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3505B - 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43505B CN110943505B CN201910877250.6A CN201910877250A CN110943505B CN 110943505 B CN110943505 B CN 110943505B CN 201910877250 A CN201910877250 A CN 201910877250A CN 110943505 B CN110943505 B CN 1109435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mobile
- built
- voltage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41J29/023—Framework with reduced dimen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02J7/0049—Detection of fully charged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30—Charge provided using DC bus or data bus of a comput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4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dapted for charging from various sources, e.g. AC, DC or multivoltag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20—The network being internal to a load
- H02J2310/22—The load being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了移动设备所具有的便携性的移动设备。该移动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元件;第一蓄电池,其向驱动元件供给电力;停止部,其在能够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且可拆装的第二蓄电池的电压为能够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驱动的第一电压以上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电力的供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小型且轻量、具备便携性并具有驱动元件移动设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移动设备的一个示例而公开了一种智能手机,所述智能手机作为驱动元件而具备显示装置,并内置有蓄电池。
然而,在现有的移动设备中,当被内置于移动设备中的蓄电池成为完全放电状态时,为了对该移动设备的驱动元件进行驱动而需要来自商用电源的电力的供给,从而存在有损于移动设备所具有的便携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23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元件;第一蓄电池,其能够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停止部,其在能够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且可拆装的第二蓄电池的电压为能够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驱动的第一电压以上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电力的供给。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的一个示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表示便携设备P的一个示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表示便携设备P的一个示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4为表示便携设备P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
图5为表示便携设备P的截面构造的概要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便携设备P的电路结构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便携设备P中的充电所涉及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9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变形例1.1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的电路结构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A的一个示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14为表示便携设备PA的截面构造的概要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便携设备PA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
图16为表示便携设备PA的电路结构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B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
图18为表示便携设备PB的电路结构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9A为表示便携设备PB中的供电所涉及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9B为表示便携设备PB中的供电所涉及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0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供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1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供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2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C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
图23为表示便携设备PC的电路结构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4A为表示便携设备PC中的供电所涉及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4B为表示便携设备PC中的供电所涉及的处理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5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供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6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供电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7为表示被设置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Z上的电力总线100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8为表示电力总线100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9为表示电力总线100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30为表示电力总线100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31为表示被设置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Z上的主控制电路11和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用于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各附图中,适当地使各部分的尺寸以及比例与实际情况不同。此外,虽然以下所叙述的实施方式为优选的具体例,因此技术上附加了优选的各种各样的限定,但是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未特别记载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内容,则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包含移动打印机1的便携设备P进行说明,移动打印机1为,能够执行喷出油墨而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印刷处理的移动类型的喷墨打印机。移动打印机1为“移动设备”的一个示例。此外,介质例如为普通纸、照片、或者明信片等记录用纸。
1.1.便携设备P的概要
图1为,从正面侧观察便携设备P时的外观立体图。便携设备P具有移动打印机1和相对于移动打印机1而可拆装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如图1所示,在移动打印机1上设置有可开闭的罩16。
图2为,将罩16打开的情况下的便携设备P的外观立体图。如图2所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在移动打印机1的背面上。
以下,如图2所示,将移动打印机1的前面方向称为“+Y方向”,将移动打印机1的背面方向称为“-Y方向”。此外,将+Y方向以及-Y方向统称为“Y轴方向”。此外,在从+Y方向观察移动打印机1时,将移动打印机1的右方向称为“+X方向”,将左方向称为“-X方向”,将+X方向以及-X方向统称为“X轴方向”。此外,将移动打印机1的上方向称为“+Z方向”,将下方向称为“-Z方向”,将+Z方向以及-Z方向统称为“Z轴方向”。
如图2所示,移动打印机1具备显示装置50、操作部14、向移动打印机1供给介质的供纸口FP、和对介质进行排纸的排纸口DP。显示装置50能够显示与移动打印机1以及移动蓄电池单元8相关的各种信息。显示装置50以包含液晶面板、电子纸面板、或者有机电致发光面板等显示面板的方式而被形成。操作部14接受用户的操作。
图3为,从-Y方向观察便携设备P时的外观立体图。如图3所示,移动打印机1具备能够插入AC适配器的DC插头的DC插口18和USB端口19。同样地,移动蓄电池单元8具备DC插口88。在此,AC为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的简称,DC为Direct Current(直流电)的简称,USB为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简称。
移动打印机1能够经由USB端口19而与个人计算机或者数码照相机等主计算机电连接。移动打印机1能够从主计算机接受表示移动打印机1应当形成的图像的印刷数据Img的供给。
1.2.便携设备P的功能的概要
图4为表示便携设备P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
如上述那样,便携设备P具备移动打印机1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
如图4中所例示的那样,移动打印机1具备:控制模块10,其对移动打印机1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记录头30,其上设置有能够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出部;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其生成用于对记录头30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Com,以使油墨从被设置于记录头30上的喷出部被喷出;输送模块40,其用于使介质与记录头3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上述的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模块70,其能够向移动打印机1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电力供给开关600,其对移动打印机1是否接受来自移动蓄电池单元8的电力供给进行切换。记录头30为“驱动元件”的一个示例。
此外,移动蓄电池单元8具备移动蓄电池模块80,所述蓄电池模块80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下,能够向移动打印机1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控制模块10包括主控制电路11和副控制电路12的情况。
主控制电路11例如以包含CPU的方式而被构成。在此,CPU为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简称。其中,主控制电路11也可以代替CPU而具备DSP、ASIC、PLD或FPGA等,或者,除了CPU以外还具备DSP、ASIC、PLD或FPGA等。在此,DSP为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简称。ASIC为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简称。PLD为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设备)的简称。FPGA为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简称。主控制电路11为“第一处理器”的一个示例。另外,以下,有时也将“第一处理器”简称为“处理器”。
副控制电路12例如以包含CPU的方式而被构成。另外,副控制电路12也可以代替CPU而具备DSP、ASIC、PLD、或FPGA等,或者,除了CPU以外还具备DSP、ASIC、PLD或FPGA等。副控制电路12为“第二处理器”的一个示例。
主控制电路11向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供给波形规定信号dCom,所述波形规定信号dCom对在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中所生成的驱动信号Com的波形进行规定。在此,驱动信号Com为,用于对被设置于记录头30上的喷出部进行驱动的信号。此外,主控制电路11向记录头30供给印刷信号SI,所述印刷信号SI对被设置于记录头30上的多个喷出部中的、被驱动信号Com驱动的喷出部进行指定。此外,主控制电路11向输送模块40供给输送控制信号SK,所述输送控制信号SK用于对输送模块40进行控制。此外,主控制电路11向显示装置50供给显示控制信号Sh,所述显示控制信号Sh用于对显示装置50进行控制。
主控制电路11向电力供给开关600供给指定信号Sn,所述指定信号Sn对是否导通电力供给开关600进行指定。另外,移动打印机1能够在电力供给开关600导通的情况下,接受来自被安装在移动打印机1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的电力供给。此外,主控制电路11向内置蓄电池模块70供给控制信号SS,所述控制信号SS用于对内置蓄电池模块70进行控制。此外,主控制电路11向移动蓄电池模块80供给控制信号Sa,所述控制信号Sa用于对移动蓄电池模块80进行控制。此外,主控制电路11从移动蓄电池模块80取得表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b和表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安装信号Sc。
副控制电路12向内置蓄电池模块70供给控制信号SSa,所述控制信号SSa用于对内置蓄电池模块70进行控制。此外,副控制电路12从内置蓄电池模块70取得表示内置蓄电池模块70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Sb。
另外,主控制电路11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指示信号Sp,所述指示信号Sp对控制信号SSa的输出进行指示。此外,主控制电路11从副控制电路12被供给有通知信号Sq,所述通知信号Sq用于通知副控制电路12所具有的信息。
1.3.便携设备P的结构
图5为,表示用图2中的E-e线将便携设备P切断的情况下的、便携设备P的截面构造的概要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中的移动打印机1为串行打印机的情况。
如图5所示,移动打印机1具备安装有记录头30的滑架43、和被设置于滑架43的-Z侧并对介质进行支承的压印板46。另外,输送模块40具备用于使滑架43在X轴方向上往返移动的驱动电机41。
此外,移动打印机1具备对从供纸口FP被投入的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45、用于沿着+Y方向而将从供纸口FP被投入的介质向压印板46上输送的输送辊对47、和用于沿着+Y方向而将压印板46上的介质向排纸口DP输送的输送辊对48。另外,输送模块40具备用于对输送辊对47以及输送辊对48进行驱动的驱动电机42。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打印机1在执行印刷处理时,在由主控制电路11实现的控制之下,沿着由介质支承部45以及压印板46所规定的介质的输送路径HK而将介质从作为上游侧的-Y侧向作为下游侧的+Y侧进行输送。此外,移动打印机1在执行印刷处理时,在由主控制电路11实现的控制之下,通过驱动电机41,而使滑架43在作为主扫描方向的X轴方向上往返移动。而且,移动打印机1在执行印刷处理时,在由主控制电路11实现的控制之下,使油墨从被安装于滑架43上的记录头30向被输送至压印板46上的介质喷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打印机1能够在印刷处理中,在介质的整个面上形成与印刷数据Img相应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了如下情况,即,主控制电路11被设置在基板101上,此外,副控制电路12被设置在基板102上,内置蓄电池模块70被设置在与记录头30相比靠-Y侧的情况,其中,所述基板101被配置在于记录头30相比靠-Y侧,所述基板102被配置在与供纸口FP相比靠-Y侧。
内置蓄电池模块70具备内置蓄电池71。内置蓄电池71能够向控制模块10、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输送模块40以及显示装置50等电力供给对象供给电力。另外,内置蓄电池71为“第一蓄电池”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置蓄电池71而采用采用锂离子蓄电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移动蓄电池单元8能够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的-Y侧的情况。
被设置于移动蓄电池单元8中的移动蓄电池模块80具备移动蓄电池81。移动蓄电池81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且电力供给开关600设为导通的情况下,能够向控制模块10、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输送模块40、以及显示装置50等电力供给对象供给电力。另外,移动蓄电池81为“第二蓄电池”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动蓄电池81而采用锂离子蓄电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移动蓄电池81的蓄电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蓄电容量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电力供给对象供给电力”是指,通过针对电力供给对象而设定高电位侧的电源电位和接地电位等低电位侧的基准电位,从而向该电力供给对象施加作为高电位侧的电源电位与低电位侧的基准电位的电位差的电源电压。以下,有时将“对电力供给对象施加电源电压”简单地表现为“向电力供给对象供给电源电压”。
此外,为了简化说明,而无视二极管的导通时的电压下降,并将被供给向阳极的电压的符号和从阴极供给的电压的符号设定为相同。
1.4.便携设备P的电路结构
图6为便携设备P的电路结构图的一个示例。另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便携设备P所具备的配线中的信号线的记载,而只记载了电力线。此外,以下,有时将电力线、或者被电连接的多个电力线称为“节点”。
如上文所述,移动打印机1如上述那样具备控制模块10、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输送模块40、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模块70、以及电力供给开关600。此外,移动打印机1具备头侧升压电路612、移动用升压电路613、副侧降压电路621、主侧降压电路622、以及周边功能用降压电路623。而且,移动打印机1具备设备侧二极管653、设备侧二极管654、设备侧二极管655、设备侧二极管656、以及设备侧二极管657。
此外,如上文所述,移动蓄电池单元8具备移动蓄电池模块80。而且,移动蓄电池单元8具备移动侧二极管802、移动侧二极管808、以及移动侧二极管809。
1.4.1.内置蓄电池模块70的结构
内置蓄电池模块70除了上述的内置蓄电池71以外,还具备充电电路72、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和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
充电电路72根据从副控制电路12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Sa,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在此,控制信号SSa为,向充电电路72指定是否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的信号。另外,副控制电路12根据从主控制电路11被供给的指示信号Sp,而向充电电路72供给控制信号SSa。在此,指示信号Sp为,向充电电路72指定是否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的信号。
内置蓄电池71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供给电压Vb1。电压Vb1在内置蓄电池7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例如为4.2V。此外,内置蓄电池71将表示内置蓄电池71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Sb供给至副控制电路12。在此,状态信号SSb例如为表示内置蓄电池71的温度以及电压等的信号。另外,副控制电路12将通知信号Sq供给至主控制电路11,所述通知信号Sq表示与从内置蓄电池71被供给的状态信号SSb相应的信息。
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能够根据从主控制电路11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S,来对是否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进行切换。在此,控制信号SS为,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指定是否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与电压Vb1相比为高电压的电压Vh1的信号。电压Vh1例如最大为13.2V。具体而言,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在控制信号SS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指定进行升压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电压Vh1。此外,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在控制信号SS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指定不进行升压的情况下,无需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而将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本身输出至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阳极。另外,电压Vh1只需为后文所述的阈值电压Vth以上的电压即可。
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阳极与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电连接,阴极与节点nd1电连接,从而防止了电流从节点nd1流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
另外,节点nd1除了与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阴极电连接之外,还与设备侧二极管654的阴极、电力供给开关600的输出端、头侧升压电路612、以及主侧降压电路622电连接。
1.4.2.移动蓄电池模块80的结构
移动蓄电池模块80具备移动蓄电池81和充电电路82。
充电电路82根据从主控制电路11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a,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在此,控制信号Sa为,向充电电路82指定是否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信号。
移动蓄电池81向移动侧二极管802供给电压Vb2。电压Vb2在移动蓄电池8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成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电压。在此,阈值电压Vth为,在移动蓄电池81输出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而对控制模块10、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输送模块40、以及显示装置50等电力供给对象进行驱动的电压。阈值电压Vth例如为13.2V。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阈值电压Vth为与电压Vb1相比而较高的电压。
此外,移动蓄电池81将表示移动蓄电池81的状态的状态信号Sb供给至主控制电路11。在此,状态信号Sb例如为表示移动蓄电池81的温度以及电压等的信号。此外,移动蓄电池81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下,将表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安装信号Sc供给至主控制电路11。
1.4.3.便携设备P中的电力的供给
设备侧二极管653的阳极与DC插口18内的供电端子181电连接,阴极与节点nd3电连接。设备侧二极管653防止了电流从节点nd3流向供电端子181。当在AC适配器的DC插头被插入至DC插口18中的情况下,电压Vac经由供电端子181而被供给至设备侧二极管653的阳极。电压Vac例如为24V。设备侧二极管653在电压Vac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节点nd3供给电压Vac。供电端子181为“第一端子”的一个示例。
另外,节点nd3除了与设备侧二极管653的阴极电连接之外,还与设备侧二极管654的阳极、移动侧二极管808的阳极以及副侧降压电路621电连接。
设备侧二极管654的阳极与节点nd3电连接,阴极与节点nd1电连接。设备侧二极管654防止了电流从节点nd1流向节点nd3。设备侧二极管654在电压Vac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节点nd1供给电压Vac。另外,以下,有时将节点nd1的电压称为电压VhN。
副侧降压电路621使经由节点nd3而被供给的电压Vac降压至电压VI1,并向节点nd5供给电压VI1。电压VI1例如为5V。另外,副侧降压电路621为“第一变压部”的一个示例。
另外,节点nd5除了与副侧降压电路621电连接之外,还与设备侧二极管655的阴极、设备侧二极管656的阳极、充电电路72以及移动用升压电路613电连接。即,电压VI1从节点nd5被供给至充电电路72。
设备侧二极管655的阳极与USB端口19内的供电端子191电连接,阴极与节点nd5电连接。设备侧二极管655防止了电流从节点nd5流向供电端子191。在USB端口19与主计算机电连接的情况下,电压VI1经由供电端子191而被供给至设备侧二极管655的阳极。设备侧二极管655在电压VI1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节点nd5供给电压VI1。供电端子191为“第二端子”的一个示例。
设备侧二极管656的阳极与节点nd5电连接,阴极与副控制电路12电连接。设备侧二极管656防止了电流从副控制电路12流向节点nd5。设备侧二极管656在电压VI1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电压VI1。
移动用升压电路613使经由节点nd5而被供给的电压VI1升压至电压Vh3。移动用升压电路613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下,向移动侧二极管809的阳极供给电压Vh3。电压Vh3例如为24V。另外,移动用升压电路613为“第二变压部”的一个示例。
移动侧二极管809的阳极与DC插口88内的供电端子881电连接,阴极与充电电路82电连接。移动侧二极管809防止了电流从充电电路82流向供电端子881。在AC适配器的DC插头被插入至DC插口88中的情况下,电压Vac经由供电端子881而被供给至移动侧二极管809的阳极。移动侧二极管809在电压Vac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充电电路82供给电压Vac。
此外,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下,移动侧二极管809的阳极与移动用升压电路613电连接。移动侧二极管809防止了电流从充电电路82流向移动用升压电路613。移动侧二极管809在从移动用升压电路613被供给有电压Vh3的情况下,向充电电路82供给电压Vh3。
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下,移动侧二极管808的阳极与节点nd3电连接,阴极与充电电路82电连接。移动侧二极管808防止了电流从充电电路82流向节点nd3。移动侧二极管808在电压Vac经由节点nd3而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充电电路82供给电压Vac。
移动侧二极管802的阳极与移动蓄电池81电连接,并且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下,其阴极与电力供给开关600的输入端电连接。移动侧二极管802防止了电流从电力供给开关600流向移动蓄电池81。移动侧二极管802在电压Vb2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给至阳极的情况下,向电力供给开关600供给电压Vb2。
电力供给开关600根据从主控制电路11被供给的指定信号Sn,来对是否将移动侧二极管802的阴极与节点nd1电连接进行切换。在电力供给开关600为导通的情况下,电压Vb2从移动侧二极管802经由电力供给开关600而被供给至节点nd1。
头侧升压电路612使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电压VhN升压至电压Vh,并将电压Vh供给至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以及周边功能用降压电路623。电压Vh例如为42V。
周边功能用降压电路623使从头侧升压电路612被供给的电压Vh降压至电压VI3,并将电压VI3供给至输送模块40以及显示装置50。电压VI3例如为11V。
主侧降压电路622使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电压VhN降压至电压VI1和电压VI2,并在将电压VI1供给至设备侧二极管657的阳极的同时,将电压VI2供给至主控制电路11。电压VI2例如为3.3V。设备侧二极管657的阳极与主侧降压电路622电连接,阴极与副控制电路12电连接。设备侧二极管657防止了电流从副控制电路12流向主侧降压电路622。设备侧二极管657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从主侧降压电路622被供给的电压VI1。
1.4.4.充电模式
以下,参照图7、图8、图9、图10、以及图11,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中的、对于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的具体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设备P通过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和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这两个内置蓄电池充电模式,从而能够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为,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此外,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为,将与USB端口19连接的主计算机作为电源,而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来自AC电源的电力为,通过AC/DC转换而被转换后的电力。
由于在AC适配器的DC插头被插入至DC插口18中的情况下,来自AC电源的电力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因此来自AC电源的电力为,“被供给至第一端子的电力”的一个示例。同样地,由于在主计算机与USB端口19电连接的情况下,来自主计算机的电力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因此来自主计算机的电力为,“被供给至第二端子的电力”的一个示例。以下,将来自主计算机的电力称为“来自USB电源的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AC电源的电力大于来自USB电源的电力。具体而言,当电压Vac如上文所述为24V、且将电流设为例如2A时,来自AC电源的电力为24×2=48W。另一方面,当来自USB电源的电压VI1如上文所述为5V、且根据USB2.0的规格而将电流设为0.5A时,来自USB电源的电力为5×0.5=2.5W。因此,来自AC电源的电力48W大于来自USB电源的电力2.5W。
同样地,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设备P通过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和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这两个移动蓄电池充电模式,从而能够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为,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此外,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为,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式。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设备P在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作为充电的顺序,而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具体而言,便携设备P在从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起、至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只要大于移动蓄电池81的完全放电状态的容量且在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则可以是任意的容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设备P在到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
移动蓄电池81是否为满电状态能够根据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来进行判断。包含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一般的二次电池在完全放电状态下,电压较低,并且随着进行充电的电流流向二次电池而电压变高。由于当二次电池以超过满电状态的电压的方式而被充电时,二次电池会变为过充电而劣化,因此对二次电池进行保护的电路将在二次电池的电压达到满电状态的电压时停止充电。因此,如果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为满电状态下的电压,则能够判断为移动蓄电池81处于满电状态,如果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小于满电状态下的电压,则能够判断为移动蓄电池81未达到满电状态。
此外,便携设备P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来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作为充电的顺序,而在开始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具体而言,便携设备P在从开始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起、至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只要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完全放电状态的容量且在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则可以是任意的容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设备P在到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图7为表示充电的顺序的流程图。图7所示的流程图将如下情况作为前提,即,AC适配器的DC插头被插入至DC插口18中且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来进行充电的情况,或者,主计算机与USB端口19电连接且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
控制模块10在步骤S1中对是否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进行判断。在步骤S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2中,对移动蓄电池81是否为满电状态进行判断。具体而言,主控制电路11从移动蓄电池81取得状态信号Sb,并根据状态信号Sb所包含的电压,来对移动蓄电池81是否为满电状态进行判断。在步骤S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即,在移动蓄电池81未达到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3中,通过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而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
图8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图。
在将移动蓄电池充电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的情况下,主控制电路11向充电电路82供给控制信号Sa,所述控制信号Sa指示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充电电路82根据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a,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而且,主控制电路11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对控制信号SSa的输出进行指示的指示信号Sp,所述控制信号SSa向充电电路72指示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副控制电路12根据被供给的指示信号Sp,而向充电电路72供给控制信号SSa,所述控制信号SSa指示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充电电路72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
如图8所示,在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中,来自AC电源的电力经由供电端子181、设备侧二极管653、节点nd3、移动侧二极管808以及充电电路82而被供给至移动蓄电池81。由于在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下,充电电路72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因此来自AC电源的电力不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71。
将说明返回至图7。控制模块10以一定时间而实施步骤S3的处理,并返回至步骤S2的处理。在步骤S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即,在移动蓄电池8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4中,对内置蓄电池71是否为满电状态进行判断。在步骤S4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即,在内置蓄电池71未达到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5中,通过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
图9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图。
在将内置蓄电池充电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的情况下,主控制电路11向充电电路82供给控制信号Sa,所述控制信号Sa指示不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充电电路82不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而且,主控制电路11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对控制信号SSa的输出进行指示的指示信号Sp,所述控制信号SSa向充电电路72指示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副控制电路12根据被供给的指示信号Sp,而向充电电路72供给控制信号SSa,所述控制信号SSa指示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充电电路72根据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Sa,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
如图9所示,在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下,来自AC电源的电力经由供电端子181、设备侧二极管653、节点nd3、副侧降压电路621、节点nd5以及充电电路72,而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71。由于在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下,充电电路82不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因此来自AC电源的电力不被供给至移动蓄电池81。
将说明返回至图7。控制模块10以一定时间而实施步骤S5的处理,并返回至步骤S4的处理。在步骤S4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即,在内置蓄电池7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结束图7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即,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来进行充电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11中,对内置蓄电池71是否为满电状态进行判断。在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即,在内置蓄电池71未达到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12中,通过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
图10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图。
在将内置蓄电池充电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的情况下,主控制电路11向充电电路82供给控制信号Sa,所述控制信号Sa指示不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充电电路82不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而且,主控制电路11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对控制信号SSa的输出进行指示的指示信号Sp,所述控制信号SSa向充电电路72指示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副控制电路12根据被供给的指示信号Sp,而向充电电路72供给控制信号SSa,所述控制信号SSa指示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充电电路72根据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Sa,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
如图10所示,在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中,来自USB电源的电力经由供电端子191、设备侧二极管655、节点nd5以及充电电路72,而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71。由于在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下,充电电路82不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因此来自USB电源的电力不被供给至移动蓄电池81。
将说明返回至图7。控制模块10以一定时间而实施步骤S12的处理,并返回至步骤S11的处理。在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即,在内置蓄电池7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13中,对移动蓄电池81是否为满电状态进行判断。在步骤S13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即,在移动蓄电池81未达到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步骤S14中,通过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
图11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实现的充电的图。
在将移动蓄电池充电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的情况下,主控制电路11向充电电路82供给控制信号Sa,所述控制信号Sa指示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充电电路82根据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a,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而且,主控制电路11向副控制电路12供给对控制信号SSa的输出进行指示的指示信号Sp,所述控制信号SSa向充电电路72指示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副控制电路12根据被供给的指示信号Sp,而向充电电路72供给控制信号SSa,所述控制信号SSa指示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在该情况下,充电电路72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
如图11所示,在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下,来自USB电源的电力经由供电端子191、设备侧二极管655、节点nd5、移动用升压电路613、移动侧二极管809以及充电电路82,而被供给至移动蓄电池81。由于在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下,充电电路72不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因此来自USB电源的电力不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71。
将说明返回至图7。控制模块10以一定时间而实施步骤S14的处理,并返回至步骤S13的处理。在步骤S13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即,在移动蓄电池8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结束图7所示的处理。
1.5.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具备:记录头30;内置蓄电池71,其向记录头30供给电力;供电端子181,其被供给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向记录头30供给电力的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供电端子191,其被供给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移动蓄电池81的蓄电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蓄电容量。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的来自AC电源的电力大于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的来自USB电源的电力。移动打印机1在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使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
一般情况下,二次电池在接近于完全放电状态的状态下,换言之,在容量较小的状态下,无法实现来自二次电池的稳定的电力供给。更具体而言,虽然二次电池接近于于完全放电状态能够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利用二次电池的电压来进行判断,但是在所得到的电压中包含误差。二次电池的蓄电容量越大,则为了成为能够供给稳定的电力的状态所需的充电电力变得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移动打印机1的便携性,将与内置蓄电池71相比而蓄电容量较大的移动蓄电池81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但是,当将移动蓄电池81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时,在移动蓄电池81接近于完全放电状态的状态下,无法实现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稳定的电力供给,进而无法提高移动打印机1的便携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为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则使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由于来自AC电源的电力大于来自USB电源的电力,因此来自AC电源的电力与来自USB电源的电力相比,能够以更短的时间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由此,与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使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优先于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快地达到移动蓄电池8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从而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的效果。如此,由于即使在移动蓄电池81接近于完全放电状态的状态下,也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的效果,因此能够提高移动打印机1的便携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具备记录头30;内置蓄电池71,其向记录头30供给电力;供电端子181,其被供给有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向记录头30供给电力的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供电端子191,其被供给有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移动蓄电池81的蓄电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蓄电容量。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的来自AC电源的电力大于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的来自USB电源的电力。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优先于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与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使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内置蓄电池7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因此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的效果。如此,由于即使在内置蓄电池71接近于完全放电状态的状态下,也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的效果,因此能够提高移动打印机1的便携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中,当通过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的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在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移动蓄电池8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从而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中,当通过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的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内置蓄电池7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从而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中,当通过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的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到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在到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前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移动蓄电池8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从而能够缩短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为止的期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中,当通过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的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到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在到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前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内置蓄电池7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从而能够缩短到稳定地运行移动打印机1为止的期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中,移动蓄电池81相对于移动打印机1而可拆装。由此,与无法安装移动蓄电池81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不实施来自AC电源的电力的供给的条件下延长可继续进行印刷处理的时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无法将移动蓄电池81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移动打印机1的便携性。
1.6.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以上的各个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在下文中,例示了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合并。另外,对于在以下所例示的变形例以及实施方式中作用和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等效的要素,而沿用以上的说明中已参照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各自详细的说明。
变形例1.1
虽然在上述的方式中,在USB端口19与主计算机电连接的情况下,电压VI1例如为5V,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当按照USB PD的规格时,电压VI1也可能在5V以上。PD为Power Delievry(功率输出)的简称。在电压VI1超过17V的情况下,无需设置移动用升压电路613。
图12为表示变形例1中的便携设备P的电路结构图的一个示例的图。如图12所示,设备侧二极管655的阴极与充电电路82电连接。
变形例1.2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具有在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这样的第一结构、以及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这样的第二结构,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既可以为具有第一结构而不具有第二结构的方式,也可以为具有第二结构而不具有第一结构的方式。具有第一结构而不具有第二结构的方式例如为如下方式,即,在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且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的方式。此外,具有第二结构而不具有第一结构的方式例如为如下方式,即,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且在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在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的方式。
变形例1.3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供电端子191为第二端子的一个示例,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第二端子也可以为IEEE 1394的供电端子。
变形例1.4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向供电端子181供给电力的电源为AC电源,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向供电端子181供给电力的电源例如也可以为汽车的点烟器插座。点烟器插座的电压例如为12V。
变形例1.5
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来自AC电源的电压Vac高于来自USB电源的电压VI1、且来自AC电源的电流大于来自USB电源的电流,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来自AC电源的电力只需大于来自USB电源的电力即可。例如,即使来自AC电源的电流和来自USB电源的电流为相同的值,来自AC电源的电压Vac只需高于来自USB电源的电压VI1即可。
变形例1.6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使滑架43以及记录头30在X轴方向上往返运动的串行式的移动打印机1,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喷出部跨及介质的整个宽度而分布的行式的移动打印机。
2.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显示图像的智能手机2A的便携设备PA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2A为“移动设备”的一个示例。
2.1.便携设备PA的概要
图13为,从正面侧观察便携设备PA时的外观立体图。便携设备PA具有智能手机2A和相对于智能手机2A而可拆装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A。
移动蓄电池单元8A被安装于智能手机2A的背面侧。如图13所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A也作为保护智能手机2A的罩而发挥功能。
如图13所示,智能手机2A具备显示装置50和操作部14。本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50能够对与智能手机2A以及移动蓄电池单元8A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显示,并且为“驱动元件”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50以包含液晶面板、电子纸面板、或者有机电致发光面板等显示部和对显示部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的方式而被形成。显示部为“告知部”的一个示例。
图14为,表示用图13中的E-e线切断的情况下的、便携设备PA的截面构造的概要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如图14所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A包括移动蓄电池81。
图15为表示便携设备PA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如上述的那样,便携设备PA具备智能手机2A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A。
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智能手机2A具备:控制模块10A,其对智能手机2A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上述的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模块70,其能够向智能手机2A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电力供给开关600,其对智能手机2A是否接受来自移动蓄电池单元8A的电力供给进行切换。即,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A在代替控制模块10而具备控制模块10A的这一点、和不具备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以及输送模块40的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有所不同。
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移动蓄电池单元8A具备移动蓄电池模块80,所述移动蓄电池模块80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A被安装于智能手机2A上的情况下,能够向智能手机2A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即,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A具有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相同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模块70中的内置蓄电池71为“第一蓄电池”的一个示例,被设置于移动蓄电池模块80中的移动蓄电池81为“第二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了控制模块10A包括主控制电路11A和副控制电路12的情况。主控制电路11A例如以包含CPU的方式而被构成。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主控制电路11A在不输出波形规定信号dCom、印刷信号SI以及输送控制信号SK的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控制电路11有所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A为“第一处理器”的一个示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控制电路12为“第二处理器”的一个示例。
2.2.便携设备PA的电路结构
图16为便携设备PA的电路结构图的一个示例。另外,在图1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便携设备PA所具备的配线中的信号线的记载,而只记载电力线。
如上文所述,便携设备PA具备智能手机2A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A。
如图16所示,在电路结构的观点上,智能手机2A在代替控制模块10而具备控制模块10A的这一点、以及不具备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输送模块40、头侧升压电路612以及周边功能用降压电路623的这一点上,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有所不同。此外,在电路结构的观点上,移动蓄电池单元8A与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相同。
2.3.充电模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A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同样地,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AC充电模式和内置蓄电池USB充电模式这两个内置蓄电池充电模式来对内置蓄电池71进行充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设备PA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同样地,能够通过移动蓄电池AC充电模式和移动蓄电池USB充电模式这两个移动蓄电池充电模式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A所实施的充电的优先顺序与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所实施的充电的优先顺序相同。换言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模块10A在便携设备PA实施充电的情况下,执行图7所示的处理。
即,控制模块10A在便携设备PA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对便携设备PA进行控制,即,作为充电的顺序,而使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并在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开始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另外,控制模块10A在便携设备PA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对便携设备PA进行控制,即,在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起、至移动蓄电池8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
此外,控制模块10A在便携设备PA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对便携设备PA进行控制,即,作为充电的顺序,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优先于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并在开始进行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另外,控制模块10A在便携设备PA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对便携设备PA进行控制,即,在从开始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起、至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的容量以下的容量为止的充电结束之后,开始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2.4.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A具备: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71,其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供电端子181,其被供给有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供电端子191,其被供给有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移动蓄电池81的蓄电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蓄电容量。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的来自AC电源的电力大于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的来自USB电源的电力。智能手机2A在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使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与通过来自AC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使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优先于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移动蓄电池8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因此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智能手机2A的效果。如此,由于即使在移动蓄电池81接近于完全放电状态的状态下也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智能手机2A的效果,因此能够提高智能手机2A的便携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A具备: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71,其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供电端子181,其被供给有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供电端子191,其被供给有对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电力。移动蓄电池81的蓄电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蓄电容量。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81的来自AC电源的电力大于被供给至供电端子191的来自USB电源的电力。在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来对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优先于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与通过来自USB电源的电力而进行充电的情况、且使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的充电的情况相比,更快地达到内置蓄电池71能够稳定地供给电力的状态,因此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智能手机2A的效果。如此,由于即使在移动蓄电池81接近于完全放电状态的状态下,也能够加快实现稳定地运行智能手机2A的效果,因此能够提高智能手机2A的便携性。
3.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备显示图像的智能手机2B的便携设备PB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2B为“移动设备”的一个示例。
3.1.便携设备PB的概要
图17为表示便携设备PB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如图17所示,便携设备PB具备智能手机2B和相对于智能手机2B而可拆装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B。
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智能手机2B具备:控制模块10B,其对智能手机2B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显示装置50,其能够显示各种信息;内置蓄电池模块70,其能够向智能手机2B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电力供给开关600,其对智能手机2B是否接受来自移动蓄电池单元8B的电力供给进行切换。即,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在代替控制模块10而具备控制模块10B的这一点、以及不具备驱动信号生成电路20、记录头30以及输送模块40的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打印机1有所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供给开关600为“开关”的一个示例。
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移动蓄电池单元8B具备移动蓄电池模块80,所述移动蓄电池模块80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B被安装于智能手机2B上的情况下,能够向智能手机2B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即,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B具有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相同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智能手机2B上的显示装置50能够对与智能手机2B以及移动蓄电池单元8B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显示,并且为“驱动元件”的一个示例。显示装置50以包含液晶面板、电子纸面板、或者有机电致发光面板等显示部和对显示部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的方式而被形成。显示部为“告知部”的一个示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模块70中的内置蓄电池71为“第一蓄电池”的一个示例,被设置于移动蓄电池模块80中的移动蓄电池81为“第二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控制模块10B包括主控制电路11B和副控制电路12的情况。主控制电路11B例如以包含CPU的方式而被构成。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主控制电路11B在不输出波形规定信号dCom、印刷信号SI、以及输送控制信号SK的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控制电路11有所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B为“第一处理器”的一个示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控制电路12为“第二处理器”的一个示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B使被设置于显示装置50中的显示部显示内置蓄电池71的剩余容量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
3.2.便携设备PB的电路结构
图18为便携设备PB的电路结构图的一个示例。另外,在图18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便携设备PB所具备的配线中的信号线的记载,而只记载电力线。
如上文所述,便携设备PB具备智能手机2B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B。
如图18所示,在电路结构的观点上,智能手机2B在代替控制模块10A而具备控制模块10B的这一点、以及不具备供电端子181、副侧降压电路621、设备侧二极管653、设备侧二极管654以及节点nd3的这一点上,与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A有所不同。此外,在电路结构的观点上,移动蓄电池单元8B在不具备移动侧二极管808的这一点上,与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A有所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将内置蓄电池模块70中的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以及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称为停止电路700。在此,停止电路700为“停止部”的一个示例。此外,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为“升压部”的一个示例。此外,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为“二极管”的一个示例。
3.3.电力供给模式
以下,参照图19A至图2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B中的、对于控制模块10B以及显示装置50等电力供给对象的电力的供给的具体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设备PB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和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这两个电力供给模式来实施对于电力供给对象的电力供给。在此,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为,从内置蓄电池71向电力供给对象实施电力的供给的电力供给模式。此外,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为,从移动蓄电池81向电力供给对象实施电力的供给的电力供给模式。
主控制电路11B根据状态信号Sb以及安装信号Sc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而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或者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
图19A为与由主控制电路11B实现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流程图。
如图19A所示,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1中,对安装信号Sc是否表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B被安装于智能手机2B上进行判断。
此外,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2中,对状态信号Sb是否表示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给的电压Vb2在阈值电压Vth以上进行判断。
而且,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03,而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
另一方面,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04,而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阈值电压Vth为“第一电压”的一个示例。
另外,图19A为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处理的一个示例,主控制电路11B也可以通过与图19A不同的处理而对电力供给模式进行设定。
图19B为表示与由主控制电路11B实现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处理的其它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19B所示,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对是否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阈值电压Vth以上进行判断(S110)。另外,主控制电路11B也可以在步骤S110中,对是否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电压Vh1以上进行判断。此外,主控制电路11B也可以在步骤S110中,对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是否在基准电压Vb0以上进行判断。在此,基准电压Vb0为例如与0V相比而较高的电压,且为与内置蓄电池71处于满电状态时的电压Vb1相比而较低的电压的、被预先决定的电压。
而且,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10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S103)。另一方面,主控制电路11B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10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S104)。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A或者图19B所例示的那样,主控制电路11B只需以使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优先于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的方式而对电力供给模式进行设定即可。另外,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处理并未被限定于图19A或者图19B所示的示例,只要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优先于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则也可以为任意的处理。
图20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电力的供给的图。
主控制电路11B通过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供给指定升压的控制信号SS,从而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电压Vh1。此外,主控制电路11B通过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电力供给开关600供给指定断开的指定信号Sn,从而将电力供给开关600设为断开。
在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使从内置蓄电池71被供给的电压Vb1升压至电压Vh1,并经由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而将该升压后的电压Vh1供给至节点nd1。而且,主侧降压电路622使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电压Vh1降压至电压VI2以及电压VI1,并将该降压后的电压VI2以及电压VI1供给至控制模块10B。此外,将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电压Vh1供给至显示装置50。
另外,在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内置蓄电池71通过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而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为“第一路径”的一个示例。如图20所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为,以内置蓄电池71为起点,经由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以及节点nd1,并以显示装置50为终点的路径。
图21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电力的供给的图。
主控制电路11B通过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供给指定不进行升压的控制信号SS,从而在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不对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进行升压的条件下,向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输出。此外,主控制电路11B通过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电力供给开关600供给指定导通的指定信号Sn,从而将电力供给开关600设为导通。
由于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电力供给开关600为导通,因此移动侧二极管802的阴极和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阴极电连接。而且,被供给至移动侧二极管802的阳极的电压Vb2与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阳极的电压Vb1相比而为高电压。因此,相对于电流从移动侧二极管802流向节点nd1,由于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为断开,因此电流不会从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流向节点nd1。如此,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移动蓄电池81经由移动侧二极管802以及电力供给开关600而向节点nd1供给电压Vb2。
而且,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主侧降压电路622使经由节点nd1而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给的电压Vb2降压至电压VI2以及电压VI1,并将该降压后的电压VI2以及电压VI1供给至控制模块10B。此外,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电压Vb2被供给至显示装置50。
另外,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移动蓄电池模块80通过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而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为“第二路径”的一个示例。如图21所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为,以移动蓄电池81为起点,经由移动侧二极管802、电力供给开关600以及节点nd1,并以显示装置50为终点的路径。即,节点nd1成为“第一路径以及第二路径共用的节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节点nd1也可以为总线配线。
3.4.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文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能够安装移动蓄电池单元8B,因此与无法安装移动蓄电池单元8B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不实施来自AC电源等商用电源的电力供给的条件下延长可驱动的时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无法将移动蓄电池单元8B安装于智能手机2B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智能手机2B的便携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具备: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71,其能够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停止电路700,其在能够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且可拆装的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为能够驱动显示装置50的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的供给。
在具有易于携带这一优点的移动设备中,要求不选择场所而能够在任意的场所使用的这一点。换言之,要求不依赖于AC电源的场所而能够利用移动设备。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的供给,因此优先使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在使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且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能够在利用AC电源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同时,通过内置蓄电池71而使智能手机2B工作。由于移动蓄电池单元8B能够从智能手机2B拆下,因此在利用AC电源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使AC电源与智能手机2B。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即使在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智能手机2B的设置场所也不被限定,因此能够在任意的场所中对显示装置50进行驱动,并且实施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
另一方面,在假设从内置蓄电池71优先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当内置蓄电池7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时,需要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而且,当在内置蓄电池7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之后智能手机2B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电的情况下,无法将移动蓄电池单元8B从智能手机2B拆下。因此,当移动蓄电池8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时,显示装置50将完全停止驱动。由此,在从内置蓄电池71优先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为了即使在移动蓄电池81成为了完全放电状态之后也继续显示装置50的驱动,而需要将智能手机2B移动至AC电源的附近。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将智能手机2B的使用场所设为任意的场所的情况下,与优先进行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缩短无法驱动显示装置50的时间。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与优先进行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的情况相比,智能手机2B的使用场所未被限定,因此能够在不限定使用场所的条件下长时间地使用智能手机2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中,内置蓄电池71的满电状态下的电压Vb1低于阈值电压Vth,并且具备从内置蓄电池7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以及从移动蓄电池8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所共用的节点nd1。停止电路700具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其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上,并能够对是否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进行切换;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其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上,并且其阳极与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电连接,阴极与节点nd1电连接。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的升压停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断开。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并优先从移动蓄电池81的供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从移动蓄电池81向显示装置50供电时不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向显示装置50的供电的方式相比,能够对内置蓄电池71的剩余容量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
而且,停止电路700不会完全地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输出,而只会使由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实现的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的升压停止。从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的升压的状态到使电压Vb1升压为止所花费的时间,短于从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的输出的状态到使电力输出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完全地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的输出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移动蓄电池单元8B意图之外地被拆下起至能够再次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为止的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中,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的升压,且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阈值电压Vth以上的电压。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断开。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并优先从移动蓄电池81的供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即使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也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的方式相比,能够对内置蓄电池71的剩余容量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完全地停止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输出的方式相比,能够缩短从移动蓄电池单元8B意图之外地被拆下起至能够再次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为止的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中具备电力供给开关600,所述电力供给开关600被设置于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上,且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导通,并且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断开。
由此,即使安装有移动蓄电池单元8B,也能够通过将电力供给开关600断开,从而使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停止,并使电力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7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中,移动蓄电池81的最大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最大容量。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与移动蓄电池81的最大容量为内置蓄电池71的最大容量以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智能手机2B的便携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中,显示装置50具备对移动蓄电池81的容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例如,显示装置50的显示部也可以在移动蓄电池81为完全放电状态的情况下,对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为“0%”的情况进行显示,且在移动蓄电池81为满电状态的情况下,对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为“100%”的情况进行显示。
在移动蓄电池81为完全放电状态的情况下,便携设备PB的用户通过观察显示装置50,从而能够注意到移动蓄电池81为完全放电状态且需要充电的情况。因此,用户通过在移动蓄电池8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之前注意到需要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并进行移动蓄电池81的充电操作,从而能够缩短无法驱动显示装置50的时间。
3.5.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下文中,例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合并。
变形例3.1
虽然在上述的方式中,例示了停止电路700包括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和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结构,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停止电路700也可以代替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而具备开关。主控制电路11B也可以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断开停止电路700的开关,进而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对于显示装置50的电力的供给,并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将停止电路700的开关导通,进而从内置蓄电池7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
变形例3.2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B具有对电力供给开关600和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进行控制的功能,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副控制电路12也可以具有对电力供给开关600和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进行控制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副控制电路12为“第一处理器”的一个示例。
变形例3.3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显示装置50也能够对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以外的信息进行显示。
例如,显示装置50也可以在智能手机2B于显示装置50中播放视频的情况下,能够在移动蓄电池81以及内置蓄电池7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之前,对表示可否结束该视频的播放的信息进行显示。在该情况下,智能手机2B也可以具备对与视频相关的数据和与该视频的播放所需的时长相关的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而且,在该情况下,主控制电路11B也可以根据被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数据,而在移动蓄电池81以及内置蓄电池7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之前,对可否结束被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视频的播放进行判断,并将该判断结果显示于显示装置50上。
变形例3.4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显示装置50的显示部对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进行显示的结构,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智能手机2B所具有的驱动元件也可以告知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具体而言,智能手机2B也可以具有扬声器,以作为驱动元件。该扬声器也可以通过声音而将移动蓄电池81的容量告知给用户。
变形例3.5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将显示装置50设为“驱动元件”的结构,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如果智能手机2B具有拍摄元件,则也可以将该拍摄元件设为“驱动元件”的一个示例。
4.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包含显示图像的智能手机2C的便携设备PC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手机2C为“移动设备”的一个示例。
4.1.便携设备PC的概要
图22为表示便携设备PC的功能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功能框图。如图22所示,便携设备PC具备智能手机2C和相对于智能手机2C而可拆装的移动蓄电池单元8B。
如图22所例示的那样,智能手机2C具备:控制模块10C,其对智能手机2C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显示装置50,其能够显示各种信息;内置蓄电池模块70C,其能够向智能手机2C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电力供给开关600,其对智能手机2C是否接受来自移动蓄电池单元8B的电力供给进行切换。即,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在代替控制模块10B而具备控制模块10C的这一点、以及代替内置蓄电池模块70而具备内置蓄电池模块70C的这一点上,与图17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有所不同。
如图22所例示的那样,移动蓄电池单元8B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具备移动蓄电池模块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智能手机2C上的显示装置50能够对与智能手机2C以及移动蓄电池单元8B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显示,并且为“驱动元件”的一个示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置蓄电池模块70C具备内置蓄电池7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模块70C中的内置蓄电池71为“第一蓄电池”的一个示例,被设置于移动蓄电池模块80中的移动蓄电池81为“第二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假想了控制模块10C包括主控制电路11C和副控制电路12的情况。主控制电路11C例如以包含CPU的方式而被构成。在功能结构的观点上,主控制电路11C在代替控制信息SS而输出控制信号SSM的这一点上,与图17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控制电路11B有所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C为“第一处理器”的一个示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副控制电路12为“第二处理器”的一个示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C使被设置于显示装置50上的显示部显示内置蓄电池71的剩余容量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
4.2.便携设备PC的电路结构
图23为便携设备PC的电路结构图的一个示例。另外,在图2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便携设备PC所具备的配线中的信号线的记载,而只记载了电力线。
如上文所述,便携设备PC具备智能手机2C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B。
如图23所示,在电路结构的观点上,智能手机2C在代替控制模块10B而具备控制模块10C的这一点、以及代替内置电池模块70而具备内置蓄电池模块70C的这一点上,与图18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B有所不同。如图23所示,内置蓄电池模块70C具备内置蓄电池71、充电电路72、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以及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即,内置蓄电池模块70C在代替内置蓄电池升压电路73而具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的这一点上,与图18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置蓄电池模块70有所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有时将智能手机2C中的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以及节点nd1称为供给部500。另外,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为“升压部”的一个示例。此外,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为“二极管”的一个示例。
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使从内置蓄电池71被输出的电压Vb1升压,并将其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阳极。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根据从主控制电路11C被供给的控制信号SSM,并通过第一升压模式和第二升压模式这两个升压模式,从而能够对进行升压的电压进行切换。在此,控制信号SSM为,对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中的升压模式进行指定的信号。
具体而言,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在控制信号SSM对由第一升压模式实现的升压进行指定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比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低的第一驱动电压Vh11。此外,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在控制信号SSM对由第二升压模式实现的升压进行指定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一驱动电压Vh11以上的电压、且阈值电压Vth以上的第二驱动电压Vh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压Vb2在移动蓄电池81处于满电状态的情况下,也成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电压。因此,在电压Vb2为与阈值电压Vth相比而较高的电压的情况下,第一驱动电压Vh11与电压Vb1相比而较高、且成为阈值电压Vth以下的电压。此外,在电压Vb2与阈值电压Vth相等的情况下,第一驱动电压Vh11为与电压Vb1相比而较高的电压,且与阈值电压Vth相比而较低的电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阈值电压Vth为“第一电压”的一个示例。
供给部500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将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至显示装置50等电力供给对象。此外,供给部500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将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至电力供给对象。即,供给部500优先于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而向电力供给对象供给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
4.3.电力供给模式
以下,参照图24A至图26,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C中的、对于控制模块10C以及显示装置50等电力供给对象的电力的供给的具体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设备PC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和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这两个电力供给模式,来实施对于电力供给对象的电力的供给。
主控制电路11C根据状态信号Sb以及安装信号Sc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而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或者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
图24A为与由主控制电路11C实现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流程图。
如图24A所示,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1中,对安装信号Sc是否表示移动蓄电池单元8B被安装于智能手机2C上进行判断。
此外,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2中,对状态信号Sb是否表示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给的电压Vb2在阈值电压Vth以上进行判断。
而且,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20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203,而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此外,将对由第一升压模式实现的升压进行指定的控制信号SSM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
此外,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20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204,而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此外,将对由第二升压模式实现的升压进行指定的控制信号SSM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
另外,图24A为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处理的一个示例,主控制电路11C也可以通过与图24A不同的处理,来对电力供给模式进行设定。
图24B为表示与由主控制电路11C实现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处理的其它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24B所示,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20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对是否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二驱动电压Vh12以上进行判断(S210)。另外,主控制电路11C也可以在步骤S210中,对是否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阈值电压Vth以上进行判断。此外,主控制电路11C也可以在步骤S210中,对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是否为基准电压Vb0以上进行判断。
而且,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20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210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此外,将对由第一升压模式实现的升压进行指定的控制信号SSM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S203)。另一方面,主控制电路11C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210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此外,将对由第二升压模式实现的升压进行指定的控制信号SSM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S204)。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4A或者图24B所例示的那样,主控制电路11C只需以如下方式对电力供给模式进行设定即可,即,使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优先于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另外,与本实施方式中的电力供给模式的设定相关的处理并未被限定于图24A或者图24B所示的示例,只要使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优先于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则可以是任意的处理。
图25为表示由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电力的供给的图。
主控制电路11C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供给对第二升压模式进行指定的控制信号SSM。在该情况下,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二驱动电压Vh12。此外,主控制电路11C通过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电力供给开关600供给指定断开的指定信号Sn,从而将电力供给开关600断开。
在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使从内置蓄电池71被供给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二驱动电压Vh12,并经由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而将该升压后的第二驱动电压Vh12供给至节点nd1。而且,主侧降压电路622使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第二驱动电压Vh12降压至电压VI2以及电压VI1,并将该降压后的电压VI2以及电压VI1供给至控制模块10C。此外,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第二驱动电压Vh12被供给至显示装置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为,在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用于使内置蓄电池7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路径,并且为“第一路径”的一个示例,其中,所述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以内置蓄电池71为起点,经由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以及节点nd1,并以显示装置50为终点。
图26为表示由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实现的电力的供给的图。
主控制电路11C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供给对第一升压模式进行指定的控制信号SSM。在该情况下,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一驱动电压Vh11。此外,主控制电路11C通过在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向电力供给开关600供给指定导通的指定信号Sn,从而将电力供给开关600导通。
由于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电力供给开关600导通,因此移动侧二极管802的阴极和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阴极电连接。而且,被供给至移动侧二极管802的阳极的电压Vb2与被供给至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的阳极的第一驱动电压Vh11相比而为高电压。因此,由于相对于电流从移动侧二极管802流向节点nd1,而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断开,因此电流不会从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流向节点nd1。如此,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移动蓄电池81经由移动侧二极管802以及电力供给开关600,而向节点nd1供给电压Vb2。
而且,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主侧降压电路622使经由节点nd1而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给的电压Vb2降压至电压VI2以及电压VI1,并将该降压后的电压VI2以及电压VI1供给至控制模块10C。此外,经由节点nd1而被供给的电压Vb2被供给至显示装置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也为在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中,用于使移动蓄电池8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路径,并且为“第二路径”的一个示例,其中,所述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以移动蓄电池81为起点,经由移动侧二极管802、电力供给开关600以及节点nd1,并以显示装置50为终点。此外,节点nd1为,“第一路径以及第二路径所共用的节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节点nd1也可以为总线配线。
4.4.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具备:显示装置50;内置蓄电池71;供给部500,其将内置蓄电池71输出的电力以及移动蓄电池81输出的电力中的一方供给至显示装置50,供给部500使移动蓄电池82所输出的电力优先于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力而向显示装置50供给。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移动蓄电池81所输出的电力优先于被设置在智能手机2C中的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力而向显示装置50供给,因此与使内置蓄电池71所输出的电力优先于移动蓄电池81所输出的电力而向显示装置50供给的方式相比,能够对被设置于智能手机2C中的内置蓄电池71的剩余容量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智能手机2C的便携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蓄电池81相对于智能手机2C而可拆装。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与无法安装移动蓄电池81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不实施从AC电源等商用电源的电力供给的条件下延长可驱动的时间。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无法将移动蓄电池81安装于智能手机2C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智能手机2C的便携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具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所述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为显示装置50的驱动所需的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升压至比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低的第一驱动电压Vh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供给部500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将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至显示装置50。
在该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在将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至显示装置50的情况下,不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输出,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比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低的第一驱动电压Vh11。从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一驱动电压Vh11的状态起到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阈值电压Vth为止所花费的时间,短于从不对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进行升压的状态、或者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输出电力的状态起到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阈值电压Vth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不对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进行升压的方式相比,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B从智能手机2C意图之外地脱落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从移动蓄电池单元8B意图之外地从智能手机2C脱落而停止对于显示装置50的电力供给起到再次开始进行对于显示装置50的电力供给为止的时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B从智能手机2C意图之外地脱落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再次开始显示装置50的工作,并能够使显示装置50的工作稳定化。
另外,作为移动蓄电池单元8B从智能手机2C意图之外地被拆下的原因,例如存在以下所示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为,由于便携设备PC的长期使用,而使智能手机2C与移动蓄电池单元8B的嵌合部劣化。第二个原因为,智能手机2C从用户的掌心掉落等对便携设备PC施加了外在冲击。
在具有易于携带这一优点的移动设备中,要求不选择场所而能够在任意的场所使用的这一点。换言之,要求不依赖于AC电源的场所而能够利用移动设备。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被使用,且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能够在利用AC电源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的同时,通过内置蓄电池71而使智能手机2C工作。当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B能够从智能手机2C拆下的情况下利用AC电源来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时,也可以使AC电源与智能手机2C分离。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优先进行从移动蓄电池81的供电,从而智能手机2C的使用场所未被限定,因此能够在任意的场所使显示装置50工作的同时,对移动蓄电池81进行充电。
另一方面,在假设从内置蓄电池71优先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当内置蓄电池7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时,需要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力供给。而且,在智能手机2C从移动蓄电池81被供电的情况下,无法从智能手机2C拆下移动蓄电池单元8B。而且,当移动蓄电池81成为完全放电状态时,显示装置50完全停止驱动。由此,在从内置蓄电池71优先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为了即使在移动蓄电池81成为了完全放电状态之后也继续显示装置50的驱动,而需要将智能手机2C移动至AC电源的附近。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将智能手机2C的使用场所设为任意的场所的情况下,与优先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缩短无法驱动显示装置50的时间。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与优先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的情况相比,智能手机2C的使用场所未被限定,因此能够在不限定使用场所的条件下长时间地使用智能手机2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升压至阈值电压Vth以上的第二驱动电压Vh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供给部500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将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至显示装置。
因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即使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小于阈值电压Vth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力供给至显示装置50,因此能够实现显示装置50的稳定的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低于阈值电压Vth,且供给部500具备从内置蓄电池7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以及从移动蓄电池81向显示装置50供给电力的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2所共用的节点nd1、和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并且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上,其中,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路径RT1上,且其阳极与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电连接,阴极与节点nd1电连接的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而使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Vb1升压至第一驱动电压Vh1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能够使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断开。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为阈值电压Vth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停止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并优先从移动蓄电池81的供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将智能手机2C的使用场所设为任意的场所的情况下,与优先从内置蓄电池71的供电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缩短无法驱动显示装置50的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移动蓄电池81的最大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最大容量。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与移动蓄电池81的最大容量小于内置蓄电池71的最大容量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一次充电而长时间地使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智能手机2C中,显示装置50具备对移动蓄电池81的容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
在移动蓄电池81为完全放电状态的情况下,便携设备PC的用户能够通过观察显示装置50,从而注意到移动蓄电池81为完全放电状态且需要充电的情况。
4.5.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下文中,例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合并。
变形例4.1
虽然在上述的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C具有对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进行控制的功能,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副控制电路12也可以具有对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进行控制的功能。
变形例4.2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显示装置50也可以对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以外的信息进行显示。
变形例4.3
虽然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显示装置50的显示部对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进行显示的结构,但是并未被限定于这种方式。例如,智能手机2C所具有的驱动元件也可以告知移动蓄电池81的剩余容量。具体而言,智能手机2C作为驱动元件而具有扬声器。
5.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主控制电路11Z、内置蓄电池71、移动蓄电池81、驱动元件900、供电端子181Z以及供电端子19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Z为便携设备P、便携设备PA、便携设备PB以及便携设备PC的总称。此外,主控制电路11Z为主控制电路11、主控制电路11A、主控制电路11B以及主控制电路11C的总称。此外,驱动元件900为记录头30以及显示装置50的总称。此外,供电端子181Z为被设置于移动打印机1中的供电端子181、被设置于智能手机2A中的供电端子181、被设置于智能手机2B中的供电端子881以及被设置于智能手机2C中的供电端子881的总称。
5.1.便携设备PZ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Z具备移动设备2Z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Z。在此,移动设备2Z为移动打印机1、智能手机2A、智能手机2B、以及智能手机2C的总称。此外,移动蓄电池单元8Z为移动蓄电池单元8、移动蓄电池单元8A以及移动蓄电池单元8B的总称。
移动设备2Z具备包含主控制电路11Z及副控制电路12的控制模块10Z、包含内置蓄电池71的内置蓄电池模块70Z和驱动元件900。在此,控制模块10Z为控制模块10、控制模块10A、控制模块10B以及控制模块10C的总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控制模块10Z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为“处理器”的一个示例。此外,内置蓄电池模块70Z为内置蓄电池模块70以及内置蓄电池模块70C的总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模块70Z中的内置蓄电池71为“第一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移动蓄电池单元8Z具备包含移动蓄电池81的移动蓄电池模块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蓄电池81为“第二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Z中,设置有供电端子181Z和供电端子191。在此,供电端子181Z为“第一端子”的一个示例。此外,供电端子191为“第二端子”的一个示例。
5.2.电力的供给路径
如上述那样,移动蓄电池81、内置蓄电池71、主控制电路11Z、驱动元件900、供电端子181Z以及供电端子191经由电力总线100而被电连接。另外,电力总线100也可以构成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电力线中的上述的节点nd1。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为“电力配线”的一个示例。
图27以及图28为,用于由基于电力总线100连接的、移动蓄电池81、内置蓄电池71、主控制电路11Z以及驱动元件900的电气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的概念图。
如图27以及图28所示的那样,电力总线100对主控制电路11Z、驱动元件900、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进行电连接。另外,电力总线100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Z被安装于移动设备2Z的情况下,与移动蓄电池81电连接。以下,将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电力线中的、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电力线与主控制电路11Z之间的连接部位称为“第一部位100a”。此外,将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电力线中的、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电力线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连接部位称为“第二部位100b”。此外,将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电力线中的、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电力线与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连接部位称为“第三部位100c”。此外,将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电力线中的、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电力线与驱动元件900之间的连接部位称为“第四部位100d”。
如图27所示的那样,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1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与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配线长度L2。而且,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移动蓄电池81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3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移动蓄电池81与主控制电路11Z之间的配线长度L2。
因此,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包含从第三部位100c起至第一部位100a为止的第一配线部分、和对该第一配线部分与第二部位100b进行电连接的第二配线部分。而且,由于第二部位100b与内置蓄电池71电连接,因此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经由第二配线部分而被供给至第一配线部分。
因此,由于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Z相对于移动设备2Z的安装或者拆下时所产生的静电等的噪音即使从第三部位100c侵入至第一配线部分,也能够针对第一配线部分而设定来自内置蓄电池71的电压,因此由因该噪音而引起的第一配线部分的电压的变动通过内置蓄电池71而被抑制。由此,与第一部位100a电连接的主控制电路11Z不易受到该噪音的影响。
如图28所示的那样,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驱动元件900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4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驱动元件900与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配线长度L5。而且,配线长度L3短于配线长度L5。
因此,即使在移动蓄电池单元8Z相对于移动设备2Z的安装或者拆下时所产生的静电等噪音从第三部位100c侵入至第一配线部分,由该噪音而引起的第一配线部分的电压的变动也会通过内置蓄电池71而被抑制。因此,与第四部位100d电连接的驱动元件900不易受到该噪音的影响。
图29以及图30为用于对由电力总线100实现的供电端子181Z、供电端子191、内置蓄电池71以及主控制电路11Z的电气连接关系进行说明的概念图。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的那样,电力总线100对主控制电路11Z、内置蓄电池71、供电端子181Z以及供电端子191进行电连接。以下,将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的电力线中的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电力线和供电端子181Z之间的连接部位称为”第五部位100e”。此外,将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的电力线中的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电力线和供电端子191之间的连接部位称为“第六部位100f”。
如图29所示的那样,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1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与供电端子181Z之间的配线长度L6。而且,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供电端子181Z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7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供电端子181Z与主控制电路11Z之间的配线长度L6。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内置蓄电池71电连接的电力线和电力总线100之间的连接部位被设定在,电力总线100中的将主控制电路11Z与供电端子181Z连结的路径上。因此,由于即使在从供电端子181Z的供电的开始或者结束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动等的噪音进入电力总线100,电压也会从内置蓄电池71被供给至电力总线100,因此由该噪音而引起的电力总线100的电位变动通过内置蓄电池71而被抑制。由此,与电力总线100电连接的主控制电路11Z不易受到该噪音的影响。
如图30所示的那样,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1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与供电端子191之间的配线长度L8。而且,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供电端子191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配线长度L9短于包含电力总线100的电力线中的供电端子191与主控制电路11Z之间的配线长度L8。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内置蓄电池71电连接的电力线和电力总线100之间的连接部位被设定在,电力总线100中的将主控制电路11Z与供电端子191连结的路径上。因此,由于即使在从供电端子191的供电的开始或者结束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动等的噪音进入电力总线100,电压也会从内置蓄电池71被供给至电力总线100,因此由该噪音而引起的电力总线100的电位变动通过内置蓄电池71而被抑制。由此,对电力总线100进行电连接的主控制电路11Z不易受到该噪音的影响。
6.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被设置于便携设备PZ中的主控制电路11Z、副控制电路12、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6.1.便携设备PZ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设备PZ具备移动设备2Z和移动蓄电池单元8Z。
移动设备2Z具备包含主控制电路11Z及副控制电路12的控制模块10Z、包含内置蓄电池71的内置蓄电池模块70Z、和驱动元件9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控制模块10Z中的主控制电路11Z为“第一处理器”的一个示例,被设置于控制模块10Z中的副控制电路12为“第二处理器”的一个示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于内置蓄电池模块70Z中的内置蓄电池71为“第一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移动蓄电池单元8Z具备包含移动蓄电池81的移动蓄电池模块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蓄电池81为“第二蓄电池”的一个示例。
6.2.控制模块以及蓄电池的位置关系
由于控制模块10Z随着各种处理的执行而发热,因此也会成为热源。由于移动设备2Z具备主控制电路11Z和副控制电路12,以作为对移动设备2Z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因此与利用一个控制电路来对移动设备2Z进行控制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热源分散。
主控制电路11Z和副控制电路12的消耗电力越大,则发热量变多。在此,消耗电力例如为定额消耗电力。如上文所述,主控制电路11Z对驱动元件900、包含内置蓄电池71的内置蓄电池模块70Z、和包含移动蓄电池81的移动蓄电池模块80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副控制电路12对内置蓄电池模块70Z进行控制。因此,主控制电路11Z与副控制电路12相比而处理量较多,且消耗电力较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主控制电路11Z所具备的CPU的核数多于副控制电路12所具备的CPU的核数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主控制电路11Z所具备的CPU的最大线程数多于副控制电路12所具备的CPU的最大线程数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Z的发热量多于副控制电路12的发热量。
图31为用于对主控制电路11Z、副控制电路12、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概念图。如图31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主控制电路11Z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W1”,将副控制电路12与内置蓄电池7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二距离W2”,将主控制电路11Z与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三距离W3”,将副控制电路12与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距离定义为“第四距离W4”。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将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为一个物体的外表面与另一个物体的外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为一个物体中的任意的点与另一个物体中的任意的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因此,第一距离W1成为主控制电路11Z的外表面11a与内置蓄电池71的外表面71a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二距离W2成为副控制电路12的外表面12a与内置蓄电池71的外表面71a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三距离W3成为主控制电路11Z的外表面11a与移动蓄电池81的外表面81a之间的最短距离。第四距离W4成为,副控制电路12的外表面12a与移动蓄电池81的外表面81a之间的最短距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距离的决定方式为一个示例,能够适当进行变更。例如,既可以将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为一个物体中的任意的点与另一个物体中的任意的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也可以决定为一个物体中的温度最高的点与另一个物体中的温度最高的点之间的距离,或者,还可以决定为一个物体的重心与另一个物体的重心之间的距离。
如图31所示的那样,第一距离W1长于第二距离W2,第三距离W3长于第四距离W4。即,第一距离W1与第三距离W3之和长于,第二距离W2与第四距离W4之和。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由从与副控制电路12相比发热量较大的主控制电路11Z发出的热量产生的对于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影响小于,由从副控制电路12发出的热量产生的对于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的影响,并能够抑制由内置蓄电池71和移动蓄电池81的热量所导致的劣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第三距离W3长于第一距离W1,且第四距离W4长于第二距离W2的情况。但是,这种方式为一个示例,第三距离W3也可以短于第一距离W1,此外,第四距离W4也可以短于第二距离W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想设置有主控制电路11Z的基板和设置有副控制电路12的基板有所不同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与主控制电路11Z以及副控制电路12被设置于同一基板上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主控制电路11Z以及副控制电路12与内置蓄电池71以及移动蓄电池81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调节变得容易。但是,这种方式为一个示例,主控制电路11Z以及副控制电路12也可以如图5的示例那样,被设置于同一基板上。
7.其它变形例
在下文中例示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合并。
变形例7.1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以及主控制电路11A也可以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能够执行对图19A或者图19B所例示的电力供给模式进行设定的处理。
即,便携设备P以及便携设备PA也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以及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这两个电力供给模式,来实施对于电力供给对象的电力的供给。
例如,主控制电路11也可以在步骤S101中,根据安装信号Sc而对移动蓄电池单元8是否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进行判断,且在步骤S102中,根据状态信号Sb而对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是否在阈值电压Vth以上进行判断,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而在步骤S1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0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被设置于移动打印机1或者智能手机2A上的、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以及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相当于作为“停止部”的一个示例的停止电路700。
改变例7.2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主控制电路11以及主控制电路11A也可以如第四实施方式那样,能够执行对图24A或者图24B所例示的电力供给模式以及升压模式进行设定的处理。
即,便携设备P以及便携设备PA也可以代替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而具备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3C,并能够通过第一升压模式以及第二升压模式这两个升压模式来对从内置蓄电池71被输出的电压Vb1进行升压。在该情况下,便携设备P以及便携设备PA也能够通过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以及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这两个电力供给模式,来实施对于电力供给对象的电力的供给。
例如,主控制电路11也可以在步骤S201中,根据安装信号Sc而对移动蓄电池单元8是否被安装于移动打印机1上进行判断,且在步骤S202中,根据状态信号Sb而对来自移动蓄电池81的电压Vb2是否在阈值电压Vth以上进行判断,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且步骤S202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203中,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移动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并且将升压模式设定为第一升压模式,而在步骤S2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202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204中,将电力供给模式设定为内置蓄电池电力供给模式,并且将升压模式设定为第二升压模式。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被设置于移动打印机1或者智能手机2A上的、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74以及节点nd1相当于“供给部”。
改变例7.3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作为移动设备而例示了移动打印机或者智能手机,但是这种方式只不过为一个示例。例如,移动设备除了移动打印机或者智能手机之外,也可以为智能手机以外的移动电话、移动信息终端、可编程终端、电子记事本、电子纸、计算器、数码照相机、摄像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IC录音机、便携式收音机、便携式电视、移动投影机、移动扫描仪、移动路由器、或者、便携式DVD播放器等。IC为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简称。
改变例7.4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例示了移动蓄电池81的容量大于内置蓄电池71的情况,但是这种方式只不过为一个示例。例如,内置蓄电池71的容量也可以不大于移动蓄电池81。
符号说明
2B…智能手机,8B…移动蓄电池单元,10B…控制模块,11B…主控制电路,50…显示装置,70…内置蓄电池模块,71…内置蓄电池,73…内置蓄电池用升压电路,74…内置蓄电池用二极管,80…移动蓄电池模块,81…移动蓄电池,191…供电端子,600…电力供给开关,700…停止电路,nd1…节点,PB…便携设备。
Claims (8)
1.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元件;
第一蓄电池,其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
停止部,其在能够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且可拆装的第二蓄电池的电压为能够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驱动的第一电压以上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电力的供给;
第一处理器,其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控制;
第二处理器,其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相比而消耗电力较小,
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第一蓄电池的距离和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第二蓄电池的距离之和,长于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第一蓄电池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与所述第二蓄电池的距离之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电池的满电状态下的电压低于所述第一电压,
所述移动设备还具备第一路径与第二路径所共用的节点,其中,所述第一路径为,从所述第一蓄电池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的路径,所述第二路径为,从所述第二蓄电池向所述驱动元件供给电力的路径,
所述停止部具备:
升压部,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路径上,且能够对是否使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电压升压进行切换;
二极管,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路径上,并且阳极与所述升压电路电连接、阴极与所述节点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压部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电压的升压停止,而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电压升压至所述第一电压以上的电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开关,所述开关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路径上,并且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以上的情况下被设为接通,而在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电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情况下被设为断开。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蓄电池的最大容量大于所述第一蓄电池的最大容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点为总线配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元件具备告知部,所述告知部对所述第二蓄电池的容量进行告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处理器,其对所述驱动元件进行控制;
电力配线,其对所述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蓄电池及所述第二蓄电池进行电连接,
所述电力配线中的、所述第一处理器及所述第一蓄电池之间的配线长度,短于所述电力配线中的、所述第一处理器及所述第二蓄电池之间的配线长度,
所述电力配线中的、所述第二蓄电池及所述第一蓄电池之间的配线长度,短于所述电力配线中的、所述第二蓄电池及所述第一处理器之间的配线长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77334 | 2018-09-21 | ||
JP2018177334 | 2018-09-21 | ||
JP2019011651A JP7243221B2 (ja) | 2018-09-21 | 2019-01-25 |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 |
JP2019-011651 | 2019-01-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43505A CN110943505A (zh) | 2020-03-31 |
CN110943505B true CN110943505B (zh) | 2023-05-05 |
Family
ID=69885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77250.6A Active CN110943505B (zh) | 2018-09-21 | 2019-09-17 | 移动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45277B2 (zh) |
CN (1) | CN1109435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3505B (zh) * | 2018-09-21 | 2023-05-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移动设备 |
US11012587B2 (en) * | 2018-09-21 | 2021-05-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obile device with battery |
CN110936727B (zh) * | 2018-09-21 | 2021-06-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移动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126515A (ja) * | 2013-12-27 | 2015-07-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CN105850003A (zh) * | 2013-12-27 | 2016-08-10 | 株式会社藤仓 | 蓄电系统以及蓄电方法 |
CN107086616A (zh) * | 2016-02-12 | 2017-08-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路装置、受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01574A (ja) * | 2000-09-22 | 2002-04-05 | Sony Corp | 電源回路 |
JP4221665B2 (ja) * | 2004-03-31 | 2009-02-1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 |
JP5050415B2 (ja) * | 2006-06-15 | 2012-10-17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2次電池の充放電回路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WO2009137114A2 (en) * | 2008-05-09 | 2009-11-12 | Ipowerup, Inc. | Portable and universal hybrid-charg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
US8400014B2 (en) * | 2010-01-06 | 2013-03-19 | American Reliance, Inc. |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battery using fluctuating power source |
US9093855B2 (en) * | 2012-05-16 | 2015-07-28 | Powerstick.Com Inc. | Portable battery charger |
US9472980B2 (en) * | 2012-06-01 | 2016-10-18 | Xunwei Zhou | Integrated buck/boost battery management for power storage and delivery |
CN104348192B (zh) * | 2013-07-23 | 2018-04-27 | 惠州市吉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烟usb充电器 |
JP6361861B2 (ja) | 2014-03-25 | 2018-07-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WO2016013451A1 (ja) * | 2014-07-22 | 2017-04-27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充電回路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電子機器、充電器 |
US9948118B1 (en) * | 2014-09-11 | 2018-04-17 | AMPL Labs, Inc. | Recharging platform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US10312697B1 (en) * | 2015-06-19 | 2019-06-04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Dynamic current redistribution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
JP2017204971A (ja) * | 2016-05-13 | 2017-11-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力供給方法 |
US10040358B2 (en) * | 2016-06-13 | 2018-08-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vehicles |
US10778026B2 (en) * | 2016-09-23 | 2020-09-15 | Apple Inc. | Multi-phase buck-boost charger |
US11159031B2 (en) * | 2016-10-07 | 2021-10-26 |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apparatus |
KR102630656B1 (ko) * | 2016-11-01 | 2024-01-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충전을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US10551894B2 (en) * | 2016-11-03 | 2020-02-0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in a hybrid dual battery system |
US10539990B2 (en) * | 2017-08-04 | 2020-01-21 | Dell Products L.P. | Multiple power paths in a multi-battery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
CN207265866U (zh) * | 2017-08-21 | 2018-04-20 | 卓尔悦欧洲控股有限公司 | 升压电路、电池装置和电子烟 |
US11106260B2 (en) * | 2018-02-13 | 2021-08-31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Smart charging platform |
US10608450B2 (en) * | 2018-05-22 | 2020-03-31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Power polarity detection for accessory mode change |
US20200099246A1 (en) * | 2018-09-21 | 2020-03-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obile device |
CN110943504B (zh) * | 2018-09-21 | 2023-09-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移动设备 |
CN110943505B (zh) * | 2018-09-21 | 2023-05-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移动设备 |
CN110936727B (zh) * | 2018-09-21 | 2021-06-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移动设备 |
US11012587B2 (en) * | 2018-09-21 | 2021-05-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obile device with battery |
JP7392313B2 (ja) * | 2019-08-01 | 2023-12-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 |
JP7318403B2 (ja) * | 2019-08-01 | 2023-08-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 |
-
2019
- 2019-09-17 CN CN201910877250.6A patent/CN11094350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20 US US16/576,885 patent/US1124527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126515A (ja) * | 2013-12-27 | 2015-07-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CN105850003A (zh) * | 2013-12-27 | 2016-08-10 | 株式会社藤仓 | 蓄电系统以及蓄电方法 |
CN107086616A (zh) * | 2016-02-12 | 2017-08-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路装置、受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99242A1 (en) | 2020-03-26 |
CN110943505A (zh) | 2020-03-31 |
US11245277B2 (en) | 2022-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43504B (zh) | 移动设备 | |
CN110943505B (zh) | 移动设备 | |
US11012587B2 (en) | Mobile device with battery | |
CN110936727B (zh) | 移动设备 | |
JP7243222B2 (ja) |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 | |
JP4717458B2 (ja) | 電圧生成装置 | |
JP2009171694A (ja) | 充電装置 | |
US20200099246A1 (en) | Mobile device | |
CN101120618A (zh) | 电源 | |
US8148945B2 (en) | Device provided with power supply circuit | |
US10243383B2 (en) | Power sour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06320158A (ja) | 定電流駆動回路、それを利用した電子機器およ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の駆動方法 | |
JP2009165268A (ja) | 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 |
JP2012125928A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電源装置 | |
JP2020044815A (ja) | モバイルプリンター | |
JP2020044816A (ja) | モバイルプリンター | |
US9933744B2 (en) | Power supp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607031B2 (ja) | 電源および電子機器 | |
US11618272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CN112910065B (zh) | 充电电路、电气设备及充电器 | |
US20230102154A1 (en) | Printer | |
JP2010109962A (ja) | 画像処理装置 | |
JP2010200465A (ja) | 充電器 | |
JP2009148024A (ja) | 電源回路 | |
JP2004134915A (ja) | 外部接続装置および電圧供給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