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蔡襄(1012年—1067年[1]),字君谟,号莆阳居士,福建路兴化军仙遊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县)人。[2]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1]。諡號忠惠[1]。
生平
蔡襄生於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的父亲蔡琇初为仙游县枫亭驿农民,曾担任泉州吏员。蔡襄母亲卢氏为惠安县德普里(今泉港区后龙镇)圭峰村名士卢仁之女。[3]
十五歲時參加鄉試,十八歲進入國子監就讀[1]。
天圣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試,獲得第一名佳績[1]。次年(1031年)中进士(第十名)[1],授漳州军事判官。
景祐三年(1036年)四月,授西京留守推官。同年五月,天章阁侍制、权知开封府范仲淹以事忤宰臣吕夷简遭贬,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欧阳修、大理寺评事余靖、太子中允,馆阁校勘尹洙皆因论仲淹事同樣遭到贬黜,蔡襄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声援范、欧阳等人[4]。
宝元(1039年)二年,加试大理寺评事。三年(1040年),迁著作佐郎。九月,充馆阁校勘。
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迁秘书省丞、知谏院。九月,赐五品服。四年(1044年)八月,迁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十月,授右正言、知福州事。七年(1047年)十一月,除福建路转运使。
皇祐二年(1050年)九月,判三司盐铁勾院。三年(1051年),充三司度支勾院判官。四年(1052年)九月,进知制诰、迁起居舍人、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五年(1053年)正月,权同知贡举。六年(1054年),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除枢密直学士、知泉州事。三年(1056年)四月,迁礼部司郎中、知福州事。
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移知泉州。五年(1060年)七月,充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六年(1061年)四月,判三司使。七年(1062年)十一月,转吏部司郎中。八年(1063年)三月,总应奉山陵事。六月,任修奉太庙使。八月,拜三司使、迁给事中。
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罢三司使、除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知杭州事。三年(1066年),丁母憂。四年(1067年)八月,卒於家。十月,赠吏部侍郎,葬於枫亭蔡岭。
轶事
蔡襄鬍鬚很漂亮,號美髯鬚。一日,蔡襄向宋仁宗進言,宋仁宗忽然問道:“卿髯甚美,長夜覆之於衾下乎?將置之於外乎?”蔡襄聽聞無言以對。回到家,晚上就寢時,反覆思考宋仁宗的問題,究竟是要將鬍鬚放在棉被裡面?還是要將鬍鬚放在棉被外面?思來想去,竟讓蔡襄一夜輾轉難眠[5]。
贡献
修建萬安橋
在担任权知泉州事时,蔡襄主持建造了跨海的萬安橋(後來改稱洛陽橋),從北宋皇祐四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二月,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1]。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方便了周边地区的交通往来。
蔡襄後又在橋上增建了許多裝飾:佛塔九座、亭7座,並刻有許多艺术石雕,橋的欄杆上端還刻有披髮昂首的石獅子,有的石獅子口內還含有玲瓏滾動的石球,被稱之為「獅子含珠」。
「茶色貴白」理論
蔡襄作於皇祐年間(1049年—1053年)的重要茶學專著《茶錄》中,針對建茶著書立論,建茶的鬥試型式—鬥茶色(鬥色)、鬥水痕(鬥浮)成為宋代士大夫的茶事活動之一,「鬥茶」的意涵開始複雜。[6]
宋代「鬥茶」的競賽中,在蔡襄《茶錄》尚未成為主流之前,是屬於茶葉品質的比賽,而且是關於味覺、嗅覺的感官評鑑。[6]
蔡襄《茶錄》的本意,「茶色貴白」是相對用語,指的是茶葉愈偏白愈佳,實際是仍帶「微綠」。因此「茶色貴白」是原則,但在語意上有一定的模糊性,後人將「茶色貴白」視為鐵律,推崇到極致的說法,可說是走火入魔的結果,並不符合蔡襄的原意。[6]
蔡襄於皇祐(1049-1054)中上奏《茶錄》,並於治平元年(1064)再次奏陳英宗,逐漸奠定他在建茶方面的權威基礎。北宋慶曆之後,建安地區白茶(又稱「白葉茶」)逐漸受到重視,蔡襄《茶錄》將「茶色貴白」的理論普及全國,民間開始風行「白茶」。梅堯臣(1002-1060)〈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側面反映其流行情形如下:[6]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當時採摘未甚盛,或有高士燒竹煮泉 為世誇。入山乘露掇嫩觜,林下不畏虎與蛇。近年建安所出勝,天下貴賤 求呀呀。東溪北苑供御餘,王家葉家長白牙。造成小餅若帶銙,鬥浮鬥色 傾夷華。味甘迴甘竟日在,不比苦硬令舌窊。此等莫與北俗道,只解白土 和脂麻。歐陽翰林最別識,品第高下無欹斜。晴明開軒碾雪末,眾客共賞 皆稱嘉。建安太守置書角,青蒻包封來海涯。清明纔過已到此,正見洛陽 人寄花。兔毛紫盞自相稱,清泉不必求蝦蟇。石缾煎湯銀梗打,粟粒鋪面 人驚嗟。詩腸久飢不禁力,一啜入腹鳴咿哇。」[7]
此詩大意指當時流行建茶,東溪、北苑官方所產專供宮廷御食,而民間極品則產於壑源,其中王家、葉家生產的「白牙」(「白芽」),即是「白茶」的借代詞, 它所製成的「王家白」、「葉家白」冠絕建安,在鬥試中無往不利,反映當年新興的建安「鬥試」風格,也就是「鬥色」的主張。[6]
書法
蔡襄擅长书法。他的书法主要学习晋唐的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在当时即被欧阳修、苏轼等人推为“本朝第一”,后来人们又把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宋四家”(一說原為蔡京,因其人品不佳,後人改為蔡襄)。流传下来的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澄心堂帖》《扈從帖》《暑熱帖》《遠蒙帖》《離都帖》等,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
著作
蔡襄著有《端明集》四十卷。
蔡襄也是一位茶学专家,他撰写的《茶录》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茶学专著[1]。該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器(茶具)[1]。
蔡襄还著有《荔枝谱》一书,记载荔枝的32个品种和荔枝树的栽培和荔枝果的加工储藏方法,內容分成七篇[1]。
家族
- 曾祖:蔡顯
- 祖:蔡恭,赠工部司员外郎
- 父:蔡琇,赠刑部侍郎
- 母:卢氏,长安郡太君
- 兄:蔡燮,务农
- 弟:蔡高,字君山,景祐中举进士,官长溪县尉、开封府太康主簿。
- 弟:蔡奭,官福州司户参军。
- 妻:葛氏,永嘉郡君
- 长子:蔡匀,将作监主簿,早卒
- 次子:蔡旬,大理寺评事,早卒
- 孙:蔡传,字永翁,著有《城南诗集》20卷、《吟窗杂录》20卷、杂文及政议10卷等。子蔡橚、蔡枢、蔡楙
- 幼子:蔡旻,字季公,終官宣義郎、開封府工曹參軍事、累贈少傅
- 孙:蔡佃,字耕道,宋崇宁二年(1102年)中进士,終官直龍圖閣。著有《闽诗录》两集。
- 孙:蔡伷,字善道,与蔡佃、蔡伸三兄弟号称“三蔡”。伷于大观三年(1109年)登进士第,終官徽猷阁待制,中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
- 孙:蔡伸,字仲道,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与秦桧同科进士。历任徐州、楚州、饶州、真州等四州通判,滁州、徐州、得安州、和州等州的知州。終官徽猷阁待制、左中大夫、建寧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贈光祿大夫、累贈特進,自号友古居士,著有《友古居士词》1卷
- 曾孙:蔡枢,与父蔡伸同科进士,朝散郎、湖南学事
- 曾孫:蔡湍,承事郎、通判鎮江府事
- 玄孫:蔡戡,承議郎
- 玄孫:蔡武
- 玄孫女:蔡氏,適進士鄒彥謙
- 玄孫女:蔡氏,適迪功郎、應山尉孫敏問
- 玄孫女:蔡氏,適通直郎、知松滋縣張棱
- 玄孫女:蔡氏,適張元渙
- 玄孫女:蔡氏,適胡鑑
- 玄孫女:蔡氏
- 曾孫:蔡洸,绍兴三年登进士第,終官徽猷閣學士、中大夫、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
- 曾孫:蔡流,從事郎、監潭州南嶽廟
- 曾孫:蔡潩,通仕郎
- 玄孫:蔡戩,宣教郎、知浦江縣
- 玄孫:蔡幾,從事郎、桐廬主簿
- 玄孫:蔡蕆,將仕郎
- 玄孫:蔡蒧,承務郎
- 玄孫:蔡戢,承務郎
- 玄孫:蔡𢧳
- 玄孫:蔡戎
- 曾孫女:蔡氏,適武翼郎辛堅之
- 曾孫女:蔡氏,適通直郎向士邁
- 曾孫女:蔡氏,適朝奉大夫潘淵明
- 曾孫女:蔡氏,適文林郎張克成
- 曾孫女:蔡氏,適劉澂
- 曾孫女:蔡氏
- 女:蔡氏,適秘書省著作佐郎謝仲規
- 女:蔡氏
- 女:蔡氏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李啟宇. 第二章 宋元先賢‧第一節 蔡襄的"一橋二書三絕". 《閩南先賢》. 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08: 24–26. ISBN 978-986-6346-03-3.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15云:蔡襄是莆田人,有誤。《东都事略》卷75蔡襄传、《宋元学案》卷5蔡襄小传以及周淙《乾道临安志》卷3蔡襄传,均作兴化仙遊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50《茶录》条云:“兴化仙遊人,家于莆田。”
- ^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泉州市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5: 第一章 人物传. ISBN 7-5004-270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 ^ 《全宋文》蔡襄小传載其“天圣八年进士,明道中为漳州从事,景定三年为西京留守推官日,范仲淹,余靖等言事贬,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赞仲淹等,而斥高若讷,由是名闻遐迩,后为馆阁校勘。”
- ^ 南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3):“伯父君謨,號美髯鬚吳本無號字。仁宗一日屬清閒之燕,偶顧問曰:「卿髯甚美,長夜覆之於衾下乎?將置之於外乎?」君謨無以對。歸舍,暮就寢,思聖語,以髯置之內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寢。蓋無心與有意,吳本作有心。相去適有間。凡事如此。”
- ^ 6.0 6.1 6.2 6.3 6.4 粘振和. 宋代鬥茶內涵的轉折: 以蔡襄茶學理論為核心的討論. 成大歷史學報. 2011, (41): 182-186.
- ^ 梅堯臣(宋),《宛陵先生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卷 56,〈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頁 457。(可參照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hiwenv_be4870d1b6cf.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宋四家 | |
---|---|
蘇軾 | 黄庭堅 | 米芾 | 蔡襄(或蔡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