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2017B - 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22017B CN104322017B CN201280002149.2A CN201280002149A CN104322017B CN 104322017 B CN104322017 B CN 104322017B CN 201280002149 A CN201280002149 A CN 201280002149A CN 104322017 B CN104322017 B CN 1043220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cket
- packet loss
- type
- network element
- data packe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22 operating i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涉及通信领域,能够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该方法包括:第一网元设备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第一网元设备统计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第一网元设备将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以便第二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本发明的实施例应用于网络数据包丢包类型识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两个设备通过中间网络传输数据包是当前信息通信的基本需求,中间网络的基本功能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带宽将两个设备的数据包尽可能多的且准确可靠的传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数据包在中间网络传输时会出现丢包,从而影响两个设备之前的通信。
目前丢包主要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中间带宽不足,网络出现拥塞而引起丢包;另外一种是中间网络出现传输错包,引起网络主动丢包,如微波传输出现误码,产品错包。
网络丢包会影响上层业务质量,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即要充分利用网络带宽提高经济效益,也要降低丢包率,保障业务体验。对于第一种原因引起的丢包,两端的用户设备可以通过降速解除拥塞,对于第二种原因引起的丢包,发生端设备可以用冗余传输抗传输错包。前提用户端设备必须判断清楚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丢包,如果判断出错,反而引起进一步恶化传输。如果实际情况为误码丢包,但错判为拥塞丢包,设备企图采用降速来解除拥塞,但实际上仍不能降低丢包率,导致设备不断的降速,直到数据包传输速掉底。另外,如果实际情况为拥塞丢包,但错判为传输错包丢包,设备两端采用冗余传输抗丢包,但反而加重网络负载,从而引起更严重的拥塞,有可能引起中间网络崩溃。
然而很多情况下,两端设备无法与中间网络一起配合获取网络丢包的原因,因此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事前人工评估是拥塞引起的丢包,还是传输出错引起的丢包,从配置相关的抗网络拥塞或抗错包的功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技术不能准确的判断丢包原因及丢包原因的动态变化,因此不能精确快速判断网络丢包类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能够准确的根据网络丢包原因及丢包原因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包括:
第一网元设备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统计所述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方法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
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包括
第二网元设备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统计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将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
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第一网元设备,包括: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数据分类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发送单元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数据分类单元分类后的所述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所述数据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丢包识别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统计结果,根据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判别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对比子单元,用于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网元设备还包括:
拟合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重判单元,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网元设备还包括:
时延重判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第二网元设备,包括:
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数据分类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数据分类单元分类后的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丢包识别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根据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判别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三方面,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对比子单元,用于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拟合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重判单元,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网元设备还包括:
时延重判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网络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网元设备和一个第二网元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和第二网元设备通过交换网连接,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为上述的任一第一网元设备,所述第二网元设备为上述任一的第二网元设备。
本发明的实施例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通过能够通过网元设备间传输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不同包长的数据包的丢包率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丢包率与包长类别的线性拟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元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现有的各种通讯系统网构中,两个网元设备通过中间网络传输数据包是当前信息通信的基本需求,中间网络的基本功能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带宽将两个设备的数据包尽可能多的且准确可靠的传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数据包在中间网络传输时会出现丢包,从而影响两个设备之前的通信,为了准确识别网络丢包的类型以便于对当前网络传输的实时控制和调节,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在作为数据包发送一侧的第一网元设备侧,参照图1所示,包括:
101、第一网元设备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102、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当然这里以具体的包长值分类时第一分类方式中的包长类别即具体的包长值,而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时,可以以每个预设包长范围内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具体的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的具体形式可以为按照等差数列将数据包按照包长排序,以预设的比特数作为公差值,以数据包的最大或最小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如以数据包的最大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公差值设定为n比特,则小于该最大包长在n比特范围内的所有包长的数据包设定为同一类数据包,据此按照数据包的包长减小方向依次将每一个公差n比特范围内的数据包分别设定为一类,此时将各个公差范围内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
103、第一网元设备统计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104、第一网元设备将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
以便第二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105、第一网元设备接收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二统计结果,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第二统计结果为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在作为数据包接收一侧的第二网元设备侧,参照图2所示,包括:
201、第二网元设备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202、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其中,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当然这里以具体的包长值分类时第一分类方式中的包长类别即具体的包长值,而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时,可以以每个预设包长范围内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具体的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的具体形式可以为按照等差数列将数据包按照包长排序,以预设的比特数作为公差值,以数据包的最大或最小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如以数据包的最大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公差值设定为n比特,则小于该最大包长在n比特范围内的所有包长的数据包设定为同一类数据包,据此按照数据包的包长减小方向依次将每一个公差n比特范围内的数据包分别设定为一类,此时将各个公差范围内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
203、第二网元设备统计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204、第二网元设备将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一网元设备。
以便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205、第二网元设备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一统计结果,第二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第一统计结果为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通过能够通过网元设备间传输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不同包长的数据包的丢包率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具体的,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3所示,可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提供了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对网元设备间丢包类型判别的具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01、第一网元设备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302、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303、第一网元设备统计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304、第二网元设备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305、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当然这里以具体的包长值分类时第一分类方式中的包长类别即具体的包长值,而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时,可以以每个预设包长范围内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具体的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的具体形式可以为按照等差数列将数据包按照包长排序,以预设的比特数作为公差值,以数据包的最大或最小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如以数据包的最大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公差值设定为n比特,则小于该最大包长在n比特范围内的所有包长的数据包设定为同一类数据包,据此按照数据包的包长减小方向依次将每一个公差n比特范围内的数据包分别设定为一类,此时将各个公差范围内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
306、第二网元设备统计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307、第二网元设备将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一网元设备,以便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308、第一网元设备接收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二统计结果,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这里根据步骤302中所采用的具体的分类方式,若以具体的包长值分类则该平均包长即对应分类中包长的值,若分类以多个预设的包长范围分类,则此处的平均包长为该预设的包长范围的包长平均值。
假设在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中提取获取对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M和第二类包长N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且M所指示的包长时大于N所指示的包长。
309、第一网元设备计算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
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具体的,根据第一统计结果中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M个数和第二统计结果中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M个数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M的丢包率X;根据第一统计结果中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N个数和第二统计结果中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N个数获取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N的丢包率X。
310、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在网元设备间的通讯过程中,若为拥塞丢包时,数据包丢包率与数据包的包长无关,各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丢包率是均衡的,而误码引起的丢包的情况下,包长越长数据包丢包率是越大的,此外至少一次获取了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当只获取一次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时,只能表征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网络的丢包类型当X大于Y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X小于或等于Y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然而由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在每个阶段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也可以K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根据每次的采样结果,当第一类包长M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第二类包长N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否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当然,步骤307也可以替换为:第一网元设备将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这样第二网元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统计结果后亦可以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执行步骤308~310中第一网元设备所执行的方法,附图3中虚线部分示出,具体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能够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参照图4所示,可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提供了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对网元设备间丢包类型判别的具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01、第一网元设备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402、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当然这里以具体的包长值分类时第一分类方式中的包长类别即具体的包长值,而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时,可以以每个预设包长范围内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具体的以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的具体形式可以为按照等差数列将数据包按照包长排序,以预设的比特数作为公差值,以数据包的最大或最小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如以数据包的最大包长为包长初始值,公差值设定为n比特,则小于该最大包长在n比特范围内的所有包长的数据包设定为同一类数据包,据此按照数据包的包长减小方向依次将每一个公差n比特范围内的数据包分别设定为一类,此时将各个公差范围内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值作为包长类别。
403、第一网元设备统计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404、第二网元设备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405、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406、第二网元设备统计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407、第二网元设备将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一网元设备,以便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408、第一网元设备接收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二统计结果,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
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这里可取K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并根据统计结果计算K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得到对应的K个数据包丢包率。
409、第一网元设备将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按照包长进行升序排序,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这里将统计结果中K个包长类别进行排序,然后检测数据包的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排序情况,当K个丢包率中至少有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否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同理在网元设备间的通讯过程中,若为拥塞丢包时,丢包率与数据包的包长无关,各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是均衡的,而误码引起的丢包的情况下,包长越长丢包率是越大的,因此根据排序的结果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超过预设个数(当然这里的预设个数是小于或等于K的)后越多则造成当前网络丢包的原因为误码丢包的概率越大。
当然,步骤407也可以替换为:第一网元设备将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这样第二网元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统计结果后亦可以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执行步骤408~409中第一网元设备所执行的方法,附图4中虚线部分示出,具体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能够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进一步,可选的,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后,该方案还包括:
a1、第一网元设备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包长与该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b1、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c1、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
其中拟合得到的曲线以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具体的参照图5所示,将数据包丢包率与包长类别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拟合方法不限,其中在包长为0时,数据包丢包率为J。此时该通过拟合获得的曲线l的斜率值为上升趋势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只存在误码丢包;或者拟合得到的曲线为固定斜率K1,即拟合的到的为斜率为K1的直线,当K1大于预设斜率K2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只存在误码丢包;如图5所示,则在以i,j分别为横坐标(包长类别)和纵坐标(数据包丢包率)的坐标系中,坐标点(i,j)=(0,J)为该拟合曲线l与纵坐标轴i=0的交点,当拟合得到的曲线l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线性拟合得到的为曲线时,由于斜率为上升趋势,因此只要坐标点(0,J)处的J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
当然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为第二网元设备做出时,步骤a1、b1、c1也可由第二网元设备执行,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后,该方案还包括:
a2、第二网元设备获取第二网元设备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此时将一个时间段内第二网元设备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与全局的平均时延进行比较,当该一个时间段内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全局的平均时延时,说明网络存在拥塞丢包的可能性。
当然步骤a2为第一网元设备执行此时需要从第二网元设备侧获取相关的时延,当然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为第二网元设备做出时,该步骤a2也可由第二网元设备直接执行。
由于拥塞丢包主要是网络状况因素引起,因此当前网络的丢包因素若包括拥塞丢包时,则接收端接收数据包的时延会增加,因此,当所述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否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网元设备,该第一网元设备具体可以为网络构架中的任一节点网元设备,如交换设备、射频拉远单元、基站、移动终端或者基站侧用于数据包收发的单元、模块或实体等在网络构架中任一能够实现数据包收发的设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网元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具体限制,以可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任一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为准,具体的参照图6所示,该网元设备包括:
数据发送单元61,用于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数据分类单元62,用于将数据发送单元61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统计单元63,用于统计数据分类单元62分类后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所述数据发送单元61,还用于将统计单元63转发的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以便第二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丢包识别单元64,用于接收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二统计结果,根据统计单元63转发的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第二统计结果为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可选的,参照图7所示,丢包识别单元64,包括:
采样子单元641,用于用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子单元642,用于计算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判别子单元643,用于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可选的,参照图8所示,丢包识别单元64,包括:
采样子单元644,用于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对比子单元645,用于将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进一步,可选的参照图9所示,当第一网元设备6包括丢包识别单元64时,第一网元设备6还包括:
拟合单元65,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重判单元66,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拟合得到的曲线以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可选的,参照图9所示,当第一网元设备6包括丢包识别单元64时,第一网元设备6还包括:
时延重判单元67,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网元设备,能够根据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网元设备,该第二网元设备具体可以为网络构架中的任一节点网元设备,如交换设备、射频拉远单元、基站、移动终端或者基站侧用于数据包收发的单元、模块或实体等在网络构架中任一能够实现数据包收发的设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网元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具体限制,以可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任一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为准,具体的参照图10所示,该网元设备包括:
数据接收单元71,用于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数据分类单元72,用于将数据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统计单元73,用于统计数据分类单元72分类后的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数据发送单元74,用于将统计单元73转发的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一网元设备,以便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丢包识别单元75,用于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一统计结果,根据统计单元73转发的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第一统计结果为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可选的,参照图11所示,丢包识别单元75包括:
采样子单元751,用于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子单元752,用于计算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判别子单元753,用于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可选的,参照图12所示,丢包识别单元75包括:
采样子单元754,用于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对比子单元755,用于将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进一步可选的,参照图13所示,第二网元设备还包括:
拟合单元76,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重判单元77,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拟合得到的曲线以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可选的,参照图13所示,第二网元设备还包括:还包括:
时延重判单元78,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网元设备,能够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网元设备,该第一网元设备具体可以为网络构架中的任一节点网元设备,如交换设备、射频拉远单元、基站、移动终端或者基站侧用于数据包收发的单元、模块或实体等在网络构架中任一能够实现数据包收发的设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网元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具体限制,以可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任一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为准,具体的参照图14所示,该网元设备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81、存储器82、通信端口83和总线84,该至少一个处理器81、存储器82和通信接口83通过总线84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该总线8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简称为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等。该总线8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其中:
存储器82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8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所述存储设备中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程序代码。所述操作系统用于控制和实现所述处理单元执行的处理功能。所述应用程序包含程序代码,如字处理软件、email软件。
处理器81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83,主要用于实现本实施例中的装置之间的通信。
该处理器81,用于通过通信端口83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处理器81通过通信端口83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处理器81,用于统计分类后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处理器81,用于通过通信端口83将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以便第二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处理器81,用于通过通信端口83接收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二统计结果,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第二统计结果为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可选的,
处理器81,具体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器81,用于计算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处理器81,用于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可选的,处理器81,用于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处理器81,用于将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器81,还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处理器81,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可选的,
处理器81,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通过通信接口83获取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网元设备,能够根据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网元设备,该网元设备具体可以为网络构架中的任一节点网元设备,如交换设备、射频拉远单元、基站、移动终端或者基站侧用于数据包收发的单元、模块或实体等在网络构架中任一能够实现数据包收发的设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网元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具体限制,以可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上述任一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为准,具体的参照图15所示,该网元设备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1、存储器92、通信端口93和总线94,该至少一个处理器91、存储器92和通信接口93通过总线94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该总线9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简称为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等。该总线9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其中:
存储器92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9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所述存储设备中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程序代码。所述操作系统用于控制和实现所述处理单元执行的处理功能。所述应用程序包含程序代码,如字处理软件、email软件。
处理器91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93,主要用于实现本实施例中的装置之间的通信。
处理器91,用于通过通信端口93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处理器91,用于将通过通信端口93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处理器91,用于分类后的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处理器91,用于将第二统计结果通过通信端口93发送至第一网元设备,以便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处理器91,用于通过通信端口93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第一统计结果,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和第二统计结果判断第一网元设备与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第一统计结果为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发送至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可选的,处理器91,具体用于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器91,用于计算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处理器91,用于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可选的,处理器91,具体用于在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数据包丢包率为第一统计结果中和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第一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处理器91,用于将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进一步可选的,处理器91,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处理器91,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可选的,处理器91,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网元设备,能够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参照图1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网元设备101和一个第二网元设备102,其中第一网元设备101和第二网元设备102通过交换网连接,第一网元设备101为上述设备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第一网元设备,第二网元设备102为上述设备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第二网元设备。当然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网络系统可以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网元设备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其中,该系统所包含的各个网元设备的结构,及通过各个网元设备所实现的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的具体过程参照以上关于方法及设备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网络系统,能够根据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和接收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包长及丢包率的动态变化,精确快速的判断出网络丢包类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元设备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统计所述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
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6.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网元设备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统计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将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包括:
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
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
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11.一种第一网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网元设备发送数据包;
数据分类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发送单元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数据分类单元分类后的所述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一统计结果;
所述数据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丢包识别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统计结果,根据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判别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对比子单元,用于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设备还包括:
拟合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重判单元,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设备还包括:
时延重判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所述第二网元设备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16.一种第二网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数据分类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包按照第一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所述第一分类方式为按所述数据包的包长或包长的预设范围分类;
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数据分类单元分类后的所述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生成第二统计结果;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发送至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以便所述第一网元设备根据第一统计结果及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或者,
丢包识别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根据所述统计单元转发的所述第一统计结果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间的网络丢包的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为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将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按所述第一分类方式分类后,对所述发送至所述第二网元设备的数据包中各类包长的数据包数量的统计结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至少一次获取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和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
处理子单元,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及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判别子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大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当所述第一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类包长的数据包丢包率的次数大于预设的次数时,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丢包识别单元包括:
采样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根据所述第一分类方式,获取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统计结果,计算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中各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和所述第二统计结果中同一类包长的数据包的个数差值与所述第一统计结果中所述同一类包长对应的数据包的个数的比值;
对比子单元,用于将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按照包长类别进行升序排序,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至少包括预设个数的数据包丢包率为升序排列,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若所述预设个不同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中按照升序排列的数据包丢包率的个数小于所述预设个数,则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拥塞丢包。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包括:
拟合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将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的平均包长与所述至少一个包长类别的数据包丢包率进行线性拟合;
重判单元,用于当拟合得到的曲线的斜率为上升趋势或者所述曲线的斜率为大于预设斜率的固定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当拟合得到的曲线中所有包长类别对应的数据包丢包率均大于预设的数据包丢包率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其中所述拟合得到的曲线以所述包长类别为坐标空间中的横坐标,以所述数据包丢包率为纵坐标。
20.根据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元设备还包括:
时延重判单元,用于当判定当前网络的丢包类型为误码丢包时,获取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及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大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则判定当前网络同时存在误码丢包及拥塞丢包;当所述当前接收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时延小于或等于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平均时延时,判定当前网络存在误码丢包。
21.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网元设备和一个第二网元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网元设备和第二网元设备通过交换网连接,所述第一网元设备为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网元设备,所述第二网元设备为权利要求16~20任一项所述的网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2/087673 WO2014101047A1 (zh) | 2012-12-27 | 2012-12-27 | 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22017A CN104322017A (zh) | 2015-01-28 |
CN104322017B true CN104322017B (zh) | 2017-04-26 |
Family
ID=51019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02149.2A Active CN104322017B (zh) | 2012-12-27 | 2012-12-27 | 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322017B (zh) |
WO (1) | WO201410104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13421A (zh) * | 2018-09-18 | 2020-03-2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语音包数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23549B1 (en) * | 2019-06-02 | 2019-12-31 | Cybertoka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classifying networked devices |
CN112953847B (zh) * | 2021-01-27 | 2022-11-11 |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的拥塞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86100A (zh) * | 2008-09-25 | 2010-03-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处理丢包的方法、传输质量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88858A2 (en) * | 2003-03-29 | 2004-10-14 |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data transmission |
CN101146033B (zh) * | 2007-10-31 | 2010-04-14 | 重庆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跨层协作机制提高无线自组织网络性能的方法 |
CN102104468A (zh) * | 2011-02-18 | 2011-06-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路由代理的媒体感知arq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2204164B (zh) * | 2011-05-24 | 2014-05-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丢包信息报告方法及装置 |
-
2012
- 2012-12-27 CN CN201280002149.2A patent/CN104322017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27 WO PCT/CN2012/087673 patent/WO201410104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86100A (zh) * | 2008-09-25 | 2010-03-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处理丢包的方法、传输质量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13421A (zh) * | 2018-09-18 | 2020-03-2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语音包数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22017A (zh) | 2015-01-28 |
WO2014101047A1 (zh) | 2014-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070080177A (ko) | 네트워크에서의 혼잡 발생 예고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12311623B (zh) | 应用于列车的时间敏感网络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 |
CN115037700B (zh) | 一种复杂网络数据包传送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4580985A (zh) | 视频码率自适应方法及系统 | |
CN106658644B (zh) | 通信网络选路方法和装置 | |
US20130279339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 |
CN104322017B (zh) | 一种网络丢包类型识别方法、设备及系统 | |
EP1788756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ackets in wireless network | |
CN107222403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103312469A (zh) | 组播重传中的确认代表选择方法及装置 | |
CN113645145B (zh) | 负载均衡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2487330A (zh) | 运行、管理和维护报文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EP3869740B1 (en) | Network reliability tes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4702531A (zh) | 一种网络设备拥塞避免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 |
CN112312373A (zh) | 信道优化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257265A (zh) | 实时传输数据流前向纠错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737264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8400802B (zh) | 一种蓝牙接收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103249068B (zh) | 基于群组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质量检测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8566683A (zh) | 接入非授权频段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688824B (zh) | Rtp丢包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294856B (zh) | 一种共享流量终端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1117230A1 (ja) | 無線フレーム推定装置、システム、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CN113676341A (zh) | 一种质差评估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0336759A (zh) | 基于rdma的协议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