形式,本发明中将可动部分设置在涡轮导叶吸力面一侧,不影响涡轮导叶内部的冷却,涡轮导叶整个叶片从前缘到尾缘均可以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进行冷却,防止涡轮导叶的某些部位由于受到高温燃气的冲击而降低寿命。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动部分构成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的部分轮廓,所述可动部分和所述固定部分9一起构成所述涡轮导叶的整个轮廓,所述可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凸起高度能够通过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而改变,即涡轮导叶的整体轮廓会发生改变,由于发生改变的位置主要在涡轮导叶的吸力面,压力面轮廓不发生改变,因此在两个相邻的涡轮导叶中,前一涡轮导叶的压力面与后一涡轮导叶的吸力面之间的喉口面积就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相邻两个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从而改变涡轮的做功能力,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提高发动机效率,扩大发动机的工作范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可动部分包括涡轮导叶吸力面的一部分,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全部和吸力面的剩余部分均为固定部分。
为了增强冷却效果,所述可动部分设有间隙,和/或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之间设有间隙,即,可以在可动部分与固定部分9之间的连接处设置间隙,也可以在可动部分内设置间隙,以使进入所述涡轮导叶内部的冷气通过所述间隙在所述涡轮导叶的外表面形成冷气膜,冷气膜可以减少高温燃气对涡轮导叶表面的冲击。
另外,固定部分9上也可以设置上述间隙,以在涡轮导叶的外表面形成冷气膜,固定部分9还可以采用设置气膜孔等其他冷却方式,以减少高温冲击,提高涡轮导叶的寿命。
作为可动部分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可动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可动导叶段,可动导叶段优选地自涡轮导叶的叶尖延伸至叶根,至少两个所述可动导叶段共同形成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的部分轮廓,所述可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凸起高度(即涡轮导叶自压力面到吸力面的厚度)通过所述可动导叶段的运动而改变。
作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可动部分包括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部分9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二端相互搭接,以使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二端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部分9均通过铰链1、8铰接。
为方便实现可动部分的转动,涡轮导叶还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可以是涡轮机匣外的动力系统,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可动部分连接,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可动部分运动。
所述涡轮导叶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传动机构优选地设置在所述空腔内。这样,在向涡轮导叶的空腔内通入冷气时,冷气可以一并对传动机构进行冷却,防止传动机构由于高温影响而损坏,保证工作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传动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可以为连杆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或凸轮传动机构。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传动机构,连杆传动机构的重量较轻,能够避免增加涡轮导叶的整体重量,并且传动机构也处于高温环境中,连杆传动机构更加方便冷却。
作为传动机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4、11,所述驱动机构通过转轴7与所述第一连杆5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与所述第二连杆4、11通过第二连接轴10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11与所述可动部分通过第一连接轴3连接,以使所述转轴7通过所述第一连杆5和所述第二连杆4、11带动所述第一连杆5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当可动部分包括多个可动导叶段时,第二连杆与可动导叶段的个数可以相同,每个第二连杆与一个对应的可动导叶段相连,并用于驱动对应的可动导叶段运动;第二连杆与可动导叶段的个数也可以不同,每个第二连杆与其中一个可动导叶段连接,并用于驱动对应的可动导叶段运动,其他未与第二连杆连接的可动导叶段可以与连接有第二连杆的可动导叶段通过传动机构连接,以在连接有第二连杆的可动导叶段运动的同时,通过该传动机构带动未与第二连杆连接的可动导叶段运动。
如图1所示,转轴7与第一连杆5连接,转轴7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杆5转动;第一连杆5与第二连杆4和第二连杆11通过第二连接轴10,第二连杆4和第二连杆11均可以绕第二连接轴10相对于第一连杆5转动;第二连杆4通过第一连接轴3与第二可动导叶段6连接,第二连杆4可以驱动第二可动导叶段6绕铰链8相对于固定部分9转动;第二连杆11通过第一连接轴3与第一可动导叶段2连接,第二连杆11可以驱动第一可动导叶段2绕铰链1相对于固定部分9转动。
作为传动机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涡轮导叶还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至少两个所述可动导叶段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在该所述可动导叶段与另一个所述可动导叶段之间,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可动部分运动。
具体地,比如转轴7可以与可动部分中的一个可动导叶段固定连接或者一体设置,传动机构连接在多个可动导叶段之间,通过转轴7的转动带动该可动导叶段转动,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另一可动导叶段转动,从而改变涡轮导叶的厚度,进而改变相邻两个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传动机构也可以设置在涡轮导叶内部的空腔内,传动机构可以为连杆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或凸轮传动机构,这里不再赘述。
涡轮导叶还包括上缘板和下缘板,所述上缘板和所述下缘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涡轮导叶的两端,并与所述固定部分9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即,涡轮导叶与上缘板和下缘板并不是分离的,涡轮导叶与上缘板和下缘板之间不存在间隙,这不仅可以避免气流从压力面流向吸力面,避免泄漏损失,提高涡轮效率,还可以通过设置冷气通道使涡轮机匣外的冷气进入涡轮导叶的内部,采取冷却措施后,各旋转连接处的轴承与轴套之间可以避免由于高温膨胀而引起的卡死问题,提高工作可靠性。
所述转轴7的一端穿过所述上缘板和涡轮机匣上的轴套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转轴7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缘板连接,具体地,转轴7的另一端可以与下缘板上的轴承座连接。转轴7的这种安装方式,既可以避免转轴7与上缘板和下缘板之间的干涉,还可以方便对转轴7自身的冷却。
基于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的涡轮导叶,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涡轮,包括上述的涡轮导叶。该涡轮还包括机匣,所述涡轮导叶还包括上缘板和下缘板,所述机匣与所述上缘板之间设有冷气通道,冷气能够通过所述冷气通道和设置在所述上缘板的冷气孔进入所述涡轮导叶内部的空腔内。
上述涡轮可以应用于各类航空发动机中。本发明涡轮导叶各实施例所能够带来的积极效果均适用于涡轮及航空发动机,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涡轮导叶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涡轮导叶包括固定部分9、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固定部分9、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共同组成设有内部空腔的涡轮导叶。固定部分9与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通过铰链1、8依次连接构成整个叶型。其中,固定部分9与涡轮导叶的上、下缘板为一体,第一可动导叶段2与固定部分9通过铰链1相连,其可绕铰链1旋转;第二可动导叶段6与固定部分9通过铰链8相连,其可绕铰链8旋转
用于调节可动部分的转轴7位于涡轮导叶内,转轴7通过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接轴10与第二连杆4、11连接,第二连杆4、11与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通过第一连接轴3连接,以通过第二连杆4、11带动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转动,从而改变叶片间的喉部面积,实现通流面积的调节功能。该涡轮导叶中,叶片的大部分结构固定不变,吸力面(叶背)包括可动部分,通过调节转轴7转动调节该涡轮导叶叶片的吸力面(叶背)位置,改变叶片之间的通流面积。
该实施例中,转轴7的下端安装在下缘板上,上端穿过上缘板和涡轮机匣上的轴套与位于涡轮机匣外的驱动机构连接,转轴7可以通过机匣外的作动系统来实现其转动。涡轮冷气通过外机匣与上缘板之间的通道,经涡轮导叶上缘板中的冷气孔进入涡轮导叶的内部空腔,用于冷却涡轮导叶内部的可动部件、连接轴及各部分叶片的连接铰链,使其均保证可靠工作;固定部分9与第一可动导叶段2及第二可动导叶段6之间,第一可动导叶段2与第二可动导叶段6之间,均存在微小隙缝,因涡轮导叶内部高压冷气与外部燃气的压力差,冷气通过隙缝可在涡轮导叶的外壁面形成冷却气膜。另外,制造时,设有上、下缘板的可调涡轮导叶可以以单个叶片为一组,也可多个为一组一起加工制造。
如图2所示,为可动部分运动之前的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二端与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二端相互接触,并且没有重叠部分,相邻两个涡轮导叶之间的喉部面积较小;
如图3所示,为可动部分运动之后的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可动导叶段2与第二可动导叶段6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叠搭接部分,在该状态下,相邻两个涡轮导叶之间的喉部面积增大,实现了涡轮级通流能力的可调节性能,改善涡轮不同工况下部件性能匹配,提高发动机稳定性和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以及降低涡轮前温度。
通过对本发明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发明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1)通过设置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可以改变涡轮导叶的通流面积,可改善发动机非设计点性能,提高压气机喘振裕度、使发动机匹配在较高效率区域,进而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还可降低发动机起飞状态涡轮前温度;
(2)由于不改变涡轮导叶的整体结构,且用于调节的转轴位于涡轮导叶叶片的内部,可采用冷气冷却,因而不存在可转导叶密封系统复杂以及轴承与轴套之间因高温膨胀易产生卡死问题,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3)由于采用空心叶片,且整体结构未做大修改,因而不影响涡轮叶片冷却,解决了可转导叶冷却困难问题;
(4)对于进出口径向变化较为剧烈的涡轮,其可转导叶因与上、下缘板干涉而不能被采用,但本发明中因可动部分仅为叶片吸力面(叶背)的多个可动导叶段,其位置变化较小,基本不存在与上、下缘板干涉问题;
(5)本发明因固定部分与上、下缘板固定连接,因而不存在由压力面通向吸力面的间隙,因而不存在泄漏损失,提高涡轮效率;
(6)本发明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方便。
综上,本发明涡轮导叶的实施例解决了现有涡轮发动机中涡轮可转导叶系统所存在的密封系统复杂、工作可靠性低、冷却困难、因上下端壁泄漏而效率下降等问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2)
1.一种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动部分和固定部分(9),所述固定部分(9)相对于涡轮机匣固定,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9)相连且位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一侧,所述可动部分构成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的部分轮廓,所述可动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9)运动,以改变相邻两个所述涡轮导叶之间的通流面积,所述可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凸起高度能够通过所述可动部分的运动而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分设有间隙,和/或所述可动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9)之间设有间隙,以使进入所述涡轮导叶内部的冷气通过所述间隙在所述涡轮导叶的外表面形成冷气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可动导叶段,至少两个所述可动导叶段共同形成所述涡轮导叶的吸力面的部分轮廓,所述可动部分相对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压力面的凸起高度通过所述可动导叶段的运动而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分包括第一可动导叶段(2)和第二可动导叶段(6),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固定部分(9)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二端相互搭接,以使所述第一可动导叶段(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可动导叶段(6)的第二端之间形成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可动部分连接;或者
所述驱动机构与至少两个所述可动导叶段中的一个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在该所述可动导叶段与另一个所述可动导叶段之间;
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可动部分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导叶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传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可动部分连接,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5)和第二连杆(4,11),所述驱动机构通过转轴(7)与所述第一连杆(5)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与所述第二连杆(4,11)通过第二连接轴(10)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11)与所述可动部分通过第一连接轴(3)连接,以使所述转轴(7)通过所述第一连杆(5)和所述第二连杆(4,11)带动所述第一连杆(5)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涡轮导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缘板和下缘板,所述上缘板和所述下缘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涡轮导叶的两端,并与所述固定部分(9)固定连接,所述转轴(7)的一端穿过所述上缘板和涡轮机匣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转轴(7)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缘板连接。
10.一种涡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涡轮导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涡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匣,所述涡轮导叶还包括上缘板和下缘板,所述机匣与所述上缘板之间设有冷气通道,冷气能够通过所述冷气通道和设置在所述上缘板的冷气孔进入所述涡轮导叶内部的空腔内。
12.一种航空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涡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51212.0A CN107524475B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51212.0A CN107524475B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24475A CN107524475A (zh) | 2017-12-29 |
CN107524475B true CN107524475B (zh) | 2019-07-26 |
Family
ID=60734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51212.0A Active CN107524475B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5244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95041B (zh) * | 2017-09-30 | 2021-10-19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变循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
CN109404546B (zh) * | 2018-12-16 | 2020-12-01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一种发动机模式选择机构中的密封结构及设计方法 |
CN112855285B (zh) * | 2019-11-28 | 2023-03-24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涡轮叶片和航空发动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40522A (zh) * | 2004-08-25 | 2006-03-01 | 通用电气公司 | 折转角和安装角都可变的翼面和方法 |
EP2905425A1 (en) * | 2014-02-06 | 2015-08-12 |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Variable vane and seal arrangem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49736B2 (en) * | 2008-12-29 | 2016-02-02 |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Inlet guide vanes and gas turbine engine systems involving such vanes |
-
2016
- 2016-06-21 CN CN201610451212.0A patent/CN1075244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40522A (zh) * | 2004-08-25 | 2006-03-01 | 通用电气公司 | 折转角和安装角都可变的翼面和方法 |
EP2905425A1 (en) * | 2014-02-06 | 2015-08-12 |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Variable vane and seal arrangem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24475A (zh) | 2017-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15819B2 (en) | Variable area turbine arrangement with secondary flow modulation | |
JP6483074B2 (ja) | 遠心圧縮機を有するタービンエンジンの空気流を適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の実施のためのディフューザ | |
CN107524475B (zh) | 涡轮导叶、涡轮及航空发动机 | |
US10012103B2 (en) | Guide vane | |
JP5415532B2 (ja) | ターボ機械圧縮機の流路内への空気注入 | |
US6932565B2 (en) | Turbine | |
KR970044624A (ko) | 가변 주기 가스터빈 엔진 | |
KR20060046675A (ko) | 가변 형상 터빈 | |
JP2005299660A5 (zh) | ||
EP0072701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ass flow rate in rotary compressors | |
JPH06299860A (ja) | 半径流排ガスターボ過給機タービン | |
CN107084007A (zh) | 具有横贯孔的翼型件 | |
BR102016014573A2 (pt) | conjunto de atuação para um ventilador de afastamento variável e mecanismo motor de turbina a gás | |
CN109595041B (zh) | 变循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 |
US10612410B2 (en) | Low compressor having variable vanes | |
USRE32756E (en) | Pre-swirl inlet guide vane for compressor | |
EP3190260B1 (en) | Tangential on-board injectors for gas turbine engines | |
US20170234152A1 (en) | Variable low turbine vane with aft rotation axis | |
JP5533412B2 (ja) | 圧縮機 | |
JP5533421B2 (ja) | ターボ圧縮機 | |
CN109386313A (zh) | 一种可调涡轮导向叶片端壁结构、机匣端壁结构及涡轮 | |
EP2946081B1 (en) | Variable area vane arrangement for a turbine engine | |
JPH10299403A (ja) | 可変容量形ラジアル式タービン | |
CN206668337U (zh) | 用于涡轮增压器的喷嘴环组件及其与涡壳之间的密封结构 | |
CN109415948A (zh) | 具有可变入口导向叶片的双卷轴工业燃气涡轮发动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