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9156A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29156A CN104329156A CN201410412625.9A CN201410412625A CN104329156A CN 104329156 A CN104329156 A CN 104329156A CN 201410412625 A CN201410412625 A CN 201410412625A CN 104329156 A CN104329156 A CN 1043291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enoid valve
- water pipe
- water
- motor
- entr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0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20—Cooling circuit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part of engine or mach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5—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loo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7—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by adjusting the pre-set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engine parameters, e.g. engine load, engine spee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81—Thermal management, e.g. liquid flow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F01P2005/105—Using two or more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24—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包括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节温器、第一水路散热器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第二水泵、分流阀、电机控制器、电机和第二电磁阀;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热管理控制器,其中,通过所述热管理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驱动车辆的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型车辆相较于传统纯内燃机型车辆,增加了电机、电机控制器等部件,结构更加复杂。车辆运行过程中,发动机、发动机控制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等均需进行冷却,而且三者的合适工作温度范围彼此不相同,需要有效冷却这些发热元件使其工作于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同时还应尽量考虑能量的综合利用,更好地实现混合动力车节能环保的目标。因此,混合动力型车辆配套的冷却系统比传统车辆配套的冷却系统性能要求更高。
现有的混合动力车用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但是各冷却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各自需要开启其自身的冷却装置例如冷却风扇进行冷却,使得冷却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能够串联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以更精确有效地实现各冷却目标工作在其合适的温度范围,提高冷却效率。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包括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所述连通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连通,其中;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节温器、第一水路散热器和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另一路与所述节温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第二水泵、分流阀、电机控制器、电机和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分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分流阀中的两个出口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电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
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热管理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节温器、所述分流阀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热管理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下部,所述第一冷却风扇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下部,所述第二冷却风扇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电磁阀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包括:
混合动力车本体;
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混合动力车本体中,所述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所述连通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连通,其中;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节温器、第一水路散热器和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另一路与所述节温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第二水泵、分流阀、电机控制器、电机和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分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分流阀中的两个出口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电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
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热管理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节温器、所述分流阀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热管理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在热管理控制器接收到车辆纯电动运行模式信号后,控制第三、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第一、第二电磁阀关闭,同时控制节温器使其处于大循环开启小循环关闭状态,从而实现电机冷却系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串联,使所述发动机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液保持在40℃到50℃之间,当要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所述发动机需要运行时,因所述发动机已经经过预热,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热起动,大大改善其排放和动力性能;同时,由于此时设置在所述一体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液流会通过第一、第二水路散热器进行散热,而仅需开启电机或发动机自身所带的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就可以满足电机和发动机的散热需求,相比于传统独立式冷却系统,减少了冷却消耗的电能,节约了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进而使得冷却效率也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结构简图。
图中有关附图标记如下:
1——发动机,2——节温器,3——第一冷却风扇,4——第一水路散热器,5——第一电磁阀,6——第一水泵,7——热管理控制器,8——第四电磁阀,9——第三电磁阀,10——第二水路散热器,11——第二冷却风扇,12——第二水泵,13——分流阀,14——电机控制器,15——第一温度传感器,16——电机,17——第二温度传感器,18——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能够串联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电机控制器冷却系统,以更精确有效地实现各冷却目标工作在其合适的温度范围,提高冷却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主要实现原理、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对应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地阐述。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包括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所述连通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连通,其中;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6、发动机1、节温器2、第一水路散热器4和第一电磁阀5,其中,第一水泵6的出口通过水管与发动机1的进口连接,发动机1的出口通过水管与节温器2的进口连接,节温器2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一水路散热器4的入口连接,第一水路散热器4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水管与第一电磁阀5的入口连接,另一路与节温器2连接,第一电磁阀5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一水泵6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10、第二水泵12、分流阀13、电机控制器14、电机16和第二电磁阀18,其中,第二水路散热器10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二水泵12的进口,第二水泵12的出口通过水管与分流阀13的进口连接,分流阀13中的两个出口通过水管分别与电机控制器14的入口和出口连接,电机控制器14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电机16的入口连接,电机16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二电磁阀18的入口连接,第二电磁阀18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二水路散热器10的入口连接;
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9,第四电磁阀8和热管理控制器7,其中,第三电磁阀9的入口通过水管与第一电磁阀5的入口连接,第三电磁阀9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二水路散热器10连接;第四电磁阀8的入口通过水管与第一电磁阀5的出口连接,第四电磁阀8的出口通过水管与第二电磁阀18的入口连接;热管理控制器7分别与第一电磁阀5、第二电磁阀18、第三电磁阀9、第四电磁阀8、节温器2、分流阀13和第二水泵12电性连接;
其中,通过热管理控制器7控制第三电磁阀9和第四电磁阀8开启,以及控制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18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冷却风扇3,设置在第一水路散热器4的下部,第一冷却风扇3电性连接热管理控制器7,第一冷却风扇3可以设置为1个或2个以上,在热管理控制器7检测到所述一体冷却装置中的温度过高时,例如高于50℃或55℃时,控制第一冷却风扇3开启,使得第一水路散热器4快速散热,提高冷却的速度。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冷却风扇11,设置在第二水路散热器10的下部,第二冷却风扇11电性连接热管理控制器7,第二冷却风扇11可以设置为1个或2个以上,在热管理控制器7检测到所述一体冷却装置中的温度过高时,例如高于50℃或55℃时,控制第二冷却风扇11开启,使得第二水路散热器10快速散热,提高冷却的速度。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5,设置在连接电机16和电机控制器14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热管理控制器7,用于实时获取电机控制器14的出水温度,并将电机控制器14的出水温度传输给热管理控制器7,使得热管理控制器7根据电机控制器14的出水温度,控制第一、第二冷却风扇的开启和关闭,当电机控制器14的出水温度超过50℃时,控制第一冷却风扇3开启,当电机控制器14的出水温度超过60℃时,控制第一、第二冷却风扇开启,在电机控制器14的出水温度在40℃到50℃之间时,控制第一、第二冷却风扇关闭。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17,设置在连接电机16和第二电磁阀18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热管理控制器7,用于实时获取电机16的出水温度,并将电机16的出水温度传输给热管理控制器7,使得热管理控制器7根据电机16的出水温度,控制第一、第二冷却风扇的开启和关闭,当电机16的出水温度超过50℃时,控制第一冷却风扇3开启,当电机16的出水温度超过60℃时,控制第一、第二冷却风扇开启,在电机16的出水温度在40℃到50℃之间时,控制第一、第二冷却风扇关闭。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混合动力车一般用纯电动模式起动,在纯电动工况下,电机16开始运转升温后,热管理控制器7接收到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7的信号,控制第二冷却风扇11开始转动。
其中,热管理控制器7接收到车辆纯电动运行模式信号后,控制第四电磁阀8和第三电磁阀9开启、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18关闭,同时控制节温器2使其处于大循环开启小循环关闭状态,从而实现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串联,使发动机1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液保持在40℃到50℃之间,从而完成了发动机1的预热过程;而当要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发动机1需要运行时,由于发动机1这时已经经过预热,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热起动,大大改善其排放和动力性能;同时,由于此时与发动机1对应的第一冷却风扇3已起动,冷却液流经第一水路散热器4和第二水路散热器10,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对应的第二冷却风扇11可以几乎处于停转状态就可以满足电机16和电机控制器14的散热要求,从而可以仅开启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自带的第一冷却风扇3就可以满足所述混合动力车的散热要求,而现有技术中需要开启发动机和电机冷却系统各自自带的冷却风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体冷却装置,由于仅需开启发动机冷冷却系统自带的第一冷却风扇3就可以满足混合动力车的散热要求,使得冷却消耗的电能得以减少,节约了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了冷却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在纯内燃机工况下,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停止工作,热管理控制器7接收到车辆运行模式信号,控制第四电磁阀8和第三电磁阀9关闭、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18开启,使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能相互分开,互不干扰。
具体的,电机16和电机控制器14串联型式下可以对进水温度单独控制,其中,在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运行时,由第一温度传感器15、第二温度传感器17采集到电机控制器14、电机16的出水温度,传输到热管理控制器7中的温控单元,使得热管理控制器7根据相应程序,控制第二冷却风扇11、第二水泵12和分流阀13。控制过程如下:热管理控制器7发出信号控制第二冷却风扇11的转速,调节第二水路散热器10的进风量来稳定第二水泵12的进水温度,也即电机控制器14的进水温度;热管理控制器7控制第二水泵12的转速,实时调节冷却水在回路中的流速;热管理控制器7控制分流阀13,使部分流量冷却液通过电机控制器14,剩余大部分冷却液不通过电机控制器14而流进电机16,通过具体控制分流比例稳定电机16的进水温度。由此,在电机16和电机控制器14串联的情况下,两者的进水温度可以实现分别控制。
其次,所述电机冷却系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之间有管路连通,通过热管理控制器7控制第四电磁阀8和第三电磁阀9开启,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18关闭,可以使两冷却系在特定工况下串联运行。混合动力车在纯内燃机工况下时,开启第四电磁阀8和第三电磁阀9,关闭第一电磁阀5和第二电磁阀18,可以使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和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能单独运行,互不干扰。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在串联模式下,冷却液流经第一水路散热器4和第二水路散热器10,所述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冷却风扇11可以几乎处于停转状态就可以满足电机16和电机控制器14的散热要求,达到节能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可通过控制管路的开闭,实现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串联,使发动机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液时刻处于40℃到50℃之间,当发动机1需要运行时就可以快速实现热启动,从而大大改善其排放和动力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冷却系中将电机16与电机控制器14串联,电机控制器14位于电机16上游,电机控制器14进水口安装可控分流阀13,冷却水经分流阀13后一路通往电机控制器14,另一路直接通往电机16,通过控制第二冷却风扇11的转速以稳定电机控制器14进水温度,通过控制分流阀13的分流比例可以保持电机16的进水温度稳定。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车,包括:
混合动力车本体;
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混合动力车本体中,所述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所述连通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连通,其中;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节温器、第一水路散热器和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另一路与所述节温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第二水泵、分流阀、电机控制器、电机和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分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分流阀中的两个出口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电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
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热管理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节温器、所述分流阀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热管理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下部,所述第一冷却风扇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下部,所述第二冷却风扇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具体的,所述一体冷却装置还包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电磁阀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其一、本申请实施例中连通控制系统为安装有电磁阀的双桥型管路,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使两冷却系统在纯电动工况下串联运行,从而实现发动机预热和电机冷却系统的节能,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中电机与电机控制器串联,电机控制器位于电机的水流上游,电机控制器进水口安装可控分流阀,一路通往电机控制器,另一路直接通往电机。通过电机冷却系统控制冷却风扇的转速以稳定电机控制器进水温度,通过控制分流阀的分流比例来稳定电机进水温度,实现串联型式下电机和电机控制器温度分别控制。更精确有效地实现了各冷却目标温度的梯度控制,使其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
其二、由于本申请实施例在热管理控制器接收到车辆纯电动运行模式信号后,控制第三、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第一、第二电磁阀关闭,同时控制节温器使其处于大循环开启小循环关闭状态,从而实现电机冷却系统与发动机冷却系统串联,使所述发动机冷却水道内的冷却液保持在40℃到50℃之间,当要切换到混合动力模式,所述发动机需要运行时,因所述发动机已经经过预热,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热起动,大大改善其排放和动力性能;同时,由于此时设置在所述一体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液流会通过第一、第二水路散热器进行散热,而仅需开启电机或发动机自身所带的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就可以满足电机和发动机的散热需求,相比于传统独立式冷却系统,减少了冷却消耗的电能,节约了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进而使得冷却效率也得以提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所述连通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连通,其中;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节温器、第一水路散热器和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另一路与所述节温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第二水泵、分流阀、电机控制器、电机和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分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分流阀中的两个出口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电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
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热管理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节温器、所述分流阀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热管理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下部,所述第一冷却风扇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冷却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下部,所述第二冷却风扇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电机控制器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电磁阀的水管中,且电性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
6.一种混合动力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动力车本体;
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混合动力车本体中,所述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和连通控制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所述连通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冷却系统连通,其中;
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水泵、发动机、节温器、第一水路散热器和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口连接,所述发动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节温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水路散热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另一路与所述节温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的入口连接;
所述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第二水路散热器、第二水泵、分流阀、电机控制器、电机和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分流阀的进口连接,所述分流阀中的两个出口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入口和出口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电机的入口连接,所述电机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的入口连接;
所述连通控制系统包括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热管理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三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水路散热器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入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四电磁阀的出口通过水管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接;所述热管理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节温器、所述分流阀和所述第二水泵电性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热管理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开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使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所述电机冷却系统串联运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12625.9A CN104329156B (zh) | 2014-08-20 | 2014-08-20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12625.9A CN104329156B (zh) | 2014-08-20 | 2014-08-20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29156A true CN104329156A (zh) | 2015-02-04 |
CN104329156B CN104329156B (zh) | 2017-05-10 |
Family
ID=52403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12625.9A Active CN104329156B (zh) | 2014-08-20 | 2014-08-20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329156B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29509A (zh) * | 2016-01-15 | 2016-04-27 | 江苏大学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07683071A (zh) * | 2017-09-28 | 2018-02-09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冷却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CN108511645A (zh) * | 2018-03-30 | 2018-09-07 | 吴彦均 |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组 |
CN108859735A (zh) * | 2018-05-30 | 2018-11-23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09367377A (zh) * | 2018-12-05 | 2019-02-22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冷却系统及具有该冷却系统的车辆 |
CN110821635A (zh) * | 2018-08-08 | 2020-02-2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 |
CN111016632A (zh) * | 2019-12-20 | 2020-04-17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一种高紧凑式柴电混合动力冷却系统 |
CN111255541A (zh) * | 2020-03-31 | 2020-06-09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预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928563A (zh) * | 2020-06-05 | 2020-11-13 | 泉州市海恩德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分流冷却方法 |
CN112046337A (zh) * | 2020-09-03 | 2020-12-08 | 安徽维德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工业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087843A (zh) * | 2021-11-16 | 2022-02-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采用单冷却循环系统对不同温度器件热管理的系统及方法 |
CN115263519A (zh) * | 2022-08-19 | 2022-11-01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车辆 |
CN115303059A (zh) * | 2022-09-14 | 2022-11-08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双电机混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95338A (zh) * | 2006-12-06 | 2008-06-11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散热器总成 |
CN201484169U (zh) * | 2009-09-04 | 2010-05-2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系统 |
WO2011045496A1 (fr) * | 2009-10-13 | 2011-04-21 |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vehicule hybride |
CN102951012A (zh) * | 2011-08-30 | 2013-03-06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534120A (zh) * | 2011-03-16 | 2014-01-22 | 捷豹路虎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冷却回路和冷却方法 |
-
2014
- 2014-08-20 CN CN201410412625.9A patent/CN1043291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95338A (zh) * | 2006-12-06 | 2008-06-11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散热器总成 |
CN201484169U (zh) * | 2009-09-04 | 2010-05-2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系统 |
WO2011045496A1 (fr) * | 2009-10-13 | 2011-04-21 |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vehicule hybride |
CN103534120A (zh) * | 2011-03-16 | 2014-01-22 | 捷豹路虎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电动车辆冷却回路和冷却方法 |
CN102951012A (zh) * | 2011-08-30 | 2013-03-06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29509B (zh) * | 2016-01-15 | 2018-04-24 | 江苏大学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05529509A (zh) * | 2016-01-15 | 2016-04-27 | 江苏大学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07683071A (zh) * | 2017-09-28 | 2018-02-09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冷却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CN108511645B (zh) * | 2018-03-30 | 2021-06-22 | 杨胜 |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组 |
CN108511645A (zh) * | 2018-03-30 | 2018-09-07 | 吴彦均 |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池组 |
CN108859735A (zh) * | 2018-05-30 | 2018-11-23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08859735B (zh) * | 2018-05-30 | 2020-07-24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10821635B (zh) * | 2018-08-08 | 2021-08-1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 |
CN110821635A (zh) * | 2018-08-08 | 2020-02-2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 |
CN109367377A (zh) * | 2018-12-05 | 2019-02-22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冷却系统及具有该冷却系统的车辆 |
CN111016632A (zh) * | 2019-12-20 | 2020-04-17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一种高紧凑式柴电混合动力冷却系统 |
CN111255541A (zh) * | 2020-03-31 | 2020-06-09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预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928563A (zh) * | 2020-06-05 | 2020-11-13 | 泉州市海恩德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分流冷却方法 |
CN112046337A (zh) * | 2020-09-03 | 2020-12-08 | 安徽维德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工业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087843A (zh) * | 2021-11-16 | 2022-02-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采用单冷却循环系统对不同温度器件热管理的系统及方法 |
CN114087843B (zh) * | 2021-11-16 | 2022-10-2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采用单冷却循环系统对不同温度器件热管理的系统及方法 |
CN115263519A (zh) * | 2022-08-19 | 2022-11-01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车辆 |
CN115263519B (zh) * | 2022-08-19 | 2024-08-1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车辆 |
CN115303059A (zh) * | 2022-09-14 | 2022-11-08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双电机混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29156B (zh) | 201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29156A (zh) |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 |
KR102373420B1 (ko) | 전기자동차 공조 시스템 | |
CN109849616A (zh) |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01970824B (zh) | 用于改进的发动机工作的热管理 | |
CN107120222B (zh) | 一种汽车预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352752B (zh) | 具有分流冷却功能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相应的车辆 | |
CN108281735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保温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2529690A (zh) | 一种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7196461B (zh) | 复合冷却系统 | |
CN106567769B (zh) | 一种基于温差发电技术的车用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4044444B (zh) | 电动汽车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109203909A (zh) | 用于车辆的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 | |
KR20120094567A (ko) | 전기자동차의 폐열 난방 시스템 | |
CN207433190U (zh)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热管理系统 | |
CN107351639B (zh) | 一种采用毛细管网辐射末端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 |
CN106515499B (zh) | 二驱分布式轮毂驱动纯电动汽车温度调控系统 | |
CN103089758A (zh) | 一种工程机械及其液压油冷却系统 | |
CN103452637A (zh) | 恒温式热管理动力机冷却系统 | |
CN202006709U (zh) | 一种电动车的供热系统 | |
CN203949271U (zh) | 一种家用采暖与生活水一体水系统 | |
CN109733182B (zh) |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系统 | |
CN209581083U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05134329B (zh) | 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及冷却控制方法 | |
CN208469605U (zh) | 纯电动客车自循环热管理系统 | |
CN106837621A (zh) | 工程机械车辆排气系统热量利用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0 Address after: Room 08-10, 6 / F, block a, No. 5, Dongtucheng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13 Patentee after: National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pipeline network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07 China Petroleum Building, No. 9, Dongzhimen North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