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逝世

  【追思】

一生乐为“筑港人”

——追记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院士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2018年11月9日,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仙苑厅内哀乐低回。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谢世楞安卧在鲜花丛中。为祖国的港口事业勤劳奉献了一生,他终于休息了。

  “谢世楞同志一直关注和眷恋着我国港口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步入耄耋之年,他仍老骥伏枥,心系港口建设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思想境界,充分体现了一名忠诚‘筑港人’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仲武介绍谢世楞院士的生平事迹时,哽咽难言。

  谢世楞于1935年5月20日生于上海,1956年8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港口航道专业后,历任交通部水运设计院技术员、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设计室主任等职。1979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德尔夫特理工大学进修海岸工程专业,学成归国后担任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世楞一生乐为“筑港人”,他于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10年获授“中国援外奉献金奖”,2011年被评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杰出人物”,2016年被国家海洋局授予“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面对数不清的荣誉,他总是谦虚地说:“我成功的奥秘,不过勤奋而已。”

  谢世楞的勤奋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发展我国港口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初,长江口已经没有了深水航道,5万吨以上的外贸集装箱,只能在香港和神户中转,上海港及南京以下多个港口处在无奈守望中,眼巴巴地看着“黄金水道”的效益无法发挥,直接影响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长江航运的治理迫在眉睫。然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难度最大的航道疏浚工程,90公里宽,四口入海、台风肆虐、洪淤汹涌……种种世界级技术难题,曾让长江口“能不能治理”论证了40年。

  时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谢世楞迎难而上,毅然承担起一期工程导堤SE标段长约20公里和二期工程导堤NⅡB、NⅡC两个标段的设计工作。“承担这项任务,除了一份荣耀外,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谢世楞深知这项工程对于长三角、对于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谢世楞鼓励大家:“长江口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平台。我们只有潜下心来,锐意创新,将技术和设计方案做到最好,才是唯一出路。”

  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后,他组织技术人员对半圆形导堤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半圆形防波堤最早由日本研究开发,一航院在引进时进行了诸多再创新,顺利完成一期设计任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积累了宝贵的设计经验。在一期工程顺利实现8.5米水深后,二期工程遇到了大难题,一度停工11个月:那一年的12月4日,寒潮大风突然袭来,第一批安放在海底的16座长20米、重千余吨的半圆形沉箱,沉的沉,跑的跑,原本整齐的堤坝变得支离破碎……面对挫折,谢世楞带领技术人员,首先对设计方案、波浪、土质等因素逐一排查,最终找到症结:风浪联合作用形成的巨大破坏力,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没有成熟的理论计算方法,也没有成功的工程案例可资参考。谢世楞一方面积极组织分析地基软化机理和承载力降低幅度,一方面积极组织研究开发适合软弱地基承载力要求的轻型结构——半圆形沉箱和空心方块斜坡堤两种新结构,并陆续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形成了一整套新技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迄今遭遇过几十次台风和数百次8级以上突发性大风袭击,经历过百年未见的大暴雨……在世界河口工程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第一、二期工程连续两次获得詹天佑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成套技术的创新成果多达7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形成的大型河口治理成套技术成果,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做了60多年的“筑港人”,谢世楞累计完成设计1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及大中型项目4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交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2项,交通部科技进步奖2项,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3项研究成果由中国专利局分别授予1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他在水工建筑特别是在深水防波堤方面研究出了国内外领先的独创成果。他在海港水文特别是波浪和泥沙理论方面造诣很深,为我国海岸动力的设计条件充实了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发表论著50余篇,有很高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价值。他创造的直立堤前冲刷公式,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刊物上被推荐使用,被业界称为“谢氏理论和公式”。目前这一理论已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和推广,并纳入交通部防波堤规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谢世楞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我国港口事业的起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冯仲武感慨地说:“谢世楞同志的一生,是报效祖国的一生,奋斗拼搏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他身上凝聚着一位中国知识分子技术报国的崇高品质,闪耀着一名优秀‘筑港人’的光辉!”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4日 08版)

已有 人参与
  • 李济生

    卫星测控专家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

  • 童道明

    中国著名翻译家

    (1937年-2019年6月27日)

  • 王亚夫

    中国第一位女轮机长

    (1930年—2019年3月3日)

  • 田本相

    中国戏剧史研究专家

    (1932年—2019年3月5日)

  • 王业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

  • 李学勤

    历史学家

    (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

  • 彭司勋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19年7月28日—2018年12月9日)

  • 程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 何梓华

    新闻教育家

    (1931年—2018年11月16日)

  • 谢世楞

    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

    (1935年5月20日—2018年11月7日)

  • 侯芙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3年11月28日—2018年10月31日)

  • 李希凡

    著名文艺理论家

    (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

  • 师胜杰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1953年4月—2018年9月28日)

  • 闵乃本

    著名物理学家

    (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

  • 盛中国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1941年—2018年9月7日)

  • 单田芳

    评书表演艺术家

    (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

  • 常宝华

    相声表演艺术家

    (1930年12月—2018年9月7日)

  • 方成

    漫画家

    (1918年10月—2018年8月22日)

  • 周尧和

    铸造领域育人大家

    (1927年05月—2018年07月30日)

  • 彭荆风

    《驿路梨花》作者

    (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

  • 金庸

    武侠小说泰斗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