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9259A - 电子音响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音响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09259A CN107409259A CN201580078260.3A CN201580078260A CN107409259A CN 107409259 A CN107409259 A CN 107409259A CN 201580078260 A CN201580078260 A CN 201580078260A CN 107409259 A CN107409259 A CN 1074092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ice coil
- oscillating plate
- yoke
- intermediate region
- coil loudspea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BGPVFRJUHWVFKM-UHFFFAOYSA-N N1=C2C=CC=CC2=[N+]([O-])C1(CC1)CCC21N=C1C=CC=CC1=[N+]2[O-] Chemical compound N1=C2C=CC=CC2=[N+]([O-])C1(CC1)CCC21N=C1C=CC=CC1=[N+]2[O-] BGPVFRJUHWVFK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46998 Trag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50142 Auricul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730 Ficus caric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25361 Ficus caric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6894 Primula auricul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9 cha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244 mal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750 rub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79 rub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54 tympanic membra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04R7/06—Plane diaphrag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6—Constr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8—Micro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2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 H04R7/125—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ections or layer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uperposed layers in contac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4—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corrugated, pleated or ribb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04R9/063—Loudspeak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coustic dr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作为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特别是,可以在低音域播放高品质的声音。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包括筒形轭铁(29);驱动磁铁(33),其相对轭铁(29)在周向面对地设置;振动板(37),其在轭铁(29)的前端部侧上与轭铁(29)和驱动磁铁(33)面对地固定;音圈(43),其固定于振动板(37)的一个面上。振动板(37)中的中间区域(37a)比包围该中间区域(37a)的外周区域(37b)难以挠曲。音圈(43)插入驱动磁铁(33)和轭铁(29)之间,通过施加在两端引线(43a)上的声音信号,使振动板(37)振动。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经由振动板(37)的中间区域(37a)导出至外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特别是涉及佩戴于使用者的耳朵、头部上的耳机和头戴式耳机,以及大型的扬声器等的扬声装置,进一步地,可作为麦克风使用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佩戴于使用者耳朵上的扬声装置,人们熟知的结构为,如图9所示,在设置于外壳主体1内的杯状轭铁3的内部固定圆柱状驱动磁铁5的一个端面,薄的振动板7固定于轭铁3的前端,该振动板7与驱动磁铁5的另一端面间隔面对,固定于振动板7上的圆筒状音圈9以稍有间隔的方式插入到驱动磁铁5的外周。
外壳主体1由漏斗状的基部1a和覆盖其前端(图9中的右端)的前面罩1b构成,在从前面罩1b突出的传音筒体11的外周上,嵌有柔性耳塞(耳垫、听筒)13。
另外,图9中的标号15表示导出至外部的线缆,其结扣15a位于基部1a的内部。
在该扬声装置中,使振动板7振动的驱动部17通过驱动磁铁5和音圈9而形成,从外部通过线缆15对音圈9施加声音信号,由此,使振动板7振动而产生声音,形成的声音从振动板7前面的传音筒体11向外部传播。
作为实际制品的扬声装置结构,例如外耳道插入型的耳机装置,在由使用者的耳屏19、对耳屏21、耳甲23所包围的耳甲腔25中,以振动板7接近耳甲23的方式插入外壳主体1,并且在从耳甲腔25向鼓膜(未图示)延伸的外耳道27的内壁上,弹性地抵接耳塞13而使用。
在实际制品中,具有如上述图9所示的传音筒体11的中心轴与振动板7的中心轴对齐的同轴型;以及未图示的传音筒体11的中心轴倾斜地设定在振动板7的中心轴上的非同轴型。图9表示耳机装置佩戴于左耳上的状态。
但是,作为耳机的公知例,包括JP特开2010-283643号文献(专利文献1),作为扬声装置的公知例,包括JP特开平11-168799号文献(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0-283643号文献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11-168799号文献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扬声装置中,如图10A所示,人们熟知有,例如,从音圈9的根部的1个部位,将两端引线9a导出至外部空间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对两端引线9a施加声音信号以使音圈9发生位移振动时,对于声音的播放将产生下述影响。
即,在图10A所示的结构中,在音圈9中的两端引线9a的导出位置P1和与其构成对角的对角位置P2中,主要地,由于作用于振动板7上的两端引线9a的负荷的有无,在振动板7中,与两端引线9a的导出位置P1侧相比较,对角位置P2侧更容易发生较大位移。
我们得知,这容易对声音的播放产生影响,在较宽的频带中高品质地播放声音的方面具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如图10B所示,还存在将两端引线9a从音圈9的1个部位伸出到振动板7的外侧位置P3,并且在到外侧区域P3的振动板7的外周区域(波状边缘(corrugation edge)部)上,通过柔性的粘接剂(图中省略)固定两端引线9a的结构;或者,虽未图示,还有从音圈的2个部位伸出两端引线的结构。
两端引线9a从音圈9伸出的部位可以为1个部位、也可以为2个部位,在振动板7振动时,若为1个部位,则该点容易产生振动板7的滚动运动的节;若为2个部位,则在连接2个部位的线上容易产生振动板7的滚动运动的节。
习知地,这些是在声音信号的输入较大时,导致失真率的增加、或过渡响应特性的恶化、甚至差拍噪声等振动异常的原因,在较宽的频带中高品质地播放声音的方面具有改进的余地。
于是,本发明人追求进一步的高品质化,深入研究了各种方案,其结果是发现了新的结构,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具有较宽的频带和优良的过渡响应特性,特别是能够在低音域进行高品质的声音播放。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筒形的轭铁;驱动磁铁,该驱动磁铁以相对该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该驱动磁铁与该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薄的振动板,该振动板在该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上,以与上述轭铁和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具有中间区域和包围该中间区域的外周区域;音圈,该音圈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其以包围上述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振动板在轭铁侧的一个面上,上述音圈插入上述驱动磁铁和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施加于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使该振动板振动,上述振动板形成为上述中间区域具有比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该音圈具有两端引线,该两端引线经由上述振动板的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可以是,来自上述音圈的两端引线至少在上述中间区域直接固接在振动板上的结构。
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可以是,上述两端引线固接在上述振动板的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的结构。
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可以是,上述两端引线穿过贯通形成于上述振动板的凹部中的小孔并导出至外部的结构。
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2结构为,以同轴叠置的方式设置第1扬声部和第2扬声部。
该第1扬声部包括:筒形的第1轭铁;第1驱动磁铁,该第1驱动磁铁以相对上述第1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该第1驱动磁铁与第1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薄的共用的振动板,其在上述第1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上,以与上述第1轭铁和第1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并具有中间区域和包围该中间区域的外周区域;第1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该第1音圈以包围上述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共用的振动板在第1轭铁侧的一个面上,该第1音圈插入上述第1驱动磁铁和第1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施加在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使上述共用的振动板振动,上述共用的振动板形成为上述中间区域具有比上述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上述第1音圈具有上述两端引线,其经由上述共用的振动板的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另外,上述第2扬声部共用上述共用的振动板,其包括:筒形的第2轭铁,该第2轭铁与上述第1轭铁同轴设置并夹持上述共用的振动板;第2驱动磁铁,该第2驱动磁铁面对上述共用的振动板,并且以相对上述第2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上述共用的振动板侧,第2驱动磁铁与第2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第2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该第2音圈以包围上述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该共用的振动板在第2轭铁侧的一个面上,该第2音圈插入上述第2驱动磁铁和第2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作为其相位与上述第1音圈上的声音信号相反的声音信号而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在与上述第1音圈相同的方向上,使上述共用的振动板振动,该第2音圈包括上述两端引线,其经由共用的振动板的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另外,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3结构为,将第1扬声部和第2扬声部以同轴叠置的方式设置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
上述第1扬声部包括:筒形的第1轭铁;第1驱动磁铁,其以相对上述第1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该第1驱动磁铁与上述第1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薄的第1振动板,其在上述第1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上,以与上述第1轭铁和第1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且具有第1中间区域和包围该第1中间区域的第1外周区域;第1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该第1音圈以包围上述第1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该第1振动板在第1轭铁侧的一个面上,并插入上述第1驱动磁铁和第1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施加在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使上述振动板振动,上述第1振动形成为板上述第1中间区域具有比上述第1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该第1音圈具有上述两端引线,其经由上述第1振动板的第1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另外,上述第2扬声部包括:筒形的第2轭铁,其与上述第1轭铁同轴设置并夹持上述第1振动板;第2驱动磁铁,其面对上述第1振动板,并且以相对上述第2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上述第1振动板侧,第2驱动磁铁与第2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薄的第2振动板,其在上述第2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上,与上述第2轭铁和第2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并且与第1振动板以稍有空间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该第2振动板包括第2中间区域和包围该第2中间区域的第2外周区域;第2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该第2音圈以包围第2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第2振动板在第2轭铁侧的一个面上,该第2音圈插入上述第2驱动磁铁和第2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作为其相位与上述第1音圈上的声音信号相反的声音信号而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在与上述第1振动板相同的方向上,使上述第2振动板振动,上述第2振动板的上述第2中间区域具有比上述第2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上述第2音圈包括上述两端引线,其经由第2振动板的第2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2、第3结构,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在上述第1音圈中,来自上述第1音圈的两端引线至少直接固接在固定有上述第1音圈的振动板的中间区域,来自上述第2音圈的两端引线至少直接固接在固定有上述第2音圈的振动板的中间区域。
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2、第3结构,也可以是下述结构,来自上述第1音圈的两端引线直接固接在固定有上述第1音圈的振动板的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来自上述第2音圈的两端引线直接固接在固定有该第2音圈的振动板的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
另外,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3结构,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在上述振动板的中间区域,在上述振动板自身上形成抑制挠曲的弯曲部,或者与上述振动板重合地形成增强层,上述中间区域具有比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较大刚性。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中,由于包括具有比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的振动板,上述音圈的两端引线经由其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故而,与现有的两端引线伸出的结构相比较,能够防止振动板的滚动运动、确保振动板的顺利活塞运动,其结果是,可获得优良的过渡响应、低失真率、较宽的频带。特别是,能够在低的音域进行高品质的声音播放。
在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中,由于来自上述音圈的两端引线至少在上述中间区域直接固接在振动板上,故而能够确保两端引线可靠的保持状态,更加易于稳定特性,制造也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中,由于该两端引线固接在上述振动板的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故而,易于将粘接剂等保持在该中间区域,该两端引线的固接作业变得简单,进一步提高制造效率。
在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1结构中,由于该两端引线穿过贯通形成于上述振动板的凹部中的小孔并导出至外部,故而可以从该振动板的任意侧导出该两端引线,并且导出位置固定,易于稳定并维持频率特性。
在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2结构中,由于包括具有比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的共用的振动板,在第1、第2扬声部中,上述第1、第2音圈的两端引线经由共用的振动板的各自的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通过上述第1、第2音圈使共用的振动板在相同方向上振动,故而,在具有共用的振动板,将第1、第2扬声部同轴地叠层设置的结构中,既能够确保较大的输出,又可获得宽的频带和优良的过渡特性,特别是,可以在低音域进行高品质的声音播放。
在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第3结构中,由于上述第1、第2扬声部包括具有比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的第1、第2振动板,使第1振动板振动的第1音圈的两端引线经由该第1振动板的第1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使第2振动板振动的第2音圈的两端引线经由该第2振动板的第2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通过上述第1、第2音圈,使该第1、第2振动板在相同方向上振动,因此,在将第1、第2扬声部同轴地叠层设置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中,既能够进行较大的声音输出,又可获得较宽的频带和优良的过渡特性,特别是,可以在低音域进行高品质的声音播放。
在本发明的上述第2、第3结构中,由于来自该第1音圈的两端引线固接于其振动板的中间区域,来自该第2音圈的两端引线固接于其振动板的中间区域,因此,在采用共用的振动板的结构、或采用各自的第1、第2振动板的结构中,能够进行较大的声音输出,防止这些振动板的滚动运动,获得顺利的活塞运动,其结果是,可以获得优良的过渡响应、低失真率、较宽的频带。
在本发明的上述第2、第3结构中,由于来自上述第1音圈的两端引线固接在其振动板的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来自上述第2音圈的两端引线固接在其振动板的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因此,在采用各自的第1、第2振动板的结构中,能够进行较大的声音输出,并且易于将粘接剂等保持在其中间区域,该两端引线的固接作业也变得简单,进而提高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1结构的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图1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1结构中的振动板的透视图和示意图;
图3为图1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1结构以及现有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总谐波失真特性图;
图4为图1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1结构的过渡响应波形图;
图5为现有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过渡响应波形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1结构变形例子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2结构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第3结构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图9为将现有电子音响变换装置与使用例同时表示的剖视图;
图10为说明现有的和本发明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1、67 外壳主体;
1a 基部;
1b 前面罩;
3 轭铁;
5、33 驱动磁铁;
7、37 振动板;
9、43 音圈;
11 传音筒体;
13、49 耳塞(耳垫、听筒);
15 线缆;
15a 结扣;
17、45 驱动部;
19 耳屏;
21 对耳屏;
23 耳甲;
25 耳甲腔;
27 外耳道;
29 轭铁;
29a 凸缘部;
31a 大直径筒状部;
31b 小直径筒状部;
35 极片;
37a、63a 中间区域;
37b、63b 外周区域;
37c 凹部(弯曲部);
37d 增强层;
37e 小孔;
39、55 电路基板;
41 罩基板;
41a 小孔;
43a 两端引线;
47、53 控制磁铁;
51 支承座;
57 第1轭铁;
57a 第1凸缘部;
59 第1驱动磁铁;
63 第1极片;
64 共用的振动板;
65 第1音圈;
65a 第1两端引线;
65 第1电路基板;
71 第1驱动部;
73 第2轭铁;
73a 第2凸缘部;
75 第2驱动磁铁;
77 第2极片;
79 第2音圈;
81 第2电路基板;
83 第2驱动部;
85、91 保持筒;
87 第1振动板;
87a 第1中间区域;
87b 第1外周区域;
89 第2振动板;
89a 第2中间区域;
89b 第2外周区域;
A 第1扬声部;
B、C 第2扬声部;
P1、P2、P3、P4、P5 导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以扬声装置(比如,耳机装置)为例,对本发明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纵向剖视图。
在图1中,轭铁29由磁性体板材料加工成形呈筒状,具有将一个(图1中的上侧)开放端侧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环板状的凸缘部29a,该凸缘部29a的外周部以向稍上侧立起的方式弯曲形成,嵌合于外壳主体31的内部。
在轭铁29主体的外周,按照与其间隔开而与凸缘部29a重合的方式设置有筒状的驱动磁铁33。
在驱动磁铁33的图1中的下面,以重合的方式设置有由磁性体材料形成的环状的极片35,极片35的内周与轭铁29在图1中的下方的前端部侧隔着环状的空隙,在基本相同的标高位置实现周向上面对而置。
该极片35是用于获得高音质的磁通集中用部件(以下相同),但是这不是必需的,其可视为与驱动磁铁33相同。
轭铁29,驱动磁铁33及极片35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等同轴地固定而形成一体,从下方固定在凸缘部29a上。
在极片35的内周和与其间隔面对的轭铁29的前端部之间,通过来自轭铁29的磁通形成磁路;
振动板37如图2所示,是由现有已知的薄的绝缘薄膜材料形成的圆板状的振动膜,其包括使较宽的中间部呈圆顶状而稍稍鼓起形成的中间区域37a;以较窄的宽度呈同心圆状且呈环状而包围该中间区域37a的外周区域37b。图2A、图2B为振动板37分别以上下颠倒的方式图示的模样。
在振动板37的中间区域37a,设置折返形状、辐射状或同心圆状的肋等,将薄膜材料弯曲以形成弯曲部,中间区域37a具有难以挠曲的刚性。在中间区域37a的中心部,形成有图1中向下侧突出的凹部37c,该凹部37c也作为弯曲部从而有助于提高中间区域37a的刚性。
在外周区域37b,形成有称为所谓波纹(corrugation)边缘的放射状的细微凹凸条,但是与中间区域37a相比较,外周区域37b容易挠曲,针对振动柔性较高。
即,中间区域37a与外周区域37b相比具有更加难以挠曲的较强的刚性。优选地,中间区域37a具有外周区域37b的,例如2~5倍的较强的刚性。不过,能够确保具有中间区域37a的振动板37的良好振动的刚性范围才是重要的。
在振动板37上,除了在其自身上形成抑制中间区域37a挠曲的弯曲部之外,如图2C所示,还可为下述结构,在中间区域37a重叠形成另外的薄膜片、金刚石或红宝石等的涂层、铝或钛等的金属蒸镀层、溅射层等的增强层37d。通过上述结构,也可以使该中间区域37a具有比外周区域37b难以挠曲的较强的刚性。
如图1所示,振动板37相对轭铁29的开放端面(前端部)侧及极片5具有空间并覆盖它们,同时外周区域37b的整个外缘固定于极片35的外周缘上,由极片35支承。
在轭铁29的凸缘部29a的外面(图1中的上面)固定有电路基板39。通过未图示的线缆(参照图9),从电子设备(未图示)向电路基板39提供声音信号。
图1中的标号41表示罩基板,在该罩基板41中,贯通地形成小孔41a作为音质调整用的制动孔。
在振动板37中的一面侧(图1中的上面侧)中,在中间区域37a和外周区域37b的环状的边界,以包围中间区域37a的方式固定有圆筒状的音圈43的一个端面。
音圈43是由绝缘包覆的细绝缘导线卷成圆筒状而形成一体,其两端引线43a导出至形成于中间区域37a上的凹部37c,通过涂敷于凹部37c上的粘接剂(图示省略)直接固接于振动板37上。
两端引线43a在中间区域37a中,从音圈43的根部到凹部37c的多个部位例如3个部位,通过粘接剂(图示省略)而进行所谓的焊接从而局部地固接于振动板37上。
音圈43相对轭铁29和驱动磁铁33、极片35以稍有间隔的方式插入到轭铁29的外周和驱动磁铁33、极片35的内周之间,其相对轭铁29的外周和驱动磁铁33的内周以稍有间隔地呈环状面对而置。
来自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从振动板37的凹部37c以向外部立起的方式导出,并与电路基板39连接。另外,两端引线43a以具有富余度的方式通过空中布线向外部设立,故即使振动板37产生后述的振动也不会被施加应力。
通过对音圈43施加经由两端引线43a的声音信号,音圈43发生位移,振动板37进行振动驱动。
即,通过轭铁29、驱动磁铁33和音圈43,形成了使振动板37进行振动驱动的驱动部45,从而构成所谓的外磁型的扬声器。
上述外壳主体31包括嵌合有轭铁29、驱动磁铁33和极片35的大直径筒状部31a;以及从该大直径筒状部31a连续,且尺寸与轭铁29基本相同的小直径筒状部31b,并由绝缘性合成树脂一体地加工成形。
轭铁29、驱动磁铁33和极片35形成一体嵌入大直径筒状部31a内侧,固定并支承于大直径筒状部31a的内侧。
在外壳主体31中,从大直径筒状部31a到小直径筒状部31b的部分相对振动板37留有间隔并将其覆盖,而在该部分,控制磁铁47以下述方式固定,该方式为:控制磁铁47以夹持振动板37的方式与轭铁29面对而置,并且封闭小直径筒状部31b。
控制磁铁47具有与轭铁29的直径基本相同的外径的环板状,与驱动磁铁33或极片35并列地设置,与轭铁29相对的侧面按照与轭铁29同极性的方式进行磁化。
控制磁铁47具有下述功能,即,抑制并压缩从轭铁29到极片35的泄漏磁通的扩散,并且通过磁通密度的上升以减轻振动板37的驱动损失。
在上述结构的扬声装置中,在外壳主体31里,在大直径筒状部31a的外侧覆盖图中未示出的外罩等,并且在小直径筒状部31b的外周安上柔性的耳塞49,以作为耳机装置而形成制品。另外,在后述的第2结构及其后述结构中,省略耳塞的图示。
在这样的扬声装置中,通过向音圈43施加声音信号,驱动部45使振动板37振动发音,经由形成传音筒体的小直径筒状部31b将振动声音传播到外部。
另外,如上述的图9所示,在由耳屏19、对耳屏21、耳甲23所包围的耳甲腔25中收容外壳主体31,并且将前端的耳塞49插入外耳道27中以佩戴并使用本发明的扬声装置。
在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中,如图10C所示,由于来自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的导出位置P5即负荷位置位于振动板37的中间区域37a的中心部,故而,振动板37整体可以以活塞模式发生均匀的位移,能够以较宽的频带、优良的过渡响应波形,特别是在低音域进行高品质地播放声音。具体来说,能够容易分辨乐器等的播放声音。
进一步地,以下对其动作进行详细描述。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扬声装置中,由于两端引线43a从音圈43的根部伸出到振动板37的中间区域37a,并且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凹部37?上,从凹部37?通过空中布线而导出,故而,在振动板37动作时,因中间区域37a的两端引线43a的影响,例如两端引线43a的质量、刚度,会对振动板37施加机械负荷。
但是,对于音圈43内侧的中间区域37a来说,如图1所示,在中间区域37a设置折返部、凹部37c等弯曲部以强化并具有刚性,虽然会和音圈43同时进行上下振动,但其自身构成难以挠曲的不挠区域。
由此,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产生的负荷由作为不挠区域的中间区域37a的中心部来承受,难以遭受该负荷的影响,振动板37不会像现有的那样进行滚动运动,而是作为整体均匀地发生位移,从而有助于提高频率特性、过渡响应特性等。
另外,凹部37c不但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兼有作为振动板37的中间标记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扬声装置中,若要提高低频响应,会使振动板37的振动振幅变大,容易产生失真的增加、差拍噪声的发生等异常振动。
在现有的扬声装置中,如图10A所示,由于振动板7容易产生由两端引线9a的负荷造成的称为滚动的非平衡动作,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振动板7的设计,故一般为了一定程度上吸收振动板7振动时的失真,在相当于中间区域7a的部分也形成球形形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挠曲而进行振动。
此外,在现有的构造中,若是如本发明那样提高振动板43的刚性,则在挠曲的同时进行振动的外周区域37b部分产生更大的失真,容易产生异常振动声音等。
在本发明的结构中,由于难以产生滚动运动,故而即使对于外周区域37b也难以产生扭转等的失真,与现有结构相比较可大大地提高波状(corrugation)边缘部的设计自由度。而且,由于失真、差拍噪声等的发生较少,故而低音域的响应也能较自由地进行控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中,如图3的实线表示的总谐波失真特性那样,特别是在低音域之前呈现失真小的特性,在较宽的频带可进行高品质的声音播放。
另一方面,如图10A所示,在从音圈9的根部伸出两端引线9a的现有结构中,如图3的虚线所示的频率特性,低音域的总谐波失真特性容易恶化。
如图10B所示,使音圈9的两端引线9a伸出到振动板7的外周边缘的结构特性也与图10A的结构所呈现的特性相同。
另外,可知,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所呈现的过渡响应波形如图4所示,当施加了200Hz及1000Hz的短纯音(tone burst)信号时的输出信号波形的混乱较少,过渡响应波形良好。
另一方面,可知,在图10A的现有结构中,如图5所示,当施加了200Hz及1000Hz的短纯音(tone burst)信号时的输出信号波形产生较大的混乱,本发明的扬声装置改善了过渡响应波形。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中,由于在中间区域37a通过粘接剂等将来自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直接固接于振动板37上,故而可防止该两端引线43a和振动板37之间的摩擦,且难以使该两端引线43a损伤,特性也稳定。
另外,由于将两端引线43a经由振动板37的中间区域37a上形成的凹部37c并导出至外部,故而容易将粘接剂等保持在该中间区域37a,该两端引线43a的固接作业变得简单,除了具有上述的增强与中间部的标记功能外,还具有制造效率提高的附加优点。
在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中,如果来自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至少在中间区域37a固接于振动板37上,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不一定要求将两端引线43a在音圈43至中间区域37a之间粘接于振动板37上。
在上述本发明的扬声装置中,形成了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从中间区域37a的中间部伸出到外部的结构,但是,不必严格地要求为中间区域37a的中间部,例如,如图10C中的符号“φ”所示,也可以在凹部37c的宽度范围内伸出两端引线43a。要点为,如果在中间区域37a的中间针对扬声器外径的10%以内的范围内而伸出,即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下面对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1结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为表示第1结构的变形例的纵向剖视图。
在图6中,在将外壳主体31的小直径筒状部31b作为正面侧(图6中的下侧)时,针对由轭铁29、驱动磁铁33、极片35、振动板37及音圈43构成的图1的扬声器结构,使振动板37不朝向正面侧的小直径筒状部31b而朝向大直径筒状部31a的背面开放侧,轭铁29的凸缘部29a朝向小直径筒状部31b。
因此,轭铁29、外壳主体31、驱动磁铁33、极片35、振动板37及音圈43等主要构成元件,其实质上与配置相反的图1的结构相同,在图6的结构中,与图1共同的部分采用同一标号。
另外,关于图6的振动板37,中间区域37a具有大于外周区域37b的较强刚性难以挠曲的方面与上述的结构相同,但其图示方式与图1稍有不同。
在图6的结构中,轭铁29的凸缘部29a的周向边缘部,以与从大直径筒状部31a到小直径筒状部31b的平坦部分抵触的方式嵌入外壳主体31的内部,振动板37朝向大直径筒状部31a的开放端侧而设置。
在一体化的轭铁29、驱动磁铁33、极片35及振动板37的外周上,以间隔地覆盖振动板37的方式嵌合杯状的支承座51的侧壁内侧。支承座51以其侧壁外侧接触外壳主体31的大直径筒状部31a的内壁的方式嵌入而固定。
在支承座51的中间空位,与上述的控制磁铁47相同,与轭铁29面对的一侧以与轭铁29同极性的方式磁化的控制磁铁53,以在其与轭铁29之间夹持振动板37的方式,与轭铁29相对而固定。
在支承座51或控制磁铁53中,开设图中未示出的音质控制用的小孔。
在控制磁铁53的附近与电路基板39相同的电路基板55固定在支承座51上,音圈43的两端引线43a穿过贯通形成于振动板37的凹部37c上的小孔37e,导出至支承座51侧,并与电路基板55连接。
图6所示的第1结构的变形例中的其它结构、动作与上述的图1的第1结构相同,所获得的特性也相同。
另外,在第1结构的变形例中,由于两端引线43a穿过形成于该振动板37的凹部37c上的小孔37e导出至外部,故而在该振动板37中不限于音圈43的配置侧,还可以从其相反侧导出两端引线43a,而且导出位置也容易固定,可以维持稳定的宽的频率特性,且能够对应多种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2结构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2结构的纵向剖视图,该结构为,外磁型的第1扬声部A和第2扬声部B共用振动板而同轴地面对设置。
第1扬声部A具有与图6的扬声部类似的结构,其包括第1轭铁57、第1驱动磁铁59、第1极片61、共用的振动板63及第1音圈65,且固定于外壳主体67的内部。
第1轭铁57由磁性板材料加工成形为筒状,其具有第1凸缘部57a,该第1凸缘部57a为将一个(图7中的下侧)开放端侧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环板状,该第1凸缘部57a的外周部在稍下侧弯曲形成。
在第1轭铁57主体的外周上,与其间隔地以与第1凸缘部57a重合的方式设置筒状的第1驱动磁铁59。
在第1驱动磁铁59的图7中的上侧端面上,以重合的方式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环状的第1极片61,该第1极片61的内周在与第1轭铁57的图7中的上方的前端部侧相同的标高位置处,经由环状的空隙而在周向上面对而置。
该第1极片61也不是必需的,可视为与第1驱动磁铁59相同。
第1轭铁57、第1驱动磁铁59及第1极片6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粘接剂等同轴地固定,并且固定于第1凸缘部57a上而形成一体。
在第1轭铁57的第1凸缘部57a的外面(图7中的下面),固定有第1电路基板69。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线缆(参照图9),从电子设备(未图示)向第1电路基板69提供声音信号。
共用的振动板63以与上述的振动板37相同的方式形成,其具有与中间区域37a相同的中间区域63a、与外周区域37b相同且包围中间区域63a的环状的外周区域63b。共用的振动板63的图示与上述的振动板37不同。
在共用的振动板63中,中间区域63a具有大于外周区域63b的较强的刚性而难以挠曲,外周区域63b容易挠曲的方面与上述的第1结构相同。
共用的振动板63以具有空间的方式覆盖第1极片61和第1轭铁57的前端部侧,并且第1外周区域63b的外缘整体固定于第1极片61的外周缘。
在共用的振动板63的一面侧(图7中的下面侧),在第1中间区域63a和第1外周区域63b的环状的边界上,以包围第1中间区域63a的方式固定有与音圈43相同的圆筒状的第1音圈65中的一个端面侧。
在第1音圈65中,其第1两端引线65a从第1音圈65的根部导出至中间区域63a,通过已涂敷的粘接剂(图示省略)而固接保持。
第1两端引线65a在共用的振动板63上,在到达中间区域63a之前,在例如3个部位通过粘接剂(图示省略)固接于共用的振动板63上。
第1音圈65以与第1轭铁57和第1驱动磁铁59稍有间隔的方式插入到第1轭铁57的外周和第1驱动磁铁59的内周之间,第1轭铁57的外周和第1驱动磁铁59的内周以夹持第1音圈65的方式稍有间隔地呈环状面对而置。
来自第1音圈65的第1两端引线65a以从共用的振动板63的中间区域63a的中心部向外部下降的方式导出,经由第1电路基板69的空位连接至该第1电路基板69。
对第1音圈65施加经由第1两端引线65a的声音信号,由此使第1音圈65发生位移,共用的振动板63进行振动驱动。
即,通过第1轭铁57、第1驱动磁铁59及第1音圈65形成使共用的振动板63振动驱动的第1驱动部71,构成所谓的外磁型的第1扬声部A。
第2扬声部B包括第2轭铁73、第2驱动磁铁75、第2极片77、第2音圈79及上述的共用的振动板63,第2扬声部B以叠置于第1扬声部A上的方式重合而形成一体,固定于外壳主体67的内部。
第2轭铁73由磁性板材料加工成形为筒状,其具有第2凸缘部73a,该第2凸缘部73a为一个(图7中的上侧)的开放端侧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环板状,该第2凸缘部73a的外周部以稍上侧立起的方式弯曲形成为筒状。
在第2轭铁73的外周,以与其间隔开并与第2凸缘部73a重合的方式设置筒状的第2驱动磁铁75。
在第2驱动磁铁75的图7中的下面,以重合的方式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环状的第2极片77,第2极片77的内周在基本相同的标高位置处,经由环状的空隙而与第2轭铁73的图7中的下方的前端部侧在周向上相对。
该第2极片77也不是必需的,可视为与第2驱动磁铁75相同。
第2轭铁73、第2驱动磁铁75和第2极片77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粘接剂等同轴地固定,并且一体地固定于第2凸缘部73a上。
在第2极片77的内周和与其稍有间隔地面对而置的第2轭铁73的前端部之间,通过来自第2轭铁73的磁通形成磁路。
在第2轭铁73的第2凸缘部73a的外面(图7中的上面侧),固定有第2电路基板81,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线缆(参照图9),从电子设备(未图示)向第2电路基板81提供声音信号。
共用的振动板63以具有空间的方式覆盖第2极片77和第2轭铁73的前端部侧,并且其外周区域63b的整个外边缘以被第1、第2极片61、77的外周缘夹持的方式被第1、第2极片61、77支承。
在共用的振动板63的另一面侧(图7中的上面侧)上,以包围中间区域63a的方式固定有上述的第2音圈79。
在第2音圈79中,该第2两端引线79a从第2音圈79的根部延伸到第1中间区域63a,通过粘接剂(图示省略)而固接保持。
第2两端引线79a在共用的振动板63上,在到达中间区域63a之前,在例如3个部位通过粘接剂(图示省略)固接于共用的振动板63上。
第2音圈79以与第2轭铁73和第2驱动磁铁75稍有间隔的方式插入到第2轭铁73的外周与第2驱动磁铁75的内周之间,第2轭铁73的外周和第2驱动磁铁75的内周以夹持第2音圈79的方式稍有间隔地呈环状面对而置。
来自第2音圈79的第2两端引线79a,以从共用的振动板63的中间区域63a向外部立起的方式导出,连接至第2电路基板81。
经由第2两端引线79a到第2音圈79的声音信号以与到第1音圈65的相应信号相反的相位而提供,第2音圈79在与第1音圈79相同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共用的振动板63进行振动驱动。
另外,到第1扬声部A的声音信号的布线(未图示),穿过在纵向将大直径筒状部67a的内侧的一部分去掉而形成的部分,伸出到图7中的上部。
通过第2轭铁73、第2驱动磁铁75和第2音圈79,形成使共用的振动板63振动驱动的第2驱动部83,构成所谓的外磁型的第2扬声部B。
该第1、第2扬声部A、B,嵌于上述的圆筒状的保持筒85中而形成一体,并固定于外壳主体67的内部。
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2结构中的其它结构、动作与上述图1或图6的结构相同。
在该第2结构中,由于具有共用的振动板63,使外磁型的第1、第2扬声部A、B形成一体化,通过第1、第2扬声部A、B中共用的振动板63的上述优选的动作,既能够产生相同的频率特性,又能在较宽的频带,特别是在低音域进行高品质的声音播放。
而且,在第2结构中,由于第1、第2音圈65、79于相同方向发生位移以使共用的振动板63产生较大位移,因此能够播放较大的声音。
下面对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3结构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为表示本发明扬声装置的第3结构的纵向剖视图,该结构形成为包括:上述图7扬声装置第2结构中的第1扬声部A;及与第2扬声部B类似的第2扬声部C,两者具有各自的第1、第2振动板87、89。
即,第1振动板87与共用的振动板63一样具有第1中间区域87a和第1外周区域87b,其周缘部的全周固定在第1极片61的图8中的上侧开放端。在第1振动板87上固定有上述第1音圈65。
第2振动板89与共用的振动板61或第1振动板87一样具有第2中间区域89a和第2外周区域89b,以与第1振动板87稍有间隔的方式,其周缘部的全周固定在第2轭铁73的图8中的下侧开放端上。在第2振动板89上,在与第1音圈65重合的位置上,固定有上述的第2音圈79。
第1、第2振动板87、89的第1、第2中间区域87a、89a以与上述的振动板37的中间区域37a相同的方式形成,第1、第2外周区域87b、89b也以与上述的振动板37的外周区域37b相同的方式形成。
第1、第2振动板87、89之间在声学角度保持气密状态,但是,不必要求完全的气密状态。
图8中的标号91为保持筒,其内装填第1、第2极片61、77且连接保持它们,以便将外磁型的第1扬声部A和第2扬声部B相互连接。
将保持筒91嵌于外壳主体67的大直径筒部67a的内部,使第1、第2扬声部A、C保持在外壳主体67上。
第1、第2扬声部A、C中的其它结构、动作与图7扬声装置的第2结构基本相同。
在第3结构中,不但确保第1、第2扬声部A、C中的第1、第2的振动板87、89优选的动作,而且由于第1、第2振动板87、89之间保持在气密状态,且与图7的结构相同地使第1、第2振动板87、89在同一方向上而驱动发生位移,通过能够在较宽的频带,特别是在低音域播放高品质声音的2个第1、第2扬声部A、C,由此在良好地维持频率特性的状态下获得较大的播放声音。
而且,在第1或第2扬声部A、C的单体中,就扬声器的结构和振动板的形状来说,在输入信号较大时,第1和第2振动板87、89的动作在上(凸)方向和下(凹)方向不形成对称的振动,通常容易从振动的一侧发生变形,第1和第2振动板87、89的振动难以对称。
但是,在本发明的第3结构中,如上述那样,反向面对的第1和第2扬声部A、C的第1和第2振动板61、89同时地,并且在相同方向以相同的振幅进行振动,由此相互补偿变形,第1和第2振动板61、89的振动容易变得对称从而减少变形。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的第2、第3结构中,可以是来自第1、第2音圈65、79的两端引线65a、79a至少固接在共用的振动板63或者第1、第2振动板87、89的中间区域63a、87a、89a上的结构,也可以是经由中间区域63a、87a、89a上形成的凹部(在图7、图8中标号省略)并导出至外部的结构,都能够获得与第1结构等相同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扬声装置中,在具有2个扬声部A~C的情况下,只要来自第1音圈65的两端引线65a至少直接固接在固定有第1音圈65的振动板63、87的中间区域63a、87a上,来自第2音圈79的两端引线79a至少直接固接在固定有第2音圈79的振动板63、89的中间区域63a、89a上即可。
此外,在本发明的扬声装置中,不必要求第1和第2扬声部A~C分别为相同形状或同轴地设置,但是,通过呈相同形状或同轴地设置,可将共同的扬声部用于第1、第2扬声部A~C,易于降低价格并小型化,且易于获得所希望的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扬声装置中,轭铁和驱动磁铁中的任意者、位于内侧或外侧的外磁形或内磁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均是可能的,可以以相对轭铁而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驱动磁铁,在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与驱动磁铁之间形成磁路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扬声装置中,除了将由外壳主体31、67的小直径筒状部67b形成的传音筒体沿外壳主体(小直径筒状部)31、67的中心轴而突出形成的结构外,还可以是相对中心轴向倾斜方向而突出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可广泛地应用于头戴式耳机、大型的扬声器等的扬声装置,以及麦克风。
Claims (9)
1.一种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筒形的轭铁;
驱动磁铁,其以相对所述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所述驱动磁铁与所述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
薄的振动板,其在所述轭铁的所述筒形前端部上,以与所述轭铁和所述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并具有中间区域和包围该中间区域的外周区域;以及
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所述音圈以包围所述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振动板在所述轭铁侧的一个面上,并插入所述驱动磁铁和所述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通过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使所述振动板振动,其中,
所述振动板形成为,所述中间区域具有比所述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
所述音圈具有所述两端引线,该两端引线经由所述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音圈的所述两端引线至少在所述中间区域直接固接在所述振动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端引线固接在所述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端引线穿过贯通形成于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凹部中的小孔导出至外部。
5.一种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为将第1扬声部和第2扬声部以同轴叠置的方式设置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扬声部包括:
筒形的第1轭铁;
第1驱动磁铁,其以相对所述第1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1驱动磁铁与所述第1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
薄的共用的振动板,其在所述第1轭铁的所述筒形前端部上,以与所述第1轭铁及所述第1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并具有中间区域和包围所述中间区域的外周区域;以及
第1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所述第1音圈以包围所述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共用的振动板在所述第1轭铁侧的一个面上,并插入所述第1驱动磁铁和所述第1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使所述共用的振动板振动,其中,
所述共用的振动板,其形成为所述中间区域具有比所述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
所述第1音圈具有所述两端引线,该两端引线经由所述共用的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所述第2扬声部共用所述共用的振动板;其包括:
筒形的第2轭铁,其与所述第1轭铁同轴设置并夹持所述共用的振动板;
第2驱动磁铁,其面对所述共用的振动板,并且以相对所述第2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所述共用的振动板侧,所述第2驱动磁铁与所述第2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以及
第2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所述第2音圈以包围所述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共用的振动板在所述第2轭铁侧的一个面上,并插入所述第2驱动磁铁和所述第2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作为其相位与所述第1音圈上的声音信号相反的声音信号而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在与所述第1音圈相同方向上,使所述共用的振动板振动,其中,
所述第2音圈包括所述两端引线,其经由所述共用的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6.一种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为将第1扬声部和第2扬声部以同轴叠置的方式设置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扬声部包括:
筒形的第1轭铁;
第1驱动磁铁,其以相对所述第1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1驱动磁铁与所述第1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
薄的第1振动板,其在所述第1轭铁的所述筒形前端部上,以与所述第1轭铁及所述第1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并具有第1中间区域和包围所述第1中间区域的第1外周区域;以及
第1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而形成筒状,所述第1音圈以包围所述第1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1振动板在所述第1轭铁侧的一个面上,并插入所述第1驱动磁铁和所述第1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使所述第1振动板振动,其中,
所述第1振动板形成为所述第1中间区域具有比所述第1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
所述第1音圈具有所述两端引线,其经由所述第1振动板的第1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所述第2扬声部包括:
筒形的第2轭铁,其与所述第1轭铁同轴设置并夹持所述第1振动板;
第2驱动磁铁,其面对所述第1振动板,并且以相对所述第2轭铁在周向上面对的方式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1振动板侧,所述第2驱动磁铁与所述第2轭铁的筒形前端部之间形成磁路;
薄的第2振动板,其在所述第2轭铁的所述筒形前端部上,与所述第2轭铁及所述第2驱动磁铁的端面留有间隔地面对,并且以与第1振动板稍有空间间隔地面对的方式固定,并具有第2中间区域和包围所述第2中间区域的第2外周区域;以及
第2音圈,其通过卷绕细的绝缘导线形成筒状,所述第2音圈以包围所述第2中间区域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2振动板在所述第2轭铁侧的一个面上,并插入所述第2驱动磁铁和所述第2轭铁之间的环状空隙中,并且通过作为其相位与所述第1音圈的声音信号相反的声音信号而施加在该两端引线上的声音信号,于与上述第1振动板相同的方向,使上述第2振动板振动,其中,
所述第2振动板,其形成为所述第2中间区域具有比所述第2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刚性,
所述第2音圈包括所述两端引线,其经由所述述第2振动板的所述第2中间区域导出至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第1音圈的所述两端引线至少直接固接在固定有所述第1音圈的所述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来自所述第2音圈的所述两端引线至少直接固接在固定有所述第2音圈的所述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第1音圈的所述两端引线直接固接在固定有所述第1音圈的所述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来自所述第2音圈的所述两端引线直接固接在固定有所述第2音圈的所述振动板的所述中间区域上形成的凹部内,并导出至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在所述中间区域,在所述振动板自身上形成抑制挠曲的弯曲部,或者与所述振动板重合地形成增强层,所述中间区域具有比所述外周区域更加难以挠曲的较大刚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5/062090 WO2016170595A1 (ja) | 2015-04-21 | 2015-04-21 |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09259A true CN107409259A (zh) | 2017-11-28 |
CN107409259B CN107409259B (zh) | 2020-05-12 |
Family
ID=57143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7826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09259B (zh) | 2015-04-21 | 2015-04-21 | 电子音响变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34367B2 (zh) |
EP (1) | EP3267694A4 (zh) |
JP (1) | JP6363792B2 (zh) |
CN (1) | CN107409259B (zh) |
WO (1) | WO201617059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63366B2 (en) | 2016-12-21 | 2022-06-14 | Sony Corporation | Headphone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42337B2 (en) * | 2017-07-18 | 2020-01-21 |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 Moving coil microphone transducer with secondary port |
JP7062306B2 (ja) * | 2017-12-28 | 2022-05-06 | 東京音響株式会社 | スピーカ装置 |
JP6833738B2 (ja) * | 2018-01-29 | 2021-02-24 | 株式会社東芝 | 音響発生装置 |
CN110972038A (zh) * | 2019-12-31 | 2020-04-07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装置 |
JPWO2023166875A1 (zh) * | 2022-03-03 | 2023-09-07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8399A (zh) * | 2003-06-06 | 2005-11-1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扬声器的移动电话 |
US20060171555A1 (en) * | 2001-05-18 | 2006-08-03 | Brandt Eugene P | Loudspeaker having an inner lead wire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of protecting the lead wires |
US20080298629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Kun-Li Huang | Loudspeaker |
US7499555B1 (en) * | 2002-12-02 | 2009-03-03 | Plantronics, Inc. |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coustic stray field cancellation |
CN101883308A (zh) * | 2009-05-08 | 2010-11-10 | 宝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多功能微型喇叭 |
CN103167374A (zh) * | 2011-12-14 | 2013-06-19 | 富电电子(株) | 高功率微型扬声器 |
US20140056446A1 (en) * | 2012-08-27 | 2014-02-27 | AAC Microtech(Changzhou) Co., Ltd. | Micro-Speaker |
CN203590436U (zh) * | 2013-10-10 | 2014-05-07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扬声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99586A (ja) | 1992-01-20 | 1993-08-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スピーカ |
JP3510094B2 (ja) | 1997-12-04 | 2004-03-22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スピーカ装置 |
KR100896738B1 (ko) | 2000-12-26 | 2009-05-11 | 안데르스 사그렌 | 동심 동일 평면상의 다중 대역 전기 음향 변환기 |
EP1757161B1 (en) * | 2004-05-14 | 2016-11-30 | Sonion Nederland B.V. | Dual diaphragm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JP5288556B2 (ja) | 2009-06-05 | 2013-09-11 | 賢太 田中 | イヤホン装置 |
JP5826946B2 (ja) | 2012-10-16 | 2015-12-02 | 賢太 田中 | イヤホン装置 |
-
2015
- 2015-04-21 JP JP2017513863A patent/JP636379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4-21 CN CN201580078260.3A patent/CN10740925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4-21 US US15/564,970 patent/US1033436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4-21 EP EP15889835.3A patent/EP326769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4-21 WO PCT/JP2015/062090 patent/WO20161705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71555A1 (en) * | 2001-05-18 | 2006-08-03 | Brandt Eugene P | Loudspeaker having an inner lead wire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of protecting the lead wires |
US7499555B1 (en) * | 2002-12-02 | 2009-03-03 | Plantronics, Inc. |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coustic stray field cancellation |
CN1698399A (zh) * | 2003-06-06 | 2005-11-1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扬声器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扬声器的移动电话 |
US20080298629A1 (en) * | 2007-05-31 | 2008-12-04 | Kun-Li Huang | Loudspeaker |
CN101883308A (zh) * | 2009-05-08 | 2010-11-10 | 宝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多功能微型喇叭 |
CN103167374A (zh) * | 2011-12-14 | 2013-06-19 | 富电电子(株) | 高功率微型扬声器 |
US20140056446A1 (en) * | 2012-08-27 | 2014-02-27 | AAC Microtech(Changzhou) Co., Ltd. | Micro-Speaker |
CN203590436U (zh) * | 2013-10-10 | 2014-05-07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扬声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363366B2 (en) | 2016-12-21 | 2022-06-14 | Sony Corporation | Headphone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6170595A1 (ja) | 2017-11-30 |
WO2016170595A1 (ja) | 2016-10-27 |
EP3267694A1 (en) | 2018-01-10 |
US20180098155A1 (en) | 2018-04-05 |
CN107409259B (zh) | 2020-05-12 |
EP3267694A4 (en) | 2018-11-07 |
JP6363792B2 (ja) | 2018-07-25 |
US10334367B2 (en) | 2019-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77877B2 (ja) | 複数のダイアフラムを含むマルチレンジスピーカー | |
CN107409259A (zh) | 电子音响变换装置 | |
JP6005974B2 (ja) | 薄型ラウドスピーカ変換器用の強化振動板 | |
JP2004304512A (ja) | スピーカ | |
JP6029846B2 (ja) | ラウドスピーカ磁石組立体 | |
JP2020503768A (ja) | ブリッジエッジ方式の高解像電磁スピーカー | |
US10506346B2 (en) | Dome tweeter | |
JP4878625B2 (ja) | スピーカ装置 | |
JP6108649B2 (ja) | スピーカ装置 | |
JP6029845B2 (ja) | 薄型ラウドスピーカ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 |
JP7094015B2 (ja) | カナルタイプイヤホン | |
WO2003010997A1 (en) | Flat speaker of full-face driving | |
WO2024000693A1 (zh) | 同轴扬声器 | |
KR101848735B1 (ko) | 막대자석을 이용한 멀티 음역 재생이 가능한 스피커 | |
JP2004007331A (ja) | スピーカ | |
JP4134450B2 (ja) | スピーカ | |
JP2004312599A (ja) | スピーカ | |
JP2012044352A (ja) | スピーカー | |
JP2011166565A (ja) | スピーカ | |
WO2013076914A1 (ja) | スピーカおよびスピーカ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JPH10322795A (ja) | スピーカ装置 | |
JP7062306B2 (ja) | スピーカ装置 | |
JP4757746B2 (ja) | スピーカ用振動板、スピー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7623888A (zh) | 电声转换装置 | |
WO2019087375A1 (ja) | スピー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kyo audio Co.,Ltd. Address before: Rattan City,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ANAKA KENTA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