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启幕:AI大模型领衔百国共探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前沿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正式开幕。本届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涵盖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及配套活动五大板块,共计128场活动,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嘉宾参与。活动聚焦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通过专家对话、技术展示与成果转化,探讨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及产业变革方向。
开幕式现场集中呈现了多项科技成果与互动场景。主会场入口处的接待机器人妮娅通过微表情识别与人机交互技术为参会者提供引导服务,而升级后的“科技树”装置则通过AIGC技术实现多屏互动体验。会场内分布的下棋机器人、仿生数字人“胡博士”及咖啡机器人等设备,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日常场景中的渗透能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次对外发布的“天工2.00”机器人凭借复杂地形自适应行走和工业级上肢负载能力,成为特种作业领域的技术焦点。
科技创新成果发布环节成为论坛亮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分析、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研发及异体CAR-T细胞疗法突破位列其中。同步揭晓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覆盖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包括EAST装置实现千秒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首束光发射及“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深海探测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具身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引发广泛讨论。北京银河通用展示的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已部署于智慧药房场景,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企业超过160家,中国占比达37%,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制造、医疗服务及家庭陪伴。科技部副部长林新在AI for Science青年论坛中指出,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科研范式,而开源生态的扩展将进一步加速技术迭代。
国际科技合作议题贯穿多个平行论坛。环喜马拉雅地球科学国际合作论坛、量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聚焦跨国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中国政府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参与200余个国际组织及多边机制。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框架下,70余家联合实验室及10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跨境合作的枢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在开放科学国际论坛中强调,数据共享与科研伦理的全球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挑战的基础。
技术交易与产业对接机制持续优化。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汇集34国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及2000余家创新企业,推动供需精准匹配。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新增合成生物等赛道,海外项目占比超40%,人工智能领域参赛项目达812项。参会企业通过路演、展台及闭门会议等形式,探索技术商业化路径。北京市科委负责人透露,论坛期间达成的合作协议预计带动超百亿元产业投资。
参会体验的科技元素进一步升级。无感通行系统整合电子证件、无人驾驶接驳及元宇宙会场功能,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服务。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承担迎宾、主持及表演任务,多机协作的“科技秀”成为现场焦点。论坛运营方表示,技术展示与会议内容的深度融合,既体现科技赋能场景的创新潜力,也为未来会展模式提供实践样本。
论坛将持续至3月31日,期间将举办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科技女性创新论坛等专项活动,并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等权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