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建筑特色、呈现城垣城楼雄姿的中山医院3号楼,是1937年4月建成的。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的诞生地。
70多年前,上海已经跻身世界六大都市之列,华洋杂处,人口繁盛,易滋疾病。规模较大医院,大多由外国人开办在租界,收费昂贵,中产阶层的人也难承受,普通老百姓更是就诊无门。当时上海市区人口已逾275万,而病床则不到5000张。社会医药之需要和国立上海医学院也需要配备一所教学实习医院,于是筹建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综合性医院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上海各界名流都有共识。於民国十九年夏,开始商讨创办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国人医院。
发起创办中山医院(3号楼)的社会名流贤达共40余人,其中不少是国民政府的达官贵人。如立法院院长孙科、实业部部长、央行总裁孔祥熙、实业家刘鸿生、教育家蔡元培、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主席林康侯、金融界巨头虞洽卿、外交部次长徐谟、上海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还有宋子文、唐绍仪等。1931年1月17日下午6时,在上海银行公会召开了筹建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会议由孔祥熙主持,颜福庆作发起经过报告,医院定名中山医院,是为了弘扬
“注重平民,普及卫生教育,分科诊治,专门研究,……供应社会需要,……以强民族而利民生”的建院方针颇受社会各界拥戴,踊跃捐款者遍及中外人士。收捐处设在上海海格路263号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今华山医院),捐款委托上海银行(宁波路9号)受理收存。创设中山医院的一百万元经费全部由各发起人捐募而来。
1933年10月颜福庆聘请英国乔治·海登博士担任正在筹建的上海中山医院第一助理院长。在聘请仪式上,颜福庆指出:“作为一所中国的医院,由中国人支持,为中国人服务,我们要最大可能地适应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1934年春,计划将原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董事会捐赠法租界劳神父路(今建国东路)闲置的中华体育协会棒球场
中山医院(3号楼)由基泰工程司的建筑师:关松声、朱彬、杨廷宝、关松坚,土木工程师:杨宽麟设计。招标由基泰工程司承办。
筹建中山医院(3号楼)的计划起点颇高。建筑要求“依照各国最新式医院详绘图形”;当时募集银一百万两,其中六十万两为建筑费,二十万两为设备费,另二十万两为基金;医院内部的组织机构拟分医务、事务、护病三部,重点医务部下设较为齐全的分科;设备一应俱全,病床约450张。
当时中山医院分成门诊部和医院本部(3号楼),为便利于外来病人出入,门诊部设在东北角(3号楼东面)为平房。医院本部居中为乙字形,四层楼房。前面离马路150尺,为花园和广场,供车辆出入。西北角建厨房、餐室为平房。其余医生护士宿舍以及一切附带房屋皆分列东西两旁,依次向南排列。
医院本部(3号楼)分中部、东、西两翼三部分。
四楼东部为头等、二等病房,共计有头等单人病房20间;二等双
人病房24间,共有病床68张,房间宽敞且皆向东南并有露台外出,空气光线,无不足之虞。中部为骨科及肺痨病房,有病床40张;西部为妇科床位45张,儿科床位30张,除各种设备外,尚有婴儿室及婴儿浴室。
三楼东部为皮肤花柳及神经各科普通病房,共计有病床50张;西
部为男女外科病房,计有病床80张;中部为外科手术室部分,共有手术室四间及产房二间,其附属房间自成一段,不与其他各处相混乱。
二楼为男女内科及耳鼻喉科各普通病房,共计有病床132张。
底楼中部为管理部门、爱克斯光线,各室及电疗各诊治室。
医院共计有病床约450张,这在当时上海的医院中可称得上是最
好的设计,其建筑有以下特点:
1、除头、二等病房自成一系外。其他各楼层的普通病房务必能使普通民众能享受最完备、最新式的各项设备。
2、从医院的管理上,务求集中各系统,以便办事能达最高效率,
而各科的设备务求完备,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
3、医院与国立上海医学院相辅相成,亦为教授及练习机构,所以各组病房皆有教室为学生讲解之用,医院的其他设备亦多以此为目标。
楼房皆为钢骨水泥建筑,务求防火、坚固,外表简洁,内
部亦务求简单,既合卫生又易清理。
1935年6月医院正式动工,次年12月落成,占地
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中山医院3号楼依然如此的雄伟,它那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派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于1994年2月16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选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摘自《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