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家高校博物馆逐步恢复开放,创新服务吸引社会观众
北京多家高校博物馆在新学期逐步恢复开放,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和优化服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新学期实行错时开放政策,在接待校内教学实习的基础上,于每周一至周六下午向社会观众开放。观众可以看到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4000余件展品,享受简化的预约流程和多样化的讲解服务。黄雯等校外观众对地质大学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表示震撼,期待更多高校博物馆开放。
此外,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等多家高校博物馆也陆续恢复开放,为社会观众提供观展机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在去年10月重整开放后,本学期增加了志愿讲解服务,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知识。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还面向中小学开设社团课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等高校则建设了线上虚拟展厅,以便观众更方便地获取展品信息。
北京市政协委员施光海在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建议加强北京高校博物馆建设,以高质量推进首都文化繁荣。施光海认为,高校博物馆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承担社会服务功能。他呼吁政府和高校共同促进高校博物馆建设,解决空间、人才等问题。地方政府已在支持高校博物馆建设方面有所行动,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即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的成功例子。
北京农大的昆虫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等高校博物馆也为前来参观的观众准备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博物馆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对外开放,如迎新季、博物馆日、科学普及日等,观众可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参观。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一年中有若干开放日,馆内拥栽丰富的动植物标本,展品生动逼真。另外,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还设计了定制化游览路线,提升游览体验。
各高校博物馆的开放举措不仅对公众文化普及贡献了重要力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术与社会的交流。全国高校博物馆超过400座,它们普遍面临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提高高校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需要高校与文物部门加强协作,建立灵活的备案管理机制,推动更多高校博物馆融入城市博物馆体系。同时,高校博物馆应设置科学岗位、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固定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支持。
北京多家高校博物馆的恢复开放,为社会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高校博物馆在发挥文化传承和科普教育功能方面,值得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推动其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迎接更广泛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