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综合症
经前综合症 | |
---|---|
经前综合症的典型症状有易怒、压力大或是心情低落。 | |
症状 | 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疲倦 |
类型 | 女性生殖器畸形[*]、疾病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妇科学 |
ICD-11 | GA34.40 |
ICD-10 | N94.3 |
ICD-9-CM | 625.4 |
DiseasesDB | [1] |
MedlinePlus | [2] |
eMedicine | 953696 |
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有时被称为经前紧张症(PMT),是在女性月经来潮之前一至二周出现的生理及心理相关症状。症状的程度因人和时间而异,约在月经出现时结束 。常见症状包括粉刺、乳房压痛、腹胀、容易疲倦、易怒及情绪上的改变 。症状一般会持续六天。多数育龄妇女(约80%)都有一些经前综合症的症状[1],而美国家庭医生学将把经前综合症限定为具有“严重妨碍某些方面的生活功能”症状[2]。同一位女性其经前综合症的症状或是出现的时间也会随时间而改变[3]。在怀孕时或是更年期不会有经前综合症的症状[4]。
造成经前综合症的原因不明,但若不断摄取高盐、高酒精与高咖啡因食物则会使得症状加剧 ,目前认为造成病征的根本原因和贺尔蒙的改变有关[4],例如雌激素在经期后半段会显著的减少,这样的供应中断会造成心理变化。诊断方式需要持续记录在月经前的情绪以及生理状况,直到因此疾病造成的变化开始影响正常生活,这些病征不会是在月经一开始就出现的[5]。若有一张保持记录每月病况的清单,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在确诊前,必须排除其他有可能造成相似症状的疾病[3]。
减少食盐、咖啡因的摄取,并且减少压力的产生还有增加运动量,就是医师会给予因经前综合症而苦恼的病患之建议[4],在某些时候,补充钙质还有维他命D也会有些许帮助[3]。例如奈普生之类的抗炎药物可以缓解生理上的症状[4]。对于那些病况更严重的患者,避孕药或是安达通(一种利尿剂)可有部分助益[4][3]。
研究显示,有8成在生育年龄的妇女月经前会有些微的经前综合症症状。在这些妇女当中,约有2至3成确诊患有经前综合症,而更有2至8%的她们,其病征已达严重程度[3]。经期忧郁症(PMDD)则是经前综合症中的另一种疾病,且有更明显的情绪、精神性病征[4][3]。选择性血清回收抑制剂类的抗忧郁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经期忧郁症患者的非常手段[4]。
症状
[编辑]经前综合症是一个综合症。现已确认出200多种不同的症状,其中三个最显著的症状是易怒、紧张和烦躁不安(苦恼)[2]。这些确切的症状和他们的剧烈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有经前综合症的妇女只经历少量的问题。下列各项症状也可以归结为经前综合症:[6][7][8][9]
- 腹胀
- 腹痛
- 乳房胀痛或肿胀
- 压抑或焦虑
- 入睡障碍(失眠)
- 关节或肌肉疼痛
- 头疼
- 疲乏
- 痤疮
- 情绪波动
- 现有的皮肤病恶化、呼吸问题(如,过敏性反应、感染)或眼部问题(延髓性障碍、结膜炎)
- 易怒
- 忧郁
- 自信心不足
- 很难集中精力
- 食欲变化,例如对糖和/或盐的渴望或暴饮暴食
- 体重增加Scholten A. (2020). 经前综合症.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Language Database.
危险因素
[编辑]家族遗传病史通常是经前综合症有益的预报器;众多研究发现经前综合症在同卵双生姐妹中的发病率是异卵双生姐妹的两倍[2]。经前综合症在患有诸如抑郁症和躁郁症情感障碍的妇女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但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确定。
维生素B可能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稳定情绪。
诊断
[编辑]没有试验检测标准或特殊的体检结果能对经前综合症进行确诊。为了给患者确诊,医生可以让她对各种病症坚持做至少两个月经周期的预期日记[6]。这将有助于确诊这些症状是否确实是经前综合症及可预测的复发症。为了描述经前综合症,已逐渐形成了许多标准的诊断手册,如《经前综合症体验日历》(COPE)、《月经期间的影响及严重度预期记录》(PRISM)和《视觉模拟评分》(VAS)[2]。
另外,可能更好地解释病症的其他生理状况必须排除[2]。在月经期间,许多体检生理状况遭遇恶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经期放大效应。这些生理状况可能致使患者认为患有经前综合症,此时这些潜在的生理失调可能是一些别的问题。一个关键的特征是这些生理状况可能也会在黄体期外出现。在近月经期可能被放大的生理状况包括抑郁症、偏头疼、癫痫、慢性疲劳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哮喘和一些过敏性反应[2]。
尽管确诊经前综合症没有通用的诊断协议,下面的两个定义在研究项目中已得到普遍使用。
-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对月经开始前5至10天为周期与6天间隔时间的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2]。若要确诊为经前综合症,在月经前6天时间内,症状强度必须至少增强30%。另外,这一症状必须被证明持续至少两个连续周期。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阐明的定义要求在3个连续周期的每一周期经前5天内出现情感(情绪)和肉体(身体)上两方面的症状,并不得出现在周期排卵期前部分期间(4至13天)[2]。在此定义中,情感上的症状包括抑郁症、咆哮、易怒、焦虑、精神错乱及不合群之类症状;肉体上的症状包括乳房胀痛、腹胀、头疼及手脚肿胀之类的症状。
病因
[编辑]经前综合症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了解。虽然经前综合症与黄体期相关,但性激素测量水平在正常水平之内。经前综合症在孪生姐妹群体中有更普遍的倾向,表明可能与某些遗传组分相关[2]。当前的想法猜测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与性激素的交互作用受到影响[2]。它还被认为与大脑中的血清素(一种神经递质)活动有关[8] [11][12]。
遗传因素似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同卵双胞姐妹患同种病的概率是异卵双胞姐妹的两倍[13]。初步研究表明,近40%的患经前综合症妇女的血液循环血浆β-内啡肽水平有显著下降。β-内啡肽是一种自身产生的类吗啡神经递质,它与吗啡及其他镇静剂结合的相同受体有亲和力。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经前综合症与吗啡戒断综合症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的表现症状[14]。
经前综合症的多种进化原理已被提出,包括:它是一个由激素循环其他阶段自然增加的选择优势导致的附带现象[15];它导致了“下一次繁殖初期男性性欲的增强”[16];它促使女性拒绝不育的男性(他因不能使女性怀孕而导致了经前综合症)。“…一名不育的男性和有繁殖能力的女性的伴侣关系会有分离的倾向,因此为一个新的伴侣关系的组建提供了可能。女性经前的敌对程度越强烈,繁殖交配相继发生的时间就越快。”[17] 任何理论都必须要解释经前综合症越过充实的进化历程长久保持的原因,因为狒狒似乎也在遭受着它的折磨[18]。
治疗
[编辑]现已提出了许多经前综合症治疗方法,包括改变饮食或生活方式及其他扶持性治疗手段。医学治疗主要涉及激素治疗和使用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SSRIs)治疗。
- 扶持性治疗包括评价、重获信心及信息咨询,为了帮助患者重新掌控她的生活,这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2]。另外,一些研究发现有氧锻炼也是有帮助的。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缓解一些经前综合症的症状,如减少咖啡因、糖和钠的摄取,多吃纤维食物,适当的休息和睡眠[19]。
- 饮食治疗研究表明补钙(1200毫克/天)可能是有益的。补充维生素E(400个国际单位/天)也具有同样的效果[2]。许多其他治疗方法已被提出,包括:维生素B6、镁、锰以及色氨酸,尽管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还未确定[19]。
- 轻微至中度的PMS症状,可算是自然现象,当月经来临后,上述情况都会缓解,其实不必太过担心。但若果PMS症状令你很困扰的话,有些食物可以帮助纾缓PMS。
- 奶制品,如牛奶,乳酪等:当中的钙质可以缓解不稳的情绪,同时钙质亦是控制肌肉收缩的成员,适量的钙质,有助减少经痛的情况。
- 高纤的碳水化合物,例如:All Bran、蕃薯、粟米,可以帮助稳定血糖和情绪
- 高钾的食物如:香蕉、奇异果、冬瓜、蕃薯等蔬果,则能有助于排出身体的钠,进而舒缓水肿问题。
- 黄豆类食物(如:豆腐、豆浆)含有大豆异黄酮,能平衡体内雌激素水平,改善情绪不稳、水肿、身体疼痛、乳房胀痛和腹痛等情况[20]。
- 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可被用于治疗严重的经前综合症[21]。此类药得到最广泛研究的是氟西汀,服用剂量20至60毫克/天。其他药物包括舍曲林、帕罗西汀、氯丙咪嗪、弗伏沙明和奈法唑酮[22]。这些药物也可以间歇性地服用,即认为症状就要出现时服用。虽然间歇性的治疗可能更愿意被一些妇女接受,但这可能比连续服用效果要差[21]。
- 激素治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 激素避孕被普遍使用。普遍采用的方式包括联合口服避孕药和避孕贴片。
- 孕酮辅助也被使用了好多年,但它的疗效证据不足。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用于治疗一些严重的经前综合症,但他们本身具有重大的潜在性副作用。
- 利尿剂已被用于治疗水停滞。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螺内酯有益缓解经前综合症。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已被使用[2]。
- 月见草油含γ-亚麻油酸已被推荐使用,但缺乏科学依据。
- 可乐宁曾被报道成功治疗了众多妇女,报道指出在服用一月的基础上,她们的经前综合症症状与血浆中的β-内啡肽同时降低[23]。
- 不过有些食物却需要限制一下,以免令PMS症状更加严重,例如:
- 高盐分的加工食物:钠质太多,会令身体保存额外水分在在细胞空隙间,加重经前水肿的情况。
- 高糖食物:很多朋友都会在经期期间爱吃甜,但要留意,高糖食物会令血糖波动更多,同时令情绪更波动[20]。
预后
[编辑]一般来说,经期综合症是种稳定性的诊断疾病,这是因为多年来易患此病的妇女在每一个月经周期近邻结束时一直以同样的强度经历着同样的症状[24]。
对于治疗某些特殊的症状,克制通常是有效的。尽管没有进行医学治疗,症状在妇女的围绝经期有减少的趋势,并在绝经期消失[25]。
患有经前综合症的妇女也容易患抑郁症。
流行病学
[编辑]经历经前综合症的妇女数量完全取决于经期综合症定义的严格程度[26]。虽然80%的经期妇女至少经历过一种可归结为经前综合症的症状,但该病流行程度的评估值在低至3%[27] 与高至30%范围内变动[26]。
诸如情绪不稳之类的情绪上的症状与诸如肿胀之类的肉体上的症状二者相比,前者即更具一贯性又更具致残性[28]。经历过情绪上的症状的妇女很有可能一贯地及可预测地经历这些症状,反而身体上的症状则可能出现一次就消失了。多数妇女发现,由经前综合症引起的身体上的症状比情感上的症状破坏性较轻。
历史
[编辑]经前综合症最初被看作是一种想象的疾病。妇女最初开始叙述这些症状时,她们通常被告知那“完全是她们的想象”。1980年代早期被用于一次刑事辩护之后,人们对经前综合症的兴趣才开始有所增加。
对经前综合症的研究是由社会许多名流引发的。医师与研究人员只研究和治疗公认的医学疾病。为了产生影响,一种疾病的存在和重要性必须被社会接受[29]。妇女已经为人们对经前综合症兴趣的提升和社会对它作为疾病的认同做出了贡献。有人主张妇女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为用医学方法处理经前综合症负责。通过使这种疾病合法化,妇女已经促成了经前综合症作为一种疾病的社会建构。又有人认为,公众对经前综合症与经前不悦症的争论是受与其有利害关系的组织群体影响所致,这些组织群体包括女权主义者、美国心理协会(APA)、医师及科学家[30]。
对经前综合症各种症状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对该综合症的定义及合法性的争论源远流长。正如上面提到的,直到1980年代,公众对经前综合症的关注才开始有所增加。至今,围绕经前综合症的研究仍寥寥无几,并且也不被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来看待。纵观众多临床试验与女权主义者的成果,在一个社会背景下审视经前综合症由来已久。
其他观点
[编辑]有些医学专家认为经前综合症可能是一种社会建构出来的疾病[31]。
经前综合症医学合法性的拥护者从相似的问题——经前不悦症(PMDD)的工作中索求支持。对患有经前不悦症的妇女群体的研究显示,自述的情绪上的痛苦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测量的5-羟色胺前体水平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2]。当与安慰剂对照时,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对经前不悦症也有稳定的治疗记录[33]。然而,诊断结果一直存有争议,用医学方法治疗的科学依据也遭到质疑[34]。
然而,把经前综合症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产物多数拥护者并没有质疑经前不悦症的医学地位。更确切地,他们认为经前不悦症与经前综合症是两个不相干的话题:前者是一种脑化学的产物,后者是疑病症文化的产物。两个观点之间的争论仍不足以得出合理的结论。经前综合症情绪方面的合法性之所以受到质疑,一部分是因为对此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经前综合症的许多研究(经前综合症主要在西欧及北美受重视)仅依赖与妇女的自述,并且由于西方的妇女在社会上习惯于认同经前综合症,或至少知道有它存在的传说,因此他们才述说他们的症状[35]。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经前综合症被太频繁地诊断或被诊断错误。慢性抑郁症、感染和沮丧情绪爆发等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刚好在经期前出现,就可能被误诊为经前综合症。经常提到这样一种理论,经前综合症经常被用来解释愤怒或悲伤情绪爆发,即使那时它不是主要原因[36] 。
一些女权主义者认为把经前综合症视为一种疾病源自男权社会。他们声称与经前综合症相关的各种症状和妇女“应有的”行为通常是相冲突的,并声称生气、易怒及增强的性驱力等行为方式违反了妇女的社会行为准则。有些人认为经前综合症连同其他的女性特有的疾病已经习惯了强加的性别陈规定型观念[37]。
某些女权主义者声称,当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不断得到改变之时,经前综合症才作为一种疾病才被突显出来。特别是妇女开始参加工作的人数逐步上升。他们认为这可能不单是个巧合,他们还相信经前综合症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方法。
用多种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治疗经前综合症已经引起了一些争议。百忧解的制造商开始用商标名Sarafem销售非专利药氟西汀用于治疗经前综合症。凑巧此时百忧解专利过期,这致使人们联想到他们有动机不良之嫌[38]。最近,一种名为Yaz的口服避孕药已成为唯一被核准的治疗经前不悦症的避孕药。Yaz也主要被作为治疗经前不悦症的药物进行销售。
评论家也曾控诉,对经前综合症的认同及它的影响主要是西方的产物。他们声称,经前综合症和经前不悦症的诊断与定义在世界上并不是通用的,并主张,在一些非西方国家社会中,妇女生活中的这一部分并没有被消极地看待。他们表示,虽然非西方人一般承认妇女会受到月经周期的影响,但从一种疾病的角度来定义经前综合症,对于西方一般来说是特殊的,对于美国尤是如此。世界上只有美国官方认可了经前不悦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可经前不悦症是一种疾病,但世界卫生组织(WHO)并未承认。在欧洲,经前不悦症已从百忧解说明书上被强行删除,理由是它的疗效缺乏有力证据。一些女权主义学者曾经认为,在美国的西方人或美国人对这两种疾病症状的消极观点和治疗的需要已经为医疗机构无根据地治疗和调节妇女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编辑]- ^ Apotek1: PMS. Apotek 1. 2007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Lori M. Dickerson, Pharm. D., Pamela J. Mazyck, Pharm. D., and Melissa H. Hunter, M.D.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2003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 ^ 3.0 3.1 3.2 3.3 3.4 3.5 Biggs, WS; Demuth, RH.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15 October 2011, 84 (8): 918–24. PMID 22010771.
- ^ 4.0 4.1 4.2 4.3 4.4 4.5 4.6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fact sheet.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December 23, 2014 [23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28日).
- ^ Dickerson, Lori M.; Mazyck, Pamela J.; Hunter, Melissa H.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3, 67 (8): 1743–52 [2009-03-10]. PMID 127254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 ^ 6.0 6.1 MayoClinic.com: Premenstrual syndrome syndrome (PMS): Signs and symptoms. MayoClinic.com. 2006-10-27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5).
- ^ Always: Tips and information. Always. 2007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1).
- ^ 8.0 8.1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 Menstrual Abnormalities. 2005-11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2).
- ^ 9.0 9.1 Johnson S, PHD.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emenstrual Tension). Menstrual Abnormalities and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rmenian Health Network, Health.am.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 Amy Scholten, MPH. 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01-10].[永久失效链接]
- ^ NHS Direct: Premenstrual syndrome - Causes. NHS Direct. 2005-11-09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3).
- ^ Causes of PMS. Always. 2007 [200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 ^ Kendler KS, Karkowski LM, Corey LA, Neale MC.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of retrospectively reported premenstrual symptoms and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 Am J Psychiatry. September 1998, 155 (9): 1234–40 [2009-03-10]. PMID 97345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8).
- ^ Giannini AJ, Martin DM, Turner CE. Beta-endorphin decline in late luteal phase dysphoric disorder. Int J Psychiatry Med. 1990, 20 (3): 279–84. PMID 2265889.
- ^ Reiber C.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Med Hypotheses. 2008, 70 (5): 158–65 [2009-03-10]. PMID 180536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 Rosseinsky DR, Hall PG. Let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premenstrual tension.. Lancet. 1974, 7887 (2): 1024 [2009-03-10]. PMID 41382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 Morriss GM, Keverne, EB. Letter: Premenstrual tension.. Lancet. 1974, 7892 (2): 1317–8 [2009-03-10]. PMID 41395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 Erik Eckholm. Premenstrual Problems Seem To Beset Baboons. 1985 [01/05/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1).
- ^ 19.0 19.1 familydoctor.org: PMS: What you can do to ease your symptoms?. familydoctor.org. 2005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6).
- ^ 20.0 20.1 經前綜合症PMS 你要知. Lazydiet.hk. 2020-10-12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中文(台湾)).
- ^ 21.0 21.1 Shah NR, Jones JB, Aperi J, Shemtov R, Karne A, Borenstein J.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bstet Gynecol. May 2008, 111 (5): 1175–82. PMID 18448752. doi:10.1097/AOG.0b013e31816fd73b.
-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Premenstrual syndrom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2006-09 [2007-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4).
- ^ Giannini AJ, Sullivan B, Sarachene J, Loiselle RH. Clon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 subgroup study. J Clin Psychiatry. February 1988, 49 (2): 62–3. PMID 2962993.
- ^ Roca CA, Schmidt PJ, Rubinow DR. A follow-up stud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J Clin Psychiatry. 1999, 60 (11): 763–6. PMID 10584765.
- ^ LifeWatch - Women's Health -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PMS. [200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0).
- ^ 26.0 26.1 Dean BB, Borenstein JE, Knight K, Yonkers K. Evaluating the criteria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PMS. J Womens Health (Larchmt). 2006, 15 (5): 546–55. PMID 16796482. doi:10.1089/jwh.2006.15.546.
- ^ NIH Press Release-Hormones Trigger PMS Symptoms - 01/21/1998. [200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1).
- ^ Bloch M, Schmidt PJ, Rubinow DR. Premenstrual syndrome: evidence for symptom stability across cycles. Am J Psychiatry. 1997, 154 (12): 1741–6 [2009-03-10]. PMID 93969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8).
- ^ Markens, Susan. “The Problematic of ‘Experience’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ritique of PMS.” Gender & Society. 10.1 (February 1996): 42-58.
- ^ Figert, Anne E. “The Three Faces of PMS: The Professional, Gendered, and Scientific Structuring of a Psychiatric Disorder.” Social Problems. 42.1 (February 1995): 56-73.
- ^ Rodin M.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Soc Sci Med. 1992, 35 (1): 49–56. PMID 1496412. doi:10.1016/0277-9536(92)90118-A.
- ^ Eriksson O, Wall A, Marteinsdottir I; et al. Mood changes correlate to changes in brain serotonin precursor trapping in women with premenstrual dysphoria. Psychiatry Res. 2006, 146 (2): 107–16. PMID 16515859. doi:10.1016/j.pscychresns.2005.02.012.
- ^ Eriksson 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a.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1999,. 14 Suppl 2: S27–33. PMID 10471170.
- ^ Does PMDD Belong in the DSM? Challenging the Medicalization of Women's Bo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article by Alia Offman, Peggy J. Kleinplatz;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Vol. 13, 2004
- ^ Carol Tavris, The Mismeasure of Wo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144.
- ^ Carol Tavris, The Mismeasure of Wo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142.
- ^ Rittenhouse, C. Amanda. “The Emergence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s a Social Problem”. Social Problems. 38.3 (August 1991): 412-425.
- ^ Lorber, Judith and Lisa Jean Moore. Gender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llness. 2nd ed.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002.
外部链接
[编辑]-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 familydoctor.org
- Periods and Pre-menstrual Syndro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yoClinic.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Mayo clinic
- Direct Online Health Encyclopaedia: Premenstrual syndrome (U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NHS
-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Premenstrual Ten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Merck Man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