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06
浏览
/
24
回复
5968A到货 小论PP首款自产计时机芯CH 28-520(硬货内容在内)
本帖最后由 Elsie537 于 2025-3-26 19:11 编辑
开局图,全家福,拿到手一共就这些。证书要在店里保管2年后才能给,作为黄牛对策。
作为表主的证明,我只能靠这个电子版的了。
附赠的用来调整日历的顶针,SA介绍说,无论是金款还是钢款,银色的部分都是18k白金的。不过SA推荐我还是用牙签,不会失误后刮伤表壳。
这个零碎是其他表款不多见的,因为5968A是带有两个表带的,一条在表上,一条作为备用。
这个表带保管袋的做工和材质还是很不错的,对得起PP的价钱。此处可见表带顶部的表壳结合部为了确保稳固的金属凸起。
赠品还是老样子,一个真皮便携表盒,下料大方,做工精良(比我见过的其他品牌的都强,包括VC AP之类,朗格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
按照惯例,还是要和表盒来一张合影。这里,为了体现盘面的放射纹特质,我特意开启了手机上的闪光灯。
标准正面照,2018年的手机,画质大家凑合着看吧。
侧面8点位置的日历调整按钮。这个设计令人想起ETA 7753机芯——表冠竟然无法调整日历……
表冠方向的侧面。表壳侧面是拉丝处理,正面则是抛光处理为主。按钮的边缘有抛光倒角,增强了对比度,强调了线条,使得表款显得更加有视觉冲击力。
表扣的卡拉卓华十字完美拼合,严丝合缝,好评。
再给盘面来一张近距离特写,体现一下放射纹的质感。这个表盘其实是纯黑色的,只不过因为部分指针和刻度使用了橘黄色,会让人有一种暗棕色表盘的错觉。上一代5065的表盘更像巧克力块(手雷),沟更深,块状更粗壮,而现款的要细和浅不少,更雅致一些。
小时的条形时标和数字,都是镶嵌式(applied),有金属外框,内嵌夜光,而不是直接印刷在盘面上的。PP的手雷系列的时标的设计,一直没有统一设定。5065这样的旧世代的款式,时标全部都是直接印刷在表盘上的;5167A和5164则是数字部分是金属外框镶嵌,但是四边形时标是盘面直接印刷(5167A的新加坡限量款除外);5168则是和5968一样,四边形时标也是金属外框……各个型号间不尽相同,毫无规律可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设计语言的不统一。
终于,来到背面。古董手机的上古微距功能,大家凑合着看吧。
换个方向,再来一张。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机芯的导柱轮,变形成了一个类似棘轮的形状,在其他品牌上这样的设计我还没有看到。
这里,来一张我家的PP表款全家福。等6119R到货了,就可以成为八大吉祥了。
司空见惯的部分结束,终于来到硬货部分。首先是一张借来的机芯结构透视图,后面的具体解说都是基于这章硬货图的。
自动卷机构部分。一眼可知,这是PP常用的单向上链设计,打滑齿轮盒,和最新的26-330机芯一样,是开放性设计,所以自动坨空转式的卡塔声会比较明显。止逆簧片行程长,所以手动上链时的回退会比较明显。
核心走时轮系部分。可以看到,PP这里用了一个反常规而又非常高效的设计,那就是把计时秒针和恒动秒针结合,和常见的现代大三针机芯一样,放在正中央的位置。一旦接合,计时秒针和实际上并没有装配的恒动秒针就化为一体。或者说,接合后,计时秒针同时也是正常走时轮系的秒针。这个设计简单又高效,结束了计时机芯百年来凑合用偏置恒动秒针的悲惨历史,堪称划时代,PP的一小步,行业指标设计思路的一大步。并且,该设计有一个隐藏的后手,就是拆除计时功能部分后,该机芯可以直接成为一个现代设计的中央大秒针的标准型三针机芯。
再特地解释一下计时的离合部分。所谓的垂直离合,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有两个碟型齿轮,一个是恒动秒针,一个是计时秒针。平时两个碟片分离(左右的小铲子合拢,从而抬起计时秒轮),计时秒轮失去动力,从而停止动作。开启计时功能时,两个碟片紧贴(小铲子分开,计时秒轮在簧片的弹力作用下,下降从而和恒动秒轮贴合),静摩擦力保证两者同步运行。
最后说一下复位机制。PP在这个机芯上使用了一体式的复位叉(“匕”字形),在需要复位的时候,其两个尖端同时顶住分钟计算轮和计时秒轮的心形(凸型)规制器的侧面,从而把指针顶回零位。当然,此瞬间,同时还需要(垂直)离合机构使计时秒轮和恒动秒轮脱离接触(离合的脱离)。飞返时,则是瞬间脱离结合后马上恢复接合,从而确保计时能马上再开始运转。
各位同好,距离头上次作业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3个月。5968A-001比预想中还要快就到货了,一周前终于交到了我手上,于是乎就有了本次这一贴。
5968恐怕是Aquanaut系列里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如果需要加“之一”的话。而5968A则是5968里的性价比之王,它的配色方案,恐怕也是全PP产品型号最运动的一款,这里我确定没有“之一”。对于我来说,既然要一个休闲款,那就把休闲运动风格拉满。虽然随表还有一条黑色的橡胶表带,我果断选择了桔色橡胶带。据我观察,好像也没有几个表主会去主动选择黑色表带的方案。
由于算是热门款,之前恐怕已经有很多作业贴了,大家都会讲的部分,我就从简了。外观上,横向直径42mm(不包含表冠)。使用纯平无凸起人造蓝宝石玻璃,含表镜厚度12mm。作为一款有背透、带日历的、中央自动坨的自动卷计时表款,这个厚度可以说是业界最薄水平。劳力士的最新改款的迪通拿虽然也是12mm,但没有日历功能。外观上,所有的零件都交替使用了抛光和拉丝处理,充分体现了高级感,抛光面的平整度和一致性高,并不会有一般品牌的抛光面不够平整而可能带来的廉价感。
本文的重点,恐怕是全网第一篇的PP CH 28-520机芯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解说——这是某些所谓的职业表评人看不懂也做不来的,干货,硬货。由于解说的主干部分需要图文并茂才能方便理解,所以我把一些解说文添附在了图片的附言里,用手机版浏览的朋友可能会因此看不到,请切换成PC模式浏览,谢谢。
正文这里,我只写一些总体的信息。CH 28-520,是PP自行设计生产的纯自产机芯,也是PP历史上的第一枚自动计时机芯,导柱轮控制中央垂直离合,原生带有飞返(flyback)功能,28800振动(4hz),55小时能储,于2006年登场,至今快20年了。机芯厚度5.3mm,宝珀FP的基于薄型自动计时机芯1185的飞返变型F185则是5.5mm,而且还是更低的21600振动(3Hz),40小时能储。这样一对比,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PP的厚积薄发、急起直追还要后来居上的决心。
特别提一句,关于能储。虽然PP非常谦逊的写了最低45小时最高55小时,然而纵观所有的外网评测,哪怕是在计时功能开启时,都能取得大于55小时的连续走时测定结果,彰显了王者PP的谦逊——这也是保持地位的秘诀之一。
这款机芯,和其他厂家的自动计时机芯相比,有三个主要特点值得特别提起。
【前两个特点】,也是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的,就是它没有盘面上的恒动小秒针,并且计时累算是采用的6点位的同轴60分钟12小时计时累算盘。
没有恒动小秒针,是因为PP主张“没有必要”,皆因垂直离合已经实现了无损永久运行计时功能,而且飞返功能还提供了快速归零手段,更加方便了这个用途——在调表时可以活动这个功能。实际上,在整个交表过程中,我这块5968A也始终是以计时功能开启的状态展现在我面前的,包括调节日历和对时操作时,都没有关闭计时功能。SA很自信的说,任何时候都不用关,永久开启毫无问题,真出了问题,我们保修。
而这个6点位的同轴计时累算盘,则是另一个非常优越的设计。同轴的小时和分钟累算,小时是12小时一圈,分钟则是60分钟(而非常见计时表款的30分钟)一圈,读取时,按照正常的钟表读取习惯便可,非常方便。当然,5968A是简化版,取消了小时计算针,只保留了分钟计算针,毕竟不是品牌的旗舰款。需要小时累算的朋友,可以看看已经停产的5960系列,或者瞄准还在产的5980。我预算有限,所以选了5968A。
由于只有一个小表盘,中央计时秒针又推荐永久开启,所以猛的看上去,5968A更像是一个中央大三针款式,而不是多数人印象中的盘面显得非常繁忙的有着多个小表盘的计时款。同时,5960或者5980的表主,还可以巧用这个计时功能,从而实现两地时功能。具有类似设计的欧米茄9300系机芯(2011年登场,怀疑参考了PP的思路),就有表主这么活用的。
【第三个特点】,就是它的轮列设计,虽然无法通过背透直接确认。它采取了计时机芯中很罕见的4号轮(又叫恒动秒轮)置于正中央的设计,并且垂直离合机能也在这个位置同轴实现。为了保证厚度够低,3号轮(又叫分钟轮)并不在中央,而是偏置于一侧,故此需要同时转接到中央的走时用的分钟和小时的各自的筒轮上,从而把有限的空间让给这个中央秒轮离合机构。实际上,这个机芯的中央计时秒针,在接合(计时启动)后,大家可以理解成,它其实就是其他品牌计时款的恒动秒针的本尊,只不过它在正中央。抑或说,它的中央恒动秒针同时直接驱动计时轮组。其他厂家的4号轮(恒动秒轮)在盘面其他位置,然后通过离合接合后启动一套间接传递轮组,最终驱动中央计时秒针和后面一系列计时累算轮。如果考虑能量传递损失的最小化,毫无疑问PP的这个设计是最佳的。也因此,PP才能自豪又自信的宣称,它的计时功能推荐永久开启,而且,在实际测试中,是否开启计时功能,对走时和能储的影响几乎为零。这个优越的设计,其实还留下了一个伏笔:PP只要拆除掉相对应的包括垂直离合在内的计时功能零件,这个机芯就可以原地直接化身现代设计的4号轮在中央的普通大三针机芯。当然,至于PP是否打算真的用这招,需要另当别论。
这里我还要多说几句。为什么其他厂家的恒动小秒针,基本都设计在非中央位置的小表盘上呢?这其实也是一种惰性。大家都知道,最初的钟表,是没有计时功能的,只有通常的走时轮系,当年为了合理利用空间,4号轮一般不会在盘面的正中央。况且,在设计上,最初的钟表并不存在秒针,后来加入秒针后,因为秒针是直接安装在4号轮的头顶的(所以4号轮又叫秒轮),故此最初的带秒针的钟表,清一色都是小秒针(又叫三针半)设计。源于这个设计框架,在此基础上增加计时功能时,将就了小秒针的这个比较随性的位置,然后通过转接的方法(最初只有横向水平碰撞离合),给传递到位于表盘正中央的计时秒针上,然后再进一步带动分钟和小时的累算盘。最初的计时机芯,基本都是这个设计思路。当然,这个时代,还都是手卷机芯,自动卷的概念要百年后才能有。后来有的第一批自动卷计时机芯,更多是专注于如何在手卷机芯,特别是手卷计时机芯上增加自动卷模块(或者轮组),所以就直接继承了这个4号轮不在中央的随性设计。直到表王PP直接下场,才用开创性而又非常合理的新设计,彻底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在篇尾,再补充一些这款机芯的次要特点。
首先,上链手感极其轻,轻到你会误以为是在空转或者不小心拉到了日历调整档位(然而这款机芯不支持表冠调整日历……),只有松开手指后轻微的回弹,会证明这确实是手动上弦的档位没有错。
其次,调整日历的时间禁区是夜里9点到凌晨1点,比起其他同样有禁区的机芯,区间相对短一些,而且日历的变换并没有慢爬的过程,而是在几乎0点左右,以零点几秒的速度瞬跳。虽不及雅典和劳力士的无禁区瞬跳,仍然要比那些需要慢爬的要好一些。
最后,计时表款不得不提的按钮手感。这款机芯的计时按钮比较重,因为它的动作能量主要靠人手按动的力量,而不是手卷那样有蓄力好的簧片,按钮主要只是在释放簧片。
还有一点很特别,那就是,该机芯可能是使用垂直离合的计时机芯里,极其少见的能从背透隐约看到离合装置的动作情况的机芯。抬升(接合)的动作,从侧面,是清晰可见的。我敢说,几乎没有几个品牌有类似的设计,我所知的另一个机芯来自罗杰杜彼,是他家的珍珠陀计时款(二代)。
PP站在今天的这个位置上,绝不是浪得虚名,今天我这篇帖子,再次力证了这一点。某些主打桶型表壳的年轻表厂,我建议还是从这种基本功的地方好好学一学,再去定那些荒谬的价格。那些只要CNC精度够高谁都能行的极致表款,可以先不忙着做,毕竟基本功最重要。
各位看官,今天的技术流硬派帖,就到这里。谢谢各位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