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7538B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47538B CN102447538B CN201110363234.9A CN201110363234A CN102447538B CN 102447538 B CN102447538 B CN 102447538B CN 201110363234 A CN201110363234 A CN 201110363234A CN 102447538 B CN102447538 B CN 1024475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information
- downlink control
- service data
- transmission time
- user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指示信息;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本发明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增加了用户设备成功接收下行控制信息的概率,提高了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期演进系统(LTE)的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UMTS)陆地无线接入与无线接入网络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属于第四代(Fourth Generation,简称4G)无线宽带技术。LTE系统能够提供高的峰值数据速率(下行100Mps,上行50Mps),低的时延(环回时延10ms),改善的系统容量与覆盖以及缩减的运营成本;另外,它还支持多天线,高效的分组数据传输,灵活的带宽操作(至多为20MHz)以及无缝的与现有系统的整合。这使高效的与可靠的控制信道设计成为必需。具体地下行(Downlink,简称DL)控制信令包含调度授予,控制格式指示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ReQuest,简称HARQ)确认。
所述LTE系统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每下行帧持续10ms,包含10个子帧,每子帧包含两个时隙,每时隙包含6或7个OFDM符号。下行控制信令位于每子帧最前面的n(小于等于3)个OFDM符号。下行控制信令被以下三个物理信道承载: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Indicator Channel,简称PCFICH),用于指示子帧内用于控制的OFDM符号数(即所述n值);物理H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简称PHICH),承载与上行数据传输有关的下行肯定/否定确认(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简称ACK/NACK);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承载下行调度分配与上行调度授予。每子帧有多个PDCCH,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如果被调度,可以被分配一个或多个PDCCH。其中,PDCCH传输的最小单元是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Channel Element,简称CCE),一个PDCCH包含一个或多个CCE,每CCE包含9个资源单元组(Resource Element Group,简称REG),每REG包含4个非导频资源单元或子载波。四相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简称QPSK)总是被用于PDCCH,因此,一个CCE包含72个编码比特。每PDCCH承载与一个或多个UE有关的具有不同有效载荷大小的信息,并可以使用不同的控制格式进行传输。UE通过盲检测的方式实时监视不同的PDCCH格式,并检测出与自己相关的PDCCH。
关于LTE下行控制信道覆盖,已有的仿真结果表明,PHICH覆盖性能最优,其次是PCFICH,最后是PDCCH,即LTE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受限于PDCCH。类似的,现有的其它无线通信系统也存在特定下行控制信道覆盖受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以解决下行控制信道覆盖受限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指示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后,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设备下发或从用户设备接收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并解析至少一个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后,该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网络侧接收或向网络侧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可选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
可选地,所述指示信息是传输时间间隔的绝对位置或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侧在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或之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一个比特表示,其中“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或,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两个比特表示,其中“10”表示之后的第二个传输时间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判断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时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QI)小于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或,
在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
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
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指示信息;
用户设备的控制信息接收解析模块,用于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指示信息是传输时间间隔的绝对位置或相对位置,所述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在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或之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优选地,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一个比特表示,其中“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或,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两个比特表示,其中“10”表示之后的第二个传输时间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判断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时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QI)小于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或,
在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
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
本发明通过在一个或多个TTI范围内发送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增加了用户设备(UE)成功接收与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最终实现了不同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两个PDCCH在同一TTI被发送的示意图;
图3是两个PDCCH在不同TTI被发送的示意图;
图4是三个PDCCH在不同TTI被发送的示意图;
图5是一个PDCCH在特定TTI被发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下行控制信息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步骤101: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nal,简称TTI)的指示信息。
所述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条件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QI)小于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或,在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
所述指示信息包括TTI的绝对位置(如TTI的索引)或相对位置(如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与下行控制信息的TTI的间隔数)。
所述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的TTI不超过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TTI,具体地,所述网络侧在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TTI和/或之前的TTI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可理解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与预定业务数据处于相同或不相同的TTI。
可理解的,若所述预定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采用TTI的相对位置方式表示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TTI,则两个或多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处于相同TTI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下行控制信令(包括所述预定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相同;两个或多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处于不同TTI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所述预定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不相同,承载的其它下行控制信令相同。
所述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之后还包括:网络侧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设备下发或从用户设备接收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优选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通过承载下行控制信令的物理信道(如LTE系统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
步骤102: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并解析至少一个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网络侧接收或向网络侧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本发明通过在一个或多个TTI范围内发送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增加了用户设备(UE)成功接收与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最终实现了不同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平衡。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LTE系统的PDCCH信道为例。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PDCCH有效载荷等价于下行控制信息。
表1为通过PDCCH下发的下行控制信令的有效载荷示例,具体为LTE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DCI)格式1a,如表1所示。
表1 DCI格式1a
载波指示 | 指示承载业务数据的成员载波 |
格式0/格式1a区分标志 | - |
虚拟资源块分配标志 | 指示集中式或分布式资源分配 |
资源块分配 | 指示分配的逻辑资源位置 |
调制编码方案 | 指示调制方式与编码速率 |
HARQ进程编号 | - |
新数据指示符 | 指示业务数据为新数据或重传数据 |
冗余版本 | 指示首传或重传的数据在整个已编码数据中的位置 |
PUCCH功率控制命令 | - |
探测参考信号请求 | - |
预定业务数据TTI指示信息 | 指示预定业务数据所在TTI的位置 |
上表中PUCCH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
实施例一
假设UE1的服务基站为B1,当前B1为UE1传输业务数据,UE1向B1反馈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简称CQI)信息,B1已知预定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记为ThreshCQI)。具体地,所述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包括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and Noise Ratio,简称SINR)指示,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Coding Scheme,简称MCS)指示以及其它能够转化为SINR的参数的指示。
本实施例暂且认为所述CQI等价于所述信干噪比指示。
具体地,假设UE1反馈的CQI记为CQIUE1,并且基站B1判断CQIUE1小于所述门限ThreshCQI值,采用如图2或3所示的PDCCH的传输方法。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第2个TTI范围内,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被发送了两个,并且发送的两个PDCCH的有效载荷完全相同,其中,所述发送的两个PDCCH的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1个比特,且全部被设置为“0”,表示当前的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至少成功接收并解析其中的一个所述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具体地,如附图3所示,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第2与第3个TTI范围内分别被发送了一个,即所述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连续的两个TTI范围内被发送了两个,并且所述发送的两个PDCCH的有效载荷除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以外的其它字段完全相同,其中,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1个比特,并且在第2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1”,表示下一个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而当前的TTI不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在第3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0”,表示当前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至少成功接收并解析其中的一个所述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
另外,所述与UE1的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并不局限于至多发送两次,它的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也并不局限于1个比特长度。例如如附图4所示,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第1、第2与第3个TTI内分别被发送了一个,即所述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连续的三个TTI范围内被发送了三个,并且发送的三个PDCCH的有效载荷除了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以外的其它字段完全相同,其中,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2个比特,并且在第1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10”,表示随后的第2个即第3个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前的TTI不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在第2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01”,表示随后的第1个即第3个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前TTI不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在第3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00”,表示当前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至少成功接收并解析其中的一个所述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
实施例二
假设UE1的服务基站为B1,当前B1为UE1传输业务数据,UE1向B1反馈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简称CQI)信息,B1已知预定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记为ThreshCQI)。具体地,所述宽带信道质量指示包括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and Noise Ratio,简称SINR)指示,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Coding Scheme,简称MCS)指示以及其它能够转化为SINR的参数的指示。
本实施例暂且认为所述CQI等价于所述信干噪比指示。
具体地,假设UE1反馈的CQI记为CQIUE1,并且基站B1判断CQIUE1不小于所述门限ThreshCQI值,采用如图5所示的PDCCH的传输方法。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第2个TTI范围内,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被发送了一个,其中,所述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的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只包含1个比特,并且被设置为“0”,表示当前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成功接收并解析所述唯一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另外,所述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也并不局限于1个比特长度。具体地,所述PDCCH的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2比特且被设置为“00”,表示当前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成功接收并解析所述唯一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
本实施例暂且假设UE1没有成功检测出所述唯一PDCCH。
此时,UE1无法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从而不会在与所述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PUCCH)上反馈任何信息,导致基站B1在所述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者UE1无法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导致基站B1在相关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接下来,基站B1采用如图2或3所示的PDCCH的传输方法。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第2个TTI范围内,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被发送了两个,并且发送的两个PDCCH的有效载荷完全相同,其中,所述发送的两个PDCCH的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1个比特,且全部被设置为“0”,表示当前的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至少成功接收并解析其中的一个所述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具体地,如附图3所示,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第2与第3个TTI范围内分别被发送了一个,即所述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连续的两个TTI范围内被发送了两个,并且所述发送的两个PDCCH的有效载荷除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以外的其它字段完全相同,其中,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1个比特,并且在第2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1”,表示下一个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而当前的TTI不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在第3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0”,表示当前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至少成功接收并解析其中的一个所述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
另外,所述与UE1的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并不局限于至多发送两次,它的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也并不局限于1个比特长度。例如如附图4所示,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第1、第2与第3个TTI内分别被发送了一个,即所述与UE1业务数据有关的PDCCH在连续的三个TTI范围内被发送了三个,并且发送的三个PDCCH的有效载荷除了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以外的其它字段完全相同,其中,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包含2个比特,并且在第1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10”,表示随后的第2个即第3个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前的TTI不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在第2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01”,表示随后的第1个即第3个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前TTI不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在第3个TTI范围内的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被设置为“00”,表示当前TTI包含与UE1有关的业务数据;当UE1至少成功接收并解析其中的一个所述PDCCH时,UE1能够正确获取并检测与其相关的下行业务数据或者发送与其相关的上行业务数据。
注意:1)如果所述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只包含1个比特,则至多支持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两个位于不同TTI的PDCCH的传输;如果所述PDCCH有效载荷的用户设备业务数据TTI指示信息包含2个比特,则至多支持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四个位于不同TTI的PDCCH的传输;以此类推。2)图2至5所示的PDCCH资源实际为逻辑资源(CCE),即相应的物理资源(REG)可能并不连续。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简单且性能较优的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本方法通过在一个或多个TTI范围内发送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增加了用户设备(UE)成功接收与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最终实现了不同下行控制信道的覆盖平衡。
对应于前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系统实施例,如图6所示,该系统包括:
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
用户设备的控制信息接收解析模块,用于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下行控制信息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网络侧的业务数据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设备下发或从用户设备接收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用户设备的业务数据收发模块,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网络侧接收或向网络侧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可理解地,以上网络侧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用户设备的控制信息接收解析模块、网络侧的业务数据发送模块、用户设备的业务数据接收模块、用户设备的业务数据发送模块以及所述网络侧的业务数据接收模块组成本发明另一下行控制信息传输系统实施例。
可选地,所述指示信息是传输时间间隔的绝对位置或相对位置。
所述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在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或之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判断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时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QI)小于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或,
在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
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一个比特表示,其中“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或,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两个比特表示,其中“10”表示之后的第二个传输时间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Claims (12)
1.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指示信息;两个或多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处于不同TTI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所述预定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不相同,承载的其它下行控制信令相同;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具体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并解析一个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向用户设备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后,该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向用户设备下发或从用户设备接收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并解析一个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从网络侧接收或向网络侧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是传输时间间隔的绝对位置或相对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在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或之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一个比特表示,其中“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或,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两个比特表示,其中“10”表示之后的第二个传输时间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判断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时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QI小于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或,
在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
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
9.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下发至少两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下行控制信息,其中携带所述预定业务数据传输时间间隔TTI的指示信息;两个或多个与预定业务数据有关的处于不同TTI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所述预定业务数据TTI的指示信息不相同,承载的其它下行控制信令相同;
用户设备的控制信息接收解析模块,用于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接收并解析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具体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并解析一个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是传输时间间隔的绝对位置或相对位置,所述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在发送所述预定业务数据的传输时间间隔和/或之前的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11.如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一个比特表示,其中“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或,
所述指示信息采用两个比特表示,其中“10”表示之后的第二个传输时间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1”表示下一个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00”表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下发所述预定业务数据。
12.如权利要求9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模块判断满足以下任一条件时下发所述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反馈的宽带信道质量指示CQI小于宽带信道质量指示门限;或,
在下行业务数据对应的上行HARQ反馈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或,
在上行业务信道上检测不出任何信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63234.9A CN102447538B (zh) | 2011-11-16 | 2011-11-16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PCT/CN2012/077550 WO2013071754A1 (zh) | 2011-11-16 | 2012-06-26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63234.9A CN102447538B (zh) | 2011-11-16 | 2011-11-16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7538A CN102447538A (zh) | 2012-05-09 |
CN102447538B true CN102447538B (zh) | 2017-08-01 |
Family
ID=46009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63234.9A Active CN102447538B (zh) | 2011-11-16 | 2011-11-16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47538B (zh) |
WO (1) | WO201307175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7538B (zh) * | 2011-11-16 | 2017-08-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US9936498B2 (en) * | 2014-11-04 | 2018-04-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igh reliability low latency mission critical communication |
CN107710848A (zh) * | 2015-08-12 | 2018-02-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7045128A1 (zh) * | 2015-09-15 | 2017-03-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控制信息发送或者接收方法、装置和系统 |
US10873420B2 (en) | 2015-10-07 | 2020-12-22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data transmission |
CN106571895B (zh) * | 2015-10-13 | 2020-11-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定时方法及装置 |
CN111641476A (zh) * | 2015-12-18 | 2020-09-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
CN107027177B (zh) | 2016-01-29 | 2019-12-1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检测方法及装置 |
EP3783830A1 (en) | 2016-03-18 | 2021-02-24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CN107370581A (zh) * | 2016-05-12 | 2017-11-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7370576B (zh) | 2016-05-12 | 2019-11-19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的方法及装置 |
TWI653853B (zh) * | 2016-05-12 | 2019-03-11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無線通訊系統中具有不同傳輸時間間隔的控制通道的檢測 |
CN107734650B (zh) * | 2016-08-10 | 2020-03-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
CN107733582B (zh) * | 2016-08-10 | 2020-03-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指示信息和harq-ack的方法及设备 |
CN107734675B (zh) * | 2016-08-12 | 2023-07-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间隔指示方法及装置 |
CN107734678B (zh) * | 2016-08-12 | 2023-05-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565796B (zh) * | 2016-08-12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07888330B (zh) | 2016-09-30 | 2022-04-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151844B (zh) * | 2017-06-15 | 2023-03-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之间通信的方法、终端和系统 |
CN109219138B (zh) * | 2017-07-06 | 2023-06-27 |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0381582B (zh) * | 2018-04-12 | 2021-12-1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
CN113169818B (zh) * | 2018-12-28 | 2023-04-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通信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2177B (zh) * | 2007-03-21 | 2012-12-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调度用户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414901B (zh) * | 2007-10-16 | 2012-12-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
CN101646224B (zh) * | 2008-08-06 | 2012-01-0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和系统以及基站设备和终端设备 |
CN101742427B (zh) * | 2008-11-19 | 2013-04-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接收和传输业务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KR20130018095A (ko) * | 2009-04-14 | 2013-02-20 | 노오텔 네트웍스 리미티드 | 업링크 트래픽 채널상에서의 특정 제어 정보의 반복적 송신 |
CN102447538B (zh) * | 2011-11-16 | 2017-08-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
2011
- 2011-11-16 CN CN201110363234.9A patent/CN102447538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6-26 WO PCT/CN2012/077550 patent/WO201307175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7538A (zh) | 2012-05-09 |
WO2013071754A1 (zh) | 2013-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47538B (zh) |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 |
CN108811120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EP2445295B1 (en) | Reliable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over PUCCH and/or PUSCH channels | |
CN107465492B (zh) |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信道发送/接收方法 | |
US9363803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755332B2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 |
US8989118B2 (en) |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mapping for an enhanced PDCCH in LTE systems | |
EP2547023B1 (en) | Methods,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CN107465491B (zh) | 确定控制信道资源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
CN107204835B (zh) | 定义物理信道传送/接收定时和资源分配的设备及其方法 | |
CN104995980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JP5172806B2 (ja) |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移動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
US10313042B2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 |
JP2022543380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共有チャネルを送受信する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1841398B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US9591628B2 (en)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CN102651662B (zh) |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1021617A1 (ja) |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 |
CN104641577A (zh) | 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US8520757B2 (en) |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method | |
CN103119886A (zh) |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6059717A (zh) | 在基于时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379391A (zh) |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4995979A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KR20140034199A (ko) | 유저단말, 무선기지국, 하향 제어채널 수신방법 및 이동통신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30 Address after: 226000 No. 369 Changjiang North Road, Jiangsu, Nantong Patentee after: JIANGSU TONGKANG SPECIAL ACTIVATED CARBON FIBER & GARMENT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outh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TE building, Ministry of Justice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