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印度位於亞洲大陸南部,瀕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這個國家的面積略高於美國的三分之一。該國領土面積近 330 萬平方公里(130 萬平方英里),從北部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脈延伸到南部的熱帶森林。印度與 7 個鄰國共有超過 14,000 公里(8,800 英里)的邊界。西北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邊是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東部是緬甸(也稱為緬甸)和孟加拉國。由帕爾克海峽和馬納爾灣形成的狹窄海道將另一個鄰國斯里蘭卡隔開,斯里蘭卡是一個與印度東南部有著密切文化聯繫的島國。印度大陸由4個地區組成,即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和印度河平原以及南部沙漠。喜馬拉雅山脈擁有世界上最高峰,由 3 個幾乎平行的山脈組成,分佈著大型高原和山谷,其中一些,如克什米爾和庫魯山谷,廣闊、肥沃且自然風光秀麗。恒河和印度河平原長約 2,400 公里(1500 英里),平均寬約 280 公里(175 英里),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 3 個河流系統的流域形成。這些肥沃的盆地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印度由 25 個邦和 7 個聯邦直轄區組成。人口最多的 5 個邦是北方邦(1.4 億人口)、比哈爾邦(8600 萬)、馬哈拉施特拉邦(7900 萬)、西孟加拉邦(6800 萬)、和安得拉邦(6700 萬)。人口最多的 3 個聯邦地區是新德里(1000 萬)、本地治裡(800,000)和昌迪加爾(650,000)。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一個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傳統僵化的社會等級制度,幾乎沒有社會流動性),雖然今天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但仍在繼續分裂印度社會。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的經濟組織中具有歷史基礎,不同的民族或種姓被分配到不同的職業中。許多印度教徒認為,人們根據前世的經歷而出生在特定的社會地位,善行可以幫助一個人擴大種姓等級,從而在來世轉世時晉升到更高的種姓。種姓制度仍然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印度農村。例如,在許多印度村莊,一個人的種姓會影響一個人做飯或穿什麼莎麗服(南亞婦女主要穿的衣服,由幾碼輕質布料製成)。這賤民或“賤民”是傳統貧困家庭的人,他們可能是農民、勞工或僕人(以及他們的祖先)。直到今天,許多達利特人仍被迫從事卑微和不受歡迎的職業,例如打掃廁所、清掃街道和處理死者——這些都被正統的印度教徒視為“不潔”。在城市地區,種姓制度不那麼明顯,儘管它仍然被許多人捍衛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方式。近年來,政府採取了嚴厲措施來消除這種由來已久的歧視性做法。例如,它制定了平權行動措施,承認社會中的某些群體,例如達利特人,由於種姓差異的實踐和習俗,他們被遠遠拋在後面並遭受苦難。
基礎設施、電力和通信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在印度涵蓋廣泛,包括交通、發電和配電、電信、郵政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從歷史上看,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的責任一直由印度政府承擔。這是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高資本要求、長孕期、高財務風險和低迴報率。財政短缺和技術創新挑戰了政府壟斷基礎設施發展的舊模式。因此,一定程度的私人參與了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建設。
印度的交通運輸包括公路、鐵路、航空和沿海航運。印度的公路網總長 270 萬公里(130 萬英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網絡之一。然而,只有 40% 的道路系統是鋪設好的。印度有近 63,000 公里(39,000 英里)的鐵路在運營,每天運送數百萬乘客和數百萬噸貨物。近 13,000 公里(8,000 英里)的印度鐵路依靠電力運行。沿海航運是一種節能且相對便宜的運輸方式,尤其是散裝貨物。該國擁有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商船船隊。印度有 14,500 公里(9,000 英里)的可通航水道,其中包括河流、運河、死水和小溪。然而,這些水道中只有大約四分之一可供大型船隻航行。印度海岸線沿線有11個主要港口和139個次要港口。民航部門由私人和公共線路組成。印度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Alliance Air(印度航空公司的子公司)和各種私人空中出租車提供國內和國際航空服務。有 343 個機場,其中三分之二有鋪好的跑道。
力量
在能源方面,印度是淨進口國。在其他燃料中,它每年進口價值近 80 億美元的石油。儘管印度佔世界人口的近 17%,但它每年消耗的能源僅佔世界總能源的 3%,即 12.2 萬億 BTU(英國熱量單位,一種將能源表示為熱量生產的常用方法)。按人均計算(1200 萬英熱單位),印度人每年消耗的能源比世界普通公民(6500 萬英熱單位)少 5 倍以上,比美國人平均水平(3.52 億英熱單位)少 28 倍。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數字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顯著上升。印度約 75% 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廠,這些發電廠使用煤或原子能將水燒開,進而產生電力。印度國內煤炭儲量豐富,是世界第三大煤炭生產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印度一半以上(55%)的能源消耗來自煤炭。另外三分之一(31%)的能源需求由石油滿足,7% 由天然氣滿足(該國每年消耗約 80 億立方英尺)。約 4% 的能源需求由可再生燃料和傳統燃料(例如木材)滿足,3% 由水力發電滿足,僅 1% 由原子能發電(印度運營 14 個原子反應堆,年總發電量約為 2,700 兆瓦). 到 2010 年,天然氣的消費量預計將增加兩倍多,達到每年 2.7 萬億立方英尺。儘管對天然氣的依賴增加,煤炭將繼續成為印度發電的主要燃料。該國 1999 年的消費量接近 3.5 億噸,到 2010 年可能會增加 40% 以上,接近 10 億噸。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估計超過 800 億噸。然而,印度的大部分煤炭儲量不是無菸煤(清潔燃燒的煤),這迫使政府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一些無菸煤,其中大部分用於鋼鐵行業。
多個政府機構負責監督印度的能源政策,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部、煤炭部、非常規能源部和電力部。碳氫化合物總局 (DGH) 於 1993 年成立,負責監督石油勘探項目、為國有石油企業和私營公司製定計劃,並監督氣田的有效利用。持續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推動能源需求的速度超過了印度的能源供應能力。印度的電力覆蓋全國約 80%。該國面臨電力短缺,保守估計為 11%,在需求高峰期高達 18%。因此,停電很常見。此外,業界將電源列為進步的最大限制之一。一項估計預計未來 15 年能源需求的年增長率為 8% 至 10%。大部分能源可能會通過船舶和管道進口。例如,石油消費量到 2010 年可能增加 60%,攀升至每天約 310 萬桶 (b/d)。目前,國內的石油產量只有 75 萬桶/天,其中大部分來自孟買高地、上阿薩姆邦、坎貝、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和 Cauvery 盆地。孟買高油田是印度最大的生產油田,平均產量約為 230,000 桶/天。海上石油儲量的發現潛力很大,特別是在深水中。迄今為止,僅在印度 26 個沉積盆地中的四分之一進行了勘探。印度的近海盆地面積約為 380,000 平方公里(147,000 平方英里)。印度的海上和陸上盆地估計含有多達 300 億噸的碳氫化合物儲量。為了滿足能源消耗的增長,該國還通過建造新的反應堆來提高其核電能力。儘管印度正試圖鼓勵更多外國參與其原子能計劃,但它未能簽署《全面禁試條約》(CTBT,一項禁止簽署國試驗核武器的國際條約),阻礙了西方公司的投資和技術支持。俄羅斯已利用這種情況,獲准在印度南部的 Kudankulam 建造兩座 1,000 兆瓦 (MW) 反應堆,計劃於 2006 年和 2008 年開始服務。
該國還擁有巨大的水電潛力。據估計,印度的水電潛力為 86,000 兆瓦,其中只有四分之一正在被利用。印度計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該大壩預計容量為 21,000 兆瓦,耗資 230 億美元,將於 2012 年投入運營。此外,風能、太陽能光伏 (PV) 技術和生物質能等替代能源正在受到特別關注。印度風能資源豐富,風電裝機數量位居世界第五;截至 2000 年 6 月,風電裝機容量為 1,175 兆瓦。非常規能源部已經確定了 192 個潛在的風力發電站,估計總潛力為 20,000 兆瓦。該部還估計印度的生物質能源潛力接近 20,000 兆瓦,其中 3,500 兆瓦來自糖廠使用甘蔗渣(從甘蔗中提取汁液後留下的纖維植物殘渣)的熱電聯產廠。還計劃建立一個國家電網,這將使地區甚至鄰國之間的電力共享變得容易。公共利益團體對大型發電廠建設的一個障礙進行了審查,這些團體正確地引用了大型水電站大壩對環境造成的潛在破壞。這將使地區甚至鄰國之間的權力共享變得容易。公共利益團體對大型發電廠建設的一個障礙進行了審查,這些團體正確地引用了大型水電站大壩對環境造成的潛在破壞。這將使地區甚至鄰國之間的權力共享變得容易。公共利益團體對大型發電廠建設的一個障礙進行了審查,這些團體正確地引用了大型水電站大壩對環境造成的潛在破壞。
通訊
印度的電話系統可能是工業化國家中最不完善的。例如,在 1996 年,它只有 1200 萬部電話。相當於每 4 個村莊中有 3 個沒有電話服務,只有 5% 的印度村莊有長途服務。糟糕的電話服務嚴重阻礙了印度的商業和工業發展,並在全球市場上對印度造成不利影響。近期,數個衛星地球站(包括 8 個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和 1 個國際海事衛星組織)和通往馬來西亞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的海底電纜投入使用,用於長途通信。
經濟部門
印度經濟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1947年之前,主要部門是農業、林業、漁業和紡織製造業。目前,鄉村農業、國有農業、能源、製造業、採礦業、服務業和蓬勃發展的信息技術是印度的主要經濟部門。儘管農業僱用的人數最多(1.86 億),但服務業擁有 5700 萬勞動力,對國家收入的貢獻最大,佔印度 GDP 的近一半。工業和製造業在 1990 年代迅速擴張,信息技術是一個寄予厚望的領域。1999 年,軟件的信息技術子行業增長了 70%。CIA World Factbook據估計,2000 年農業佔 GDP 的 25%,工業佔 24%,服務業佔 GDP 的 51%。
印度經濟目前處於困難階段。儘管政府在深化結構性改革和加快私有化進程方面採取了舉措,但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面臨一些增長問題。例如,由於連續第二年降雨不規律,2000 年農業增長較低或沒有增長。工業增長也放緩,儘管採取了一些向私營和外國企業開放經濟的努力,但新投資的情緒並沒有改善。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和全球經濟放緩加劇了這一問題。儘管古吉拉特邦的主要產業幸運地躲過了最近大地震的最壞影響,但錯位對經濟各部門的影響不容忽視。
製造業。
根據印度中央統計組織的數據,2001 年製造業預計增長 6.4%,略低於一年前的 6.8%。油價上漲、本國貨幣疲軟以及根據印度加入世貿組織而放寬進口限制,這些因素最初被認為對國內製造業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活力
印度的天然氣消費量從 1995 年的 170 億立方米增長到 2000 年的 340 億立方米,預計到 2020 年將達到近 850 億立方米。這是印度客戶燃料需求增長最快的一次。大部分增長是由於預計對發電用天然氣的需求增加。印度近 70% 的有限天然氣儲量位於孟買高盆地和古吉拉特邦。印度政府一直積極鼓勵建設燃氣發電廠,特別是在沿海地區,這些發電廠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海上供應液化天然氣 (LNG)。鑑於國內天然氣供應不可能跟上需求,印度將不得不通過管道或液化天然氣油輪進口其大部分天然氣需求,使其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之一。然而,印度的主要商業燃料仍然是煤炭。煤炭佔印度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70%的煤炭消耗用於發電。預計 2010 年煤炭消費量將增加到 4.65 億短噸,比 1998 年增加 26%。印度的煤炭工業是世界第三大工業,該國大部分煤炭需求由國內供應滿足。
礦業
自獨立以來,採礦業大幅增長,如今開采的礦產價值超過 100 億美元。儘管如此,採礦業僅佔印度 GDP 的 2% 左右。印度一直在開採一系列礦物。其中,它生產大量的煤、鐵礦石、鋁土礦、銅、金、鑽石、石灰石和鉻鐵礦。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儲量(超過 190 億噸),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來源之一。印度的大部分鐵礦石——果阿邦私人礦山中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到韓國和日本。印度的鋁土礦儲量約為 27 億噸,佔世界總量的 8%。鑑於此,以及鋁土礦在鋁生產中的關鍵作用,印度已初步計劃擴大其鋁生產。銅儲量估計超過 4.1 億噸,但印度也一直在進口銅。鉛和鋅的儲量估計為 3.6 億噸。外國投資者對與政府合作在 Kolar 的一個礦山開採黃金表現出興趣。然而,主要的採礦業仍然是生產用於發電的動力煤。
服務
服務業在印度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佔 GDP 的近 40%,即每年約 2000 億美元。服務領域包括電信、航空、銀行、建築和小型企業。服務部門的一些組成部分也屬於公共部門。
金融服務
儘管某種形式的銀行業務,主要是放債類型,在印度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但西式銀行業務僅在一個多世紀前才被引入該國。印度家庭佔國民儲蓄的近 90%。而在 1980 年,只有 10% 的印度家庭儲蓄以金融形式(如銀行存款、股票和保險單)而非實物形式(如床墊下的錢)持有。截至 2001 年,這一數字已超過 50%。此外,儘管與更富裕的西方國家相比,擁有公司股票或投資共同基金的人的比例仍然較低,但這些數字也在上升。政府銀行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擁有超過五分之四的銀行業務。然而,私人(尤其是外國)銀行正在逐漸佔據金融市場越來越大的份額。印度估計有 4000 億美元的私人儲蓄,其中約 44% 是銀行存款,另外 5% 是共同基金,不到 25% 是郵政儲蓄和養老基金。儘管印度經濟相當開放,但近 30% 的資產被認為是不良資產這一事實阻礙了金融部門的日益自由化。這是由於通過政治壓力而不是經濟利益向企業和個人提供了過多的貸款。因此,金融機構的破產率一直居高不下,這反過來又迫使利率也很高。由於這些和其他因素,印度工業獲得適當信貸的機會受到限制。
印度的市場自由化導致將私人和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份出售給國內和國際投標人。目前,印度最大的股票市場孟買證券交易所有 6000 多家公司上市,但只有約 8% 的公司交易活躍。股票市場吸引了大量國際機構股權投資,如外國養老金計劃和共同基金。然而,印度股市與全球其他股市一樣,經歷了劇烈波動的時期。例如,在 2000 年,市值在 6 個月內下降了 62%,從 2 月的 2650 億美元跌至 8 月的 1000 億美元。
旅遊
由於其豐富的文化和娛樂設施,印度擁有龐大的旅遊業。旅遊業是印度第四大外匯收入來源。旅遊景點最多的州是喀拉拉邦、德里和阿薩姆邦。克什米爾邦曾經有一個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然而,由於與巴基斯坦邊界爭端的政治動盪和極端主義活動,遊客人數急劇下降。總體而言,過去十年印度的旅遊業以每年約 7% 的平均速度增長。印度每年約有 225 萬人次的國際遊客,佔世界國際遊客總數的不到 0.5%。(法國和西班牙等世界頂級旅遊國家每年接待的遊客多達 5000 萬,旅遊收入達數百億美元。) 印度旅遊業產生的收入估計僅佔世界國際遊客總支出的 1%,即每年 30 億美元。事實上,出國旅行的印度人(每年 300 萬)比訪問印度的遊客還多。儘管印度美麗的歷史遺跡、豐富多樣的文化和令人垂涎的美食具有吸引力,但國際上普遍認為印度非常貧窮、政治不穩定並需要預防流行病,這阻礙了印度的旅遊業。例如,泰姬陵被認為是世界建築奇蹟之一。該國還吸引了前來參加當地節日、乘坐印度著名鐵路或遊覽聖潔恒河的背包客和冒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