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ecial   »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复旦百科

中山医院3号楼

具有中国建筑特色、呈现城垣城楼雄姿的中山医院3号楼,是1937年4月建成的。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的诞生地。

70多年前,上海已经跻身世界六大都市之列,华洋杂处,人口繁盛,易滋疾病。规模较大医院,大多由外国人开办在租界,收费昂贵,中产阶层的人也难承受,普通老百姓更是就诊无门。当时上海市区人口已逾275万,而病床则不到5000张。社会医药之需要和国立上海医学院也需要配备一所教学实习医院,于是筹建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综合性医院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上海各界名流都有共识。於民国十九年夏,开始商讨创办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国人医院。

发起创办中山医院(3号楼)的社会名流贤达共40余人,其中不少是国民政府的达官贵人。如立法院院长孙科、实业部部长、央行总裁孔祥熙、实业家刘鸿生、教育家蔡元培、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主席林康侯、金融界巨头虞洽卿、外交部次长徐谟、上海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还有宋子文、唐绍仪等。1931年1月17日下午6时,在上海银行公会召开了筹建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会议由孔祥熙主持,颜福庆作发起经过报告,医院定名中山医院,是为了弘扬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精神,孙科等发言极表赞成,并希望尽快开展募捐活动。几经磋商后,即成立上海中山医院筹备会,公推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刘瑞恒(时任卫生署署长)任副主任、颜福庆任总干事,刘鸿生、林康侯、史量才等为筹备常务委员。24日下午召开了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史量才先生主持。决议扩充常务委员会成员至25人。还在美国、法国等五处设了募捐点。

“注重平民,普及卫生教育,分科诊治,专门研究,……供应社会需要,……以强民族而利民生”的建院方针颇受社会各界拥戴,踊跃捐款者遍及中外人士。收捐处设在上海海格路263号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今华山医院),捐款委托上海银行(宁波路9号)受理收存。创设中山医院的一百万元经费全部由各发起人捐募而来。

1933年10月颜福庆聘请英国乔治·海登博士担任正在筹建的上海中山医院第一助理院长。在聘请仪式上,颜福庆指出:“作为一所中国的医院,由中国人支持,为中国人服务,我们要最大可能地适应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1934年春,计划将原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董事会捐赠法租界劳神父路(今建国东路)闲置的中华体育协会棒球场90000M2(135亩)地,用作建筑上海医学院新校舍和中山医院。但在此年5月申请建筑执照时,却遭到法租界工部局作梗发难,不得不改变计划,将劳神父路基地出售一部份,并决定另在枫林桥沪南八图成字圩购地66667M2(100亩),建筑上海中山医院及上海医学院。由于该地块业主多达30余家,向业主收买土地相当不易,便以建院是慈善公益的理由,呈报市政府,要求按照相关土地法条例征收上述地块。1935年5月30日,内政部下文批准。1935年7月5日,市土地局在市政公报及各主要日报上刊登布告,将内政部核准建筑上海中山医院及上海医学院新校舍,依法征用枫林桥民地一百亩,及征收民地的详细名单和征地、迁坟的费用补贴,一一列出。

中山医院(3号楼)由基泰工程司的建筑师:关松声、朱彬、杨廷宝、关松坚,土木工程师:杨宽麟设计。招标由基泰工程司承办。1934年7月15日,招标通告登载于《申报》、《新闻报》上。登报四天内陆续照章领取图样章程的有24家,至7月26日照章投标者23家。基泰于投标前估价标的为三十六、七万元。8月2日下午2时,在海格路红十字医院当众开标,投标结果报告显示,有9家标价在三十六万余元至三十九万余元之间。最终中标者是初价为三十一万余元,标单工程细帐综合加成总数标价为三十七万余元的森泰营造厂。

筹建中山医院(3号楼)的计划起点颇高。建筑要求“依照各国最新式医院详绘图形”;当时募集银一百万两,其中六十万两为建筑费,二十万两为设备费,另二十万两为基金;医院内部的组织机构拟分医务、事务、护病三部,重点医务部下设较为齐全的分科;设备一应俱全,病床约450张。

当时中山医院分成门诊部和医院本部(3号楼),为便利于外来病人出入,门诊部设在东北角(3号楼东面)为平房。医院本部居中为乙字形,四层楼房。前面离马路150尺,为花园和广场,供车辆出入。西北角建厨房、餐室为平房。其余医生护士宿舍以及一切附带房屋皆分列东西两旁,依次向南排列。

医院本部(3号楼)分中部、东、西两翼三部分。

四楼东部为头等、二等病房,共计有头等单人病房20间;二等双

人病房24间,共有病床68张,房间宽敞且皆向东南并有露台外出,空气光线,无不足之虞。中部为骨科及肺痨病房,有病床40张;西部为妇科床位45张,儿科床位30张,除各种设备外,尚有婴儿室及婴儿浴室。

三楼东部为皮肤花柳及神经各科普通病房,共计有病床50张;西

部为男女外科病房,计有病床80张;中部为外科手术室部分,共有手术室四间及产房二间,其附属房间自成一段,不与其他各处相混乱。

二楼为男女内科及耳鼻喉科各普通病房,共计有病床132张。

底楼中部为管理部门、爱克斯光线,各室及电疗各诊治室。

医院共计有病床约450张,这在当时上海的医院中可称得上是最

好的设计,其建筑有以下特点:

1、除头、二等病房自成一系外。其他各楼层的普通病房务必能使普通民众能享受最完备、最新式的各项设备。

2、从医院的管理上,务求集中各系统,以便办事能达最高效率,

而各科的设备务求完备,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

3、医院与国立上海医学院相辅相成,亦为教授及练习机构,所以各组病房皆有教室为学生讲解之用,医院的其他设备亦多以此为目标。

楼房皆为钢骨水泥建筑,务求防火、坚固,外表简洁,内

部亦务求简单,既合卫生又易清理。

1935年6月医院正式动工,次年12月落成,占地26644M2(40亩),建筑面积13597M2。资产审核,中山医院(3号楼)全部价值一百万元,计分地产十万元,房屋价值四十万元,仪器设备三十万元,卫生设备及电气工程十万元,药品及生财十万元。这一年,由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调来部份医务人员组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等科。3号楼内留下了许多名医名师如:应元岳、沈克非、黄家驷、吴绍青、林兆耆、荣独山等的足迹。1937年2月,聘骨科专家牛惠生为中山医院第一任院长,开始收治病人。4月1日举行新校舍暨中山医院开幕典礼。一所崭新的国人医院从此呱呱坠地。开业不久,牛惠生病逝,应元岳代理院长。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同年“八·一三”战火蔓延,医院业务重心放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3号楼原址先后改为“第六救护医院”和“国际第一医院”,3个月内共收治伤兵2万余人。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从此,3号楼被日军占据达8年。1939年7月,部分医护人员随上医迁至昆明,后又由滇迁往渝。抗战胜利后,1946年 5月,在渝的医护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重建。当时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医院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依赖各方资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维持。但全院职工团结一致,坚持工作,直到上海解放,得以将完好的中山医院(3号楼)交给了新中国。

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中山医院3号楼依然如此的雄伟,它那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派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于1994年2月16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摘自《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