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贊比亞是位於非洲南部、安哥拉以東的內陸國家,面積為 752,614 平方公里(290,584 平方英里),陸地總邊界為 5,664 公里(3,520 英里)。相比之下,贊比亞略大於德克薩斯州。贊比亞首都盧薩卡位於該國領土的南部中心。
人口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估計贊比亞 2000 年的人口為 9,133,000 人,比 1995 年的 8,081,000 人顯著增加。2000 年出生率為每千人 41.9 人,而死亡率為每千人 22.08 人。以類似的年增長率,2015 年人口將達到 13,201,000 人,到 2050 年將達到 21,965,000 人。非洲裔贊比亞人佔人口的 98.2%,歐洲人佔 1.1%。1998 年,39% 的讚比亞人生活在城市棲息地——這是非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在讚比亞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有 19% 的工作年齡人口受到感染。據估計,1999 年有 99,000 名贊比亞人死於艾滋病,而在 1999 年底還活著的 HIV 感染者人數為 870,000。這些死亡和感染水平不僅本身很重要,而且具有極其負面的社會和經濟成本。艾滋病導致的長期死亡意味著許多可以從事生產性工作的人口(主要是女性)必須為臨終者提供長期護理。此外,到 1999 年,自 1980 年代中期疫情開始以來,累計創造的孤兒人數達到 65 萬。這就提出了贊比亞兒童的發展和指導問題。
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贊比亞是全球非法毒品貿易的關鍵轉運點。大量運往歐洲和在南部非洲其他地區分發的海洛因和可卡因經過贊比亞。這種非法貿易得到了贊比亞是一個區域洗錢中心的支持,它是毒品交易者掩蓋其非法利潤來源的絕佳場所。
債務
外債是讚比亞經濟的巨大消耗。由於政府對半國營企業的補貼以及對公共衛生和教育的投資,到 1980 年贊比亞已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負債最多的國家之一;它欠了32.61億美元。到 1997 年,國家債務已增至 67.58 億美元。這種增加的債務主要是由於 1989 年至 1998 年間每年平均政府赤字佔 GDP 的 10.72%。儘管 1990 年代後半期國家收支平衡一直在改善,但到 2000 年,政府仍然完全依賴外部援助。為了發揮作用。
第一共和國
第一共和國(1964-1972)於 1964 年獨立時成立。在 1964 年的多黨選舉中,聯合民族獨立黨(UNIP)擊敗了其主要競爭對手非洲人國民大會(ANC)。政府的社會主義-“人文主義”取向(由肯尼斯·卡翁達總統領導)得到了國際高銅價提供的巨額收入的支持,這使得醫療和教育服務向黑人人口開放。UNIP 可以吹噓相當大的成功;到 1972 年,贊比亞的醫院增長了 50%,衛生診所翻了一番,而教育服務的可用性也急劇增加。為了管理不斷增長的公共部門,公務員隊伍急劇擴大,並充當了 UNIP 統治精英獎勵黨內忠誠的機制。
第二共和國
第二共和國(1972-1990)成立於1972年,號稱“一黨參與民主”,是統一黨統治的一黨制國家。所有其他政黨都被取締,卡翁達在 UNIP 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向他保證了無可爭議的統治。然而,由於公務員、政府和半國營部門的腐敗,以及銅價下跌導致政府收入下降,第二共和國陷入了嚴重的困境。政府開始大量舉債以支持龐大的國家開支,該國負債累累。
1980 年代,由於收入迅速下降和物價上漲,不滿情緒在全國范圍內增長,部分原因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自由化計劃(隨後在 1987 年取消)。工人激進主義、學生抗議和統治階級內部日益增長的反對派的高潮是由弗雷德里克·奇盧巴(Frederick Chiluba)(一位重要的工會人物)領導的多黨民主運動(MMD)的形成。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壓力導致卡翁達在 1990 年簽署了新憲法,結束了一黨專政。
第三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1991 年舉行了和平的總統和議會選舉,其中奇盧巴獲得了 76% 的選票。這次失敗後,卡翁達下台,結束了他領導國家的 27 年。1996年再次舉行了相對自由和公平的選舉,MMD第二次獲得壓倒性勝利。2001年,MMD繼續推行自由市場經濟改革。自 1990 年代以來,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或許還有親商 MMD 的成功,導致 UNIP 放棄了其社會主義方向,轉而採用“有社會良知的資本主義”。
贊比亞稅務局 (ZRA) 成立於 1994 年,旨在增加政府收入——這一直是歷史最低水平——並減少經濟對外部援助日益增長的依賴,這對於支持贊比亞最基本的必需品至關重要。據報導,ZRA 在其作用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例如,增值稅 (VAT) 於 1995 年引入,到世紀之交,它佔所有稅收的 20%。為了增加對國內和國際企業的激勵,這些不同的收入收集機制的水平在 1990 年代逐漸降低。儘管如此,即使考慮到這些有利於企業的稅收減免,ZRA 的收入仍然從 1994 年的 4210 億基納增長到 1997 年的 9540 億基納。
棉
棉花是讚比亞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儘管它部分是由外籍人士和一些非洲商業農民在大型商業農場生產的,就像贊比亞的大部分經濟作物一樣,但大部分棉花產量來自自給自足的小農。儘管 1998 年至 1999 年間棉花價格暴跌,但該作物的出口收入從 2280 萬美元增加到 4140 萬美元,部分原因是公司持有 1998 年的庫存,希望價格會上漲。棉花的生產也支持了贊比亞龐大的國內紡織工業。
另一種主要經濟作物是煙草。1998 年贊比亞出口了 950 萬美元的煙草,比 1988 年的 380 萬美元有了驚人的增長。然而,與大多數初級商品一樣,煙草出口受到國際市場價格持續變化和不穩定的影響。1960 年,1 公噸煙草賣到 8,391 美元;到 1999 年,這一數字已降至 2,922 美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咖啡的種植。1999 年咖啡提供了 870 萬美元的出口;如果世界市場領導者巴西沒有將其正常產量幾乎翻倍,這些收益會更高。
糖
糖是主要的農業出口產品,佔 1999 年加工食品分部門所有出口收入的 70%(該分部門的其他主要商品是飼料、萬壽菊粉、粗粉和小麥粉)。食糖出口越來越多地受益於歐盟的倡議,根據《洛美公約》,歐盟於 2000 年同意從贊比亞糖業公司購買 13,000 公噸。但是,加工食品對美國的出口量從 1998 年的 4,940 萬美元下降了1999 年為 3300 萬美元。這是因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嚴重不穩定,該國獲得了贊比亞加工食品出口的大約 40%。
近期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農業發展是花卉產品(主要是切花)的生產。儘管在 1999 年的荷蘭拍賣會上價格很低(荷蘭是歐洲花卉的主要貿易點),但贊比亞的花卉產品出口創匯達 4280 萬美元。此外,1999 年園藝生產(主要是水果和蔬菜)的收入為 2380 萬美元。然而,這裡似乎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因為贊比亞出口大量水果和蔬菜,同時仍然是國內消費食品的淨進口國。
贊比亞生產的供國內消費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木薯、玉米和小麥。玉米曾經是讚比亞最重要的食品之一,1989 年產量為 1,845,000 公噸,但到 1998 年已降至 650,000 噸。然而,在同一十年期間,木薯產量(從 29 萬噸增至 81.7 萬噸)和小麥(從 1 萬噸增至 7 萬噸)的持續增長部分抵消了玉米產量的下降。儘管如此,這三種基本糧食作物的國內總產量在 1998 年比 1989 年減少了 608,000 噸。國內糧食產量的下降往往意味著贊比亞人必須為他們的基本營養需求支付更多費用,從而對糧食生產造成負面的連鎖反應。生活水平。
行業
礦業
迄今為止,國家銅鈷儲量是讚比亞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贊比亞是世界第四大銅生產國,由於富含鈷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持續內戰,它在 1990 年代後期一直是鈷的主要生產國。1996年銅出口總額達5.68億美元,鈷出口1.93億美元。
銅受國際市場價格的不斷波動和不確定性影響。1960 年,一公噸銅的價格為 3,271 美元;在 1970 年的鼎盛時期為 5,629 美元。然而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到 1999 年它一直下降到只有 1,519 美元。例如,儘管贊比亞 1993 年的銅產量比 1988 年多 12,700 噸,但它的出口收入卻少了 2.194 億美元。但是,總體而言,銅產量已從 1970 年的 700,000 公噸的高位穩步下降到 1999 年的僅 250,000 噸。更重要的是,據估計,在目前的生產水平上,國家經濟上可行的銅儲量將耗盡2010 年。
到 2000 年,大型半國營礦業公司贊比亞聯合銅礦 (ZCCM) 已完全私有化。私營部門的繼任者(主要是礦業巨頭 Anglo America、Avmin 和 Glen-core/First Quantum 財團)已開始在讚比亞的礦山投資數億美元。再加上贊比亞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未開採地下銅儲量,私營部門的投資意味著採礦業可能會在 21 世紀繼續為國民經濟提供可觀的出口收入。
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贊比亞還開采和提煉了大量的鉛和鋅。這些礦物的生產高峰是在 1974 年,當時生產了 27,000 噸鉛和 58,000 噸鋅;然而,到 1993 年,這些水平分別急劇下降到 3,000 噸和 5,000 噸。然而,鉛和鋅與黃金、白銀和鉑的結合在 1998 年提供了 1230 萬美元的出口收入。(1999 年這一數字下降到只有 330 萬美元,但這是由於礦山的現代化和修復。)寶石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在 1999 年為東亞主要市場提供了 1380 萬美元的出口。
製造業
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體來說,不尋常的是,贊比亞出口的製成品多於進口——1997 年出口 1.8 億美元,進口 1.16 億美元(儘管整個經濟總體上仍處於逆差狀態)。主要的製造業出口產品是紡織品、工程產品和建築材料。
由於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且國內棉花產量高,贊比亞的紡織業被認為在該地區具有巨大的競爭潛力。但是,區域競爭對手在讚比亞市場傾銷外國紡織品(以低於邊際成本的價格在外國市場上銷售商品)抵消了國內紡織品產量的增長。贊比亞紡織產品(其中 80% 是棉紗)的出口收入從 1998 年的 4240 萬美元下降到 1999 年的 3700 萬美元。這主要是由於在此期間棉紗價格下降,因為出口量增加保持穩定。紡織品的主要目的地是歐盟國家,佔 80%,非洲地區國家佔 15%。
1999年,贊比亞生產的主要工程產品是銅桿(73.4%)、電纜(13.7%)和銅線(11.2%)。這些工程產品的出口在 1998 年至 1999 年間下降了 26.7%,為 2320 萬美元。這主要是由於 1996-97 年世界金融危機後東亞工業化經濟體復甦緩慢導致國際需求下降。同樣,建築製品(如水泥和屋頂板)的出口在 1999 年下降到 1020 萬美元。同樣,這是由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正在進行的內戰,傳統上是這些貨物的主要目的地。
服務
旅遊
贊比亞有很多東西可以為喜歡冒險的遊客提供。它提供了一個相對“未受破壞”的非洲樣本,擁有真正野生的國家公園、迷人的風景,以及與津巴布韋共享的維多利亞瀑布和讚比西河(南部非洲的兩個主要旅遊景點)。
贊比亞的旅遊業受益於鄰國津巴布韋(傳統上是首選目的地)嚴重的社會和政治不穩定。結果,也由於公共和私人對旅遊設施的大量投資,到贊比亞的遊客人數從 1980 年的 87,000 人增加到 1998 年的 362,000 人。這使旅遊收入從 2000 萬美元增加到 7500 萬美元,儘管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贊比亞國民出國度假花費了5900萬美元。
金融服務
1960年代,贊比亞政府將幾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收歸國有,並成立贊比亞國家商業銀行與現有的私營商業銀行競爭。但由於政治干預和貸款分配效率低下,這種公共銀行系統並不成功。為了通過自由市場競爭的紀律提高銀行部門的效率,贊比亞在 1992 年至 1995 年間放開了利率。這造成了相當大的金融動盪和不穩定。1995 年,贊比亞第三大銀行 Meridien 銀行與其他 2 家當地銀行一起倒閉。此外,由於一項新規定要求銀行至少擁有 1.4 億美元的營運資金,
儘管進行了自由市場改革,但到 1990 年代後期仍有大量證據表明政治領導人及其盟友拖欠貸款並干涉贊比亞銀行的事務。此外,不僅新的監管和經濟自由化未能顯著增強對銀行業的信心(由於總貸款的 30% 是不良貸款,銀行業仍然很脆弱),經濟學人智庫在 1997 年堅持認為,“太多的銀行 [… ] 追逐可用的微薄利潤。” 這導致巴克萊銀行和花旗銀行等大型跨國銀行在國內的主導地位增加,從而取代了實力較弱的國家銀行,如贊比亞國家儲蓄和信貸銀行和公有的讚比亞國家商業銀行。