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加入{{No footnotes}}和{{Citation style}}標記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1个用户的3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about|清政府武装组织|称为“军部”大韩民国国军中的效忠勢力其他意思|一心会新軍 (消岐義)}}
{{Multiple issues|
{{No footnotes|time=2020-12-13T11:22:05+00:00}}
{{Citation style|time=2020-12-13T11:22:05+00:00}}
}}
{{Infobox Military Unit
|顏色 = #003298
|unit_name=新建陆军
|image=[[File:Flag of the Qing DynastyChina (1862-18891889–1912).svg|220px300px]]
|caption=新建陆军清朝国旗
|dates=1894年—1912 - 1912年(18年)
|country={{CHN-1889清朝}}
|allegiance=[[File:Imperial standard of the Qing Emperor.svg|25px]] [[大清皇帝]]
|allegiance={{QING}}
|branch=[[File:Flag of the Qing DynastyChina (1862-18891889–1912).svg|25px]] [[新建陆军]]
|type=[[陆军]]
|role=
第31行 ⟶ 第28行:
|anniversaries=
}}
'''新軍'''全稱「'''新建陸軍'''」,是[[清朝政府]]於[[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事制度]]、訓練以及裝備,是[[清朝]]最後一支受現代化改革並充足戰鬥力的[[正規軍]]。新军为中国军事制度带来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肇端<ref name="a1">{{cite journal en
 
'''新軍'''全稱「'''新建陸軍'''」,是[[清朝政府]]於[[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事制度]]、訓練以及裝備,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新军为中国军事制度带来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肇端<ref name="a1">{{cite journal en
|quotes =
|last =
第67行 ⟶ 第63行:
}}</ref>。
 
1911年,[[新军第八镇|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各地新军成为[[辛亥革命]]主力之一。最终,[[袁世凯]]凭借[[北洋軍|北洋新军]]拥兵倒逼[[溥儀退位詔書|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故中国学界将新军称为清朝的“掘墓人”<ref name=a1/><ref>{{cite journal en
|quotes =
|last =
第105行 ⟶ 第101行:
{{seealso|淮军|定武军|自强军}}
[[File:Chinese Army manoeuvres.jpg|缩略图|清末陸軍演習,1910年]]
[[File:YuanShika Colour.jpg|thumb|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身着西式军装,但帽饰仍为[[清朝官员服饰#帽子|清代官帽的暧帽]]]]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原[[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編練十[[營]][[定武軍]],分別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騎兵|馬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辦,[[袁世凱]]接手「定武軍」,在[[天津小站]]訓練部隊(人稱「小站練兵」),改為「'''新建陸軍'''」,一切依照[[德意志帝國|德國]]與[[大日本帝國|日本]]的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監督,更把規模擴至七千士兵,参照[[德意志帝國陸軍|德国陸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憲兵|警]]、步、馬、砲、工、[[軍需|辎]]等[[兵科]]。之後,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那裏,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令武衛右軍擴大至兩萬餘人。在新建陸軍成立的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編練了一支名叫[[自強軍]]的新軍。這支軍隊也依照西式軍隊編制步、馬、砲、工等13營,共二千餘人。後來自強軍由[[劉坤一]]接辦,到最後被袁世凱所收編,劃歸其武衛右軍。[[庚子事变]]中,武卫军诸军损失惨重,惟袁世凯所部右军及右军先锋队得以保存实力,成为清朝北方仅剩的新军武力,1902年在武衛右軍基礎上組建[[北洋常备军]]。
 
第116行 ⟶ 第112行:
== 北洋新軍 ==
{{main|北洋軍}}
[[File:Beiyang Army.jpg|thumb|250px222x222px|民国初期,操练中的北洋军]]
[[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陸軍”,原名“定武軍”。袁世凱為新建陸軍督辦。主要軍官由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备学堂]]畢業生和[[淮軍]]舊部組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河南省 (清朝)|河南]][[卫辉]]人
**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江朝宗]],[[安徽省 (清朝)|安徽]][[旌德]]人
 
*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冯国璋]],[[直隶省|直隶]][[河间]]人
**督操营务处提调:[[段芝贵]],安徽[[合肥]]人
**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姜桂题]],安徽[[亳州]]人
第130行 ⟶ 第126行:
 
*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段祺瑞]],安徽合肥人
**炮队第一营管带:[[张怀芝]],[[山東省 (清朝)|山东]][[东阿]]人
 
*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直隶正定人
*工程营统带兼行营中军:[[张勋]],[[江西省 (清朝)|江西]][[奉新]]人
 
*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曹锟]],直隶天津人
第161行 ⟶ 第157行:
后排自左至右:[[帕勒塔]],未详,[[绍曾|那亲王世子]],[[麟光]],4[[載𢱿|载𢱿]],5陆军大臣[[荫昌]],陆军副大臣[[寿勋]],海军副大臣[[谭学衡]],正黄旗汉军都统[[载润]],未详,10未详|替代=]]
 
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后]]決心推行新政,進行[[晚清军事改革|軍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軍]]、[[練軍]]、[[綠營 (清朝)|綠營]]),剩下的精選若干營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即[[憲兵]])。清政府原訂計畫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隶省|直隸]]、[[山東省 (清)|山東]]與[[中国东北地区|东北]]。
 
*[[陆军第一鎮|近畿陆军第一鎮]]:駐[[北京]][[仰山洼]]
*[[陆军第二镇|直隶陆军第二鎮]]:駐[[保定]]、[[永平]]等府
*[[陆军第三镇|近畿陆军第三鎮]]:駐吉林[[吉林市|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奉天]][[锦州]]等处
*[[陆军第四镇|直隶陆军第四鎮]]:駐[[天津]][[馬廠]]
*[[陆军第五镇|近畿陆军第五鎮]]:駐[[济南]]、[[濰坊]]、[[昌邑]]等处
*[[陆军第六镇|近畿陆军第六鎮]]:駐[[北京]][[南苑]]
*[[陆军第七镇|河南暂编陆军第七镇]]:驻防[[河南]]
*[[陆军第八鎮|湖北陆军第八镇]]:駐[[武昌]]
*[[陆军第九镇|南洋陆军第九鎮]]:駐[[江宁]]
第175行 ⟶ 第171行:
*[[陆军第十七镇|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鎮]]:駐[[成都]]
*[[陆军第十九鎮|云南暂编陆军第十九鎮]]:駐[[昆明]]
*[[陆军第二十镇|奉天暂编陆军第二十鎮]]:駐[[瀋陽奉天]]
*[[陆军第二十一镇|浙江暂编陆军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陆军第二十三镇|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陆军第二十五镇|广西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原驻[[廣西省 (清朝)|广西]][[桂林]],后因第二十六镇被遣散迁驻[[广东]],改称广东陆军第二十五镇
*[[陆军第二十六镇|广东暂编陆军第二十六镇]]:驻[[广州]],后因起义被遣散
混成协:
 
*[[陆军第一混成协|第一混成协]]:驻[[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民市|新民]],协统[[王化东]]
 
*[[陆军第一混成协|第一混成协]]:驻[[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民]],协统[[王化东]]
*[[陆军第二混成协|第二混成协]]:驻[[沈阳]],协统[[蓝天蔚]]
*[[陆军第三混成协|第三混成协]]:驻[[永平]],协统[[王占元]]
*[[陆军第十三混成协|第十三混成协]]:驻江苏[[江北]],协统[[杨保善]]
*[[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第二十一混成协]]:驻武昌,协统[[黎元洪]]
*[[陆军第二十三混成协|第二十三混成协]]:驻江苏[[苏州]]
第205行 ⟶ 第200行:
==編制==
 
建軍初期,全軍由一名總統(即袁世凱)統率,有左右兩翼(相當於[[旅]]),每翼有一名翼長、一名統領和兩名分統負責;翼下面為營,有統帶官和幫統官各一名;營下面為隊(相當於[[連]]),由一名領官管理;隊下面為哨(相當於[[排]]),由一名哨官和兩名哨長負責;最下面為棚(相當於[[班 (軍事)|班]]),有正副頭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
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建軍初期,全軍由一名總統(即袁世凱)統率,有左右兩翼(相當於[[旅]]),每翼有一名翼長、一名統領和兩名分統負責;翼下面為營,有統帶官和幫統官各一名;營下面為隊(相當於[[連]]),由一名領官管理;隊下面為哨(相當於[[排]]),由一名哨官和兩名哨長負責;最下面為棚(相當於[[班]]),有正副頭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
 
新軍機關以總部為首,其下有參謀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稽查營務處等。
第218行 ⟶ 第211行: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由于使用西方军队方式编练、采用西式装备,需要从军者拥有文化知识,故对[[知识分子]]优先录取。而在[[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的背景下,更促成知识分子加入新军,以谋求个人出路<ref name=a1/>。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军大起义。
 
==相关条目==
*[[中德合作關係 (1911年-1941-1941年)#早期中德關係|中德合作關係 (1911年-1941-1941年)]]
*[[辛亥革命]]
*[[定武軍]]
*[[湘军]]、[[淮军]]
*[[中国军事史]]
 
== 注释 ==
第233行 ⟶ 第228行:
*[[軍諮處]]奏定陸軍人員補官暫行章程,[[宣統]]元年九月
*{{cite book |author=[[郭廷以]] |authorlink= |coauthors= |title=近代中國史綱 上冊 |year=2005年 |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location=香港 |isbn=962-201-351-1 }}
*{{cite book |author=林涛 |authorlink= |coauthors= |title=正说清朝三百年 |year=2005年 |publisher=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location=北京 |isbn=7-5078-2451-9 }}
{{refend}}
 
第242行 ⟶ 第236行:
 
{{-}}
{{清朝歷史事件|state=collapsed}}
[[Category:新建陸軍陆军| ]]
 
[[Category:新建陸軍| ]]
[[Category:清朝政府军队]]
[[Category:中國陸軍国陆军历史]]
[[Category:189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900年代中国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