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8575B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8575B TWI408575B TW96151277A TW96151277A TWI408575B TW I408575 B TWI408575 B TW I408575B TW 96151277 A TW96151277 A TW 96151277A TW 96151277 A TW96151277 A TW 96151277A TW I408575 B TWI408575 B TW I40857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nanotube
- touch screen
- transparent conductive
- conductive layer
- displ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採用奈米碳管作透明導電層的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
近年來,伴隨著移動電話與觸摸導航系統等各種電子設備的高性能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在液晶等顯示設備的前面安裝透光性的觸摸屏的電子設備逐步增加。這樣的電子設備的利用者通過觸摸屏,一邊對位於觸摸屏背面的顯示設備的顯示內容進行視覺確認,一邊利用手指或筆等方式按壓觸摸屏來進行操作。故,可以操作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
按照觸摸屏的工作原理和傳輸介質的不同,先前技術中的觸摸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電阻式、電容式、紅外線式以及表面聲波式。其中電容式觸摸屏因準確度較高、抗幹擾能力强應用較為廣泛。
先前技術中的電容式觸摸屏(請參見“連續薄膜電容式觸摸屏的研究”,李樹本等,光電子技術,Vol.15,p62(1995))包括一玻璃基板,一透明導電層,以及多個金屬電極。在該電容式觸摸屏中,玻璃基板的材料為鈉鈣玻璃。透明導電層為例如銦錫氧化物(ITO)或銻錫氧化物(ATO)等透明材料。電極為通過印製具有低電阻的導電金屬(例如銀)形成。電極間隔設置在透明導電層的各個角處。此外,透明導電層上塗覆有防護層。該防
護層由液體玻璃材料通過硬化或緻密化工藝,並進行熱處理後,硬化形成。
當手指等觸摸物觸摸在觸摸屏表面上時,由於人體電場,手指等觸摸物和觸摸屏中的透明導電層之間形成一個耦合電容。對於高頻電流來說,電容為直接導體,手指等觸摸物的觸摸將從接觸點吸走一個很小的電流。這個電流分別從觸摸屏上的電極中流出,並且流經這四個電極的電流與手指到四角的距離成正比,觸摸屏控製器通過對這四個電流比例的精確計算,得出觸摸點的位置。
故,透明導電層對於觸摸屏為一必需的部件,先前技術中透明導電層通常採用ITO層,然,ITO層作為透明導電層具有機械和化學耐用性不够好等缺點。進一步地,採用ITO層作透明導電層存在電阻阻值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導致先前技術中的電容式觸摸屏存在觸摸屏的分辨率低、精確度不高等問題。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分辨率高、精確度高及耐用的觸摸屏,以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
一種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一基體;一透明導電層,該透明導電層設置於上述基體的表面;以及多個電極,該多個電極分別間隔設置,並與該透明導電層電連接。其中,所述透明導電層進一步包括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平行且間隔設置的由奈米碳管組成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所述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相對的電極電連接,且所述每個電極與至
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接。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一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一基體;一透明導電層,該透明導電層設置於上述基體的表面;以及多個電極,該多個電極分別間隔設置,並與該透明導電層電連接;一顯示設備,該顯示設備正對且靠近觸摸屏的基體遠離透明導電層的一個表面設置。其中,所述透明導電層進一步包括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平行且間隔設置的由奈米碳管組成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所述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相對的電極電連接,且所述每個電極與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接。
與先前技術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相比較,本技術方案提供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於透明導電層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平行且間隔設置,因此,所述透明導電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從而使得上述的透明導電層具有較好的機械强度和韌性,故,採用上述的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作透明導電層,可以相應的提高觸摸屏的耐用性,進而提高了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耐用性;其二,上述透明導電層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平行且間隔設置,從而使得透明導電層具有均勻的阻值分布和透光性,且所述每個電極與其所在透明導電層中的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接,故可以通過探測觸摸點處與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相連接的兩個電極之間的電流變化來更精確地確定觸摸點的位置,從而有利於提高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
顯示裝置的分辨率和精確度。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觸摸屏20包括一基體22、一透明導電層24、一防護層26及至少多個電極28。基體22具有一第一表面221以及與第一表面221相對的第二表面222。透明導電層24設置在基體22的第一表面221上;所述多個電極28分別間隔設置,且與透明導電層24形成電連接,用以在透明導電層24上形成等電位面。防護層26可直接設置在透明導電層24以及電極28上。優選地,所述多個電極28間隔設置在所述透明導電層24相對的兩端。
所述基體22為一曲面型或平面型的結構。該基體22由玻璃、石英、金剛石或塑料等硬性材料或柔性材料形成。所述基體22主要起支撑的作用。
所述透明導電層24包括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所述多個電極分別間隔設置在含有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的透明導電層24相對的兩端,所述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相對的電極電連接,且所述每個電極與所述透明導電層24中的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的一端電連接。具體地,所述多個電極28一一對應設置於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的兩端。
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為一層奈米碳管薄膜,該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且該多個奈
米碳管沿著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的長度方向排列。另外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也可為重叠設置的多層奈米碳管薄膜,每一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且相鄰的兩層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排列或沿不同方向排列。所述奈米碳管薄膜進一步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束片段,每個奈米碳管束片段具有相等的長度且每個奈米碳管束片段由多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束構成,所述多個奈米碳管束片段兩端通過凡德瓦爾力相互連接。該相鄰的奈米碳管束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束包括多個長度相等且平行排列的奈米碳管。所述奈米碳管可以為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寬度為1毫米~10厘米。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之間的間距為5奈米~1毫米。本實施例中,所述透明導電層24包括多個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奈米碳管帶狀膜薄膜結構240。所述每一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為一層奈米碳管薄膜。優選地,所述透明導電層24中的多個奈米碳管薄膜平行且等間距設置。
此外,由於所述透明導電層24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平行且間隔設置。優選地,所述透明導電層24中的奈米碳管帶狀膜平行且等間距設置,從而使得所述透明導電層24具有均勻的阻值分布和透光特性,提高了觸摸屏20的分辨率和準確率。
可以理解,為了使得觸摸屏20具有更加均一的透明度,
可以在所述間隔設置的奈米碳管帶狀膜之間設置有光學補償膜。
本技術方案實施例透明導電層24的製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形成於一基底,優選地,該陣列為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
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陣列為單壁奈米碳管陣列、雙壁奈米碳管陣列及多壁奈米碳管陣列中的一種。該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採用化學氣相沈積法,其具體步驟包括:(a)提供一平整基底,該基底可選用P型或N型矽基底,或選用形成有氧化層的矽基底,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4英寸的矽基底;(b)在基底表面均勻形成一催化劑層,該催化劑層材料可選用鐵(Fe)、鈷(Co)、鎳(Ni)或其任意組合的合金之一;(c)將上述形成有催化劑層的基底在700℃~900℃的空氣中退火約30分鐘~90分鐘;(d)將處理過的基底置於反應爐中,在保護氣體環境下加熱到500℃~740℃,然後通入碳源氣體反應約5分鐘~30分鐘,生長得到奈米碳管陣列,其高度為100微米左右。該奈米碳管陣列為多個彼此平行且垂直於基底生長的奈米碳管形成的純奈米碳管陣列。該奈米碳管陣列與上述基底面積基本相同。通過上述控製生長條件,該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基本不含有雜質,如無定型碳或殘留的催化劑金屬顆粒等。
本實施例中碳源氣可選用乙炔、乙烯、甲烷等化學性質
較活潑的碳氫化合物,本實施例優選的碳源氣為乙炔;保護氣體為氮氣或惰性氣體,本實施例優選的保護氣體為氬氣。
可以理解,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陣列不限於上述製備方法,也可為石墨電極恒流電弧放電沈積法、鐳射蒸發沈積法等等。
步驟二:採用一拉伸工具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奈米碳管獲得一奈米碳管薄膜。
該奈米碳管薄膜的製備具體包括以下步驟:(a)從上述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定寬度的多個奈米碳管片斷,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接觸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一定寬度的多個奈米碳管束;(b)以一定速度沿基本垂直於奈米碳管陣列生長方向拉伸多個該奈米碳管束,以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薄膜。
在上述拉伸過程中,該多個奈米碳管束在拉力作用下沿拉伸方向逐漸脫離基底的同時,由於凡德瓦爾力作用,該選定的多個奈米碳管束分別與其他奈米碳管束首尾相連地連續地被拉出,從而形成一奈米碳管薄膜。該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首尾相連且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束。該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薄膜的拉伸方向。
請參閱圖4,該奈米碳管薄膜為擇優取向排列的多個奈米碳管束首尾相連形成的具有一定寬度的奈米碳管薄膜。該直接拉伸獲得的擇優取向的奈米碳管薄膜比無序的奈
米碳管薄膜具有更好的均勻性,即具有更均勻的厚度以及具有更均勻的導電性能。同時該直接拉伸獲得奈米碳管薄膜的方法簡單快速,適宜進行工業化應用。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薄膜的寬度與奈米碳管陣列所生長的基底的尺寸以及選取的奈米碳管片段的寬度有關,該奈米碳管薄膜的長度不限,可根據實際需求製得。當該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為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和雙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50奈米。所述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0奈米~50奈米。所述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
步驟三:製備多個上述奈米碳管薄膜,形成一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將該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平行且間隔鋪設在所述基體22的表面,從而形成所述透明導電層24。
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為一奈米碳管薄膜或重叠設置的多個奈米碳管薄膜。所述重叠設置的多個奈米碳管薄膜中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式不限,可沿同一方向排列,也可沿不同方向排列。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之間的設置間距為5奈米~1毫米,具體可根據觸摸屏20的透光性進行選擇。
由於本實施例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的奈米碳管非常純淨,且由於奈米碳管本身的比表面積非常大,所以該奈米碳管薄膜本身具有較强的粘性。因此,由該奈米碳管薄膜組成的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作為透明導電層24可直
接粘附在所述基體22的表面。
另外,可使用有機溶劑處理上述粘附在所述基體22上的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具體地,可通過試管將有機溶劑滴落在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表面浸潤整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該有機溶劑為揮發性有機溶劑,如乙醇、甲醇、丙酮、二氯乙烷或氯仿,本實施例中採用乙醇。該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240經有機溶劑浸潤處理後,在揮發性有機溶劑的表面張力的作用下,該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可牢固地貼附在基體表面,且表面體積比减小,粘性降低,具有良好的機械强度及韌性。
另外,所述多個奈米碳管薄膜也可通過以下步驟製備:採用一拉伸工具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奈米碳管獲得一較大尺寸的奈米碳管薄膜;將該奈米碳管薄膜切割成大小尺寸相等的多個奈米碳管薄膜。
可以理解,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的所述奈米碳管薄膜的製備不限於上述製備方法,也可通過碾壓法製備一奈米碳管薄膜,該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多個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排列、沿不同方向排列或各相同性排列。此外,還可採用絮化法製備一奈米碳管薄膜,該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
另外,所述多個電極分別間隔設置在所述透明導電層24相對的兩端,所述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相對的電極電連接,且所述每個電極與所述透明導電層24中的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
接。具體地,所述多個電極28一一對應設置於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
可以理解,所述透明導電層24和基體22的形狀可以根據觸摸屏20的觸摸區域的形狀進行選擇。例如觸摸屏20的觸摸區域可為具有一長度的長線形觸摸區域、三角形觸摸區域及矩形觸摸區域等。本實施例中,觸摸屏20的觸摸區域為矩形觸摸區域。
對於矩形觸摸區域,透明導電層24和基體22的形狀也可為矩形。為了在上述的透明導電層24上形成均勻的電阻網絡,需在該透明導電層24的表面分別對稱設置多個電極28。該多個電極電極28可由金屬材料形成。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基體22為玻璃基板,所述多個電極28為由銀或銅等低電阻的導電金屬鍍層或者金屬箔片組成的條狀電極28。所述多個電極28間隔設置在所述的透明導電層24同一表面的相對的兩個邊上。可以理解,上述的電極28也可以設置在透明導電層24的不同表面上,其關鍵在於上述電極28的設置能使得在透明導電層24上形成等電位面即可。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極28設置在透明導電層24的遠離基體的一個表面上。所述電極28可以採用濺射、電鍍、化學鍍等沈積方法直接形成在透明導電層24上。另外,也可用銀膠等導電粘結劑將上述的電極28粘結在透明導電層24的一個表面上。
可以理解,所述電極28亦可設置於透明導電層24與基體22之間,且與透明導電層24電連接,並不限於上述的設置方式和粘結方式。只要能使上述的電極28與透明導電
層24上之間形成電連接的方式都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進一步地,為了延長透明導電層24的使用壽命和限製耦合在接觸點與透明導電層24之間的電容,可以在透明導電層24和電極之上設置一透明的防護層26,防護層26可由氮化矽、氧化矽、苯并環丁烯(BCB)、聚酯膜或丙烯酸樹脂等形成。該防護層26具有一定的硬度,對透明導電層24起保護作用。可以理解,還可通過特殊的工藝處理,從而使得防護層26具有以下功能,例如减小炫光、降低反射等。
在本實施例中,在形成有電極28的透明導電層24上設置一二氧化矽層用作防護層26,該防護層26的硬度達到7H(H為洛氏硬度試驗中,卸除主試驗力後,在初試驗力下壓痕殘留的深度)。可以理解,防護層26的硬度和厚度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所述防護層26可以通過粘結劑直接粘結在透明導電層24上。
此外,為了减小由顯示設備產生的電磁干擾,避免從觸摸屏20發出的信號產生錯誤,還可在基體22的第二表面222上設置一屏蔽層25。該屏蔽層25可由銦錫氧化物(ITO)薄膜、銻錫氧化物(ATO)薄膜或奈米碳管薄膜等透明導電材料形成。該奈米碳管薄膜可以為定向排列的或其它結構的奈米碳管薄膜。本實施例中,該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奈米碳管,所述多個奈米碳管在上述的奈米碳管薄膜中定向排列,其具體結構可與透明導電層24相同。該奈米碳管薄膜作為電接地點,起到屏蔽的作用
,從而使得觸摸屏20能在無干擾的環境中工作。
請參閱圖5,並結合圖2,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一顯示裝置100,該顯示裝置100包括一觸摸屏20,一顯示設備30。該顯示設備30正對且靠近觸摸屏20設置。進一步地,上述的顯示設備30正對且靠近觸摸屏20的基體22第二表面222設置。上述的顯示設備30與觸摸屏20可間隔一預定距離設置或集成設置。
顯示設備30可以為液晶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真空螢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等顯示設備中的一種。
請參閱圖2及圖6,進一步地,當顯示設備30與觸摸屏20間隔一定距離設置時,可在觸摸屏20的屏蔽層25遠離基體22的一個表面上設置一鈍化層104,該鈍化層104可由氮化矽、氧化矽、苯并環丁烯、聚酯膜、丙烯酸樹脂等材料形成。該鈍化層104與顯示設備30的正面間隔一間隙106設置。具體地,在上述的鈍化層104與顯示設備30之間設置兩個支撑體108。該鈍化層104作為介電層使用,所述鈍化層104與間隙106可保護顯示設備30不致於由於外力過大而損壞。
當顯示設備30與觸摸屏20集成設置時,觸摸屏20和顯示設備30之間接觸設置。即將支撑體108除去後,上述鈍化層104無間隙地設置在顯示設備30的正面。
另外,上述的顯示裝置100進一步包括一觸摸屏控製器40、一顯示設備控製器60及一中央處理器50。其中,觸摸
屏控製器40、中央處理器50及顯示設備控製器60三者通過電路相互連接,觸摸屏控製器40連接觸摸屏20的電極28,顯示設備控製器60連接顯示設備30。
本實施例觸摸屏20及顯示裝置100在應用時的原理如下:觸摸屏20在應用時可直接設置在顯示設備30的顯示面上。觸摸屏控製器40根據手指等觸摸物70觸摸的圖標或菜單位置來定位選擇信息輸入,並將該信息傳遞給中央處理器50。中央處理器50通過顯示器控製器60控製顯示設備30顯示。
具體地,在使用時,透明導電層24上施加一預定電壓。電壓通過電極28施加到透明導電層24上,從而在該透明導電層24上形成等電位面。使用者一邊視覺確認在觸摸屏20後面設置的顯示設備30的顯示,一邊通過手指或筆等觸摸物70按壓或接近觸摸屏20的防護層26進行操作時,觸摸物70與透明導電層24之間形成一耦合電容。對於高頻電流來說,電容為直接導體,於為手指從接觸點吸走了一部分電流。這個電流分別從觸摸屏20被觸摸的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相連接的兩個電極中流出,並且流經這兩個電極的電流與手指到兩個電極的距離成正比,觸摸屏控製器40通過對這兩個電流比例的精確計算,得出觸摸點在被觸摸的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上的位置,並和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設置在觸摸屏20上的位置數據結合,從而得出觸摸點在觸摸屏20上的觸摸位置。之後,觸摸屏控製器40將數字化的觸摸位置數據傳送給中央處理器50。然後,中央處理器50接受上述的觸摸位置數
據並執行。最後,中央處理器50將該觸摸位置數據傳輸給顯示器控製器60,從而在顯示設備30上顯示接觸物70發出的觸摸信息。
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100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於透明導電層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平行且間隔設置,因此,所述透明導電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從而使得上述的透明導電層具有較好的機械强度和韌性,故,採用上述的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作透明導電層,可以相應的提高觸摸屏的耐用性,進而提高了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耐用性;其二,上述透明導電層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平行且間隔設置,從而使得透明導電層具有均勻的阻值分布和透光性,且所述每個電極與其所在透明導電層中的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接,故可以通過探測觸摸點處電極之間的電流變化來更精確地確定觸摸點的位置,從而有利於提高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分辨率和精確度。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製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顯示裝置
104‧‧‧鈍化層
106‧‧‧間隙
108‧‧‧支撑體
20‧‧‧觸摸屏
22‧‧‧基體
221‧‧‧第一表面
222‧‧‧第二表面
24‧‧‧透明導電層
240‧‧‧奈米碳管長線
25‧‧‧屏蔽層
26‧‧‧防護層
28‧‧‧電極
30‧‧‧顯示設備
40‧‧‧觸摸屏控製器
50‧‧‧中央處理器
60‧‧‧顯示設備控製器
70‧‧‧觸摸物
圖1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觸摸屏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沿圖1所示的線II-II的剖視圖。
圖3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透明導電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透明導電層的奈米碳管薄膜的掃描電鏡圖。
圖5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20‧‧‧觸摸屏
22‧‧‧基體
221‧‧‧第一表面
222‧‧‧第二表面
24‧‧‧透明導電層
25‧‧‧屏蔽層
26‧‧‧防護層
Claims (26)
- 一種觸摸屏,其包括:一基體;一透明導電層,該透明導電層設置於上述基體的表面;以及多個電極,該多個電極分別間隔設置,並與該透明導電層電連接,其改良在於,所述透明導電層進一步包括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平行且間隔設置的由奈米碳管組成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所述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相對的電極電連接,且所述每個電極與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電極一一對應設置於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為一層奈米碳管薄膜,該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且所述多個奈米碳管沿著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長度方向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為重叠設置的多層奈米碳管薄膜,每一層奈米碳管薄膜包括多個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且相鄰的兩層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排列或沿不同方向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4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薄膜進一步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束片段,每個奈米碳管束片段具有相等的長度且每個奈米碳管束片段由多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束構成,所述多個奈米碳管束 片段兩端通過凡德瓦爾力相互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相鄰的奈米碳管束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每一奈米碳管束包括多個長度相等且平行排列的奈米碳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50奈米,所述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0奈米~50奈米,所述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寬度為1毫米~10厘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之間的間隔距離為5奈米~1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電極間隔地設置在所述透明導電層相對的兩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電極通過導電銀膠設置在在透明導電層的遠離基體的一個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電極為金屬鍍層或金屬箔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進一步包括一防護層,該防護層設置在透明導電層的遠離基體的一個表面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防護層 為氮化矽、氧化矽、苯並環丁烯、聚酯膜或丙烯酸樹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觸摸屏為平面觸摸屏或者曲面觸摸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觸摸屏進一步包括一光學補償膜,該光學補償膜設置於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透明導電層是通過鋪設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形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透明導電層是通過採用有機溶劑處理黏附在所述基體上的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獲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為一個或多個從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的奈米碳管薄膜。
-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一基體;一透明導電層,該透明導電層設置於上述基體的表面;以及多個電極,該多個電極分別間隔設置,並與該透明導電層電連接;一顯示設備,該顯示設備正對且靠近觸摸屏基體遠離透明導電層的一個表面設置;其改良在於,所述透明導電層進一步包括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平行且間隔設置的由奈米碳管組成的多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所述每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相對的電極電連接,且所述每個電極與至少一個奈米碳管帶狀膜結構的一端電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 設備為液晶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真空螢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中的一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設備與觸摸屏間隔設置或集成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鈍化層,該鈍化層設置於觸摸屏和顯示設備之間,與觸摸屏相接觸設置,與顯示設備間隔一定距離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鈍化層為氮化矽、氧化矽、苯並環丁烯、聚酯膜或丙烯酸樹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觸摸屏控製器、一顯示設備控製器及一中央處理器,其中,觸摸屏控製器、中央處理器及顯示設備控製器三者通過電路相互連接,觸摸屏控製器連接觸摸屏的電極,顯示設備控製器連接顯示設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6151277A TWI408575B (zh) | 2007-12-31 | 2007-12-31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6151277A TWI408575B (zh) | 2007-12-31 | 2007-12-31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28913A TW200928913A (en) | 2009-07-01 |
TWI408575B true TWI408575B (zh) | 2013-09-11 |
Family
ID=44864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6151277A TWI408575B (zh) | 2007-12-31 | 2007-12-31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085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96167B (zh) * | 2009-08-21 | 2015-08-11 | Innolux Corp | 具複數導電膜之導電板 |
CN102622091B (zh) * | 2011-01-28 | 2015-11-25 | 清华大学 | 柔性键盘 |
CN102622089B (zh) | 2011-01-28 | 2016-03-30 | 清华大学 | 柔性键盘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407259A (en) * | 2002-11-05 | 2004-05-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A carbon nanotube yarn and the method for making it |
TWI233570B (en) * | 2001-12-28 | 2005-06-01 | Lg Philips Lcd Co Ltd | Touch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TW200705247A (en) * | 2005-05-26 | 2007-02-01 | Gunze Kk | Transparent planar body and transparent touch switch |
TW200713337A (en) * | 2005-07-07 | 2007-04-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Touch panel sensor |
-
2007
- 2007-12-31 TW TW96151277A patent/TWI40857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33570B (en) * | 2001-12-28 | 2005-06-01 | Lg Philips Lcd Co Ltd | Touch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TW200407259A (en) * | 2002-11-05 | 2004-05-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A carbon nanotube yarn and the method for making it |
TW200705247A (en) * | 2005-05-26 | 2007-02-01 | Gunze Kk | Transparent planar body and transparent touch switch |
TW200713337A (en) * | 2005-07-07 | 2007-04-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Touch panel sens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28913A (en) | 2009-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364860B (en) | Touch panel,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and displaying device adopting the same | |
TWI354921B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CN101458594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1470559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1470565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1470558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1464765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1458593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CN101458603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TWI416380B (zh) | 觸摸屏 | |
TW201508602A (zh) | 觸控裝置 | |
CN101464764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TW200926471A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CN101458604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TWI386831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CN101464766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TWI408575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423083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436510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423084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CN101458605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TWI354920B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TWI482324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412962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362776B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