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378107B -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8107B
CN111378107B CN201811611489.0A CN201811611489A CN111378107B CN 111378107 B CN111378107 B CN 111378107B CN 201811611489 A CN201811611489 A CN 201811611489A CN 111378107 B CN111378107 B CN 111378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ther
polyether polyol
catalyst
mol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114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8107A (zh
Inventor
鞠昌讯
刘斌
王明永
叶天
石正阳
黎源
华卫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1148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781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8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8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8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8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 C08G65/2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from cyclic ethers and other compounds
    • C08G65/260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from cyclic ethers and other compounds the other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8G65/26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from cyclic ethers and other compounds the other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hydroxyl groups
    • C08G65/2609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from cyclic ethers and other compounds the other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containing hydroxyl groups containing aliphatic hydroxyl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 C08G65/2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from cyclic ethers and other compounds
    • C08G65/264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from cyclic ethers and other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atalyst used
    • C08G65/2645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e.g. salts
    • C08G65/2648Alkali metal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 C08G65/32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G65/329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C08G65/336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 C08G65/32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G65/329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C08G65/337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ther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65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650/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post-polymerisation functionalisation
    • C08G2650/04End-capp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含羟基起始剂在碱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与环氧化合物聚合而得到聚醚多元醇;(2)在步骤(1)得到的聚醚多元醇中加入醇盐化试剂和含有双键的卤代封端剂反应,以得到双键封端聚醚粗产品,并对得到的粗产品进行精制,得到改性聚醚产品;(3)使改性聚醚与含氢硅烷在硅氢加成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硅烷封端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反应型密封胶树脂。该树脂性质优异,具有良好的粘接性和可涂饰性。

Description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主要用于制备弹性密封胶。
背景技术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筑现代化发展和对建筑功能要求的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接缝密封用高性能密封胶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最早用于建筑的是聚硫型,以后相继发展了丙烯酸、硅酮和聚氨酯型密封胶,发展十分迅速。其中以硅酮型密封胶发展最快,具有固化速度快、耐高温和耐候性优异等优点,但存在强度较低、表面不可涂饰等缺点。聚氨酯类密封胶强度高、耐油耐溶剂性、耐磨性好,但存在固化过程中易发泡、耐候性差、粘接需用底胶等缺点。市场的发展对综合功能和经济性更优的密封胶提出了需求,以有效改善和提高密封胶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反应型密封胶其固化机理是其端烷氧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脱去小分子醇,主链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结合了有机硅及聚氨酯两者优点。近年来,该类反应型密封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欧美等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粘接范围和对基材的适应性,而被用于建筑、汽车、轨道交通、集装箱、设备制造和工业等各个领域,也预示着它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封端反应型密封胶的基础聚合物是端硅氧烷聚醚,目前主要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1、封端改性聚氨酯密封胶,采用端-NCO聚醚预聚体与烯丙醇反应合成改性聚醚,在氯铂酸催化作用下同有机硅化合物(如甲基二甲氧基硅烷)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备端硅氧烷聚醚,所用聚醚分子量较低,制成的有机硅改性聚醚主链中含多个氨基甲酸酯基团,易形成氢键,聚合物粘度大,配制密封胶时填料加入量相对减少,混合操作也较难。
2、先合成一端为双键、一端为羟基的高分子量聚醚,然后用偶联剂(如二异氰酸酯等)倍增为分子量更大的改性聚醚,经封端工艺制成端硅氧烷基聚醚,所用聚醚分子量较高,分子链上所含氨基甲酸酯基团少,可由偶联剂进行一次偶联反应,对聚合物粘度影响不大,且无偶联反应的副产物,工艺操作较为简单,但产品中有偶联剂残留,且耐候性偏差。
3、将分子量较低的端羟基聚醚用Williamson醚合成法与碱金属或碱金属氢氧化物反应,以二氯甲烷偶联倍增其分子量,再同烯丙基氯反应生成端双键聚醚,经硅氧加成反应制成端硅氧烷基聚醚,但以二氯甲烷扩链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宽,直接影响密封胶性能,同时只能用于制备双官度树脂。
4、采用双金属催化剂合成高分子量端羟基聚醚,然后对聚醚进行改性,经硅氢加成制成端硅氧烷聚醚,但过程中副产物盐的脱除是一个难点,目前尚未有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以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更好地制备反应型密封胶树脂。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聚醚多元醇的制备:含羟基起始剂在碱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与环氧化合物聚合而得到第一聚醚多元醇;
(2)聚醚改性:在步骤(1)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中加入醇盐化试剂和含有双键的卤代封端剂反应,以得到双键封端聚醚的粗产品,并对得到的粗产品进行精制,得到改性聚醚产品;精制时,先采用中和剂进行中和,然后加入水和有机溶剂,随后采用聚结分离器进行分离,脱除溶剂后得到改性聚醚产品;
(3)硅烷封端:使步骤(2)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与含氢硅烷在硅氢加成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硅烷封端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反应型密封胶树脂。
聚醚多元醇制备
在本发明的步骤(1)中,用于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的含羟基起始剂、碱催化剂和环氧化物(也称为聚合单体)均可以是本领域熟知制备聚醚多元的常用原料。其中,所述含羟基起始剂可以为分子量不大于400的小分子一元醇或小分子多元醇,例如可以为甲醇、乙醇、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山梨醇、甘露醇、蔗糖、葡萄糖和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1,2-丙二醇和/或甘油。
所述碱催化剂可以为碱金属、碱金属氢化物、碱金属氢氧化物、碱金属烷基氧化物、复合金属氰化物和磷腈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碱催化剂为复合金属氰化物,例如六氰钴酸锌;在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碱催化剂的含量可以为10-100ppm,优选20-80ppm,更优选30-60ppm。
所述环氧化合物可以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异丁烷及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更优选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15wt%的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混合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制备聚醚多元醇的反应温度为90-180℃,优选100-160℃;反应压力为0.05-0.8MPa,比如0.1MPa、0.3MPa或0.5MPa优选为0.2-0.6MPa。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优选地,所述第一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3000-50000g/mol,官能度为2-8之间;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8000-35000g/mol,官能度为2-6。
聚醚多元醇的制备为本领域所熟知,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步骤(1)中,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n个阶段聚合得到,n≥2,比如4、6、8或10;在本发明中,“通过n个阶段聚合”是指在前一阶段的聚合完成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环氧化物以继续进行新一阶段的聚合,并依次类推,直至完成n个阶段的聚合;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当最终聚醚的目标分子量越大,n可以设定越大,比如最终聚醚的目标分子量不小于18000g/mol时,优选n≥5。研究发现,通过分阶段聚合,相对于一步聚合,可以有效减小目标产物中聚醚多元醇分子之间的分子量差距,得到分子量分布窄的聚醚多元醇。各阶段聚合的目标分子量依次设定为M1…Mi…Mn,此时,其聚合路线可以表示为:含羟基起始剂-M1-…,…-Mn,Mn即为最终聚醚多元醇产品的目标分子量,例如n=5时,其聚合路线表示为:含羟基起始剂-M1-M2-M3-M4-M5;优选地,M1≤1000g/mol,并且Mi-M(i-1)≤12000g/mol,比如2000、4000、6000、8000或10000g/mol,也即相邻阶段的目标分子量不宜设定得差值过大,有利于减小最终聚醚多元醇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其中i为1~n的整数,例如n=2时,i为1或2,n=3时,i为1、2或3,M0则表示起始剂的分子量;进一步优选地,当Mi≤10000g/mol时,比如为2000、4000、6000或8000g/mol时,Mi-M(i-1)≤5000g/mol,比如2000、3000或4000g/mol,也即当目标分子量不大于10000g/mol时,其与前一阶段的目标分子量不宜设定得与其差值大于5000g/mol,有利于减小最终聚醚多元醇产品的分子量分布。
例如,所述聚醚多元醇的合成以小分子多元醇为起始剂,采用分阶段聚合工艺,制备窄分子量分布、低粘度、高分子量聚醚多元醇产品,聚合路线如下:二官醇-400g/mol-2000g/mol-8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24000g/mol;或者三官醇-800g/mol-3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24000g/mol-30000g/mol;或者四官醇或五官醇或六官醇-800g/mol-4000g/mol-8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24000g/mol-30000g/mol-40000g/mol。
在本发明中,为得到窄分布、低粘度产品采用分阶段聚合工艺,通过控制原料加入量控制中间体分子量,从而实现上述聚合路线,具体地,当各阶段加入的环氧化物的平均分子量为X,含羟基起始剂的分子量为Y(当含羟基起始剂为混合物时,则计为平均分子量),则第i阶段需要添加的环氧化物摩尔量为起始剂摩尔量的Z倍,满足如下关系:Z=(Mi-M(i-1))/X,其中i为1~n的整数,当i=1时的M0=Y。
聚醚多元醇改性
在本发明中,通过Williamson反应对聚醚多元醇进行改性,得到双键封端聚醚的粗产品。上述改性处理所采用的醇盐化试剂可以为碱金属、碱金属氢化物、碱金属氢氧化物、碱金属烷氧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优选碱金属钠、氢化钠或甲醇钠中一种或多种;所用到的聚醚改性化合物即含有双键的卤化物优选烯丙基氯或甲基烯丙基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醇盐化试剂的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即聚醚多元醇中羟基的总摩尔量)的摩尔比为1-3:1,优选1.2-2.4:1,比如1.5:1或2:1;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卤化物的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3:1,优选1.2-2.4:1,比如1.5:1或2: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醚多元醇改性制备双键封端聚醚的反应温度为80-160℃,优选100-140℃,比如120℃或130℃;反应时间为3-18小时,优选5-15小时,比如8、10或12小时。
经改性后所得的是双键封端聚醚的粗产品,需要进一步精制以脱除杂质。精制时,先采用中和剂进行中和,例如中和至pH值为4-8,然后加入水和有机溶剂,随后采用聚结分离器进行分离水(及溶解的盐),然后进一步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改性聚醚产品,例如通过减压蒸馏脱除有机溶剂,可用装置可以为薄膜蒸发器。所采用的中和剂可以为盐酸、硫酸、磷酸、醋酸和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醋酸或乳酸,用量可以为聚醚粗产品用量的0.1-5wt%,优选0.5-3wt%,比如1wt%或2wt%。所述有机溶剂为烷烃、苯类化合物或腈类化合物,优选正己烷;所述有机溶剂、水和粗产品质量比为0.1-3(比如1或2):0.1-2(比如0.5、0.8或1.5):1,优选0.5-1.5:0.3-1:1。
硅烷封端
在本发明中,上述改性聚醚与含氢硅烷在硅氢加成催化剂(例如卡斯特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硅烷封端反应,该封端反应常用于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其中,所采用含氢硅烷可以为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或三甲氧基硅烷。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含氢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即改性聚醚中双键的总摩尔量)的摩尔比为0.9-2:1,比如1.2:1或1.8:1,优选1-1.5:1;反应温度为50-140℃,比如80或100℃,优选60-120℃;反应时间为1-8小时,优选2-6小时,比如4小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硅氢加成催化剂为催化硅氢加成反应的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其以铂含量计在步骤(3)反应体系中的用量为0.1ppm-50ppm,优选1ppm-30ppm,比如5ppm、10ppm或20ppm。
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
在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通过以聚氨酯软质泡沫为载体浸渍氯铂酸溶液并还原干燥得到;所述聚氨酯软质泡沫为包括第二聚醚多元醇的原料经发泡反应制得,其中,用于制备第二聚醚多元醇的聚合单体中包括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其在聚合单体中的含量为1wt%~40wt%,优选10wt%~30wt%,比如20wt%;优选地,所述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Figure GDA0001991291080000071
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丙烯酸缩水甘油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
Figure GDA0001991291080000072
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聚醚多元醇是由含羟基起始剂,与包括所述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的聚合单体在碱催化剂作用下聚合得到;优选地,所述聚合单体由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所述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组成;进一步优选地,在加入聚合单体的过程中,最后加入的聚合单体不含所述的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例如首先加入所述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其中,所述含羟基起始剂、碱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可以同前所述。优选地,所述第二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700~10000,比如1000、3000、5000或8000,标称官能度为1~6,优选2~6,比如3或5。制得的第二聚醚多元醇可以进一步经过精制除杂,例如,制得的第二聚醚多元醇的粗产品(粗聚醚)经中和后,加入水、吸附剂和助滤剂后过滤得到精制后的第二聚醚多元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和剂可以为磷酸水溶液;磷酸用量为粗聚醚总质量的0.1%~1%,水用量为粗聚醚总质量的1%~10%;所述的吸附剂为硅酸镁,用量为粗聚醚总质量的0.1%~8%,所述的助滤剂为硅藻土,用量为粗聚醚总质量的0.01~1%。
所述聚氨酯软质泡沫的配方及制备方法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例如可以参考专利CN102408538A等相关文献所公开的聚氨酯软质泡沫的配方及制备方法。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聚氨酯软质泡沫可以采用以下重量份配方进行发泡得到:
第二聚醚多元醇:100份(重量份,下同)
水:1~10份
物理发泡剂:0.01~50份
硅油:0~5份
交联剂:0~5份
发泡催化剂:0.01~1份
凝胶催化剂:0.01~1份
抗氧剂:0~1份
抗黄变剂:0~1份
异氰酸酯:30~100份
异氰酸酯指数为50~200。
其中,物理发泡剂选自141b、二氯甲烷、丙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交联剂选自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发泡催化剂可以选自叔胺类催化剂,市售牌号A1、A33等,催化剂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商品化催化剂。凝胶催化剂可以选自辛酸亚锡(T9)、二月桂酸亚锡(T12)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商品化催化剂。
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产品如1135,抗黄变剂选自磷酸酯类产品。
浸渍时,向氯铂酸溶液中加入聚氨酯软质泡沫,在反应温度为10~80℃,比如20℃、40℃或60℃下进行浸渍,然后加入还原剂,反应10~30h,比如15、20或25h后拿出泡沫,采用溶剂清洗、干燥后得到所述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备用,上述反应过程的压力并无特别要求,例如可以是常压或微正压(不超过常压的10%)。优选地,浸渍溶液中氯铂酸的物质量为0.01*n~0.6*n(n为所加入的聚氨酯软质泡沫中所含的以不饱和度计算的双键的物质量)。
氯铂酸溶液中所采用的溶剂可以为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清洗所采用的溶剂相同;所采用的还原剂可以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中的一种或多种,还原剂用量可以为氯铂酸质量的100%~1000%。
本发明中所述的压力均为绝对压力,所述的分子量,如未特别说明,为数均分子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制备的反应型密封胶树脂是以小分子多元醇为原料,通过聚醚多元醇制备、改性及封端等工艺更好地制备反应型密封胶树脂,尤其是改性工艺,采用聚结分离工艺,避免了过滤和固废处理等工艺难题;
2.本发明制备的反应型密封胶树脂具有分子分布窄,产品粘度低,官能团封端率高等特点,因此使用方便,性能优异,可直接用于密封胶的制备,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候性、耐污性、良好的粘接性和可涂饰性,低毒环保等性能,主要用于弹性密封胶的制备,被广泛用于建筑、家装、工业等各个领域;
3、本发明的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为负载于高比表面积聚氨酯软质泡沫上的卡斯特催化剂,由于催化剂配体乙烯基桥通过反应固定在聚氨酯泡沫上,通过配体螯合的0价铂催化剂也能很好地负载并不易脱落、流失。该催化剂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易回收、催化效率高、催化剂不易失活、催化剂外形可控等优良特点的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催化剂催化效率高,特别适合一些高溶解性、催化剂易流失、失活体系的加成反应,特别是硅氢加成反应,并且由于泡沫可模块化定制,催化剂更适合工业化放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方法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以下实施例/对比例中,所用试剂如未特别说明,均为分析纯;所述含量如未特别说明,为质量含量。
实施例或对比例中涉及到的测试方法中羟值测试参照GB/T12008.3-2009进行测试;酸值测试参照GB/T 12008.5-2010进行测试;不饱和度参照GB/T12008.6-2010测定进行测试;水含量测试参照GB/T22313-2008塑料用于聚氨酯生产的多元醇水含量的测定进行测试,泡沫催化剂比表面积参照GB/T 19587-2004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进行测定。
发泡催化剂:A1、A33(阿拉丁试剂),凝胶催化剂选自辛酸亚锡(T9)(阿拉丁试剂)。
抗氧剂选自受阻酚类产品1135(BASF),抗黄变剂选自磷酸酯类抗黄变剂168(东莞同达化工)。
物理发泡剂为二氯甲烷,交联剂为二乙醇胺。
GPC仪器型号Waters-2707-1515-2414,设备厂家Waters,采用的色谱柱为安捷伦PL1113-6500(300×7.5mm),分析测试方法:称取0.04g样品加入到4ml样品瓶中,用一次性滴管加入四氢呋喃稀释样品至浓度为1%左右,经过0.45um尼龙滤膜过滤后,进行GPC分析。
核磁共振波普仪型号AVANCEIII 400MHz,设备厂家Bruker,分析测试条件:5mmBBO探头,实验类型PROTON,脉冲序列zg30,扫描次数64次,温度298k。
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制备:
实施例1
向1L釜中加入甲醇32g(1mol)为起始剂,加入催化剂氢氧化钠0.7g,氮气置换。
加入6.68g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升温至100℃,加压至0.05MPa反应1h;然后加入460.92g环氧丙烷,反应至压力不再变化后加入环氧乙烷200.4g,总计反应时间1h,至反应压力不再变化后熟化1h后得到粗聚醚产物,并加入占粗聚醚总质量0.1%的中和剂磷酸为、1%的水、0.1%的吸附剂硅酸镁和0.01%的助滤剂硅藻土进而过滤后得到精制后的第二聚醚多元醇。
经测定,产品水含量、酸值合格(水分<0.05%,酸值<0.1mgKOH/g,下同);羟值80.1mgKOH/g(理论羟值80.14mgKOH/g),证明分子量已达计算分子量700,测得不饱和度为0.08mmol/g(理论不饱和度为0.084mmol/g)。
制备聚氨酯软质泡沫的配方如下:
第二聚醚多元醇:100份(重量份,下同)
水:3.3份
物理发泡剂:10份
硅油:0.5份
交联剂:1份
发泡催化剂:0.01份
凝胶催化剂:0.02份
抗氧剂:0.3份
抗黄变剂:0.2份
异氰酸酯(TDI):47份
异氰酸酯指数:100
上述配方中除异氰酸酯(TDI)以外的组份预先混合均匀并冷却至室温,室温下加入异氰酸酯快速搅拌后倒入发泡模具,待其发泡完成、老化结束后脱模,制得密度40kg/m3、外观白色、透气性良好的泡沫;实测产品不饱和度为0.05mmol/g。
取100g泡沫切割成1cm3小块加入氯铂酸(0.05mmol)、10g甲苯分散后加入碳酸氢钠0.0205g,在反应温度10℃下反应10h后,用30g甲苯洗涤泡沫后50℃下干燥1h后,制得最终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300m2/g。
为验证该催化剂,在3L反应瓶中加入100g烯丙基聚醚(分子量1000,双键官能度2,不饱和度2mmol/g),加热至80℃,将上述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加入反应器后,加入含氢硅油(分子量2000,硅氢键含量0.1mmol/g)2100g(硅氢:双键=1.05:1),反应1h后,取出催化剂,降温出料,经不饱和度检测,反应液不饱和度为痕量,表明反应效率极高。
重复上述硅烷封端反应100次,每次反应结束后采用与制备催化剂相同的溶剂对泡沫进行清洗,以验证其循环寿命实验,检测发现反应收率基本没有变化(各次反应收率之间的差值不超过收率平均值的±0.5%)。
实施例2
向1L釜中加入乙醇2.3g(0.05mol)、甘油三醇4.6g(0.05mol)为起始剂,加入催化剂氢氧化钾10g,氮气置换。
加入14g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13.7g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升温至150℃,加压至0.5MPa反应10h。至反应压力不再变化后熟化5h后得到粗聚醚产物,加入占粗聚醚总质量1%的中和剂磷酸、10%的水、8%的吸附剂硅酸镁和1%的助滤剂硅藻土,进而过滤后得到精制后的第二聚醚多元醇。
经测定,产品水含量、酸值合格;上述产品测得羟值11.2mgKOH/g(理论羟值11.22mgKOH/g),证明分子量已达计算分子量10000,测得不饱和度为0.022mmol/g(理论不饱和度为0.235mmol/g)。
制备聚氨酯软质泡沫的配方如下:
第二聚醚多元醇:100份
水:3.3份
物理发泡剂:10份
硅油:0.5份
交联剂:1份
发泡催化剂:0.01份
凝胶催化剂:0.02份
抗氧剂:0.3份
抗黄变剂:0.2份
异氰酸酯(TDI):47份
异氰酸酯指数:100
制得密度40kg/m3、外观白色、透气性良好的泡沫。实测产品不饱和度为0.15mmol/g。
100g泡沫切割成1cm3小块加入氯铂酸(0.09mol)、68.5g的25%二甲苯和75%甲醇的混合溶剂分散后加入碳酸氢钾369g,在反应温度80℃下反应30h后,用205g上述溶剂洗涤泡沫后120℃下干燥20h后,制得最终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100m2/g。
实施例3
向10L釜中加入乙二醇单甲醚0.38g、1,2-丙二醇单甲醚0.45g、二乙二醇单甲醚2.4g、乙二醇0.62g、1,2-丙二醇/1,3-丙二醇3.04、新戊二醇1.04g和失水山梨醇1.64g为起始剂,加入催化剂甲醇钠2.5g,氮气置换。
加入250g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750g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升温至125℃,加压至0.3MPa反应5h。然后加入80g环氧丙烷,反应至压力不再变化,总计反应时间5h,熟化2.5h后得到粗聚醚产物,并加入占粗聚醚总质量0.5%的中和剂磷酸、5%的水、4%的吸附剂硅酸镁和0.5%的助滤剂硅藻土,进而过滤后得到精制后的第二聚醚多元醇。
经测定,产品水含量、酸值合格;羟值21.4mgKOH/g(理论羟值21.32mgKOH/g),证明分子量已达计算分子量5000,测得不饱和度为0.020mmol/g(理论不饱和度为0.235mmol/g)。
制备聚氨酯软质泡沫的配方如下:
第二聚醚多元醇:100份
水:3.3份
物理发泡剂:10份
硅油:0.5份
交联剂:1份
发泡催化剂:0.01份
凝胶催化剂:0.02份
抗氧剂:0.3份
抗黄变剂:0.2份
异氰酸酯(TDI):47份
异氰酸酯指数:100
制得密度40kg/m3、外观白色、透气性良好的泡沫;实测产品不饱和度为0.15mmol/g。
100g泡沫切割成1cm3小块加入18.4g氯铂酸(0.045mol)、35.52g的50%乙醇和50%异丙醇的混合溶剂分散后加入碳酸氢钾92g,在反应温度45℃下反应20h后,用106.56g上述溶剂洗涤泡沫后在85℃下干燥10h后,制得最终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200m2/g。
实施例4
向10L釜中加入水1.8g、乙二醇0.62g、1,2-丙二醇3.04g、新戊二醇1.04g、三羟甲基丙烷134g、山梨醇1.82g和葡萄糖3.6g为起始剂,加入催化剂甲醇钾2.5g,氮气置换。
加入27.5g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22.5g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升温至125℃,加压至0.3MPa反应5h。然后加入99g环氧乙烷,反应至压力不再变化,总计反应时间5h,至反应压力不再变化后熟化2.5h后得到粗聚醚产物,并加入占粗聚醚总质量1%的中和剂磷酸、10%的水、8%的吸附剂硅酸镁和1%的助滤剂硅藻土,进而过滤后得到精制后的第二聚醚多元醇。
经检测,产品水含量、酸值合格;羟值21.4mgKOH/g(理论羟值21.32mgKOH/g),证明分子量已达计算分子量5000,测得不饱和度为0.020mmol/g。
制备聚氨酯软质泡沫的配方如下:
第二聚醚多元醇:100份
水:3.3份
物理发泡剂:10份
硅油:0.5份
交联剂:1份
发泡催化剂:0.01份
凝胶催化剂:0.02份
抗氧剂:0.3份
抗黄变剂:0.2份
异氰酸酯(TDI):47份
异氰酸酯指数:100
制得密度40kg/m3、外观白色、透气性良好的泡沫;实测产品不饱和度为0.15mmol/g。
100g泡沫切割成1cm3小块加入氯铂酸(0.045mol)、35.52g的50%乙醇和50%异丙醇的混合溶剂分散后加入碳酸钠92g,在反应温度45℃下反应20h后,用106.56g上述溶剂洗涤泡沫后50℃下干燥10h后,制得最终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经过检测为2300m2/g。
实施例5
实施例5工艺条件基本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环氧丙烷代替环氧乙烷,并采用碳酸钾作为还原剂。制备的催化剂比表面积经过检测为2100m2/g。
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
以下实施例6-10中,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时,各阶段加入的环氧化物的平均分子量为X,含羟基起始剂的分子量为Y,则第i阶段需要添加的环氧化物摩尔量为小分子多元醇起始剂摩尔量的Z倍,满足如下关系:Z=(Mi-M(i-1))/X,其中i为1~n的整数,当i等于1时的M0=Y。
实施例6
将适量1,2-丙二醇加入到反应釜中,采用六氰钴酸锌为催化剂,用量为30ppm(基于反应时反应体系总重量,下同),控制反应温度120℃,反应压力0.4MPa,加入环氧丙烷,按照1,2-丙二醇-500g/mol-2000g/mol-8000g/mol的聚合路线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GPC分析,得到聚醚分子量7950g/mol,分子量分布1.02,粘度2000cp@25℃。
以上步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升温至120℃,加入催化剂金属钠,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2:1,随后加入烯丙基氯,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4:1,恒温反应12小时得到双键封端改性聚醚粗产品。随后加入改性聚醚粗产品质量0.5%的醋酸、50%的正己烷溶剂和30%的水,搅拌混合2小时,随后采用聚结分离器进行水分离,然后采用薄膜蒸发器减压蒸馏脱除有机溶剂得到精制的改性聚醚产品,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双键封端率>99.8%,粘度2050cp@25℃,分子量分布1.073;
以上步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升温至60℃,加入实施例1的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用量为30ppm(以铂含量计,基于反应时反应体系总质量,下同),随后连续加入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1:1,恒温反应3小时后得到终产品反应型密封胶树脂,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硅烷封端率>99.5%,粘度2100cp@25℃,分子量分布1.073。
实施例7
将适量1,2-丙二醇加入到反应釜中,采用六氰钴酸锌为催化剂,用量为30ppm,控制反应温度160℃,反应压力0.2MPa,加入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环氧乙烷用量占环氧化合物总量的10%,按照1,3-丙二醇-500g/mol-2000g/mol-8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的聚合路线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GPC分析,得到聚醚分子量17800g/mol,分子量分布1.105,粘度16000cp@25℃。
以上步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升温至100℃,加入催化剂氢化钠,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2:1,随后加入甲基烯丙基氯,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8:1,恒温反应6小时得到双键封端改性聚醚粗产品。随后加入改性聚醚粗产品质量1%的醋酸、100%的正己烷溶剂和50%的水,搅拌混合2小时,随后参照实施例6分离水和有机溶剂,得到最终的改性聚醚产品,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双键封端率>99.5%,粘度16200cp@25℃,分子量分布1.106;
以上步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升温至80℃,加入实施例7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用量为15ppm,随后连续加入三甲氧基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1.2:1,恒温反应2小时后得到终产品反应型密封胶树脂,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硅烷封端率>99.2%,粘度16500cp@25℃,分子量分布1.110。
实施例8
将适量甘油加入到反应釜中,采用六氰钴酸锌为催化剂,用量为50ppm,控制反应温度110℃,反应压力0.3MPa,加入环氧丙烷,按照三官醇-800g/mol-3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的聚合路线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GPC分析,得到聚醚分子量17900g/mol,分子量分布1.090,粘度6000cp@25℃。
以上步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升温至140℃,加入催化剂甲醇钠,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2.4:1,随后加入甲基烯丙基氯,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2:1,恒温反应10小时得到双键封端改性聚醚粗产品。随后加入改性聚醚粗产品质量3%的醋酸、150%的正己烷溶剂和50%的水,搅拌混合2小时,随后参照实施例6脱除水和有机溶剂,得到最终的改性聚醚产品,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双键封端率>99.2%,粘度6000cp@25℃,分子量分布1.091;
以上步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升温至120℃,加入实施例3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用量为5ppm,随后连续加入三甲氧基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1.3:1,恒温反应4小时后得到终产品反应型密封胶树脂,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硅烷封端率>99%,粘度6100cp@25℃,分子量分布1.093。
实施例9
将适量山梨醇加入到反应釜中,采用六氰钴酸锌为催化剂,用量为30ppm,控制反应温度140℃,反应压力0.3MPa,加入环氧丙烷,按照山梨醇-800g/mol-4000g/mol-8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24000g/mol–30000g/mol-40000g/mol的聚合路线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GPC分析,得到聚醚分子量38000g/mol,分子量分布1.152,粘度9000cp@25℃。
以上步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升温至120℃,加入催化剂金属钠和甲醇钠,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0.8:0.8:1,随后加入甲基烯丙基氯,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6:1,恒温反应10小时得到双键封端改性聚醚粗产品。随后加入改性聚醚粗产品质量2%的醋酸、80%的正己烷溶剂和60%的水,搅拌混合2小时,随后参照实施例6脱除水和溶剂,得到最终的改性聚醚产品,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双键封端率>99.5%,粘度9200cp@25℃,分子量分布1.159;
以上步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升温至100℃,加入实施例4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用量为1ppm,随后连续加入定量的含氢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1:1,恒温反应2小时后得到终产品反应型密封胶树脂,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硅烷封端率>99.1%,粘度9200cp@25℃,分子量分布1.160。
实施例10
将适量甘油加入到反应釜中,采用六氰钴酸锌为催化剂,用量为30ppm,控制反应温度120℃,反应压力0.4MPa,加入定量环氧丙烷,按照三官醇-800g/mol-3000g/mol-12000g/mol-18000g/mol-24000g/mol的聚合路线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GPC分析,得到聚醚分子量24200g/mol,分子量分布1.125,粘度10000cp@25℃。
以上步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为原料,升温至120℃,加入催化剂甲醇钠,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8:1,随后加入烯丙基氯,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8:1,恒温反应12小时得到双键封端改性聚醚粗产品。随后加入改性聚醚粗产品质量1.5%的醋酸、120%的正己烷溶剂和60%的水,搅拌混合2小时,随后参照实施例6脱除水和溶剂,后得到最终的改性聚醚产品,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双键封端率>99.4%,粘度10100cp@25℃,分子量分布1.126;
以上步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升温至100℃,加入实施例5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用量为8ppm,随后连续加入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1.1:1,恒温反应6小时后得到终产品反应型密封胶树脂,通过核磁和GPC分析,产品硅烷封端率>99.2%,粘度10500cp@25℃,分子量分布1.126。
对比例1
将适量的以1.5mol甘油为起始剂的分子量1000的聚醚多元醇加入到反应釜中,然后采用六氰钴酸锌为催化剂,用量为30ppm,控制反应温度120℃,反应压力0.4MPa,加入定量的环氧丙烷(以聚醚多元醇的目标分子量24000计)直接反应得到聚醚多元醇。
同实施例10的制备改性聚醚的方法对上述聚醚多元醇进行改性和精制,得到双键封端的改性聚醚多元醇,通过GPC分析,聚醚多元醇的分子量为24800g/mol,分子量分布为1.20。
取1mol上述改性聚醚多元醇,升温至100℃,加入3mol的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在催化剂氯铂酸(以Pt计在反应体系中的含量为8ppm)作用下反应,恒温反应6小时后生成硅烷封端的聚烷氧基化合物,通过GPC分析,产物分子量为25100g/mol,分子量分布为1.20,产品粘度15600cp@25℃。

Claims (38)

1.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聚醚多元醇的制备:含羟基起始剂在碱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与环氧化合物聚合而得到第一聚醚多元醇;
(2)聚醚改性:在步骤(1)得到的第一聚醚多元醇中加入醇盐化试剂和含有双键的卤代封端剂反应,以得到双键封端聚醚的粗产品,并对得到的粗产品进行精制,得到改性聚醚产品;
(3)硅烷封端:使步骤(2)得到的改性聚醚为原料与含氢硅烷在硅氢加成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硅烷封端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反应型密封胶树脂;
其中,所述硅氢加成催化剂为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所述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通过以聚氨酯软质泡沫为载体浸渍氯铂酸溶液并还原得到;所述聚氨酯软质泡沫为包括第二聚醚多元醇的原料经发泡反应制得,其中,用于制备第二聚醚多元醇的聚合单体中包括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其在聚合单体中的含量为1wt%~40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第一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3000-50000g/mol,官能度为2-8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第一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8000-35000g/mol,官能度为2-6。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第一聚醚多元醇通过n个阶段聚合得到,n≥2;将各阶段聚合的目标分子量依次设定为M1…Mi…Mn时,M1≤1000g/mol,并且Mi-M(i-1)≤12000g/mol,其中i为1~n的整数,当i=1时的M0为含羟基起始剂的分子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Mi≤10000g/mol时,Mi-M(i-1)≤5000g/mo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Mi-M(i-1)≤10000g/mol;并且当Mi≤10000g/mol时,Mi-M(i-1)≤4000g/mol。
7.根据权利要求1-3和5-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环氧化合物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或其任意比例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环氧化合物为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15wt%的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3、5-6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含羟基起始剂为分子量不大于400的小分子多元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含羟基起始剂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山梨醇、甘露醇、葡萄糖、蔗糖、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含羟基起始剂为1,2-丙二醇和/或甘油。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碱催化剂的含量为10-100ppm;所述碱催化剂为碱金属、碱金属氢化物、碱金属氢氧化物、碱金属烷基氧化物、复合金属氰化物和磷腈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所述碱催化剂的含量为20-80ppm;所述碱催化剂为复合金属氰化物。
14.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的反应温度为90-180℃;反应压力为0.05-0.8MPa。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制备第一聚醚多元醇的反应温度为100-160℃;反应压力为0.2-0.6MPa。
16.根据权利要求1-3、5-6、8和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醇盐化试剂为碱金属钠、氢化钠和甲醇钠的一种或多种;所用到的含有双键的卤化物为烯丙基氯或甲基烯丙基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醇盐化试剂的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3:1;所述含有双键的卤化物的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3:1。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醇盐化试剂的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2-2.4:1;所述含有双键的卤化物的用量与聚醚多元醇羟基当量的摩尔比为1.2-2.4:1。
19.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15和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聚醚多元醇改性制备双键封端聚醚的反应温度为80-160℃;反应时间为3-18小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聚醚多元醇改性制备双键封端聚醚的反应温度为100-140℃;反应时间为5-15小时。
21.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15、17-18和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粗产品进行精制时,先采用中和剂进行中和,然后加入水和有机溶剂,随后采用聚结分离器分离粗产品中的水,并蒸发脱除有机溶剂,以得到改性聚醚产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有机溶剂、水和聚醚粗产品的质量比为0.1-3:0.1-2:1。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中和剂为盐酸、硫酸、磷酸、醋酸和乳酸中一种或多种,用量为聚醚粗产品质量的0.1-5wt%;
所述有机溶剂为烷烃、苯类化合物或腈类化合物。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中和剂为醋酸或乳酸,用量为聚醚粗产品质量的0.5-3wt%;所述有机溶剂为正己烷。
25.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15、17-18、20和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含氢硅烷为三甲氧基硅烷、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含氢硅烷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或三甲氧基硅烷。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含氢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0.9-2:1;反应温度为50-140℃;反应时间为1-8小时。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含氢硅烷用量与改性聚醚双键当量的摩尔比为1-1.5:1;反应温度为60-120℃;反应时间为2-6小时。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硅氢加成催化剂为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以铂含量计的用量为0.1ppm-50ppm。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硅氢加成催化剂为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以铂含量计的用量为1ppm-30ppm。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第二聚醚多元醇的聚合单体中的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在聚合单体中的含量为10wt%~30wt%。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Figure FDA0003630368300000041
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丙烯酸缩水甘油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
Figure FDA0003630368300000042
中的一种或多种。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醚多元醇是以含羟基起始剂,与包括所述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的聚合单体在碱催化剂作用下聚合得到;所述第二聚醚多元醇分子量为700~10000g/mol,标称官能度为1~6。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醚多元醇的标称官能度为2~6。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单体由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所述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组成。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入聚合单体的过程中,首先加入所述分子中含有C=C双键的环氧化物。
37.根据权利要求32-34和3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渍时,向氯铂酸溶液中加入聚氨酯软质泡沫,在反应温度为10~80℃下进行浸渍,然后加入还原剂,反应10~30h后,取出清洗、干燥得到所述负载型铂金属催化剂。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渍溶液中氯铂酸的物质量为0.01*n~0.6*n,n为所加入的聚氨酯软质泡沫中所含的以不饱和度计算的双键的物质量。
CN201811611489.0A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3781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1489.0A CN111378107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1489.0A CN111378107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8107A CN111378107A (zh) 2020-07-07
CN111378107B true CN111378107B (zh) 2022-08-05

Family

ID=71214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11489.0A Active CN111378107B (zh) 2018-12-27 2018-12-27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78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5630B2 (ja) 2018-12-27 2023-04-26 万華化学集団股▲フン▼有限公司 反応型シーラント樹脂の調製方法
CN114716660A (zh) * 2022-05-10 2022-07-08 青岛科技大学 制备催化剂及双羟基封端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3583A (en) * 1989-05-09 1993-06-29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alkylene oxide derivatives
CN1111255A (zh) * 1993-12-23 1995-11-08 阿克奥化学技术公司 多元醇合成用带聚氨酯泡沫材料载体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CN102712814A (zh) * 2010-01-19 2012-10-03 株式会社钟化 固化性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3583A (en) * 1989-05-09 1993-06-29 Asahi Glass Company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alkylene oxide derivatives
CN1111255A (zh) * 1993-12-23 1995-11-08 阿克奥化学技术公司 多元醇合成用带聚氨酯泡沫材料载体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CN102712814A (zh) * 2010-01-19 2012-10-03 株式会社钟化 固化性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8107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122876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reactive sealant resin
CN1221430A (zh) 多异氰酸酯改性异单烯烃-对烷基苯乙烯弹性体组合物
US7728175B1 (en) Linear amine functionalized poly(trimethylene ether) compositions
CN1264889C (zh) 由膦酸铝催化的聚醚醇生产的聚氨酯产物
CN112457462A (zh) 一种非离子型水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378107B (zh)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的制备方法
US5003111A (en) Isobutylene oxide polyols
CN109293912B (zh) 一种可控硅含量的聚醚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100137434A (ko) 폴리올의 제조 방법
CN109970961B (zh) 一种端烯基封端不饱和聚醚的制备方法
KR20190025927A (ko) 폴리에테르 디올 제조 공정
CN110614122A (zh) 一种负载型硅氢加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JP4273876B2 (ja) ポリエーテルモノオールまたは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オ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684199A (zh) 有机硅氧烷-聚氧化丙烯嵌段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制备的双组分led灌封胶及其制法
CN116814211B (zh) 一种反应型密封胶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1794209B1 (en) Polyether polymer matrix
CN1190412A (zh) 不饱和度降低的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79054A (zh) 一种单元醇聚醚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EP1448663B1 (en) Process for the alkoxyl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JPS59152923A (ja) ポリオキシアルキレンジオ−ル−α,ω−ビスアリルポリカ−ボネ−トの製法
CN112979902A (zh) 水性聚氨酯粘合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KR102385163B1 (ko) 불포화 모노올의 감소된 양으로 폴리에테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US5055496A (en) Polymer product containing isobutylene oxide polyols
CN118667146A (zh) 一种低粘无毒的硅烷封端聚醚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8755073A (zh) 一种新型脂肪类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7

Address after: 264006 No. 17 Tianshan Road, Yanta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Applicant after: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Ltd.

Applicant after: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Ltd.

Address before: 264002 No. 17 Tianshan Road, Yanta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Applicant befor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Ltd.

Applicant before: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WANHUA KEJU CHEM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