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20年3月2日) |
胤禛 | |||||||||
---|---|---|---|---|---|---|---|---|---|
世宗宪皇帝 | |||||||||
清朝皇帝(第4位)[註 1] | |||||||||
統治 |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7日(12年292天) | ||||||||
前任 | 清聖祖玄燁(康熙帝) | ||||||||
繼任 | 清高宗弘曆(乾隆帝) | ||||||||
儲君 | 弘曆(皇四子,雍正元年秘密立储) | ||||||||
出生 |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 1678年12月13日 大清順天府紫禁城永和宫 | ||||||||
逝世 |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1735年10月8日 (56歲) 大清順天府圓明園九洲清晏殿 | ||||||||
安葬 | |||||||||
王后 | 孝敬憲皇后乌拉那拉氏 孝聖憲皇后钮祜祿氏 | ||||||||
妃嫔 | |||||||||
皇貴妃 | 敦肃皇贵妃年氏 纯懿皇贵妃耿氏 | ||||||||
妃 | 齊妃李氏 謙妃劉氏 寧妃武氏 | ||||||||
嬪 | 懋嫔宋氏 | ||||||||
贵人 | 郭貴人 李貴人 安貴人 海貴人 張貴人 老貴人 | ||||||||
常在 | 那常在 李常在 春常在 高常在 常常在 顾常在 吉常在 馬常在 | ||||||||
答应 | 蘇答應 汪答應 德答應 蘭答應 雲答應 | ||||||||
位號不明 | 伊格格 張格格 蘇格格 | ||||||||
子嗣 | 子: 端亲王弘晖(早殤,母孝敬憲皇后) 弘昐(早殤,母齊妃) 弘昀(早殤,母齊妃) 弘时(母齊妃) 乾隆帝弘历(母孝聖憲皇后) 和恭亲王弘昼(母純愨皇貴妃) 福宜(早殤,母敦肅皇貴妃) 怀亲王福惠(母敦肅皇貴妃) 福沛(早殤,母敦肅皇貴妃) 果恭郡王弘曕(母謙妃) 女: 皇長女(早殤,母懋嫔) 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 皇三女(早殤,母懋嫔) 皇四女(早殇,母敦肃皇贵妃) 養女: 和硕淑慎公主(允礽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和硕和惠公主(允祥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和硕端柔公主(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
| |||||||||
父親 | 聖祖仁皇帝玄燁 | ||||||||
母親 |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 ||||||||
首都 | 順天府 | ||||||||
皇宮 | 紫禁城 | ||||||||
封爵 | 和硕雍親王 |
雍正帝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雍正帝 | ||
| |||
蒙古语名称 | |||
傳統蒙文 | ᠨᠠᠶ᠋ᠢᠷᠠᠯᠲᠤ ᠲᠥᠪ ᠬᠠᠭᠠᠨ | ||
西里尔蒙文 | 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 | ||
满语名称 | |||
满文 |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ᡨ᠋ᠣᠪ ᡥᡡᠸᠠᠩᡩ᠋ᡳ | ||
穆麟德转写 | Hūwaliyasun Tob hūwangdi | ||
太清转写 | Hvwaliyasun Tob hvwangdi |
雍正帝(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爱新觉罗氏,名
ᠵᡝᠨ,转写:In Jen),法号破塵居士、圓明居士[3],中国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軍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诚宪皇帝,通称世宗宪皇帝(满语:ᡧᡳᡯᡠᠩ
ᡨᡝ᠋ᠮᡤᡝᡨᡠ᠋ᠯᡝᡥ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šidzung temgetulehe hūwangdi)。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登基(1722年12月27日)[4]。雍正帝的風格是著名的勤勞親為,狠辣果斷,絕不心慈手軟,因此对内政民生的問題,用着強力的手段進行鐵腕施政,例如在中央设置軍機處和密摺制度来加強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改土归流、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和廢除賤籍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朝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透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強對西藏的控制。由於其在位期间正值壯年,針對當時的時弊做出果斷處置,把康熙帝留的問題加以整頓,使盛世得以延續,一定程度挽救了清朝的統治,有助於清朝不至於及早滅亡,使其主導的改革多被後世所肯定。
人物生平
[编辑]出生与早年
[编辑]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宫,為康熙帝第四子,母親是孝恭仁皇后。康熙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胤禛性情急躁剛烈,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帝巡历四方。
储位斗争中的角色
[编辑]皇子時期
[编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封胤禛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鈕祜祿氏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再次废黜允礽,此時不再立皇太子。因此爭奪儲位鬥爭更加激烈。
即位後的處置
[编辑]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登基為雍正皇帝。
雍正繼位,任命康熙皇八子允禩、皇十三子允祥、馬齊和隆科多總理事務。[5]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至二月起,雍正帝對以往在康熙時期奪嫡氣勢高漲的八弟允禩和九弟允禟治罪,除去他們的爵位及宗室籍,並令其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去世
[编辑]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夜子時圓明園病逝,享年58歲,葬於清泰陵。[註 2]
为政举措
[编辑]政治
[编辑]加强专制
[编辑]- 军机处:雍正八年,成立軍機處[5],當時主要为了緊急应对西北军情,协助辦理皇帝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各種軍務。而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国戚中担任。議政王大臣會議與軍機大臣在雍正時期,依然是並存的,並且雙方職責各不盡相同,共同點皆需要處理軍務。只是1792年乾隆當政時,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以军机处為主要專一事權。例如雍正時期的首席軍機大臣:怡親王允祥、大學士鄂爾泰。在正式官僚體制外,設立以皇帝親近成員組成的決策集團可謂為「中朝現象」,屬專制君主絕對權力之表現。[6]
- 密摺制:雍正还在中央进一步完善密摺制度来監視臣民。
- 整肅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詔訓飭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惡;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遠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廢太子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義為髒的豬),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5]。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胤祥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5]。
整顿吏治
[编辑]康熙帝在位晚年,清朝吏治腐败,官风松懈。雍正帝登基后第一项举措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帝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7],登基一年时又说:“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8]。同时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密折制度,注重官员、民众的思想道德教化,树立反腐典范[9]。
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又打击朋党势力,他看到朋党之间各抒政见,妄议朝政,扰乱君父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认为“朋党最为恶习”[10],因此宣称“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11],“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12]。
秘密立储
[编辑]改善祕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皇位继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不過此制僅乾隆和咸豐兩帝即位時施行過。
用人方法
[编辑]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銜;雍正四年正月削職;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獄,永遠禁錮;雍正七年六月,死於禁所[5]。其較為寵信的四位臣工:李衛(江苏人)、田文鏡(福建人)、張廷玉(安徽人)、鄂爾泰;李卫和张廷玉為漢人,田文镜为汉军的旗人,以民族分,漢族佔了四分之三,足見雍正確實了解也重用漢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陝西、四川均攤丁銀入地併徵;謝濟世劾田文鏡,被褫職,發赴阿爾泰軍前效力,陸生楠亦以黨援同時遭遣[5]。
整顿旗务
[编辑]清兵入关以后,国家承平日久,军备废弛。而作为大清军队主力的八旗兵也是丧失斗志,特别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雍正帝对于此情此景对八旗旗务进行了一些整顿,例如: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农具,让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线参战等[13]。
雍正八案
[编辑]九子奪嫡、胤禵软禁、年羹堯案、曾静吕留良案、隆科多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貴妃死;十二月斬《西征隨筆》作者汪景祺[5]。雍正四年三月,錢名世以曾投詩年羹堯獲罪,雍正親書「名教罪人」懸其家門,又命文臣作詩文刺惡他[5]。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謗訕下獄,五年五月死,戮屍[5]。雍正七年五月,曾靜供稱因讀呂留良書而有謀反;十年十二月,治呂留良罪,與兒子呂葆中、門人嚴鴻逵一同戮屍,斬另一兒子呂毅中與門生沈在寬[5]。雍正七年九月,頒行《大義覺迷錄》[5]。
军事
[编辑]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堯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護康熙帝遺體;五月,生母仁壽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曆之上諭於正大光明匾後;十月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5]。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進年羹堯為一等公[5]。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詔斥責年羹尧,四月調為杭州將軍,六月削太保銜,七月黜為閑散旗員,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賜死,斬其子年富[5]。
经济
[编辑]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加上诸王皇族同官僚结党营私,致使财政经济从中央到地方混乱不堪,“积弊甚大”。仅户部就亏空白银二百多万两[14]。面对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稅制上推動“摊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设会考府,清查亏空[15]。推广养廉银制度,养廉银不但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清朝前期整顿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16]。
文化
[编辑]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考差先例,改革选派考官制度;变更考的试内容和重点;增设考试科目,考生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还创行“朝考”、翻译翰林“大考”等复试制,变通一试而定终身的制度;调整用人政策,数途并用,以抑科甲。这些措施的实行力剔积弊的施政作风[17]。
蒙古与藏族
[编辑]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办事大臣衙门最初设于察罕托洛亥(青海湖东南),后改驻西宁,故乾隆以后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
雍正五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西南各族
[编辑]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用朝廷分發的流官,史稱“改土歸流”,派遣官吏統治,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及同化。
社会
[编辑]清朝自雍正帝在位期间起实施“废除贱籍”這一项改革。雍正帝下令为賤民开豁为民(又稱開豁為良),编入正户,准許置產定居、考試,宣示廢除賤民階級,但影響有限,未能改變社會大眾的歧視風氣,賤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和墮民等群體較明顯存續到清末,及所謂發功臣暨披甲家為奴或辛者庫。[18][19][20][21]
外交
[编辑]- 严厉禁止天主教傳教
- 與俄罗斯帝国訂定《恰克圖條約》,还曾派遣正式使团前往莫斯科,1731年1月26日,托时使团在克里姆林宫,觐见俄国女皇安娜一世恭贺其登基,德新使团还于次年访问了彼得堡[22]。
-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地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廣東人移民台灣,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严禁中国商人出海经商,还设置各种障碍,并说道“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虽放宽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盘剥。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23]。
陵墓
[编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的盛京三陵。清入关后,从顺治帝、康熙帝都安葬到北京东边的遵化县马兰峪皇家陵园,即清东陵。雍正帝另选北京西边的易县开辟自己的陵墓,即清西陵。
紀年對照
[编辑]清世宗 | 雍正元年 | 雍正二年 | 雍正三年 | 雍正四年 | 雍正五年 | 雍正六年 | 雍正七年 | 雍正八年 | 雍正九年 | 雍正十年 |
---|---|---|---|---|---|---|---|---|---|---|
西元 | 1723年 | 1724年 | 1725年 | 1726年 | 1727年 | 1728年 | 1729年 | 1730年 | 1731年 | 1732年 |
干支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清世宗 | 雍正11年 | 雍正12年 | 雍正13年 | |||||||
西元 | 1733年 | 1734年 | 1735年 | |||||||
干支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家族
[编辑]雍正帝家族 | |||||||||||||||||||||||||||||||||||||||||||||||||||||||||||||||||||||||||||||||||||||||||||||||||||||||||||||||||||||||||||||||||||||||||||||||||||||||||||||||||||||||||||||||||||||||||||||||||||||||||||||||||||||||||||||||||||||||||||||||||||||||||||||||||||||||||||||||||||||||||||||||||||||||||||||||||||||||||||||||||||||||||||||||||||||||||||||||||||||||||||||||||||||||||||||
---|---|---|---|---|---|---|---|---|---|---|---|---|---|---|---|---|---|---|---|---|---|---|---|---|---|---|---|---|---|---|---|---|---|---|---|---|---|---|---|---|---|---|---|---|---|---|---|---|---|---|---|---|---|---|---|---|---|---|---|---|---|---|---|---|---|---|---|---|---|---|---|---|---|---|---|---|---|---|---|---|---|---|---|---|---|---|---|---|---|---|---|---|---|---|---|---|---|---|---|---|---|---|---|---|---|---|---|---|---|---|---|---|---|---|---|---|---|---|---|---|---|---|---|---|---|---|---|---|---|---|---|---|---|---|---|---|---|---|---|---|---|---|---|---|---|---|---|---|---|---|---|---|---|---|---|---|---|---|---|---|---|---|---|---|---|---|---|---|---|---|---|---|---|---|---|---|---|---|---|---|---|---|---|---|---|---|---|---|---|---|---|---|---|---|---|---|---|---|---|---|---|---|---|---|---|---|---|---|---|---|---|---|---|---|---|---|---|---|---|---|---|---|---|---|---|---|---|---|---|---|---|---|---|---|---|---|---|---|---|---|---|---|---|---|---|---|---|---|---|---|---|---|---|---|---|---|---|---|---|---|---|---|---|---|---|---|---|---|---|---|---|---|---|---|---|---|---|---|---|---|---|---|---|---|---|---|---|---|---|---|---|---|---|---|---|---|---|---|---|---|---|---|---|---|---|---|---|---|---|---|---|---|---|---|---|---|---|---|---|---|---|---|---|---|---|---|---|---|---|---|---|---|---|---|---|---|---|---|---|---|---|---|---|---|---|---|---|---|---|---|---|---|---|---|---|---|---|---|---|---|---|---|---|---|---|---|---|---|---|---|---|---|---|---|---|---|---|---|---|---|---|
|
后妃
[编辑]封號、諡號 | 備註 |
---|---|
皇后 | |
孝敬宪皇后烏拉那拉氏 | 本名失考,正宮皇后,侍衛内大臣費扬古之女,雍正九年50岁崩。生一子:弘暉,幼殤。 |
孝圣宪皇后鈕祜祿氏 | 原為熹妃,後升熹貴妃,四品典仪凌柱之女,乾隆四十二年85岁崩。生一子:高宗純皇帝弘曆。 |
皇貴妃 | |
敦肃皇贵妃年氏 | 巡抚年遐龄之女,雍正元年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加封皇貴妃,旋薨。生三子:福宜、福惠、福沛,一女,皆殇。 |
纯懿皇贵妃耿氏 | 管领耿德金之女。雍正间,封裕嫔,进裕妃。乾隆时,初尊為皇考裕貴妃,孝圣宪皇后崩,尊为皇考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95岁薨。生一子:和恭亲王弘昼。 |
妃 | |
齊妃李氏 | 知府李文熚之女。生三子:弘昐、弘昀、弘时,僅弘时成年活至雍正登基,其余两子皆殇;一女,下嫁星德。 |
謙妃刘氏 | 管领刘满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雍正年間入宮,初為答應,累進為貴人。雍正十一年生皇六子,翌日晉为谦嫔。乾隆时尊为皇考谦妃。生一子:果恭郡王弘曕。 |
寧妃武氏 | 知州武柱国之女,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宁妃去世。死后葬于清西陵泰陵妃园寝。 |
嬪 | |
懋嬪宋氏 | 主事金柱之女。生二女,皆殇。 |
貴人 | |
郭貴人 | 雍正初年封郭常在,雍正七年正月已晉郭貴人。乾隆元年正月未受晉封。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七日辰時,彩棺奉移泰陵妃園寢,三月十三日正式下葬。 |
李貴人 | 雍正七年封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 |
安貴人 | 本名安春曉,雍正時為貴人,從未晉位。家世沒有任何記載。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乾隆十四年正月至乾隆十五年底期間去世。 |
海貴人 | 雍正三年為常在,乾隆元年正月已晉海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 |
張貴人 |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初為常在。雍正十三年四月晉為張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
老貴人 | 照看履懿亲王及和恭亲王之嬷嬷,雍正帝賞其貴人之位,「老」字為稱呼。雍正三年已為貴人,與康熙帝后妃同居寧壽宮。乾隆元年四月在景山病死。乾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清東陵附近之蘇麻喇姑園寢,因其非為后妃,故不入葬泰陵妃園寢。 |
常在 | |
那常在 |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雍正十三年前卒。葬泰陵妃園寢。 |
李常在 | 雍正八年已入宮,稱李答應;雍正十年閏五月晉李常在。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後卒。葬泰陵妃園寢。 |
馬常在 | 康熙四十四年間入宮奉茶宮女出身,雍正三年晉升為答應,雍正帝隔年升為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冬旬已去世了。乾隆四十年十月葬泰陵妃園寢。 |
春常在 | 雍正十三年正月,某氏被稱為儲秀宮姑娘;同年十月儲秀宮姑娘已被高宗尊封為春常在。乾隆三十年,春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園寢。 |
高常在 | 雍正七年四月已入宮,稱高答應。雍正八年十一月,稱高常在。約卒于雍正十年七月到雍正十二年底之間。葬泰陵妃園寢。 |
常常在 | 雍正十年八月,常常在去世。葬泰陵妃園寢。 |
顧常在 | 雍正七年四月後入宮,為常在。雍正七年九月卒。 |
吉常在 | 雍正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為大答應,未知是否為高級婦差。《食肉底賬》稱其為「吉官」。乾隆元年正月已晉為吉常在。乾隆十四年正月仍在《食肉底賬》中出現。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答應 | |
蘇答應 | 據《清西陵史話》,蘇答應雍正四年七月出現,或于雍正七年十二月至雍正八年正月期間已無記載,或為高級婦差,葬地不詳。 |
汪答應 | 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常答應 | 生卒年不詳。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待考。 |
大答應 | |
雲答應 | 雍正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為大答應,或為高級婦差。《食肉底賬》稱其為「雲惠[24]」。雍正九年四月去世,送至六股道埋塟,未经盖造衙门围墙。乾隆三年四月盖造云答应衙门三间及大门三间,成砌周围围墙。 |
蘭答應 | 雍正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為大答應,《食肉底賬》稱其為「蘭英」,儘管乾隆元年正月改稱為蘭答應[25],但檔案上仍載其為大答應。葬在泰陵、泰東陵、泰陵妃園寢之外,或為高級婦差,待考。 |
姑娘 | |
啟祥宮姑娘 | 雍正十年七月的檔案有一位代稱為啟祥宮的姑娘,雍正十三年的檔案已不見啟祥宮之名,或為高級婦差,葬地不詳。 |
格格 | |
伊格格 |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
張格格 |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为亲王妾室的称号,可能是雍正帝为亲王时的妾室。 |
蘇格格 | 奉安於泰陵妃園寢。格格為親王妾室的稱號,可能是雍正帝為親王時的妾室。 |
子女
[编辑]皇子
[编辑]皇子 | ||
姓名 | 生母 | 備註 |
---|---|---|
弘晖 | 孝敬宪皇后烏拉那拉氏(時為嫡福晉) | 长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日8歲殤。乾隆時追封為端亲王。 |
弘昐 |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晉) | 实际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2歲殤(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 |
弘昀 |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晉) | 二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10歲殤。 |
弘时 |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晉) | 三子,雍正命弘時過繼康熙帝皇八子允禩,雍正四年二月除宗籍,五年八月暴斃[5]。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生,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23岁卒。 |
弘历 | 孝聖憲皇后钮钴禄氏(时为侍妾格格) | 四子,高宗纯皇帝。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89歲驾崩。 |
弘昼 | 纯懿皇贵妃耿氏(时为侍妾格格) | 五子,和恭亲王。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生,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日58歲薨。 |
福宜 |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晉) |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六十年正月十三日1歲殤。 |
福惠 |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晉) | 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日8歲殤。乾隆時追封為怀亲王。 |
福沛 | 敦肃皇贵妃年氏 | 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日生,即日殇。 |
弘曕 | 謙妃劉氏(时为刘贵人) | 六子,果恭郡王,乾隆命弘曕過繼康熙帝皇十七子允礼。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32歲薨。 |
养子
[编辑]封號、諡號 | 生父 | 生母 |
---|---|---|
养子理郡王弘㬙 | 理亲王允礽 | 侧福晋程佳氏 |
养子輔國公弘晥 | 理亲王允礽 | 侧福晋程佳氏 |
养孫永璥 | 理亲王允礽第三子弘晉 | 妾納喇氏元保之女 |
皇女
[编辑]出生年 | 封號、諡號 | 生母 |
---|---|---|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生,未逾月夭折 | 懋嫔宋氏(时为侍妾格格) | |
次女(1695年-1717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五十六年三月薨 | 和硕怀恪公主 | 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晉) |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生,未逾月夭折 | 懋嫔宋氏(时为侍妾格格) | |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日生,五十六年五月夭折 | 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侧福晉) |
养女
[编辑]雍正年间有永和宮公主及永和宮格格等稱,由於當時雍正帝親生女兒皆已離世,此時居住在六宮區域的公主應為其養女。
封號、諡號 | 生父 | 生母 | 備註 |
---|---|---|---|
養女和硕淑慎公主 | 理親王允礽第六女 | 侧福晋唐氏 |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丑時出生。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理藩院額外侍郎觀音保。 |
養女和硕和惠公主 | 怡亲王允祥第四女 | 福晋兆佳氏 | 康熙五十三年十月初十日寅時出生。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嫁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之子多爾濟塞布騰。 |
養女和硕端柔公主 | 莊亲王允禄长女 | 福晋郭络罗氏 | 康熙五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生。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齊默特多爾濟。 |
養女和碩格格 | 允禔第十三女 | 妾晉氏 | 雍正二年六月出生。初為縣主,乾隆二年六月指與喀喇沁貝勒僧袞扎布,在崇慶皇太后前哭泣奏請未婚守節,後撫養著未婚夫的子侄,五世同堂。嘉慶帝聞知其守寡逾六十年而御書匾額「貞祺康蔭」送至該部蒙古。 |
評價
[编辑]《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於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於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26]
《清世宗实录》: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幼耽书诗,博览弗倦,精究理学之原,旁彻性宗之旨。天章濬发,立就万言。书法遒雄,妙兼众体。毎筹度事理,评骘人才,因端竟委,烛照如神。韬略机宜,皆所洞悉[27]。
李氏朝鲜君臣受儒家正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对清国以及清国皇帝的态度多持批评态度,甚至有妖魔化倾向。朝鲜人毫无忌讳地记录康熙帝的“雌雄眼”容貌,还认为雍正帝贪财爱银[28]。但是朝鲜使臣李樴亲见雍正“气象英发,语言洪亮”[29]。
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認為,雍正的父親康熙為政寬鬆,執政末期受儲立之爭所擾且出現典型長壽帝王的統治能力退化現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滿清實已浮現官僚組織膨大腐敗、農民生活水準惡化的危機;由於雍正即位時正處於政治歷練、精神與人格上的成熟階段(45歲),因此得以精準的分析問題並有魄力的作出應對。他的改革同時包含力行整頓與和現實的妥協(如火耗歸公與養廉銀)。雖然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雍正未能瞭解與解決明清兩代作為內歛式王朝的根本問題,但滿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繼續運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統治體制,而未淪為「立國百年而亡」的異族王朝,此當歸功於雍正一朝的改革。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评价雍正:“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值。而批臣下之折,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3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珍认为雍正是一位善于观察与思考者,其思想的敏锐性以及思维广度与深度,都超过允禩、允禵等人[31]。
中國歷史學家钱穆認為:「雍正是有名能专制的。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國歷史上,康熙也算是一個好皇帝,至於雍正便太專制了。我們現在看他的硃批上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統制中國的。在當時,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國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許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親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詳細批。他虽精明,同時是独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聰明,中外事,無論大小,旁人還不知道,他已經知道了……不能說皇帝私下決定了,不再給政府行政長官預聞就可辦。這決不能說是一種制度,也不能說它是習慣法,只能說它是法術。為什麼?因為這是純粹出之於私心的。而私心則決不能形成出制度。」[32]:123[33]
冯尔康在《雍正传》中评价:总之,雍正勇于革新,解决或试图解决历久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对澄清,造成国力的强盛和国家政局的安定,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说他是奋发有为的、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的君主,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他的自视高明,比诸汉唐宋明的有为之君,基本上是可以允许的。[34]
争议
[编辑]即位之谜
[编辑]從古至今民間多年來有「十改于」和「十改第」的說法,指因為「于」字和「第」字在構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于四子」或「傳位第四子」,進而把皇位繼承權從身為康熙帝第十四個兒子的允禵手上奪去。[35][36]
「十改于」和「十改第」這兩個說法已被中央研究院的人員加以否定。[37]他們說清朝時代的官方文書裡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書裡一定會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間的排名與名字完整列出。[37]根據中央研究院現在保存的康熙遺詔,雍正在遺詔上被稱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38]如此類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屬意讓允禵繼位的話,那文書裡則會把允禵寫成「貝勒皇十四子胤禵」,寫法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遺詔亦以滿文和蒙文書寫與中文一同的內容。滿文裡,「于」和「十」兩字的寫法完全不同,並沒有矯飾可能。[35]亦有觀點指出「于」字是簡體字,等於繁體字裡的「於」字。因為「於」和「十」寫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會有難度。[35]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编辑]-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長發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台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雍正時期大興文字獄,是為了打擊全國各地對雍正皇帝和朝廷散布不實謠言的逆黨,此事件甚至波及多位雍正的親兄弟、雍正重臣隆科多、年羹堯等多人。
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狀;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滿語罵人的話,意義眾說紛紜,有「馱負罪過」、「驅趕犬隻」、「冷凍的魚」等眾說),九月死[5]。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狀,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顫抖」,也有人說是「刺傷人的野豬」),八月死[5]。雍正三年二月,諭示康熙皇十子胤䄉罪狀[5];後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諭示其罪狀,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錮[5]。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復親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喪時「遲到早散,面無戚容」而削爵拘禁[5]。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死因之谜
[编辑]民间流傳著各種雍正皇帝死因的野史。
- 病死:有人认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的”[39]。
- 丹药中毒:近年来由于对清代的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也有很大可能[40],而乾隆帝即位后,马上将圆明园内的炼丹道士和民间术士全部赶出[41]。某些近年與雍正帝有關的電視劇集(例如後宮甄嬛傳)都根據此說法而描述雍正之死因。
- 遇刺:传说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江南八侠”之一的吕四娘为报文字狱灭门之仇,借选妃之机名混进皇宫,在雍正帝召其侍寝时用从粘竿处诈取的血滴子成功行刺并割颅而走。随后新登基的乾隆帝并命工匠刻了一个黄金头颅代替入殓。
轶事典故
[编辑]个人信仰
[编辑]雍正帝篤信佛教,熱衷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密宗的章嘉活佛交往密切;雍正也研究禪宗,精通《金剛經》,並著作佛學書籍數部,為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覺悟的皇帝。雍正帝也喜歡道教,常常服食道士的金丹。雍正元年重申禁止天主教,史稱雍正禁教。
喜爱装扮
[编辑]雍正皇帝委託宮廷畫師郎世寧,創作一幅《雍正行樂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顯示雍正喜愛打扮成不同年代的各式人物。
早期未即位前(九子奪嫡時期),就曾委託畫師給自己家人畫《春耕圖》進獻給康熙皇帝以表明無爭位之心,後來的乾隆皇帝也有相似的喜好。
-
道袍像
-
汉装像(故事原型為東方朔偷桃)
-
汉装像
-
汉装像
-
穿汉装读书
-
汉装像
-
身穿汉装游戏像
-
扮成身穿汉装的漁夫
-
西式服装像
-
蒙古服装像
-
雍正帝观书像
影視作品
[编辑]- 《雍正皇夜盜香妃》-鄺山笑飾
- 《呂四娘》-李英飾
- 《江湖三女俠》-林蛟飾
- 《血滴子》-江洋飾
- 《十大刺客》-劉志榮飾
- 《雍正大破十八銅人》-黃文豪飾
- 《雍正命喪少林門》-陳鴻烈飾
- 《呂四娘闖少林》-黃家達飾
- 《江南八大俠》-岳華飾
- 《功夫皇帝》-狄龍飾
- 《雍正大帝》-庹宗華飾
- 《江湖奇侠传》-郑少秋飾
- 《雍正與年羹堯》-徐少強飾
- 《大內群英》-萬梓良飾
- 《清宮啓示錄》-劉永飾
- 《清宮劍影錄之大將軍年羹堯》-白彪飾
- 《呂四娘》-呂良偉飾
- 《皇上保重》-劉兆銘飾
- 《滿清十三皇朝》-煒烈飾
- 《血滴子秘史》-葉志康飾
- 《雍正皇帝》-劉信義飾
- 《武尊少林》、《乾隆大帝》-羅樂林飾
- 《九王奪位》、《九五至尊》-江華飾
- 《書劍恩仇錄》-王衞國飾
- 《大刺客》-張兆輝飾
- 《新方世玉》、《延禧攻略》-王繪春飾
- 《騙中傳奇》-艾威飾
- 《玉指環》、《才子佳人乾隆皇》-秦漢飾
- 《江山為重》-劉冠雄飾
- 《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李卫当官2》-唐国强饰
- 《康熙微服私访记》-郝心饰
- 《刺虎》-巍子饰
- 《皇太子秘史》-趙鴻飛饰
- 《宮廷畫師郎世寧》-鍾鎮濤饰
- 《御用閒人》-戴志偉饰
- 《少年寶親王》-張國立饰
- 《鄭板橋》-曾偉權饰
- 《南少林三十六房》-張鐵林饰
- 《上書房》-寇振海饰
- 《書劍恩仇錄》-沈保平飾
- 《幕後大老爺》-楊瑞麟饰
- 《宫、宫锁珠帘》-何晟铭饰
- 《後宮甄嬛傳》-陈建斌饰
- 《步步惊心》吳奇隆飾
- 《王者清風》、《錢塘傳奇》湯鎮業飾
- 《血滴子》-劉偉強飾
- 《宮鎖沉香》-陸毅飾
- 《清宮絕戀》-王新飾
- 《金釵諜影》-湯鎮宗飾
- 《仙醫神廚》-李雨陽飾
- 《美人香》-趙文瑄飾
- 《新步步驚心》-楊祐寧飾
- 《如懿傳》-張豐毅飾
- 《花落宮廷錯流年》-鄭曉東飾
- 《年羹堯新傳》黃香蓮飾
- 《食為奴》-黃智賢飾
- 《夢迴大清》-丁橋飾
註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清世宗實錄》卷一百五十九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丁未,恭上尊諡曰敬天昌運建中羅帝神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
- ^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九
- ^ 陳捷先《雍正寫真》遠流出版 ISBN 9573245051
- ^ 《八旗通志初集五十八》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潘國森. 〈古今觀照〉. 《明報》 (明報報業). 1998-08-17.
- ^ 廖伯源《政治制度與西漢後期之政局變化》1983
- ^ 《清世宗实录》卷3
- ^ 《清世宗实录》卷13
- ^ 李伶俐. 《清雍正时期反腐及当代启示研究》. 吉林大学. 2016.
- ^ 《清世宗实录》卷6
- ^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二月初三日条
- ^ 《雍正起居注》,雍正五年正月十三日条
- ^ 关嘉录; 佟永功. 《从<镶红旗档>看雍正帝整饬旗务》.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 (01期).
- ^ 张世德. 《雍正、审计与会考府》. 《河北审计》. 2000年, (第4期).
- ^ 王飞. 《论雍正时代的廉政建设》. 《西南政法大学》. 2014年.
- ^ 冯元魁. 《论清朝养廉银制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 (02期).
- ^ 倪军民. 《雍正帝改革科学制度考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 ^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56、81、94。《雍正朝起居注冊》元年九月初九日條。
- ^ 陳捷先. 雍正-勤政的皇帝,傳奇的一生. 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9年 (中文(臺灣)).[页码请求]
- ^ 阎崇年. 正说清朝十二帝. 中华书局. [201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中文(中国大陆)).[页码请求]
-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
- ^ 王希隆. 托时、德新奉使俄国及其有关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 (2)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 ^ 《清文献通考》
- ^ 《食肉底賬》:皇后下官女子三十二人、皇貴妃下官女子十二人、齊妃下官女子五人、熹妃下官女子八人、裕妃下官女子八人、懋嬪下官女子七人、老貴人下官女子五人、郭貴人下官女子四人、常常在下官女子四人、海常在下官女子四人、蘇答應下官女子三人、啟祥宮官女子二人、雲惠下官女子一人、蘭英下官女子一人、吉官下官女子一人。
- ^ 《宮內等處女子嬤嬤媽媽裏食肉底賬》:皇太后官女子十二人、貴妃官女子四人、齊妃官女子六人、……安貴人官女子四人、李貴人官女子四人、海貴人官女子一人、李常在官女子三人、馬常在官女子二人、吉常在官女子二人、蘭答應官女子二人、春常在官女子一人。
- ^ 《清史稿·卷九·本纪九》
- ^ 《清世宗实录·卷一》
- ^ 马睿. 《李氏朝鲜君臣眼中的康熙帝与雍正帝》. 《辽宁师范大学》. 2010年.
- ^ 《李朝实录·景宗实录·卷十三》,三年(雍正元年)九月癸未条,第42册,第181页
- ^ 《清室外纪》,《清外史丛刊》本,第62页
- ^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第389页。
- ^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香港: 人生出版社. 1955.
- ^ 任之.《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清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730页
- ^ 冯尔康:《雍正传》,第十六章、总结:雍正和他的时代,第一节、奋发有为的君主,ISBN 978-7-01-013748-3,第571页。
- ^ 35.0 35.1 35.2 康熙遺詔曝光 揭傳位雍正真相. 遼瀋晚報(香港蘋果日報轉載). 2012-08-31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康熙遺詔」現身!破解四爺篡改遺詔之謎. ETtoday新聞雲. 2012-09-04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 ^ 37.0 37.1 蘭文里. 雍正繼統之謎. 中央研究院.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 ^ 康熙遺詔. 中央研究院.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清史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47。
- ^ 金梁.《清帝外纪·世宗崩》:序本,1934年:第89页
- ^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
来源
[编辑]- 书籍
研究書目
[编辑]-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
- 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上海:上海書店出社,2002)。
外部链接
[编辑]参见
[编辑]雍正帝 出生于:1678年12月13日逝世於:1735年10月8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清圣祖玄燁 (父) 年号:康熙 |
中国皇帝 清朝皇帝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 |
繼任: 清高宗弘曆 (子) 年号: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