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730073B -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 Google Patents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0073B
TWI730073B TW106110232A TW106110232A TWI730073B TW I730073 B TWI730073 B TW I730073B TW 106110232 A TW106110232 A TW 106110232A TW 106110232 A TW106110232 A TW 106110232A TW I730073 B TWI730073 B TW I7300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essage
attribute information
network devic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0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5604A (zh
Inventor
馮斌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0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007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該方法包括:第一終端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本申請實施例能夠提高D2D通信的數據傳輸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本申請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終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技術是指鄰近的終端可以在近距離範圍內通過直連鏈路進行數據傳輸的方式,而不需要通過網絡設備進行轉發。
其中,D2D技術可以與蜂巢系統共享使用授權頻帶資源的終端直通技術,形成統一的混合蜂巢與D2D網絡。
由於D2D通信中,終端之間的通信不經過網絡設備的調度,容易造成數據傳輸的失敗,因此,亟需一種通信方法,來提高D2D通信的成功率。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能夠提高D2D通信的數據傳輸的成功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D2D通信方法,於包括:第一終端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包括:基於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基於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確定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基於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在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第二能力信息可以包括第二終端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物理層和射頻的能力信息等。
因此,在D2D通信過程中,第一終端通過向網絡設備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根據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第二終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數據通信的成功率,例如,如果屬性信息包括第二終端的最大接收帶寬、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或接收天線數量時,可以避免由於發送的數據占據的帶寬過寬,數據塊過大所造成的第二終端的數據接收失敗,例如,如果屬性信息包括第二終端的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送天線數量,可以避免第一終端接收數據的失敗。
進一步地,第一終端基於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來確定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可以參考蜂巢網絡通信的能力信息,來進行D2D通信,可以在儘量不改變協議的基礎上,提高D2D通信的成功率。
結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向基站發送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所述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向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所述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的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D2D通信方法,包括:網絡設備接收第一終端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根據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網絡設備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根據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數據。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在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網絡設備為基站;所述網絡設備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第一消息,包括: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所述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包括:獲取本地存儲的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MME請求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第二 終端發送第二消息,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網絡設備為移動管理實體MME;所述網絡設備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第一消息,包括:所述MME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所述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包括:獲取本地存儲的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NAS請求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第二消息,包括:所述MME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下行NAS消息,所述NSA響應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通信設備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塊單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網絡設備,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通信設備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塊單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包括:存儲器和處理器,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高了一種網絡設備,包括:存儲器和處理器,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 器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存儲介質,該計算機存儲介質中存儲有程式代碼,該程式代碼用於指示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存儲介質,該計算機存儲介質中存儲有程式代碼,該程式代碼用於指示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100:應用場景
101:基站
UE102、UE103、UE104、UE105、UE106:用戶設備
200:方法
210、220、230、240:步驟
300:方法
310、320、330、340、350、360、370、380、390:步驟
400:方法
410、420、430、440、450、460:步驟
500:終端
510:發送單元
520:接收單元
530:數據傳輸單元
600:網絡設備
610:接收單元
620:接收單元
630:發送單元
700:終端
710:處理器
720:存儲器
730:收發器
800:網絡設備
810:處理器
820:存儲器
830:收發器
840:總線系統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應用場景圖。
圖2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D2D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3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D2D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4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D2D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5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的示意性框圖。
圖6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網絡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7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的示意性框圖。
圖8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網絡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說明書中使用的術語“部件”、“模塊”、“系統”等用於表示計算機相關的實體、硬件、固件、硬件和軟件的組合、軟件、或執行中的軟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於,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進程、處理器、對象、可執行文件、執行線程、程式和/或計算機。通過圖示,在計算設備上運行的應用和計算設備都可以是部件。一個或多個部件可駐留在進程和/或執行線程中,部件可位於一個計算機上和/或分布在2個或更多個計算機之間。此外,這些部件可從在上面存儲有各種數據結構的各種計算機可讀介質執行。部件可例如根據具有一個或多個數據分組(例如來自與本地系統、分布式系統和/或網絡間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個部件的數據,例如通過信號與其它系統交互的互聯網)的信號通過本地和/或遠程進程來通信。
本申請的各個方面或特徵可以實現成方法、裝置或使用標準編程和/或工程技術的製品。本申請中使用的術語“製品”涵蓋可從任何計算機可讀器件、載體或介質訪問的計算機程式。例如,計算機可讀介質可以包括,但不限於:磁存儲器件(例如,硬盤、軟盤或磁帶等),光碟(例如,CD(Compact Disk,壓縮碟)、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數字通用碟)等),智能卡和閃存器件(例如,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寫可編程唯讀存儲器)、卡、棒或鑰匙驅動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種存儲介質可代表用於存儲信息的一個或多個設備和/或其它機器可讀介質。術語“機 器可讀介質”可包括但不限於,無線信道和能夠存儲、包含和/或承載指令和/或數據的各種其它介質。
本申請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也可以稱為接入終端、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巢電話、無線電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會話啟動協議)電話、WLL(Wireless Local Loop,無線本地環路)站、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字處理)、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基站可以是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動通訊)或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碼分多址)中的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也可以是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寬帶碼分多址)中的NB(NodeB,基站),還可以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中的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演進型基站),或者中繼站或接入點。網絡設備可以是基站、移動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設備等。
圖1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應用場景100的示意性圖。在圖1中,用戶設備UE102、UE103、UE104在基站101的覆蓋範圍下,用戶設備UE102、UE103和UE104可以與基站直接通信,用戶設備UE102、UE103和UE104之間進行D2D通信;用戶設備UE105和UE106不在基站的覆蓋範圍下,用戶設備UE105和UE106之間可以直接進行D2D通信,或者與用戶設備UE102、UE103和UE104之間進行D2D通信。
D2D技術本身的短距離通信特點和直接通信方式使其具有如下優勢:1.終端近距離直接通信方式可實現較高的數據速率、較低的延遲和較低的功耗;2.利用網絡中廣泛分布的終端以及D2D通信鏈路的短距離特點,可以實現頻譜資源的有效利用,獲得資源空分複用增益;3.D2D的直接通信方式能夠適應如無線P2P等業務的本地數據共享需求,提供具有靈活適應能力的數據服務;4.D2D直接通信能夠利用網絡中數量龐大且分布廣泛的通信終端以拓展網絡的覆蓋範圍。
在混合蜂巢與D2D網絡下,終端可以以兩種不同的模式通信。其一,蜂巢通信模式:終端通過基站進行通信;其二,D2D模式:終端使用D2D鏈路直接通信。在該混合網絡中,部分終端仍以蜂巢通信模式通過基站進行信息轉發和通信,部分終端則以終端直通模式進行數據的直接傳輸。
D2D不僅用於公共安全業務,也可以廣泛的應用與商用場景中,用以解決覆蓋延伸、設備省電等現實問題。例如,通過終端中繼技術可以實現覆蓋增强,蜂巢網絡覆蓋之外的終端可以通過中繼實現與網絡的數據通信,一定意義上實現了網絡覆蓋的延伸。另外,採用類似短距通信可以節省終端的發送功率,有利於延長終端的電池壽命。
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在長期演進系統(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統中支持機器類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越來越受到重視。在3GPP Release 13立項了針對MTC的物理層增强項目。一台MTC設備(MTC終端)可能具有多種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與機器)通信特性之中的部分特性,如低移動性、傳輸數據量小、對通信時延不敏 感、要求極低功耗等特徵。其中,為了降低MTC終端的成本,將新定義一種終端類型,其上行和下行均只支持1.4MHz射頻帶寬或者更低的系統帶寬,例如KHz。
在D2D的通信過程中,當發送終端不知道接收終端的屬性信息時,數據傳輸可能會超出接收終端的接收限制,例如超出接收帶寬,或者最大接收塊大小等,導致接收終端不能正確的接收數據。因此,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D2D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圖2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D2D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在步驟210中,第一終端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第一消息可以攜帶第二終端的標識和請求的內容。
在步驟220中,網絡設備在接收到第一終端發送的第一消息之後,獲取第一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步驟230中,網絡設備向第一終端發送第二消息,該第二消息攜帶第一終端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網絡設備可以通過透明容器或是顯式信元的方式發送該第二消息。
在步驟240中,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之後,與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一終端可以通過PC5介面向第二終端發送數據。其中,PC5介面為終端之間的通信介面。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基於該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終端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也就是說,網絡設備可以直接將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通知給第一終端,由此第一終端可以直接根據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進行數據的傳輸。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該第二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該第一終端基於該第二能力信息,確定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基於該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終端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也就是說,網絡設備可以將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通知給第一終端,第一終端可以基於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來確定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例如,第一終端可以直接將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確定為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例如,第一終端可以將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直接作為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之間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可選地,該第一能力信息包括該第二終端在與該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第二能力信息可以包括第二終端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物理層和射頻的能力信息等。
因此,在D2D通信過程中,第一終端通過向網絡設備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根據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第二終端進行通信,可以提高數據通信的成功率,例如,如果屬性信息包括第二終端的最大接收帶寬、能夠 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或接收天線數量時,可以避免由於發送的數據占據的帶寬過寬,數據塊過大所造成的第二終端的數據接收失敗,例如,如果屬性信息包括第二終端的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送天線數量,可以避免第一終端接收數據的失敗。
進一步地,第一終端基於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來確定第二終端與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可以參考蜂巢網絡通信的能力信息,來進行D2D通信,可以在儘量不改變協議的基礎上,提高D2D通信的成功率。
本申請實施例的網絡設備可以是基站、MME或其他網絡設備。為了便於理解,以下將分別結合圖3和圖4,以網絡設備為基站和MME為例,描述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用於D2D的通信方法。
圖3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用於D2D的通信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圖。
在步驟310中,當第一終端確定有數據需要通過PC5介面發送給第二終端時,在Uu介面上,向基站發送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上行RRC消息可以是sidelinkUEinformation消息,或任何其他上行RRC消息。
在步驟320中,基站在接收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之後,判斷本地是否存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如果存儲,執行步驟380,如果未存儲,執行步驟330。
在步驟330中,基站確定未存儲有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向移動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發送請求消息,該請求消息可以為S1消息,用於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340中,MME在接收到基站發送的該請求消息之後,可以確定本地是否存儲有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如果存儲執行步驟370,如果未存儲,執行步驟350。
在步驟350中,MME確定未存儲有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向歸屬用戶服務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發送請求消息,用於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步驟360中,HSS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向MME發送響應消息,攜帶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步驟370中,MME在本地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在接收到HSS發送的屬性信息後,向基站發送響應消息,該響應消息用於攜帶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步驟380中,基站在本地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在接收到MME發送的屬性信息之後,向第一終端發送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攜帶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下行RRC消息為RRC重配置消息。
在步驟390中,第一終端根據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第二終端進行通信。
圖4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用於D2D的通信方法400示意性流程圖。
在步驟410中,當第一終端確定有數據需要通過PC5介面發送給第二終端時,在Uu介面上,向MME上行非接入層(Non-access stratum,NAS)消息,用於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可選地,該上行NAS消息為UE information request。
在步驟420中,MME在接收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NAS消息之後,判斷本地是否存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如果存儲,執行步驟460,如果未存儲,執行步驟430。
在步驟430中,MME確定未存儲有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向HSS發送請求消息,用於請求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步驟440中,HSS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向MME發送響應消息,攜帶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在步驟450中,MME在本地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在接收到HSS發送的屬性信息之後,向第一終端發送下行NAS消息,該下行NAS消息攜帶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可選地,該下行NAS消息為UE information response(用戶終端信息回覆)。
可選地,MME可以通過RRC透明容器(Transparent Container)的方式將該屬性信息通過下行NAS消息發送給UE。
在步驟460中,第一終端根據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第二終端進行通信。
在本申請實施例的各請求消息中,可以攜帶第二終端的標識以及需要請求的內容對象。在各響應消息中,可以攜帶第二終端的標識以及請求的內容對象的值。
圖5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500的示意性框圖。如圖5所示,該終端500包括:發送單元510,用於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該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接收單元520,用於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該第二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數據傳輸單元530,用於基於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終端連通D2D通信。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該數據傳輸單元530具體用於:基於該第一能力信息,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該第二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該數據傳輸單元530具體用於:基於該第二能力信息,確定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數據傳輸單元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基於該第一能力信息,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該第一能力信息包括該第二終端在與該數據傳輸單元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該發送單元510具體用於:向基站發送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該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該接收單元520具體用於:接收該基站發送的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發送單元510具體用於:向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該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該接收單元520具體用於:接收該MME發送的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應理解,終端500可以對應於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第一終端,可以實現該第一終端的相應操作,為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圖6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網絡設備600的示意性框圖。如圖6所示,該網絡設備600包括:接收單元610,用於接收第一終端的第一消息,該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獲取單元620,用於根據該第一消息,獲取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發送單元630,用於向該第一終端發送第二消息,該第二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以便於該第一終端根據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與該第二終端進行終端連通D2D通信。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可選地,該第一能力信息包括該第二終端在與該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該第二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600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可選地,該網絡設備600為基站;該接收單元610具體用於: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該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該獲取單元620具體用於:獲取本地存儲的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MME請求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該發送單元630具體用於:向該第一終端發送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網絡設備600為移動管理實體MME;該接收單元610具體用於: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NAS消息,該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該獲取單元620具體用於:獲取本地存儲的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NAS請求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該發送單元630具 體用於:向該第一終端發送下行非接入層NAS消息,該NAS響應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應理解,網絡設備600可以對應於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網絡設備,可以實現該網絡設備的相應操作,為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圖7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700的示意性框圖。該終端700包括處理器710和存儲器720。存儲器720,用於存放程式指令。處理器710可以調用存儲器720中存放的程式指令,可以方法實施例中第一終端的相應操作。該終端700還包括用於對外通信的收發器730,和用於將處理器710、存儲器720和收發器730互連的總線系統740。
處理器710用於調用存儲器7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利用收發器730向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該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730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該第二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基於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730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終端700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處理器710用於調用存儲器7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基於該第一能力信息,利用收發器730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該第二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處理器710用於調用存儲器7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基於該第二能力信息,確定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終端700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基於該第一能力信息,利用收發器730與該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該第一能力信息包括該第二終端在與該終端700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處理器710用於調用存儲器7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利用收發器730向基站發送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該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730接收該基站發送的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處理器710用於調用存儲器7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利用收發器730向MME發送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該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730接收該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的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應理解,終端700可以對應於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第一終端,可以實現該第一終端的相應操作,為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圖8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網絡設備800的示意性框圖。該終端800包括處理器810和存儲器820。存儲器820,用於存放程式指令。處理器810可以調用存儲器820中存放的程式指令,可以方法實施例中網絡設備的相應操作。該網絡設備800還包括用於對外通信的收發器830,和用於將處理器810、存儲器820和收發器830互連的總線系統840。
可選地,處理器810用於調用存儲器8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利用收發器830接收第一終端的第一消息,該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獲取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830向該第一終端發送第二消息,該第二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以便於該第一終端根據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向該第二終端發送數據。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一能力信息,該第一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該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可選地,該第一能力信息包括該第二終端在與該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該第二能力信息為該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800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可選地,該網絡設備800為基站;處理器810用於調用存儲器8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利用收發器830接收第一終端發送的第一消息,包括:該基站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該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獲取本地存儲的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MME請求該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830向該第一終端發送下行RRC消息,該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網絡設備800為移動管理實體MME;處理器810用於調用存儲器820中存儲的指令,執行以下操作:利用收發器830接收該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該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利用收發器830向該第一終端發送下行NAS消息,該NSA響應消息用於指示該第二終端的該屬性信息。
可選地,該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應理解,網絡設備800可以對應於上述方法實施例中的網絡設備,可以實現該網絡設備的相應操作,為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件、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件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決 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 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OM,Read-Only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侷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準。
200‧‧‧方法
210、220、230、240‧‧‧步驟

Claims (24)

  1. 一種終端直通D2D通信方法,其中,包括一第一終端向一網絡設備發送一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一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標識和請求的內容;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一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包括: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在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一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所述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基於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確定一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向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向一基站發送一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所述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一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向所述網絡設備發送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向一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所述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終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接收所述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的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7. 一種終端直通D2D通信方法,其中,包括:一網絡設備接收一第一終端的一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一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標識和請求的內容;根據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網絡設備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一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根據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數據; 其中,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在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一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為一基站;所述網絡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所述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一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包括:獲取本地存儲的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MME請求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以及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為移動管理實體(MME); 所述網絡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MME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所述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包括:獲取本地存儲的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NAS請求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發送第二消息,包括:所述MME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下行NAS消息,所述NAS響應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13. 一種終端設備,其中,包括:一發送單元,用於向一網絡設備發送一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一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標識和請求的內容;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一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一數據傳輸單元,用於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終端連通D2D通信;所述數據傳輸單元,在用於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終端連通D2D通信時,具體用於: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在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一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所述數據傳輸單元還用於:基於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數據傳輸單元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向一基站發送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所述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接收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向一移動管理實體(MME)發送上行非接入層(NAS)消息,所述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接收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MME發送的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屬性信息。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所述的終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19. 一種網絡設備,其中,包括: 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第一終端的一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於請求獲取一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的標識和請求的內容;一獲取單元,用於根據所述第一消息,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一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一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根據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與所述第二終端進行終端連通D2D通信;其中,基於所述第二終端的一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與所述第二終端之間進行數據傳輸;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在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最大接收帶寬、最大發送帶寬、能夠發送的最大數據塊大小、能夠接收的最大數據塊大小、發射天線數量和接收天線數量中的至少一種。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網絡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第一終端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網絡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為第二能力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為所述第二終端與所述網絡設備進行通信的能力信息。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網絡設備,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為一基站;所述接收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一上行無線資源控制(RRC)消息,所述上行RRC消息用於請求獲取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所述獲取單元具體用於:獲取本地存儲的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一移動管理實體MME請求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 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下行RRC消息,所述下行RRC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網絡設備,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為一移動管理實體MME;所述接收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發送的上行NAS消息,所述上行NAS消息用於請求獲取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所述獲取單元具體用於:獲取本地存儲的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或向NAS請求所述第二終端的屬性信息;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發送下行非接入層NAS消息,所述NAS響應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二終端的所述屬性信息。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網絡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終端支持的射頻帶寬小於或等於1.4MHZ。
TW106110232A 2016-03-28 2017-03-28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TWI7300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077512 2016-03-28
PCT/CN2016/077512 WO2017166022A1 (zh) 2016-03-28 2016-03-28 终端直通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604A TW201735604A (zh) 2017-10-01
TWI730073B true TWI730073B (zh) 2021-06-11

Family

ID=59962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0232A TWI730073B (zh) 2016-03-28 2017-03-28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0887933B2 (zh)
EP (1) EP3379891B1 (zh)
JP (1) JP6893931B2 (zh)
KR (1) KR20180125439A (zh)
CN (1) CN108702800A (zh)
HK (1) HK1258453A1 (zh)
TW (1) TWI730073B (zh)
WO (1) WO20171660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4369B1 (ja) * 2016-01-07 2017-06-0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及びコンテクスト情報保持方法
KR20180124837A (ko) * 2016-03-28 2018-11-21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방법, 단말 장비 및 네트워크 장비
US10986491B2 (en) * 2017-04-07 2021-04-20 Apple Inc.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data collection operations
CN110225585B (zh) * 2018-03-01 2023-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设备和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
JPWO2020039487A1 (ja) * 2018-08-20 2021-08-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0430554B (zh) * 2019-06-28 2023-11-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业务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
US11653383B2 (en) * 2020-03-23 2023-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in side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5243334B (zh) * 2020-09-02 2024-05-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调整指示方法和装置、通信链路调整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2060A (zh) * 2005-10-31 2009-01-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定义多个信号带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接收带宽设定方法、移动终端和基站
US20110134827A1 (en) * 2008-07-17 2011-06-09 Kari Juhani Hooli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ellular System
CN103595750A (zh) * 2012-08-17 2014-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端对端通信的方法、终端以及网络侧
EP2884783A1 (en) * 2012-08-08 2015-06-17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erminal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20150215767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Obtaining and using d2d related information to perform mobility operation(s)
US20150333880A1 (en) * 2012-02-29 2015-11-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86426A1 (en) 2010-01-15 2011-07-21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2149205B (zh) 2010-02-09 2016-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节点的状态管理方法及系统
MX2014004270A (es) 2011-10-14 2014-05-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Un equipo de usuario y un nodo de red de radio, y metodos en los mismos para comunicacion de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CN104620661B (zh) 2012-07-20 2018-10-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80791A (zh) 2012-07-31 2014-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的通信方法及设备
US9826381B2 (en) * 2012-09-18 2017-11-21 Blackberry Limited Device handshake/discovery for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40204847A1 (en) * 2013-01-18 2014-07-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assisted d2d communication using d2d capability information
CN103974379A (zh) 2013-01-24 2014-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d2d发现授权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3716853B (zh) * 2013-10-22 2017-07-07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终端直通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多中继选择方法
EP3139687A4 (en) 2014-04-30 2017-12-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EP3175574A4 (en) * 2014-08-01 2018-03-07 Intel IP Corporation Pdcch design for narrowband deployment
CN108770074B (zh) * 2014-12-22 2022-09-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设备直通中继选择的方法、网络控制节点和用户设备
US20190036595A1 (en) * 2016-01-25 2019-01-31 Nec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ay selec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2060A (zh) * 2005-10-31 2009-01-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定义多个信号带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接收带宽设定方法、移动终端和基站
US20110134827A1 (en) * 2008-07-17 2011-06-09 Kari Juhani Hooli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ellular System
US20150333880A1 (en) * 2012-02-29 2015-11-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data
EP2884783A1 (en) * 2012-08-08 2015-06-17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erminal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3595750A (zh) * 2012-08-17 2014-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端对端通信的方法、终端以及网络侧
US20150215767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Obtaining and using d2d related information to perform mobility oper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3931B2 (ja) 2021-06-23
EP3379891A4 (en) 2019-07-24
JP2019512900A (ja) 2019-05-16
KR20180125439A (ko) 2018-11-23
EP3379891A1 (en) 2018-09-26
HK1258453A1 (zh) 2019-11-15
CN108702800A (zh) 2018-10-23
EP3379891B1 (en) 2022-05-04
US10887933B2 (en) 2021-01-05
TW201735604A (zh) 2017-10-01
US20210076436A1 (en) 2021-03-11
US20200015297A1 (en) 2020-01-09
WO2017166022A1 (zh)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0073B (zh)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TWI725156B (zh)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WO2019096235A1 (zh) 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
CN105993185B (zh) 用于邻域网络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US9820133B2 (e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D2D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087509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2017460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9075691A1 (zh) 一种受限ue能力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011961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72298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apparatus, and access network apparatus
WO2019023851A1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TW201840234A (zh) 獲取上下文配置信息的方法、終端設備和接入網設備
WO2017156789A1 (zh) 基于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法和终端
TWI718277B (zh) 終端直通通信方法、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
WO2022155825A1 (zh) 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功能实体
WO2022213779A1 (zh) 参数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2183317A1 (zh) 一种获取切片信息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2061838A1 (zh) 启用反向映射机制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567795A (zh) 授时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1022952A (ja)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通信方法、端末デバイス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JP2020145728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