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40C - 相机变焦取景器 - Google Patents
相机变焦取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140C CN1064140C CN93120899.8A CN93120899A CN1064140C CN 1064140 C CN1064140 C CN 1064140C CN 93120899 A CN93120899 A CN 93120899A CN 1064140 C CN1064140 C CN 106414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zoom
- parallax correction
- lobe plate
- optical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03B13/14—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to compensate for parallax due to short ran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Abstract
一相机变焦取景器,它包括:一取景器主体,一在取景器主体内的可变倍率变焦取景光学系统,一可在一收缩位置与一视差校正位置之间旋转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而在上述校正位置处,上述光学部件位于取景器光路之内。在微距摄影模式,该光学部件会从收缩位置旋转至校正位置。所述取景器还包括一带有两端固定的扭簧的速动装置及使该光学部件产生初始转动的切换部件和该光学部件上的接合指,当所述光学部件从上述校正位置或收缩位置运动并超过速动装置的不稳定点时,所述光学部件会在弹簧的扭力作用下快速旋转。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机变焦取景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取景器,在这种取景器中,一旦调整到微距摄影模式,就会在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与变焦成像光学系统之间产生视差。
在除具有用于正常摄影的标准模式以外,还具有用于微距摄影的微距模式的中心快门式相机中,模式的选择是由一选择键来完成的,众所周知,在这种中心快门式的相机中,提供了一种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此部件能以可收缩的方式移进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路中,以便校正在模式被切换成微距模式时产生在变焦成像光学系统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之间的视差。
在上述中心快门式相机中,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是由一通过凸轮槽所导向的装置来启动的,而所述之凸轮槽则提供在一凸轮板上。随着诸如变焦成像光学系统的运动,上述凸轮板会来回运动。相应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则沿凸轮槽运动。
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沿凸轮槽移动,从而能移进并移出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路,此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的旋转会延迟模式的切换操作。相应地,旋转着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在变焦取景器中是很醒目的且易干扰摄影者。进一步地,上述使用凸轮板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之启动装置还包括许多组件,这些组件使该装置复杂化了。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的变焦取景器,此取景器具有很少的组件,在这种取景器中,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的快速运动会使处于变焦取景器中的这一部件的可见性在切换摄影模式时变得最小。通过这种结构,摄影者在拍摄操作中不会被干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依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相机变焦取景器,它包括:
一取景器主体;
一设置在上述取景器主体内通过前后移动凸轮板产生倍率变化的变焦取景光学系统;
一设置在上述变焦取景光学系统内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该部件设置成当相机设定在微距摄影模式时,它可从一收缩位置运动到上述变焦取景光学系统光路中的一校正位置,该取景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具有一扭簧的速动装置,该扭簧的两端分别与设在取景器主体和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上的第一和第二弹簧接合凸缘相接合,在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从所述收缩位置到校正位置或相反的转动过程中,一旦该部件超过上述速动装置的不稳定点,该速动装置就会使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产生快速的转动;
一在视差校正光学部件到达上述不稳定点之前;反抗上述扭簧的扭力对该部件产生初始转动力的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设在上述凸轮板上,使该部件可随凸轮板前后运动;
一对设在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上的接合指,该对接合指设置在上述切换部件的运动路径上,使得当上述切换部件前后运动时,该对接合指可与所述切换部件相接触。
最佳地,切换部件设在可来回运动的凸轮板上,此部件与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相接合以便进行快速运动。当上述切换部件在凸轮板运动过程中接合与释放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时,速动装置会被启动。切换部件可以是一个切换掣,此掣通过诸如压制机而成整体地形成在凸轮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是一棱镜。
还提供有一支架或框架,此支架或框架支承着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使之在校正位置与收缩位置之间旋转。
最佳地,上述框架提供有一对接合指,此对接合指位于切换部件的运动轨迹上,因而,当凸轮往复运动时,该接合指会与切换部件相接合。
最佳地,当视差校正光学部件处于收缩区间时,该光学部件就构成了一用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圈。
本公开涉及到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05-920号(申请于1993年1月18日)中所包含的主题。该申请的主题总体上引述在本文中以作为参考。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依照本发明之变焦取景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在相连的取景透镜处于接收区间时的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处于一收缩位置上的剖面图,在所述收缩位置上,视差校正棱镜相对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来说是收缩的。
图4是图1所示之变焦取景器处于一校正位置上的剖面图,在所述校正位置上,视差校正棱镜处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
图5是图3中变焦取景器沿D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图4中变焦取景器沿E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7是视差校正棱镜及切换掣的放大图,棱镜相对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是收缩的;
图8是视差校正棱镜及切换掣的放大图。棱镜位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路之内;
图9是单个凸轮板的平面图;
图10是采用本发明的相机的后部立体图。
首先,将参照图10说明使用本发明的中心快门式相机10。
相机10具有一相机机身9,在该机身中提供有一变焦成像光学系统(未显示)以及一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图2)。机身9在其左右两侧提供有一承片室8和一胶卷仓7。在胶卷仓7与承片室8之间提供有一成像孔11,此孔由上下孔框5所限定。一带有胶卷定位板42的后盖14铰接在机身9后壁16的一侧上,以便打开和关闭成像孔11。在机身9后壁的上部与中部提供有一取景窗17。
在图1中,提供在相机10上的实像式变焦取景器12包括变焦取景光学系统,此系统独立于变焦成像光学系统。变焦取景器12提供有一取景器主体13和一凸轮板15。
如图2所示,取景器主体13在平面图上通常呈L型并相对于物方侧依次包括:一第一透镜组件L1(即物镜组);一第二透镜组件L2;一第三透镜组件L3;一第四透镜组件L4;一棱镜(未显示);以及一第五透镜组件L5(即目镜)。第三、第四与第五透镜组件L3、L4和L5是不能移动的。第三与第五透镜组件L3和L5具有正放大率,而第四透镜组件L4则具有负放大率。
第一与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是可变放大率透镜组件,此透镜组件按着预定的关系可沿光轴彼此相对移动。第一透镜组件L1具有负放大率,而第二透镜组件L2则具有正放大率。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的光路基本上垂直于第三和第四透镜组件L3和L4的光路。在上述光路之间,提供有一反射板33,此板以预定的角度倾斜,以便使经由第一与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的光线弯转约90°,从而使得该光线投射到第三、第四和第五透镜组件L3、L4及L5上。
第一透镜组件L1被一第一可移动的透镜框架34所包容,此框架34固定在一导向环27上,从而能沿光轴O方向来回移动。一导向杆26引导可移动导向环27,导向杆26提供在取景器主体13前端的一侧上并沿取景器主体13的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导向环27提供有一拉簧23,此拉簧在其一端与导向环27相接合,而在另一端则与取景器主体13的前端13C相接合,因而,导向环27与第一透镜组件L1会相应地因拉簧23而沿光轴方向O向前连续偏移。第一透镜框架34提供有一凸轮销86,此销相对于取景器主体13向下凸出并随凸轮板15运动。
第二透镜组件L2被一第二可移动的透镜框架32所包容,此主体固定在一导向环31上,从而能沿光轴O方向来回移动。一导向杆30引导可移动的导向环31,导向杆30提供在取景器主体13前端的另一侧并沿取景器主体13的前后两个方向延伸。第二透镜主体32提供有一凸轮销85,此销相对于取景器主体13向下(即沿垂直于图2纸面的方向)凸出并随凸轮板15运动。
一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的框架)从光路上看设在导向杆26的后部,并可绕枢轴35旋转,而枢轴35则由取景器主体13所支承。一视差校正棱镜40(即视差校正光学部件)被上述棱镜框架36所包容,如图5所示。因而,该视差校正棱镜40可在一校正位置与一收缩位置之间旋转,在上述校正位置处,视差校正棱镜40位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路之中,而在上述收缩位置处,视差校正棱镜40从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路中退出。
在取景器主体13的下壁部分13a上,设有一扇形导向槽18,此导向槽的外轮廓与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棱镜40)的旋转运动轨迹相一致。棱镜框架36提供有一弹簧接合凸缘39以及一对接合指36b和36c,它们相对于导向槽18向下(即沿垂直于图7或图8纸面的方向)突出。接合指36b和36c相对于枢轴35彼此成约90°角间隔配置,因而,当棱镜框架36位于图3所示之收缩位置时,接合指36c与沿图7中H方向运动的切换掣29相接合。
当棱镜主体36位于图4所示之校正位置时,接合指36b与沿图8中G方向运动的切换掣29相接合。棱镜框架36处于这样的位置:当接合指36b和36c处于收缩位置时,该棱镜框架36构成了一用于取景光学系统(图2及图3)的光圈。
在取景器主体13下壁部分13a上位于相对导向槽18与枢轴35相反的一侧,提供有一第一弹簧接合凸缘38。一第二弹簧接合凸缘39在导向槽18内随棱镜框架36做角位移。一扭簧37在其相反的两端与第一及第二弹簧接合凸缘38和39相接合。这就构成了一速动装置,此装置使棱镜框架36(即视差校正棱镜40)迅速的通过不稳定点,快速旋转至收缩位置或校正位置
如图9所示,在凸轮板15上成整体地提供有切换掣29,因而,该切换掣29能随凸轮板15来回移动以提供初始旋转力使棱镜框架36反抗扭簧37的扭力(即视差校正棱镜40)转向不稳定点。结果,当选择微距摄影模式以使凸轮板15移向微距区间(即图3中H方向)时,接合指36c与切换掣29相接合,由此,接合指36c被压向同一方向(图7)。从而,棱镜框架36沿逆时针方向(图3)朝着不稳定点旋转。
相似地,当凸轮板15从微距区间(图4中H方向)转换至变焦成像区间时,接合指36b与切换掣29相接合并被该掣压向同一方向(图8)。从而,棱镜框架36沿顺时针方向朝着不稳定点旋转。
图9显示了去掉取景器主体13的单个凸轮板15。凸轮板15在其靠近目镜的一侧(方向I),提供有一齿条20,此齿条与一齿轮82啮合,此齿轮提供在相机机身9上以便随着变焦成像光学系统旋转。凸轮板15还提供有一导向槽24,此槽沿平行于齿条20的方向延伸。固定在取景器主体13底部并彼此间隔的导向销83和84,以可移动的方向安装在导向槽24之内。因此,凸轮板15能被引导从而随着导向槽24内的导向销83和84的接合在导向槽24之有效长度内沿相机10的横向方向移动。
凸轮板15还提供有一凸轮开口22和一凸轮槽21,在此凸轮槽内安装有一提供在第二透镜框架32上的凸轮销85。上述凸轮开口22包括:一凸轮槽部分22b;凸轮部分22c和22d;以及一接头部分22a。由导向环27朝向物方侧推挤的第一透镜组件L1之导向销86被引导于凸轮开口22之间。可选择地与棱镜框架36的接合指部36b或36c相接合的凸轮板上的切换掣29则处于凸进接头部分22a的位置。可运动的(即可旋转的)接合指36b也处于接头部分22a之内。凸轮槽21具有一取景透镜接收区间d3,在此区间内,第一透镜框架34(第一透镜组件L1)以及第二透镜框架32(第二透镜组L2)可以移动或者保持不动。
凸轮槽21上的取景透镜接收区间d3和凸轮开口22上的取景透镜接收区间d3都是相应于变焦成像光学系统最短焦距的线性区间。凸轮槽21上的变焦区间d1为以一预定角度相对于槽21的取景透镜接收区间d3倾斜的线性区间。凸轮开口22上凸轮部分22c的变焦区间d1由相应于凸轮槽21上倾斜的变焦区间d1的斜线或曲线轮廓限定,凸轮槽21上的变焦区间d1和凸轮开口22上的变焦区间d1用来分别沿光轴O运动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以便根据变焦成像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来改变其放大倍数。
凸轮槽21上的微距区间d2和凸轮开口22上的微距区间d2类似于取景透镜接收区间d3,也是线性区间,当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和L2位于微距区间d2上的望远极端位置时,如果切换掣29受迫与接合指36c相接合,棱镜框架36就会沿反时针方向旋转到图4中所示位置。
凸轮板15的齿条20、凸轮槽21、凸轮开口22、导向槽24以及切换掣29可用现有的压制机全部成整体地形成。
依照本发明,在上述结构的变焦取景器中,当凸轮销85和86随着变焦成像光学系统的运动而移向各自的取景透镜接收区间d3从而使得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位于广角极端位置时,如图2所示,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及L2会进一步彼此分离。在这种状态下,棱镜框架36会绕枢轴35旋转以达到收缩位置。
当变焦成像光学系统移至变焦区间时,随之旋转的齿轮82会使凸轮板15沿图2中H方向通过齿条20而运动,而齿条20则是与齿轮82相啮合的。因而,凸轮销85会因凸轮槽21的引导而在变焦区间d1的范围内朝物方侧(方向J)移动,并且,凸轮销86受到凸轮部分22c的引导而随后朝目镜侧(方向I)运动,然后再朝物方侧(方向J)运动(图3)。
如前所述,作为可变放大率透镜组的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及L2在保持预定的相互关系下可沿光轴方向O运动,因此,变焦取景光学系统的倍率(放大倍数)可以随变焦成像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而改变。
一旦调整至微距区间d2,当凸轮板15沿图3所示H方向进一步运动时,凸轮板15的切换掣29会与棱镜框架36的接合指36c相接合,从而在望远极端位置上沿H方向挤压接合指36c,而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件L1与L2则位于望远极端位置处(图7)。
因此,如前所述,一旦速动装置通过不稳定点,该装置就会使棱镜框架36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得视差校正棱镜40移向图4所示之校正位置并稳定地停留在该位置处。
一旦从微距区间d2调整至变焦区d1,当凸轮板15沿图4中G方向运动时,凸轮板15的切换掣29会与棱镜框架36的接合指36b相接合,从而沿G方向(图8)挤压该接合指36b。因此,由于速动装置会快速通过不稳定点,所以,棱镜框架36会沿图4中顺时针方向快速或加速旋转。这样,视差校正棱镜40就会快速旋转到图3所示的收缩位置处并稳定地停留在该位置处。
这样,依照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由于视差校正棱镜40会因速动装置而在校正位置与收缩位置之间切换,因此,可以比现有技术更快地实施切换操作,在现有技术中,是通过一个如所述的凸轮槽来切换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的。相应地,在从标准模式调整至微距模式以及从微距模式调整至标准模式的过程中,正在通过取景器之取景窗观察被摄目标的摄影者,不会因在取景窗内存在视差校正棱镜而受到干扰。
进一步地说,依照本发明,由于视差校正棱镜40是直接由形成在凸轮板15上的切换掣29来启动的,所以,不仅取景器的结构能得以简化,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景器之必要组件的数量也能有所减少,而在现有技术中,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是通过一启动件来移动的。
尽管是参照了特定的装置、部件以及实施例来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认识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内容,而是能扩展到所有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同等事物。
Claims (12)
1.一种相机变焦取景器,它包括:
一取景器主体(13),
一设置在上述取景器主体内通过前后移动凸轮板(15)产生倍率变化的变焦取景光学系统(L1-L5);
一设置在上述变焦取景光学系统内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35、36、40),该部件设置成当相机设定在微距摄影模式时,它可从一收缩位置运动到上述变焦取景光学系统光路中的一校正位置,该取景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具有一扭簧(37)的速动装置(37、38、39),该扭簧的两端分别与设在取景器主体和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上的第一和第二弹簧接合凸缘(38、39)相接合,在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从所述收缩位置到校正位置或相反的转运过程中,一旦该部件超过上述速动装置的不稳定点,该速动装置就会使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产生快速的转动;
一在视差校正光学部件到达上述不稳定点之前,反抗上述扭簧的扭力对该部件产生初始转动力的切换部件(29),该切换部件设在上述凸轮板上,使该部件可随凸轮板前后运动;
一对设在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上的接合指(36b、36c),该对接合指设置在上述切换部件的运动路径上,使得当上述切换部件前后运动时,该对接合指可与所述切换部件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相机包括一变焦成像光学系统和一齿轮(82),该齿轮与上述变焦成像光学系统构成联动关系并响应该变焦成像光学系统的变焦操作而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凸轮板还包括一齿条(20),此齿条与所述齿轮相接合,而凸轮板则可随该齿轮的旋转而来回线性地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变焦取景光学系统包括多个可以移动的可变倍率透镜组(L1-L4),这些透镜组能够沿光轴方向彼此相对运动以进行变焦操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凸轮板还提供有:一凸轮槽(21),此槽具有一变焦区间部分(d1),该部分使得上述多个可变倍率透镜组运动以进行变焦操作;一微距区间(d2),此区间使得上述多个可变倍率透镜组依照事先确定的关系停止运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板上以这样的方式提供有上述切换部件:当所述的切换部件与上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相接合时,该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会随凸轮板的线性运动而旋进和旋出所说的光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切换部件是一切换掣,此掣成整体地形成在上述凸轮板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切换掣是用压制机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是一棱镜(4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包括一框架(36),此框架支承着上述棱镜。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指设在所说的框架上,此对接合指与上述切换部件相接合,以使所述视差校正光学部件随凸轮板的线性运动而旋进和旋出所述光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变焦取景器,其特征在于,视差校正光学部件位于收缩位置时,所说的视差校正光学部件构成了上述变焦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路中的光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93000920U JP2607006Y2 (ja) | 1993-01-18 | 1993-01-18 | カメラのズームファインダ装置 |
JP000920/93 | 1993-01-18 | ||
JP000920/1993 | 1993-01-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208A CN1091208A (zh) | 1994-08-24 |
CN1064140C true CN1064140C (zh) | 2001-04-04 |
Family
ID=11487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312089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140C (zh) | 1993-01-18 | 1993-12-03 | 相机变焦取景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463438A (zh) |
JP (1) | JP2607006Y2 (zh) |
CN (1) | CN1064140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9409B (zh) * | 2001-11-13 | 2011-02-09 |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 照相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27098B2 (ja) * | 1994-10-19 | 2000-03-27 |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のパララックス調整機構 |
JP3638166B2 (ja) * | 1995-12-26 | 2005-04-13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 |
US5974272A (en) * | 1997-10-29 | 1999-10-26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Parallax corrected image capture system |
JP3718450B2 (ja) * | 2001-05-30 | 2005-11-24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ファインダのパララックス調整装置 |
JP5872918B2 (ja) * | 2012-02-06 | 2016-03-01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影機器 |
JP6245493B2 (ja) | 2013-03-27 | 2017-12-1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6976803B2 (ja) * | 2017-10-06 | 2021-1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CN111417884B (zh) * | 2017-12-01 | 2022-07-29 | 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 致动器装置 |
JP6585147B2 (ja) | 2017-12-01 | 2019-10-02 |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
CN112367468B (zh) * | 2020-10-30 | 2022-02-0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44030B1 (en) * | 1986-05-12 | 1993-05-25 | Asahi Optical Co Ltd | Lens shutter camera including zoom lens |
US4887109A (en) * | 1987-05-27 | 1989-12-1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Viewfinder for a camera with changeable focal length |
FR2658926A1 (en) * | 1990-02-14 | 1991-08-30 | Asahi Optical Co Ltd | Photographic apparatus with a zoom lens including a macro view taking function |
-
1993
- 1993-01-18 JP JP1993000920U patent/JP2607006Y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3-12-03 CN CN93120899.8A patent/CN106414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
- 1994-10-28 US US08/330,617 patent/US5463438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9409B (zh) * | 2001-11-13 | 2011-02-09 |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 照相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208A (zh) | 1994-08-24 |
US5463438A (en) | 1995-10-31 |
JP2607006Y2 (ja) | 2001-03-19 |
JPH0659834U (ja) | 1994-08-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140C (zh) | 相机变焦取景器 | |
DE19721954C1 (de) | Spiegelreflexstereokamera | |
CN101620310A (zh) | 镜头筒及摄像设备 | |
JPH0293443A (ja) |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のストロボ駆動装置 | |
CN1066541C (zh) | 相机照相图像面积及视场框大小的调节设备 | |
CN1617007A (zh) | 透镜镜筒 | |
JPH0743704Y2 (ja) | ズームストロボ装置 | |
US20010033745A1 (en) | Camera capable of varying luminous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ngle of flash device | |
CN1248002A (zh) | 可拍摄普通和立体照片的相机 | |
CN1062958C (zh) | 相机取景器 | |
JP3726269B2 (ja) | カメラ | |
CN108107538A (zh) | 手动聚焦镜头的调焦装置 | |
CN1064139C (zh) | 相机取景器 | |
CN102385134A (zh) | 变焦镜头镜筒 | |
CN2362144Y (zh) | 照相机取景装置 | |
JP2820158B2 (ja) | カメラの視野可変ファインダ装置 | |
JPH0695217A (ja) | ズームカメラ | |
JP2630398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 |
JP2949782B2 (ja) | ズームレンズ付き測距機構 | |
JP2727191B2 (ja) | 切換え式変倍ファインダー | |
JPH0810809Y2 (ja) | カメラのカム装置およびストロボ装置 | |
JP2683074B2 (ja) | カメラ用閃光装置 | |
JPS62215251A (ja) | 閃光器内蔵カメラ | |
JP2569529B2 (ja) | 近接撮影装置 | |
JPS63225237A (ja) | 変倍フアインダの倍率切換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