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综合预制管廊及其施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综合预制管廊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日趋繁复,甚至盘根错节,形成“地下面条问题”,管网设施增加或者维修,通信、供水、煤气等管道抢修使得城市路面像拉链一样不断地挖开和填埋,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城市运行秩序。
现在有人研发了现浇式地下管廊,将市政、电力、通讯、燃气、供水、中水、排水、热力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解决了检修旧管、敷排新管不断开挖路面的情况,但是现浇式地下管廊受施工现场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综合预制管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现浇式地下管廊,受施工现场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管状的预制方涵,所述预制方涵的内壁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所述预制方涵的轴向设置,多个所述预制方涵依次连接,且所述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连接孔中穿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使多个所述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相邻所述预制方涵之间设置有止水条。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方涵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预制方涵的另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凹槽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方涵的内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设置有电缆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PC棒。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现浇式地下管廊,受施工现场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预制方涵依次连接,并使多个预制方涵的连接孔一一对应,将连接件依次穿设于多个预制方涵的连接孔中,张拉连接件使多个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即制成智能综合预制管廊。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还包括防水处理工艺,所述防水处理工艺设置于多个预制方涵依次连接前,所述防水处理工艺为在预制方涵的端部设置止水条。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还包括施工前处理工艺,所述施工前处理工艺为在施工现场进行铺砂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还包括填缝处理工艺,所述填缝处理工艺设置于所述预制方涵之间依次紧密贴合之后,以防止相邻预制方涵之间的接缝处渗水。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还包括接缝处理工艺,所述接缝处理工艺设置于接缝处理工艺之后,以使施工路面恢复通行。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通过采用呈管状的预制方涵依次连接,以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起,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避免城市路面不断挖开和填埋;通过在多个预制方涵的的内壁分别设置连接孔,且多个预制方涵的连接孔一一对应,使得连接件能够依次穿过多个预制方涵的连接孔,以通过张拉连接件的使多个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有效避免了雨水的渗漏,保证了施工质量,改善了施工人员的施工环境,缩短了施工工期,减少了对施工对路面交通及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在施工现场,只需将多个预制方涵依次连接,并通过连接件张紧以将多个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即可完成施工,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和费用,并有效降低了施工噪音,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预制方涵是在工厂制作完成,无需现场浇筑,对于施工现场的气候和环境均无特殊要求,其施工质量更为可靠。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改善了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施工难度更低,安全系数更高,能够有效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单仓预制方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单仓预制方涵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所采用的双仓预制方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双仓预制方涵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标:100-单仓预制方涵;101-单仓连接孔;102-单仓定位凸起;103-单仓定位凹槽;104-单仓电缆支架;200-双仓预制方涵;201-双仓连接孔;202-双仓定位凸起;203-双仓定位凹槽;204-双仓电缆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城市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为此,需要统筹地下管线建设,在城市路面下建设综合管廊,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城市的运行秩序。
现在城市路面下的综合管廊多采用现浇式,即在施工现场一次浇注成型,由于现场施工环境和气候的限制,使得浇筑式综合管廊的振捣不密实或养护不佳,导致渗水和漏水现象严重。另外,现浇式综合管廊还需要在施工现场支模浇注,开槽面积大,所需工序多,施工工期长,现场管理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和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研制一种新型智能综合预制管廊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单仓预制方涵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单仓预制方涵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包括多个呈管状的单仓预制方涵100,单仓预制方涵100的内壁上设置有单仓连接孔101,单仓连接孔101沿单仓预制方涵100的轴向设置,多个单仓预制方涵100依次连接,且单仓连接孔101一一对应,单仓连接孔101中穿设有连接件(未图示),连接件使多个所述单仓预制方涵100依次紧密贴合。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通过采用呈管状的单仓预制方涵100依次连接,以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起,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避免城市路面不断挖开和填埋;通过在多个单仓预制方涵100的的内壁设置单仓连接孔101,且多个单仓预制方涵100的单仓连接孔101一一对应,使得连接件能够依次穿设于多个单仓预制方涵100的单仓连接孔101中,通能够过张拉连接件使多个单仓预制方涵100依次紧密贴合,有效避免了雨水的渗漏,保证了施工质量,改善了施工人员的施工环境,缩短了施工工期,减少了对施工对路面交通及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提供的单仓预制方涵100可以在内壁的不同位置分别设置多个单仓连接孔101,以使得单仓预制方涵100的内壁能够穿设多个连接件,以增大连接件的张紧力,使得多个单仓预制方涵100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更稳定。
为了进一步增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防渗水效果,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相邻单仓预制方涵100之间设置有止水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止水条是一种遇水膨胀的胶条,其可以利用自身的粘性,直接粘贴在单仓预制方涵100的端部,遇水后体积膨胀以堵塞相邻单仓预制方涵100之间的空隙,从而避免相邻单仓预制方涵100质检的接缝处出现渗漏现象,以使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防渗漏效果更佳。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仓预制方涵100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单仓定位凸起102,另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单仓定位凹槽103,单仓定位凸起102与单仓定位凹槽103相匹配。
为了使相邻的单仓预制方涵100连接的更加紧密贴合,本发明实施例在单仓预制方涵100的两端分别设置单仓定位凸起102(承口)和单仓定位凹槽103(接口),使得相邻的单仓预制方涵100之间连接的更加稳固,避免发生塌陷事件,影响城市的交通和运行秩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仓预制方涵100的内壁设置有单仓安装孔(未图示),单仓安装孔上设置有单仓电缆支架10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用于容纳多种地下管线,包括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管线集中在一起容易导致检修困难,本发明实施例在单仓预制方涵100的内壁设置单仓安装孔,在单仓安装孔上设置有单仓电缆支架104,以使得不同的管线能够通过不同的单仓电缆支架104分开支撑,便于工程人员检修,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单仓安装孔和单仓电缆支架104的数量均为多个,以便于后期管线增加后仍有相应的单仓电缆支架104进行新增管线的架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件为PC棒。
PC棒是以聚碳酸酯为主要成分,采用共挤压技术CO-EXTRUSION制备而成的一种高品质棒材。由于其表面覆盖了一层高浓度紫外线吸收剂,除具抗紫外线的特性外并可保持长久耐候,永不褪色。PC棒能够有效防止水渗漏;PC棒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抗冲击性能以及耐候性能,其能够在-40℃到120℃范围内保持各项物理性能指标稳定,并且在受热时保持尺寸稳定。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PC棒作为连接件,使得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防渗漏效果更好。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由单仓预制方涵制成,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由双仓预制方涵制成,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所采用的的双仓预制方涵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双仓预制方涵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双仓预制方涵200由两个单仓预制方涵100并排连接而成,为了节省施工工艺,在工厂通过双仓方涵模具制备双仓预制方涵200,以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难度。
通过设置双仓预制方涵200,使得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能够容纳更多的地下管线,使地下管线的布局更加合理。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智能综合预制管廊所采用的双仓预制方涵200的内壁的不同位置均布有多个双仓连接孔201,以便于将多个连接件分别穿设于多个设置于不同位置的双仓连接孔201中,以通过张紧连接件使得多个双仓预制方涵200依次紧密贴合。
如图4和图5所示,双仓预制方涵200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双仓定位凸起202,另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双仓定位凹槽203,双仓定位凸起202与双仓定位凹槽203相匹配,以便于相邻双仓预制方涵200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贴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双仓预制方涵200的内壁上设置有双仓安装孔,双仓安装孔上设置有双仓电缆支架204,双仓电缆支架204的作用同单仓电缆支架104,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双仓预制方涵200在依次连接时,相邻双仓预制方涵200之间也设置有止水条,以避免雨水渗漏进入预制方涵内部,对地下管线造成损坏。本实施例中的止水条同实施例1提供的止水条,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运输和吊装大型预制方涵,还可以将预制方涵制备成分体式结构的第一预制方涵体和第二预制方涵体,在施工现场再将第一预制方涵体和第二预制方涵体组装制成预制方涵后,再通过依次连接大型预制方涵以制备智能综合预制管廊。另外,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地下管线的要求,还可以采用三仓预制方涵、四仓预制方涵等多仓预制方涵制备智能综合预制管廊,以满足城市交通和运行秩序的需要。
实施例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城市地下预制防管廊的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预制方涵依次连接,并使多个预制方涵的连接孔一一对应,将连接件依次穿设于多个连接孔中,张拉连接件使多个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即制成智能综合预制管廊。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在施工现场,只需将多个预制方涵依次连接,并通过张紧连接件使多个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即可完成施工,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和费用,并有效降低了施工噪音,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预制方涵是在工厂制作完成,无需现场浇筑,对于施工现场的气候和环境均无特殊要求,其施工质量更为可靠。另外,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改善了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施工难度更低,安全系数更高,能够有效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中,在将预制方涵放入施工现场之前,现场需要进行铺砂处理,以使得施工场地更加平整整洁,避免出现塌陷现象,保证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质量。
铺砂之后,通过吊装机将多个预制方涵放置在施工场地后,在预制方涵的端部贴设止水条,然后将多个预制方涵的端部依次连接,并张紧连接件,使得对个预制方涵依次紧密贴合,以避免出现防渗水现象。
再将多个预制方涵紧密连接之后,还需要进行填缝处理工艺,通过灌浆法将相邻预制方涵之间的接缝处填平,以进一步增强防渗水效果。
在接缝处理之后,还需进行回填处理工艺,将施工现场恢复至施工前状态,保证路面交通和周边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综合预制管廊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更可靠,施工方法更简单方便,能够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对施工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更快的恢复城市交通和运行秩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