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0852B - 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70852B CN104870852B CN201380067798.5A CN201380067798A CN104870852B CN 104870852 B CN104870852 B CN 104870852B CN 201380067798 A CN201380067798 A CN 201380067798A CN 104870852 B CN104870852 B CN 1048708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arm
- arm portion
- clamp lever
- brake apparatus
- rolling st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4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acts on two levers carrying the braking members, e.g. tong-type brak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H—BRAKES OR OTHER RETARD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IL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THEREOF IN RAIL VEHICLES
- B61H5/00—Applic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 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14—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F16D65/16—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 F16D65/18—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adapted for drawing members together, e.g. for disc brak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02—Fluid pressure
- F16D2121/04—Fluid pressure acting on a piston-type actuator, e.g. for liquid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02—Fluid pressure
- F16D2121/08—Fluid pressure acting on a membrane-type actuator, e.g. for ga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58—Mechanical mechanisms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 F16D2125/64—Le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具有:一对卡钳杠杆(3a、3b),其用于支承一对制动衬片;一对支轴构件(4a、4b),其用于将一对卡钳杠杆(3a、3b)支承成能够摆动;缸装置(2),其用于驱动一对卡钳杠杆(3a、3b)而使一对卡钳杠杆(3a、3b)绕一对支轴构件(4a、4b)转动。卡钳杠杆(3a)的各臂部(25a、26a、29a、30a)在与该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具有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的第1和第2部分(251a、252a;261a、262a;291a、292a;301a、302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公知有使用杠杆原理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盘式制动装置具有一对制动块保持部、一对臂部以及驱动机构。
一对制动块保持部以可夹住与车轮一体旋转的制动盘的方式配置,并保持有一对制动衬片。一对制动块保持部安装于一对臂部。各臂部能够绕沿着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的支轴摆动。各臂部与驱动机构相连接。驱动机构以使各臂部绕支轴摆动的方式驱动各臂部。利用该结构使各臂部旋转。其结果,借助制动块保持部保持于各臂部的制动衬片与制动盘接触,并且对制动盘施加制动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4183号公报([摘要])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臂部在铁路车辆的制动时受到来自驱动机构的较大荷重和来自制动盘的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臂部形成为具有足够强度的形状。另外,臂部根据铁路车辆用的大型制动盘而具有较大的形状,臂部的截面形状(与臂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方形形状或者椭圆形形状等。
这样一来,臂部以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方式形成。但是,在单纯地增加壁厚以使臂部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思想下,导致臂部变粗到所需程度以上。即、臂部变得过重。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某个技术方案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具有:卡钳杠杆,其用于支承与制动盘相对地配置的制动衬片;支轴,其以所述制动衬片能向靠近所述制动盘的方向和远离所述制动盘的方向位移的方式将所述卡钳杠杆支承成能够摆动;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卡钳杠杆而使所述卡钳杠杆绕所述支轴转动,所述卡钳杠杆包含臂部,所述臂部在与所述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具有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
采用该结构,在与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臂部的形状例如成为省略了多边形形状的一部分或者圆形形状的一部分而成的形状。由此,能够减少臂部的体积,能够使臂部更轻。即、通过使卡钳杠杆轻量化,能够实现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轻量化。另外,臂部成为具有足够的弯曲刚性的形状。由此,能够充分确保用于承受来自驱动装置的较大荷重和来自制动盘的较大的反作用力的臂部的强度。
如以上那样,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2)优选的是,在所述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使用状态下,在所述截面上,所述第1部分延伸的方向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2部分延伸的方向与所述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小。
采用该结构,利用以比较接近铅垂的角度延伸的第1部分和以比较接近水平的角度延伸的第2部分的共同工作,能够充分确保臂部的弯曲刚性。
(3)更加优选的是,在所述截面上,所述臂部形成为L字状。
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臂部的轻量化和确保足够的刚性。
(4)优选的是,所述臂部以具有面向所述驱动装置的内侧面和与所述内侧面成对地配置的外侧面的方式配置,所述臂部具有在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支轴之间延伸的力点侧臂部、和从所述支轴侧朝向所述制动衬片侧延伸的作用点侧臂部,对于所述力点侧臂部而言,所述第1部分配置在所述外侧面那一侧,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所述内侧面那一侧。
采用该结构,在力点侧臂部的内侧面侧,能够确保由第1构件和第2构件划分出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能够配置与力点侧臂部邻接地配置的驱动装置等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力点侧臂部和驱动装置等的干涉(不希望的接触)。而且,力点侧臂部无需具有用于避免该干涉的迂回形状,因此能够实现力点侧臂部小型化。尤其是,能够缩短力点侧臂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5)优选的是,所述臂部以具有面向所述驱动装置的内侧面和与所述内侧面成对地配置的外侧面的方式配置,所述臂部具有在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支轴之间延伸的力点侧臂部和从所述支轴侧朝向所述制动衬片侧延伸的作用点侧臂部,对于所述作用点侧臂部而言,所述第1部分配置在所述内侧面那一侧,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所述外侧面那一侧。
采用该结构,作用点侧臂部在车辆制动时受到来自制动盘的反作用力,弓形状地弯曲变形。此时,在作用点侧臂部的内侧面侧产生拉伸应力,在作用点侧臂部的外侧面侧产生压缩应力。对于构件而言,通常容许拉伸应力比容许压缩应力小。因此,对于作用点侧臂部而言,通过于在车辆制动时产生拉伸应力的内侧面侧配置有第1部分,能够使承受拉伸应力的部分的体积变得更大。由此,能够减少作用点侧臂部的拉伸应力的峰值。其结果,通过减少作用点侧臂部的负荷,能够进一步提高卡钳杠杆的强度。
(6)更加优选的是,所述作用点侧臂部的全长设定为比所述力点侧臂部的全长短。
采用该结构,作用点侧臂部的全长较短,因此,能够实现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另外,作用点侧臂部的全长(臂部长)较短,因此,在车辆制动时,作用点侧臂部由于来自制动盘的反作用力而弯曲时的该作用点侧臂部的应力容易变大。但是,对于作用点侧臂部而言,第1部分配置在作用点侧臂部的内侧面侧。由此,能够分散作用点侧臂部的内侧面侧的拉伸应力。由此,在作用点侧臂部产生的拉伸应力的峰值能够成为足够小的值。
(7)优选的是,所述力点侧臂部上下成对地设置,所述卡钳杠杆还具有将各上述力点侧臂部的所述第1部分彼此相连结的连结部。
采用该结构,上下成对的力点侧臂部借助连结部结合成一体。由此,能够格外提高成对的力点侧臂部的强度。于是,通过提高成对的力点侧臂部的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卡钳杠杆的强度。另外,连结部在成对的力点侧臂部的第1部分之间延伸,因此,连结部和力点侧臂部的连接部分能够成为顺滑的形状。于是,能够缓和向连结部和力点侧臂部的连接部分的应力集中。
(8)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还具有借助所述支轴支承所述卡钳杠杆的杠杆支承构件,所述杠杆支承构件具有:上下成对的水平状部,其沿着所述卡钳杠杆和所述驱动装置排列的规定的排列方向延伸;垂直状部,其沿着成对的所述水平状部相面对的方向延伸且将成对的所述水平状部彼此相连结;加强肋,其将成对的所述水平状部和所述垂直状部相连结。
采用该结构,杠杆支承构件的形状与其说是块状,不如说是能够形成为与使板构件组合起来而成的形状接近的形状。由此,杠杆支承构件能够进一步轻量化。另外,通过设置加强肋,能够充分确保杠杆支承构件的强度。
(9)更加优选的是,所述垂直状部以与所述制动盘相对地配置的方式构成,所述加强肋从所述垂直状部朝向所述驱动装置延伸。
采用该结构,所述垂直状部以靠近所述制动盘的方式配置。由此,对于杠杆支承构件而言,能够切实地利用垂直状部承受来自制动盘的反作用力。
(10)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还具有以使所述杠杆支承构件能够摆动的方式将所述杠杆支承构件吊在底盘上的吊轴,所述吊轴具有靠近所述驱动装置地配置的小径部和以靠近所述制动衬片配置的方式构成且具有比所述小径部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大径部。
采用该结构,对于吊轴而言,大径部在车辆制动时承受来自制动盘的较大的反作用力。于是,通过将大径部的直径设定得较大,能够充分确保吊轴的强度。另外,在车辆制动时,小径部受到的来自制动盘的反作用力比较小。于是,对于吊轴而言,通过减小作为几乎不承受较大荷重的部分的小径部的直径,能够实现吊轴的轻量化。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俯视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仰视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卡钳杠杆的立体图,示出了卡钳杠杆的内侧面可见的状态。
图7是卡钳杠杆的侧视图,示出了卡钳杠杆的内侧面可见的状态。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表示仰视观察卡钳杠杆的状态。
图9的(A)是沿着图7的IXA-IXA线的剖视图,图9的(B)是沿着图7的IXB-IX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卡钳杠杆的立体图,示出了卡钳杠杆的外侧面可见的状态。
图11是杠杆支承构件的立体图,表示俯视观察杠杆支承构件的状态。
图12是杠杆支承构件的立体图,表示仰视观察杠杆支承构件的状态。
图13是沿着图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制动装置的工作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例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使用于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的侧视图。图1表示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设置在了底盘100的状态。图2是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的俯视图。图3是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的仰视图。在图1~图3中,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以外的构件利用作为假想线的双点划线表示。图4是俯视观察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而得到的立体图。图5是仰视观察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而得到的立体图。
参照图1和图2,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以下,也简称为制动装置1。)设置在铁路车辆上。该制动装置1设置于铁路车辆(以下,也简称为车辆。)的转向架100的下部。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与配置在转向架100的下部的制动盘101邻接。制动盘101是圆盘状的构件,在车辆行驶时随着车轮一起旋转。制动装置1通过夹住该制动盘101而对制动盘101施加摩擦力,由此,对制动盘101施加制动力,其结果,使车辆减速。
制动装置1具有:缸装置(驱动装置)2、一对卡钳杠杆3a、3b、支轴构件4a、4b、一对制动衬片支架5a、5b、杠杆支承构件6、吊轴构件7以及固定托架8。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以制动装置1设置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转向架100的使用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前后以及左右各个方向。左右方向是卡钳杠杆3a、3b所面对的方向。前后方向是卡钳杠杆3a、3b延伸的方向。在以下说明中,在未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将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1未工作的状态下的结构作为基准进行说明。
参照图2、图3以及图5,缸装置2为了使卡钳杠杆3a、3b绕上下延伸的支轴构件4a、4b的支轴9a、9b摆动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支轴构件4a、4b是螺纹构件。支轴9a、9b是在顶端形成有外螺纹的圆轴。缸装置2将空气、油等流体用作工作流体。缸装置2以与制动盘10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缸装置2以被一对卡钳杠杆3a、3b夹持的方式配置。
缸装置2具有:缸外壳10、杆构件11、联轴器12、柱构件13以及保护罩构件14。
缸外壳10形成为中空状。缸外壳1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借助螺纹构件15b、15b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卡钳杠杆3b。缸外壳10用于支承杆构件11。
杆构件11伴随着流体在缸外壳10内的缸室(未图示)中移动而沿着左右方向移动。杆构件11的顶端借助联轴器12与柱构件13相结合。
柱构件13是上下延伸的构件。柱构件13以借助联轴器12与杆构件11一体地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柱构件13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借助螺纹构件15a、15a能旋转地支承于卡钳杠杆3a。
在柱构件13和缸外壳10之间配置有保护罩构件14。保护罩构件14是形成为波纹状的能伸缩的构件,并包围杆构件11。卡钳杠杆3a、3b以夹持缸装置2的方式配置。
一对卡钳杠杆3a、3b是为了支承以可夹住制动盘101的方式相对配置的一对制动衬片102a、102b而设置的。卡钳杠杆3a、3b将对应的支轴构件4a、4b的支轴9a、9b作为支点进行摆动,从而能够使制动衬片102a、102b对制动盘101的对应的侧面101a、101b加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卡钳杠杆3a、3b是金属制的,利用铸造、锻造、烧结以及其他制造方法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卡钳杠杆3a、3b是实心构件(solid member),未形成贯穿孔以外的内部空腔。
卡钳杠杆3a、3b以夹持缸装置2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可夹住制动盘101的方式配置。另外,卡钳杠杆3a、3b在前后方向上从与缸装置2邻接的位置延伸到与制动盘101邻接的位置,是前后方向细长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面进行观察时(图1),卡钳杠杆3a、3b分别形成为大致A字状。
图6是卡钳杠杆3a的立体图,示出了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可见的状态。图7是卡钳杠杆3a的侧视图,示出了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可见的状态。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表示仰视观察卡钳杠杆3a的状态。图9的(A)是沿着图7的IXA-IXA线的剖视图,图9的(B)是沿着图7的IXB-IXB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和图6~图9的(B),卡钳杠杆3a配置为倾斜状,在前后方向上,以越是远离制动盘101的位置越靠近路面的方式延伸。但是,卡钳杠杆3a相对于水平面(路面)的倾斜程度是几度左右的微小的量,在以下说明中,将该倾斜程度实质上作为零来进行说明。
卡钳杠杆3a具有:面向缸装置2的内侧面21a、以面向制动装置1的外侧的方式配置且与内侧面21a成对的外侧面22a、朝向上方的上表面23a以及朝向下方的下表面24a。
另外,卡钳杠杆3a具有:上下成对的力点侧臂部25a、26a、上下成对的支点部27a、28a、上下成对的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第1连结部31a以及第2连结部32a。
力点侧臂部25a、26a和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分别是本发明的“臂部”的一例。
力点侧臂部25a、26a作为在缸装置2和支轴构件4a之间延伸的部分而设置。力点侧臂部25a配置在力点侧臂部26a的上方。力点侧臂部25a、26a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部构成卡钳杠杆3a的前后上一端部。力点侧臂部25a、26a的一端部形成为扁平的矩形形状的板状,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贯穿孔253a、263a。这些贯穿孔253a、263a中插入有上述的螺纹构件15a、15a。
力点侧臂部25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形成为倾斜状,随着远离该力点侧臂部25a的一端部而向下方延伸。另一方面,力点侧臂部2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形成为倾斜状,随着远离该力点侧臂部26a的一端部而向上方延伸。力点侧臂部26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倾斜角度)比力点侧臂部25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角度大。
力点侧臂部25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具有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
在与力点侧臂部25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P1(图9的(A)所示的截面)上,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整体形成为L字状。在截面P1上,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正交地延伸。
另外,在截面P1上,第1部分251a延伸的方向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51a(劣角)比第2部分252a延伸的方向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52a(劣角)小(θ251a<θ252a)。角度θ251a例如是第1部分251a的外侧面22a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另外,角度θ252a例如是第2部分252a的上表面23a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51a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延伸,第2部分252a以接近水平的角度延伸。另外,第1部分251a可以是垂直地延伸,第2部分252a可以是水平地延伸。
在截面P1上,第1部分251a的厚度t251a比第2部分252a的厚度t252a薄(t251a<t25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截面P1上,第1部分251a的长度L251a比第2部分252a的长度L252a短(L251a<L252a)。在内侧面21a上,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的连接部具有顺滑的圆弧形状,能够抑制在该连接部处产生应力集中。
第1部分251a靠近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地配置,并构成该外侧面22a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第2部分252a靠近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地配置,并构成该内侧面21a的一部分。另外,利用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形成空间S1a。该空间S1a是一对卡钳杠杆3a、3b之间的空间,能够供缸装置2的保护罩构件14等构件配置。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的下方,配置有力点侧臂部26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
力点侧臂部26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具有第1部分261a和第2部分262a。
力点侧臂部26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具有与力点侧臂部25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大体相同的结构。
具体而言,在与力点侧臂部26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未图示)上,力点侧臂部26a的第1部分261a和第2部分262a整体形成为L字状。第1部分261a和第2部分262a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正交。
另外,第1部分261a和第2部分262a在与力点侧臂部26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的形状与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在与力点侧臂部25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P1上的形状为大致上下对称的形状。
第1部分261a靠近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地配置,构成该外侧面22a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第2部分262a靠近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地配置,构成该内侧面21a的一部分。另外,由第1部分261a和第2部分262a形成空间S2a。该空间S2a是一对卡钳杠杆3a、3b之间的空间,能够供缸装置2的保护罩构件14等构件配置。
具有上述结构的力点侧臂部25a、26a利用第1连结部31a相连结。
第1连结部31a在力点侧臂部25a、26a的第1部分251a、261a之间延伸,并与这些第1部分251a、261a双方相连续。第1连结部31a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从侧面观察,具有中间较细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结部31a的壁厚(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致恒定。第1连结部31a与各第1部分251a、261a顺滑地相连续。由此,能够抑制在与第1连结部31a对应的第1部分251a、261a之间的连接部处产生应力集中。以与第1连结部31a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上下成对的支点部27a、28a。
支点部27a、28a作为与支轴构件4a相连结的部分而设置。支点部27a、28a分别形成为块状,支点部27a配置在支点部28a的上方。支点部27a形成为与力点侧臂部25a和作用点侧臂部29a顺滑地相连续的形状,难以产生应力集中。同样,支点部28a形成为与力点侧臂部26a和作用点侧臂部30a顺滑地相连续的形状,难以产生应力集中。在支点部27a、28a上形成有上下延伸的贯穿孔271a、281a。在贯穿孔271a、281a中嵌入有圆筒状的衬套,支点部27a、28a借助对应的衬套与支轴构件4a相连结。支点部27a、28a与上下成对的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相连续。
图10是卡钳杠杆3a的立体图,示出了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可见的状态。参照图1和图7~图10,作用点侧臂部29a、30a作为从支轴构件4a侧朝向制动衬片102a(制动衬片支架5a)侧延伸的部分设置。作用点侧臂部29a配置在作用点侧臂部30a的上方。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一端部与对应的支点部27a、28a相连续。
作用点侧臂部29a形成为倾斜状,随着从该作用点侧臂部29a的一端部向第2连结部32a前进而向下方延伸。同样,作用点侧臂部30a形成为倾斜状,随着从该作用点侧臂部30a的一端部向第2连结部32a前进而向上方延伸。作用点侧臂部29a和作用点侧臂部30a形成为上下对称的形状。从侧面观察(图7),作用点侧臂部29a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θ29a与力点侧臂部25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θ25a大致相同。该角度θ29a比力点侧臂部26a的中间部和另一端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θ26a小(θ29a<θ26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29a是作用点侧臂部29a的上表面23a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另外,角度θ25a是力点侧臂部25a的上表面23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另外,角度θ26a是力点侧臂部26a的下表面24a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作用点侧臂部29a具有第1部分291a和第2部分292a。
在与作用点侧臂部29a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P2(图9的(B)所示的截面)上,第1部分291a和第2部分292a整体形成为L字状。在截面P2上,第1部分291a和第2部分292a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正交。
另外,在截面P2上,第1部分291a延伸的方向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91a(劣角)比第2部分292a延伸的方向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92a(劣角)小(θ291a<θ292a)。角度θ291a例如是第1部分291a的内侧面21a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另外,角度θ292a例如是第2部分292a的上表面23a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291a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延伸,第2部分292a以接近水平的角度延伸。另外,第1部分291a可以垂直地延伸,第2部分292a可以水平地延伸。
在截面P2上,第1部分291a的厚度t291a比第2部分292a的厚度t292a薄(t291a<t292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断面P2上,第1部分291a的长度L291a比第2部分292a的长度L292a短(L291a<L292a)。在外侧面22a上,第1部分291a和第2部分292a的连接部具有顺滑的圆弧形状,能够抑制在该连接部处产生应力集中。
第1部分291a靠近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地配置,构成该内侧面21a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第2部分292a靠近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地配置,构成该外侧面22a的一部分。另外,利用第1部分291a和第2部分292a形成空间S3a。空间S3a朝向制动装置1的外侧。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作用点侧臂部29a的下方配置有作用点侧臂部30a。
作用点侧臂部30a具有第1部分301a和第2部分302a。
如上所述,作用点侧臂部30a形成为与作用点侧臂部29a上下对称的形状,故此省略详细说明。
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另一端部利用第2连结部32a彼此相连结。
第2连结部32a以保持制动衬片支架5a的方式构成。第2连结部32a作为卡钳杠杆3a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而设置。第2连结部32a形成为上下延伸的圆筒状。第2连结部32a的上部与作用点侧臂部29a的另一端部相连续。第2连结部32a的下部与作用点侧臂部30a的另一端部相连续。在第2连结部32a的外侧面22a形成有凹陷部321a。从侧面观察,该凹陷部321a形成为圆弧状,与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各自的外侧面22a顺滑地相连续,难以产生应力集中。另外,在第2连结部32a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陷部322a。凹陷部322a具有顺滑的面,难以产生应力集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321a和凹陷部322a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前后方向上,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全长设定为比力点侧臂部25a、26a的全长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从支点部27a的贯穿孔271a的中心到第2连结部32a的贯穿孔323a的中心的长度L11比从上述贯穿孔271a的中心到力点侧臂部25a的贯穿孔253a的中心的长度L12小(L11<L12)。
第2连结部32a的贯穿孔323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该贯穿孔323a的上端和下端嵌入有圆筒状的衬套。第2连结部32a借助这些衬套和支架用轴构件33a支承制动衬片支架5a。
参照图1、图2、图4以及图5,制动衬片支架5a作为保持制动衬片102a的部分而设置。制动衬片支架5a具有支架主体501a和突出部502a、503a。
支架主体501a与第2连结部32a的内侧面21a邻接地配置。支架主体501a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弧形状(相当于圆环的一部分的形状)。支架主体501a和制动盘101的一侧面101a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在支架主体501a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持槽504a。突出部502a、503a从支架主体501a的外侧面突出。
突出部502a、503a是小片状的部分,与支架主体501a一体形成。突出部502a配置在第2连结部32a的上方,突出部503a配置在第2连结部32a的下方。这样一来,突出部502a、503a以夹持第2连结部32a的方式配置。
在突出部502a、503a上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贯穿孔(未图示)。支架用轴构件33a是螺纹构件,贯穿突出部502a的贯穿孔、第2连结部32a的贯穿孔以及突出部503a的贯穿孔。支架用轴构件33a与螺母34a螺纹结合。由此,制动衬片支架5a能旋转地支承于第2连结部32a。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制动衬片支架5a保持着制动衬片102a。
制动衬片102a具有金属块103a和摩擦材料104a。金属块103a的一部分嵌入制动衬片支架5a的保持槽504a。由此,金属块103a保持于制动衬片支架5a。摩擦材料104a固定于金属块103a,且与制动盘101的一侧面101a相对。采用上述结构,制动衬片102a借助制动衬片支架5a和支架用轴构件33a支承于卡钳杠杆3a。
以上说明的是卡钳杠杆3a、制动衬片支架5a以及制动衬片102a的结构。卡钳杠杆3b、制动衬片支架5b以及制动衬片102b具有与卡钳杠杆3a、制动衬片支架5a以及制动衬片102a左右对称的结构,故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更具体而言,表示卡钳杠杆3b、制动衬片支架5b以及制动衬片102b的各结构要件的附图标记与表示卡钳杠杆3a、制动衬片支架5a以及制动衬片102a所对应的结构要件的附图标记在数字上相同且只将字母“a”置换为“b”来表示。例如,与卡钳杠杆3a的力点侧臂部25a、26a对应的卡钳杠杆3b的力点侧臂部的附图标记为“力点侧臂部25b、26b”。在卡钳杠杆3b的力点侧臂部25b、26b的一端部上安装有上述的螺纹构件15b、15b。
参照图3和图5,用于使制动衬片支架5a、5b的朝向一致的同步机构36配置在卡钳杠杆3a、3b的下方。同步机构36例如是连杆机构,具有成对的第1构件37a、37b和第2构件38、38。
各第1构件37a、37b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挠性。第1构件37a、37b的一端部固定于相对应的支架主体501a、501b。第1构件37a、37b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该第1构件37a、37b的另一端部利用第2构件38、38彼此相连结。第2构件38、38例如是圆棒状的构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接着,说明借助支轴构件4a、4b支承卡钳杠杆3a、3b的杠杆支承构件6的结构。图11是杠杆支承构件6的立体图,表示俯视观察杠杆支承构件6的状态。图12是杠杆支承构件6的立体图,表示仰视观察杠杆支承构件6的状态。
参照图1、图2、图4、图11以及图12,杠杆支承构件6配置在一对卡钳杠杆3a、3b之间。另外,杠杆支承构件6配置在缸装置2和制动盘101之间。
杠杆支承构件6以金属材料等为材料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铸造、锻造、烧结以及其他制造方法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杠杆支承构件6是实心构件。俯视观察时,杠杆支承构件6形成为Y字状。
杠杆支承构件6具有第1部分41和第2部分42。
第1部分41作为与卡钳杠杆3a、3b相连结的部分而设置。俯视观察时,第1部分41形成为U字状。第1部分41具有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成对的结合部46a、46b以及加强肋47、48、49。
水平状部43、44是上下成对的部分,以与支轴构件4a(4b)的中心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支轴构件4a大致铅垂地延伸,水平状部43、44大致水平地延伸。水平状部43、44彼此平行地延伸。另外,水平状部43、44沿着作为卡钳杠杆3a、3b和缸装置2所排列的排列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
水平状部43、44沿着左右方向细长地延伸。水平状部43、44中的与制动盘101相对的一侧部彼此利用垂直状部45相结合。
垂直状部45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水平状部43、44相面对的方向延伸。垂直状部45将成对的水平状部43、44彼此相连结。垂直状部45与支轴构件4a、4b的中心轴线平行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垂直地延伸。垂直状部45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制动盘101相对的一侧面451。垂直状部45和成对的水平状部43、44各自的左右两端部与结合部46a、46b相连续。
结合部46a以配置在卡钳杠杆3a的支点部27a、28a之间的方式延伸。
结合部46a形成为上下延伸的筒状。在结合部46a形成有上下延伸的贯穿孔461a。在贯穿孔461a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嵌入有衬套。支轴构件4a的支轴9a贯穿支点部27a的贯穿孔、结合部46a的贯穿孔461a以及支点部28a的贯穿孔,而且与螺母50a螺纹结合。
利用上述结构,支轴构件4a的支轴9a和杠杆支承构件6的结合部46a支承卡钳杠杆3a的支点部27a、28a而使该卡钳杠杆3a能够摆动。即、支轴9a和结合部46a以能使制动衬片102a向靠近制动盘101的方向和远离制动盘101的方向位移的方式将卡钳杠杆3a支承为能够摆动。
与结合部46a相同的结构设置于结合部46b。结合部46b以配置在卡钳杠杆3b的支点部27b、28b之间的方式延伸。
结合部46b形成为上下延伸的筒状。在结合部46b上形成有上下延伸的贯穿孔461b。在贯穿孔461b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嵌入有衬套。支轴构件4b的支轴9b贯穿支点部27b的贯穿孔、结合部46b的贯穿孔461b以及支点部28b的贯穿孔,而且与螺母50b螺纹结合。
利用上述结构,支轴构件4b的支轴9b和杠杆支承构件6的结合部46b支承的支点部27b、28b而使该卡钳杠杆3b能够摆动。即、支轴9b和结合部46b以能使制动衬片102b向靠近制动盘101的方向和远离制动盘101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将卡钳杠杆3b支承为能够摆动。
在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结合部46a、46b邻接的位置配置有加强肋47、48、49。
加强肋47、48、49作为第1部分41的加强部而设置,与成对的水平状部43、44以及垂直状部45相连结。加强肋47、48、49以在前后方向上面向缸装置2的方式配置,并以与垂直状部45正交的方式延伸。加强肋47、48、49是分别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肋47、48、49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加强肋47、48、49从垂直状部45朝向缸装置2延伸。各加强肋47、48、49的上端部与水平状部43相连续。各加强肋47、48、49的下端部与水平状部44相连续。
加强肋47靠近结合部46a地配置。加强肋47的与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以及结合部46a分别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形成为顺滑的形状,难以产生应力集中。
加强肋48配置在杠杆支承构件6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加强肋48的厚度(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比加强肋47、49各自的厚度厚。加强肋48的与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以及基部51分别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形成为顺滑的形状,难以产生应力集中。
加强肋49形成为与加强肋47左右对称的形状。加强肋49靠近结合部46b地配置。加强肋49的与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以及结合部46b分别相连接的连接部分形成为顺滑形状,难以产生应力集中。
利用加强肋47、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以及结合部46a形成面向缸装置2的空间S11。另外,利用加强肋47、48、水平状部43、44以及垂直状部45形成面向缸装置2的空间S12。
另外,利用加强肋48、49、水平状部43、44以及垂直状部45形成面向缸装置2的空间S13。另外,利用加强肋49、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以及结合部46b形成面向缸装置2的空间S14。
空间S11、S14是随着靠近对应的结合部46a、46b的顶端而高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变小的细头空间。杠杆支承构件6的体积减小了与这些空间S11~S14的体积相应的量。由此,实现杠杆支承构件6的轻量化。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1部分41的上方配置有第2部分42。
第2部分42作为借助吊轴构件7与固定托架8相连结的部分而设置。第2部分42具有基部51和一对结合部52、53。
基部51作为从水平状部4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而设置,从水平状部43朝向缸装置2延伸。基部51的下部和加强肋48的上部相连续。前后方向的基部51的两端部与一对结合部52、53相连续。
一对结合部52、53作为供吊轴构件7插入的部分而设置。一对结合部52、53分别形成为从基部51向上方突出的块状。结合部52与缸装置2邻接地配置,并与卡钳杠杆3a、3b的力点侧臂部25a、25b邻接地配置。结合部53与制动盘101邻接地配置,与卡钳杠杆3a、3b的作用点侧臂部29a、29b邻接。在一对结合部52、53上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贯穿孔521、531。与力点侧臂部25a、25b邻接的贯穿孔521的直径设定为比与作用点侧臂部29a、29b邻接的贯穿孔531的直径小。在贯穿孔521、531内嵌入有圆筒状的衬套54、55。一对结合部52、53借助衬套54、55以及吊轴构件7支承于固定托架8。
固定托架8是以金属材料等作为材料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铸造、锻造、烧结以及其他制造方法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固定托架8具有托架主体56。托架主体56具有力点侧固定部58、59和作用点侧固定部60、61从大致矩形的板状部57的四角突出的形状。
俯视观察时,力点侧固定部58、59从板状部57朝向力点侧臂部25a、25b延伸。在力点侧固定部58、59形成有贯穿孔。在这些贯穿孔中分别插入未图示的螺纹构件。这些螺纹构件固定于转向架100的下部。
俯视观察时,作用点侧固定部60、61从板状部57朝向作用点侧臂部29a、29b延伸。在作用点侧固定部60、61形成有贯穿孔。在该贯穿孔中分别插入未图示的螺纹构件。这些螺纹构件固定于转向架100的下部。
利用上述的结构,固定托架8固定于转向架100。
图13是沿着图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参照图4和图13,固定托架8还具有在托架主体56的下方延伸的轴保持部62。
轴保持部62形成为前后延伸的圆筒状,配置在杠杆支承构件6的一对结合部52、53之间。在轴保持部62上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贯穿孔621。在贯穿孔621的与结合部52邻接的部分嵌入有圆筒状的衬套64。另外,在贯穿孔621的与结合部53邻接的部分嵌入有圆筒状的衬套65。
衬套64的内径设定为与嵌入于结合部52的衬套54的内径相同,并且比衬套65的内径小。衬套65的内径设定为与嵌入于结合部53的衬套55的内径相同。
在上述衬套55、65、64、54中插入有吊轴构件7的吊轴701。在本实施方式中,吊轴构件7是阶梯螺栓等螺纹构件。在吊用轴构件7的吊轴701的一端部形成有头部。在吊轴701上嵌入有垫圈67。该垫圈67配置在吊轴构件7的头部和一个结合部53的一端面之间。另外,吊轴701的另一端部与螺母68螺纹结合。在螺母68和结合部52之间夹设有垫圈69。由此,杠杆支承构件6借助吊用轴701吊在固定托架8上,并且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吊轴701的轴线摆动。
吊轴701具有:圆轴状的大径部702、锥形部703以及圆轴状的小径部704。
大径部702靠近支轴构件4a、4b(制动衬片102a、102b)地配置,并被插入衬套55、65中。在大径部702和小径部704之间配置有锥形部703。锥形部703形成为随着远离大径部702而直径变小的圆锥形状。
小径部704与缸装置2邻接地配置,离支轴构件4a、4b较远。从支轴构件4a、4b到小径部704的距离比从支轴构件4a、4b到大径部702的距离大。小径部704的直径设定为比大径部702的直径小。这样一来,配置于卡钳杠杆3a、3b的力点侧臂部25a、25b侧的小径部704的直径设定为比配置于卡钳杠杆3a、3b的作用点侧臂部29a、29b侧的大径部702的直径小。小径部704插入衬套64、54中。
参照图1和图2,具有以上结构的制动装置1在车辆制动时工作。具体而言,通过驱动缸装置2,而将缸装置2的杆构件11推出缸外壳10。由此,一对卡钳杠杆3a、3b的力点侧臂部25a、25b之间的间隔以及力点侧臂部26a、26b之间的间隔扩大,卡钳杠杆3a、3b绕对应的支轴构件4a、4b的支轴9a、9b摆动。通过该摆动,卡钳杠杆3a、3b的第2连结部32a、32b之间的间隔变窄,其结果,一对制动衬片102a、102b被向制动盘101的对应的侧面101a、101b加压。
图14是用于说明制动装置1的工作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卡钳杠杆3a承受来自的制动盘(图14中未图示)的经由制动衬片102a等传递的反作用力F1和来自缸装置2的杆构件11的驱动力F2。由此,卡钳杠杆3a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侧位移。即、卡钳杠杆3a弯曲成弓形状。由此,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的周边部分产生拉伸应力。另一方面,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的周边部分产生压缩应力。另外,卡钳杠杆3a的弯曲量在图14中夸张地示出。在该情况下,虽然在图14中未图示卡钳杠杆3b,但该卡钳杠杆3b弯曲成与卡钳杠杆3a左右对称的形状。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动装置1,对于卡钳杠杆3a的力点侧臂部25a、26a以及作用点侧臂部29a、30a而言,各自的与臂部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省略了多边形形状的一部分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L字状)。由此,力点侧臂部25a、26a以及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各自的体积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使这些臂部25a、26a、29a、30a变轻。即、通过将卡钳杠杆3a轻量化,能够实现制动装置1的轻量化。另外,卡钳杠杆3a的力点侧臂部25a、26a以及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分别是具有足够的弯曲刚性的形状。由此,能够充分确保承受来自缸装置2的较大荷重和来自制动盘101的较大的反作用力的各臂部25a、26a、29a、30a的强度。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制动装置1。
另外,卡钳杠杆3b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与卡钳杠杆3a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相同,故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在力点侧臂部25a的与该臂部25a正交的截面P1上,第1部分251a和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51a比第2部分252a和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52a小(θ251a<θ252a)。同样,在作用点侧臂部29a的与该臂部29a正交的截面P2上,第1部分291a和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91a比第2部分292a和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θ292a小(θ291a<θ292a)。采用该结构,利用以比较接近铅垂的角度延伸的第1部分251a、291a和以比较接近水平的角度延伸的对应的第2部分252a、292a的共同工作,能够充分确保力点侧臂部25a和作用点侧臂部29a各自的弯曲刚性。对于力点侧臂部26a和作用点侧臂部30a而言,也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力点侧臂部25a、26a和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分别在与该臂部正交的截面上形成为L字状。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力点侧臂部25a、26a和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各自的轻量化以及确保足够的刚性。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对于各个力点侧臂部25a、26a而言,第1部分251a、261a配置在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侧,第2部分252a、262a配置在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侧。采用该结构,在力点侧臂部25a的内侧面21a侧,能够确保由第1部分251a和第2部分252a划分出的空间S1a。同样,能够确保由第1部分261a和第2部分262a划分出的空间。能够在这些空间S1a等中配置与力点侧臂部25a、26a邻接地配置的缸装置2的保护罩构件14等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力点侧臂部25a、26a和缸装置2等的干涉(不希望的接触)。而且,力点侧臂部25a、26a无需具有为了避免该干涉的迂回形状,能够将力点侧臂部25a、26a小型化。特别是,能够缩短力点侧臂部25a、26a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对于各个作用点侧臂部29a、30a而言,第1部分291a、301a配置在卡钳杠杆3a的内侧面21a侧,第2部分292a、302a配置在卡钳杠杆3a的外侧面22a侧。采用该结构,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在车辆制动时承受来自制动盘101的反作用力,从而弯曲变形为弓形状。此时,在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内侧面21a侧产生拉伸应力,在外侧面侧22a产生压缩应力。对于构件而言,通常容许拉伸应力比容许压缩应力小。因此,对于作用点侧臂部29a、30a而言,在车辆制动时产生拉伸应力的内侧面21a侧配置有第1部分291a、301a,能够将承受拉伸应力的部分的体积变得更大。由此,能够减少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拉伸应力的峰值。其结果,通过减少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负荷,能够进一步提高卡钳杠杆3a的强度。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全长设定为比力点侧臂部25a、26a的全长短。采用该结构,因为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全长较短,所以能够实现制动装置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另外,因为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全长较短,因此在车辆制动时,在作用点侧臂部29a、30a受到来自制动盘101的反作用力而弯曲时的该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应力容易变大。但是,对于作用点侧臂部29a、30a而言,第1部分291a、301a配置在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内侧面21a侧。由此,能够分散作用点侧臂部29a、30a的内侧面21a侧的拉伸应力。于是,在作用点侧臂部29a、30a产生的拉伸应力的峰值能够成为足够低的值。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力点侧臂部25a、26a上下成对地设置,卡钳杠杆3a还具有将力点侧臂部25a、26a的第1部分251a、261a彼此相连结的第1连结部31a。采用该结构,上下成对的力点侧臂部25a、26a借助第1连结部31a结合成一体。由此,能够格外提高成对的力点侧臂部25a、26a的强度。于是,通过提高成对的力点侧臂部25a、26a的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卡钳杠杆3a的强度。另外,第1连结部31a在成对的力点侧臂部25a、26a的第1部分251a、261a之间延伸,因此,第1连结部31a和力点侧臂部25a、26a的连接部分能够形成为顺滑的形状。于是,能够缓和第1连结部31a和力点侧臂部25a、26a的连接部分处的应力集中。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杠杆支承构件6具有:上下成对的水平状部43、44、垂直状部45以及加强肋47、48、49。采用该结构,杠杆支承构件6的形状与其说是块状,不如说是能够形成为与使板构件组合起来而成的形状接近的形状。由此,杠杆支承构件6能够进一步轻量化。另外,通过设置加强肋47、48、49,能够充分确保杠杆支承构件6的强度。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垂直状部45构成为与制动盘101相对地配置,加强肋47、48、49从垂直状部45向缸装置2延伸。采用该结构,垂直状部45以靠近制动盘101的方式配置。由此,对于杠杆支承构件6而言,能够利用垂直状部45切实地承受来自制动盘101的反作用力。
另外,采用制动装置1,吊轴701具有:靠近缸装置2地配置的小径部704和靠近制动衬片102a地配置且具有比小径部704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大径部702。采用该结构,对于吊轴701而言,大径部702在车辆制动时承受来自制动盘101的较大的反作用力。于是,通过预先将大径部702的直径设定得较大,从而能够充分确保吊轴701的强度。另外,车辆制动时小径部702承受的来自制动盘101的反作用力较小。于是,对于吊轴701而言,通过减小作为几乎不承受较大荷重的部分的小径部704的直径,能够实现吊轴701的轻量化。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各样的改变。例如,可以如下那样改变来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卡钳杠杆而言,上下成对的作用点侧臂部以随着靠近制动衬片支架而彼此靠近的方式倾斜。该倾斜的角度可以比上述实施方式图示的值大,也可以比上述实施方式图示的值小。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卡钳杠杆的各臂部而言,举例说明了将第1部分和第2部分以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是如此。例如,臂部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以在与该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交叉的方式延伸亦可,交叉角度并未特别限定。
(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各卡钳杠杆的各臂部而言,举例说明了将第1部分和第2部分整体为L字状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是如此。例如,臂部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在与该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为I字状等其他形状亦可。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力点侧臂部而言,举例说明了将第1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配置在卡钳杠杆的外侧面侧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是如此。例如,对于力点侧臂部而言,第1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配置在卡钳杠杆的内侧面侧亦可。
(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作用点侧臂部而言,举例说明了将第1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配置在卡钳杠杆的内侧面侧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是如此。例如,对于作用点侧臂部而言,第1部分相对于第2部分配置在卡钳杠杆的外侧面侧亦可。
(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吊轴构件的轴部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是如此。例如,吊轴构件的轴部的直径是恒定亦可。
(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在一对卡钳杠杆的各个臂部设置有彼此交叉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的实施方式。但是,也可以不是如此。例如,在一个卡钳杠杆上设置有彼此交叉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亦可。
(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卡钳杠杆3a、3b是实心构件。但是,一部分或者全部为中空构件亦可。在该情况下,在保持强度的同时能够期待进一步的轻量化。另外,对于杠杆支承构件6而言,也同样可以是中空构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用在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2 缸装置(驱动装置)
3a、3b 卡钳杠杆
9a、9b 支轴
25a、26a、25b、26b 力点侧臂部
29a、30a、29b、30b 作用点侧臂部
101 制动盘
102a、102b 制动衬片
251a、261a,291a、301a,251b,261b,291b,301b 第1部分
252a、262a,292a、302a,252b,262b,292b,302b 第2部分
P1、P2 截面(与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
Claims (7)
1.一种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卡钳杠杆,其用于支承与制动盘相对配置的制动衬片;
支轴,其用于以所述制动衬片能向靠近所述制动盘的方向和远离所述制动盘的方向位移的方式将所述卡钳杠杆支承为能够摆动;
驱动装置,其用于驱动所述卡钳杠杆而使所述卡钳杠杆绕所述支轴转动,
所述卡钳杠杆包含臂部,
所述臂部在与所述臂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具有以彼此交叉的方式延伸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
所述臂部以具有面向所述驱动装置的内侧面和与所述内侧面成对地配置的外侧面的方式配置,
所述臂部具有在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支轴之间延伸的力点侧臂部和从所述支轴侧朝向所述制动衬片侧延伸的作用点侧臂部,
对于所述力点侧臂部而言,所述第1部分配置在所述外侧面那一侧,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所述内侧面那一侧,
对于所述作用点侧臂部而言,所述第1部分配置在所述内侧面那一侧,所述第2部分配置在所述外侧面那一侧,
在所述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的使用状态下,在所述截面上,所述第1部分延伸的方向与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2部分延伸的方向与所述铅垂方向所成的角度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截面上,所述臂部形成为L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用点侧臂部的全长设定为比所述力点侧臂部的全长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力点侧臂部上下成对地设置,
所述卡钳杠杆还具有将各上述力点侧臂部的所述第1部分彼此相连结的连结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还具有借助所述支轴支承所述卡钳杠杆的杠杆支承构件,
所述杠杆支承构件具有:
上下成对的水平状部,其沿着所述卡钳杠杆和所述驱动装置排列的规定的排列方向延伸;
垂直状部,其沿着成对的所述水平状部相面对的方向延伸且将成对的所述水平状部彼此相连结;
加强肋,其与成对的所述水平状部和所述垂直状部相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状部以与所述制动盘相对地配置的方式构成,所述加强肋从所述垂直状部朝向所述驱动装置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还具有吊轴,该吊轴以所述杠杆支承构件能够摆动的方式将所述杠杆支承构件吊在底盘上,
所述吊轴具有靠近所述驱动装置地配置的小径部和以靠近所述制动衬片地配置的方式构成且具有比所述小径部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大径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83452 | 2012-12-26 | ||
JP2012283452 | 2012-12-26 | ||
PCT/JP2013/084112 WO2014103882A1 (ja) | 2012-12-26 | 2013-12-19 | 鉄道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0852A CN104870852A (zh) | 2015-08-26 |
CN104870852B true CN104870852B (zh) | 2018-03-06 |
Family
ID=51020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67798.5A Active CN104870852B (zh) | 2012-12-26 | 2013-12-19 | 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9106B2 (zh) |
EP (1) | EP2940339B1 (zh) |
JP (1) | JP6001091B2 (zh) |
CN (1) | CN104870852B (zh) |
WO (1) | WO201410388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96721B2 (ja) * | 2014-08-22 | 2018-09-26 |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及び鉄道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JP6803170B2 (ja) * | 2015-08-24 | 2020-12-23 |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 キャリパ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CN105365842B (zh) * | 2015-11-25 | 2017-11-03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制动夹钳单元吊装结构及列车转向架 |
DE202017100568U1 (de) | 2017-02-02 | 2017-02-20 | Faiveley Transport Witten Gmbh | Laufwerk für ein Schienenfahrzeug und Lagerelement für ein Laufwerk |
ES2949700T3 (es) * | 2018-03-12 | 2023-10-02 | Knorr Bremse Systeme | Arreglo de dispositivo de barra de tracción de una pinza de freno y pinza de freno |
DE102018118517A1 (de) * | 2018-07-31 | 2020-02-06 |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Schienenfahrzeuge GmbH | Belaghalter für eine Bremsbelaghalterung eines Schienenfahrzeugs und Bremsbelaghalterung |
KR101977322B1 (ko) * | 2018-10-22 | 2019-05-10 | 경창산업주식회사 | 자기 강화 브레이크 캘리퍼 |
CN111059176B (zh) * | 2019-11-19 | 2021-06-04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偏转功能的闸片托装置 |
KR102295466B1 (ko) * | 2020-03-03 | 2021-09-01 | 유진기공산업주식회사 | 철도차량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장치 |
CN115158390B (zh) * | 2022-07-29 | 2024-03-01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轻量化制动夹钳单元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73136A (en) * | 1980-08-27 | 1984-09-25 | Sab Industri Ab | Rail vehicle disc brake arrangement |
JP2005024054A (ja) * | 2003-07-01 | 2005-01-27 | Nabco Ltd |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2005075129A (ja) * | 2003-08-29 | 2005-03-24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カウルトップ周りの車体構造 |
CN1862049A (zh) * | 2005-05-10 | 2006-11-15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铁道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
CN201027852Y (zh) * | 2007-05-16 | 2008-02-27 | 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 | 钳式制动器 |
CN101568743A (zh) * | 2007-11-06 | 2009-10-28 |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钳式制动装置 |
JP2010164183A (ja) * | 2009-01-19 | 2010-07-29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WO2011155684A1 (ko) * | 2010-06-08 | 2011-12-15 | 유진기공산업주식회사 | 철도 차량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13614A (en) * | 1941-06-26 | 1946-12-31 | Budd Co | Brake mechanism |
US2348077A (en) * | 1941-11-14 | 1944-05-02 | Budd Wheel Co | Brake mechanism |
JPS59124254U (ja) * | 1983-02-09 | 1984-08-21 | 大建工業株式会社 | 長押材 |
JPH11124934A (ja) * | 1997-10-23 | 1999-05-11 | Naoharu Oshima | メッシュ型枠の固定構造 |
JP2008020014A (ja) * | 2006-07-14 | 2008-01-31 | Hitachi Ltd | 車両用電動ブレーキ |
JP2012052586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US10717453B2 (en) * | 2012-12-26 | 2020-07-21 | Nabtesco Corporation | Railway vehicle disc brake apparatus |
-
2013
- 2013-12-19 US US14/655,540 patent/US970910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2-19 JP JP2014554384A patent/JP60010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2-19 CN CN201380067798.5A patent/CN104870852B/zh active Active
- 2013-12-19 WO PCT/JP2013/084112 patent/WO20141038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19 EP EP13869834.5A patent/EP2940339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73136A (en) * | 1980-08-27 | 1984-09-25 | Sab Industri Ab | Rail vehicle disc brake arrangement |
JP2005024054A (ja) * | 2003-07-01 | 2005-01-27 | Nabco Ltd |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
JP2005075129A (ja) * | 2003-08-29 | 2005-03-24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カウルトップ周りの車体構造 |
CN1862049A (zh) * | 2005-05-10 | 2006-11-15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铁道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
CN201027852Y (zh) * | 2007-05-16 | 2008-02-27 | 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 | 钳式制动器 |
CN101568743A (zh) * | 2007-11-06 | 2009-10-28 |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钳式制动装置 |
JP2010164183A (ja) * | 2009-01-19 | 2010-07-29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WO2011155684A1 (ko) * | 2010-06-08 | 2011-12-15 | 유진기공산업주식회사 | 철도 차량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 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709106B2 (en) | 2017-07-18 |
EP2940339A1 (en) | 2015-11-04 |
US20150353108A1 (en) | 2015-12-10 |
CN104870852A (zh) | 2015-08-26 |
JP6001091B2 (ja) | 2016-10-05 |
EP2940339B1 (en) | 2020-10-21 |
WO2014103882A1 (ja) | 2014-07-03 |
EP2940339A4 (en) | 2016-09-28 |
JPWO2014103882A1 (ja) | 2017-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70852B (zh) | 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 |
JP4960261B2 (ja) | 自転車の後部アセンブリ | |
US6485043B2 (en) | Front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 |
TWI345538B (en) | Two-wheeled vehicle with rear suspension | |
CN110510040A (zh) | 悬架装置 | |
JP2000159178A (ja) | 二輪車の前輪懸架装置 | |
CN104884330B (zh) | 铁路车辆用盘式制动装置 | |
JP6743566B2 (ja) |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式操舵装置 | |
JP7120149B2 (ja)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JP2004122870A (ja) | 揺動機構付き3輪車 | |
US20240190532A1 (en) | Bicycle rear suspension | |
JP4108389B2 (ja) | 揺動機構付き3輪車 | |
CA2909860C (en) | Suspension coil spring and strut type suspension | |
JPH02220904A (ja) | 車両の車輪懸架装置 | |
JP2004114807A (ja) | 揺動機構付き3輪車 | |
CN1240182A (zh) | 自行车制动装置 | |
JP2004122832A (ja) | 揺動機構付き3輪車 | |
JP7188273B2 (ja)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JPS6353189A (ja) | 自動二輪車用前輪懸架装置 | |
CN107344582A (zh) | 全地形车后悬挂系统 | |
CN205523516U (zh) | 导出式单承点独立悬架 | |
CN208453090U (zh) | 一种副车架 | |
JPS61163077A (ja) | 車両用後輪懸架装置 | |
CN108349342A (zh) | 制动气室支架的安装结构 | |
JP2011057113A (ja) | 自動二輪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