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美食记忆
清明时节,江南人家照例要做些青团。那青团是用新采的艾草捣汁和糯米粉揉成,碧绿如玉,内裹豆沙或芝麻馅儿,蒸熟了便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我幼时极爱此物,每逢清明将至,便日日向母亲探问何时做起。
记得有一年清明,雨下得极大。我放学回家,见母亲正在厨下忙碌,灶上热气腾腾。她见了我,便从蒸笼里拣出一个青团给我。那青团烫得很,我两手倒换着捧住,咬开一口,豆沙便流出来,甜而微苦的艾草香与豆沙的甜腻在口中交融。母亲在一旁看着,只是笑。
后来我离家求学,继而谋生在外,竟有十年未在清明时节回家了。城市里的超市也卖青团,机械所制,颜色过于鲜艳,咬下去却总少了那股艾草的真味。
去年清明,我终于得空回乡。母亲老了,动作迟缓了许多,却仍坚持亲手做青团。我站在一旁看她揉粉、包馅,忽然发觉她的白发比艾草汁更显得刺目。蒸好的青团依旧碧绿,咬在口中,滋味却比记忆里的更为复杂。
清明之味,大约便是如此罢——甜中带涩,如同我们对逝者的怀念,永远掺杂着未能及时陪伴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