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一般电磁阀,由于结构的限制,只能单向流通、截止;常规系统中很多时候需要与单向阀配合使用。而在热泵系统中,冷媒在制冷、制热过程的流向相反,需要串联安装两个单通电磁阀实现双方向流通,导致系统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成本也偏高,为此,需要设计出双向电磁阀。
请参考图1-2,图1为一种典型的双向电磁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双向电磁阀导阀头和动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该双向电磁阀为直线型电磁阀,其包括上下设置的主阀体1和导阀体,导阀体内设有线圈70、相配合的静铁芯和动铁芯40,以及与动铁芯40固定的导阀头50;主阀体1的阀腔内设有活塞30,装配活塞30后在活塞30的上侧形成活塞腔;主阀体1还设有第一接口20a和第二接口20b,分别连接第一接口管、第二接口管。如图1所示,活塞30上移时,离开阀口1b,使得第一接口20a和第二接口20b导通。导阀头50与动铁芯40连接为一体,当双向电磁阀的线圈70通电时,动铁芯40在磁力作用下带动导阀头50上移离开活塞30;断电时,弹簧90复位,动铁芯40推动导阀头50下移抵紧活塞30,以关闭阀口1b。
活塞30上设有第一活塞流道30k和第二活塞流道30d,第一活塞流道30k通过活塞30上设置的进口流道30b连通第一接口20a,第二活塞流道30d通过单向阀30g连通第二接口20b。导阀头50上设有第一逆止阀30e和第二逆止阀30f,如图1所示,第一逆止阀芯30a和第二逆止阀芯30c插入于导阀头50的插孔内,以分别对准封堵住第一活塞流道30k和第二活塞流道30d。该双向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如下:
a、当冷媒从第一接口20a进入时
线圈70断电:
导阀头50处于图1中所示的位置,此时,导阀头50在弹簧90作用下将活塞30抵紧在阀口1b处,第一接口20a与第二接口20b无法直接连通;此时的冷媒路径为:第一接口20a-进口流道30b-第一活塞流道30k-顶开第一逆止阀30e-活塞30上侧的活塞腔。此时,在高压冷媒作用下,第二逆止阀30f关闭,冷媒无法经第二活塞流道30d流向第二接口2b。则第一接口20a和第二接口20b断开,双向电磁阀关闭。
线圈70通电:
线圈70内产生磁场,动铁芯40拉动导阀头50靠近静铁芯,则第一逆止阀30e和第二逆止阀30f脱离第一活塞流道30k、第二活塞流道30d。此时的冷媒路径为:第一接口20a-进口流道30b-第一活塞流道30k-第二活塞流道30d-顶开单向阀30g-第二接口20b。由于进口流道30b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活塞流道30d截面积,流入活塞30上侧活塞腔的冷媒体积小于流出的冷媒体积,使活塞30上侧的冷媒压力减小。于是,活塞30在上下侧形成的压差作用下向上运动脱离阀口1b,第一接口20a和第二接口20b直接连通,双向电磁阀开启。
b、当冷媒从第二接口20b进入时
线圈70断电:
此时冷媒的路径为:第二接口20b-单向阀30g中的进口小孔-第二活塞流道30d-顶开第二逆止阀30f-活塞30上侧的活塞腔。此时,在高压冷媒作用下,第一逆止阀30e关闭,冷媒无法经第一活塞流道30k流向第一接口2a。则第一接口20a和第二接口20b断开,双向电磁阀关闭。
线圈70通电:
如上所述,导阀头50上移,此时冷媒的路径为:第二接口20b-单向阀30g的进口小孔-第二活塞流道30d-第一活塞流道30k-进口流道30b-第一接口20a。由于进口小孔截面积小于进口流道30b截面积,流入活塞30上侧的冷媒体积少,流出的冷媒体积大,使活塞30上侧的冷媒压力减小。于是,活塞30在上下侧形成的压差作用下向上运动脱离阀口1b,第一接口20a和第二接口20b直接连通,双向电磁阀开启。
从上述双向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可知,设计时,需要使进口流道30b(冷媒进、出)、两个活塞流道、单向阀30g所在的通道(冷媒出)、单向阀30g的进口小孔(冷媒进)的截面积满足一定大小关系,保证压差能够形成。实际上,图1中,供冷媒流出的第一活塞流道30k与供冷媒流入的进口流道30b处于同一流路,供冷媒流出的第二活塞流道30d与供冷媒进入的单向阀30g的进口小孔也处于同一流路。
上述双向电磁阀存在下述技术缺陷:
第一、当电磁阀具有较大流量需求时,其阀口1b会增大,相应地,活塞30行程需增加,则导阀头50行程需要同步增加,相应地,动铁芯40的行程也需增加,而随着动铁芯40行程的增加,线圈70所能提供的吸合力减小,阀体1的开阀能力急剧下降,另外,电磁阀的高度也会增加;若线圈70加大,又会带来功率大、温升高等一系列问题,电磁阀的体积也会增加。
第二、在电磁阀的双方向开闭过程中,第一逆止阀芯30a和第二逆止阀芯30c必须始终对准第一活塞流道30k和第二活塞流道30d,不能产生径向位移,否则,两个逆止阀芯的密封功能失效,导致双向电磁阀无法正常关闭或开启。为避免该问题,在导阀头50上设有两根导向杆60,活塞30上设有位置对应的导向孔,可以结合图2理解,导向杆60始终能够插入于导向孔,以保证逆止阀阀芯始终对准对应的活塞流道。这导致导阀头50的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大,装配工艺成本较高,即便如此,控制精度也还是不太理想。
有鉴于此,如何在不影响电磁阀开阀能力、不改变线圈大小的前提下,满足双向电磁阀的大流量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直线型的双向电磁阀,该电磁阀使活塞的行程和导阀头的行程分离,故在不影响电磁阀开阀能力、不改变线圈大小的前提下,满足了大流量需求。
本发明提供的双向电磁阀,具有主阀体、导阀体,所述主阀体形成的阀腔内设有活塞并形成活塞腔,所述主阀体上设有由所述活塞控制通断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双向电磁阀还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二者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以供冷媒流出,
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均设于所述主阀体上;
且所述主阀体上设有导阀流道,所述活塞腔通过所述导阀流道连通所述导阀体上的导阀口;
所述导阀体的导阀头移动启闭所述导阀口,以接通或断开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同所述活塞腔。
该电磁阀开启时连通活塞腔同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设置于主阀体上,相应地,导阀头只需与主阀体配合,而不再与活塞配合,活塞的行程和导阀头的行程得以分离。因此,该结构的电磁阀具有下述技术优点:
第一、当电磁阀具有较大流量需求时,阀口增大,活塞的行程增大,但动铁芯的行程无需增加,故不会影响阀体的开阀能力,电磁阀的高度也无需增加,基于此,也就无需加大线圈,从而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技术方案所存在的技术缺陷。
由于导阀头与活塞分离,不再需要在导阀头和动铁芯之间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腔体和位于腔体中的弹簧,使得导阀头的结构较为简单。
第二、导阀头和主阀体配合工作,主阀体为固定部件,状态稳定,则在电磁阀的双方向开闭过程中,导阀头和主阀体不易发生错位,相较于背景技术,导阀口的关闭性能不易受到错位影响。因此,主阀体和导阀头上不需设置繁琐的导向件,相较于背景技术,显然结构得以简化、加工难度和装配工艺成本较低,控制精度可以满足要求。
优选地,所述导阀流道内置于所述主阀体内。
导阀流道内置于主阀体时,一方面可以减小主阀体体积,另一方面,也提高双向阀抗振性能。
优选地,双向电磁阀具有导阀腔,所述活塞腔通过所述导阀流道连通所述导阀腔;所述导阀口开启时,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通过所述导阀腔连通所述活塞腔。
设置导阀腔后,导阀流道以及两个流道与导阀口的连接关系更易于实现,便于实际加工。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道为外设于所述主阀体上的外接管的管道。
第一流道为外接管管道时,主阀体上仅需内置一个第二流道,以免加工时,两个流道相互干涉,从而降低加工难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设于所述主阀体的侧壁,所述第二接口设于所述主阀体上设置阀口的一端。
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如此设计,便于活塞控制通断。
优选地,所述导阀体设置于所述主阀体的侧壁,且对应于所述第二接口的位置。
如此,较短的第二流道即可连通导阀腔和第二接口。
优选地,所述导阀流道沿所述主阀体的纵向设置。
纵向设置的导阀流道与活塞腔的连接行程最短,开阀时,使得进入活塞腔的高压冷媒能够迅速进入导阀腔,并进一步进入第一流道或是第二流道,提高电磁阀响应速度。
优选地,双向电磁阀具有一个所述导阀口;且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中均设有单向阀,以分别导通所述导阀口至所述第一接口、所述导阀口至所述第二接口。
通过一个导阀口控制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与活塞腔的通断,易于控制,且结构得以简化。
优选地,所述导阀体内设置的动铁芯为所述导阀头。
动铁芯充当导阀头,使得整个导阀体的结构非常简单,所占体积也较小。
优选地,所述主阀体包括筒状设置的阀座和位于于所述阀座一端的阀盖。
端盖状的上阀体占用较小的体积,只需具备设置两个上流道的体积即可,便于安装;而且,主要由下阀体形成活塞腔,便于掌握活塞的有效装配。活塞和阀壁之间的密封性也能够得到保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6,图3为发明所提供双向电磁阀第一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图4为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示出导阀体;图5为图4的局部剖视图,剖视外接管,还示出导阀体;图6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该双向电磁阀,具有主阀体2、导阀体11,主阀体2形成的阀腔内设有活塞3,并形成活塞腔4。主阀体2上设有第一接口2a和第二接口2b,两个接口由活塞3的轴向运动控制通断,如图3所示,活塞3右移后,第一接口2a和第二接口2b可直接导通。同样以图3为视角,活塞腔4为活塞3右侧的腔体,当冷媒位于活塞腔4时,活塞3受到高压作用关闭;活塞腔4中还设有弹簧,弹簧的复位力使活塞3在不受其他外力时抵紧双向电磁阀的阀口2c。
导阀体1内设有线圈12、相配合的静铁芯13和动铁芯,此实施例中的动铁芯即为导阀头11。线圈12通电时,静铁芯13和导阀头11相吸合,断电时,在导阀弹簧14复位作用下,二者相分离。
为了实现双向通断功能,该电磁阀具有供冷媒流出活塞腔4的第一流道2-1(图5)和第二流道2-2(图3)。
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在导阀口开启时分别连通活塞腔4同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可以参照背景技术理解,在开启电磁阀时,导阀头11在线圈12磁力作用下移动,导阀口开启,从而使活塞腔4通过第一流道2-1或第二流道2-2连通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以便在活塞3上下两侧形成压差,打开阀口2c。可以想到,在设计冷媒进入流道时,应当使供冷媒进入活塞腔4的进入流道的截面积大小同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配合后满足形成压差的需求,可以参考背景技术以及下述各实施例理解。
本实施例中,电磁阀上供冷媒流出活塞腔4的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均设于主阀体2上,则两个流道可以内置于主阀体2,即设于主阀体2的实体内部,也可以外置于主阀体2,即连接于主阀体2的外部。本文所述的“内置”含义相同,均是设置于主阀体2的实体内部。
另外,主阀体2上还设有导阀流道21d,同理,导阀流道21d可以内置于主阀体2或是设于其外部。活塞腔4通过导阀流道21d连通双向电磁阀的导阀腔11a,即导阀腔11a和活塞腔4保持连通,该实施例中,导阀腔11a为导阀体1和主阀体2相结合后形成的腔体。导阀头11移动能够启闭导阀腔11a的导阀口,如图3所示,线圈12通电时,导阀头11上移打开导阀口;断电时,导阀头11堵住导阀口。为了保证导阀口关闭的密封性,导阀头11的端部可以采用图中所示的钢珠111,当然,将导阀头11的端部设计为锥状、锥台状也是可以的。
则导阀口开启时,可以接通导阀腔11a和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导阀口关闭时,可以断开导阀腔11a和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由于导阀腔11a与活塞腔4是相通的,相应地,导阀口的启闭也就实现了活塞腔4与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的通断。
该实施例中,将在电磁阀开启时连通活塞腔4同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的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设置于主阀体2上,相应地,导阀头11只需与主阀体2配合,而不再与活塞3配合,活塞3的行程和导阀头11的行程得以分离。因此,该结构的电磁阀具有下述技术优点:
第一、当电磁阀具有较大流量需求时,阀口2c增大,活塞3的行程增大,但动铁芯(图3中导阀头11即动铁芯)的行程无需增加,故不会影响阀体的开阀能力,电磁阀的高度也无需增加,基于此,也就无需加大线圈12,从而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技术方案所存在的技术缺陷。
可以想到,由于导阀头11与活塞3分离,不再需要在导阀头11和动铁芯之间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腔体和位于腔体中的弹簧9,使得导阀头11的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如图3所示,此时与线圈12、静铁芯13配合的动铁芯即可充当导阀头11,使得整个导阀体1的结构非常简单,所占体积也较小。当然,分别设置动铁芯和导阀头11也是可以的。
第二、导阀头11和主阀体2配合工作,主阀体2为固定部件,状态稳定,则在电磁阀的双方向开闭过程中,导阀头11和主阀体2不易发生错位,相较于背景技术,导阀口的关闭性能不易受到错位影响。因此,主阀体2和导阀头11上不需设置繁琐的导向件,相较于背景技术,显然结构得以简化、加工难度和装配工艺成本较低,控制精度可以满足要求。
与背景技术相比,导阀口与活塞3分离,设置于主阀体2上,为了保证导阀口的启闭能够控制活塞腔4和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的通断,设置了导阀流道21d,进一步还设置了导阀腔11a,导阀腔11a作为活塞腔4和两个流道的中间通道。实际上,不设置导阀腔11a也是可以的,导阀流道21d和两个流道均连接至导阀口处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只是设置导阀腔11a后,导阀流道21d以及两个流道与导阀口的连接关系更易于实现,便于实际加工。
由双向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可知,线圈12通电时,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需要导通活塞腔4同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据此,可以对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两接口以及导阀口等作出多种设计。
请继续参考图3-6,该实施例中,第一流道2-1为外置于主阀体2的外接管5的管道,第二流道2-2内置于主阀体2内,两个流道分别单向导通导阀口至第一接口2a、导阀口至第二接口2b。可以看出,第一流道2-1内设有第一单向阀216(图5),第二流道2-2与导阀口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阀215,使得冷媒仅能自导阀口流向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
此时,冷媒的进入流道依然可以设置在活塞3上,图3中,在活塞3上设置单向导通第二接口2b至活塞腔4的进口单向阀3b,还在活塞3上设置连通活塞腔4和第一接口2a的进口平衡孔3a,进口平衡孔3a、进口单向阀3b分别与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的设置位置对应。如图3所示。为了确保进口平衡孔3a能够连通第一接口2a和活塞腔4,活塞3靠近阀口2c的一端与主阀体2内壁之间可以形成环形槽,即前阀室2f,进口平衡孔3a设于活塞3前端周向的任一位置,皆可实现活塞腔4和第一接口3a的连通。
该双向电磁阀的工作原理是:
a1、冷媒自第一接口2a进入
线圈12断电:
导阀头11处于图3中所示位置,即导阀头11的钢珠111封堵导阀口,经导阀流道21d流入导阀腔11a的高压冷媒无法经导阀口进入第二流道2-2,即活塞腔4与第二接口2b断开。此时的冷媒路径为:第一接口2a-前阀室2f-进口平衡孔3a-活塞腔4-导阀流道21d-导阀腔11a。另外一个冷媒路径是,冷媒经第一流道2-1后堵于第一单向阀216处。活塞3在活塞腔4高压冷媒作用下无法移动,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断开,电磁阀关闭;
线圈12通电:
导阀头11从图3中所示位置在磁力作用下上移,导阀头11的钢珠111脱离导阀口,高压冷媒能够流向第二流道2-2,从而打开第二单向阀215,连通第二接口2b。此时的冷媒路径为:第一接口2a-前阀室2f-进口平衡孔3a-活塞腔4-导阀流道21d-导阀腔11a-第二流道2-2(推开第二单向阀215)-第二接口2b。设计时,使进口平衡孔3a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流道2-2的截面积,则流入活塞腔4内的冷媒体积小于流出的体积,活塞3上下两侧产生压差,活塞3右移,电磁阀阀口2c打开,第一接口2a和第二接口2b直接连通,电磁阀开启。
b1、冷媒自第二接口2b进入
线圈12断电:
导阀头11处于图3中所示位置,如上所述,导阀口关闭,高压冷媒无法经导阀口进入外接管5(即进入第一流道2-1),即活塞腔4与第一接口2a断开,实际上,活塞腔4与第一接口2a还是具有一定流量,即通过进口平衡孔3a流出一定量冷媒至第一接口2a。此时的冷媒路径为:第二接口2b-进口单向阀3b-活塞腔4-导阀流道21d-导阀腔11a。另外一个冷媒路径是,冷媒经第二接口2b进入第二流道2-2后堵于第二单向阀215处。活塞3在活塞腔4高压冷媒作用下无法移动,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断开,电磁阀关闭;
线圈12通电:
导阀头11从图3中所示位置在磁力作用下上移,导阀头11的钢珠111脱离导阀口,导阀腔11a内的高压冷媒能够经导阀口流向第一流道2-1,从而打开第一单向阀216,连通第一接口2a。此时的冷媒路径为:第二接口2b-活塞腔4-导阀流道21d-导阀腔11a-外接管5(第一流道2-1,推开第一单向阀216)-第一接口2a。设计时,使进口单向阀3b流道的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道2-1的截面积,则流入活塞腔4内的冷媒体积小于流出的体积,活塞3上下两侧产生压差,活塞3左移,电磁阀的阀口2c打开,第一接口2a和第二接口2b直接连通,电磁阀开启。
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进口平衡孔3a处设置单向导通第一接口2a和活塞腔4的单向阀,以使冷媒自第二接口2b进入时,冷媒不会经进口平衡孔3a流向第一接口2a。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针对目前的双向电磁阀规格,进口平衡孔3a的口径非常小即可达到使用需求,比如0.5mm左右,此时,相对的流通面积较小,第二接口2b进入冷媒时,通过进口平衡孔3a直接流至第一接口2a的冷媒可以忽略,不影响电磁阀的启闭性能,此时,进口平衡孔3a中不设置单向阀亦可。
以上将作为进入流道的进口平衡孔3a和进口单向阀3b设计于活塞3上,需要说明的是,将进入流道设计于主阀体2上也是可以的。进入流道可以单独设置于主阀体2上,也可以与冷媒的流出流道设计于同一流路上。比如,将第二流道2-2设计出一分支流道,通向活塞腔4,该分支流道可以直接设置于主阀体2的上端,在分支流道中设置单向导通第二接口2b至活塞腔4的单向阀;同理,也可以将第一流道2-1设计出一分支流道,连通活塞腔4,替代上述的进口平衡孔3a,当然,当第一流道2-1为外接管5的管道时,进入流道相应地可以设于分支管道。此类设计均可以实现双向启闭电磁阀的目的,当然,进入流道设计于活塞3时,使得冷媒可以迅速流至活塞腔4,提高电磁阀启闭的响应速度。
上述电磁阀,其主阀体2上的第一接口2a可以设于侧壁,第二接口2b设于端部,相应地,导阀体1连接于另一端部。第一接口2a和第二接口2b如此设计,便于活塞3控制两接口的通断。
针对上述实施例,主阀体2具体可以包括阀座21和阀盖22,如图3所示。此时,第二流道2-2可以设置于阀座21上。导阀体1设置于主阀体2的侧壁,即可设置于阀座21的侧壁,图3中,导阀体1设置于阀座21上对应于第二接口2b的位置,此时,导阀体1设置于主阀体2的前端侧壁。该实施例中,导阀体1基本垂直于主阀体2的侧壁,形成L型双向电磁阀,可以想到,垂直设置便于加工,且可以减少相应流道的压力损失,当然,不垂直设置也是可行的。
导阀体1处于对应于第二接口2b的侧壁位置时,较短的第二流道2-2即可连通导阀腔11a和第二接口2b,如图3所示。可见,第二流道2-2的加工更为简单。可以理解,当第二流道2-2设置为外接管管道结构时,导阀体1可以处于对应于第一接口2a的侧壁位置,以使第一流道2-1的长度能够得以缩短,降低加工难度。
此时,导阀流道21d可以沿纵向设置,纵向设置可以确保导阀流道21d的长度最短,以缩短冷媒在导阀流道21d中的行程,以使冷媒迅速地自活塞腔4进入导阀腔11a。
导阀体1也可以设置于主阀体2上远离阀口2c的一端侧壁,此时,导阀流道21d的长度可以缩短,降低导阀流道21d的加工难度。
主阀体2设置为分体的阀座21和阀盖22,便于装配活塞3、活塞腔4中的弹簧等部件;而且,分体式设计便于加工出所需第二流道2-2。实际上,整体式主阀体2也是可行的,可以在侧壁连接导阀体1,一端装配内部构件,此时加工、装配工艺的简易性会次于分体式设计。
上述实施例中,由同一导阀口控制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与导阀腔11a的通断。如此,通断易于控制,且结构能够得以简化。具体是这样实现的,如图6所示,外接管5的一端直接连接至第二流道2-2,显然,外接管5的该端连接于第二流道2-2上导阀口至第二单向阀215之间的位置,相当于第二流道2-2和第一流道2-1共有一部分,以共同连接至导阀口,实现由同一导阀口控制通断。当然,外接管5直接连接至导阀口处也是可以的,只是,连接至第二流道2-2易于导阀口和导阀头11的配合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单向导通导阀口和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是由于通过同一导阀口控制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与导阀腔11a的通断时,防止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直接连通。当导阀腔11a具有两个分别与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2对应的导阀口时,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互不相通,此时,不设置上述的第一单向阀215和第二单向阀216也是可以的。
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流道2-1设计为设置于主阀体2外壁上的外接管5管道,如此,主阀体2上仅需内置一个第二流道2-2,以免加工时,两个流道相互干涉,从而降低加工难度。可以想到,将第二流道2-2设计为外接管也是可行的,工作原理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二流道2-2设计为外接管结构时,导阀体1可以优选地靠近第一接口2a设置,以使内置于阀座21内的第一流道2-1可以设置较短的长度。实际上,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均可以设为外接管,只是一个外置外接管、一个内置流道的设置方式使得电磁阀具备更好的抗振性能。类似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阀流道21d也可以采取外接管结构,导阀流道21d内置于主阀体2时,一方面可以减小主阀体2体积,另一方面,也提高双向阀抗振性能。
针对上述各实施例,导阀体1、主阀体2、第一接口2a、第二接口2b可以位于同一轴向剖面,此时,导阀体1和设置于主阀体21侧壁的第一接口2a相对设置,如此,电磁阀的设计相对匀称,稳定性能较好。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双向电磁阀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