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27042B - 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27042B CN106627042B CN201611264562.2A CN201611264562A CN106627042B CN 106627042 B CN106627042 B CN 106627042B CN 201611264562 A CN201611264562 A CN 201611264562A CN 106627042 B CN106627042 B CN 1066270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 shaped valve
- valve
- compressor
- sub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183 dynamical system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CUZMQPZYCDIHQL-VCTVXEGHSA-L calcium;(2s)-1-[(2s)-3-[(2r)-2-(cyclohexanecarbonylamino)propanoyl]sulfanyl-2-methylpropanoyl]pyrrolidine-2-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a+2].N([C@H](C)C(=O)SC[C@@H](C)C(=O)N1[C@@H](CCC1)C([O-])=O)C(=O)C1CCCCC1.N([C@H](C)C(=O)SC[C@@H](C)C(=O)N1[C@@H](CCC1)C([O-])=O)C(=O)C1CCCCC1 CUZMQPZYCDIHQL-VCTVXEGH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复合模块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及相应连接管道等组成,该系统可构成两个相对独立运行的热力循环系统,并根据实际需要将两个相对独立的热力循环系统复合成同步双制冷循环系统、同步双制热循环系统、制冷与制热同步双循环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同步双循环工作模式。本发明在实现车内高效可靠制冷或供热的同时,可实现挡风玻璃快速融霜除雾、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动力系统热回收利用等多种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该系统可构成两个相对独立运行的热力循环系统,两个独立的热力循环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同步双制冷循环、同步双制热循环、同步制冷与制热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同步制冷与制热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等多种工作模式。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汽车空调制冷、制热性能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能否设计出合理的高效实用、经济可行的汽车空调制冷、制热系统,能否进行深层的研究等已成为当前各国汽车空调行业的研究方向。目前汽车空调夏季供冷时主要采用风冷对车外换热器进行冷却,由于夏季车外环境温度较高、散热条件恶劣时系统制冷量不足、车外换热器过冷度较低,导致换热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汽车在车外环境温度过高的安全续航行驶。同时,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低温制热时时常出现结霜现象,严重影响了供热效果,而现有的各种融霜技术效率低、能耗高或无法使供热、融霜工作同步进行,使得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低温制热时难以可靠、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以解决目前冬季超低温环境中不间断的供热的同时车外侧换热器表面除霜与车窗的快速除霜与除雾等问题及在夏季室外环境温度过高导致的空调系统无法稳定制冷循环等突出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发明的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复合模块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及相应连接管道组成。
所述压缩机复合模块Ⅰ由压缩机复合分系统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组成;所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由辅助设备分系统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第七电动三通阀F3-4、第八电动三通阀F4-3组成;所述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由车外分系统3、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组成;所述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由车内分系统4、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组成;所述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由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冷却液水泵10、动力冷却装置11、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3组成;所述压缩机复合分系统1由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组成;所述辅助设备分系统2由辅助设备子系统2-1、辅助设备子系统2-2组成;所述车外冷热复合分系统3由车外侧风机7、车外前置换热器3-1、车外后置换热器3-2组成,车外前置换热器3-1的第一接口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连接;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一接口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所述车内冷热复合分系统4由车内侧风机6、车内前置换热器4-1、车内后置换热器4-2、PTC电加热14、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4、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组成;车内前置换热器4-1第一接口与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车内后置换热器4-2第一接口与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且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4、车内侧风机6、车内多功能复合换热器4-1、车内多功能复合换热器4-2、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按空气流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电动三通阀F11分割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一接口通过第二电动三通阀F12分别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二接口通过第三电动三通阀F1-1分别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电动三通阀F1-2分别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五电动三通阀F3-2分别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一接口通过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分别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七电动三通阀F3-4分别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连接、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八电动三通阀F4-3分别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三接口通过相应连接管路接入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第三接口;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三接口通过相应连接管路接入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第三接口;所述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的进口通过第一电磁阀12、冷却液水泵10接入动力冷却装置11出口,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的出口与动力冷却装置11进口相连;所述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进口通过第二电磁阀13、冷却液水泵10接入动力冷却装置11出口,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的出口与动力冷却装置11进口相连。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由第一压缩机Y1-1、第一储液器Y1-2、第一低压补气口Y1-4、第一中压补气口Y1-5、第一电动三通阀F11、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组成;所述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一路接制冷剂,另外两路中的一路经过第一中压补气口Y1-5进入压缩机,一路经过第一低压补气口Y1-4与经过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一储液器Y1-2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第一压缩机Y1-1出口与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连接。
所述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由第二压缩机E1-1、第二储液器E1-2、第二低压补气E1-4、第二中压补气E1-5、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组成;所述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一路接制冷剂,另外两路中的一路经过第二中压补气E1-5进入压缩机,一路经过第二低压补气E1-4与经过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第二储液器E1-2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E1-1与第二电动三通阀F12连接。
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1由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单向阀Y2-3、第一干燥器Y2-4、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储液器Y2-6、第三电磁阀F21、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七电动三通阀F3-4组成;所述第七电动三通阀F3-4依次通过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成两路:主路、辅路,主路依次经过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辅路依次经过补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
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2由中间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单向阀E2-3、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第二储液器E2-6、第四电磁阀F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第八电动三通阀F4-3组成;所述第八电动三通阀F4-3依次通过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成两路:主路、辅路,主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辅路依次经过补路膨胀阀E2-5、中间换热器E2-1、单向阀E2-3。
更具体说,本发明所述车内与车外冷热复合分系统均是由一个前置换热器和一个后置换热器以及冷热复合功能切换控制阀和连接管道组成,该冷热复合换热系统可实现双蒸发、双冷凝、前蒸发与后冷凝、前冷凝与后蒸发等四种冷热复合功能模式;所述冷热复合换热系统的前置与后置换热器的数量、结构和尺寸即可相同也可不同;所述冷热复合换热系统的前置与后置换热器既可以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换热器组合而成,亦可以是将前置换热盘管和后置换热盘管组装在同一组换热翅片和换热器框架内复合成一体。
所述压缩机由规格和容量相同或不同的两组压缩机、进排气四通换向阀、储液器、压缩机补气接口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压缩机为车用空调电动变频压缩机,压缩机可以是涡旋式、活塞式、转子式以及其他空调压缩机形式;所述压缩机补气接口可以是中压补气接口或低压补气接口;所述的低压补气接口可以是压缩机低压腔补气接口或压缩机吸气口处并联的补气接口。
所述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子系统由动力系统冷却装置、冷却与热回收功能切换控制阀以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动力系统冷却装置由动力冷却装置和动力电池冷却装置组成;所述动力冷却装置可以是水-空气双侧型冷却或气-气双侧型冷却等形式;所述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可以是风冷或水冷等形式;
所述复合双循环辅助子系统由节流膨胀装置、干燥过滤装置、桥路换向装置、补气换热装置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节流膨胀装置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节流短管、毛细管以及其他形式的节流膨胀装置;所述补气换热装置可以是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及其它形式的换热器。
所述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子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吸排气换向装置、连接各子系统的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和制冷剂流向桥路控制装置以及连接管道等组合而成。
本发明可构成两个相对独立运行的热力循环系统一和热力循环系统二。该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两个相对独立的热力循环系统一和系统二复合成同步双制冷循环系统、同步双制热循环系统、同步制冷与制热双循环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同步双循环系统工作模式。所述热力循环系统一由压缩机复合子系统,复合双循环辅助子系统,车外前置换热器,车内前置换热器,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系统以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热力循环系统二由压缩机复合子系统,复合双循环辅助子系统,车外后置换热器,车内后置换热器,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系统以及连接管道等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可实现同步双制冷循环、同步双制热循环、同步制冷与制热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同步制冷与制热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等多种工作模式。使得在冬季室外温度-10℃时的超低温供热工况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降低至70℃以下,空调系统的供热系数高达2.5以上,并实现在超低温环境中不间断的供热的同时,同时进行低温空气源侧的高效同步除霜,可较好地解决目前开发的汽车空调系统在冬季低温工况运行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过高、降低电动汽车空调冬季供热时的耗电量、车外低温热源换热器表面除霜等问题;夏季在车外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条件恶劣时系统制冷量不足、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等关键技术难题。
本发明经初步实验研究表明:在室外-20℃的超低温供热循环工况和室外+50℃的超高温制冷循环工况下,该客车空调均能够稳定可靠运行,并可实现车外换热器高效融霜和车窗玻璃的快速融霜与除雾。
附图说明
图1是同步复合双循环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原理图;
图2是汽车空调系统同步双制冷循环原理图;
图3是汽车空调系统同步双制热循环原理图;
图4是汽车空调系统车外冷热复合分系统原理图;
图5是汽车空调系统车内冷热复合分系统原理图;
图6是汽车空调系统压缩机复合子系统原理图;
图7是汽车空调系统复合双循环辅助子系统原理图;
图中图号名称:Ⅰ、压缩机复合模块,Ⅱ、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Ⅲ、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Ⅳ、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Ⅴ、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1-1、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2、第二压缩机子系统,Y1-1、第一压缩机,E1-1、第二压缩机,Y1-2、第一气液分离器,E1-2、第二气液分离器,Y1-3、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第十八电动三通阀,Y1-4、第一低压补气口,E1-4、第二低压补气口,Y1-5、第一中压补气口, E1-5、第二中压补气口,Y2-1、第一补气换热器,E2-1、第二补气换热器,Y2-2、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二主路膨胀阀,Y2-3、第一单向阀、E1-3、第二单向阀,Y2-4、第一干燥器,E2-4、第二干燥器,Y2-5、第一辅路膨胀阀,E2-5、第二辅路膨胀阀,Y2-6、第一储液器,E2-6、第二储液器,3-1、车外前置换热器,3-2、车外后置换热器,7、车外侧风机,4-1、车内前置换热器,4-2、车内后置换热器,14、PTC电加热,4-4、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3、第二道风量调节阀,6、车内侧风机,11、动力冷却装置,10、冷却液泵,8、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F11、第一电动三通阀,F12、第二电动三通阀,F1-1、第三电动三通阀,F1-2、第四电动三通阀,F3-2、第五电动三通阀,F2-4、第六电动三通阀,F3-4、第七电动三通阀,F4-3、第八电动三通阀,F13、第九电动三通阀,F23、第十电动三通阀,F32、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1、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24、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14、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4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2、第十六电动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复合模块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及相应连接管道组成;所述压缩机复合模块Ⅰ由压缩机复合分系统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组成;所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由辅助设备分系统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第七电动三通阀F3-4、第八电动三通阀F4-3组成;所述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由车外分系统3、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组成;所述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由车内分系统4、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组成;所述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由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冷却液水泵10、动力冷却装置11、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3组成;所述压缩机复合分系统1由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组成;所述辅助设备分系统2由辅助设备子系统2-1、辅助设备子系统2-2组成;所述车外冷热复合分系统3由车外侧风机7、车外前置换热器3-1、车外后置换热器3-2组成,车外前置换热器3-1的第一接口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连接;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一接口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所述车内冷热复合分系统4由车内侧风机6、车内前置换热器4-1、车内后置换热器4-2、PTC电加热14、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4、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组成;车内前置换热器4-1第一接口与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车内后置换热器4-2第一接口与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且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4、车内侧风机6、车内多功能复合换热器4-1、车内多功能复合换热器4-2、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按空气流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电动三通阀F11分割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一接口通过第二电动三通阀F12分别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二接口通过第三电动三通阀F1-1分别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电动三通阀F1-2分别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五电动三通阀F3-2分别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一接口通过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分别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七电动三通阀F3-4分别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连接、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八电动三通阀F4-3分别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三接口通过相应连接管路接入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第三接口;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三接口通过相应连接管路接入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第三接口;所述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的进口通过第一电磁阀12、冷却液水泵10接入动力冷却装置11出口,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的出口与动力冷却装置11进口相连;所述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进口通过第二电磁阀13、冷却液水泵10接入动力冷却装置11出口,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的出口与动力冷却装置11进口相连。
如图6所示,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由第一压缩机Y1-1、第一储液器Y1-2、第一低压补气口Y1-4、第一中压补气口Y1-5、第一电动三通阀F11、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组成;所述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一路接制冷剂,另外两路中的一路经过第一中压补气口Y1-5进入压缩机,一路经过第一低压补气口Y1-4与经过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一储液器Y1-2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第一压缩机Y1-1出口与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连接。
所述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由第二压缩机E1-1、第二储液器E1-2、第二低压补气E1-4、第二中压补气E1-5、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组成;所述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一路接制冷剂,另外两路中的一路经过第二中压补气E1-5进入压缩机,一路经过第二低压补气E1-4与经过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第二储液器E1-2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E1-1与第二电动三通阀F12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1由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单向阀Y2-3、第一干燥器Y2-4、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储液器Y2-6、第三电磁阀F21、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七电动三通阀F3-4组成;所述第七电动三通阀F3-4依次通过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成两路:主路、辅路,主路依次经过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辅路依次经过补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
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2由中间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单向阀E2-3、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第二储液器E2-6、第四电磁阀F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第八电动三通阀F4-3组成;所述第八电动三通阀F4-3依次通过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成两路:主路、辅路,主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辅路依次经过补路膨胀阀E2-5、中间换热器E2-1、单向阀E2-3。
更具体说,本发明所述车内与车外冷热复合分系统均是由一个前置换热器和一个后置换热器以及冷热复合功能切换控制阀和连接管道组成,该冷热复合换热系统可实现双蒸发、双冷凝、前蒸发与后冷凝、前冷凝与后蒸发等四种冷热复合功能模式;所述冷热复合换热系统的前置与后置换热器的数量、结构和尺寸即可相同也可不同;所述冷热复合换热系统的前置与后置换热器既可以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换热器组合而成,亦可以是将前置换热盘管和后置换热盘管组装在同一组换热翅片和换热器框架内复合成一体。
所述压缩机由规格和容量相同或不同的两组压缩机、进排气四通换向阀、储液器、压缩机补气接口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压缩机为车用空调电动变频压缩机,压缩机可以是涡旋式、活塞式、转子式以及其他空调压缩机形式;所述压缩机补气接口可以是中压补气接口或低压补气接口;所述的低压补气接口可以是压缩机低压腔补气接口或压缩机吸气口处并联的补气接口。
所述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子系统由动力系统冷却装置、冷却与热回收功能切换控制阀以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动力系统冷却装置由动力冷却装置和动力电池冷却装置组成;所述动力冷却装置可以是水-空气双侧型冷却或气-气双侧型冷却等形式;所述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可以是风冷或水冷等形式;
所述复合双循环辅助子系统由节流膨胀装置、干燥过滤装置、桥路换向装置、补气换热装置及连接管道等组成;所述节流膨胀装置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节流短管、毛细管以及其他形式的节流膨胀装置;所述补气换热装置可以是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及其它形式的换热器。
所述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子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吸排气换向装置、连接各子系统的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和制冷剂流向桥路控制装置以及连接管道等组合而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1)同步双制冷循环
如图2所示,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同步双制冷循环,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液泵10、阀门13开启,与热力循环系统一及热力循环系统二同步循环,可实现同步双制冷循环系统。
当汽车行驶时,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实际需要,控制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中的热力循环系统一及热力循环系统二的开启。热力循环系统一的制冷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压缩机Y1-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见图2)第九电动三通阀F13、车外前置换热器3-1、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电动三通阀F3-4、(见图7)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3-2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通过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见图2)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车内冷热复合前置换热器4-1、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第三电动三通阀F1-1、(见图6)第一储液器Y1-2、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Y2-4、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见图6)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经过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
热力循环系统二的制冷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压缩机E1-1、第二电动三通阀F12、(见图2)第十电动三通阀F23、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电动三通阀F4-3、(见图7)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补气换热器E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通过补气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见图2)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车内冷热复合后置换热器4-2、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第四电动三通阀F1-2、(见图6)第二储液器E1-2、第二压缩机E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补气换热器E2-1、单向阀E2-3、(见图6)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经过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此时,第二电磁阀阀门12关闭,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循环依次通过(见图2)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水泵10、第一电磁阀13、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循环系统,旨在使电机冷却装置11内的冷却液温度降低,从而降低汽车动力系统的温度。
(1)同步双制热循环
如图3所示,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同步同步双制热循环,热力循环系统一及热力循环系统二同步循环,可实现同步双制热循环系统。
热力循环系统一的制热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从第一压缩机Y1-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见图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车内冷热复合前置换热器4-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第七电动三通阀F3-4、(见图7)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3-2前加第三电磁阀F21,主路依次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见图3)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车外前置换热器3-1、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三电动三通阀F1-1、(见图6)第一储液器Y1-2、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Y2-4、控制阀Y2-7、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见图6)、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经过电动三通阀Y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
热力循环系统二的制热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二压缩机E1-1经过第二电动三通阀F12、(见图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车内冷热复合后置换热器4-2、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第八电动三通阀F4-3、(见图7)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补气换热器E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经过补气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见图3)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四电动三通阀F1-2、(见图6)第二储液器E1-2→第一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补气换热器E2-1、单向阀E2-3、(见图7)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经过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此时、在低温环境下汽车空调系统供热时,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液泵10、第一电磁阀13开启、第二电磁阀12关闭,车外侧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循环流程: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水泵10、控制阀13、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实际需要,控制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运行,保证在为车外环境持续不断供热时,以提高空调系统的供热性能。
(3)同步制冷与制热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
如图1所示,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同步制冷与制热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液泵10、第二电磁阀12开启、第一电磁阀13关闭,与热力循环系统一制冷及热力循环系统二制热同步,可实现制冷与制热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
在系统同步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时,热力循环系统1的循环流程如下:
热力循环系统一的同步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从第一第一压缩机Y1-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见图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车内冷热复合前置换热器4-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第七电动三通阀F3-4、(见图7)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3-2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车外前置换热器3-1、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三电动三通阀F1-1、(见图6)第一储液器Y1-2、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Y2-4、控制阀Y2-7、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见图6)、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经过电动三通阀Y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热力循环系统二的同步车窗快速融霜除雾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经过压缩机1-2经过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车内冷热复合后置换热器4-2、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第八电动三通阀F4-3、(见图7)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补气换热器E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经过补气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见图3)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四电动三通阀F1-2、(见图6)第二储液器E1-2→第一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补气换热器E2-1、单向阀E2-3、(见图7)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经过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热回收装置循环流程依次通过(见图3)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水泵10、控制阀12、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如图1所示,冬季在汽车启动前车窗有霜时或汽车行驶时车窗起起雾,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开启除霜/除雾模式,通过调节车内空调的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使热空气喷射到车窗上即可给车窗除霜/除雾,当除霜完毕后通过调节车内空调的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实现除霜/除雾出风口与车内出风口的相互切换。除霜除雾完毕控制阀12关闭,控制阀13开启,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系统持续不断的为车外换热器提供热量,提高车外换热器工作环境的温度,可实现空调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供热效率。
(4)同步制冷、制热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
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同步制冷与制热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动力系统冷却液冷却装置11、冷却液泵10、控制阀12、PTC电加热装置14开启;热力循环系统一制冷及热力循环系统二制热同步,可实现热力循环系统一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热力循环系统一制热及热力循环系统二制冷同步,可实现热力循环系统二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通过上述热力循环系统一,热力循环系统二的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可实现同步制冷与制热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
1)热力循环系统一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
热力循环系统一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时,热力循环系统一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压缩机Y1-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见图2)第九电动三通阀F13、车外前置换热器3-1、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电动三通阀F3-4、(见图7)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见图2)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车内冷热复合前置换热器4-1、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第三电动三通阀F1-1、(见图6)第一储液器Y1-2、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Y2-4、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见图6)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经过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
热力循环系统一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时,热力循环系统二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经过压缩机1-2经过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车内冷热复合后置换热器4-2、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第八电动三通阀F4-3、(见图7)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补气换热器E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经过补气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见图3)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四电动三通阀F1-2、(见图6)第二储液器E1-2→第一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补气换热器E2-1、单向阀E2-3、(见图7)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经过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
2)热力循环系统二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循环
热力循环系统二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时,系统一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从第一第一压缩机Y1-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见图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车内冷热复合前置换热器4-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第七电动三通阀F3-4、(见图7)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为三路:主路、辅路、旁通,旁通为在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前与进第六电动三通阀F3-2前加第四电磁阀F22,主路依次进入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车外前置换热器3-1、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三电动三通阀F1-1、(见图6)第一储液器Y1-2、第一压缩机Y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Y2-4、控制阀Y2-7、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见图6)、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经过电动三通阀Y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
热力循环系统二车外换热器快速融霜时,系统二循环流程如下:(见图6)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压缩机E1-1、第二电动三通阀F12、(见图2)第十电动三通阀F23、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电动三通阀F4-3、(见图7)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补气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见图2)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车内冷热复合后置换热器4-2、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第四电动三通阀F1-2、(见图6)第二储液器E1-2、第二压缩机E1-1;(见图7)辅路依次经过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补气换热器E2-1、单向阀E2-3、(见图6)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经过第十八电动三通阀E1-3后分为两路,根据汽车实际需要进行低压补汽或中压补气。当热力循环系统一与热力循环系统二都融霜结束后,PTC电加热关闭,系统切换为同步双制热循环模式。
Claims (5)
1.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压缩机复合模块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复合双循环功能切换控制及相应连接管道组成;所述压缩机复合模块Ⅰ由压缩机复合分系统(1)、第一电动三通阀(F11)、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组成;所述复合双循环辅助模块Ⅱ由辅助设备分系统(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第七电动三通阀(F3-4)、第八电动三通阀(F4-3)组成;所述车外冷热复合模块Ⅲ由车外分系统(3)、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组成;所述车内冷热复合模块Ⅳ由车内分系统(4)、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组成;所述动力系统冷却热回收模块Ⅴ由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冷却液水泵(10)、动力冷却装置(11)、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3)组成;所述压缩机复合分系统(1)由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组成;所述辅助设备分系统(2)由辅助设备子系统(2-1)、辅助设备子系统(2-2)组成;所述车外冷热复合分系统(3)由车外侧风机(7)、车外前置换热器(3-1)、车外后置换热器(3-2)组成,车外前置换热器(3-1)的第一接口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连接;车外后置换热器(3-2)第一接口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所述车内冷热复合分系统(4)由车内侧风机(6)、车内前置换热器(4-1)、车内后置换热器(4-2)、PTC电加热(14)、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4)、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组成;车内前置换热器(4-1)第一接口与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车内后置换热器(4-2)第一接口与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第二接口与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且第一道风量调节阀(4-4)、车内侧风机(6)、车内多功能复合换热器(4-1)、车内多功能复合换热器(4-2)、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第二道风量调节阀(4-3)按空气流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电动三通阀(F11)分割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一接口通过第二电动三通阀(F12)分别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二接口通过第三电动三通阀(F1-1)分别与第九电动三通阀(F13)、第十四电动三通阀(F14)连接;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二接口通过第四电动三通阀(F1-2)分别与第十电动三通阀(F23)、第十三电动三通阀(F24)连接;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五电动三通阀(F3-2)分别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一接口通过第六电动三通阀(F2-4)分别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七电动三通阀(F3-4)分别与第十二电动三通阀(F31)连接、第十五电动三通阀(F41)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八电动三通阀(F4-3)分别与第十一电动三通阀(F32)连接、第十六电动三通阀(F42)连接;辅助设备子系统(2-1)的第三接口通过相应连接管路接入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第第三接口;辅助设备子系统(2-2)的第三接口通过相应连接管路接入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第第三接口;所述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的进口通过第一电磁阀(12)、冷却液水泵(10)接入动力冷却装置(11)出口,车内动力冷却换热装置(8)的出口与动力冷却装置(11)进口相连;所述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进口通过第二电磁阀(13)、冷却液水泵(10)接入动力冷却装置(11)出口,车外动力冷却换热装置(9)的出口与动力冷却装置(11)进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子系统(1-1)由第一压缩机(Y1-1)、第一储液器(Y1-2)、第一低压补气口(Y1-4)、第一中压补气口(Y1-5)、第一电动三通阀(F11)、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组成;所述第十七电动三通阀(Y1-3)一路接制冷剂,另外两路中的一路经过第一中压补气口(Y1-5)进入压缩机,一路经过第一低压补气口(Y1-4)与经过第三电动三通阀(F1-1)、第一储液器(Y1-2)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第一压缩机(Y1-1)出口与第一电动三通阀(F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缩机子系统(1-2)由第二压缩机(E1-1)、第二储液器(E1-2)、第二低压补气(E1-4)、第二中压补气(E1-5)、第二电动三通阀(F12)、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组成;所述第十七电动三通阀(E1-3)一路接制冷剂,另外两路中的一路经过第二中压补气(E1-5)进入压缩机,一路经过第二低压补气(E1-4)与经过第四电动三通阀(F1-2)、第二储液器(E1-2)的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E1-1)与第二电动三通阀(F1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1)由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单向阀(Y2-3)、第一干燥器(Y2-4)、第一辅路膨胀阀(Y2-5)、第一储液器(Y2-6)、第三电磁阀(F21)、第五电动三通阀(F3-2)、第七电动三通阀(F3-4)组成;所述第七电动三通阀(F3-4)依次通过第一储液器(Y2-6)、第一干燥器(Y2-4),经过第一干燥器(Y2-4)后分成两路:主路、辅路,主路依次经过第一补气换热器(Y2-1)、第一主路膨胀阀(Y2-2)、第五电动三通阀(F3-2),辅路依次经过补路膨胀阀(Y2-5)、第一补气换热器(Y2-1)、单向阀(Y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设备子系统(2-2)由中间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单向阀(E2-3)、第一干燥器(E2-4)、第二辅路膨胀阀(E2-5)、第二储液器(E2-6)、第四电磁阀(F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第八电动三通阀(F4-3)组成;所述第八电动三通阀(F4-3)依次通过第二储液器(E2-6)、第一干燥器(E2-4),经过第一干燥器(E2-4)后分成两路:主路、辅路,主路依次经过中间换热器(E2-1)、第一主路膨胀阀(E2-2)、第六电动三通阀(F2-4),辅路依次经过补路膨胀阀(E2-5)、中间换热器(E2-1)、单向阀(E2-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264562.2A CN106627042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264562.2A CN106627042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27042A CN106627042A (zh) | 2017-05-10 |
CN106627042B true CN106627042B (zh) | 2019-01-22 |
Family
ID=58839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264562.2A Active CN106627042B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2704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24842B (zh) * | 2018-03-19 | 2024-04-16 | 吉林大学 | 一种具有电池热管理功能的补气式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30506B1 (en) * | 1998-08-24 | 2001-05-15 | Denso Corporation | Heat pump cycle system |
CN102788397A (zh) * | 2012-09-05 | 2012-11-21 |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CN103277936A (zh) * | 2013-06-14 | 2013-09-04 | 上海交通大学 | 车用热泵换热系统 |
CN203964454U (zh) * | 2013-12-27 | 2014-11-26 |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及纯电动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83296B1 (ko) * | 1999-03-31 | 2006-05-24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엔진 냉각장치 겸용 공기조화장치 |
JP5447486B2 (ja) * | 2010-12-07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2016
- 2016-12-30 CN CN201611264562.2A patent/CN1066270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30506B1 (en) * | 1998-08-24 | 2001-05-15 | Denso Corporation | Heat pump cycle system |
CN102788397A (zh) * | 2012-09-05 | 2012-11-21 | 天津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CN103277936A (zh) * | 2013-06-14 | 2013-09-04 | 上海交通大学 | 车用热泵换热系统 |
CN203964454U (zh) * | 2013-12-27 | 2014-11-26 |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及纯电动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27042A (zh) | 201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274301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CN108705915A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CN206141270U (zh) | 具有电池热管理功能的热泵式汽车空调 | |
CN108749518A (zh) | 一种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CN107020915A (zh) | 一种带有冷却液回路的新能源汽车用空调热泵系统 | |
CN20936582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用余热回收式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4279800B (zh) | 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10039973A (zh) | 一种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CN106938601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782020A (zh) | 一种汽车空调热泵系统 | |
CN106585323B (zh) | 一种带快速融霜除雾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 |
CN207955255U (zh) | 基于热泵技术的电动汽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 |
CN103373193A (zh)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 |
CN109059341A (zh) | 一种热泵汽车空调系统 | |
CN110435384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9318679A (zh) | 一种适用于大功率快充工况的热泵式汽车空调系统 | |
CN105252991B (zh) | 具有采暖及制冷功能的车辆热泵空调系统 | |
CN202229328U (zh) | 一种超低温热源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 |
CN110171266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209126464U (zh) | 集成式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7763772A (zh) | 一种燃气热泵余热自动除霜系统 | |
CN106627042B (zh) | 一种同步复合双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
CN206589618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6627041B (zh) | 一种三循环型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 | |
CN207225012U (zh) | 一种车辆热泵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