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市
呼倫貝爾市(蒙古語:ᠬᠥᠯᠦᠨ
ᠪᠦᠢᠷ
ᠬᠣᠲᠠ,漢語拼音字母:Holonbûir hôt(標準音)、Huluunbûir hôtô(巴爾虎布里亞特),鮑培轉寫:Kölön buyir qot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原名呼倫貝爾盟,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清朝時稱呼倫布雨爾,首府海拉爾。市境南接興安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東鄰黑龍江省黑河市,北界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西與俄羅斯及蒙古國相鄰。地處內蒙古高原東北部,大興安嶺縱貫市境,將市境分為三大部分,西部為呼倫貝爾草原,中部為大興安嶺林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西緣額爾古納河為中俄界河,於市境北端與石勒喀河交匯後稱黑龍江,東緣嫩江為與黑龍江省的界河。全市總面積25.28萬平方公里,其中漢族人口占80.1%,蒙古族人口占10.59%。市政府駐海拉爾區。呼倫貝爾市曾經是名義上全世界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行政單位[註 1],其面積大小與英國相當。這一紀錄被2018年新成立的地級市那曲市打破[4]。
呼倫貝爾市 · ᠬᠥᠯᠦᠨ ᠪᠦᠢᠷ ᠬᠣᠲᠠ | |
---|---|
地級市 | |
呼倫貝爾市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 |
坐標:49°12′42″N 119°45′57″E / 49.2118°N 119.7657°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自治區 | 內蒙古自治區 |
設立 | 2001年10月10日 |
語源 | 呼倫湖和貝爾湖 |
政府駐地 | 海拉爾區 |
下級行政區 | 2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4個旗、3個自治旗 |
政府 | |
• 市委書記 | 王旺盛 |
• 人大常委會主任 | 李繼榮 |
• 市長 | 及永乾 |
• 政協主席 | 王曙光 |
面積 | |
• 地級市 | 253,000 平方公里(98,000 平方英里) |
• 市區 | 1,309 平方公里(505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全區第1位(佔全內蒙古自治區21.89%) |
最高海拔 | 1,520 公尺(4,990 英尺) |
人口(2022) | |
• 常住 | 219.07萬人 |
• 排名 | 全區第5位(佔全內蒙古自治區10.06%) |
• 密度 | 10人/平方公里(30人/平方英里) |
• 城鎮(2015) | 178.98萬人 |
語言 | |
• 方言 | 漢語東北官話、蒙古語巴爾虎方言、蒙古語、達斡爾語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021000 |
電話區號 | 470 |
車輛號牌 | 蒙E |
氣候 | 溫帶半濕潤氣候 |
• 年均溫 | -0.1 ℃ |
• 年降水 | 367.3毫米 |
行政區劃代碼 | 150700 |
舊稱 | 呼倫布雨爾 |
國內生產毛額(2015) | ¥1,596.01億(全區第6位,佔全內蒙古自治區7.76%) 256.25億美元(匯率) |
• 人均 | ¥63,133(全區第7位) 10,136美元(匯率) |
HDI(2016) | 0.764 高 [1] |
網站 |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
>象徵 | |
花 | 興安杜鵑[3] |
樹 | 樟子松[2] |
本表面積、人口、經濟數據參考《內蒙古統計年鑑-2016》 |
歷史
編輯呼倫貝爾的歷史可追溯到二至三萬年前[5],自古即為游牧民族的牧場,境內大興安嶺為古代鮮卑族居住之地[6]。元朝時為齊王封地。
清朝時期為黑龍江將軍轄地。嶺西為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管轄索倫八旗、新巴爾虎八旗、厄魯特旗。嶺東為西布特哈總管公署管轄布西、巴彥等四旗。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黑龍江省,為該省所轄之區。
中華民國初期,曾呼應外蒙古獨立運動,以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名義成立呼倫貝爾自治政府。1919年,北京政府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率領征蒙軍進入外蒙古,外蒙古被迫取消「獨立」「自治」,呼倫貝爾從此失去了一個主要支柱。1919年12月21日,呼倫貝爾護理副都統貴福致電北京政府,要求取消呼倫貝爾特別區域。1920年1月28日,北京政府宣布取消呼倫貝爾特別區及中俄會訂條件,將呼倫貝爾地區置於黑龍江省管轄之下。1920年2月,徐世昌任命鍾毓為督辦呼倫貝爾善後事宜兼交涉員。同時將清末新政時期設立的呼倫廳改為呼倫縣,臚濱府改為臚濱縣,吉拉林設治局改為室韋縣,還增設了奇乾設治局,翌年改為奇乾縣。黑龍江省署頒布了呼倫貝爾督辦公署暫行條例,將呼倫貝爾全境司法、行政、教育、實業、財政、警察、卡倫各事業均劃歸於督辦統轄職權之內。1920年3月,在海拉爾設立鎮守使署,任命張奎武為呼倫貝爾鎮守使,所屬軍隊為黑龍江陸軍第二混成旅步、騎各一團,分駐海拉爾、室韋、扎賚諾爾一帶,負責邊防兼護路各項事宜。1920年4月,設呼倫警察廳,任朗官普為代理廳長。呼倫警察廳下設第一警察署、第二警察署、馬巡兼警衛隊和消防兼衛生隊,負責全縣公安行政事務。呼倫、臚濱、室韋、奇乾四縣各設警察所一處,縣知事兼充所長。1925年成立呼倫貝爾道尹公署,任趙仲仁為道尹,其下轄呼倫、臚濱、室韋、奇乾四縣。
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滿洲國在此成立興安總省。
1945年9月,原滿洲國興安北省省長額爾欽巴圖等數10名嶺西地區的民族上層人士在海拉爾醞釀發動民族自治運動。10月1日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並討論、磋商政府機構設置及人事安排等事項。10月8日在海拉爾舉行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成立大會,海拉爾、南屯等地的蒙古族、達斡爾、鄂溫克、漢族各界人士近百人參加大會,駐海拉爾蘇軍城防司令部、蘇聯駐滿洲里領事館等派出20餘名代表參加大會。會議選舉出蒙古、達斡爾、漢族人士以及1名蘇聯僑民為代表的政府參事,推舉主席、副主席各1人。額爾欽巴圖任主席,善吉密圖普任副主席,德春等任參事。自治省政府下設政務、財務、實業、公安4個處及所屬10個科,並組建起自治省政府保安隊。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成立後,即撤銷了以漢族商人傅錦堂為首的海拉爾自治公署,任命了海拉爾、滿洲里、扎賚諾爾等市鎮的市長及各旗旗長,並將自治省政府保安隊擴編為保安總隊。
1945年12月4日,原興安東省的蒙古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在扎蘭屯成立興東地區行署,內設秘書室和總務、民政、實業、內防4個處,仍轄布特哈旗、阿榮旗、莫力達瓦旗、巴彥旗4旗。中共嫩江省工委、中共東北中央局相繼派夏輔仁、蘇林及張策、王盛榮等人來扎蘭屯開闢工作。1946年3月27日,在扎蘭屯召開了納文慕仁人民代表會議,成立納文慕仁省政府,受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領導,原興東地區行署撤銷。5月3日,納文慕仁省政府正式成立,額爾登(金耀洲)任省長,省公署設在扎蘭屯的今扎蘭屯師範學校舊樓。5月13日,納文慕仁省政府發布命令,撤銷雅魯縣,建立布特哈旗政府,旗長巴音諾仁。1946年5月26日,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撤銷,成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與興安省政府,6月27日納文慕仁省改為納文慕仁盟政府,受興安省政府領導,盟長仍為額爾登,副盟長夏輔仁,正、副參議長志達圖、林望溪,下設秘書、民政、實業、公安4個處。1946年6月成立中共納文慕仁盟工作委員會(簡稱納盟工委),未設書記,由西滿軍區副司令員朱子休、夏輔仁負責,駐鐵路5號樓即今扎蘭屯鐵路公寓。1946年10月在扎蘭屯設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駐紮蘭屯辦事處,主任克力更。
1946年3月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改為呼倫貝爾臨時地方政府。任命葆定等人為索倫等各旗旗長。1946年5月中旬,蘇軍撤退回國,東北民主聯軍鐵路護路軍司令郭維城和旅長王化一、政委蘇林率部進駐鐵路沿線扎蘭屯、博克圖、免渡河、牙克石、海拉爾、滿洲里,成立「中共海拉爾、滿洲里臨時工作委員會」;護路軍第三團團長遲萬鈞任扎滿衛戍司令部司令,第三團政委王志安進駐紮賚諾爾,王子堅任中共滿洲里扎賚諾爾工委書記。1946年5月,根據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的指示,呼倫貝爾臨時地方自治政府保安大隊改編為東蒙古人民自治軍騎兵第6師,功果爾扎布任師長,王化一任政治委員;6月29日部隊又改編為興安省軍區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6師,仍由功果爾扎布、王化一任師長和政委,拉一任政治部主任,明善任參謀長。1946年6月下旬,在海拉爾成立中共興安省委北分委,統一領導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地區黨的工作,其主要成員有特木爾巴根、方知達、蘇林、王化一、夏輔仁、賈石,分委書記特木爾巴根,中共海滿臨時工委隨之撤銷。1946年6月25日,中共納文慕仁盟工作委員會在扎蘭屯成立。7月5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呼倫貝爾分會成立。哈達任主任。7月13日根據興安省軍區指令,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6師改為呼倫貝爾地方自衛軍,登登泰任司令員。9月中共呼倫貝爾地區工作委員會成立,鄭北辰任書記,高錦明任副書記,蘇林、劉繼良、劉振東等3人為委員;中共海拉爾市工委也同時成立,高錦明兼任書記;呼倫貝爾臨時地方自治政府發布主席令,撤銷海拉爾地區衛戍司令部,組建呼倫貝爾保安司令部,任命登登泰為司令員,鄭北辰為副司令員(後為司令員)兼呼倫貝爾公安總局局長。在東北國民黨軍大舉北上進攻背景下,9月蘇聯方面派遣郭文通從海拉爾帶去的蘇聯方面起草的關於要求恢復呼倫貝爾自治問題的請示報告共21條,遞交給中共東北局後經研究最後歸納為6條。對此,彭真向郭文通解釋:「把你們提出的21條,我們經過研究最後歸納成6條了。但在這6條裡面完全包括了你們提出的主要原則、精神。另外,依我們看,你們的21條里的有些詞句和表述方式,人們一眼就能看出不是中國人寫的,這是不太合適的。所以我們重寫了一下。」[7]之後,東北局和呼倫貝爾方面各派出若干名代表,在哈爾濱召開10多天會議進行討論,制定出《呼倫貝爾自治條例》。中共東北局方面參加的有西滿軍區副政委張平化為首的幾名領導,呼倫貝爾方面參加的有貢格爾扎布、葆定、額爾很巴雅爾和郭文通等人。1946年10月29日,經過東北行政委員會第九次會議討論通過,正式批准恢復呼倫貝爾地方自治。1946年11月1日《東北日報》正式報道了這一消息。設立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額爾欽巴圖為政府主席,功果爾扎布為副主席,德春、李棟朝(漢族)、郭文通(達斡爾族)為參事,秘書處長葆定(曾任索倫旗旗長),經濟廳廳長額爾很巴雅爾(葆定胞弟),民政廳長平福,保衛廳長孟和吉亞、林業局長達木林扎布,審判廳長特格喜博彥,處長額爾登泰,稅務局長色爾森太。郭文通出任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駐哈爾濱全權代表。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決定各旗成立自衛隊,需500支步槍,由郭文通向東北局申請得到解決。地方自衛軍政治部主任額爾登陶克陶(剛蘇和),第1團政委圖門巴雅爾、第2團政委索岳爾畢力格。1946年12月21日,額爾欽巴圖、功果爾扎布等率答謝代表團前往哈爾濱,與東北局彭真簽署了《呼倫貝爾地方自治原則會談紀要》5項14條協議,並決定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由西滿軍區管轄。
1946年11月20日,西滿軍區駐滿洲里辦事處成立,處長賈石、副處長兼軍事代表常彥卿、科長鄭拓彬等7人,負責蘇聯進出口貨物的交接、換裝、國內押運、落地貨物保管、警衛等工作;後沿革為東北人民政府對外貿易部駐滿洲里辦事處、中央貿易部滿洲里口岸管理局。1947年3月召開滿洲里市各族各界人民群眾代表大會,選舉延安幹部劉復初任滿洲里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1947年8月兼任中共市工委書記)。1947年5月中共呼倫貝爾工委在海拉爾組成,高錦明任書記。1947年6月郭文通返回海拉爾住在南屯家裡。1947年7月29日,為精減機構,布特哈旗政府並人納文慕仁盟政府合署辦公,旗長由納文慕仁盟盟長額爾登兼任。1947年10月,前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的官員額爾很巴雅爾、葆定、索倫旗前旗長恩克巴圖、索岳爾畢力格、色爾森泰、色布精泰(凌升之子)、圖門巴雅爾、額爾登陶克陶(剛蘇和)、郭文通均被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保衛廳(公安總局)逮捕,這就是所謂的「葆定派」案件。郭文通被內蒙古自治政府公安部送哈爾濱的東北公安總處獲釋;一同被逮捕的其他人被送到王爺廟,1953年釋放,都給安排了工作。1981年、1985年內蒙古公安廳在葆定等人的申訴下,糾正這一錯案,為其恢復名譽。[7]1947年11月7日,中共內蒙古工作委員會作出決議,將納、呼地區黨組織合併,在海拉爾成立內蒙古共產黨工作委員會納文慕仁呼倫貝爾工作委員會,簡稱納呼工委,轄旗市級黨組織9個,支部119個。[8]1947年12月,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副主席功果爾扎布、行政委員哈達、自治政府秘書科副科長都嘎爾扎布一行,前往王爺廟街向內蒙古自治政府請求經濟援助,與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人交談後,考慮到內蒙古革命形勢的發展,認為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應該歸內蒙古統一領導。1948年1月1日,在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禮堂集會,額爾欽巴圖正式宣布:從今日起撤銷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改稱呼倫貝爾盟,歸內蒙古自治政府統一領導,其機構設置、領導人的安排等,待由內蒙古自治政府重新安排和任命。會後,額爾欽巴圖、功果爾扎布、德春、哈達、寶音畢力格蘇榮、都嘎爾扎布等前往烏蘭浩特。1月15日內蒙古自治政府發布命令,呼倫貝爾地方取消自治,改稱呼倫貝爾盟,任命額爾欽巴圖為盟長,呼倫貝爾盟轄海拉爾市、滿洲里市、扎賚諾爾市、牙克石街和新巴爾虎左、新巴爾虎右、額爾古納、陳巴爾虎、索倫等旗;呼倫貝爾地方自衛軍改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獨立第9團。1948年2月1日內蒙古共產黨工作委員會呼納地區工作委員會撤銷,同時內蒙古共產黨工作委員會納文慕仁盟、呼倫貝爾盟工作委員會成立,夏輔仁、吉雅泰分別擔任工委書記。1948年2月恢復建立布特哈旗政府,旗長材尼額熱胡。1949年4月,呼倫貝爾盟與納文慕仁盟合併為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仍由額爾欽巴圖任盟長,副盟長、代盟長陳炳宇。4月15日,中共呼納盟委員會成立,盟委書記高錦明。
1950年1月,呼納盟政府改稱呼納盟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東部呼納、興安、哲里木等盟,保留昭烏達盟,合併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2月1日,內蒙古東部行政公署在烏蘭浩特市成立。1954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撤銷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將原興安盟與呼納盟合併,改為呼倫貝爾盟,盟人民政府設在海拉爾市,轄17個旗縣行政單位,即烏蘭浩特市、海拉爾市、滿洲里市,新巴爾虎左翼旗、新巴爾虎右翼旗(1959年改稱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索倫旗(1959年改稱鄂溫克族自治旗)、額爾古納旗、喜桂圖旗、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布特哈旗、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賚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和突泉縣。
1955年8月,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改稱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1958年6月,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建制撤銷,改稱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構,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人民委員會所行使的一級政權職能宣告結束。
1969年8月,呼倫貝爾盟大部分劃歸黑龍江省,剩餘小部分劃入吉林省管轄。1979年7月,呼倫貝爾盟改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80年7月,恢復興安盟建制,呼倫貝爾盟管轄區域恢復到1954年的狀況。
2001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原縣級海拉爾市改設海拉爾區。
地理
編輯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52,777平方公里,東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9]。呼倫貝爾市北與俄羅斯聯邦,西與蒙古國,南與興安盟,東與黑龍江省相鄰。大興安嶺橫穿中部,東部為東北平原、西部為內蒙古高原的延伸。境內主要有嫩江、額爾古納河、克魯倫河等河流和呼倫湖、貝爾湖等湖泊。呼倫貝爾市位於中溫帶北緣向寒溫帶過渡的區域,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溫涼而短促,年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約0℃。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0 (30.2) |
4.3 (39.7) |
16.2 (61.2) |
29.4 (84.9) |
33.7 (92.7) |
38.8 (101.8) |
39.5 (103.1) |
36.9 (98.4) |
33.2 (91.8) |
26.2 (79.2) |
12.2 (54.0) |
2.4 (36.3) |
39.5 (103.1) |
平均高溫 °C(°F) | −19.2 (−2.6) |
−13.5 (7.7) |
−3.4 (25.9) |
9.5 (49.1) |
18.4 (65.1) |
24.4 (75.9) |
26.1 (79.0) |
24.3 (75.7) |
17.6 (63.7) |
8.0 (46.4) |
−5.8 (21.6) |
−16.2 (2.8) |
5.8 (42.5) |
日均氣溫 °C(°F) | −24.8 (−12.6) |
−20.3 (−4.5) |
−9.9 (14.2) |
3.0 (37.4) |
11.6 (52.9) |
18.0 (64.4) |
20.4 (68.7) |
18.3 (64.9) |
10.8 (51.4) |
1.2 (34.2) |
−11.7 (10.9) |
−21.4 (−6.5) |
−0.4 (31.3) |
平均低溫 °C(°F) | −29.2 (−20.6) |
−25.7 (−14.3) |
−15.8 (3.6) |
−3.0 (26.6) |
4.4 (39.9) |
11.4 (52.5) |
14.9 (58.8) |
12.8 (55.0) |
5.0 (41.0) |
−4.0 (24.8) |
−16.3 (2.7) |
−25.7 (−14.3) |
−5.9 (21.3) |
歷史最低溫 °C(°F) | −42.9 (−45.2) |
−42.3 (−44.1) |
−32.5 (−26.5) |
−21.6 (−6.9) |
−8.4 (16.9) |
0.1 (32.2) |
5.3 (41.5) |
2.5 (36.5) |
−7.9 (17.8) |
−20.5 (−4.9) |
−38.0 (−36.4) |
−40.1 (−40.2) |
−42.9 (−45.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4.6 (0.18) |
3.6 (0.14) |
6.0 (0.24) |
13.9 (0.55) |
22.7 (0.89) |
55.1 (2.17) |
94.0 (3.70) |
88.0 (3.46) |
33.6 (1.32) |
16.7 (0.66) |
6.4 (0.25) |
7.4 (0.29) |
352.0 (13.86)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7.6 | 5.9 | 5.6 | 5.9 | 7.0 | 12.9 | 14.5 | 12.4 | 9.5 | 6.2 | 7.1 | 9.6 | 104.2 |
平均相對濕度(%) | 78 | 78 | 69 | 52 | 46 | 59 | 69 | 70 | 64 | 62 | 73 | 79 | 67 |
月均日照時數 | 167.0 | 195.6 | 244.1 | 246.2 | 298.0 | 285.9 | 279.8 | 268.7 | 218.6 | 210.1 | 165.3 | 139.4 | 2,718.7 |
可照百分比 | 63 | 69 | 67 | 60 | 63 | 59 | 58 | 60 | 58 | 63 | 60 | 55 | 61 |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0][11] |
政治
編輯現任領導
編輯機構 | 中國共產黨 呼倫貝爾市委員會 |
呼倫貝爾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呼倫貝爾市委員會 |
---|---|---|---|---|
職務 | 書記 | 主任 | 市長 | 主席 |
姓名 | 王旺盛[12] | 李繼榮[13] | 及永乾[14] | 呂貴和[15] |
民族 | 蒙古族 | 漢族 | 漢族 | 漢族 |
籍貫 | 遼寧省朝陽市 | 山西省河曲縣 | 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 | 遼寧省莊河市 |
出生日期 | 1972年3月(52歲) | 1964年11月(59—60歲) | 1970年6月(54歲) | 1969年8月(55歲) |
就任日期 | 2024年8月 | 2021年2月 | 2022年1月 | 2024年1月 |
歷任領導
編輯
|
|
行政區劃
編輯呼倫貝爾市現轄2個市轄區、4個旗、3個自治旗,代管5個縣級市。
- 市轄區:海拉爾區、扎賚諾爾區
- 縣級市: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
- 旗:阿榮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
- 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
其中,滿洲里市為自治區准地級計劃單列市。
此外,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有實際由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管轄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兩個不列入國家行政區劃序列的「地轄區」。
呼倫貝爾市行政區劃圖 | ||||||||||||
---|---|---|---|---|---|---|---|---|---|---|---|---|
區劃代碼[16] | 區劃名稱 傳統蒙古文 |
漢語拼音 拉丁字母轉寫[17] |
面積[註 2][18]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註 3][19] (2020年普查)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鄉級行政區劃[20] | |||||
街道 辦事處 |
鎮 | 鄉 | 其中: 民族鄉 |
蘇木 | 其中: 民族蘇木 | |||||||
150700 | 呼倫貝爾市 ᠬᠥᠯᠥᠨ ᠪᠤᠶᠢᠷ ᠬᠣᠲᠠ |
Hūlúnbèi'ěr Shì Kölön buyir qota |
252,777.38 | 2,242,875 | 海拉爾區 | 021000 | 36 | 68 | 19 | 13 | 19 | 1 |
150702 | 海拉爾區 ᠬᠠᠶᠢᠯᠠᠷ ᠲᠣᠭᠣᠷᠢᠭ |
Hǎilā'ěr Qū Qayilar toγoriγ |
1,308.78 | 365,012 | 正陽街道 | 021000 | 7 | 2 | ||||
150703 | 扎賚諾爾區 ᠵᠠᠯᠠᠢᠨᠠᠭᠤᠷ ᠲᠣᠭᠣᠷᠢᠭ |
Zhāláinuò'ěr Qū J̌alainaγur toγoriγ |
312 | 84,424 | 第三街道 | 021400 | 5 | 1 | ||||
150721 | 阿榮旗 ᠠᠷ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
Āróng Qí Arun qosiγu |
11,073.31 | 257,815 | 那吉鎮 | 162700 | 8 | 4 | 4 | |||
150722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ᠮᠣᠷᠢᠨ ᠳᠠᠪᠠᠭᠠ ᠳᠠᠭᠤᠷ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ᠦ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
Mòlìdáwǎ Dáwò'ěrzú Zìzhìqí Morin dabaγ-a daγur ündüsüten-ü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
10,356.13 | 228,822 | 尼爾基鎮 | 162800 | 11 | 4 | 2 | |||
150723 | 鄂倫春自治旗 ᠣᠷᠴᠣᠨ ᠤ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
Èlúnchūn Zìzhìqí Orčon-u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
54,687.96[註 4] | 174,023 | 阿里河鎮 | 165400 | 8 | 2 | ||||
150724 | 鄂溫克族自治旗 ᠡᠸᠡᠩᠬᠢ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ᠦ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
Èwēnkèzú Zìzhìqí Evengki ündüsüten-ü öbertegen ǰasaqu qosiγu |
18,656.54 | 141,102 | 巴彥托海鎮 | 021100 | 4 | 1 | 1 | 5 | ||
150725 | 陳巴爾虎旗 ᠬᠠᠭᠤᠴᠢᠨ ᠪᠠᠷᠭᠤ ᠬᠣᠰᠢᠭᠤ |
Chén Bā'ěrhǔ Qí Qaγučin barγu qosiγu |
17,457.63 | 50,556 | 巴彥庫仁鎮 | 021500 | 3 | 4 | 1 | |||
150726 | 新巴爾虎左旗 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ᠵᠡᠭᠦᠨ ᠬᠣᠰᠢᠭᠤ |
Xīn Bā'ěrhǔ Zuǒ Qí Sin-e barγu ǰegün qosiγu |
20,107.18 | 37,007 | 阿木古郎鎮 | 021200 | 2 | 5 | ||||
150727 | 新巴爾虎右旗 ᠰᠢᠨᠡ ᠪᠠᠷᠭᠤ ᠪᠠᠷᠠᠭᠤᠨ ᠬᠣᠰᠢᠭᠤ |
Xīn Bā'ěrhǔ Yòu Qí Sin-e barγu baraγun qosiγu |
24,839.47 | 38,358 | 阿拉坦額莫勒鎮 | 021300 | 3 | 4 | ||||
150781 | 滿洲里市 ᠮᠠᠨᠵᠤᠤᠷ ᠬᠣᠲᠠ |
Mǎnzhōulǐ Shì Manǰuur qota |
734.56[註 5] | 150,508 | 東山街道 | 021400 | 5 | 1 | ||||
150782 | 牙克石市 ᠶᠠᠭᠰᠢ ᠬᠣᠲᠠ |
Yákèshí Shì Yaγsi qota |
27,802.84 | 256,396 | 新工街道 | 022100 | 6 | 10 | ||||
150783 | 扎蘭屯市 ᠵᠠᠯᠠᠨ ᠠᠶᠢᠯ ᠬᠣᠲᠠ |
Zhālántún Shì J̌alan ayil qota |
16,784.63 | 318,933 | 興華街道 | 162600 | 7 | 8 | 4 | 3 | ||
150784 | 額爾古納市 ᠡᠷᠭᠦᠨᠡ ᠬᠣᠲᠠ |
È'ěrgǔnà Shì Ergün-e qota |
28,958.01 | 68,482 | 拉布達林街道 | 022200 | 2 | 3 | 3 | 2 | 1 | |
150785 | 根河市 ᠭᠡᠭᠡᠨ ᠭᠣᠣᠯ ᠬᠣᠲᠠ |
Gēnhé Shì Gegen γool qota |
20,010.33 | 71,437 | 河西街道 | 022300 | 4 | 4 | 1 | 1 | ||
人口
編輯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07萬人,[21]比上年減少2.3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3.92萬人,鄉村人口55.1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82%,比上年增長0.06個百分點;0-14歲24.12萬人,15-64歲161.45萬人,65歲及以上33.50萬人。年末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153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892人,登記失業率為3.9%。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242,875人[2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549,278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306,403人,下降12.02%,年平均增長率為-1.27%。其中,男性人口為1,132,938人,占總人口的50.51%;女性人口為1,109,937人,占總人口的49.4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07。0-14歲的人口為261,899人,占總人口的11.68%;15-59歲的人口為1,520,968人,占總人口的67.81%;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60,008人,占總人口的20.51%,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07,643人,占總人口的13.7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656,914人,占總人口的73.8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85,961人,占總人口的26.13%。
民族
編輯從春秋戰國時期直至清朝初期,呼倫貝爾草原孕育了中國北方的諸多少數民族。東胡、匈奴、鮮卑、室韋、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這裡繁衍生息、游牧、轉徙。17世紀40年代和18世紀30年代,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遷入呼倫貝爾盟嶺東嶺西地區。這一地區開始有較穩定的定居民族。
全市有31個民族。這些民族是: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回、朝鮮、錫伯、壯、俄羅斯、苗、藏、土家、柯爾克孜、侗、赫哲、羌、彝、高山、維吾爾、黎、哈薩克、納西、白、瓦、瑤、畲、普米、布依、水族等。[23]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796,519人,占80.1%;蒙古族人口為237,454人,占10.5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208,902人,占9.3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01,861人,下降14.39%,占總人口比例下降2.21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4,516人,下降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2.21個百分點。其中,蒙古族人口增加7,447人,增長3.2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1.56個百分點;滿族人口減少5,515人,下降6.83%,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9個百分點;達斡爾族人口減少6,862人,下降9.9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6個百分點;鄂溫克族人口增加466人,增長1.87%,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5個百分點;俄羅斯族人口減少241人,下降5.54%,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1個百分點;鄂倫春族人口增加427人,增長13.57%,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
民族名稱 | 漢族 | 蒙古族 | 滿族 | 達斡爾族 | 回族 | 鄂溫克族 | 朝鮮族 | 俄羅斯族 | 鄂倫春族 | 苗族 | 其他民族 |
---|---|---|---|---|---|---|---|---|---|---|---|
人口數 | 1,796,519 | 237,454 | 75,279 | 62,112 | 25,582 | 25,363 | 5,947 | 4,113 | 3,574 | 1,694 | 5,238 |
占總人口比例(%) | 80.10 | 10.59 | 3.36 | 2.77 | 1.14 | 1.13 | 0.27 | 0.18 | 0.16 | 0.08 | 0.23 |
占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 | 53.20 | 16.87 | 13.92 | 5.73 | 5.68 | 1.33 | 0.92 | 0.80 | 0.38 | 1.17 |
經濟
編輯工業有畜產品加工、民族用品、煤炭,電力等。
呼倫貝爾的發展依託旅遊業,形成了高速的發展態勢,現已陸續在境內發現了大規模煤田和油田多處,為中國第二個大慶。並著重推出以草原、森林、民族風情為主要觀光內容的旅遊項目。
農業是該地區的又一主要依託,其中以馬鈴薯和春小麥的播種為主要糧食作物。形成各民族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
交通
編輯鐵路
編輯航空
編輯- 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 距離海拉爾市區僅三公里,為全國距離市區最近的民用機場。
- 滿洲里西郊機場
- 扎蘭屯成吉思汗機場
- 大興安嶺鄂倫春機場(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
- 民用通勤通用機場4座:根河機場、莫旗尼爾基通用機場、新巴爾虎右旗寶格德機場、阿榮旗通用機場。
公路
編輯- 國道
- 省道
文物古蹟
編輯名勝與旅遊
編輯遊覽地有陳巴爾虎草原旅遊區,額爾古納西山濕地,室韋俄羅斯民族鄉,白樺林,中俄邊境遊,鄂溫克草原旅遊區,大興安嶺森林區,滿洲里國門,扎蘭屯秀水山莊,扎蘭屯柴河天池景區,扎蘭屯泓森漂流度假村,海拉爾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重大事故
編輯1981年10月20日,由加格達奇站開往三棵樹站的274次列車運行到訥爾克氣站和朝陽村站(兩站均在鄂倫春自治旗)間,由於罪犯實施爆炸,造成旅客3人死亡,65人燒傷,客車大破1輛,中斷行車2小時50分。[25]
名人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楊永恆等 (編).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历史转型中的中国发展40年:迈向可持续未来. 北京: 中譯出版社. : 206 [2019]. ISBN 9787500161387.
- ^ 呼伦贝尔概况/市树.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
- ^ 呼伦贝尔概况/市花.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
- ^ 那曲地区撤地设市. [2018-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7).
- ^ 呼倫貝爾日報. 呼伦贝尔最早的猎人 ——扎赉诺尔人. 正北方網.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Tang, P. S. H. 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1911-1931. 杜倫大學. : P81.
- ^ 7.0 7.1 寶迪等憶述 蘇勇整理:「郭文通其人其事」,《內蒙古印記》2016年第1期。
- ^ 記者 王琳琳:「歷經百年風華正茂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呼倫貝爾的黨組織建設(上)」,來源:《呼倫貝爾日報》,2021年6月25日第12版。
- ^ 呼伦贝尔概况/自然地理.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4).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5].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 ^ 王旺盛任呼伦贝尔市委书记. 中國經濟網.
- ^ 李继荣当选呼伦贝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高润喜当选市长. 中國經濟網. [202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30).
- ^ 呼伦贝尔新一届市长、副市长简历 及永乾当选市长. 中國經濟網. [202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1).
- ^ 吕贵和当选呼伦贝尔市政协主席. 中國經濟網. [202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9-11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 ^ 《蒙汉字典》.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9年.
- ^ 《呼伦贝尔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呼倫貝爾市國土資源局. [2018-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 ^ 呼伦贝尔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 [202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4).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 ^ 呼伦贝尔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国统计信息网. www.tjcn.org. [2023-09-25].
- ^ 呼倫貝爾市統計局、呼倫貝爾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呼伦贝尔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 ^ 呼伦贝尔人口民族.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4).
- ^ 內蒙古自治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 内蒙古人口普查年鉴-2020.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4).
- ^ 历年铁路事故回顾. 騰訊評論. 2011-07-24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9).原刊於中國新聞網.(原文將「訥爾克氣」誤植為鄂爾格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