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跳转到内容

粳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粳稻
越光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属: 稻属 Oryza
种:
水稻 O. sativa
亚种:
粳稻 O. s. subsp. japonica
三名法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Vasco
異名

Oryza sativa ssp. keng Ting

粳稻(粳同稉;读音jīng ㄐㄧㄥ,读如精;又读作gēng ㄍㄥ,读如庚[1]),即日本稻学名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日本型稻,又稱溫帶粳稻,或稱中國稻sinica rice),是水稻的一个亚种。與秈稻相比:需要日照时间短,比较耐寒;但因生长期长,一年只能一熟,不能和其他作物轮作;粳稻碾出的米稱「粳米」,米质粘性强,米粒短圆。

有的地方把“粳米”称作“大米”,其实粳米只是稻米的一个品种。

概論

[编辑]

稻米可概分為為非洲型與亞洲型兩大品系。亞洲型又可分為秈稻(印度型)、粳稻(日本型、中國型、溫帶稉稻)以及爪哇稻(熱帶稉稻)三大類。

最早由日本學者加藤茂苞進行現代分類研究,將學名訂為日本稻(japonica)。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學者丁穎曾推動改學名為中國稻(sinica rice)或梗稻(keng rice),但並未被學界廣泛接受,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通行。

热带粳稻通过基因型分析,[2]现在认为只是粳稻的一个小分类,所谓javanica名已废弃。[3]热带粳稻和溫帶稉稻的性状按地理呈连续变化,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界线。[4]

Garris et al. 认为粳稻(japonica亚种)可分为溫帶(temperate japonica)、热带(tropical japonica)、香米(aromatic)三小支。[5]

產地與品種

[编辑]

傳統上,華南、華中、台灣、印度及中南半島種植的是秈稻,出產的米為秈米;而中国淮河以北、西南高海拔地区及日本朝鮮等地所种植的稻米品種多為粳稻。中国著名的天津“小站稻”、东北“北大荒”、宁夏“碧粳米”、唐山“胭脂米”、云南“香米”都是粳稻品种。

印度次大陆实际上粳米、籼米皆有。著名的印度香米虽然性状似籼米,但导致香气的BADH2基因突变为粳米带来。[6]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制了一系列适合当地气候的“南粳”品种,[7]占2021年江苏水稻种植面积的40%。[8]

臺灣稻作歷史

[编辑]

臺灣最早種植的稻作是陸稻,也就是在旱田裡種植的稻作。島上原住民族傳統種植的山地陸稻,透過基因定序技術、親緣分析,發現大部分都是經過馴化的稉稻,其序列顯示山地陸稻並不是在臺灣獨立馴化而來,而是從亞洲其他地區來的[9]。後來移民至臺灣島的大陸先民所植的,則主要為秈稻。近代粳稻的種植,則另源於日本人引進的蓬萊米,故「蓬萊米」一度是粳米的代稱,相對於當時台灣本地的秈稻(稱「在來米」)。由於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南部較炎熱的氣候允許一年可以施行三期稻作,但因稻米產量過剩嚴重,現在很少施行,全台以兩期稻作為主,將進行推廣。

臺灣現今種植的稻作,則是經本土專家育種而來的眾多品系;粳稻品系有:台稉系列台農系列,當前以:台稉16號(大雅米[10])、台稉八號、台稉九號台農71號益全香米)、台稉二號(池上米[11])和高雄139號、高雄145號,以及引進自日本米食主流越光米作為基礎,培育出台灣版越光米臺南16號(臺南越光米[12])為主。秈稻品系有:台中秈十號(金墩米又稱秈稻白米[13])、高雄秈糯8號[14]、台中秈糯1號為主要種植對象。

臺灣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俊義花了5年的時間研培育出超級粳稻品種,其表示此稻種產量可望提高70%,1年可3收,將其命名「亞大168號超級稉稻」[15]。經技術轉移,由福麟公司買下並提出品種權申請,經農委會公告命名為「福麟168號稉稻」,不同以往由農業改良場所主導研發。[16]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獻

[编辑]
  1. ^ 该字在大陆原本审音读jīng ㄐㄧㄥ,但遭到相关领域专家反对,语言学研究也不支持这一读音,在尚未通过审议的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中改为gēng ㄍㄥ,与台湾相同,参见:王洪君,“粳”字的读音,《中国语文》2016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公众号“今日语言学”。
  2. ^ Bautista, NS; Solis, R; Kamijima, O; Ishii, T. RAPD, RFLP and SSLP analyse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ivated and wild species of rice.. Genes & genetic systems. 2001-04, 76 (2): 71–9. PMID 11434461. doi:10.1266/ggs.76.71. 
  3. ^ CECAP, PhilRice and IIRR. 2000. "Highland Rice Production in the Philippine Cordillera."
  4. ^ 1. Rice plant type variation: "Japonica" - "Javanica" relationships. [2015-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6). 
  5. ^ Garris, Amanda J.; Tai, T. H.; Coburn, J.; Kresovich, S.; McCouch, S.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Oryza sativa L.. Genetics. 2004, 169 (3): 1631–1638. PMC 1449546可免费查阅. PMID 15654106. doi:10.1534/genetics.104.035642. 
  6. ^ Civáň, Peter; Ali, Sajid; Batista-Navarro, Riza; Drosou, Konstantina; Ihejieto, Chioma; Chakraborty, Debarati; Ray, Avik; Gladieux, Pierre; Brown, Terence A. Origin of the Aromatic Group of Cultivated Rice ( Oryza sativa L.) Traced to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9-03-01, 11 (3): 832–843. doi:10.1093/gbe/evz039. 
  7. ^ 小小“南粳”米,凭什么被称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 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1). 
  8. ^ 南粳系列为何能撑起江苏稻米产业半边天. 中新网.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1). 
  9. ^ 山地陸稻.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10. ^ 咱們的農會 咱们的希望. [201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11. ^ 池上鄉特色米品種示範及米質分析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農業專訊-第83期-3月 (PDF). [2021-09-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10). 
  12. ^ 臺版越光米—水稻「臺南16號」的推廣成果與迴響 行政院農委會2020年12月號《農政與農情》(庫存頁面)
  13. ^ 台中秈十號. [201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14. ^ 高雄秈糯8號 by 高雄農業改良場 高雄區農技報導 第52期. [2021-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15. ^ 亞大育超級新稻 產量多7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陳淑芬/台中/中央社, OCT/09/2012 16:02:30 PM,archive, 2013-04-18
  16. ^ 蔡依珍. 福麟168梗稻私人品種發表. 中時電子報. 2013-11-02 [201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