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七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事林廣記》中的七政之图
清代邹伯奇研制的天文仪器“七政仪”

七政,典出《·舜典》:「在璿璣玉衡文言文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五行大義》釋七政為「玄象之端,正天之度,王者仰之以為治政,故謂之政。七者,數有七也。」對於七政所指為何,有三種解釋:

  •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偽孔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孔穎達疏:「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裴駰史記集解》引鄭玄注同此說。
  • 天﹑地﹑人和四時。《尚書大傳》:「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爲政也。」
  • 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司馬貞《史記索隱》引馬融注:「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主日法天;第二曰主月法地;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也;第七曰罰金,謂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

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為七政,最為通行,又稱作yào七緯。古代中國將歲星(木星)、熒惑(火星)、鎮星(土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稱為五星,五星又稱五曜、五緯,加上太陽()、太陰(),合稱七曜。

七曜一詞,大約出自東漢,《後漢書·律曆志》載劉洪上書之言:「七曜之起,始於牛初。」,劉洪本人亦作有《七曜術》。 三國時代的《廣雅·釋天》有「七耀行道」一條。楊士勛《春秋穀梁傳疏》解釋七曜為「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七曜在中國古代星象災異上十分重要。孔穎達疏:「易繫辭云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變動為占,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

星期

[编辑]

利用七曜來紀日的方法是從西方傳入的,源於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七为两河流域文明常用数字,也是该地区的吉数[1]

伯希和沙畹考證,以七曜紀日的方法,於八世紀通過摩尼教傳入中國。759年,北天竺的佛教沙門不空譯有《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在此經中即有七曜日的名稱,這些名稱均為康居語之音譯。不空的弟子楊景風在為《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作注時,就七曜日有如下說明:“夫七曜者,所謂日月五星下直人間,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復始,其所用各各於事有宜者、不宜者,請細詳用之。忽不記得,但當問(指康居粟特)及波斯并五天竺人總知。尼乾子(指耆那教) 、末摩尼(指摩尼教)常以密日(星期日)持齋,亦事此日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故今列諸國人呼七曜如後。」[2][3]

日本的“七曜紋”,家纹的一种

該概念傳入中國唐朝,其後再傳入日本。到了清末民初,不再用日、月五行稱呼,而改為星期,以數字替代星名,之後被廣泛採用。現今華人地區用星期日本朝鮮半島則繼續使用古稱,台灣日治時期曾使用七曜日,現改為星期。

七曜日与星期对照
星期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七曜日 日曜日 月曜日 火曜日 水曜日 木曜日 金曜日 土曜日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 王力主編,2005,《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江蘇教育出版社。
  1. ^ Farbridge, Maurice H. (2007), Studies in Biblical and Semitic Symbolism, pg.128-138. ISBN 978-1556357015.
  2. ^ 黃河清. 從七曜說到“禮拜”、“星期”、“週”的語源.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3. ^ 粟特語摩尼教文書中的七曜日曆法(星期).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七政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